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复和办理网民留言,把网民诉求留在本地网站,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化,推进网络规范运行。四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健全由新闻发言人、网评网宣员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系。
(五)夯实基础,做好网络舆情队伍和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核心网评员队伍,积极主动地开展网络评论和宣传工作,正确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二是提升网络信息员的理论及技术素养,逐步建立舆情职业人才培养管理机制,通过网络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等方式加强网络舆情队伍的建设,提升网络舆情工作者的理论及技术素养。三是加强网络舆情的技术平台建设,舆情监测平台的建立需要资金保障和技术保障,各级政府应将网络平台工作经费,平台运行所需的服务器、网络设备、软件的购置、更新、运行维护等费用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
(六)立足实际,加强网民思想道德教育。网民是网络世界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虚假信息、过激言辞的行为,必须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成熟、有责任心的网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互联网络荣辱观,积极开展文明上网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全力推进文明上网工程建设,促进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实现网民自律。
第二篇:网络舆情及其应对
网络舆情及应对
贺飞宇
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232100
【摘要】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注定任何公共事件的泛起和传播都与网络有密切联系,而网络又是民意表达最为便捷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自然会有很多矛盾。存在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也存在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这些导致了我国网络舆情的繁荣。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相当艰巨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舆情、引导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可以看到是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是我们以前处理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其中手机网民近4 亿,有一半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目前很多的热点事件是在网民发起或参与下传播开来的,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要运用先进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方法来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将网络这个平台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某个网络时间有了大量的关注者,并且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二、我国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的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常常具有非理性的色彩。存在道听途说、耸人听闻之辞,还有粗俗谩骂、恶意攻击的行为,很多网民由于受到学识和阅历的局
限,表现出理性思考的少,情绪宣泄的多,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客观看待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片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大家看到网络上的言论一般都经过了审核,可想而知如果包含了未经审核的言论,非理性的声音有多大。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同时还因为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会大规模的扩散,参与的网民还来不及深入分析,仓促发表的意见缺乏理性就显得不奇怪了。
2、负面的网络舆情较多
网络舆论中有很多赞扬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的声音,当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爱国热情。比如在今年的钓鱼岛事件上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充分的表达出来。最近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但是总体上说,网上舆论多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在《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指出,2011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的首报负面事件占比在75%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负面事件的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当然还由于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言论尺度宽松很多,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实路径下存在一些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人们就把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就像最近的“雷政富”事件,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的午餐事件。
3、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说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大部分是匿名环境,信息量及其巨大,观点相近网民的频繁沟通,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出现谩骂、人身攻击的现象,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在网络中容易发生“三人成虎”的现象,错误的观点,如果被多人转发,就会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进
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
4、我国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我国网络舆情的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矛盾并存,由于互联网源于西方,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搞网络谣言,动摇我们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一些网民非理性行为的不断出现。而在国内“网络水军”和“非法删帖”的现象暴露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互联网各大论坛上发帖。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被称为“网络水军”。另一方面,网友通过发帖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而相关利益方总是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负面信息,维护自身形象,导致大量“删帖”需求市场。这样看来我国的网络舆情还真的存在“内忧外患”,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应该要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二、对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1、坚持信息公开,并且及时公布准确信息原则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是很难鉴别真伪的。政府信息资源最大占有者,政府要针对网上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及时的通过官方公布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会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只有保证公众掌握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才能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否则虚假信息就会蔓延。政府应在信息公开并保持信息畅通情况下,多解释、多引导,矛盾自然会得到化解。
