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小学常用修辞句子
1.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例:a.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b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d.弟弟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又圆又红。
作用: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使抽象化变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印象深刻。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8.夸张句: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如a.班里静悄悄的,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b.他的声音难听极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C.他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2.拟人句: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a江面上一闪一闪的,那是萤火虫在寻找它丢失的梦。b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作用:拟人句的好处是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3.设问句: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如:a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b难道春天不美吗?不是的,春天是最美的季节。作用: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4.排比句: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叫做排比。如: a这里的山更绿了,这里的水更清了,这里的花更美了。b.信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亮希望之灯;信仰是灯,照亮也行之路。
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5.反问句:反问句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肯定的。相当于明知故问。反问句结尾时一般是标问号。另外,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例:1.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2.年纪都这么大了,都成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意思)
作用: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这句话的思想、语气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6.对偶句: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例: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b.亲贤臣,远小人。c.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作用: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7.对比句: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例:a妹妹很乖巧,不像弟弟那样顽皮。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作用: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9.反复句: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反复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连续反复句:a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b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间接反复句,如: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作用: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起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10.顶针: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有句句顶针、句中顶真和句间顶针: 句句顶针: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如:a“门外有条街,街内有个巷,巷内有个庙”。b公园看花,花开鲜艳,艳美喜人。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如:c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作用:前后连贯,语义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 转述句方法:
一、改变人称;
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
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话。直述句改转述句顺口溜:说话的“我”改“他”,作者的“你”改“我”,其它的“你”改“第三”
a如:小红说:“我很累。”改为:小红说,她很累。b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如: 姐姐说:“你说的对,我就这样做。”改为: 姐姐说,我说的对,她就这样做。
d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如: 小李对小何说:“我今天要看这些文件。”
改:小李对小何说,他今天要看那些文件。
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句中叙述中的“你”是指前面提示语中的“小明”。
第二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10、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11、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13、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14、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15、反衬
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例1:关心败草里的鲜花。【朱自清春】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诗】例3:黑轮装出了像哭的笑脸,让人看了好不心疼。
16、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17、反诘=反问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例如:难道动物就不能做人类的老师吗?我怎能忘记你对我那深深的情谊呢?
18、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通感
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20、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2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众所周知,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更使作品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么,什么是比、兴呢?所谓“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奴隶主;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以引导读者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兴,据朱熹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池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也就是打比方,“或喻干声.成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它可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兴,是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歌咏之事.有它可使诗歌曲折委婉,不给人.突兀感,起到联想、象征、洪托等作用.有助于对形象的刻划,加强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诗歌如果不采用比兴手法,就毫无诗味,味同嚼蜡 运用比兴手法是先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飞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第三篇: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修辞方法1
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修辞方法——练习
(一)一、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16、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二、用修辞方法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9、“泥鳅”的身子是黑的。用夸张手法:
10、春天来到了。用拟人手法:
第四篇:小学修辞方法练习及答案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
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二、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
10、鲜花盛开。(用拟人手法)
答案
一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一条晶蓝色的龙,守护着村庄的平安。
2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好似一个神奇的玉盘,发出明亮的光。3窗外,风吹翠竹,奏出一首首悠扬的笛曲。4河水一边跑,一边唱。5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唱着一首首欢快的乐曲。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一架威武的飞机;一会儿跑来了一匹快乐的小马;一会儿又驶来一艘帅气的船。8考场上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发出的声音都听得见。9高粱长大了。
二
1老师不辞辛苦,如园丁般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2鸟儿在树枝上跳舞。
3我觉得这个碗像山一般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
5树叶绿地流油。
6他在我的心目中的位置如我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7这里像森林一样很适合鸟儿生活。
8颗颗珍珠般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9沉甸甸的稻子弯了腰。
10鲜花绽开了她的笑脸。
第五篇:修辞方法及练习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练习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应用比喻的好处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夸张一般有扩大、缩小、超前三类。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夸张有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的作用。
3、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排列起来,以强调表达力和语势的修辞方法,有增强说话的气势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4、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应用反复可起强调作用,或增强感染力。
7、反问: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通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8.拟人: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描写。拟人的作用就是把事物人物化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二、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1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1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1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1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1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1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1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1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1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20、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2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4、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2、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16、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27、伟大的奇观么?()
2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9、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30、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三)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一会儿。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11、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12、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排
13、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14、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15、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16、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17、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来。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