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嘉善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创建情况汇报
嘉善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创建情况汇报
2011年05月24日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嘉善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情况作一汇报,请予审议。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并付诸实施。200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出台了《嘉善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年,我县生态县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在全市率先通过了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全县9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生态镇(街道),其中5个国家级生态镇,56个村建成县级生态村,17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村。2010年,县委、县政府对生态建设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了《关于贯彻省市委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生态立县”列为全县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开展了《嘉善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组织保障、经济投入、体制机制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并提出到2012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标准,2013年通过考核验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县的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环境支撑能力、生态产业发展、环境污染整治、环境质量和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创建工作的基础优势
(一)从思想理念看,认识高度统一
1、思想认识到位。我县作为一个生态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的发达地区,为着力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问题,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县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县着力深化生态建设内涵,提出了“生态环境优美区”的发展定位,并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作为核心内容。当前,县委、县政府更是将生态环境作为我县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扎实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2、各级领导关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习近平副主席多次对我县的学习实践活动作出重要批示。2008年10月,在我县视察指导工作时,对我县的环保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嘉善下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和专家在对我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时,对我县下一步的生态建设工作寄予厚望,认为嘉善有能力、有实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此外,省、市环保部门也对我县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给予了大力支持。
3、人民群众支持。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层层发动,不断强化生态建设宣传,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各类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人心。目前,我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10个;省级绿色学校17所、市级20所、县级16所;省级绿色家庭16家、市级3家、县级24家;创建省级绿色饭店6家、省级绿色企业8家、省级绿色医院2家。
(二)从基础建设看,保障支持有力
1、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生态建设投入上,我县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机制。同时,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各项补助政策,有力地加快了生态县建设的步伐。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中,我县推出了100项重点工程,总投入达22.5亿元。为确保各项工程按时完成,在保持村庄整治、河道治理等原有财政补助政策不变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
2、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近年来,我县注重建设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重点织好“六张网”:一是织好污水收集网。洪溪污水、西部水务、大成环保和姚庄污水等4家污水处理厂先后投入运行,嘉善南排扩容工程也于去年8月下旬实现污水输送,全县已形成14.8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输送)能力,累计建成污水管网373公里,泵站26座,完成投资7.0亿元。二是织好城乡供水网。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禁采地下水,实现全县城乡居民供水一体化。三是织好环境监管网。投资近3000万元建立县环境监控中心,对占全县工业污染负荷80%以上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四是织好垃圾处理网。建成了占地57亩的嘉善县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并将于今年完成;各镇(街道)都建立起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收集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五是织好集中供热网。利用县内三家热电厂推广集中供热,进一步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全县已连续多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0%。六是织好绿化网。大力实施“千顷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8平方米;累计已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9个、市级22个、县级55个。
