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
甘肃省“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农业产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促进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要时期。根据《“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和《甘肃省“十三五”食品药品安全规划》部署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紧紧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在专项整治、检验检测、标准化生产、品牌认证和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5年间,全省蔬菜检测平均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保持在100%,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有力保障了我省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一)监管检测体系基本构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省农牧厅内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12个市州、57个县区成立了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或检测机构,90%以上的乡镇通过多种方式成立了监管机构。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建设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项目1个,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项目14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75个,市、县两级农产品质监站项目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
(二)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甘肃省农牧厅制定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我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2015年,省农牧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共同签署了全程监管合作协议,厘清职责分工,建立无缝衔接工作机制。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启动了2个国家和16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监管模式,监管工作进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三)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重点,全省累计发布的农业地方标准达到1800余项,其中无公害、绿色等农产品地方标准600多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5个,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0多个。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等农产品1500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规模占全省食用农产品生产总规模的45%,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食用农产品品质提升。
(四)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每年开展4次包括种植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省级例行监测,监测范围覆盖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和“菜蓝子”主产县。监测样品数量达到4500多个,比“十二五”初期增加1000多个;监测项目达到40多项,比“十二五”初期增加30多项,形成了覆盖主要地区、品种和项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各地积极开展农产品检测工作,每年定性抽检农产品样品达到30多万份,及时掌握了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有效排查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五)执法监管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每年在全省部署开展了农药残留、“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禁用药物、畜禽屠宰和农资打假等多个方面的专项整治活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些突出 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蔬菜高毒禁用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明显下降,未发生非法添加和违禁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情况。
但同时,我省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控药、控肥、控添加剂等标准化生产措施上难度比较大,农兽药残留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存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监管体系和制度机制还不完善,投入品管控、农产品质检体系运转、质量追溯、产品认证、执法监管等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监管存在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等问题,部分地区监管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我省在“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快解决监管制度、基层体系和人员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和大健康的重要任务,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出来” 和“管出来”两手抓,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创建、法制化监管,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全省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省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切实保障全省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公众消费安全。
(二)基本原则
1.从严监管,全程管控。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推进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地准出等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强化标准,注重源头。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标准制定和推广,把技术作为农业质量发展的根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品种优良化、生产规范化和产品标准化,从生产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界定责任分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消除监管空白,形成监管合力。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
4.强化能力,推进共治。加大人员和经费等投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宣传培训和有奖举报等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人员、设备、经费切实得到保障,工作制度和运转机制建立健全,全面提升源头控制能力、标准化生产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和执法监管能力等五大能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增强,新制修订先进实用的农业标准400项以上,建成符合我省实际和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生产标准得到宣传普及,农业投入品经营和使用进一步规范。
——“三品一标”农产品年增长速度达到6%,产品总数达到2000个,创建一批省内外市场影响大、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基本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及“三品一标”规模生产主体率先实现可追溯,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生产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覆盖“菜篮子”主产县,探索形成因地制宜、产管并举、全程控制的 县域监管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
1.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产品品质、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环境条件等农业地方标准的清理和修订,新制修订以大宗、优势、特色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标准400余项,基本建成我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规模生产主体制定质量安全内控制度,基本实现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2.强化标准推广。以蔬菜、水果等我省大宗、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创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示范乡(镇)、示范场(企业、合作社),推动全省“菜篮子”大县的规模种养基地全程按标生产。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示范园(区)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发展规模经营,建立质量安全联盟,带动千家万户走上规范安全生产轨道。加大标准的集成转化和宣传培训,将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重大措施进行普及推广。
