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且确保城乡居民都能公平可及、大致均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高我市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城市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幸福我市、共同缔造”,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创新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重点民生支出比重达到85%,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了人民群众。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就业稳定,累计新增实名制就业1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新增创业人员1.3万人。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 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209.7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月均145元,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8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4%和12.7%,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271万张。贫困人口减少3.6万人。
——教育发展水平优势明显。各区县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县域均衡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9%,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14.2%,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均达到100%,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教育帮扶体系基本建立。人均受教育年限排名第一。
——社会服务与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效显著。建立居民信息核对平台,实施困难群体精准救助,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五连增”。分类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上浮20—60%。建设14个公益性公墓,实施殡葬惠民和海葬免费服务。启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试点,10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77个农村幸福院投入使用。完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户)、棚户区改造5.5万套(户)、农村危房改造659户,改建农村厕所2.6万座。830个旧住宅区环境提升、1071万平方米节能暖房改造,解决20.74万农民饮水安全。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展迅速。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组建9个“医联体”,推行多点执业和分级诊 疗。201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0.01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01/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91‰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4.86‰以下;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我市急救中心已建成分中心10个、急救站11个组成急救网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2类,人均经费达到40元。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实施52个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新建盛京大剧院、我市艺术大厦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完成新建8个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6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74个文化活动室、600个文化广场、90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城乡公益电影放映万余场。168个乡镇、街道健身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形成“10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6%以上。46.8%的学校体育设施实现限时对外开放。我市马拉松赛、国际市民体育联盟我市市民运动会等成为我市品牌赛事。
——残疾人权益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名制安置残疾人就业2.6万人,培训残疾人2.6万人次;建成3681个“五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点”和28个定点康复机构,提供康复服务和训练25万人次;3.4万名贫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4.5万名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扶持1.2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为571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 危房改造;通过居家养残、日间照料和集中托养等形式为3058名残疾人提供了全面、有效、完善的托养服务;对500个社区、11445户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全市残疾人配置辅助器具4.3万件,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率达100%。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服务、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等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保基本、高质量的民生建设扎实有效推进。但与此同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十分健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均等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个别领域服务与保障标准有待提高,与南京、厦门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比较单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突出问题较多,经济形势下行导致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有限、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等问题难以短时间内化解。
三、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是社会结构发生变革。人口结构、规模变化带来的影响日趋凸显,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和愿望增强,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时更加注重重点群体、创新和深化制度改革,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满足人民需求。
二是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当前经济形势处于转型期,民生保障投入受财政收入影响面临较大压力,需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补充、人民群众参与的共建共享、共同缔造的新局面,持续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群众期待。
三是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云计算服务等已深入影响人类日常生活,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应及创新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拓展新的服务方式和新的服务功能,与时俱进,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四、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我市振兴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基本需求,增强县域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服务设施全覆盖,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二)基本原则
——兜住底线,保障基本。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坚持尽力而为、2量力而行,优先提供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服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实现城乡全覆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明确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划分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政府主导、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加强规划、投入、监管和政策支持,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公正。——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省与市之间、各区(县)之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薄弱领域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加快优势资源整合、流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基层发展,全面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
——有序推进,持续提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平衡,评估调整,分批分期推进,逐步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制度、壮大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标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改革,提高效率。完善财政保障、管理运行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采取购买服务、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等方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
——共建共享,共同缔造。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并提供服务,形成扩大供给合力,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服务共享,共同缔造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入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高。
——制度全面建立,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建立并实施市级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衡发展、创新服务供给、公共财政保障、标准动态调整等机制全面建立。
——服务供给有效扩大,效率质量稳步提升。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多元化供给格局基本形成。重点任务和保障工程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
——发展较为均衡,群众满意大幅提升。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更趋合理,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群众满意大幅提升。到2030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领域不断增加,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丰满,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城乡区域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到本世纪中叶,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区域实现均等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质量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获得充分保障。
