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烟草青枯病统计方法
烟草青枯病病害统计方法
1、调查时间和内容从发病始期起每隔10天调查1次,调查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级。
2、调查标准青枯病发病情况调查根据《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GB/T 23222-2008)标准,以株为单位分级(六级)调查:0级:全株无病;1级:茎部偶有褪绿斑,或病侧1/2以下叶片凋萎;3级:茎部有黑色条斑,但不超过茎高1/2,或病侧1/2至2/3叶片凋萎;5级:茎基部黑色条斑超过茎高1/2,但未到达茎顶部,或病侧2/3以上叶片凋萎;7级:茎部黑色条斑到达茎顶部,或病株叶片全部凋萎;9级:病株基本枯死。
3、发病率、病情指数和抗性指数计算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 ×100 抗性指数RI=ln [DI/(100-DI)]-ln[Do/(100-Do)]
式中:DI-参试品种(系)病情指数;Do-抗病对照品种病情指数。
4、数据统计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各品种(系)病情指数进行分析。
5、总体抗病性评价标准 以其抗性指数为基准,评价抗病性,划分标准为: ≤0为高抗,用HR表示;0.01—1.00为抗病,用R表示;1.01~1.49为感病,用S表示;≥1.5为高感,用HS表示。
第二篇:茄子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程
ICS
DB43 湖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3/T—2020
茄子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程 Regulation
for evaluation of eggplant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wilt
(征求意见稿)
2020-
发布 2020-
实施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43/T—2020
II 目
次
前言...............................................................................2 1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和定义...........................................................................3 4 茄子青枯病菌接种体制备...............................................................4 5.室内抗性鉴定.........................................................................4 6 病情调查.............................................................................5 7 抗病性评价...........................................................................6 8 抗性鉴定记载表格.....................................................................7
DB43/T—2020 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湖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建国、汪端华、吴双花、李倩
DB43/T—2020
茄子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茄子青枯病鉴定的定义和术语、接种体制备、室内抗性鉴定、病情调查、抗病性评价以及鉴定记载表格。
本规程适用于湖南地区各类茄子材料、品系及品种青枯病抗性鉴定。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858.4-2010 番茄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程 NY/T 2060.2-2011 辣椒抗青枯病鉴定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茄子青枯病 Bacterial wilt 由细菌青枯假单胞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土传病害,发病初期茄子个别枝条的一片或几片叶片局部萎垂, 后症状逐渐扩展到整株枝条上, 发病轻的植株白天萎蔫, 日落或早晨恢复正常。发病叶片初呈淡绿色, 后变褐焦枯, 病叶脱落或残留在枝条上;发病枝条髓部大多腐烂空心,维管束呈黄色或褐色,髓部和皮层组织也变色,用手挤压病茎的横切面有乳白色粘液渗出,病果表面正常,内部变褐色,后期病果呈水渍状,易脱落。
3.2 病原分离物 Pathogenic 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株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病原物的纯培养物。
3.3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DB43/T—2020
3.4 人工接种 artificial 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的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4 茄子青枯病菌接种体制备 4.1 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
采集自然发病的田间植株,在超净工作台中,将发病茎段在 75%酒精中浸泡 90s,灭菌水清洗 2-3次,再放入2% NaClO中浸泡10-15min,灭菌水清洗2-3次,用报纸吸干茎段表面的水分,并将茎段切开,然后放入少量灭菌水中浸泡数十分钟,待看到明显的菌液渗出,吸取孢子悬浮液,采用镜检法用显微镜对孢子进行形态学鉴定。
4.2
