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建设

时间:2019-05-13 18:0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主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主建设》。

第一篇: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

主化进程——以浙江省为例

作者:赵建平

浏览次数:211 发布时间:2010-03-06 文章来源:待

考察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自近代以来,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缺乏法治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痼疾,也深刻地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有序发展,浙江的法治与民主化发展概末能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与法治这一政治文明两个最基本的向度都得到了协调同步发展。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相继作出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重大战略部署,着力于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新形式,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依法推进和探索创 新并重的路子,推进了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 主化”进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法治是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基本标志和根本保障。十六大前夕,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重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政治文明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确立了法治政府的理念。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政府及其

工作人员必须尊重与维护法律权威。浙江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世界上最庞大而整体素质又相对不高的农民中推进民主,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和规章制度的规范,法治落后,民主进程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党的领导也无法落到实处。浙江省在1998年前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建设和村委会选举上,而在其他方面相对滞后,尤其是与福建、吉林等省相比,其规范性、民主性和创新意识都显不足。

1998年11月《村组法》正式颁布后,浙江省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法治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1·立法,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法治的民主,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浙江省制度法规的不断涌现,触动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轨道。2004年浙江省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作了修订。2005年4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了《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这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正式出台规范村级组织的工作规则。同年6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这两个法规文件的出台,受到国内一些媒体和专家的推崇,被认为“浙江省村务公开重视建制,走在了全国前列”。之后,浙江省还制定了《浙江省城市社区指导纲要(2003~2010)年》(试行)和《浙江省社区资源共享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为社区自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1]

在民主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各地及时响应,根据实际情况,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加快完善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 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创新。经过努力,各地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宁波市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推行重大村务公决制、村级事务听证制、村级财务公示制、村干部工作报告评议制等四项制度,形成了一条“制度链”,提升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水平。

2·普法,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首先,针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拉网式法制培训。浙江省各地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到法制学校、农民法制夜校进行集中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并组织考试。“十五”期间,组织村“两委”干部培训13·4万人次,并且,建立农民法制夜校和法制学校4749所,受训者达266·3万人次,还建立了793个外来人员法制教育基地,31个市、县(市、区)制定了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制度。[1]其次,各地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手段、方式。在丽水等地,各基层乡镇开设了法制讲座“百家讲坛”,定期邀请各条线的各专业干部,为群众讲法。总体而言,这些宣传教育手段、形式紧紧围绕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宣传农村的基本政策,宣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生产与流通、税费改革、计划生育等方面常用法律法规。增强了农村干部群众权利义务一致的法制观念。

3·法治,注重法规的规范指导作用,使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稳步向前。为了保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保证法规的连续性,避免随意性和阶段性,浙江省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体制。在这种体制保障下,浙江省通过加强宣传和督促检查等方法,切实推进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2003年,浙江省的余杭、玉环、瑞安、海宁、绍兴、余姚、江山、缙云8个县(市)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称号。[1]2005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带动下,全省绝大多数市、县(市、区)都成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的协调(领导)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各级人大、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分工协作,加大了指导、监督、检查力度。

法治机构向基层延伸。丽水等地在各乡(镇)设立“常驻”法

庭,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协调的巡回审判机构,配备了必要的办案设施并对外挂牌。它突破了以往每月固定日期向各乡(镇)派出巡回审判组存在的不足。各“常驻法庭”的工作人员巡回进村、入户收案,对出行极不方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的案件坚持在村里开庭,并且,通过发放便民联系卡、张贴公告等方式公布巡回办案的地点、案件受理的条件、范围、联系电话,切实做到“使群众知情”,群众说这一机构帮助他们实现了与法治的“零距离”接触。严格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程序指导农村村民自治。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在制定政策、起草文件、指导基层过程中,树立严格的法律意识,尤其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过程中,提高选举人员依法依章办事意识和能力,严格依法规范重要环节,禁止为了落实党组织的意见而违反法律规定,为了体现组织的意图而违背群众遗愿。

二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进程

现在,重要公共政策正式出台前要“公开征求意见”,已经司空见惯。诸如新医改方案、物权法草案,以及更早些时候的劳动法修订„„而浙江等一些省市,更是就此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从“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再到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政府重大决策,人民有权了解决策的过程,有权参与决策,有权监督政策的执行”,这些清晰的递进变化,标志着民主政治的进步。浙江省的基层民主制度创新更是从最初的酝酿、萌动状态,到全面开花。

1.民主恳谈会。“民主恳谈会”是城镇、乡村及市直机关开展的各种民主活动的统称,最初尝试始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其核心和重点是乡镇的民主听证制度和村级的民主议事制度。乡镇的民主听证制度,要求镇政府将当地的重大事务提交民主听证会与群众讨论协商后再做决定和实施。村级的民主议事制度,要求村委会将村的重要事务和公益事项提交村民议事会讨论,在得到多数村民同意后方能实行。[2]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相应建立了民

主评议制度,对民主恳谈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跟踪评议和事后评议,确保了民主恳谈在恳谈后获得实效。民主恳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尤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基层民主治理的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政府治理结构和方式的转变。这种开放、平等和对话的机制在我省广大基层的逐步建立,不仅促进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让百姓体验到了新时代的民主之风。