3.推进“三品一标”发展。加快认证工作进度,推进全 省“三品一标”产业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有新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前提下,逐步扩大总量规模;绿色食品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立足实地,因地制宜,保持适度发展;加快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进程,确保地域优势、品质特色和品牌价值,把“三品一标”打造成我省农产品知名品牌。强化对“三品一标”的证后监管,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三品一标”成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名片。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全程控制、档案记录、包装标识、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借助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和网络电商平台,加强“三品一标”宣传推介,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
1.加强源头管控。加强产地环境监管,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普查和监测,实现安全生产。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制度,落实生产经营诚信档案、购销台账管理和索证索票管理制度,依法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严格规范兽药经营。
2.强化监督检查。在关键农时和投入品生产经营高峰期,对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及生产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贮存、运输等环节开展督导巡查和质量抽检。推动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督促 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记录等制度。发挥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作用,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对普通农户的教育和监督。
3.深化专项整治。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集中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和隐患。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和奶站监管,全面落实畜禽屠宰企业、奶站质量安全主体职责。贯彻“两高”司法解释,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案件移送、大要案督办等工作机制,震慑和严惩违法分子。
(三)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
1.健全监测网络。科学界定各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职责,强化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风险监测、监督抽查职能,扩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评估的品种、数量和范围。强化县、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速测筛查工作,逐步扩大速测覆盖范围。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自检制度。科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计划,形成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乡镇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2.推进风险监测。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 督抽查,深入实施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健全监测机制,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数量和频次,确保监测工作的代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结合产业实际,开展风险隐患摸底排查,有针对性的采取管控措施,推动风险评估服务于产业发展和执法监管。
3.加强风险处置。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组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建立监测结果会商分析制度,加强监测的结果应用,开展检打联动和区域防控,及时查处监督抽检不合格农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4.强化风险交流。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经常化、制度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交流,定期组织专家为公众解疑释惑。加强舆情监控,科学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提高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能力,科学引导公众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减少突发事件对产业和消费信心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1.推进平台建设。推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追溯管理核心功能,优化追溯信息平台运行机制,提升追溯信息平台功能。完善追溯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推进追溯信息平台的有效运行。按照“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拓宽 追溯信息平台应用,扩充监测、执法、舆情、应急等业务模块,建设高度开放、覆盖全省、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服务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编码标识、信息采集、平台运行、数据格式、接口规范等关键技术标准和主体管理、追溯赋码、索证索票等追溯管理制度,确保与国家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实现追溯体系上下贯通,数据融合。
2.实施追溯管理。深入开展追溯信息平台运行工作。优先将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以及农业部门支持建设的各类示范基地纳入追溯管理,逐步将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平台,逐步扩大追溯的范围。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内部运行的追溯系统,配备追溯必需的信息化设备,带动追溯工作全面展开,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倒逼作用,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自觉落实安全控制措施,发挥品牌优势提质增效。
3.探索智慧监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手机等新型信息技术成果,探索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新技术和新型监管方法,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探索借助互联网监管服务平台、手机终端APP、手持执法记 录仪和移动巡检箱等设施设备,实现实时监管和风险预警,切实提升监管效能。加强数据收集挖掘和综合分析,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分析决策,研判趋势规律,锁定监管重点,实行精准监管。
(五)深入推进质量安全县创建
1.巩固创建成果。继续提高全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水平,通过调研督导和宣传培训,督促创建县人民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全程监管,创新制度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后的监督管理,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严格执行退出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示范引领和公信力。
2.扩大创建规模。进一步扩大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规模,每年确定一批县(市、区)作为创建试点单位,力争“十三五”末覆盖到所有“菜篮子”大县。统筹建立质量安全县创建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倾斜力度,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总结推广经验。鼓励各创建试点单位针对监管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把质量安全县打造成“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和社会共治”的四个样板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调度,及时转化创建成果,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质量安全县创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1.完善基层体系。着力推进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督查考核,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人员培训等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完善和提升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手段和能力,尽快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协助开展技术指导和督导巡查工作。
2.加强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制订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培训规划,提高人员业务水平。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工作。推动生产、技术、行业、检测、执法等机构和人员的广泛协作,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