接种体的繁殖 吸 20-100μL 的青枯病菌涂布或划线于 TZC 固体选择性培养基上,放入 30℃恒温箱中倒置培养 24小时。分离时挑起白色流动性强菌落,在未加琼胶的上述液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TZC(氯化三苯四氮唑)选择性培养基:现配现用,3g 蔗糖,5-10g 蛋白胨,3g 牛肉浸膏,琼脂粉 7g,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0ml,调 PH 值至 7.0,高温灭菌后加入 0.05%的 TZC。
4.3
接种体的制备
将增殖培养的病原菌液用无菌水稀释,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 650nm 处测定病菌浓度,将菌液浓度调制成为 108cfu/mL 悬浊液.5 室内抗性鉴定 5.1
鉴定室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
DB43/T—2020
5.2
鉴定设计
鉴定材料顺序或者随机排列,每份材料重复 3 次,每一重复 10 株苗。
5.3
鉴定材料育苗
待鉴定的茄子种子先在2%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种8-10min,用灭菌水冲洗干净后置于28℃的恒温培养箱中催芽,露白后播种于育苗钵内。育苗基质为草木灰(或草炭)、蛭石、菜地土以 2:1:1 的比例混合(或沙性土壤与草炭以 3:2 的比例混匀),并经高温蒸汽灭菌(134℃,40min),在温室或大棚里育苗,温室或大棚的温度控制在 25℃左右。幼苗应生长健壮、小大一致。
5.4
接种 5.4.1
接种期
最适接种期为 5-6 片真叶。
5.4.2
接种体浓度
接种浓度 108 cfu/mL。
5.4.3
接种方法
采用伤根--蘸根法进行人工接种,先用刀将植株根部切伤,再将 50mL 菌液倒入营养钵中 5.4.4
接种后的管理
每天浇水 1-2 次保持土壤湿润,保持白天温度为 30±2℃,夜间为 20±2℃,相对湿度(RH)>95%。病情调查 6.1
调查时间
接种后 7-10 天调查病情。
DB43/T—2020
6.2
病情级别划分
幼苗病情级别及其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 1。
表 1
茄子抗青枯病苗期室内鉴定病情级别的划分 病情级别 病情描述 0 全叶无叶片感病 1 1-2 片叶片枯萎 2 3 片及以上叶片枯萎 3 全部叶片枯萎 4 植株死亡 6.3
调查方法 调查每份鉴定材料接种病原物后的发病情况,依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调查和登记病情级别,计算出病情指数(DI)。病情指数的计算按公式(1)计算:
DI
=S N)
n ×(s ∑×100%····························(1)
公式中:
DI — 病情指数;
s
— 各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n
— 各病情级别的植株数;
N
— 调查总植株数;
S
—
最高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7 抗病性评价 7.1 抗病性评价标准
根据病情指数(DI)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 2。
DB43/T—2020
表 2
茄子抗青枯病鉴定的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DI)
抗性评价 DI = 0 免疫(I)
0 < DI ≤ 20
高抗(HR)< DI ≤ 40 抗病(R)
< DI ≤ 60
中抗(MR)
< DI ≤ 80 感病(S)
DI > 90
高感(HS)
7.2 鉴定结果的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50),该批次的抗青枯病鉴定即为有效。抗性鉴定记载表格
茄子抗青枯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见表 3
表 3 茄子抗青枯病菌鉴定结果记载表 编号 品种 名称 重复 区号 病情级别 病情指数 0 1 2 3 4 5
A
B
C
评价病指
抗性评价
播种日期
接种日期
病原分离物编号
病原物接种浓度
调查日期
调查人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统计方法总结
一、统计分析方法总结
1.连续性资料
1.1 两组独立样本比较
1.1.1 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t检验。
1.1.2 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1)可进行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等,使之服从正态分布,然后对转换后的数据采用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1.3 资料方差不齐,(1)采用Satterthwate 的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2 两组配对样本的比较
1.2.1 两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
1.2.2 两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的符号配对秩和检验。
1.3 多组完全随机样本比较
1.3.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
1.3.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cal-Wallis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成组的Wilcoxon检验。
1.4 多组随机区组样本比较
1.4.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
1.4.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Fridman检验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符号配对的Wilcoxon检验。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般来说,如果是大样本,比如各组例数大于50,可以不作正态性检验,直接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因为统计学上有中心极限定理,假定大样本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2)当进行多组比较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仅比较其中的两组,而不顾其他组,这样作容易增大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作总的各组间的比较,如果总的来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才能作其中任意两组的比较,这些两两比较有特定的统计方法,如上面提到的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绝不能对其中的两组直接采用t检验,这样即使得出结果也未必正确**
