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报5协力推进“均等化”异彩纷呈谱新章
第五期
协力推进“均等化” 异彩纷呈谱新章
玉溪市在推进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中,坚持“党政主导、综治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服务互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基本思路,着力创建组织保障、责任落实、服务管理、考核评比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按职履责,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全员流动人口,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新景象。其中,十六个成员单位“十项服务”各具特色:
居住诚信服务。公安部门积极开展平安创建宣传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流动人口、用工单位、房屋出租户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和认同感;推进街道镇乡、社区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建设,集中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公开《居住证》办理、登记时间、地点,采取主动上门办证、协助办证、集中地点办证等方式,加强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审核、发放、管理工作;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责任倒查制度,有效控制出租房屋发案率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和各类非法经营行为,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安全感;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打好基础。法律援助服务。司法部门将流动人口法制宣传纳入年度普法工作计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普法工作;加强流动人口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做好流动人口矛盾纠纷排解化解工作;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劳务市场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站(点),提供法律咨询,深入流动人口居住地和用工单位,及时为流动人口房屋买卖、合同签定、证照办理提供法律援助和公证服务。
优生优育服务。人口计生部门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123456工程,统一规范和公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定点单位、服务程序、服务项目,设立流动人口温馨家园,开展“五免费” 和“两项活动”服务活动,实现服务的针对性、多样性和个性化。“五免费”即免费提供国家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随访服务、免费提供生殖健康咨询和技术服务、免费提供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监测服务、免费提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资料。“两项活动”即关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保平安活动,将在我市居住3年以上、居住固定、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纳入我市户籍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对象,增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关怀流动人口生活困难家庭送温暖活动,为空巢老人、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和流出人口贫困家庭办好事、解难事。
健康伴你行服务。卫生部门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玉溪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充分体现公平性和公益性,按项目方式免费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开展流动人口疾病监测、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及孕产妇保健、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职业病防治,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疾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全体市民健康水平。
成长快乐服务。教育部门本着“公平、和谐、融合”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并提出入学申请的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就便或指定学校安排入学,同时享受与户籍学生同等的“三免一补”政策;取消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由提交“五证”减为“三证”,即户口本、房产证(居住证)和劳务用工合同;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缓解办学压力,城镇教育资源紧张的县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到取得办学资格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同时纳入“三免一补”范围。2011年,预计有18161名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劳动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服务,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和“职业中介诚信活动”,实现流动人口凭 《居住证》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职业介绍、劳动维权方面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职业技术培训服务。农业部门计划2011年投入经费161万元,拓展培训渠道,采取“校企联合,订单培训”、“校乡联合,就近培训”、“进村办班,上门培训”的方式,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转移1.5万人,举办现场招聘会25场。
房屋租赁信息服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以“房屋租赁信息登记”为主题,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使房主和外来流动人口了解房屋租赁登记制度,增强守法意识;进一步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秩序,推进窗口集中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提高办证效率;加快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满足流动人口对住房租赁的需求。
市场准入服务。工商部门按照“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则,加快各级登记窗口的硬件投入和软件完善,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方便;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要求,简化登记程序,减免工本费,积极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提供方便。
春风“六送”服务。妇联组织以“3〃8”妇女节为契机,以创建“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为抓手,以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妇女维权工作站、维权岗、12338妇女维权热线作用,为流动妇女送政策、送技术、送岗位、送项目、送服务、送信息,帮助流动妇女实现就业创业。
民政部门加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共青团玉溪市委积极开展流动青少年法律法规宣传、劳动技能、生活常识培训;市总工会坚持把与用人单位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纳入会员管理,提供会员待遇,满足流动人口会员多样化需求;广电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知晓率;财政部门按照财政资金使用原则,认真做好预算列入和监督使用工作;综治部门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协调各部门协力开展工作,综治办主动承担涉及流动人口其他事务办理,全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呈现出部门联动、异彩纷呈、全方位、全覆盖新景象。
第二篇:推进流动人口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推进流动人口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主动尽最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统筹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当前,许多社会福利政策和公共服务往往与户籍挂钩。要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首先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因城乡居民身份不同而造成的差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开放中小城镇入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我们要结合实际,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和完善与居住、就业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不愿意落户城镇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为最终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作准备和探索。