3.提升检测能力。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快投资建设项目实施进度,推进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技能考核办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强化检测机构考核评定工作,完善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确保基层检测机构有效运转。
4.实施社会共治。强化与卫生计生、工商、食药、公安 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部门会商研判和协同合作,健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动员和利用现有农业行政、执法、检测、“三品一标”、科研推广等公共资源,聚焦重点任务,落实监管责任,加快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奖励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媒体进行真实、公正的舆论监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属地责任。各地要把“十三五”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属地化监管责任,在规划部署、资金投入、机构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制定 “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划的贯彻意见,根据进程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考核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督促规划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配合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加强与食药监、公安、工商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合力。农业部门内部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农产品质监部门牵头抓总,政法、种植业、畜牧、渔业、兽医等部门和单位各负其责的工 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系统各相关事业单位在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农产品质量提升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培训宣传。
(三)促进项目进度,保障经费投入。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项目建设,对国家安排已经完成建设任务的项目,尽快完成竣工验收,积极推进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确保项目和经费的效益的充分发挥。积极争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检验检测、执法检查、宣传培训、产品认证和产品追溯等工作所需经费。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对质量创新、质量提升和质量体系改进的投入。
(四)加强宣传培训,推进社会共治。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和微信等新闻媒体以及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宣传,广泛开展生产引导、消费指导和公众咨询服务,提高公众质量安全法制意识。充分发挥媒体引导和推动作用,努力形成全省上下关心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篇: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主席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CN人才小编特整理出关于2016年甘肃省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最终还是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近日由中共甘肃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通过。本报今日将为您详细解读《建议》确定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五大理念
《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催生新动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以区域组团联动发展为方向,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我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推进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着力打造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统筹用好内外市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八大目标
《建议》明确,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非公经济比重占到50%以上。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健康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生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加,招商引资质量显著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基础瓶颈制约明显改善。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省骨干公路网全部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市州民航实现全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城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内通外畅、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综合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根本扭转,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安全发展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基础切实加强,责任制普遍落实。校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意识切实强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深入推进,可追溯制度有效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局面不断巩固,平安甘肃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六大支撑
《建议》指出,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牵引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手段,以打赢脱贫攻坚大决战为重点,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动力结构转型升级,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富民兴陇。
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门户。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依托兰州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循环经济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洽会、国际新能源博览会等平台,推进开放开发。争取建设中国(兰州)自贸园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建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着力打造物流集散大枢纽。发挥千里河西走廊的战略通道优势、坐中联六的区位优势、与中亚西亚联系密切的人文优势,强化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功能的特殊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国际空港、陆港和保税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形成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中枢和纽带。
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开发进度,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基地,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和局域电网建设,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着力打造文明传承大平台。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统筹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和利用等工作,保护好文物“祖业”,推动好文化事业,发展好文化产业,加快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推动绿色富省、绿色惠民。
重大举措
●脱贫攻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
《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加快实施“1+17”精准脱贫方案,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大决战。
提高脱贫实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规范建档立卡,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加强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
●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建议》指出,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基础,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新态势,抓住结构调整窗口期,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在创新驱动中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整合兰州、白银相关政策和资源,发挥现有各类园区作用,加强与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推进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把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我省创新驱动引擎和向西开放重要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加快张掖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围绕重点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品牌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重塑原材料工业竞争新优势,加快由基础原材料大省向材料加工大省转变。