五、对策与建议
“十三五”时期,按照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应在供给层面加项、提标,使公众广泛享有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在制度层面推进立法、加强规范,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实践层面推进公正、便利、可及,使基本公共服务从制度全覆盖迈向实际全覆盖。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公众享有更多服务内容
一是加项——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项目。内容项目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任务分解和表述,其多少直接体现着政府承担公共服务供给责任的大小。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层级属性及我市的实际情况,“十三五”时期,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项目,比较上一规划期在数量规模上应确保只增不减(项目合并或升级等特殊情况除外),加减项取决于各领域的实际发展和需求情况。我市对国家尚未明确,但我市已提供的学前教育奖励补助、农村义务教育补助、创业 就业服务、文化流动服务等内容也作了制度性安排,一并纳入规划,确定了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八大领域102个服务项目,相较国家规划多出21项。
二是提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价格水平、公共服务成本等也均有所增加,基本服务保障标准也应同步提高。因此,我市规划应采取三个不低于的原则,即:不低于国家目标和标准、不低于省目标和标准、不低于小康规划目标和标准,并且要充分对标厦门、南京等国内同等级先进城市。根据这个原则,我市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清单明确的102项服务内容中,高于国家标准的有22项,主要集中在免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资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等领域。对标厦门和南京指标方面,我市指标与两城市相比高于或基本一致的服务项目共83项,介于两个城市中间的有7项,较两个城市低的有12项,确保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处于国内前列。
(二)推进“补短板”工程,使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流动 一是加快新城新市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破除区域发展不均衡瓶颈,按照“一主三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加快优质服务资源向新城区布局速度,在浑南主城区等重点区域,先 行、超前建设高品质生活服务中心,布局一批国际化重大公共服务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区域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中心。
二是提高县域公共服务自给能力。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薄弱领域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全面改善县域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户外休闲全民健身广场和健身设施全覆盖。
三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提供教育、医疗、养老和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外包、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等多样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放开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市场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推进立法加强规范,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一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制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性支持,无论是从基本公共服务法律的功能意义上,还是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权威性方面,抑或是考虑到部门规章带有一定的部门利益特征,研究制定并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专项立法都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应成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十三五”时期,我市应逐步梳理总结基 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内容项目、覆盖对象、基本标准、重点任务和保障工程等,为推进国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专项立法做好基础调研准备工作。
二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推进政社分开,加强政社合作,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微观管理切实移交给社会力量。同时,对社会力量行使考核和监管职能。制定并出台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民办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对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公共产品承担供给责任,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和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对具有供给责任的公共产品,不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承担直接提供责任,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通过适宜的形式交给社会力量提供。对社会力量自主提供公共产品及其他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和产品,给予一定的相应政策扶持。对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全部行为,依法进行监管。
(四)推进公正便利可及,使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真正全覆盖
一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市、区财政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在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中,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设投入置于优先地位。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公共财政要减少对一般性竞争领域 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增量财力要向基层、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切实建立起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公共财政体制。
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实现公共服务宏观调控目标,更多地采用财税、金融和投资等政策举措,提高公共服务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搞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平衡。应按照健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并建立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发挥规划的引导和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人才、文化、卫生、体育等重大资源规划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是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和范围,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给规模与质量标准,实行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和建设标准。合理界定和划分市、区两级政府发展公共服务的责任,建立由市、区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建立对区县(市)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的监测评价体系,并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第二篇:推进流动人口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推进流动人口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主动尽最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统筹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当前,许多社会福利政策和公共服务往往与户籍挂钩。要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首先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因城乡居民身份不同而造成的差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开放中小城镇入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我们要结合实际,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和完善与居住、就业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不愿意落户城镇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为最终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作准备和探索。
把流动人口纳入城镇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今后20年是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刻不容缓。为有效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应把流动人口纳入城镇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根据城镇的主体功能、发展规模、产业发展方向、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人口容量,实现城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口总量,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
建立政府主导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这就明确了在推进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政府是主导者,是责任主体。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要构建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机制,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政府要科学制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确保公共服务经费的投入,保证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分配。其次,社会组织如培训机构、企业等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和劳动能力的培训,实行同工同酬,依法为其购买社会保险。再次,流动人口要主动接受职业、劳动技能培训,主动参加社保,提升自身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各级政府要按照事、权、责相一致的原则,按层级、比例承担公共经费投入。省级政府负责制定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和配套政策,并负责本级公共经费的投入;市县政府负责制订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并按流动人口比例投入公共经费。各级政府只有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按户籍人口的投入标准投入,才能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要按照“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等要求,有计划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机制、监督问责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要根据自己承担的职责,加强公共服务投入、建设、供给,为流动人口在就业创业、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参加社会保障、基本住房、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社会救助、公共文化体育等方面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流动人口享受属地政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篇: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牟永福