把流动人口纳入城镇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今后20年是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刻不容缓。为有效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应把流动人口纳入城镇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根据城镇的主体功能、发展规模、产业发展方向、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人口容量,实现城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口总量,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建立政府主导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这就明确了在推进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政府是主导者,是责任主体。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要构建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机制,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政府要科学制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确保公共服务经费的投入,保证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分配。其次,社会组织如培训机构、企业等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和劳动能力的培训,实行同工同酬,依法为其购买社会保险。再次,流动人口要主动接受职业、劳动技能培训,主动参加社保,提升自身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各级政府要按照事、权、责相一致的原则,按层级、比例承担公共经费投入。省级政府负责制定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和配套政策,并负责本级公共经费的投入;市县政府负责制订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并按流动人口比例投入公共经费。各级政府只有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按户籍人口的投入标准投入,才能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要按照“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等要求,有计划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机制、监督问责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要根据自己承担的职责,加强公共服务投入、建设、供给,为流动人口在就业创业、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参加社会保障、基本住房、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社会救助、公共文化体育等方面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流动人口享受属地政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篇:中山市实施积分制管理推进均等化服务
中山市实施积分制管理推进均等化服务
广东省中山市是我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8万,流动人口120万。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流动人员同中山人民一道,齐心合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中山以占广东省1%国土面积、2.6%总人口,连续多年创造全省第5的经济总量,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数十项国家级以上城市荣誉,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全市秉承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认真贯彻《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积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实施积分制管理,取得较好成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积分制管理给予充分肯定,两次莅临中山调研,向全省推广中山做法,强调指出积分制管理是为农民工进城进行制度设计的有效探索。
一、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的主要做法
高度重视流动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流动人口延伸,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流动人口。
(一)提高流动人口政治待遇。1996年我市一名流动务工人员当选政协委员,当时在全国尚属首次。之后,我市每届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都有流动务工人员。许多流动务工人员被评为市先进生产者、市十杰青年、十杰市民、省市劳动模范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从1995年开始表彰优秀流动务工人员,2007开始表彰“百佳同是中山建设者”,2008年开始表彰“技能人才”,受表彰者可入户中山。
(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2005年市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各镇区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了基层管理服务站,搭建起市镇村三级服务管理体系。特别是免费发放儿童随行卡,被定为全国流动儿童登记制度试点。积极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三有四同”,2006年在市人口计生局设立流动人口科,专门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三)健全流动人口保障体系。流动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参加住院医保报销额最高达10.5万元。全市基本实现社会保险16万多家各类用人单位全覆盖,目前全市流动人口参保超过300万人次。加强就业保障,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发展劳动力就业中介机构,每年举办近千场免费招聘会,每年投入近3000万元实施流动务工人员实用技术、技能提升等培训,近年共培训流动务工人员20多万人次。
(四)推行流动人口市民化服务。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为切入点取得成效,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超过16.4万人,接近学生总数的一半。其中就读公办学校占流动人口子女总数40%,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2009年起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借读费,对符合要求的流动人员子女免收杂费和课本费。
(五)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建立了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长效排查、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劳动纠纷快速处理和劳动保障普法“五大机制”,维护了流动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实际每月最低标准接近1600元,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超过98%。2005年全市实行计划生育“全免费”服务,减轻流动人口经济负担。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建设,提供便民、优质、高效服务,切实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率先实施积分制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世界性问题,欧美、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地区都有成熟的制度体系吸纳国际移民,以满足发展需求。为了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我市借鉴国际经验,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2007年起在部分镇区试点,2009年正式出台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规定,从2010年起全面实施,今年全市申请积分的流动人员有3万多人,经审查符合条件入户、入学的共6457人。
二、积分制管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我们实行的积分制,既借鉴了美国、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吸纳移民方面的积分管理经验,又符合国情市情。积分制采取“总量控制、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分区排名”的原则。总量控制,就是在人口、资源等的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调控人口规模;统筹兼顾,就是综合考虑经济能力、人员素质、社会管理、发展需求等指标,科学进行制度安排;分类管理,就是根据不同镇区所能承载的流动人员入户人数和可提供公办教育资源情况,分配数额不等的入户、入学指标;分区排名,就是以镇区为单位,申请人根据积分高低,轮候享受入户、入学等待遇。计分标准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分、附加分、扣减分。“基础分”包括学历水平、技能水平、工作情况、居住情况等内容,实行高素质高得分,有固定住所且居住时间长,得分就高。“附加分”包括奖励荣誉、专利创新、计划生育、慈善公益、投资纳税、卫生防疫、个人信用等内容,着力引导流动人员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扣减分”包括违法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要求流动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一)注重加大人口素质在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引导流动人员自觉强化公民意识,规范个人行为,努力实现人口发展动态、科学的管理。一是注重随行子女父母的个人文化素质,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二是偏向于技术型人才。各镇区为了引进各自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给予具有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的人员以较高分值。三是看重实际贡献。如投资额及年纳税情况以及连续居住、工作情况。四是侧重于有物业的人员。重点解决有长期居住意愿的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五是重点考虑有突出贡献和荣誉称号的人员。积极倡导积极性评价机制,引导流动人员建功立业。同时,还将社保办理、幼儿教育及社会服务情况作为积分项目。
(二)把推进计划生育基本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内容。我们长期坚持把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流动服务,全部镇区均配备流动服务车,为广大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提供更方便、更优质的“三查一治”服务和计生知识宣传。二是免费服务,对流动人口落实计生手术产生的相关费用全免,流动人口计生证件办理查验、孕情环情检查等均免费,服务率和免费技术服务落实率达到100%。我们还将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费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孕前优生健康筛查”、“妇科生殖健康检查”等服务。三是奖励补助,对参加查环查孕、落实计生手术等接受计生服务管理的流动人口,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困难家庭、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困难流动产妇进行补助、救助。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服务管理措施作为基础,我们在制定积分制时,把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否决项明确提出,申请积分首先要进行计划生育审查,没有计划生育证明不予积分。同时有三种情况可给予加分:一是申请人办理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到达我市后按规定进行验证并接受服务管理;二是按照政策自觉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三是每年按要求参孕情检查。为体现“生多生少不一样”,违法生育每次减200分,可累计减分,申请人因“违法生育”减分甚至可能是负分,因此相当于“一票否决”。实行积分制,申请入学、入户的流动人员没有一个违法生育,准备申请积分的流动人口育龄群众主动接受流入地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市流动人口计生持证率、查环查孕率、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和政策生育率明显提高,“两无” 活动(即全省开展“镇区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居无政策外生育”活动)水平显著提高,今年前10个月“两无”镇区比例达100%。
