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

时间:2019-05-13 18:0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

第一篇:浅谈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

浅谈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

烟草产质量的好坏很重要的一条技术措施是如何合理的进行打顶抹杈,这是烤烟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技术环节。据各地的生产实验证明,打顶抹杈后,一般每亩增产10%-15%左右,有的可达3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为此,我们来探讨一下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

一、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

当烟株进入生长后期,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大量养 分被上部叶片及花、果实所吸收,以达到繁殖后代的目的。如果不打顶抹杈,上部叶片由于营养不足,不开片,叶小而轻,中下部叶片变薄,势必降低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所以要求除留种子田以外,所有烟田必须全部及时的进行打顶抹杈,以控制顶端的生长优势,促使营养物质能够及时的分部到各个叶片上去,使上部叶片增大,并充分成熟,从而提高烟叶的产质量。但打顶以后腋芽又开始出现,烟株上部的生长优势又转移到腋芽上来,为了防止养分消耗,就必须侧底抹杈,真正达到烤后一根棍的目地。这样不但能促使顶部叶片充分展开,增加叶片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单叶重,从而使叶片内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大大提高了烟叶的产质量。反之,不打顶抹杈,中下部叶片不充实,身份薄而轻,油分少,弹性差,气味和香气都降低,上部叶

片,也因营养不足,叶片不能充分展开,小而薄,产质下降,不打杈或打杈不彻底,造成枝芽丛生,通风透光不好,易引起各种病害。据调查,及时打顶抹杈比不打顶抹杈的上部叶片面积增加23%,产量增加20%左右,均价提高半个等级,亩效益提高27%。打顶抹杈还能促进烟株次生根的萌发,使根群发达,茎杆粗壮坚实,增强了抗风抗倒扶的能力。所以打顶抹杈是烟草能否达到优质适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二、烟草打顶抹杈的方法

打顶抹杈时间的早晚,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烟株长势来灵活掌握适时打顶的方法。一般打顶方法有三种:

1、扣心打顶:即花蕾己形成,但未伸出,顶部小叶片与花蕊同时摘除。这种打顶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较慢,出现长时间的低温冷害,使烟苗在床内生长缓慢,苗龄过长,造成幼苗老化,移栽到大 田后,长势较慢,易出现早花现象,应提早进行扣心打顶;(2)移栽到大田以后,由于短时间的低温和长时间的干旱,也容易出现早花现象,所以应进行扣心打顶,如果施肥充足和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虽然遇到长时间的干旱,由于肥料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被烟株充分吸收利用,在打顶时叶片应适当多留几片,一旦降雨肥料起作用后,叶片可继续生长,如打顶后不继续干旱,可再打掉1-2片叶。(3)如果烟

田是在施肥水平较低和土壤较薄的地块,由于养分少,供应不足,烟株生长较弱,应采取限叶扣心打顶,靠提高单叶重来提高产量,使现有的养分能被烟株合理吸收利用,获得理想产质量。

2、现蕾打顶:即花蕾露出顶叶至花开前打顶,此方法适用于中等肥力的土壤,这时节距己全部拉开,养分消耗较少,顶部叶片易展开,打顶时上部叶片不能受到损伤,因为花蕾己伸出顶叶,并可适时确定留叶数,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3、见花打顶:即第一朵中心花开放时打顶,将主茎顶部和花轴花序连同小叶一并摘除,一般肥水充足,植株发育健壮,易采用此法,防止打顶过早造成烟株贪青晚熟,不易烘烤。

总之,打顶的方法,什么时间进行,留叶数的多少,应根据烟株长相,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来决定。一般山坡薄地施肥少,烟株矮小,可采用扣心打顶,每株留叶8-10片叶,对土壤肥力,施肥水平中等的地块,烟株长相绿中透黄,旺而不暴,可采用现蕾打顶,每株留叶11-12片叶,土攘肥力好,施肥量又大,肥水充足的烟田,烟株生长健壮,可采用见花打顶,每株留叶13-14片叶。

抹杈的方法有两种:人工株杈和药物抑芽

1、人工抹杈

烟株在打顶后5-7天需抹杈一次,重复进行多次,直到收烤结束为止。此法费工、费时,抹杈也不够彻底,是过去粗放管理的时候采取的一种方法,由于重复进行烟株抹杈易染各种病害,没有推广价值。