2008年,一个有关民众切身生活的概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春节刚过,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UNDP驻华代表处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代表共260余人在海南共聚一堂,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讨。
理论上的繁荣带来实际行动的快速启动,一些省、市相继行动起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广东省率先规划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计划从2009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浙江省启动了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中共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了制度性规定。
一
那么,何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呢?从构成上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均等化”。
就“基本公共服务”来说,其范畴因国而异:加拿大以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为主;印度尼西亚以初等教育、公路设施为主;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把基本教育、初级医疗、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列为主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在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内容。
“均等化”含有“平均、平等、等价”之义,是指不同个人、家庭、社会集团、社区在收入、财富、地位、知识、权利分配上的等量和平等。具体来说,“均等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机会上的均等;二是结果的大体相等;三是公众自由的选择权利。然而,均等化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并不要求所有公众都享有完全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
由此可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上就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 话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可及;二是公共物品大致相同;三是政府财政能力大致均等。
二
其实,早在200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就体现在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该《建议》要求“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到战略高度,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到了2007年,“十七大报告”强调了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历次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中,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目前,我国GDP已经达到24.66万亿元,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连续第五年双位数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GDP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人们在各方面的差距也日益凸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不可否认,有些差距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个人禀赋等外在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些差距却是政策、体制的推波助澜使然,一些强势群体可以轻易且廉价地占有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而另一些群体则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近期表示,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
所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社会公平、缓和当前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
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曾提出两个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具体形式,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有着直接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众的基本福利权利。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2、25、26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说明:“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它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庭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等。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 2 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公民生存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必须予以保障或满足。
然而,市场的逐利本性使公民福利权利的实现陷入了困境:在民间,养老、医疗、教育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老百姓最怕生病,高额的医疗费让许多人在医院门前望而却步,贫困者生病生不起,甚至也死不起,本属公益事业的殡葬业,在一些地方收费高得离谱;教育不公平筑高了穷人子弟跳“农”门的门槛,面对在他们看来犹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要弥补这些因市场失灵而留下的“服务空白”,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政府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2007-20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发出了号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
“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既要依赖庇古所言的经济能力,也要有制度上的安排。就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而言,主要根源并不在于没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设计。
为此,《人民论坛》联合人民网就“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总计达1056人。调查发现,对于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1.7%(3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体系”,28.5%(301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公共卫生保障体系”,22.2%(2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体系”,17.5%(18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可以看出,公众对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是非常迫切的。
从各地经验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存在三种制度模式:“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人均财力的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按每个地区人口以及每万人应达到的公共支出标准来计算向地方政府补贴的制度。“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指中央和上级政府对公共服务颁布设备、设施和服务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专项转移支付模式。“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是由英国学者布朗和杰克逊于1978年提出的、将政府间职能分工与经费保障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就我国而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实现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制定和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性战略规划,确定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种类、标准,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在确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最终实现公共服务投入和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篇:推进贵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考
推进贵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考
文/ 李正贵
2006年3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次是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作为我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任务提出以来,先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中作为财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手段,并且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建设主体功能区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社科理论学者开展大量研究,地方政府则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均等化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理论研究、政府实践过程中,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定义存在分歧。大多数学者则倾向将它定义为政府和社会为确保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所提供的均等化公共服务。认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居民作为一国的平等公民,在财政待遇上是平等的,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时应大体一致、大致等量。贵阳正在深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和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的攻坚阶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统筹推动城乡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要深入推进贵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前,应在市级宏观决策层面提高认识,强化制度“顶层 1