●基础设施: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
完善交通路网。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统筹规划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管网、邮路等配套支撑的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国省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等骨干路网建设,加快省际出口通道联接,推进省内一般干线公路联网加密,加强地级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和重要旅游景区道路联通。加快推进兰州城际快速路网和区域路网建设,提升中部地区通达能力;以构建东西千里大通道、南北横向高速通道和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强化与周边省区区际联通。
畅通信息高速公路。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规划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化骨干网络架构,增强网络容量和传输能力,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组织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着力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以引洮二期、白龙江引水、引黄济临和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为重点的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水利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
●繁荣文化: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加快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以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为支撑,加强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提升文化原创力和品牌影响力。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等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文化业态,实施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生态安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建议》指出,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平台,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抓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界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划定市州和县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推动重点开发区提高产业和人口聚集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支持清洁生产,推进有色、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建议》明确,深化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着力破解制约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市场边界,依法高效履行职责,着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效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推进股权多元化。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能。
●向西开放:深入实施“13685”战略
深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深入实施“13685”战略,构建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向西开放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重点的文化交流合作战略平台,以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为重点的经济贸易合作战略平台。建立面向六大国际经济走廊为重点的对外交流合作窗口。进一步提升兰白、平庆、天水、定西、金武、张掖、酒嘉、敦煌等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交流和产业对接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生态安全屏障、金融创新支持等工程。
●民生保障:全民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建议》指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社保资金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年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
第三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目标确定 发布时间:2011-10-10 11:08:04 〖加入我的书签〗 〖关闭窗口〗记者从农业部获悉,日前农业部在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把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主要目标,把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显著增强执法监管能力,大幅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实现:
(一)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达到1万个,其中农兽药残留限量7000个,新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2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8000个,奶牛、肉牛、生猪、蛋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500个,渔业健康养殖
示范场30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500个;
(二)新建1个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16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健全完善32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和32个省级质检中心风险监测和信息预警功能,新建329个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960个县(场)级综合质检站;
(三)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7000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达到7000家、产品总数达到2000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达到600个,有机农产品获证企业达到2000家、产品总数达到11000个,新登记保护农业领域地理标志1000个,“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到全国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60%;
(四)农药、肥料、兽药等主要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面建立农业投入品销售台账、生产使用档案记录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基本形成部省地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品一标”推广、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综合执法紧密衔接配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消除隐患保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深入开展执法监管,深化监测检验,健全监管制度机制;要全面
推进农业标准化,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要突出抓好应急管理,加强风险评估预警,强化应急处置;要强化体系队伍能力建设,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人才队伍。
规划强调,“十二五”期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二期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财政专项规模,增加农业标准化专项财政投入,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财政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加强技术支撑和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研体系和风险评估队伍,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过程控制、药物残留、检测技术、风险评估和危害评价等科学研究工作,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法律法规、执法监督、标准化生产、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格局已基本形成,监
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执法监管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扎实开展,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第四篇:能源管理提升十三五规划)