2、药物抑芽

经过我市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药物抑芽这项技术措施己经被广大烟农所接受,且效果十分显著,一般在打顶5天以后进行抹药,先摘去腋芽后抹药,伤口小,愈合快,可保证烟株正常生长。目前我市主要是用除芽通,进行药物抑芽。无论采用涂抹法,还是杯淋法,只要配比合理,一般一两药兑6斤水效果最好,抑芽率达95%以上,对叶片无伤害作用,即省工省时又达到了增产增质的目的。

三、打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先打无病烟株,后打病株,以免接触传染(特别是病毒病),并将打掉的花蕊带到大田外,以防病害传播。

2、打顶应在露水干后晴天进行,以利伤口愈合,减少病害传染机会。

3、打顶时应将花枝上2-3片小叶同时摘掉。

4、打顶时顶部茎杆留1-2㎝左右,以满足顶部叶片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

5、药物抑芽应在打顶5天后,抹杈3天内进行,以防烟芽过大,药效下降。另外,用药时外界气温不能高于27℃,防止产生药害。

作者单位:丹东辽东烟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吴世春

第二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10、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11、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13、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14、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15、反衬

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例1:关心败草里的鲜花。【朱自清春】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诗】例3:黑轮装出了像哭的笑脸,让人看了好不心疼。

16、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17、反诘=反问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例如:难道动物就不能做人类的老师吗?我怎能忘记你对我那深深的情谊呢?

18、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通感

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20、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2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众所周知,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更使作品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么,什么是比、兴呢?所谓“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奴隶主;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以引导读者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兴,据朱熹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池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也就是打比方,“或喻干声.成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它可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兴,是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歌咏之事.有它可使诗歌曲折委婉,不给人.突兀感,起到联想、象征、洪托等作用.有助于对形象的刻划,加强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诗歌如果不采用比兴手法,就毫无诗味,味同嚼蜡 运用比兴手法是先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飞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第三篇: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21.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较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意 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好处: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好处: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10)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11)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用法好处:从事物的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第四篇: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

(2009-02-12 13:15:01)

转载

标签:说明文

说明方法

语文

学习

杂谈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用:

一、举例子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二、分类别

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三、打比方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子

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五、作诠解

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六作比较

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七、下定义

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八、画图表

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九、摹状貌

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十`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第五篇: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案

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课型】 单元训练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证思路。2.掌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答题技巧。【阅读篇目】

1、课文《敬业与乐业》 《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综合训练卷 》

2、《议论文考点举N反一》P38-P57 【课前准备】

1、课件《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2、学生带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综合训练卷

【教学过程】

一、展示课标相关考点,导入学习目标

议论文是对一个事物或道理,加以论证说服或者提出一种见解的文章。学会分析议论文既能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也能提高我们对事理的认识能力。教学大纲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

“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把握(筛选或归纳)文本的观点和材料(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把握议论的基本结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能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二、展示目标,引领课堂 1.辨别论证方法的类型

2.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三、落实目标1,初步了解论证方法

教师讲解常考议论文四种常考论证方法,强调每种方法的辨别标志,学生速快阅读《敬业与乐业 》完成资料1-5中有关论证方法题,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述方式,千万别搞混。

教师抽查检测,反馈。查漏补缺。

四、落实目标2,辨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师总结每种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小组合作,慧眼识“珠”,判断PPT展示语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学生代表发言,补充,教师总结归纳。

教师提示:同学们,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还有句话说“熟能生巧”,议论文阅读技巧需要不断锤炼方能得到提高,请结合“链接中考”题中相关习题提高提高吧!学生独立完成链接中考1、2、3、题的检测,五、总结方法

结合语境-----紧扣论点----带关键词

六、当堂检测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综合训练题6、7、8。小组内交流,找出失分点并改正,将改正后的答题格式展示出来。

七、作业

1.反思自己在议论文论证上常出现的错误,总结常考题型(论证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技巧。写到积累本上。2.完成《议论文考点举N反一》P38-P57资料6、7、8

下载浅谈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烟草打顶抹杈的作用及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

    自我暗示的作用及方法

    如何运用自我暗示,帮助自己心想事成?自我暗示的魔力是在20世纪初由一位名叫古尔的法国药剂师发现的。有一天,他在卖药时遇到一位没有处方的顾客,这位顾客一直缠着他要买一种药,这......

    烟草青枯病统计方法

    烟草青枯病病害统计方法 1、调查时间和内容从发病始期起每隔10天调查1次,调查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级。 2、调查标准青枯病发病情况调查根据《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GB/T......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比喻 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2、结构 比喻一......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分类及顺序 2.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学方法:以例点拨、自主练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和方法范文

    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和方法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对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

    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