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推荐)
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王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均已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但是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工业“三废”对畜牧业生产的污染造成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并导致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全面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新阶段畜牧业和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现实意义
1.1 是保障畜产品消费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也是人们增强体质的最主要营养来源。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可以降低消费者市场搜寻的成本和购买风险,降低支付价格,使消费者福利得以增加。不仅如此,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它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1.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其前提是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质量要求。要创建无公害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首先要保护和改善畜牧业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 是与国际接轨和增强我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畜产品安全性随着世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各国畜牧业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畜牧业乃至农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提升我国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内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规范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跨过国际贸易中不断增高的绿色壁垒。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利益。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的分析 2.1 兽药残留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饲料的利用效率、促进动物生长、预防疾病,生产中常常使用各种兽药及药物添加剂,这样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对公众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目前,对人畜危害较大的兽药及药物添加剂主要包括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抗寄生虫类和激素类。动物治疗和预防用药一般是间断的、个别的,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用药是持续的、普遍的,累计量较大,往往在畜产品上市前才停用,很容易造成兽药残留量超标。
兽药残留的发生与养殖户的趋利思想是分不开的,一些养殖企业及个人为了追求利润,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如一些奶农为了防止细菌大量繁殖,抑制原料乳中酸度的提高,提高保质期,人为添加青霉素等抗生素。而畜产品是否有兽药残留一般消费者是没有能力识别或检验的,政府只对畜产品是否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外观卫生和是否注水等较为关注,对药物残留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药物检测仪器和设备价格昂贵,检测成本高,对饲养、屠宰、流通的畜产品检测还停留在只检疫不检残留的阶段。因而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和政府之间对兽药使用及残留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获利动机的驱使下,也就导致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时有发生。2.2 饲料质量
饲料是畜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饲料的质量不仅与动物的生产能力有关,而且与动物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饲料的安全性问题会影响畜产品的安全性,同其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比,饲料中的不安全因素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在饲喂过程中蓄积在动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通过人体蓄积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
从饲料生产经营者的角度看,保证饲料的质量与安全性需要较大的投入、较好的设备,如计量、检测设备精度要高,混合设备要有好的均匀度,而且要选用优质原料。与饲料的安全性相比,饲料生产经营者更看重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了争夺饲料市场,一些饲料企业利用饲料监测不严格和农村养殖户专业知识不全面的特点,进行低成本操作,甚至进行欺骗性生产和销售。饲料是工业资产专用性很强的行业,生产设备很难转向其他用途,因而即使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经营者也不得不继续维持生产。2.3 动物疫病
动物疫病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动物患有疾病时,不仅会使畜产品质量降低,而且通过肉、乳、蛋及其制品将疾病传染给人,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发生,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疯牛病、新城疫、禽流感、口蹄疫等是近年来危害较大的疫病,对各国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2.4 环境污染
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是在畜禽生长过程中,在呼吸、吸收或进食、饮水时环境污染物进入或积累在畜禽体内,从而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物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可以通过执行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削弱或避免,然而养殖者基于成本考虑或受暂时的利益驱动,通常不能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使众多的环境污染物对畜禽构成威胁。有的养殖者往往为了减少投资,在有限的舍棚内饲养过量的畜禽,并且分群不合理,减少了每一畜禽的生存或活动的空间,致使环境中的微生物、有害气体和刺激性尘埃的浓度过高,导致畜禽发生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病。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还需要技术和管理措施做保障。结合我国国情,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思路是:以控制兽药残留为重点,以提高饲料质量为切入点,以发展绿色品牌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为基本点,同时进行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3.1 严格控制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药物残留问题是制约畜产品出口的瓶颈,因此要树立生物安全理念和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针对现代化饲养管理体系下疫病控制的新特点,生物安全已经和药物治疗、疫苗免疫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角体系,通过生物安全的有效实施,减少在饲养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严禁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药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兽药。要做好药物来源、用药品种和数量登记,科学用药,以消除药物残留的危害。