2.海推直选。海推直选是指层层筛选,不设定选举范围,所有村民都有参选资格,并采用不记名投票方式,只需要在空白选票上写下自己满意的人选后再投入选票箱即可。浙江省不仅全面实行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的“海推直选”,有的地区还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创新。在2008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有些地方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性探索。在这些地方,村级换届选举实行“两票制”,两张票的内容并不一样,一张是村委主任的候选人名单,另一张则是村委副主任、村委委员、妇女委员候选人名单。原本放在一张票上的内容分成了两半。选民在候选人姓名上方画上圈时,不能在空白栏上写上其他名字,“作弊”不能得逞,就更能体现选举的民主性了,并且对选出来的村两委干部实行村干部试用期制度,他们上任期满6个月后,由乡党委、政府和村民、党员对其进行“双评,对不合格者延长6个月考察试用期,期满经测评仍不合格者依法定程序和竞选承诺书依法免职或罢免。另外,杭州市余杭区则创造了“自荐海选”模式。所谓“自荐海选”,指的是具备资格的选民均可自荐报名参加村委会成员的竞选。在选举中,选民既可推荐自荐人,也可推选非自荐人。在社区直选、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和直选等方面也有突破。

3.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地方政治民主生活。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平等协调、理性对话,急需建立在法制化的博弈机制上。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成为一种行政决策的必备程序时,当务之急,使各种群体如何能拥有自己的代言机制?外来民工是一支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劳动力队伍,但是他们的民主政治权利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上的和户籍关系上的),既不

能在户籍所在地体现,又难以在现居住地实现。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外来务工更积极参与到地方政治民主生活中去了。浙江省各地义乌大陈镇党委和人大主席团在义乌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把外来人员纳入了人大代表选举范围。经过宣传动员、选民登记、选区划分、协商和确定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工作程序,“2001年12月12日,来自外省以及本省其他市县的7名代表,当选为大陈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底在县级人大换届选举中,包括大陈镇在内义乌全市共有11名外来务工者当选为全国首批县级人大代表。”[3]这是冲破户籍等阻碍人民民主权利普遍实现的樊篱,真正实现公民在全国范围内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重要实践,而外来务工者加入当地党组织,成为村两委成员,县政协委员、妇联代表等情况已经不足为奇。

4.基层事务公开。把基层民主权力运行置于广泛的民主监督之下,将群众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摊到桌面上使群众看到、听到、想到、管到,做到防范在先,关口前移。“按照省委提出的‘全省90%的村建立、健全和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到2000年底,浙江99·23%的村实行村务公开。”[3]如台州市在制度化方面形成了“村务大事村民票决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近年又进一步通过村级会计委托乡镇代理制,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帐、统一公开、统一建档。其二是乡镇全部实行政务公开。自1998年5月浙江省启动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起,仅两年时间全省乡镇政府已全部实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紧扣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相连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定期公开。如对农民负担方案审批、招待费使用、农村“义务工”使用等,各地分别采用媒体、告知单、便民手册等形式,让人民群众对政务活动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地还普遍建立乡镇政务公开预审制度、投诉处理制度等保障机制,确保乡镇政务公开规范运行。其三是通过多种监督形式和载体,转变基层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如嵊州市雅璜乡创造并在全省推广的“民情日记”

以及各地广泛设立“市长电话”等做法,使广大基层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有效地解决了“干部联村不连心”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3]这一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应享的民主权利。

另外。椒江市的干部任免票决制,以温州商会为代表的自治性社会组织对地方政府决策的积极参与、绍兴新昌县的“村务公约”、金华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是浙江省基层民主建设民主化进程的亮点。

三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1·调整、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基层干部队伍向年轻型、懂法型、民主型、能人型转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培养了大批这样的干部。2004年全省有1169个居委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其中实行直选的有244个,占换届总数的20·87%。社区自治队伍进一步壮大,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社区工作者1·7万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0·2岁。其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2%;党员比例占50·3%;女性比例占61·2%。这两年,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他们也直接推动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成为“法治浙江”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浙江省城市社区自治、村民自治和非公有企业改革“三位一体”的基层法治民主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至2004年底,浙江省已基本完成社区体制改革,共建有2557个社区委员会;全省已有35344个村设立村务公开栏, 35262个村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所占比例分别为总数的99·5%、99·32%;全省95%的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和87%的事业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

3·成为“平安浙江”创建的有力抓手。基层民主政治的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不断实践着法治的理念同时注重民主。基层村居委会、治保会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健全,调解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切实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城乡和谐。

4·提升了“文化浙江”的创建内涵。余姚、新昌、义乌等一些市(县)实行了“两推两选”、“三推三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民意基础。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的“公推直选”“公推竞选”选举改革试点开始启动,并获得成功„„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很多新的法治和民主创新出现丰富着“文化浙江”的内涵。基层涌动着法治和民主的气息,这种气息化为文化的力量推动着基层其他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 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基本经验 浙江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促进了社会平等、公平与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化进程则让群众更充分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得到调动提升,参政议政空前高涨,创造性日益增强。在探索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中浙江省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