三、主要体会
“积分制”管理办法不仅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而且通过“积分”的方式规范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为,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水平。
(一)积分制管理是一项制度创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让流动人口在我市有个稳定实在的家,把基本公共服务向流动人员延伸,既必要又迫切。实施记分制管理是破解制度约束、开展体制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是推进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它以理性定量方式代替传统定性管理,使流动人员拥有公平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二)积分制管理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分制”将文化素质和技术职称资格作为重要的积分项目,通过提高一定服务门槛等措施,引进高学历、懂技术的人才,留住这些优秀人才,让他们在中山安居乐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达到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升级同步进行的效果,促进中山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三)积分制管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积分制”管理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引导流动人员对照积分项目及分值,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主动接受流入地服务管理。对于违法犯纪人员实行否决,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倡导人人遵纪守法的观念,有效地减少外来务工人员违法犯罪行为。还将纳税投资情况、社会志愿服务等纳入其中,以引导外来务工人员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
(四)积分制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各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迅速聚集,规模不断壮大。外来务工人员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像本地城市居民那样公平地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待遇,积分制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将公共资源公开化、透明化杜绝了暗箱操作,确保了社会公平,增强了政府公信力。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们将以探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理念,拓宽流动人口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渠道。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原则、三个适应”:“一个中心”就是以建立符合中山发展要求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为中心,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两个原则”就是坚持利益引导原则,推动流动人口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坚持多元治理原则,推动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三个适应”就是使流动人口的数量与中山发展的规模相适应,使流动人口的技能与中山发展需要的岗位相适应,使流动人口的文明法制素质与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相适应。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积分制管理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保覆盖面,加强对流动弱势群体救助、援助,维护好流动人员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工青妇、计生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有助于流动人员发展的活动,切实关心流动人员的工作生活,把中山建设成为流动人员创业、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四篇: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
均等化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从管理向服务的重大转型,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确保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积极推进计生工作新兴建设,认真落实“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工作要求,并就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工作开展的六项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宣传教育服务均等化。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建筑工地、集贸市场、车站等地方和场所通过免费发放宣传品、举办婚育知识讲座、刷新标语口号、开辟宣传专栏等措施,加强面向流动人口的宣传、咨询和倡导,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家庭保健、避孕节育等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宣传传媒作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营造和谐的人口文化氛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均等化。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使流动人口能够便捷地免费获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户籍地要为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督促其在现居住地定期参加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检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为流动人口提供同等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服务, 建立健全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档案,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流动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每年至少享有2次以上孕情环情检查和1次以上生殖健康检查。充分利用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站),在出生缺陷干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中,将流动人口纳入覆盖人群。
(三)全面推进避孕药具供应和随访服务均等化。将流动人口药具服务管理纳入药具工作全局,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不断推进避孕药具管理体制改革,以流动人口药具可及性为目标,按需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形成领取方便、满足需求的供应渠道,使流动人口能够便捷地获得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在农村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药具发放网络建设,以服务网络为依托,满足流动人口对药具的需求,同时要为流动人口定期开展随访服务。在药具资源配置上,要加快存量调剂,增量倾斜,实现区域平
衡,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具免费发放政策实施、经费保障和责任落实。
(四)全面推进生育政策服务均等化。流动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持相关证明材料,可以在现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登记,并享受相关的生殖保健服务。因婚姻关系形成的流动人员,夫妻一方户籍在我省,在现居住地生活一年以上要求再生育的,可以由双方提出申请,根据另一方户籍地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执行我省的生育政策。县级人口计生部门经过审核,按相关规定为其办理再生育证明。
(五)全面推进生育关怀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流动人口生育关怀关爱活动,牢固树立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认真受理流动人口利益诉求,依法落实流动人口户籍地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各地实行的采取长效避孕措施的奖励政策,应当覆盖在现居住地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育龄人员。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政策,切实关怀、救助留守儿童和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使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享有与现居住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六)全面推进便民维权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务公开,落实便民维权措施。设立并向社会公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电话和人口计生维权监督电话,公布辖区内计生技术服务定点机构,公开办事程序、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各项法定权利的知情权、监督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都要在显著位置悬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定点服务单位”标识牌,并注明免费服务的项目。认真清理各种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行为和措施,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通过多种措施,帮助流动人口解决计划生育、生产生活、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将利用五年时间,通过实施试点、有序推进和逐步深化相关工作,力争在2012年实现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覆盖90%以上,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率、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覆盖率、部门公共服务到位率、流入育龄群众满意率四项重要指标达90%以上的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间公共服务制度实现统一、标准和规范,在财政投入均等化基础上,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2011年3月13日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牟永福