*************** “十三五”2018—2020年能源管理提升规划
为贯彻集团公司首届能源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精神,不断强化能源管理工作,依靠技术进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落实会议主要任务,分析本企业在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汲取优秀同行企业在能源管理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好的做法,从而确定2018—2020年“十三五”期间本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公司能源管理工作现状
公司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在项目规划的同时同步进行节能减排规划,始终以“优化节能降耗,全面提升节能降耗水平”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节能降耗效果,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1、公司节能降耗工作相对较好的部分
目前在功率因数上平均达到0.98以上;线路优化较好,供用电损耗率多年平均在2.5%以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优惠,在基本电费收取、直供电政策、灾区补贴电价上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和优惠;职工用电、办公用电、公共照明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收费标准,实现了管控无死角,无遗漏;高耗能设备的淘汰取得较好的进展,较大泵类设备、提升设备均进行了变频改造。
2、公司节能降耗工作相对短板环节 能源管控机构较弱,没有形成有力的层级;管理制度,考核标准以及生产消耗定额不够完善,基础薄弱;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全员节能降耗意识和能力不强。
二、能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
1、领会集团公司能源管理工作目标和战略。强化能源管理工作,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结构,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革新能源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能源管理组织领导,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3、依据企业现状,制定适宜的企业能源管理工作规划和目标,分阶段逐步实施。
三、企业能源管理远景规划及主要思路
1、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及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能源管理工作,结合我矿自身管理需求,我们将强化企业能源管理长期规划,全面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落实能源管理责任制,确保能源管控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认真贯彻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和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做到节能工作持续改进、节能管理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①建立能源管控组织机构。成立公司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形成公司领导、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为主体的“三级”能源管理体系,把能源管理工作覆盖到各生产环节。②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能耗定额指标及考核办法。对用电单位、用电设备、用电环节进行科学严谨的实地调研,广泛搜集数据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参照全集团乃至全国同行业的实际能耗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能耗定额,分解落实到各车间、各岗位作为考核标准。实施定额考核奖惩,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保证措施到位,奖罚及时兑现,做到有奖有罚、层层施压、明确职责、齐抓共管。
2、加大节能宣传,强化节能意识。
①开展宣传标语张贴,制作板报,公司微信群每日上传节能低碳知识、窍门和技巧等。
②组织召开动员会议,培训宣传推广节能、节材、节水、和降炭新技术和提高节能降炭意识和能力。
③组织各部门及班组分组讨论学习,积极献言献策,根据本岗位和对企业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工作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议。宣传能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普及能源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意识。
④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深化职工思想认识,引导职工自觉、自发参与活动,提高职工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企业节能工作进一步提升。
⑤强化定额考核,涉及全员并与绩效工资挂钩,明确职责,层层施压,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有责任的考核体系,使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推动全员参与节能降耗工作。
3、提升井下装备水平,减员增效,降低单位能耗。
我公司井下基本上采用人工做业,效率低下,成本很高。在此情况下推进机械化、自动化迫在眉睫。
①电瓶机车运输逐步取代各中段人工推矿运输,可以一定程度减少人员,提高运输效率。
②950中段主水仓和830中段主水仓抽水自动化改造。系统将更加安全可靠,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电控系统故障而造成的事故,提高供电、排水系统的可靠性,节约设备维修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并且在减员增效、削峰填谷用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
③掘进及采矿要从设计上开始考虑适应机械化作业,新开掘进巷道要具备进行机械化施工要求,大量减员,对安全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④多采用竖井提升,尽可能减少斜井运输。公司井下存在斜井多段倒运,所需人员太多,倒运成本极高。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计划改造1190坑口950中段以下斜井,在950中段设计一条160米竖井提升,可以减少3次倒运。1150坑口斜井运输改造,5号竖井向下延伸200米。
4、提升设备技术升级和改造。
①推进变频设备和高新节能设备的应用。
②对电瓶充电柜调流装置进行更新改造(原装置为电阻耗能调整电流),新购同类设备优先考虑节能效果。
③井下多台卷扬电阻制动考虑改造为整流反馈制动,并在今后选 购设备时综合优化考虑。
④1150坑口空压机改造,淘汰活塞式老旧空压机,更换为性能更为优良的螺杆式空压机,实现无人值守。
5、优化生产环节,减少装机容量。
①计划明竖井1030中段减少15KW水泵2台;计划明竖井1070中段减少15KW水泵3台;计划明竖井1110中段减少90KW水泵1台,30KW水泵3台。将4号井主水仓水泵更换加大2台,一台备用水泵不变。即可进行集中抽水,也可增加汛期应急能力。
②选厂制氧机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生产期安排,制定考核标准,严格控制开机时间。
③控制选矿厂外来水源,分隔清洁水和尾矿回水,增加回水用量,浓密溢流水就地循环使用,减少尾矿回水的循环量,节省回水泵开机时间。
④卷扬提升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上下人时段,乘罐人数,集中定时提升,每次装载量不足,严禁提罐。
6、充分利用国家能源优惠政策,加强避峰就谷用电,争取直供电政策利益最大化。
①关注物价部门和发改委等部门的网站平台信息,及时掌握最新有利信息,及时应对。
②优化生产组织,通过自动化控制手段和能源管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促进避峰就谷用电。
③直供电工作上推进企业联合,抱团与电厂或售电公司谈判,增 加话语权,定价权。
四、目标实施预期
持续保持已有的成绩,改善管理短板,在“十三五”末形成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形成符合企业现状的考核指标,坚持创新发展,理顺管理机制。力争分阶段如期完成各项规划,在主要考核指标上要求电费单价计划降至0.6元/千瓦时以下,电损率保持在2.5%以下,峰值用电占比不超过总用电量30%,功率因数0.98以上。
叶昌青
2018年7月21日
第五篇:质量培训部十三五规划
质量培训部十三五规划
单元
一、质量培训十三五规划
一、酒店业质量培训的现状
酒店是在古时候的“亭驿”、“客舍”和“客栈”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技术和交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世界旅游、商务的兴旺,酒店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而且是越来越豪华、越来越现代化。
作为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和现代城市的“城中之城”,酒店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酒店业也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大多依赖于酒店业对实时的洞悉、对各级员工的信息反馈和全面及时的培训。
对于迅速发展的现代酒店企业来说,提高服务质量是酒店管理人员最应关注的事情之一。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提高员工素质,而要提高员工素质,就必须加强员工培训。酒店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工作,因为员工培训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增加酒店效益的有效途径。能否在企业当中得到足够的培训,从而保持自身的不断成长,成为知识员工选择企业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由于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对培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所以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我国酒店业培训存在了一些问题。
1、培训观念落后。