2、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网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网民来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广大网民站出来揭穿网络谣言。同时我们还要建设高水平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培养高素质、业务全、文字功底好、熟悉网络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并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3、规范有关网络行业,加快快网络立法
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议逐步实现网络上实名制,防止“ 网络水军”在网上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混淆视听。坚决杜绝“非法删帖”这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使发布虚假信息的人付出代价,对那些散布网络谣言、进行攻击诽谤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我们相信,政府会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而我们的网民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维护网络平台的正常秩序,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清净、真实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君韬 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2012,(20)
[3] 姜胜洪.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J].社科纵横.2008,(01)
第三篇: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众维权意识提高,利益诉求增多,导致引发舆情产生的热点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交通、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民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客观导致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资金补贴、社会救助等涉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增多。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办事部门和经办人员工作不到位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民众不理解、不满意、不配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群众眼界逐步拓宽,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党委、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遇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受调整时,不再沉默,而是敢于表达。
二是媒体格局在变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在加强,导致舆情发酵的可能性增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微博客等新载体和手机上网平台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网络舆情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希望借助海量网民的力量,制造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通过舆论的压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越来越多的平面媒体通过网络搜索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印证。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互享和交换成为推动舆情迅速传播和热点舆情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是媒体监督意识增强,部分非主流媒体滥用新闻监督权,导致舆情处置的行政成本增大。
随着媒体监督的意识越来越强,媒体视角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服务水平问题的监督性报道也越来越多,推动了舆情不断上升。
舆情应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一)实体部门存有工作漏洞,给媒体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事实依据。
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法》赋予媒体的权力,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拒绝、阻止记者的采访报道。如果身正就不怕影子歪,媒体报道最终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但从媒体记者到我县实地采访进行舆论监督和监测到的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我们实体部门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容易被媒体关注:一是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执法不公;三是管理缺位;四是公共利益与部分公众利益矛盾;五是干部作风问题。
(二)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缺少应对突发舆情的技巧和方法。
一些舆情发生地(单位)的领导干部面对记者采访,认识有误区,态度不积极,接待不热情,方法不得当,缺乏技巧。具体表现:一是“躲逃”。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少说为佳,不说为妙”,对媒体采取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的办法,只顾撇清自己,不顾党委、政府形象受损。二是“敷衍”。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报道,采用敷衍塞责的办法,态度上漫不经心,话语上模棱两可,行动上拖拖拉拉,偶有回应也是避重就轻,抓不住关键,导致媒体不满,不利舆论引导。三是“麻痹”。对媒体记者在辖区内采访报道,缺乏责任心和敏锐性,既不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又不及时上报,听之任之,给后期工作带来被动。
(三)应对处置机制不够顺畅,制约了涉县舆情的及时有效化解。
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科学应对舆情的网络平台,工作手段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二是缺少人手和工作经费,保障力度跟不上舆情发展态势。三是少数单位执行力欠佳,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有待加强。
加强和改进舆情应对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互联网世界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 “加速器”、“放大器”。科学应对舆情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维护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承上启下的县级政权,处于基层工作的第一线,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协调各类利益关系的前沿阵地,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论和全媒体发展态势,我们必须自觉增强新闻意识、媒体意识和舆情意识,重视加强县本级应对舆情的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自主增强正面宣传能力、舆情应对能力以及与媒体打交道能力。
(一)教育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强化舆情危机意识,提高舆情应对本领。
一是善于从县内外发生的典型舆情事件中得到警醒,把握社会心态走势、网民关注热点、舆情分布特征和处置技巧。二是应以包容心对待网络民意,正确对待舆论监督,鼓励和保护公民理性表达意愿,规范网民在法律框架内合理提出诉求,而不是一味地删除、封堵网帖,刺激网民,激化矛盾。三是着力提升党委、政府公信力,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推进党务、政务、警务、村务公开,扩大党政机构新闻发布的透明度,最大程度实行信息公开。四是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应努力提升网络应对技巧,综合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络、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和个人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主动出击,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的体制机制,倾听民意,疏导民怨,及时有效处置热点事件,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强县级网络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新闻网”。