2008年,一个有关民众切身生活的概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春节刚过,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UNDP驻华代表处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代表共260余人在海南共聚一堂,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讨。
理论上的繁荣带来实际行动的快速启动,一些省、市相继行动起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广东省率先规划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计划从2009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浙江省启动了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中共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了制度性规定。
一
那么,何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呢?从构成上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均等化”。
就“基本公共服务”来说,其范畴因国而异:加拿大以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为主;印度尼西亚以初等教育、公路设施为主;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把基本教育、初级医疗、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列为主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在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内容。
“均等化”含有“平均、平等、等价”之义,是指不同个人、家庭、社会集团、社区在收入、财富、地位、知识、权利分配上的等量和平等。具体来说,“均等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机会上的均等;二是结果的大体相等;三是公众自由的选择权利。然而,均等化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并不要求所有公众都享有完全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
由此可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上就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 话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可及;二是公共物品大致相同;三是政府财政能力大致均等。
二
其实,早在200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就体现在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该《建议》要求“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到战略高度,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到了2007年,“十七大报告”强调了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历次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中,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目前,我国GDP已经达到24.66万亿元,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连续第五年双位数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GDP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人们在各方面的差距也日益凸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不可否认,有些差距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个人禀赋等外在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些差距却是政策、体制的推波助澜使然,一些强势群体可以轻易且廉价地占有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而另一些群体则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近期表示,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
所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社会公平、缓和当前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
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曾提出两个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具体形式,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有着直接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众的基本福利权利。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2、25、26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说明:“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它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庭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等。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 2 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公民生存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必须予以保障或满足。
然而,市场的逐利本性使公民福利权利的实现陷入了困境:在民间,养老、医疗、教育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老百姓最怕生病,高额的医疗费让许多人在医院门前望而却步,贫困者生病生不起,甚至也死不起,本属公益事业的殡葬业,在一些地方收费高得离谱;教育不公平筑高了穷人子弟跳“农”门的门槛,面对在他们看来犹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要弥补这些因市场失灵而留下的“服务空白”,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政府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2007-20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发出了号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
“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既要依赖庇古所言的经济能力,也要有制度上的安排。就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而言,主要根源并不在于没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设计。
为此,《人民论坛》联合人民网就“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总计达1056人。调查发现,对于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1.7%(3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体系”,28.5%(301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公共卫生保障体系”,22.2%(2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体系”,17.5%(18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可以看出,公众对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是非常迫切的。
从各地经验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存在三种制度模式:“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人均财力的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按每个地区人口以及每万人应达到的公共支出标准来计算向地方政府补贴的制度。“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指中央和上级政府对公共服务颁布设备、设施和服务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专项转移支付模式。“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是由英国学者布朗和杰克逊于1978年提出的、将政府间职能分工与经费保障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就我国而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实现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制定和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性战略规划,确定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种类、标准,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在确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最终实现公共服务投入和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