酒店领导关心更多的是培训后能否带来更好的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员工技能的提高、个人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而且越来越多的员工流失率更使他们怀疑其培训投资的必要性,因为一些酒店管理者认为企业培训员工就是给别人做嫁衣,现在企业员工流动的很快,如果对他们进行培训会造成企业的损失。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员工的,对于自己不需要进行培训,这种想法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其实酒店管理者对培训的需要比其员工更加迫切。因为他们在酒店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水平对酒店的命运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2、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据了解大多数酒店员工培训被动参与的较多,主动参与学习的少,大多数员工都是应付,真正渴望 学到知识的人少,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酒店培训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又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在培训中缺乏学习压力和动力,因此酒店的需求与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培训费用不足。
我国企业员工的培训投资严重不足,以国有企业为例,30%以上的企业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教育培训费,人均培训费用在10元以下,20%左右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在10到30元之间。而国外培训投入是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有专门资金,培训费用为营业收入的1%至3%或更高。例如,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每年至少投资员工工资总额的2%用于培训与发展。据国外一份统计资料表明,企业对员工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其投入产出比为1:50。当然,这是指培训最终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我国大多数酒店的培训费能省就省,只有在酒店开张或当者当酒店出现服务质量问题的时候才产生培训需求,而且一旦酒店出现经费紧张的状况,首先削减的就是培训经费。
4、缺乏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计划。
酒店的培训通常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很多酒店的培训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全面发展,而且大多数的酒店只对新员工和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忽视了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在新员工进入酒店之初对其进行酒店基本情况讲解,但很少有考核;对于中基层员工进行多以应及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培训评估仅仅是单纯针对培训课程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员工的行为、态度的变化等。
5、培训方法不科学。
大多数酒店员员工培训实行的是“师带徒”,新员工进入酒店以后就跟着老员工学习,主要学习他们在工作时的操作技能,然后顺利进入服务现场,尽早发挥独立作业的能力。然而,某些酒店犹豫过分强调新员工迅速投入独立作业,常常是培训部门给予将其分配给各部门,造成对部门现场岗位培训的依赖性倾向,也促使了岗位培训的无计划的现象,最后只好让新员工随大流,跟师傅,自然领会,根本没有发挥培训的作用。
二、酒店业质量培训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酒店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变化越来越迅速,于是,变化成为酒店发展的永恒主题。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则是酒店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的素质、能力、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与方法、工作方式与习惯等都要随之更新。对于迅速发展的现代酒店企业来说,提高服务质量是酒店管理人员最应关注的事情之一。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提高员工素质,而要提高员工素质,就必须加强员工培训。酒店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工作,因为员工培训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增加酒店效益的有效途径。能否在企业当中得到足够的培训,从而保持自身的不断成长,成为知识员工选择企业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个酒店或者一个人才,即使今天如日中天,也无法保证明天能够继续获得成功,而培训正在成为酒店增强应变能力的必要手段。培训将不是一项奢侈的开支,而是酒店或者个人所必需的战略性投资。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必将在酒店发展和人才发展之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显现出一下特点和趋势:
1、计划性。
培训必须以酒店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人力资源计划为依据,认真、详实地编制培训计划,按计划实施。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简单应付。如爱立信酒店宣布,未来5年内,在中国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资将从目前的2.9亿美元增加到5.72亿美元。
2、系统性。
培训是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一项子系统,要遵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进
行培训设计、规划、实施,产生系统效应,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酒店目标。要协调酒店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角色职能作用。如中国银行的培训体系包括:以业务、管理流程整合为契机,全面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平台,解决选拔、培养与使用脱节的问题;为各级各类员工提供个性化培训方案,作到培训留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培训资源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科学、透明、规范的培训管理机制与体制。
3、目的性。
其目的包括:一是实现酒店目标,包括近期赢利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二是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包括提高员工的岗位工作绩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入;提高个体素质,以利未来发展与成功。为此,培训必然要与酒店战略、经营方向、成功员工必备素质和行为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三是为有效的选拔管理人才。四是达到培训留人的目的。五是为酒店培养更多的知识员工,他们应成为既是队员又是教练,既是工人又是经理,既是创造知识的员工又是管理全面创新的总裁——知识经理。
4、风险性。
培训是酒店的一项风险性投资,它可能获得巨额超值性回报,也可能血本无归。酒店善于冒这种风险,会获得发展的机遇,不冒这种风险则必死无疑。一般而言,培训风险来自于:缺乏完整的体系来评估培训效果和货币性增值;学员能否有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应用所学得的知识、技能。
5、快速性。
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的快速流动,市场的速度竞争特别是酒店、市场、人才与培训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大潮的涌动,成功酒店的培训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变化、进步,其关注点正从重点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转为注重培训与实际业务需要相结合,进而转变为通过培训实现知识创造与共享,必然要求培训必须紧紧跟上快速变化的形势,课程内容、培训手段、教学方法要快速更新。而且培训要超前、快速。因此,电子学习培训席卷全球。如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预测,2010年员工500人以上的酒店90%采用电子学习培训。
6、个性化。
根据酒店对每个员工的特定要求和酒店员工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专业、职务、部门、年龄、职业计划、兴趣等的不同,分别进行针对个人特征与特定需求的培训。要求培训和培养计划必须与员工对自己的期望一致,能够帮助员工准确的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他们的发展与成功提高能力、创造机会,能够使员工感到整个培训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自己是培训的主人,并能够为培训的实施承担责任。否则,员工会认为培训不过是酒店想在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生产力而已。
三、我馆质量培训现状
培训是提升员工技能、能力水准,达到人与“事”相匹配的有效途径,作为资深品牌酒店,我馆一直紧抓对员工的培训,努力形成白云的价值观,增强白云的凝聚力,也不断的激励着我们的员工积极进取,在不断强化酒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但在几十年的品牌经营中,质量培训虽然支援着白云这个大家庭的建设与发展,但历史遗留的问题开始显露,前进过程中的羁绊也日益增加,形成我馆质量培训部现存的以下几点现状:
1、员工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脱节。我馆员工培训主要分为新员工入职培训与部门培训,但无论哪一类培训,都未能与考核机制及员工激励机制挂钩。员工培训大多被当作一种程序化的过程,目的是向员工灌输我馆的基本情况、销售产品及服务理念。当这一过程完成后,鲜有对培训效果的反馈跟进和跟踪,也不会依据对员工的培训结果和效果来划定员工的考核结果和激励办法。
2、培训师制度建成伊始,尚未能系统性完善。
我馆质量培训部已经在着手建立培训师制度,并着力打造完整的培训师体系。但因为制度的建立刚刚起步,别处的经验也不能死板硬套,一切都只能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培训师队伍虽然由各个部门的经理助理以上级别的同事担任,但难免因为岗位或者个人素质的差异造成培训师整体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没有专业的培训力量对培训师进行专业系统深入的培训。
3、培训不分层次,一锅煮,一刀切。
对新员工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我馆对老员工的培训,却没有有效的方式,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根据新老员工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同样对于合同工与临时工的培训,也不能根据其用工特点,适用性的针对性进行培训,致使人力物力的浪费,却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4、培训方式死板。