1.机制、制度创新是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关键。畅通民意,设立“民情在线”,政府官员通过网络的形式与百姓面对面,即时解决民情。开设“民情接待日”,领导干部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有个固定的时间接受群众的来访,来电,为群众排忧解困。这些创新能被现行体制所容纳,同时又为广大农民所欢迎,在矛盾、合作、博奕中获得了政府与民众的双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的保证,我们始终要把建立健全规范的制度,发挥各方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中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根本力量。以温州为例: 66%的温州人关心政治,其中91%的商人关心政治,如开全国先河的第一例的“民告官”、第一例“罢免村官”等事件均发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温州。对于人民强烈的民主呼声,我们不应轻视它、压制它,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它、发展它。浙江在这方面作得卓有成效,如首发于浙江省农村基层的“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等就是广大农民自己创造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新形式。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与民主化进程要强调党的绝对领导。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市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4]强调党的绝对领导还要加强党要管党、党管干部的机制、体制探索,培养出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基层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 龚云.浙江省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来自对浙江省基层民主建设的调研[J]学术通讯, 2006,(2):24-26

[2] 谢庆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拓展———论温岭市的“民主恳谈”[J]浙江社会科学, 2003(1): 16-20

[3] 姚建华.扩大基层民主建设政治文明————浙江的实践与启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6): 86-89

[4] 曹能新.依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 J]党建研究,2000(1): 36-39

第二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着大量的制约因素,发展基层民主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找到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办法,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所在。但从现实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来看,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及村民自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分析研究现实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途径是现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1 来自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制约因素

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往往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美国学者科恩曾说:“使公民体力情况恶化并迫使他们主要或完全关心自己或家庭生存问题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产生有生气的民主的”。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我国城乡总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的农民尚未脱贫,解决温饱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迫于无奈,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成为流动的劳动力。这些农民所关心的首先是生计问题,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2 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的制约因素

我们这里讲的知识文化是指受过学校教育或其他专门教育才具备的文化修养。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相当大的比重。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弱智者是没有民主能力的,无知者的民主能力要大打折扣。我国农村现阶段较低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极其不利的因素。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文化水平。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村民要独立思考、独力判断、独立发表意见;要参与讨论,提出建性的批评与建议;要审查账目、审核问题、阅读讨论材料。文盲是无法做到这些的。文化程度低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思维狭隘,思考方法简单,遇事蛮干,不讲科学。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不能理解民主的意义和作用,也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1.3 来自守旧的思想观念的制约因素

这里讲的守旧思想观念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指基层党政机关领导及其工作人员没有更新思想。部分领导在基层民主实践中怎么省事就怎么搞,选举时,代填、代投选票、草草了事就属“正常”之事了;二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思想守旧。“权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当选之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官”了,官本位思想日益突出。民主意识不强,未形成民主作风;三是广大群众仍受传统思想制约。封建的皇权主义、忠君思想还影响着人们。面对“我的话就是法”、“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基层群众虽然强烈不满,但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干脆忍气吞声。1.4 来自政治体系运作的制约因素

政治体系运作的弊端主要是其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列宁曾指出完全的公开性是广泛民主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是可笑的”。现阶段我国农村大多数地方基层民主实践中政治体系运作的公开性是不够的。就选举来说,按有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及人大代表在提名和选举过程中都应充分让选民知情,应公开投票,公开唱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有些地方甚至不公开唱票,只由所谓的主要负责人宣布一下确定的结果。这就使选举列于形式,到关键时候采取“暗箱操作”。正因为这种违犯选举法的“暗箱操作”才使背地里跑官要官、行贿受贿有了可乘之机。再者,地方政府及其村委会的活动情况不够公开,导致群众对政府、村委会的不信任,抵触情绪严重,干群关系紧张。因此,发扬基层民主,必须使政治体系运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增强。1.5 来自基层民主制度自身的制约因素

发展民主,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邓小平曾非常明确地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是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必须有明确的制度来规范。虽然《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基层民主制订了法律法规,但有些民主程序和民主制度还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民主监督不能落到实处,群众有冤无处申,有意见无处提。由此可见,没有制度保障的民主是不可靠的。1.6 来自农民政治素质普遍较低的制约因素

政治素质是公民在社会中所获得的关于政治活动的知识、能力、意识、心理、觉悟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其主要内容包括公民对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水平、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强弱等。目前,我国农村公民的政治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公民民主意识淡漠。基层干部自以为是“地方官”,喜欢为民做主,不按民主程序办事,不重视群众意见。一般群众则受传统“良民”思想影响,不主动维护、行使,或干脆放弃自己的民主权利。部分群众对政治不感兴趣,认为那是领导的事,与平民百姓无关。二是公民整体法律意识不强。一些基层干部权力本位和人治思想严重,往往以权代法,使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大多数群众不懂法、轻视法律,对法不感兴趣,认为法治就是人治,以致于违了法自己还不知道。三是公民对政治抱有偏见。有人认为官场复杂,为官则俗,以不问、不谈、不参与政治为高洁。诸如此类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严重障碍。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以下六个问题: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理顺乡村关系,解决“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解决村民自治缺少经验和各地工作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解决村民自治的社会法治环境差问题。