3、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县注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坚持正确产业导向。在政策、资金及总量控制等方面鼓励高科技、无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科技含量低、排污强度高的项目。二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技术进步、合理用能、增效降耗、全民参与和依法管理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三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全县已有7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证,8家企业建成省级绿色企业。四是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上大力发展集产业、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精品农业;工业上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产业上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4、农村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是生态创建得到深入推进。全县有5个镇(街道)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17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村,56个村创建为县级生态村。二是姚庄试点工作扎实开展。2009年,姚庄镇被省环保厅确定为全市唯一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试点镇,高标准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得到了上级环保部门的肯定。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深化。全县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按照“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标准建成了治理设施,建成了12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五化一配套”建设,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都开展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受益人口16.95万人。
(三)从体制机制看,工作格局良好
1、建立创建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创建办主任,并成立了由县四套班子领导牵头的9个创建工作专项组,各成员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各镇(街道)设立了生态办,成为嘉兴市唯一一个建立镇(街道)生态办并实现全覆盖的县。
2、建立工作督查机制。2009年,我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的生态建设推进组,制定了工作推进方案,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等十大生态治理项目。去年,为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立了创建工作督查组,重点督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情况。
3、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为扎实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我县专门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创建工作专项组例会制度、通报制度、难点问题专题协调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考核制度等工作机制,各创建工作专项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领导小组每季听取一次工作汇报,设立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单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我县创建工作的制约因素
对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我县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与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差距
1、基本条件差距
我县主要有1项未达到考核要求,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EI)在全省名列前茅。”该项指标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项评价指标组成,目前,整个嘉兴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排在全省末位。2009年,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7.0,较2008年降低0.5分,排全市第二位。我县地处浙北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地和草地等评价指标单位面积明显少于省内西南部的一些市县,导致我县在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两个评价体系中得分极少,这也是我县最终EI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我县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两项指标近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另外,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将会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指数将会以缓慢的趋势逐年提高,但受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该项指数不可能一直持续提高。
综合以上情况,预计我县EI指数未来几年变化不会太大,在目前的EI评价体系下,我县的EI指数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2、建设指标差距
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我县未达标的有9项(约束性6项,参考性3项),分别为:
(1)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考核指标为≥60%,我县为47.5%。(2)森林覆盖率。考核要求为18%,我县为15.8%(去除水域面积)。
(3)水环境质量。考核要求达标,虽然没有完成的可能,但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保证出境水好于入境水。
(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考核要求均为80%,我县分别为77%左右和38.81%。
(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考核标准为90%,我县为32.96%。
(6)化肥施用强度。考核要求为≤250千克/公顷,我县为279千克/公顷。
(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考核要求为100%,我县为49.14%,由于陆斜塘水源保护区承担了半数以上的取水量,造成我县此项指标无法达到要求。要加快供水一体化进程,尽快实现全部从太浦河取水。
(8)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考核要求≥3.5%,我县为2.77%。
(9)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考核要求≥95%,我县为92%左右。
在9项不达标指标中,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考核专家组比较关注的指标,如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将与生态建设要求相距甚远。其余要达到考核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面上工作差距