(3)关于常用的设计方法:多组资料尽管最终分析都是采用方差分析,但不同设计会有差别。常用的设计如完全随即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裂区设计,嵌套设计等。
2.分类资料
2.1 四格表资料
2.1.1 例数大于40,且所有理论数大于5,则用普通的Pearson 检验。
2.1.2 例数大于40,所有理论数大于1,且至少一个理论数小于5,则用校正的 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
2.1.3 例数小于40,或有理论数小于2,则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
2.2 2×C表或R×2表资料的统计分析
2.2.1 列变量&行变量均为无序分类变量,则(1)例数大于40,且理论数小于5的格子数目<总格子数目的25%,则用普通的Pearson 检验。(2)例数小于40,或理论数小于5的格子数目>总格子数目的25%,则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
2.2.2列变量为效应指标,且为有序多分类变量,行变量为分组变量,用普通的Pearson 检验只说明组间构成比不同,如要说明疗效,则可用行平均分差检验或成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2.3 列变量为效应指标,且为二分类变量,行变量为有序多分类变量,则可采用普通的Pearson 检验比较各组之间有无差别,如果总的来说有差别,还可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以说明是否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
2.3 R×C表资料的统计分析
2.2.1 列变量&行变量均为无序分类变量,则(1)例数大于40,且理论数小于5的格子数目<总格子数目的25%,则用普通的Pearson 检验。(2)例数小于40,或理论数小于5的格子数目>总格子数目的25%,则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3)如果要作相关性分析,可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
2.2.2列变量为效应指标,且为有序多分类变量,行变量为分组变量,用普通的Pearson 检验只说明组间构成比不同,如要说明疗效或强弱程度的不同,则可用行平均分差检验或成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
2.2.3 列变量为效应指标,且为无序多分类变量,行变量为有序多分类变量,则可采用普通的Pearson 检验比较各组之间有无差别,如果有差别,还可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以说明是否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
2.2.4 列变量&行变量均为有序多分类变量,(1)如要做组间差别分析,则可用行平均分差检验或成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如果总的来说有差别,还可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以说明是否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2)如果要做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
2.4 配对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
2.4.1 四格表配对资料,(1)b+c>40,则用McNemar配对 检验。(2)b+c<40,则用校正的配对 检验。
2.4.1 C×C资料,(1)配对比较:用McNemar配对 检验。(2)一致性检验,用Kappa检验。
二、医学科研程序
⑴科研选题——⑵研究设计——⑶实施方法——⑷统计分析——⑸总结归纳
其中科研选题和研究设计最关键。科研设计分为⑴专业设计⑵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的内容:研究对象数量的确定、对照组的选定、随机化分组原则、控制误差及统计分析方法的选定等。
一、科研选题:⑴、查阅文献;⑵、选题原则: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⑶、研究条件和优势
二、实施方法:⑴、调查;⑵、实验⑶、临床观察。
三、统计分析:⑴、正确搜集资料;⑵、描述资料统计特征⑶、统计推断并得出结论统计资料的要求:准确、完整、及时
描述资料: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指标
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医学科研设计基本内容(临床实验设计参考用)
(社区干预试验设计可参照)
临床科研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因此,在进行临床科研设计时应注意:①人有社会属性,受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影响,要注意临床科研要符合医学伦理要求;②必须设立对照(设立对照的注意问题附后);③随访的起点和止点应有明确的定义;④注意影响实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并适当控制(具体内容附后)。
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与本课题有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水平、发展趋势等,写明本课题提出的依据及本课题研究目的;简要介绍预试验内容及结果。)。
2.研究对象:
(1)具体诊断标准(用公认的或统一的,并阐明出处;如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应写明是自定标准。)、制定入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研究对象选择范围(包括对照组)及选样和分组方法(使用正确的随机方法选样和分组;在实验对象的分组和施加因素分配实验组、对照组上,都要随机化);