【关 键 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问题/对策

江泽民同志1998年7月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尤其村民自治更是农村政治体制的伟大创新。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法律确认的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制度安排,已成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坚持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村委会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与集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集体经济与村民自治的运作有密切的相关性。集体经济力量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同时集体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失控村”,大多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相反,在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村干部的报酬、村集体和乡政府要求农户提供的奖金和劳务,主要由集体组织承担,农民因集体经济和自治组织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减轻负担。因此,村民自治组织享有较高威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见,村集体经济成为制约村民自治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搞好村民自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委会服务功能和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

二、引导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转变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解决村民自治中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问题,促进“乡政村治”格局的长期稳定和规范化运行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它们构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总格局。应当说,乡镇的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在最终归属和运作目的上是一致的,法律的规定也是清楚、明确的。村民委员会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村民自治也有利于乡镇的行政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主要表现为“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两种倾向。所谓“过度自治化”的倾向,是指村民自治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村自治组织擅自作出不属于村自治范围的决定,或随意增加村民的非法定义务,违法限制村民的自由权利;或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乡镇政府布置的国家各项任务。所谓“附属行政化”的倾向,是指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乡镇政府仍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或继续控制村委会的人事权,对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任免;或对属于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从目前的情况看,“过度自治化”的倾向在全国尚不普遍,但已出现了一些苗头和若干典型事例;“附属行政化”的倾向在一些地方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克服在村民自治问题上的这两种错误倾向,对乡村关系进行适当、有效的整合,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依法履行“乡政”职责。

政府主动推进是我国村民自治由自发兴起到规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乡村关系中,乡镇政府是主导方面。解决“乡政”与“村治”的矛盾,从乡镇政府方面说,主要是提高认识和改进方法问题。提高认识,就是充分认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村委会的性质决定的。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享有自治权利,因此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关系不应也不有定为领导关系。改进方法,就是乡镇政府除采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方式外,应更多地运用法律、经济和教育等管理手段,在尊重村民自主权和村委会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当前,乡(镇)政府在指导村委会工作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不要委派村干部,也不要事先划框子、定调子,要真正实行村民直接民主选举,保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村委会领导岗位上来。当然,也要引导群众反对宗族主义、家族观念,坚决打击“黑社会”势力的操纵。(2)指导村委会独立负责地开展群众自治工作,尊重村委会自治权利,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严禁把村委会当成乡(镇)政府的下级机关,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涉村委会自治权利的行使,要坚持村民的事情由全体村民民主讨论决定的原则,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疏导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压服的方法。(3)乡(镇)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不要把村委会当作下属机构,对某些需要村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任务,应当在法律规定它所承担的范围之内,并通过乡(镇)政府统一向村委会布置,再由村委会组织群众协助完成,各部门不要直接向村委会布置任务。(4)乡(镇)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帮助、指导村委会自身建设,包括健全完善村委会自治组织、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制度、培训村委会干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帮助村委会协调与村党支部的关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等等。

第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教育农民提高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引导农民学会使用民主权利,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

由于农村经济文化长期落后,村民的民主观念、主体意识不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能力都很有限;加上农村封建家族意识和宗法势力的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委员会难以自主地开展工作,不得不对乡(镇)政府产生依赖感;许多村民包括村干部不能正确理解村民自治,认为自治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把村民自治同国家法律和乡政管理对立起来。因此,解决“乡政”与“村治”的矛盾,必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教育、引导农民和村干部学会行使民主权利。

要教育、引导农民(包括村委会成员)正确认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与乡(镇)行政管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伟大创造,因此,党领导村民自治是毫无疑义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P96)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并不矛盾。村民自治与乡(镇)行政管理也是统一的、一致的。行政管理不等于强迫命令;村民自治不等于不要行政管理。村导自治与国家法律也不矛盾。国家的法律、法规是治国的根本,是全体公民的行动准则,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无条件遵守。村民委员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成立的,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一要帮助农民学习和了解民主权利的内容。二要教育农民学会正确使用民主权利的方法,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决防止和杜绝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第三,国家政权建设工作部门(主要指各级民政部门)要注意总结经验,搞好典型示范,指导各地制定具体的乡村关系条例,推动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

修订后的《村组法》对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及各自权限只作了一般性规定,即乡政府有权指导村委会的工作,村委会在乡政府指导下自主管理本村事务。但由于对乡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权限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在运作中难以有效衔接。所以,根据《村组法》原则,从制度上合理划分乡政府和村委会各自的权限,是促使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衔接的重要环节。为此,一些地方在贯彻《村组法》过程中,制定了有关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的规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将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动纳入法律制度的轨道

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从理论和制度上看,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新修订的《村组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实际上是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地位和职责及工作方式。但在实践中,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村组法》只是明确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基本工作职责,具体的有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就目前看,二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有的村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主要表现在操纵甚至非法干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在村委会工作中干预太多,使村民自治组织依法拥有的管理本村事务的权力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和具体落实。(2)有的村民自治组织把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甚至向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发起挑战。(3)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尚缺乏具体的界定,有关规定过于原则化,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同于国家政治系统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有自身的特点,更需要明确划分二者的权限范围。解决二者关系问题的对策思路是: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一原则下,从制度上合理划分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尤其要明确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关系的规范运作。如果说乡村关系中乡是主导方面的话,那么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关系则是村党支部为主导方面。所以,在当前,尤其需要规范村党组织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式。就职责范围而言,村党组织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应尽力避免行政化倾向,摆脱具体事务。党组织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对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以支持和帮助村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总之,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都要在法律制度范围内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兼任村委会主任,但必须经过依法直接选举才能当选;村党组织可以在村委会选举前对选举加以组织影响,但对合法选举结果必须予以承认;党组织拥有量大决策权,但应以党内民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不侵犯村民自治权为前提;对村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失当行为,村民和村民自治组织有权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促其改正。