1、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虽然今年我县水环境污染物浓度总体有所降低,但大部分断面均与功能区要求差距较大,且我县水质改善速度已低于上游;大气环境质量虽基本保持稳定,但主要污染物浓度却不断增加,降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持续上升,酸雨污染十分突出,近年来一直在90%以上。
2、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污水二、三级管网铺设进程缓慢,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偏低。虽然我县各镇(街道)生活污水管网基本已接通,但实际纳管人口比例不高,城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区块未纳管(城区50%左右的区块尚未纳管),给主要污染物减排、水环境改善和水质断面考核带来较大影响;污水处理厂和重点企业污泥尚无有效处理方法,每年产生的污泥约为8万吨,目前采取焚烧、制砖等方式年处理量约3.5万吨,占44%,其余只能简单填埋或堆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全县日产生活垃圾总量约400吨,无害化处理量在150吨左右),由于垃圾出路未得到解决,造成已建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闲置,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简易填埋,影响城乡环境面貌。
3、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农药、化肥施用强度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2009年我县农药施用强度为30.6kg/hm,化肥施用强度279kg/hm,且利用效率较低,对农村水体、土壤带来较大污染。畜禽养殖规模长期处于高位,由于畜禽粪便资源化率不高,且治理措施和手段相对缺乏,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已建成的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作用发挥不理想,生活污水除少数经处理外,其余均直排外环境,严重污染了水环境。
4、总体环境面貌不尽如人意。通过近年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总体面貌仍不尽如人意,部分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较差,县财政对农村长效保洁补助偏低(一般村3元/人•年,贫困村5元/人•年),激励作用不明显。随着“两新”工程的推进,农村环境建设重点已基本转移到新社区聚集点,其他地区环境长效管理不到位,村庄整治成果退化反弹严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还处于简单填埋和露天堆放阶段,垃圾焚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村河道发黑发臭,漂浮物较多;主要道路沿线环境面貌较差,绿化档次有待提高,整体环境面貌亟待改善;由于产业结构原因,我县小锅炉较多,部分以焚烧各种垃圾为主,治理不到位、烟囱冒黑烟现象时有发生。
5、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县对项目的引进已逐渐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但由于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经济建设占比仍然较高,以2010年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例,考核总分为300分,经济发展为115分,占38.3%,经济总量仍占据较大比重,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对项目质量的重视程度。
6、生态建设示范性工程缺乏。据了解,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时间一般为2天,分三个组,其中一个为现场核查组(再分两到三个小组),要现场查看几十个亮点工程,且每个镇(街道)必到。从我县实际来看,不仅亮点较少,特色也不明显,存在同质化现象,档次更有待提高,而且路线选择难度很高。
7、缺乏比较优势。从创建成功的地区来看,苏南地区投入力度大,先天不足能得到较好的弥补;浙南地区由于自身条件较好,创建具有先天优势。从我县实际来看,不具备比较优势,创建难度较高。
三、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一)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要把“生态立县”真正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抓、有关部门合力抓的格局。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县委中心组学习内容,作为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不断增强干部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管网的配套设施建设,扩大污水收集面,提高城镇污水的处理率,注重老城区和主要河道沿线居住区排污点的纳管工作;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条农村保洁补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变目前散户建设的模式,尽可能采取集中式处理;坚持“治水”与“治污(泥)”同步,着力解决污泥无害化处置等问题,减少二次污染。
(三)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一是加强水污染整治。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外来养殖户取缔力度,转变养殖模式和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整治。推进集中供热,突出抓好锅炉烟尘污染等专项整治,坚决淘汰集中供热区域燃煤锅炉和城区锅炉。加快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力度。在生态县创建中,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个重点。要在推进“两新”工程的同时,加大对计划保留行政村的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河道整治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要加大投入,加强长效管理,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将农村环境建设好、保护好。
(五)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是国家级生态县考核的基本条件。虽然“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尚未明确,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整体力度不会低于“十一五”。以减排为例,“十二五”减排不仅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还对两项新指标同样提出绝对量减排。同时,在推进结构减排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在项目引进中,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类型和质量,更要考虑投资密度和单位产出。同时,对引进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总量削减替代原则,提高引进项目的整体质量。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目标,努力推动全县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汇报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尼勒克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尼勒克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和“创国卫”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强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效提升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下面将我局今年来开展的“创卫”工作情况和下步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环节创卫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以打造尼勒克最安全、最放心、最信赖的食品药品安全宜居城市为目标,通过制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细化餐饮行业创建指标,组织召开了全县餐饮行业创建整治动员大会,层层分解落实创建目标责任,开展餐饮业主创建宣传,确保创建目标具体明确,整治措施扎实有效。