(3)样本含量。(说明确定样本含量的依据)3.处理因素:(详细写)
处理因素设置要求:①抓住主要因素;②找出非处理因素(混杂因素);③处理因素标准化。
(1)设备(或试剂或药物)生产厂家(来源)及型号(剂量);(2)治疗方法及操作程序(包括对照组);(3)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方法、人员、设备三统一及实验质控手段等);(4)技术关键。4.研究结果:
确定研究效应的测量指标及测定方法,要考虑与待评价的结果有关联性、客观性、灵敏性、特异性及实用性等。
(1)疗效判断标准(用公认的或统一的,并阐明出处;如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应写明是自定标准。);
(2)(近期、远期)观察指标(各组观察指标应一致)及观察方法;(3)科研记录表格及汇总表格式样;(4)统计方法及指标确定,预计结果;(5)科研质量控制措施(包括科研全过程的各环节,如预试验工作、分组、施加处理因素、临床观察及随访、原始资料的记录及收集、资料整理等方面质量控制措施)。
5.创新设想(本研究的):
6.工作时间安排(包括调研、设计、研究、统计分析、总结鉴定等): 7.研究人员分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及在本研究中的详细分工):
8.经费的筹措及使用计划:
9.存在(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办法: 临床科研的对照问题
为保证临床科研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中的观察对象除了实验因素不同以外,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条件和辅助措施,都应与实验组相同。常用对照方式如下:
1、空白对照: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这种对照仅用在某些病情较轻或长期稳定无任何危险的疾病,如:慢性关节炎、HbsAg携带者、近视等。
2、安慰剂对照:对照组采用无药理作用且无害的“药“,如:淀粉、生理盐水等经加工后其外形、味道等与试验药相似,不被受试者识别。这种对照仅用在研究的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或使用安慰剂后该病的病情、临床经过、预后等影响小或无影响时。
3、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施加处理因素,但施加某种与处理因素有关的实验因素。
4、标准对照:用现有标准方法或常规方法做对照,注意以一种低疗效的方法作对照来提高试验的疗效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5、历史对照:以过去的研究结果作对照,这是一种非随机和非同期的对照,容易产生偏倚(可能因为疾病自然病程会随时间而变化,或医生的收治病人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或水平因时间而变化等,使两组失去可比性)。这种对照可用于狂犬病、骨折愈合等疗效对照。
6、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在同一受试对象进行,这种对照简单易行,但应注意该方法的两个缺陷:一是实验总是把处理前作对照,这不符合随机分配原则;二是实验前后某些环境因素或自身因素发生了改变,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可考虑用交叉实验解决。
7、相互对照:多种待研究观察因素相互对照。
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案有:随机对照实验、配对实验、交叉实验(适于病程较长的实验研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10、影响实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及其控制
一、误差:
1、随机误差:通过增加样本含量,可减小随机误差,但不能消除。
2、非随机误差:
非系统误差:偶然失误造成的。
系统误差:误差值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存在或变化,增加样本量,不能纠正。
二、编倚:(可以看成是一种系统误差)
1、选择性偏倚:防止选择性偏倚的措施:①正确拟定观察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③正确设立对照;④遵守随机化原则。
2、测量偏倚(或称观察偏倚或信息偏倚):
产生原因:①沾染(对照组也接受了处理措施);②干扰;③依从与非依从;④失访(>20%);⑤检查与诊断结果不一致;⑥观察记录有误;⑦心理因素的干扰。
防止措施:①用盲法试验;②签定实验合同;③检查实验对象的依从情况;④注意医德问题;⑤定期检查研究记录;⑥对实验方法、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在实验前应做出估计。
3、混杂偏倚:
产生原因:多在总结分析阶段,评价被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存在外来因素与该病和研究因素均有联系,使研究因素效应与外来因素效应混
在一起,从而掩盖或夸大研究因素与疾病的真实联系。
防止措施:①设计时,用配对设计或采用分层抽样方法;②分析阶段,用分层分析技术或多变量回归分析技术。其目的是平衡混杂因素的作用。
医学科研设计基本内容(调查设计参考用)
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与本课题有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水平、发展趋势等,写明本课题提出的依据及研究目的。注意:研究目的应很明确,且围绕一个中心;简要介绍预试验内容及结果。)。
2、调查计划:
⑴、确定观察对象(所要研究的总体)和观察单位(总体中的个体统计对象)⑵、选定调查指标(调查指标是调查目的的具体体现):指标选择要求:①精选、重点突出,不要贪多求全,分散精力。②计量指标比计数指标敏感。③客观指标优于主观指标。④选用灵敏度高,特异度高的检查方法作为诊断依据。
⑶、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等)
⑷、样本含量(说明确定样本含量的依据)
⑸、收集原始资料的调查方式(直接观察、直接采访(访问调查、自填调查)、间接采访(信访、电话))
⑹、设计调查表和问卷(调查表和问卷设计相关问题附后)
⑺、调查阶段的组织工作(包括组织领导、关系协调、调查员培训等)
