第一篇: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
公通字(2008)35号 2008年7月6日
信访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005年国务院修订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人民群众依法信访的观念日益增强,通过依法开展信访,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但也有少数信访人违反规定进行信访,无理缠访闹访,有的甚至在信访活动中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依法制止和惩处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和《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穿着状衣,扰乱公共秩序,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聚众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扰乱国家机关正常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及其他积极参加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以递交信访材料为名,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或者在信访活动中采取静坐等方法堵塞、阻断交通,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聚众堵塞、阻断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信访时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险物质或者管制器具,在信访接待场所、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实施自伤、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采取爆炸、放火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危害公共安全,符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和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在信访活动中故意伤害、公然侮辱或者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信访过程中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在信访活动中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或者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扰乱信访秩序或者公共秩序,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煽动、策划与信访活动相关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不听劝阻,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符合《集会游行示威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对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罚。拒不服从解散命令,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条或者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的,对首要分子或者其他积极参加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在信访接待场所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抬摆花圈、停放尸体或者因抬摆花圈、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不听劝阻,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多名信访人到信访接待场所走访,拒不按照《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推选代表,扰乱信访秩序,致使信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八、以信访为名骗取公私财物的,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信访活动中故意损毁公共设施、公私财物,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在信访活动中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九、在信访活动中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对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有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置。
各地公安机关在处置上述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单位认真区别、依法处置,力争把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避免激化矛盾、造成对立,造成国家、集体或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损失。要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武器警械。要强化证据意识,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收集固定各种证据。要准确定性和适用法律,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理,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和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应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在移交前应当充分收集固定相关证据,并配合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应将案件处理结果及时通知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
第二篇:关于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
关于处理信访活动中
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
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处理信访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信访条例》、《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安徽省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意见:
一、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信访人以信访为名,在信访过程中违反《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予以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办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和处理极少数、譬示教育大多数的原则;坚持既维护稳定,又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三、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案件由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犯罪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犯罪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
四、信访人居住地公安机关查处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案件时,应当依法调查、收集信访人在案件发生地的违法犯罪事实和证据。
五、信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一)采取静坐、堵门堵路、下跪喊冤、呼口号、拉横幅、穿状衣、举遗像、展示状纸、起哄闹事等方式,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将老、弱、病、残、幼等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员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或办公区域,或者携带上述人员在信访场所滞留、滋事,不听劝阻的;
(三)为了制造影响,到外国人驻华使领馆或者其他驻华办事机构“告状”的;
(四)在单位或者公共场所、要害部位以跳楼、跳河、自焚等自杀、自残方式相威胁,制造社会影响的:
(五)在公共道路、铁路上静坐、躺卧、爬行、堵塞交通或者以递交信访材料、喊冤告状等为名,非法拦截车辆,扰乱交通秩序的;(六)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的;(七)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已经依照法律程序作出终结处理,信访人仍然以原诉求多次赴省进京上访,不听劝阻的;
(八)采取其他方式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或者交通秩序的。
对扰乱重点地区秩序(包括中共中央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天安门、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住地、外国使领馆及国际组织驻地以及省级领导机关),或者聚众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的首要分子,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从重处罚。
实施前两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六、信访人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七、信访人非法携带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管制器具的,分别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非法携带上述危险物质、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八、信访人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九、信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一)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二)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四)多次通过传单、信件、手机、电话联网等方式发布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实施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信访人纠缠、威胁、撕扯、殴打信访接待人员的,分别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信访人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百四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二、信访人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信访人在国家机关办公区域或者公共场所停放尸体、设灵堂,或者因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不听劝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
十五、信访人以信访为名实施敲诈勒索,借机敛财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约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十六、信访人煽动、策划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不听劝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十七、信访人唆使、肋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按照被唆使人所实施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予以从重处罚:
十八、信访人有上述第五至十七条规定的行为之一,屡教不改,尚不够刑事处罚,且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予以劳动教养。
十九、信访人违反治安管理理或其他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予以治安处罚或者劳动教养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十、信访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办理。
二
十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有关单位在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时,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应当按照“劝阻、警告、强制”的工作程序进行处置。有关单位发现信访人实施违法产犯罪行为,要立即依法收集、固定、保存相关证据,并及时提供给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要加大查处的力度。对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要及时通报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要提前介入,并依法批准逮捕、移送起诉;人民法院要依法作出判决。
信访人实施违法行为受到治安处罚或者劳动教养后,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本意见的有关规定办理。
省法院 省检察院 省公安厅
第三篇:关于处理非正常访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
关于处理非正常访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意见
为维护正常的信访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规范信访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现就我县处理非正常上访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非正常访是指信访人违反《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到非信访接待场所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意愿的行为。
二、非正常访行为违反《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十条规定,应认定为违法行为,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处理。
三、处置非正常访行为,应坚持依法、及时、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四、对非正常访行为,应根据下列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处理:
(一)非正常访人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外国驻华使馆区、中央领导人住地周边等非信访场所,以明示或暗示有意表露信访人身份,没有过激行为的,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派出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予以警告处罚。
(二)对进京非正常访造成恶劣影响等情节较重,或者被公安机关警告处罚后再次进京非正常访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予以行政拘留;对经行政拘留后,再次进京非正常访,由公安机关依法呈报劳动教养。
(三)在进京非正常访过程中因言行过激造成其他恶劣影响的,可以视情节直接依法予以行政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非正常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一)、(二)、(四)项规定予以处罚:
1、采取堵门、堵路或者其他方法、围堵、冲击国家机关,致使国家机关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2、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或其他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穿着状衣、以自杀相威胁或者其他方法扰乱公共秩序的;
3、以静坐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堵塞、阻断交通,不听劝阻,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4、以递交信访材料为名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不听劝阻,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
(五)非正常上访非法携带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易燃性、腐蚀性等危害物质以及携带枪支、弹药、匕首等管制器具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或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以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处罚。
(六)非正常访人侮辱、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二)项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规定,以侮辱罪、诽谤罪处罚。
(七)非正常访人殴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处罚。