(一)广泛宣传,营造餐饮食品良好创建氛围
我局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国卫创建工作的基础来抓,宣传工作实现由点到面,由广度向深度转变。广泛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扩大创建工作影响,引导社会公众监督,同时以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餐饮单位食品安全负责人为抓手,强化对餐饮业各层级人员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整治的良好氛围。结合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在全县所有食品药品企业粘贴民族团结宣传插页、海报、标语等500余张,张贴“创国卫”宣传标语、海报等700余张。同时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宣传我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标准要求。
(二)狠抓重点,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是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局克服监管力量薄弱的困境,将监管资源、各项创建任务有机整合,突出共性目标,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借创卫东风,治餐饮沉疴,破整治瓶颈。
1、强化责任,加强隐患排查和风险控制。以“持证经营、规范操作,索证索票、定点采购,明厨亮灶、确保消毒,量化分级、脸谱上墙”32字方针,提升餐饮服务整体管理水平,规范餐饮服务业市场秩序,防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2、专项整治,保障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自年初以来,我局以春秋季学校及学校周边食堂食品安全、疫区走私牛肉、火锅底料、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旅游景区及交通要道、餐饮服务环节食用油等专项整治行动为目标,有效规范了餐饮服务单位的经营行为。
3、量化分级,规范治理餐饮业脏乱差局面。我局继续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我县辖区内共有餐饮服务单位496家,目前已评定的餐饮服务单位451家,其中优秀的19家,良好的303家,一般的122家,新办证三个月内的7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9%。
4、明厨亮灶,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标准建设。按照优化场所布局,做到“透明厨房、阳光操作”的要求,我局将餐饮服务单位实施“明厨亮灶”示范创建作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计划在年底前完成我县60%以上餐饮服务单位的“明厨亮灶”创建工作。同时,结合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要求,我县已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单位1家,自治州级示范店11家、示范街1条。
5、严查重处,确保“创国卫”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检查餐饮服务单位720余家,出动执法车辆192辆次,出动执法人员1489人次。查处餐饮、药品、医疗器械案件28起,立案28起,其中简易案件14起,收缴罚没款13.3万元。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强化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继续探索餐饮监管长效机制,在已有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推进餐饮服务单位诚信体制建设,探索试行餐饮监管行业驱逐制度,切实加强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放心。
三是继续加大创卫氛围和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整治成效巩固持久,依托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加大创卫工作宣传和餐饮行业的专项整治力度,坚决做到不推诿、不扯皮,严格考核奖惩,努力完成各项“创国卫”工作任务,推进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强力攻坚,确保全县顺利审验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汇报材料 1
苏布尔嘎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汇报材料
苏布尔嘎镇人民政府镇长**
(2011年6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就苏布尔嘎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情况做如下汇报,不正之处还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苏布尔嘎镇基本情况
苏布尔嘎(汉意为“白塔”)镇位于伊金霍洛旗西北部,据市政府驻地康巴什新区仅30公里。全镇总面积944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下辖27个行政村154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5481户19120人,其中少数民族353户1083人;总耕地5.37万亩;主要气象特点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寒暑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6.2℃,0℃以上年积温3280℃,年日照时间3100小时,年大风日25天,年降水量不足320mm,无霜期130天,地质基础为典型的白垩纪水平岩层,地貌属于梁滩相间型,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
二、生态建设成果来之不易
苏布尔嘎镇党委、政府对于生态建设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取得显著成效。
(一)合理使用水资源,保障用水安全
苏布尔嘎镇作为一个处在干旱缺水地区的农民产业大镇,历来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安全保障。几年前,苏布尔嘎
镇的缺水问题困扰着苏布尔嘎镇的农民产业发展的第一大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镇党委、政府多方奔走,采取争取资金、引进项目、自主筹措资金等多种方式为苏布尔嘎镇解决干旱缺水现象。到目前为止,苏布尔嘎镇人畜饮水工程普及全镇27个嘎查村、镇区自来水管道覆盖率达99%、行政村自来水管道覆盖率达30%,总的来说,苏布尔嘎镇缺水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水有了,如何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安全利用又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镇党委、政府为保障我镇农牧民生活用水安全,积极与旗卫生部门协商,不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加大对水源地的防护力度,截止目前,我镇各类水源井、水渠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与此同时,苏布尔嘎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工作,倡导农牧民群众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在全镇建立生活污水集中回收机制,购进污水回收车两台,并由专人每天定时回收生活污水,现我镇污水处理率达76%。