3.2 提高饲料质量
全面启动动物饲料安全工程,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饲料标准化体系,建立饲料安全信息体系,提高饲料行业管理水平,提高饲料产品质量,为饲养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对违法生产、经营、使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影响饲料和养殖业安全的行为应予以处罚。加快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推广,通过宣传和教育,实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消费的良性研发,并提高使用者对饲料安全因素的认识,确保饲料安全可靠。3.3 防止源头污染,大力实施绿色动物产品工程
畜禽饲养场或饲养小区应建立在地势干燥、有利于防疫,符合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要求的地方,远离工业污染;与屠宰加工厂、畜产品交易市场、居民区等保持一定的距离。饲养场应优化饲养条件,防止环境污染,肉品加工企业厂区应符合动物防疫和环保要求,生产区布局合理,建筑材料和工艺流程符合有关规定,无害化处理消毒设施齐全。规模养殖废弃物实行沼气生产,制造有机肥,废渣还田等综合措施,强化和促进生态养殖业的发展。3.4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要以动物保护工程项目和无动物疫病区建设为契机,集中力量加强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预防冷链建设;完善我国兽医实验室体系,加强动物疫情测报、流行病学研究、风险评估等动物疫情管理基础工作;建立与WTO原则接轨的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积极推行FAO制定的良好 “疫情管理规范”,确保兽医防疫有关技术措施、技术标准和管理程序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相一致。3.5 加强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畜产品信息可追溯制度,畜牧信息档案必须反映动物进圈、兽药和饲料使用情况,以及防疫消毒、隔离治疗、休药期、出栏、屠宰、检疫检验、冷却、销售等原始数据,对没有有效免疫标识的畜禽一律不准上市流通;出现问题的畜禽,将按标识号码索查免疫档案,并追究有关责任。实践证明,在畜牧业中广泛推广信息可追溯制度对于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实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6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教育,提高公民自我保护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促使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依法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通过青年农民培训、农民绿色证书等手段对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进行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篇: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及对策
虽然,目前我县尚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但是,隐患不小,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全面防控,标本兼治。治标,首先要健全机构,壮大队伍,完善设备;其次,要全面提升五种能力,即“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不漏死角。治本,则应增强广大养殖户的安全意识,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把握源头生产、屠宰加工和经营流通三个环节。综合对策:
(一)着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应大力推广农牧户家庭式规模养殖。二是要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政府要加大投入,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予以扶持。Xxx畜牧兽医局要科学制定标准和养殖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养殖规范和系列化配套体系,并组织实施。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大力推广“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搞好产销对接,逐步实现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积极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努力做到互惠双赢。
(二)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安全意识 畜牧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加工的主体是企业,流通的主体是经营者,三者受利益驱使的可能性对大,他们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假冒伪劣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危害性、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法规。二是农业和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和推广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快捷方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三)强化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上市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虽然是一项治标性的工作,但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贯穿从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因此,要想全方位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必须有健全的机构、高素质的队伍和完备的设施。
1、健全机构,壮大队伍。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积极争取编制,招收高素质人才,做到上下对口,衔接合理,覆盖城乡、甚至到户。使日常监管工作有序运转,不出纰漏。
2、完善设施,增强检测能力。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按照市级标准配备设备,以增强检验检测能力,确保速检和日常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把握重点,强化监管。日常监管工作的重点是源头生产、屠宰加工和市场流通。在源头生产监管方面:一是要规范投入品管理,确保用药、用料安全。二是要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三是要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屠宰加工方面:一是强化定点屠宰,加强动物防疫合格条件动态审核,建立健全监管档案,依法规范屠宰企业的经营行为。二是全面推行牛、羊、生猪宰前尿样快速检测制度,扩大监测频率和范围,严把牛、羊、生猪屠宰入口关。三是进一步规范检疫行为,严格出证条件,确保检疫质量。流通经营方面:一是全面推行流通环节巡查制度,确保“病害肉”、“注水肉”、“私宰肉”等不合格畜产品上市。
二是成立“瘦肉精”检测采样组,制定“瘦肉精”检测日程表,不定期的对各乡镇育肥户、活畜市场、屠宰场进行检测,计划检测1100头牛、猪,严厉打击在饲料中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行为。三是对生鲜乳进行整顿。对辖区内17个生鲜乳收购站进行有效监管,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行为,严格生鲜乳收购许可准入。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抽检生鲜乳收购站17个,51批次,运输车51辆,153批次,主要检查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和黄曲霉毒素,防止在生鲜乳生产、收购及运输环节掺杂掺假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四是对饲料生产经营进行整顿。对新源县辖区内的21家饲料生产、经营单位(个人)进行督查,严格查处在饲料原料和产品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