四、以贯彻实施新的《村组法》为契机,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摸索经验,树立典型,解决各地村民自治开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因为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发展方针,村民自治实施10年来一直平稳推进,但各地情况很不平衡。从领导重视的程度到村民参与的程度,从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次数到选举的规范化程度,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发挥作用的程度到村民自治制度体系的完备程度,各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很不平衡。这是客观的,甚至也是难免的。1998年11月,修订后的《村组法》结束了其10年试行的过程,在许多方面更加完善、成熟。因此,应以贯彻实施新的《村组法》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提高村民自治的规范化程度,树立新的典型,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

提高村民自治的规范化程度,就是要根据新的《村组法》的有关规定,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真正体现“村民群众自治”和“基层直接民主”的原则精神。尤其要制定规范化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程序。一句话,就是要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要完善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是基础。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第一,按新的《村组法》要求,尽快成立中央政府层面的选举领导机构以协调和规范全国的民主选举,尤其要指导各地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依法成立专门的村民选举委员会。第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尽快制定或修订符合《村组法》精神的具体选举办法。第三,为保证村民民主选举的参选率和规范化,要广泛深入地开展《村组法》的学习、宣传,尤其要搞好选举动员,使村民充分认识《村组法》规定的直接民主选举的作用和意义,熟悉民主选举的规则和程序。第四,逐步规范选举程序和标准。根据新的《村组法》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村民自治的原则精神,村委会民主选举的标准应是:民主、平等、公开、竞争、合法。总之,规范化的民主选举不仅可以使村干部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也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政治热情,充分体现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自豪感。

其次,要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是实现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根据《村组法》的规定,村民议事的组织形式就是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的基本功能就是民主讨论、民主商议和共同决定。各地在这方面已经创造出许多新鲜经验,包括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民主日”制度和村民例会制度等。如山东省章丘市所属各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2],山东省莱西市[3]、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4]实行了“民主日”制度,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再次,要完善村民民主监督制度,尤其是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制度,推行财务公开,“这是村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5],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修订后的《村组法》规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尤其强调了财务公开的内容及公开的时间,但《村组法》只规定了村务公开的原则要求、内容范围以及不及时实行村务公开或公开内容不真实的法律责任,而关于村务公开的程序、方式及怎样保证公开的真实性等问题,规定不详。当然,这些具体问题是不能苛求于法律的,应在实践中加以具体化。在这方面,河北省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制定了“五规范一满意”的村务公开标准[6],按照这个标准,群众对付委会的施政不再是“雾里看花”,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明白,保干部清白”,保证了村务公开真实有效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包括村组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的问题,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培养合格的主体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实践,它的运作与村民主体的思想文化状况密切相关。思想文化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文化知识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7](P59)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凡是在文化比较贫乏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民主作风就很难树立,而偏执、独断、愚昧、盲从的现象容易流行。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目前,占全国人口1/4的文盲半文盲大多集中在乡村。农村改革后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务工经商。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农村一般村民参与日常村务管理活动。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状况相比,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对村民自治运作的影响更大。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有两种倾向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一是自私狭隘,政治冷漠,缺少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二是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倾向,在追求个人利益时缺乏必要的契约与合作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威的关系。

现阶段关于村民自治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中国农村落后,不适宜搞村民自治;二是认为村民自治发展太慢,应加速推进。这两种看法均与对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和变量关系缺乏深入认识和分析相关。前者强调中国农村落后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农村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和推动着村民自治的规范化运作。后者孤立地看待村民自治,没有看到村民自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思想水平和民主素养,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六、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民主必须与法律化、制度化相匹配。村民自治是9亿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广泛实践,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安排,在缺乏法制传统的农村社区推行,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由于受长期的专制历史影响,中国农民非常缺乏民主经验和民主习惯,不善于行使自治的民主权利。如果不强化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将村民自治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前面说过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倾向,使农村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基层民主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农村基层民主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平稳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除了需要加快农村民主建设,打好法制建设基础,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村组法》,实行农村基层直接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制度。此外,下面两项工作必不可少:一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在推进省、市、具有步骤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应有推进农村法制建设的规划,对农村法制建设分阶段目标,制定明确的规划和计划,并稳步实施。对农村法制建设状况应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二要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对农村干部,包括吃“皇粮”或受聘的乡镇干部、企业老板等负有管理职能的人来说,由于手上已经有了一定权力,主要还是要树立依法办事、恪守职责,接受监督的观念。要突出“义务本位,责任至上”,使他们认识到干部的行政权力和企业老板的管理权力是有限的,必须依法行使,并要接受人民监督。而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也包括农村的中小企业,固然要了解若干基本法律知识作为生活准则,但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权利本位观念,充分了解做为公民享有的法定的权利,要敢于和善于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既要克服由于不知法而不会依法保护自己权利,又要防止一旦走投无路,就气急败坏地使用违法手段抗争而陷入违法。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2] 延寿推进村级民主管理[N].人民日报,1998-05-25(3).