(二)新能源利用成效显著
结合我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我镇大力推广新能源使用。我镇是全旗率先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的镇之一,截至目前,我镇共建成沼气池1000余口,惠及我镇1000余户,6000余人的生产生活。现阶段沼气池的建设推广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这一举措在有效地提升我镇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的同时还有力地推动新能源利用的普及率,可谓一举
多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天然气公司长呼复线工程正处于紧张的管道敷设阶段,该管线贯穿我镇四个行政村,距我镇镇区较近,并将在我镇建设一处分流站,这一分流站的建设将为我镇供应天然气,无疑将是我镇新能源利用的里程碑事件。
(三)高度重视农作物无公害化程度
苏布尔嘎镇作为一个传统农牧产业大镇,历来重视农作物的种植的无公害程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们群众特别是温室大棚种植户的宣传教育,倡导农作物绿色种植,施用农家肥,赚良心钱。另一方面积极与旗农技推广中心沟通,深入农牧户田间地头,了解土壤质地,为农牧民群众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截至目前,我镇家禽粪便使用率达93%,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为每公顷250公斤,主要农作物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5%,可以说完全保障农作物食用者的健康安全。
(四)大力开展禁牧工作,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过去的苏布尔嘎镇农牧民群众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呵护,他们为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而不断增加牲畜数量,过度放牧,最终导致草场超负荷运转,草场沙化程度日益加重。撤乡并镇后,我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全镇范围的禁牧工作,同时引导农牧民群众科学舍饲,走新型养殖道路。在加大对偷牧现象处罚力度的同时还组织我镇农牧民群众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换草工作,截止目前,全镇
植被覆盖率达到88%,森林覆盖率达47%,是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乡镇之一。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苏布尔嘎镇视察,对生态建设工作给与了高度赞扬与肯定,并指示我镇党委政府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苏布尔嘎镇曾获得“全国十佳绿色乡镇”荣誉称号。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苏布尔嘎镇生态建设成果的取得,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参与的自觉性。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成在巩固,重在发展。为得到全镇上下的理解和认可,我镇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改变了我镇广大农牧民群众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模糊认识,自觉养成了爱护环境、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这也成为我镇生态环境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镇党委、政府多方奔走,努力争取资金,吸引项目,为苏布尔嘎镇生态建设提供项目与资金支持。
二是坚定发展思路不动摇。生态建设是一项投资高、见效慢,不利当前、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苏布尔嘎镇作为一个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镇,经济水平较伊金霍洛旗其他镇差,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不以牺牲生态建设成果为代价谋求经济水平的提
升。
三是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流域治理、生态修复、荒山绿化、水利设施配套等涉及生态建设的项目,上级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的资金扶持,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近年来荒山绿化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对我镇生态建设起到更大的辅助作用。
三、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一是我镇个别农牧民群众受经济利益驱使,还存在着砍伐森林的违法现象;二是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我镇每当遭遇较大强度的降水过程时,个别村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三是由于我镇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在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上,受资金不足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和保护措施资金落实上难度、压力较大。四是缺乏生态建设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我镇现阶段生态建设还处于积极进步与探索阶段,尚未达到巩固成果的时期,结合几年来工作开展的经验,现在迫切需要生态建设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进行系统指导。
四、总结
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远的工作,苏布尔嘎镇当前生态建设点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自治区、市、旗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也离不开辛勤的苏布尔嘎人的努力。苏布尔嘎镇获得“全国十佳绿色乡镇”、“全区环境优美乡镇”等
殊荣之后立即将目标锁定为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上来,镇党委、政府将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上升到政治角度去贯彻落实,成立领导小组之后,积极落实评测指标数据的汇总统计,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申报工作,从而也带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申报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苏布尔嘎镇还依托深厚的蒙元文化底蕴,利用已有的生态建设成就,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现阶段,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当中。镇党委、政府决心以生态促产业发展,再以产业兴旺促生态的模式来实现我镇生态建设的新成就。
总之,我们站在飘扬的党旗下,以饱满的热情与务实的态度参与到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建设中来,我们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为把我镇早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的生态镇而努力奋斗,也希望为建党90周年献礼!谢谢大家,我的汇报结束!