第三篇:湖北枣阳畜产品安全问题浅析
湖北枣阳畜产品安全问题浅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大幅增加。但是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兽药、饲料添加剂、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以及由此引起的抗生素、激素、农药等的残留,生产环境的污染及饲养管理等因素,导致畜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大头娃娃”事件(奶粉蛋白质超低无营养)、“还原奶”事件(奶粉回兑成鲜奶)、“结石娃娃”事件(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健美猪”事件(饲喂生猪的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等一系列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市是畜禽养殖大市,连续四年被农业部评为“生猪调出大县”,畜牧业已成为我市最大的农业优势产业,2010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达到92.08万头、9.49万头、42.61万只、2584.1万只,肉类总产达到16.56万吨,禽蛋产量达到6.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8.95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畜产品流通日益频繁,如何保障畜产品安全生产,实现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意义
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也是人们增强体质的最主要营养来源。畜产品质量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关系到畜牧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出现了三鹿奶粉、苏丹红、瘦肉精事件以后,国家已连续五年开展食品安全整顿,但有些问题仍屡禁不止,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畜产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务必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务必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和侥幸心理,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畜产品安全作为执政为民的大事来抓,抓出成效。
二、当前畜产品安全存在的重大隐患
1、兽药残留。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饲料的利用效率、促进动物生长、预防疾病,生产中常常使用各种兽药及药物添加剂,这样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体内,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用药累计量较大,养殖业主又往往在畜禽及其产品上市前才停用,很容易造成兽药残留量超标,对公众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排污问题。由于标准化排污设施成本高,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基于成本考虑或受暂时的利益驱动,通常不能严格执行污染防治措施,大量的粪尿废物及污水排放,造成土壤盐碱化、水源富营养化和空气恶臭等严重污染问题。同时,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饲养方式,使得农民对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散养户出现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现象。
3、管理问题。农村兽药经营者违法经营过期、伪劣、违禁兽药的现象屡禁不止,农户缺乏辨别真伪、有效期、是否违禁等方面知识,使得过期、劣质、违禁药品在农村有了一定的市场。饲料经营者也是如此,在一些偏远地区,经营者不办理任何经营手续,过期、不合格饲料的流入农村。一些小经营者多数以小卖部的形式代销饲料,由于规模小,店面不起眼,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点多、面广,增加了监管难度,导致监管周期长。同时,监管的行政执法部门设在市一级,单凭市级监管部门的人员力量和有限的经费,不足以开展对全市范围的畜产品安全监管。各乡镇虽然设有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但无其职能,或虽受委托,但无力无经费履行职能,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4、饲料问题。饲料是畜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饲料的质量不仅与动物的生产能力有关,而且与动物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饲料的安全性问题会影响畜产品的安全性,同其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相比,饲料中的不安全因素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在饲喂过程中蓄积在动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通过人体蓄积所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为了争夺饲料市场,一些饲料企业利用饲料监测不严格和农村养殖户专业知识不全面的特点,进行低成本操作,甚至进行欺骗性生产和销售。
5、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动物患有疾病时,不仅会使畜产品质量降低,而且通过肉、奶、蛋及其制品将疾病传染给人,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发生,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有关资料表明,动物传染病70%传染人,禽流感、口蹄疫、链球菌病等是近年来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不仅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6、检测手段落后。近年来,国家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基本建立了动物检疫实验室,配套了相应的设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成。但由于目前检疫过于粗放,特别是屠宰场检疫,仅仅是旋毛虫镜检,并且由于屠宰检疫受时间限制,部分检疫人员主要靠“两只眼睛一把刀”来检疫,其检疫手法极为落后,无法保证检疫质量。另一方面,管理机构也缺乏相应检测化验的人员和设施,县级实验室主要开展猪瘟、口蹄疫、鸡瘟、禽流感等疫病的抗体水平检测,没有检测苏丹红、瘦肉精,抗生素超标等技术手段。由于实验室检测所需费用高,时间周期长,而经费少,致使许多工作无法开展,这也是检测仍停留在粗放式操作水平上的原因。
三、解决畜产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教育。加强对农民畜产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科技下乡、科技指导、科技图书进村进户、典型实例教育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畜产品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和畜产品、饲料、兽药、添加剂等经营户的安全意识,提高其诚信度。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有关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食用的危害,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农民的畜产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转变农村养殖观念,调整养殖结构,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模养殖。
2、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这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宣传普及畜产品安全知识,增强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组织、指导养殖企业建立养殖档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购销记录和使用记录,以保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使用的可溯性。进一步规范兽药经营、使用行为,建立兽药、饲料溯源制度,建立饲料兽药安全信息体系,提高饲料兽药产品质量,为饲养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为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奠定物质基础。