[3] 宋学春.让村民当家作主[N].人民日报,1998-09-08(9).

[4] 冯奎.“民主日”的威力[N].人民日报,1998-08-18(9).

[5] 曹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N].人民日报,1998-12-10(3).

[6] 王金良,严明.富民基业[N].人民日报,1997-12-24(3).

[7] 列宁全集:第3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第三篇: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建设

第一节 背景导读

关键词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自发罢免米晓东人大代表资格 扩大农民选举权

一、理论背景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现象都通过基层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都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冲突也可能最先在这里酝酿、爆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重在基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政策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三、当前状况

2010年4月15日,中国湖南省溆浦县一个选区的6444名选民,自发投票罢免米晓东的县人大代表。15天后,县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确认选民自发投票罢免人大代表有效,终止米晓东的人大代表资格。这对于促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人民参政权利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主要形式和意义

一、基层民主主要形式介绍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一)村民自治制度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在所在村庄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民主选举。按照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由村民直接选举或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三至七人组成,每届任期三年。在选举过程中,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和参加投票选举,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民主决策。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鉴于中国农村千差万别,村庄规模大小不一,在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分散的村庄,村民会议面临难组织、难召开、难议决的实际困难,通过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民主管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全体村民讨论制定或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村民委员会和村民按照被形象地称为“小宪法”的自治章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民主监督。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对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等制度和形式,监督村民委员会工作情况和村干部行为。

(二)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

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如同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在民主选举方面,选举的形式经历了由候选人提名到自荐报名,由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由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变化,并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民主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城市社区居民直选蓬勃发展。通过直选成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和职业化的趋势。

在民主决策方面,社区居民是民主决策的主体,通过社区居民会议、协商议事会、听证会等有效形式和渠道,对社区内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决策。

在民主管理方面,居委会依法办事,按照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规约规范工作,努力增强居民当家作主意识,实现“社区的事大家管”。

在民主监督方面,实行居民委员会事务公开,凡是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全体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及时向居民公开,并通过召开居民评议会,听取居民意见,接受居民监督。

(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职工代表大会,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在我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根据《职代会条例》和《企业法》的规定,职工代表大会享有五项职权,即审议建议权、审查同意或否决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推荐选举权。在中国,职工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中不仅有工人,而且有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能够代表全体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当前,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虽然《企业法》等法律法规里明确了职工代表大会的五项职权,但却没有对那些不依法办事者的违法行为规定明确的惩处办法,又不追究有关违法人员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次是一些企业的党委和行政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职工代表大会所享有的职权。由于这种错误认识,落实职工代表大会职权的工作,就很难得到企业党政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再次是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受企业党委领导,而企业党委又往往尊重企业行政的意见。因此,开不开职工代表大会、何时开职工代表大会、怎样开职工代表大会等问题,并不能由职工决定。

最后是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是企业工会委员会,而工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是企业行政发的,职务、职称是由企业党政管的,因此,工会干部在落实职工代表大会职权方面有后顾之忧。

二、意义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我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只有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只有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党应该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必须努力丰富民主形式,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第三节 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决定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首先,发展基层民主需要巩固现有成果,解决现有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加强制度适应性建设,使民主制度更公开、公正和高效。因此,推进基层民主进程,要特别重视提高质量,着重要把现有民主形式组织好,使现有的参与渠道畅通高效。

其次,要稳步扩大基层民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发展基层民主的一贯要求。在巩固完善现有民主制度的同时,将民主活动引向社会生活更多领域,特别是那些群众高度关注、发生利益冲突比较多的领域。应该逐步扩大参与主体、开拓参与途径、增加参与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要围绕群众高度关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和重要事项,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最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保障公民“四权”为着眼点推进制度建设,这是一个新的要求。保障公民“四权”,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公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对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要求、对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追求,将呈现出越来越积极的发展趋势。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是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第四节 命题预测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对于基层民主政治的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命题:

一是单纯从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进行命题。这可以与当前我国很多省份的基层民主建设创新结合起来。

二是从化解社会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进行命题。这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频发联系起来。

考生除了掌握以上有关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外,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复习:

一是从协调好基层组织的领导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的角度。

二是从开展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基层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让群众监督的角度,化解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支部民主建设

党支部民主制度

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二、党支部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形成决议后由支部委员按照各自分工,独立负责处理。同时,加强相互支持和协作,确保集体决议的实现。

三、支部必须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党的会议上,每个党员都是平等的。要允许党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和对党组织负责人的批评。

四、需要集体决定的重大问题主要有:

(一)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指示和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二)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三)党支部委员会选举、党支部委员的增补。

(四)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发展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

(五)党支部委员的奖惩。

五、支部处理问题,在形成决定前,应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六、支部成员必须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之下。不准个人擅作主张、随意发表违反组织原则的言论以及作出违背组织纪律的行动。

支部党员大会制度

支部党员大会是支部的领导机关,凡属支部重要问题都应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支部党员大会是支部全体党员都参加的会议。定期召开支部大会是党支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形式和制度。