设计”,从困扰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突出问题着手,细化目标、措施,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应着力谋划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着力谋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城乡二元制度和政策和城乡分治的管理模式是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积极推进我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完善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制度环境,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这些体制具体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以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
二、着力谋划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一是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逐步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合理界定市、区(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完善市、区(市、县)级的事权财权划分,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调整和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三是积极推进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努力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特别在当
前要切实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纵向转移支付以保障政权运作基本财力需要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四是市、区(市、县)政府要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步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三、着力谋划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建成能够适应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服务型政府体系。二是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第一,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和优化现有行政资源。第二,加强绩效管理和评价制度建设,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县乡之间各种分配关系和财政管理责任与权限。第三,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城乡统一社会服务管理体制。三是形成规范、合理和可持续的公共投入机制及投入水平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不仅要克服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不足问题,还要解决财政供给不均问题。四是增强部门经费开支透明度,提高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预防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分配不均。尤其是在对公共服务支出进行绩效审计时,应把公共服务支出的公平性问题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四、着力谋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分配制度。一要率先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在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上,统筹考虑城乡发
展,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二要取消对农民带有歧视性的体制障碍、制度障碍和政策限制,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三要在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明晰各级政府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的基础上,改革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使农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
五、着力谋划培育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多元主体。一要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二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为公共产品生产服务,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强化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竞争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三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具有自发性等优势,积极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和社团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着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团体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在其他主体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环节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六、着力谋划建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要探索建立市对各区(县、市)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与保障问责制,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
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联系起来。二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元参与机制。在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如城市道路、水利设施等,要创新运用BT、BOT等模式。在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如人饮工程、地下管网、城乡公共交通等,政府可以运用特许经营、签约外包、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或价格补贴等手段,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运营。三是创新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和可持续机制。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发行公共服务债券的可行性,利用政府债券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积极探索开征新的地方税种调节区域和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
七、着力谋划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公众满意度。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政府自身的绩效评估和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目前,市政府自身的绩效评估相对完善,但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尚需建立并健全。政府自身的绩效评估体系有着各种操作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但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还没有真正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公众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在现阶段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政府可以通过对其满意度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改变公共服务方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篇:xx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工作汇报材料
xx区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
工 作 汇 报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全区人口计生工作以“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为统领,始终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为原则,以抓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突破口,在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管理网络、落实服务管理人员、经费和优质服务上抓落实,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具体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xx区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截止xxxx年9月30日,xx区流动人口总数xxxxx人,其中流出5194人,流入12537人,流动人口中男性占70.4%,女性占29.6%。全区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从暂住时间来看,居住1年以上的占5.6%;居住1个月至1年的占87.16%;居住1个月以下的占7.24%。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48.3%,农业人口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受过初中教育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59.3%,流动人口中89.2%为农业人口,10.8%为非农业户口,流动人口主要以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为主,占到流动人口60.2%,流动人口月平均收入为1218元。
二、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基本情况 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教育服务”即依托社区人口学校举办流动人口婚育知识培训班,并坚持在重大节日上街宣传、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引导流动人口树立婚育新观念。
(二)“免费技术服务”即区、镇办设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公开流动人口免费服务项目、内容及程序。利用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结算五联单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服务。
(三)“生殖健康、随访服务”即村(社区)依托计生技术服务室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服务。
(四)“优生优育服务”即将流动人口纳入“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家庭创业工程”实施范围,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服务。
(五)“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即在社区服务站、市场、企业及流动人口集中的村居设立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避孕药具自取箱,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