3、全面执行休药期制度。实施休药期制度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有些药物虽允许使用,但它在动物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消除要有一个过程,一般为20天以上,如果时间不到就上市销售,兽药残留严重,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应全面实施休药期制度,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保障食品安全为中心,加强兽药休药期管理,严防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进入市场,对超标者不仅要没收产品,更要给予经济处罚,使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无销路、无市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法制教育,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广泛宣传和推广科学合理使用兽药的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能自觉遵守休药期规定,确保畜产品安全。
4、加强污染治理。畜禽饲养场或饲养小区应建立在地势干燥、有利于防疫,符合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要求的地方,远离工业污染;与屠宰加工厂、畜产品交易市场、居民区等保持一定的距离。饲养场应优化饲养条件,防止环境污染,肉品加工企业厂区应符合动物防疫和环保要求,生产区布局合理,建筑材料和工艺流程符合有关规定,无害化处理消毒设施齐全。规模养殖废弃物实行沼气生产,制造有机肥,废渣还田等综合措施,强化和促进生态养殖业的发展。
5、加强防疫工作。疫病防治是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直接威胁着我市畜牧业生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防疫工作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健全完善免疫台帐和户籍化管理,实施动物防疫工作巡查制度,逐步推行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全面掌握免疫状况和疫病流行规律,提高预警能力和疫病防治科学决策水平。
6、加强资金投入。畜产品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只有增加投入,完善监管体系和基础设施,才能使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再上新台阶,从而有效减少或预防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目前我市畜产品检测机构尚不健全,其检测工作基本靠采样送检。建议市政府加大对畜产品安全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和畜产品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基础检测设施,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监管水平,确保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7、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兽药、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市、乡两级行政执法人员要深入农村,加强村级畜产品安全的监管。加强对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对发现销售过期、伪劣、违禁兽药、饲料等经销者及时进行通告,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的安全。监管要从过去各部门单兵作战向加强部门间协作,齐抓共管的方式转变。通过联合检查等方式整合执法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通过对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劣质畜产品的行为,消除畜产品安全隐患。
8、实施品牌战略。畜产品生产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畜产品生产规模大,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可追溯,可有效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畜禽专业合作社进行畜产品的品牌化生产和销售,引导和培育本地企业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的畜产品加工,通过加工企业连接养殖场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畜禽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
9、完善责任机制。按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多方联合行动”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市工商、畜牧、质检、卫生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建立相应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共同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市政府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切实搞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四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申晶
【摘要】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从粮食供给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粮食消费税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与200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认为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的能力,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这一概念与世界粮农组织(FAO)定义的粮食安全稍有不同,但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据此,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无论是米面油等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还是肉蛋奶等经转化后的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近年来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比较典型的如2013年5月的“毒大米”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2009年轰动全国的“三鹿”事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使得土地、水源等受到污染,粮食质量受到影响;二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粮食中残留过多有害物质;三是由于监管不力,使粮食在储存、加工、销售环节被污染,最终导致问题食品流向民众的餐桌。
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耕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在一国范围之内是有限的。耕地总量的减少是对粮食安全最大的威胁。数据显示,1997~2007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高达1132万亩。中国的耕地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这是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基本保证。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耕地保护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发展,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生态退耕使耕地数量减少;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抛荒严重。