⑻、设计阶段质量控制:①正确划分调查范围;②尽量选择客观、明确的指标;③对调查问题进行精选,避免问题过于繁杂;④对于可能引起混淆的调查项目给出明确的定义。
⑼、调查阶段质量控制:①通过预试验工作完善调查设计;②抓好调查员的选拔和培训,避免因调查员工作态度不好或业务水平不足而影响调查结果;③对被调查者可能存在的拒绝、躲避、隐瞒、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如:开展宣传、摸清被调查者在家的时间规律、对敏感问题做好解释和保密工作,对记忆不清者,可请知情人帮助回忆;④在问卷中设置相反问题,以了解应答的可靠性;⑤选择调查方式时应考虑年龄和文化水平因素;⑥对检测项目的调查应注明检测设备、试剂等生产厂家、型号、批号;操作过程应注意操作方法(包括诊断标准)、人员、设备(应有明确的校正灵敏度及准确度的方法及时间)三统一;⑦注意调查的效度(真实性)与信度(可靠性)问题,常采用现场抽样复查来评价调查信度等。
3、整理计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⑴、计算机录入与整理工作:应提出确保录入质量的措施:①在建立数据库时,编写逻辑查错程序;②同一资料用两个录入员输入并用计算机核对;③资料录入完成后,做频数表或散点图,发现异常值;④正确选择合适的指标和分析方法等。
⑵、资料分组:(按数值大小分组、按类型分组等)⑶、分组组数确定:
4、统计分析计划:(包括:①说明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及预期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内容;②拟进行的探索性分析;③控制混杂因素的措施;④列出统计分析表,并通过统计分析表检查调查、整理计划有否遗漏。)
5、创新设想(本研究的):
6、工作时间安排(包括调研、设计、研究、统计分析、总结鉴定等):
7、研究人员分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单位及在本研究中的详细分工):
8、经费的筹措及使用计划:
9、存在(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办法:
10、调查表及问卷设计相关问题 一、一般结构:
1、前言:用于说明调查目的、重要性、回答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对调查内容保密等,以取得调查对象的合作。
2、填写说明:为保证所有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均能对调查项目和填写方法正确理解,统一认识而编写。
3、核(备)查项目:该部分与调查目的无关,作核查核对用。内容包括调查员姓名、调查日期、复核结果、未调查原因等。
4、调查(分析)项目:为直接用于调查指标所必须以及排除混杂因素所必须的项目,包括调查对象的①背景资料,如:姓名、住址、单位、电话等;②人口学项目,如: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等;③研究项目(该部分是调查表的核心内容,依不同调查目的而定,分问题项目和检测项目)。
二、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基本形式有提问式和陈述式两种;根据问题答案的形式分开放式问题(无统一答案)和封闭式问题(有固定答案)。
封闭式问题设计注意:
1、答案应包括所有可能的答案,还应有“其它”一栏;
2、各选择答案不应相互包含,不应有重叠情况。
三、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
1、尽量避免用专业术语(提问一般就低不就高);
2、避免混淆,对语义较模糊的词(如:经常、偶尔、普通、大概等)应给出本次调查的定义或标准。
3、避免双重问题,避免一个问题中实际提出两个问题。
4、提问避免诱导或强制性(否定形式的提问有诱导之嫌);对有社会期望偏倚的问题应注意。
5、问题应适合全部调查对象并符合逻辑。
6、敏感问题的处理:对国家政策、伦理道德、经济收入、生活行为、其它个人隐私等敏感问题,可以采用对象转移法或假定法提问;关于敏感问题调查的随机应答技术问题,须参考有关统计学专著。
7、调查项目的安排顺序(注意问题顺序的逻辑性)①、一般问题在前,特殊问题在后; ②、易答问题在前,难答问题在后;
③、敏感问题一般在最后;如敏感问题较多,可分散在问卷中,以降低其敏感性;
④、一般将问题项目放在前,检测项目放在后。
第四篇:农民收入统计方法
农民收入统计方法
一、农村住户调查简介
农民收入的统计是通过“农村住户调查”来完成的。“农村住户调查”是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的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的调查,全面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对农村居民实现小康和摆脱贫困的进程进行监测,为各级政府制定农村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国际上开展“住户调查”已有很长的历史,我国农村开展住户调查始于1954年,在1954年至1977年间,该调查曾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两次中断,1977年该调查再次恢复。1984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成立以后,农村住户调查获得了长足发展,调查方法、调查内容逐渐与国际接轨,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一)“纯收入”指标的定义
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中,“纯收入”指标的应用起始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在收益分配统计中,“纯收入”指的是农村经济总收入扣除各项费用后的余额部分,这个余额部分也叫“收益”。“纯收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个人分配所得叫“农村居民所得”,指的是当年的农村经济纯收入减去国家税收和集体提留后的剩余部分。“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村居民所得。这个指标的口径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说,就是农民初次分配得到的收入。
在开展农村住户调查中,初期的“纯收入”概念与“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中的概念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现行农村住户调查“纯收入”指标的口径有所调整,主要是包含了部分再分配的收入。“纯收入”指的是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