我馆现有的培训方式,仍旧以书面文字形式学习及口头讲解为主,在内容上沿袭多年以来的宾馆应知应会及各部门实操流程,在形式上以员工自学为主。这样的培训模式,不仅单一枯燥,趣味性很差,而且对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求极高,往往员工自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获甚微。不仅如此,长时间的“放养”,缺乏及时的跟进和辅导,会让员工对自己要求大大放松,甚至产生倦意,逐渐失去信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
5、部门培训内容太过集中,培训工作无专人管理。
新员工在接受宾馆培训被分配至相应部门后,开始以“师带徒”的形式继续深入培训部门的实操流程及其他专业岗位知识。在平常的工作中,部门的班前会或班后会的培训,绝大多数也是对岗位知识的培训。这样一系列的培训,虽然强化了专业岗位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员工的个人基本素养及从业素质的培养。员工有工作的能力,但不能很好的运用在服务业这一特殊工作立面。同时部门的各种培训大部分由当班的主管或者经理进行,不能将培训工作责任化,培训的方式和技巧也因人而异,当然效果也不经相同。
6、培训资源不完备,培训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培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我馆的培训一直以来只是依托着一间多媒体课室和一本员工手册,能够有效运用的培训设施和资源很少。而培训硬件和软件的不完备则是因为我馆对培训的物质投入还未能跟上人才培养的步伐。同时我馆的培训体系还不完善,未能对各位员工建立培训档案,设立培训周期,量化培训效果,跟进培训反馈等等。
四、质量培训2016年短期目标及未来五年中长期目标计划。
1、培训与考核及激励机制挂钩。
增加培训考核在整个员工考核机制的比例,让培训渗透到员工在我馆的整个从业过程,并能为员工的职业走向保驾护航。同时将培训的成绩作为员工激励的一部分,让员工知道培训的残酷,也让员工能尝到培训的甜头。如此,反过来也能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培训师体系。
培训师对培训的影响至关重要,我馆也正在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培训师体系。我们不仅要将各个部门的中流砥柱吸取成为我们的培训师。良木需要精雕,美玉需要细琢,所以我们更要做好对这些培训师的专业培训。计划中我们将请进专业培训讲师,选购酒店培训师教材并组织我馆培训师团队学习,组织培训师团队有计划、阶段性的外出考察取经,如此等等。让我们的培训师专业起来,才能保证各部门培训师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部门员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师团队的作用。
3、有差别培训。
对客人的服务我们是有差别的,对员工的培训我们也需要做到有差别。未来我们将从员工入馆开始,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工种,为员工建立培训档案,并根据员工的岗位特点和用工情况区别性的跟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我们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培训不仅要有重点,还需分阶段、重节奏,反复培训并量化培训结果,显示在职业档案中。
4、丰富培训方式。
传统的培训方式累赘而且不易被吸收,我们应在传统说教模式的基础上,多增加互动环节,争取能够寓教于乐,让员工更容易接受。同时除了充分利用我馆的培训资源之外,建立“引进来”培训机制,在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理念上面多向社会其他企业特别是旅店业学习。
5、优化部门培训。宾馆集中培训之后的部门培训对员工的成长和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质量培训要督促各部门为各个员工建立培训档案,梳理培训流程、规划培训内容、跟踪培训进度、划分培训责任。部门的培训除了对专业岗位知识的培训之外,仍需加强对应知应会、服务技巧等培训的温故知新,不做只会岗位知识的“莽夫”,努力将员工培养成为“智勇双全”的绅士或淑女。
6、梳理培训体系,扩充培训资源。
培训体系的梳理和完备需要我馆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推进,也需要质量培训部依据我馆用人制度,收集员工培训反馈信息,听取培训师意见建议,综合我馆当前经营需要,向宾馆领导申请培训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培训教材、外请专业培训教师、组织培训活动等培训资源。在培训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夯实培训体系基础的建立,为广大员工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培训,提高我馆员工的整体素质,让员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宾馆的稳定经营提供保障。
单元
二、质量培训部大堂经理班组十三五规划
一、中国酒店业大堂经理现状
而作为酒店业优雅而能干的第一窗口和门面,大堂经理就是酒店行业中受总经理委托并代替总经理处理客人对酒店一切设备、设施、人员、服务等方面的投诉,由总经理授权监督各部门的运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在突发情况以及紧急情况下,大堂经理甚至能够代替总经理做出决断,确保酒店正常运作,并向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酒店以正常的秩序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是酒店的神经中枢,是沟通酒店上层、酒店各部门及客人之间的桥梁。另外,除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大堂经理还是监督酒店工作质量的“法眼”。总结起来,当前中国酒店业的大堂经理扮演并实实在在担当着多面能手的角色:
1、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协调理顺部门关系。
大堂经理通过发现和解决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对饭店的管理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进行检验,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①对不利于对客服务需要健全或完善的部分,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②对饭店各部门因责任心执行力不到位而引发的问题,提出整改的建议并进行处罚考核。为了饭店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大堂经理认真学习各部门运转程序,当部门之间需配合的工作出现问题之时,大堂经理把握两个前提①一切以客人的满意为出发点;②一切以饭店利益为重。
2、维护良好宾客关系妥善处理客人投诉。
尊敬并尊重客人,不单是一种单纯的表面上的毕恭毕敬,它应当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敬重,行动只是其自然的流露。只有如此,才会想尽办法去做好服务,即使是一些纯属个人的偏好或习惯,只要于尊重客人不利,也会认真地去改掉。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会自然地尊重客人。对客人一直保持着谦敬的态度,也会由此赢得客人的尊敬。在工作中树立了三个理念即①顾客理念:“一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是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的第一项,也是核心的一项原则),也就是以服务好顾客为最终目的。②细节理念:细节决定成败,酒店服务说到底就是细节服务,做好每一个工作细节,酒店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就会顺畅运转。③文化理念:让顾客享受一种高品质的、独特的、终身难忘的消费(住店、用餐)体验,让员工在和谐、健康的企业氛围中工作和学习。通过妥善处理客人投诉,一方面发现整改自身问题起到教育培训员工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我们的服务为饭店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例如:中能国际公司及中铝公司等客户,对饭店的服务程序及安全管理规定不理解,曾多次投诉,现在均已成为我店的忠实客户。
3、时刻关注服务质量精心检查严格考核。
作为饭店管理人员,应当做到“视客人为上帝,视质量为生命”,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大堂经理主管全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和考核工作,深知责任的重大也深感担子的沉重。自己满怀必胜的信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危机感,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为饭店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和牺牲,其中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忧。时值岁末,看到全年经营管理任务即将完成,无比欣慰和激动,展望来年市场变化难测,任务依然艰巨更需加倍努力才能完成。全年的服务质量考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饭店领导纵观全区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4、坚持落实“星级标准”切实做好“六项检查”。
大堂经理负责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作为旅游饭店行业一个星级的饭店,衡量其服务质量的标准就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星级访查标准。星级饭店星评项目检查合格率应达到95%以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堂经理应当扎扎实实做好六项检查工作。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六项检查是保证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六项检查即:设施设备的检查、清洁卫生的检查、服务质量的检查、培训工作检查、资产管理检查、安全管理检查。
5、忠诚敬业恪尽职守完成领导交办工作。
作为饭店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理应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作为总经理委托人,需要参加总经理例会及其他会议,听取和落实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大堂经理需要代表酒店迎送VIP客人,处理主要事件及记录特别贵宾、值得注意客人的有关事项,在完成饭店经营管理各项指标的同时,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6、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摸索和提高。
我国酒店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该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的管理经验丰富,体制日益完善,加入WTO后,外国酒店业的进入对国内酒店业造成很大的冲击,酒店竞争十分激烈。作为酒店服务的第一面镜子,大堂经理也需要时刻洞悉事态变化,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四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以保证能够在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大堂经理所承担的或将要承担的工作和任务。