(六)“关怀关爱服务”即流动人口在xx辖区享受同常住居民一样的子女入托入学、生育关怀、特困帮扶等服务。
(七)安全服务。认真清查侵害流动人口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各类侵权案件,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私房出租管理力度,向流动人口提供卫生安全的居住场所。
(八)子女就学服务。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我区教育
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了流动人口子女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九)社会救助服务,加大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和综合帮扶力度。按照分类施保、突出重点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并对重度伤残家庭按规定给予大病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生活困难家庭实施临时救助。
(十)就业培训、援助和扶持等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岗位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落实流动人口就业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照顾,在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中优先登记、优先安排,给予其免费职业指导服务。在执行有关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规定时,落实激励措施,对符合条件创业的流动人口人员,可优先获得小额贷款的扶持。
三、xx区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基本情况 xx区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服务。有就业能力的居民,因为企业的调整或合并等原因下岗了,为有就业能力的居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组织上的保障。
(二)社会保障服务。参加社会保险,比如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使退休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他提供一个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城镇居民按照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解决未来的老年人社会问题。
(三)社会救助服务。主要是为有困难的老年人和生活有困难的群体提供的服务。一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生存问题、基本生活问题。二是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当中的实际困难。三是政府的社会救助的公共服务。
(四)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主要在儿童的计划免疫、老年人的慢性病,还有残疾人和贫困居民就医方面,提供一定的服务。计划生育服务主要包括宣传教育、免费技术服务、生殖健康、随访服务、优生优育服务、免费避孕药具服务。
(五)文化、教育、体育服务。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和保障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六)安全服务。开展平安xx创建活动,建立联防队、巡逻队等,动员居民共同创建安全单位。
四、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典型工作及成功原因分析。
xx区被国家确定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后,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放在突出位臵予以安排部署。区级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听取计生局关于试点工作的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协调财政、教育等部门解决有关问题。并及时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四大家主管领导为副组长,14个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把流动人口均等化
服务试点工作纳入2011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全力予以推进。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xx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并于今年3月24日召开了全区均等化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要求各镇办、各部门要坚持党政领导、部门协作、优势互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推进此项工作。建立区级、镇办和社区三级服务管理网络,规范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建立以宣传倡导、便民维权、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等均等化服务工作机制。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作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重要内容,加大督促检查和奖惩力度,确保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清楚六均等一满意”活动的通知》、联合六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免费技术服务的通知》、《关于落实流动人口便民维权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流动人口民生、民主和民权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有收入、有书读、有组织、有安全”等问题。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方面,我们按照“属地化”管理的要求,把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日常管理服务范围,精心组织开展“市民化”服务,让流动人口充分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权益。
(一)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通过发放《致流动人口的一封信》,组织流动人口参加培训、讲座、参加计生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向流动人口传播计生国策和先进婚育文化知识。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以“真情关怀,温馨服务”、“你需要我服务,我服务你满意”等为主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月活动。
(二)开展免费服务。为了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和常住人口一样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我们利用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结算五联单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最后由政府买单。据统计,2011年,全区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免费服务11258例,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计划生育宣传手册、免费提供培训、生殖保健咨询、办理有关证件等服务。我区流动办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印发了“亲情服务卡”,还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社区设臵了流动人口避孕药具自助领取箱,细致周到的服务既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又使“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推进便民维权。公开有关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服务程序、咨询投诉电话、服务收费等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外来流动人口发放生殖健康服务证,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认真落实流动人口计生法定优先优惠政策,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上门”服务,在流动人口、农民工集聚的企业、建筑工地、市场等设立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点,并定期组 6
织开展“送关怀、送知识、送健康”等服务活动。通过计生协会等组织,深入开展生育关怀等活动,为外来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服务,保障和维护了流动人口计生合法权益。
(四)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根本宗旨和“热情周到、依法办事、清正廉洁、高效服务”的工作原则,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建立了一个区级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并在7个镇、办相继建立了镇办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打造便民政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中心主要针对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环节程序多、时间长、效率慢等实际情况,吸取基层群众意见,实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咨询、二胎指标审核、婚育证明办理、奖励扶助的审核等事项的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区、镇上下联动,使“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极大地发挥了为民、便民、利民的作用。有效解决流动人口证件办理难、免费节育措施落实难、生殖健康服务难等问题,为全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服务。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底张办西蒋村成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把计划生育协会组织融入到流动人口中,吸纳个体私营企业经理、老板加入计生协会组织,成立多种行业的流动人口计生协会队伍,发挥计生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作用。
五、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由于基层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信息采集质量不高、内容不全,导致流动人口底数与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由于部门间信息网络不通或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区域协作和均等化服务不能完全展开。
(三)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保障,导致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六、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设想
(一)针对基层信息采集质量问题,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基层计生干部编制,要求镇、办社区计生干部加大流动人口集中清理清查活动工作力度。利用集中清理清查活动掌握全区流动人口底数,并将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全区所有的流动人口。
(二)在服务内容上要全面拓展。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在计划生育宣传倡导、生殖健康、生育关怀、便民维权、奖励优待等方面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要结合相关部门职能,整合资源要素,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公共卫生等方面服务的均等化,做到在保障流动人口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流动人口的发展需求和个性需求。
(三)在服务机制上要全面落实。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综合治理力度,健全工作运行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措施保障机制,努力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xxxx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