提高单产受多种因素制约。耕地质量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单产还受到复种指数、化肥使用量、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利设施、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农科院屈宝香等(2009)对影响中国粮食增产潜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提
高单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提高单产最直接的方法。有研究认为,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值可达198%,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是,复种指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片面提高复种指数会透支土地肥力,使耕地质量快速下降,还会导致化肥的过多使用,对粮食生产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大部分的粮食主产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严重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下。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因素都极大限制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人口增加的刚性。粮食的需求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是刚性增加的。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左右,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4.7亿人左右。
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人均消费量包括人均口粮消费量及饲料粮、工业非食品加工粮等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停止增长或者开始减少,但是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急剧增加,畜牧业生产所需的粮食需求爆发性增长。一般来说,猪肉的粮食转化率为1:4,鸡肉的转化率为1:2,牛羊肉的转化率为1:7。以2009年13.35亿人口为基数,如果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肉类消费,粮食消费会增加52.8亿公斤,相当于2010年新增粮食产量的34%。据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计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公斤。亚洲发达经济体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人均GNP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左右。虽然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400公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需求量会长期保持增加趋势。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末总人口134091万人为基数,当人均粮食需求达到483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64766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的基础上增产9.9%(5809万吨)。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73750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增产25.1%(14793万吨)。
三、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是一种脆弱平衡,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这种脆弱平衡必将会被打破。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贸易。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只能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产量。以保护耕地为基础,提高单产为目标,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加强对抛荒地、闲置地的管理和利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对土地的占用等多种因素,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复种指数,控制化肥和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有研究显示,全国农田只有49.6%实现了有效灌溉。如果能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灌溉问题,粮食产量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全国耕地有2/3为中低产田,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对良种研究推广,新型耕作模式及灌溉技术等能直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能源的研究。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建立有效的农业利益补偿机制,增大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研究对部分人群征收粮食消费税的可行性。2011年,中央财政全面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此举大大减轻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负担,促进了粮食安全。2005年两会期间就有专家提出开征粮食消费税的建议。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中,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再次提出,我国应该探索建立“粮食消费税”,将征收来的税金用于支付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建设。有学者认为,粮食消费的最大群体恰恰是中低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的粮食消费非常有限,因此在全国范围开征粮食消费税,会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实际上是“劫贫济富”。粮食消费税的征收是否有可行性,税基和税率如何确定,征税对象的范围如何划分,怎样才能真正起到补贴粮食主产区农业建设、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邓大才.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3]王国敏,卢婷婷.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2011,(5).[4]张全红.我国粮食总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政策启示[J].农村经济,2011,(8).[5]高淑桃,任福全,王晓.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0,(4).[6]曾靖,姜学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3).[7]王兆华,褚庆全,王宏广.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8]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09).[10]居占杰.我国粮食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金姝兰,侯立春,徐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7).[12]李英,陈立华.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13]王雅鹏,王薇薇,吴娟.我国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14]尤利群,范秀荣.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分析——解读《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J].生产力研究,2009,(20).[15]屈宝香,李文娟,钱静斐.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4).