(八)非正常访人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以妨害公务罪处罚。
五、非正常访人实施本意见第四条第(四)、(八)项规定的行为被公安机关处罚后,再次实施本意见第四条第(四)、(八)项规定的行为之一的,由县公安局依法呈报劳动教养。
六、信访人员以信访为名,实施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二百九十一条的规定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致使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
(三)纠集多人以各种方法对公共场所秩序进行干扰和捣乱,故意在公共场所聚众起哄闹事,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
(四)纠集多人堵塞交通,使车辆、行人不能通过,或者故意违反交通规则,破坏正常的交通秩序,影响顺利通行和安全,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
七、信访部门应当及时对信访人员是否是非正常访作出界定,有关单位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供所属辖区非正常上访人员基本情况及其违法上访的事实,协助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八、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
为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工作,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工作原则
1、坚持依法处置。强化法制,讲究政策,保护合法,制止非法。处置工作要做到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
2、坚持化解矛盾。依法处置、解决问题和教育疏导要同步进行,把教育疏导、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依法处置不影响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同时应依法处置。
3、坚持协调配合。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执法思想,及时沟通信息,通报相关情况,加强协调配合。
4、坚持评查确认。对信访案件及时进行有理和无理评查,主动做好三级终结确认工作。
5、坚持从严惩处。对组织聚众闹事、实施极端闹访行为,无理访中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严惩处。
二、法律依据和法律适用的主要情形
1、组织、串联他人进京非正常访,非法聚集上访,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在重点地区、敏感部位聚集闹事,聚众扰乱正常工作秩序和信访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0条规定的,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追究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
2、以上访为名,采取制造社会影响、极端闹访行为、持续缠访闹访、进京非正常访、滞留接待分流场所等威胁要挟手段,向有关单位或个人施加压力,敲诈勒索财物,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74条规定的,以敲诈勒索罪,追究刑事责任。
3、煽动、诱使他人在公共场所采取跳楼、攀爬建筑物等极端方式上访,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1条规定的,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追究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4、以上访为名,在省信访接待场所、交通要道非法聚集,拦截车辆,阻断交通,破坏交通秩序,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1条规定的,以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追究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5、以上访为名,使用虚假手续骗取拆迁补偿款、占地补偿款等,数额较大,符合《刑法》第266条规定的,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6、在信访接待场所起哄闹事,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随意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秩序严重混乱,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93条规定的,以寻衅滋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7、在信访过程中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公务车辆通行,强行冲闯公安警械带、警械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77条规定的,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8、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有关信访事项的虚假消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46条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9、信访活动中其他涉嫌犯罪的行为,符合《刑法》有关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刑事责任。
10、信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公通字[2013]15号)等有关规定,依法依规予以治安处罚。
三、工作运行
1、各责任单位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处置工作,对上访人的违法行为,掌握的违法犯罪倾向、苗头或线索,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并做好证据收集固定和移交。责任单位根据掌握的情况,认为上访人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提出依法处置建议。
2、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单位的处置建议要高度重视,主动工作,综合研究分析各方面证据情况,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向提出建议的责任单位进行反馈。
3、公安机关对发生的违法上访行为要果断处置,认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立案。暂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固定好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机关移交。
4、公安机关要把有极端闹访经历的上访人员作为工作重点,注意做好其违法上访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的收集、掌控和证据积累。对其他单位移交的违法证据,要认真受理;对相关的线索或苗头,要及时组织初查。要定期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上访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立案侦查。
5、公安机关经立案侦查认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进行诉讼;检查机关要依法审查逮捕、移送起诉;审判机关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
6、居住地和行为地的公安机关要在违法上访证据、其他违法行为、相关情报信息和立案侦查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
7、基层公安机关受案、立案管辖有争议的,有市公安局指定。
四、证据收集固定
1、证据收集固定要做到及时、全面、客观、真实、合法。
2、证据主要包括录音、录像、照片,违法行为人的恐吓言语、供述,证人证言,书证物证,鉴定结论,举报材料,相关单位证明材料,警告、训诫、扣留等处置材料,信访工作记录、相关上访材料,无理访终结确认文书,其他违法证据。
3、公安机关作为责任主体,负责收集固定违法证据。各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
4、公安机关对在出警或值守中处置的违法上访行为,要及时收集固定证据。
5、公安机关要注意收集、掌握上访人的违法上访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的相关证据,对其他单位报告或移交的违法证据及线索、苗头,要及时受理,认真进行核查、收集和固定。
6、包括责任单位平时要注意收集掌握上访人的违法证据和相关线索苗头,及时向居住地公安机关报告。多发生的违法上访行为,要及时赶到现场,做好证据收集固定和移交工作。
7、接访单位对接访中发生的违法行为,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及时报警和进行证据移交。
8、相关单位对上访人在党政机关、公共场所、建筑工地、交通要道等地发生的违法行为,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及时报警和进行证据移交。
9、市驻京信访干部和接谈劝返人员要注意收集固定上访人在北京和接谈劝返中的违法证据,及时向其居住地公安机关移交。