第四篇:林业生态建设汇报材料
林业生态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把造林绿化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结构,聚民心”的强县富民工程来抓,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实施了京深绿色通道工程、高效
生态林网和环城林、环村林建设。造林绿化三年三大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京深绿色通道:全长公里,通过(年、年和年)三年建设,使林带宽度达到米(每侧宽米,植树行),林带总面积亩,植树万株,成为全省绿色通道建设的样板段和示范段。
二、林网建设:抓住第二轮土地调整延包和种植结构调整的机遇,沿主干道路两侧宽幅预留育林地,高标准进行林网建设,其中:国道每侧林带建设宽写写帮文秘助手,植树行;省道及通乡油路每侧林带建设宽写写帮文秘助手,植树行;农田一、二级路每侧林带建设宽写写帮文秘助手,植树行;三级路每侧林带建设宽写写帮文秘助手,植树行,使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达到了以上。(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
三、村镇街道绿化:结合村容村貌的治理,街道绿化、美化工作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县××村的主干街道全部高标准实现了绿化,完成植树余万株,新建绿地面积××万平方米,大部分的街道实现了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并新建了一批休憩和绿化景点,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善。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林业工作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县绿化道路公里,植树万株,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功,林木覆盖率达到了,使全县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在全省起到了领头和示范带动作用,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年,被授予“××”称号。年,被省授予“××××”称号。并被省列为“××示范县”。
下一步,我县将以村镇周围绿化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环村林建设,把××建设成为“城区绿带环绕,村镇四旁成林,农田林网纵横,处处鸟语花香”的生态乐园,成为全国环城、环村绿化第一县,成为××××的一颗绿色明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广大人民生质量的提高,为省会周边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业生态建设汇报材料》
第五篇: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总结汇报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总结汇
报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总结汇报,区委、区政府围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总体目标,以建立健全“五大体系”为重点,全面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步伐。截止年底,该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490人,新增私营企业288家,新注册个体工商户3506人,全区11个办事处、80个社区全部建成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一个群众共同参与、服务平
台完善、工作载体新颖、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搭建服务平台,夯实创建基础
(一)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该区在11个办事处和80个社区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投入资金50万元,对民营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和推进区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该区组织开展了“三包”(包项目、包服务、包监管)、“五帮”(帮项目申报、帮资金筹集、帮证件办理、帮解决经营困难、帮规划发展)服务和“双联双创”活动(部门联系社区、机关干部联系创业户、创充分就业社区、创信用社区),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
(二)加强创业示范平台建设。该区加大对民营科技园区创业示范园(孵化园)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跟踪服务制度,切实提高示范园内的创业项目承载能力,逐步将创业示范园建成全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辐射带动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返乡创业基地。同时,该区又在完善文峰建材市场、奎楼商业步行街、思故台市场等三个创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了西北大操场
特色素质教育、七里店花卉市场、恒达利市场等创业示范基地,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切实做到跟踪服务制度化、税费优惠应免尽免。
(三)加强创业培训平台建设。该区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就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区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科技、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12人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并加强创业项目指导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的衔接,增强创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今年,该区已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和党员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五次,组织创业培训536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0182人。
(四)加强融资贷款平台建设。该区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激活民间资金。截止12月底,该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00万元,民间资本进入创业281736万元。
二、搞活工作载体,凸显创建特色
(一)实施“社区创业星火计划”。该区邀请许昌学院的教授和多年从事创业培训、劳动用工方面的专家,举办了区社区创业“星火计划”培训班,对全区11个街道办事处和80个社区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各社区采取社区独办、个人与社区联办等多种形式创办实体,在家政服务、月嫂服务、中介服务、第三产业等诸多领域充分优势,服务群众,壮大社区经济。该区共发展社区服务项目101个,总投资330余万元,安置低保人员、困难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4700人。
(二)开展“创业在,成功创业千人行”活动。在该区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
区调查摸底,掌握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底数,及时对自主创业人上门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今年来,该区已扶持成功创业3506人。
(三)开展“文化科技创业”活动。该区充分发挥“三国文化之乡”的优势,依托曹丞相府、魏武帝广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集古玩字画文化、钧瓷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已基本形成,实施后将成为该区文化创业的一大特色。同时,组织发挥科研人才优势,成立区科技人才协会,定期举办科技论坛或学术交流会,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平台,提升科技创业水平,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四)在党员中开展“千百万”创业示范工程。该区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帮助和扶持党员创业就业工作的意见》,对全区(包括52家改制企业)党员中有
创业就业愿望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每月为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放一份《创业就业信息指南》,为每个有创业愿望和就业愿望的党员提供一次免费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建立区党员创业基本情况统计台账和区党员就业再就业基本情况统计台账,对每个党员创业就业情况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党员创业就业现状、督促帮扶措施落实。今年来,该区各级党组织共为党员提供创业就业信息2800多条,组织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1900多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