二、中国酒店业大堂经理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酒店业现代化和网络化程度的加快,星级酒店的规模和效益稳定增长,高档次酒店发展迅速。同时国际品牌的介入和长足发展,使得酒店业开发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水平也越来越先进。酒店业慢慢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走出来,而大堂经理作为排头兵,也在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适应形势,并促进着酒店业的发展。
1、综合性。
大堂经理作为主管之上、总经理助理之下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酒店各部门的运作,而且要了解酒店各岗位的业务流程;不仅要兢兢业业,为酒店树立形象,还要严于律己,为广大员工树立形象;不仅能为一般客人答疑解惑,还能为有差别的为有需要的客人提供精品服务;不仅要熟练酒店基本业务知识,还要熟悉各种文化知识、社会风俗习惯。大堂经理正在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客人一切合理性需求。
2、专业性。作为酒店各部门的沟通桥梁,同时作为酒店服务的窗口,大堂经理在广度开展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深化专业技能。在日常事务处理中,眼睛要“明”,心思要“细”,手脚要“勤”,以“每个大堂经理都是金钥匙”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具备该有的酒店专业知识,还要涉足各领域知识并能有所掌握,力争为每一位客人提供满意加惊喜的服务。
3、技巧性。
作为客人向酒店表达诉求和意见最主要的方式,每个大堂经理都应被培养成酒店与客人沟通的高手,熟练掌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手段和技巧,在尽量不损害饭店利益的前提下,谋求饭店利润与客人满意度的最大值。这一点确实需要大堂经理本人付出极大的努力,能够了解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同时在智慧、胆量、魄力上也需下功夫。
4、系统性。
作为酒店的一名员工,更作为酒店的神经中枢,类似110指挥中心或者医院的急救中心,对大堂经理的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连贯性的、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大堂经理对社会整体形势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他们对酒店业的认识,进而刺激其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一直促进着大堂经理的整体职业形象,让大堂经理在培训中不断成长,掌握系统性的职业技能,成为系统性的职业现象。
三、我馆大堂经理班组现存问题
作为战斗在宾馆服务前线的部门,我馆大堂经理班组扮演着宾馆面向外界的第一扇窗的角色,并且在宾馆日常经营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起到对上负责、对下服务的桥梁作用,我们大堂经理班组一直在努力发掘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仅利用平时工作的机会,观察并汲取其他部门的长处并灵活应用到我班组的日常工作当中,而且与广州同行业五星级酒店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对标机制,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断自查自纠,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看清了我们的不足之处,并归纳为以下:
1、突然事件的案例分析及演练不足。
大堂经理有完善的突然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在理论上能够指导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但我馆并没有对类似客人意外死亡、客人摔伤、抢劫、暴恐等突发事件的案例培训及实操演练。而且每年的突发事件别不多,再加之大堂经理班组也会有人员流动,往往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只能凭借印象中的预案和流程来处理,不能对突发事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也无法对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节奏把握,导致大堂经理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边处理边想对策,走一步算一步,往往到事后才发现有些处理方法其实还可以做的更好。
2、法律、医疗、消防、食品安全等常用的专业知识缺乏。
大堂经理是酒店日常经营中处理问题的多面手,但我们往往只侧重与服务和旅店业务,认为只要做好酒店岗位业务,只要做好对客服务,便足够应付日常工作。但事实上,我馆每天接纳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客人,我们大堂经理所要应付的,便是这些会有各种要求的客人。那些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专业知识,例如法院传票、医疗保险、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监控知识,不是我们班组个人通过自我的日常学习便能拿来服务于客人,服务于宾馆。反而,半瓢水的很业余的特殊岗位知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3、对持有贵宾卡的客人关注度不够。
持有贵宾卡的VIP客人是我馆消费的稳定客群,并能通过口口相传等方式带来VIP群效应,甚至可以成我馆支柱客源。但我馆,或说作为宾馆代表的大堂经理对VIP客人关注不够,不能在与客人接触的过程中积极推销VIP,即使客人成为我馆VIP后,也没有了能让客人感受到VIP气氛的下文。于是各类VIP头衔几近成为摆设。
4、对宾馆外用医药箱的配置把控不严。
外用紧急医药箱是我馆必备的紧急救护设备,在客人出现轻微擦伤、碰伤等情况时,外用医药箱内的用品可以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病情恶化,同时也是显示我馆对客人关心的表现。但我馆现存外用医药箱用品配置不齐,或是用品过期、破损等影响使用效果,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归纳。
5、未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金钥匙”会员资源。
我馆大堂经理班组已有金钥匙会员一名,其他部门也有多名金钥匙成员,但未能将金钥匙理念从我班组扩散开来,金钥匙服务宗旨也不能有效的影响其他部门员工,更没有机会壮大整个宾馆的金钥匙会员队伍。
6、班组缺乏战略眼光,思想面窄。
作为资深五星级大堂经理班组,我们绝大部分的活动范围仍旧是围着宾馆的日常工作转,鲜有机会放眼周边、深入酒店行业。因为活动范围的禁锢,我们的思想面被牢牢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没有机会让我们的心灵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也看不清行业的起伏,看不到行业思想界的刀光剑影。
四、我馆大堂经理班组2016年短期目标及未来五年中长期目标。
1、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象化、具体化。
虽然大堂经理班组已经拥有完备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未来我们需要突破预案流程,从文字中走出来。可以通过新媒体及其他企业单位,搜集突发事件案例,进行集中分析和学习,通过鲜活的例子加深对预案流程的形象感知,做到对突发事件心中有数,遇到突发事件不再感到陌生和无助。同时极力创造条件,连同其它部门,借鉴消防演练经验,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让文字脱变成行动,加深我班组乃至我馆各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认识、防范意识,形成有效快速的处理流程。
2、注重日常中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日常事务处理中的专业法律、医疗急救、消防、食品安全等知识,除了加强员工业余时间的自我学习之外,要通过专业书籍、音视频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梳理日常中常用场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做好归档和流程化,形成培训文案,对当值员工反复培训和熟悉,对未来任用的员工同样需要进行灌输和养成。必要时,可以外请专业相关领域的老师就旅馆业高频率涉及的社会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和培训,让大堂经理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再支支吾吾,不能给客人一个专业的、满意的答复。
3、关注并维护好贵宾卡客人。
为建立VIP客人体系及客源群,大堂经理班组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积极向有潜在可能的客人介绍我馆VIP制度的优势和优惠,尽可能的推销我馆VIP卡,还要做好对现有VIP客人的关注及维护。对所有的VIP客人建立客户档案,了解客人喜好的房型及朝向、作息规律、文化习惯、饮食习惯等,当班过程中见到VIP客人能够认识并打招呼,让客人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对钻石卡客人,要做好水果盘的发放及迎送工作。对客人风俗中的重要节日或客人的生日要了解并做档案提醒,能在客人住店期间送上问候甚至小礼物。对VIP客人的需求尽量满足,对他们的意见或建议要更加的关注并适时向客人反馈跟进细节和结果等等。
4、标准化我馆外用医药箱。
对我馆外用医药箱,不能将其作为一个摆设,能够在紧急时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班组做好对医药箱用品的对标学习,了解其他同行业酒店对医药箱的配置,并依照我馆的实际需要,做好对医药箱用品的配置归档,并定期检查,同时建议各部门组织专人对外用医药箱进行跟踪好管理,让医药箱起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作用。
5、每位员工都是“金钥匙”。
除了大堂经理班组,我馆还有其他部门拥有金钥匙员工,我班组应该连同其它几位金钥匙成员,利用我质量培训部的力量,将金钥匙理论从各位成员身上“搜出来”,并扔到白云这个“大熔炉”中锻造出来,成为白云的“金钥匙”,成为每位员工的“金钥匙”。不仅如此,我班组应该起到牵头作用,让我馆职场精英、有志之士有机会接触金钥匙组织,并根据经营发展需要,适时壮大我馆金钥匙团队。
6、大堂经理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
我班组在完成日常事务处理之余,应该多多向往“井外的天空”,并将想法逐步兑现成实际行动。大堂经理班组不仅需要向周边同行业酒店走动,也需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特别是新兴同行业酒店的日常事务案例,学习新起管理团队的思维角度和方式。同时,我馆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也需要向外资品牌的酒店学习,不仅要“走出国门”,还要“走向世界”。当然我们也会将先进的思潮通过专业讲师引进来,定期对我班组进行社会时事案例分析和酒店业大事件解析,不仅要引进高头衔的讲师,更要引进高质量的讲解,让我们班组能够坐拥环市东,放眼海内外。
质量培训部 2015年10月
标题:宋体二号 大标题:宋体三号 一级标题:宋体四号 二级标题:宋体小四 正文:宋体五号 字数:约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