五、工作要求
1、纳入轻刑快审。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轻刑快审条件的案件,启动轻刑快审机制,依法快速办理。
2、加强通报报告。各责任单位与公安机关要加强协调配合,定期通报相关情况,重要情况随时通报。依法处置情况要及时向党委政法委和信访部门报告。
3、建立协调会商制度。要加强个案前期会商工作,实行责任单位提出初步建议、公检法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研究、统一动作的协调机制。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积极参加个案会商,确保审慎稳妥、统一协调。
4、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要加强对接访人员、政法干警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准确把握相关法律法规、证据要求和相关知识,不断增强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的主动意识和工作能力。
5、实行典型案例剖析警示制度。及时对重点案件依法处置情况进行剖析汇总,选择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开曝光,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第五篇:公安部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
公安部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和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精神,根据《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和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及《2004—2008年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县级公安机关的实际工作需要,现就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的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关于“规范机构设置、规范编制管理”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动态管理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整合职能配置,规范机构设置,优化警力资源,推动警力下沉,逐步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警令畅通,职能、机构、序列和称谓规范统一,职责、权限一致的县级公安机关组织机构,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任务。
(二)应遵循的原则
——创新机制、提高效能。要按照情报信息引导警务的理念,强化警务指挥职能、实战职能,建立统一、灵敏、高效、畅通的指挥体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控制动态社会治安的能力。
——整合机构、优化配置。要将承担相同相近职能的内设机构归并,综合设置机构,优化配置警力资源,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警力分散的问题,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
——强化基层、夯实基础。要在警力、经费、保障和政策上向基层一线倾斜,进一步调整职能,下放权力,更好地为基层一线服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县级公安机关管辖面积、人口数量、治安状况和警力数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二、机构设置
(一)执法勤务机构设置
1、指挥中心(加挂办公室牌子)
负责接报警和指挥处警工作;负责授权的警务指挥及协调工作;负责公安情报信息的收集、汇总和研判工作;负责调查研究和起草重要文件工作;负责机要、通信等工作。
2、国内安全保卫大队
负责国内安全保卫、反邪教等工作;负责对维权活动、非政府组织进行调查工作;负责民族、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维护国家安全工作。
3、刑事侦查大队(可加挂县级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牌子)负责刑事侦查、反恐怖、禁毒、经济犯罪侦查工作;负责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承担县级禁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等。
4、交通管理大队
负责交通管理工作;承担道路治安巡逻任务。
5、治安管理大队(加挂爆炸危险物品监管大队牌子)负责治安管理、户政管理、出入境管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等工作;负责车站、码头、广场、街道及校园周边等社会面的巡逻防控工作;负责对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的管理,依法对社会上吸毒、卖淫嫖娼、赌博等违法活动进行治理;负责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
(二)综合管理机构设置
6、政工监督室(加挂纪委、监察室、督察大队牌子)负责公安政治工作;负责公安纪检、监察、督察、审计工作;负责维护民警合法权益工作。
7、法制室
负责公安法制方面的工作;负责公安信访工作。
8、警务保障室
负责财务装备、警务保障、科技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
(三)选设机构设置
各地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增设若干机构。经济犯罪侦查、水上治安管理、出入境管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和禁毒等任务特别繁重的县级公安机关,可增设相应建制大队。
县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总数控制在10个左右,其中,选设机构最多不超过3个,并需经省级公安机关核准。
(四)派出所及监管场所设置
派出所一般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原则上实行“一乡(镇、街道)一所”。社会治安任务相对较轻的乡镇,可若干乡镇设置一个派出所;不设派出所的乡镇要设置警务室。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等监管场所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设置。
三、激励和引导政策机制建设
(一)科学配置警力,提高警力效能。要科学配置县级公安机关的机关和基层所队警力,既要避免警力浪费,发挥警力最大效能,也要适应公安工作的正常运转、指挥调动、管理监督和警务保障需要。基层所队警力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85%以上。派出所警力原则上达到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40%以上。建制乡派出所每所警力不低于5人,建制镇派出所每所警力不低于10人,城区派出所每所警力一般不低于20人。
(二)制定配套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坚持担任县级公安机关正职应具有政法、公安工作经验,副职一般应具有在公安机关基层所队领导岗位任职3年以上经历的制度;建立县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领导干部从有基层所队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的制度;建立保证基层所队民警的津贴、补贴高于机关民警的制度。
(三)妥善解决精简机构与保留干部职级待遇的矛盾。根据机构整合、派出所警力增加等情况,可采取调整机构规格、主要领导高配或合署办公保留原机构牌子的方式,保证领导职数不因机构改革而减少、干部待遇不降低。根据公安
队伍大、领导职数有限等问题,可适当扩大非领导职数的比例。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是大力推进“三基”工程建设,促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各警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得强调县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上下对口,更不得指令县级公安机关成立有关机构,充分尊重县级公安机关的自主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要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
(二)积极稳妥,抓紧实施。各地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原则上在2008年底之前实施到位。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公安队伍稳定和各项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注意把握好机构编制、组织人事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主动协调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对机构精简中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同志,要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