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二)计算方法
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的工作流程是,首先,由县级农调队将农户每月记的帐录入计算机,按季度(或按月)上报省农调队,年底由省农调队将全年的原始数据上报农调总队,省农调队和农调总队同时用国家统计局开发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程序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各省和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整个计算过程完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算方法全国是完全统一的,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调查补贴)/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
从计算公式看,农民纯收入的计算方法并不复杂。但是,由于农民收入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现金收入,另一部分是实物收入,现金收入好计算,调查结果是多少就是多少,复杂的是实物收入。由于实物收入没有经过市场,因此,必须采取一个客观、准确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其价值量,才能正确反映农民收入水平。在确保原始调查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如何计算实物收入的价值量成为准确计算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
在现行的农村住户调查中规定,实物收入的计算方法是将农户当年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扣除出售部分,分品种作价后计算得出。对各品种农产品的作价执行的是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即以农民在市场出售农产品的价格为基础,粮食、肉类打九折,其他农产品打八五折。如果在下年出售了上年的结余农产品,根据出售价格与上年实物作价的高低,将出售结余农产品的损益计入下年收入。
对农作物副产品计算收入的原则是,只有用于生产和生活或明确用于出售的农作物副产品才计算收入,用于生产的农作物副产品在计算收入的同时也要计入生产费用中。农作物副产品作价计算收入的方法,原则上按实物折算收入的作价方法执行。
(三)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的一些指标与定义
农民既是一个消费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既有生活消费支出又有生产投入,既有现金收入也有实物收入。由于收入是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反映,因此,为了准确反映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调查方案和分析中设计了较多的概念。主要有:总收入、纯收入、现金收入、实物收入、现金纯收入、实物纯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等。
1.总收入
总收入是调查期内全部收入的总和,其中未扣除为获得收入所发生的支出(生产费用)和生活消费支出。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总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总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收入的形态划分,总收入中包含两部分:实物总收入和现金总收入。
(1)工资性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按收入来源渠道划分为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如干部、教师收入)、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务工收入和从其他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
(2)家庭经营总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按划分又可分为农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等(共分为十个行业和其他)。
(3)财产性收入:指拥有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农村住户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如利息、股息、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
(4)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但不包括无偿得到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
(5)现金总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期内得到的以现金形态表现的收入总和。
(6)实物总收入:指的是农户当年生产的各种农产品总量扣除出售部分,按一定的价格计算得到的总收入。
2.纯收入
和总收入一样,纯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收入的形态分为现金纯收入和实物纯收入。
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总收入中的定义和口径完全一样。
(1)家庭经营纯收入:指的是家庭经营总收入相应地扣除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按行业又可分为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等(共分为十个行业和其他)。