第五篇:我国动物营养和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动物营养和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是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生产与贸易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据报道,我国猪、禽的饲养量、存栏数均居世界第一,肉类、禽蛋的销量也为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从“瘦肉精”到“瘦肉精”的替代物——莱克多巴胺,从上海的“多宝鱼”到河南的“红心蛋”,一次次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由此带来的公众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任危机也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动物饲养产业链中各个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动物营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的霉变饲料原料贮存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也容易生长繁殖霉菌,这些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受霉菌污染的原料的营养价值严重下降,还可使饲料变色、变味、结块、适口性不好,影响动物采食量,甚至危害动物的健康。
饲料原料的化学性污染饲料饲草中的农药残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主要来源于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特别是一些高毒的残留农药,如果滥用,对生态环境、人体及动物健康都会产生很大危害,这些农药有蓄积性,且排泄缓慢,在猪肉及内脏中易残留,人食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饲料原料的工业“三废”污染工业污染化学物质中的重金属,如铅、镉、砷、汞等可以污染土壤、水域,进而污染植物。在植物体内富积,再通过饲料、水进入动物肌体形成蓄积,从而威胁动物生产产品的安全,进而通过动物源性食品又危害到人的食品安全。
细菌和病毒对原料的污染饲料厂采购原料时要对原料产地的畜禽疫情有所了解,避免采购来自疫区的饲料原料,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原料,如肉骨粉、血粉、羽毛粉
等。如果是来自疫区患传染病的带菌、死亡畜禽或未经严格消毒加工而制成的原料。则饲料原料必受污染,并且常会造成疫情扩散和通过食物链导致人的感染。
2、饲料生产中的添加剂
因为我国关于饲料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畜产品及饲料的国家标准不够普及,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利等因素,造成一些违法经营者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向饲料中加入国家禁止加入的化学物质,如加入安眠酮类、某些激素、克伦特罗、抗菌药物等;他们还把只需加入微量或只准加入微量的元素锌、砷、铜等大量加入。致使畜产品中残留大量安眠药、性激素、克伦特罗、砷、锌等化学物质,既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又损害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信誉。
3、兽药残留
在国内,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在畜禽中已大量产生抗药性,临床效果越来越差,使用剂量也大幅度增加。体内的逐渐蓄积导致各种器官病变,甚至癌变。兽药残留对人体有许多种危害。除变态或过敏反应为急性毒性外,一般表现为慢性毒性,如致畸胎、致突变、致癌、肠道微生态失衡、耐药性转移与传播、二重感染等。这些作用一般是人摄入低量残留一段时间后,残留物在体内逐渐蓄积所致。比如氯霉素能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的造血机能。使用“瘦肉精”会在动物体内(主要是内脏产生药物残留,人若食用,会导致出现心跳加速、手颤及心律不正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心脏病复发甚至死亡。
二、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1、强化饲料,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
加强引导饲养户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的要求。各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兽药使用标准》、《饲料使用准则》、《饲养管理准则》等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确保饲养过程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以及各种饲
料、兽药产品标准及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有效控制兽药等有害有毒物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2、加强流通环节监控
流通环节监控是把好畜产品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首先,要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对异地销售的畜禽一定要严格检
疫,防止疫情扩散。其次要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执法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畜产品质量问题高发地,防止有质量问题的畜产品从这些地方流入市场。最后,要结合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在畜产品生产体系中,实行质量档案制度,对原料、成品饲料、添加剂、畜禽谱系、饲养过程、防疫、疾病治疗用药、屠宰、加工、贮运等全过程有准确完整的记录,所有记录应归档保存2年以上。一旦发现畜产品不安全因素,可以追根溯源。
3、加强检疫监督,强化动物疾病控制
加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例》的实施,随着近年来人畜共患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范和防治技术的出台,加速了一些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或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动物疫病控制和净化,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产品生产的《兽医防疫准则》,提高动物疫病的防治意识,加强动物病疫的全程监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的疫病免疫。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畜产品质检部门加强力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养殖户绿色养殖的观念提高,相信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会不断提高,我们的身体将会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