一、支部大会的任务

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本支部贯彻落实的计划、措施;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接受入党申请和预备党员的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选举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其他需由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二、支部大会的会期

支部党员大会3个月召开一次。

三、支部大会的准备

召开支部大会前,支部委员会要为支部大会的召开进行认真的准备。

1、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支部大会的议题;

2、将会议内容和要求事先通知全体党员。

四、支部大会的举行

1、支部大会由党支部书记主持,支部书记因故不能到会,也可由委员主持;

2、组织党员就大会准备决定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酝酿讨论;

3、按照规定的表决方式举行表决,形成决议。

4、支部大会要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会议记录要记载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出席人、缺席人、会议议题、每名党员发言内容、决议的内容及表决情况等。

五、支部大会的要求

1、支部大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到会党员应充分发表意见。并按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对经过讨论不能统一认识的问题,不要急于做出决议,会后可进一步酝酿,待下次会议再议,必要时可报上级党组织。

2、支部大会进行表决时,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半数,会议有效。召开党员大会换届改选时,到会有选举权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

3、召开支部大会进行党的委员会换届改选和补选委员前要向上级党组织请示,在答复后再决定会期。

4、支部大会通过的决议需要上级党组织审批的,应及时上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向全体党员公布。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指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领导制度上的体现,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集体领导的原则

凡是涉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党支部集体决定的问题,都必须由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支部委员会集体做出的决定,每个支部委员都必须坚持执行。

二、支部委员的分工负责制

根据党支部的工作任务,每个支部委员应明确分工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每个支部委员都要尊重和支持支部书记的工作。支部委员之间要密切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

(一)党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

1、负责召集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的决议、指示;研究安排支部工作,对支部的重大问题,及时提交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2、注意了解研究党内外的思想政治状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搞好支部建设。

3、检查、督促支部工作计划、决议的执行,注意解决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按时召开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及时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4、经常与支部委员和同级行政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交流情况,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按时主持召开支部委员会的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好团结,充分发挥支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和群团组织的作用。

(二)党支部组织委员的主要职责

1、了解和掌握支部的组织状况,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党小组的设置和调整意见,检查、督促党小组开展组织活动。

2、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收集和整理党员的模范事迹,向支委会提出表扬、奖励党员的建议。

3、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培训、教育和考察,提出发展党员的意见。具体办理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和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做好党员的统计工作。

4、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指导团支部开展活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训他们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督促团员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爱本职工作,注重发挥共青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5、指导团支部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管理和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

(三)党支部宣传委员的主要职责

1、了解掌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状况,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和任务,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意见。

2、组织党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组织和指导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时事政治。

3、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围绕支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主题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宣传鼓动工作。

4、指导本单位群众学习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和相关主题实践活动。

(四)党支部纪检委员职责

1、经常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检查监督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守党纪的情况,提出加强纪律、端正党风的建议和方法。

2、受理群众对党员的检举、控告,检查处理党员违纪的案件,对受党纪处分的党员进行教育考察。经常向支部委员会和上级党组织反映党员遵守纪律的情况。

3、受理和转递党员的控告与申诉,维护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协助党支部书记开好支部民主生活会。

4、对党员进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体党员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对他们的安排使用和培养工作,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党组织反映。

5、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治安保卫工作的指示和各项治安防范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报告,发动党员和群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支部委员会制度

支部委员会是按照支部大会的决议来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的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是支部大会闭会期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制度。

一、支部委员会的任务

党支部委员会主要研究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指示和意见,研究党的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培养、发展新党员方面的问题;讨论研究协调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制定支部工作计划,检查、总结工作进展情况。

二、支部委员会的会期

党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也可根据需要随时召开。必要时也可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长和有关党员干部参加。

三、支部委员会的要求

1、支部书记受党支部委员会领导,向党支部委员会负责;党支部委员会受党支部党员大会领导,向党员大会负责;同时党支部的一切工作及活动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每次支部委员会必须有半数以上的支部委员到会,否则,它无权决定重大问题。如遇重大问题急需做出决定,而能到会的支部委员又不过半数,需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对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定。

3、支部委员会必须指定专人按照记录要求做好记录。

选举制度和表决制度

选举制和表决制是党支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

志。

一、党支部的选举制

(一)党支部的选举制

主要是指选举支部委员会,保证体现党员意志的原则、程序、方法和规定,是衡量党支部民主生活是否健全的根本标志。

(二)选举制的基本要求

1、选举必须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

2、候选人由支部委员会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根据多数人的意愿确定;

3、实行差额选举,适当扩大差额的比例;

4、选举人有了解候选人的主要业绩、领导能力以及廉政勤政情况、要求更换候选人或者按照自己意愿另选他人的权利;

5、支部委员会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人。

二、党支部的表决制

(一)党支部的表决制

是党支部内部进行选举或者对某一问题做出决定时所实行的一种必要程序,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一项重要程序。

(二)表决制的基本要求

1、表决制是在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最后必须以表决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解决;

2、如果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了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做出决定,以便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表决;

3、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汇报,请求裁决;