(2)现金纯收入:指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现金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现金费用支出后的收入总和。“现金纯收入”是“纯收入”中已经“变现”的部分,反映的是在当年“纯收入”中,农民对外进行商品交换的现实支付能力。
(3)实物纯收入: “纯收入”减去“现金纯收入”就是“实物纯收入”。
3.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分配的概念。由农民生产活动的净收益和再分配净收益构成。也是通过总收入计算得到。
计算公式: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
按收入来源划分,与总收入和纯收入一样也可划分为四个部分,但名称略有不同,部分指标的口径也不一样,四个部分分别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工资性收入与总收入和纯收入中的定义与口径完全一样;家庭经营净收入等同于家庭经营纯收入。
(1)财产性净收入:指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其内获得的财产性总收入扣除为获得财产性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
(2)转移性净收入:指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其内获得的转移性总收入减去调查期内住户和住户成员的转移性支出(再分配支出)后的收入。
在现行的纯收入口径中,财产性收入没有扣除为获得财产性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转移性收入只扣除了部分转移性支出,这就是“纯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指标口径的区别。
第五篇:拓展统计工作思路(黄冈烟草)
拓展统计工作思路 提升统计工作质量
各位领导和同仁们:
近年来,我们在地方统计部门正确领导下,我们烟草局对统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统计部门,我们紧紧围绕政府统计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紧密联系黄冈烟草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拓展统计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肯定,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以“有为”争 “有位”,争取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等特点,作为我们烟草行业,在不断强化规范和内部监督管理的模式下,其作用越显重要。而争取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的支持,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此,我们坚持以取得工作的作为来争取统计工作在全局的位置这个思路,以求真务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较好争取了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使统计工作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得以顺利开展。
我们烟草市局党组一班人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真正把统计工作纳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局长(经理)、党组书记经常过问统计工作,经常听取统计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年初都要为统计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为统计人员压担子,给统计工作解难题,并且经常研究统计分析等资料;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始终把统计工作抓在手上,经常进行统计工作调研,亲自为统计数据把关;其他副局长虽然不直接分管统计工作,但对各项统计数据十分关注。我们市局党组这些年对统计工作,做到了“三个一样”:年初工作安排规划,统计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布置计划;组织综合性检查,统计工作一样纳入检查项目;年终综合考核,一样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并且有关重要考核数据一律以统计口径为准。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统计工作形成了“三有”:全局有位子、系统有影响、职工有口碑。
二、以“协调”争“和谐”,大力营造统计工作环境。
统计工作不是一项独立作战的部门,不仅牵涉到经营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地方的职能单位和部门,要搞好统计工作,仅靠统计人员个人能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多方的配合支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此,在我们市局领导和地方统计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运作,我们已形成了统计人员为主体,内外结合、上下结合、专兼结合的统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
1、注重“三个协调”。一是与外部协调,与地方统计局和有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较好的营造了“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互为理解”的工作平台;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地方统计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一方面提高了统计业务能力,还可以与其他行业的统计人员进行交流,吸取一些工作经验,拓宽了工作思路;在与地方统计部门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掌握大量的统计信息,对更好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对地方统计部门布置的工作,我们大力的支持,严格地按要求来完成任务。二是与内部协调,日常工作中,我们与信息中心、财务科、办公室等科室紧密配合,遇到计算机出问题、相关数据有异议等情况,相关科室都是主动帮忙释疑解难,近几年信息工作的发展日新月异,统计工作与信息工作越来越密切。每一次更新软件和使用新的程序我们先与信息中心协商,提出可行方案,信息部门保障技术方面的运行,统计部门对数据质量和业务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特别是我们与财务科的协调,《重点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报表,尽管是一个季度报一次,但每次必须要找财务科录取数据和核实数据,在报报表前,我们都是提前与财务科领导汇报,我们要上报国家统计局的报表,财务科科长就安排财务人员配合我们把《重点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做好,并保证了报表的逻辑性和数据的真实性。三是时间的协调,在我们上报外经贸的报表时,也是我们行业工作最忙的时候,为了做到“两不误”,我们一是主动与地方统计部门先联系,我们要加班做外经贸的报表,希望她们辛苦一点,抽出时间帮我们对报表进行审核,统计部门工作人员总是大力的支持我们;二是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先把外经贸的报表报出,因为外经贸的报表只是我们工作中的一小部份,如果不先报出外经贸的报表,我们很可能在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就会把此项忘掉。
2、强调“三项对照”。数据是统计工作的载体,数据质量的好坏,决定统计水平的高低。数据真实既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也是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一项数据是否真实,不能单从报表到报表,从数字到数字,必须在实际中检验。为此,我们从落实“三项对照”上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一是统计数据与业务数据对照,保证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性;二是统计数据与“行业内经营管理决策系统”上报数据对照,有利于真实反映系统经营的客观情况;三是统计数据与“财务”的数据对照,为统计工作预测经营前景、编制计划的准确夯实基础。
3、加强“三级审核”。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们主要是加强了三级审核。首先是基层审核,由基层数据上报人员对每天应上报的数据进行抽起和初步审核,重点审查报表数字的准确性,表与表之间的逻辑性;二是市局统计负责人审核,对购、销、存等数据与业务发生数据、进行复审,突出审查数据与相关业务的关联性,无误之后才能上传;三是领导审核,月报年报等重要数据必须由业务主管领导审定,进行重点把关,防止数据错误的发生。在坚持“三级审定”,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对统计数据进行检查进一步提升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以抓“基础”争“提升”,保证统计工作质量。
为了统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们注重加强对统计工作具体方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经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抓好统计基础工作。抓好统计基础,是搞好统计工作的首要之举。也是体现了统计业务技术得到有序进行,更是为数据质量提供正确依据。建立健全原始记录,不断完善统计电子台帐;整理汇编统计资料和历史资料。定期整理、规范管理资料和档案,及时归档、立卷、保存。并把统计档案分门别类装订成书,做到档案完整无缺、规范整洁、一目了然。
二是严把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工作的目的在于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基础在源头。在不断加大统计工作力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统计制度,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严格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做到依法统计,为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各种月报、季报、年报做到报表报送齐,手续齐全完备。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有序运转,便于领导进行科学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兼顾做好各项工作。统计工作关键在于日常抓,抓日常;在于坚持和付出;在于克服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在于有一种勤奋踏实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坚持做到统筹兼顾,而不是避重就轻;做到游刃有余,而不是力不从心。首先自身摒弃“统计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多向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其次是静下心来,排除外界干扰,有条不紊地做好报表的上报、信息的收集及资料的整理。再次是学会十个手指头弹钢琴,合理安排,使各项工作都能够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各位领导、同仁们,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还有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夯实统计基础建设,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协调好了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统计工作。
二0一一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