4、表决的方式根据表决的事项,可采用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投票表决等形式。

5、表决结果如果超过了出席会议有表决权的人数的一半,就算获得通过。

第五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浅谈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靠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和完善基层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对某县部分行政村调查的情况,就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作一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建立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为主的民主制度以来,该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民主选举逐步规范,民主管理基本成为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自觉行动。但是,在该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如有的村换届选举后,原班子不交帐,新班子履行不了职责。有的乡镇干部随便以“停职”、“晾在一边”等形式,不是通过村民会议决定,而是用行政手段变相撤换村委会干部,这些做法明显地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村民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的权利;

二是不按规定召开村民会议。20%的村以难以召开村民会议为由,长期不开村民会议。法律规定必须由村民会议决定的事项,未经村民会议授权就由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更有个别村干脆由村干部和驻村公务员商量拍板。这些村自觉不自觉地以间接民主代替了直接民主或者丢弃了民主,严重违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村民意见极大;

三是村务公开欠真实。25%的村村务管理混乱,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财务,也不向村民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公开的是无关紧要的内容,村民想知道的和村干部不想公开的部分仍然不公开,随意性大,没有达到村务公开的目的。这些做法使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干部失去了信心,挫伤了村民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热情;

四是村委会和村内事务得不到有效监督。28%的村委会及村委会干部长时间内既不向村民会议报告工作,也不接受村民评议。对村民提出的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村办公益福利事业的处理及村务公开中的意见和建议,村委会办得了的拖着不力,办不了的也不向村民作出解释说明,特别是实行村财乡(镇)管后,使村民失去了直接管理和监督村级财务的权利,村委会得不到有效监督,这些村的民

主监督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五是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目前农村文化素质较高的、年纪较轻的村民绝大多数或进城经商或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中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选出的村干部百分之40%左右都属于这类人员。另外还有80%是原来任过几届的村干部,因此工作起来大多是按部就班、缺少新思路、没有新办法,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吃得不透,工作起来较吃力,往往是一届干满过后,工作仍无新的起色。

二、保障农民当家作主权利的途径及办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上级拨付的支农资金和发放的支农物资以及粮食直补、扶贫救灾、养老保险等费用往来将越来越多,农村要办的的事情诸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农村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等事务也越来越多。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这些事项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农民对这些事项不仅要有知情权、参与权,而且还要有决定权和监督权。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障村民依法行使当家作的权利。其途径和办法为:

第一,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一是各有关国家机关,新闻媒体、文化教育单位,都要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做好有关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千方百计加大普法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农民在村级事务中真正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调动他们管理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要尊重和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义务,及时向各级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村民更好地行使权利创造条件;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带头遵纪守法、严格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不用行政手段代替村民的自治权力,切实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支持和保障村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全充满活力的自治机制,在我县广大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村民自治环境。

第二,建立健全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是推行设立村务监督组织。根据村民自治原则,在所有行政村普遍推行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所

设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与村委会任期同步,把那些有一定文化素质、又乐意义务为村民服务的村民选进监督委员会,定期审查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和村内事务的办理情况,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为全体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权利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县乡两级人大要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对于在检查时发现的实施村民自治法律法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一府两院”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确保村民自治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权利;三是要加大违法违纪处置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把保障村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对于违反村民自治法规、侵犯农民权益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直至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必要的刑事责任;四是强化舆论监督。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要不留情面地揭露和曝光那些压制民主、侵犯村民行使权利和村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第三,通过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能力。针对大多数村干部仍然是连续任职、少数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状,要通过县级党校教育阵地,对现有村干部普遍进行一次集中轮训,使他们能够坐下来系统地学习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涉及农村事务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村干部的业务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巩固、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民主为宗旨,坚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是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保证国家权力始终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性质,又要解决权力无效率、滥用和****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权力的效能,把人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效率的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追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方面的真正的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上述经验作了高度概括,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在社会主义宏观政治制度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质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丰富民主的实现形式,拓宽民主的实现渠道,不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满足人民政治参与不断增长的积极性的现实需求。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制度,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我国的政府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制度和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政治稳定,并使得民主发展脱离了民主运动窠臼,进入切实的民主行动的范畴,开放出一条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爱成.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03):14-16.[1]梅荣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五十年[J].湖北社会科学,1999,(10):9-11.[1]游宏炳.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J].前进论坛,2007,(01):21-23.[1]周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思考和现实对策[J].创造,1998,(12):32-33.

下载民主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主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基层民主建设

    浅议基层民主建设 民主是指多数人的统治,人民的统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基层民主主要表现为党内的民主,民主政权建设,城乡群众自治,企事业单位职......

    社区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西府社区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健全完善社区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一年多来,在汾阳市委和文峰......

    社区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西府社区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健全完善社区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一年多来,在汾阳市委和文峰......

    社区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西府社区民主建设工作总结 健全完善社区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一年多来,在汾阳市委和文峰......

    社区民主建设发展规划

    社区民主建设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镇社区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氛围,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基层民主建设调查报告

    基层民主建设调查报告 【引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

    县级机关民主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县级机关共有4000多名党员,较之往年呈现出人数多、年龄轻、学历层次高、民主意识浓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县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机关民主建设,大力推行“党群议......

    人民民主建设和党内民主建设★

    人民民主建设2011年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近年来,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美国高盛公司的长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