必需抢占互联网宣传阵地,在第一时间正面权威发布主流声音,力求全面汇集东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最新资信,把自办的新闻网站打造成为对外宣传推介东至的最具权威性、最快捷、最全面的网络信息平台。二是建设 “政务微博群”。为构造展示党委、政府机构形象的新平台,更近距离与民众沟通互动,更及时、全面地发布最新政令新闻,正面回应网民个人微博诉求,党政机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开设自己的官方微博。三是加大对政府网站等官方、民间网站特别是网民留言板的管理力度,强化论坛发帖审核制,从源头防止负面敏感事件传播发酵。
(三)加强应对舆情的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充实加强外宣、网宣和网监队伍,强化业务培训,重点提高涉县舆情收集、分析和应对处置能力。二是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各乡镇各部门要选拔培养综合素质高、语言能力强、熟悉新闻媒体工作的干部作为本单位新闻发言人,负责政务微博运营、媒体接待与舆情应对事宜。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评论员能力结构,加强日常网络发帖、跟帖、回帖和撰写网评文章工作,做好正面宣传、负面舆情引导。四是夯实乡镇舆情应对工作基础,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作为基层一线力量,面对面开展工作。
(四)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一是完善舆情预判预警机制。
包括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制度、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评估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突发舆情处置联席研判机制。二是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和舆情引导机制。重点是针对突发事件,利用好信息公开黄金2小时,规范新闻发言人或政府公职人员的言论、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改变对互联网 “不理、不用、不管”的现象,做到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三是建立及时问责和查处责任官员制度。重点对舆论关注的事件处置不力、不作为的官员,及其背后存在的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人作出处理,通过及时的行政问责,有效平息危机和舆情压力。
第四篇: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浅谈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发展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日益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党委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结合鄞州实际和国内典型的网络舆情,并对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及其特点加以分析,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
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面临的挑战
1、当前社会正处于矛盾高发多发期。据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显现是这个时期的必然性。从鄞州实际情况看,近年来特别鄞州撤县设区的8年多来,改革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随之带来的诸如经济结构转型调整、重点工程量大面广、来外人口集聚增加、历史遗留问题层出不穷等等,此外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进,土地征用,拆迁安臵、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量凸显,这些社会现象必然会涉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纠纷,加上群众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各种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压力。
2、当前社会正处于舆论危机活跃期。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媒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从近年来各地的信访维稳实践来看,广大群众在传统渠道反映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的时候,喜欢找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反 1 映需求。而少数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注重片面地追求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从各种渠道收集转发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加上传统媒体的共振作用,给突发公共事件后期的处臵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如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事件,在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和广大网民的热议中,舆论危机骤然升级。
3、当前社会正处于网络迅猛发展期。我国目前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8.9%,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博客用户规模2.2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人。同时网民结构在年龄上不断优化、无业下岗失业人员比例上升、农村网民规模逐步增大、中高收入的网民数量有所增长,网民的组成更加贴近现实的社会结构。虽然不能说网民代表全体中国人,但研究显示,网民作为中国公民中社会参与热情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积极地关注和反映社会现状,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人群基础。
4、当前社会正处于危机观念转变期。危机是社会的一种常态,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危机本身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处臵得到还可以转“危”为“机”。过去相当多的党政领导几乎是出于本能的拒绝信息公开,认为负面信息传播会引起恐慌,会影响社会稳定。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多发频发,鄞州党政部门从中看到了“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维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舆论发展形势,正在慢慢转变的危机观念。如鄞州高桥镇某村村民为反映诉求,在各种论坛上发贴制造影响,引起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为平息网络舆论,当地政府召集市、区两级主要新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针对村民的诉求提出了具体处理意见,经刊登转发后迅速平息了网络舆论,2 为妥善处臵该事件赢得了舆论基础。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
1、传播速度成几何级增长。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和速度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想在互联网时代封锁消息几无可能。一个网民在上传稿件或发表意见和观点只是半秒钟的速度。一个网上稿件被另一家网站用抓取软件抓走的时间是53秒,5分钟之内就被转载成千上万次了,一条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以N×N次方的速度传播。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新型传播形式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2、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随着网民数量的急速增加,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舆情逐渐走向趋同,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表现,网络已经成为反应社会舆情最主要的媒介。互联网从舆情事件的发端到推波助澜,再到最后舆论主题的形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南京周久耕事件为例,事件的缘起是网民因为周久耕一句引起公愤的话发动了对其进行的“人肉搜索”,个别网民发现“天价烟”和名牌手表引起网络舆论潮,最终导致司法机关介入调查。统计发现,近年来全国典型的网络舆情多数发起于互联网,平息与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舆论的“主流媒介”。
3、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排名前100的中国网络舆情事件分类统计显示,受到网民关注和评论最多的类型是政府管理类事件共26件,如上海交通“钓鱼执法”;其次是突发安全事件包括环境污染问题21件,如杭州胡滨飙车撞人事件;经济民生类和司法类事件分别占到了5件和3件,排名第六、第 3 七,如司法类的邓玉娇事件;上述事件起源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逐步放大,具备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从私人事件到网络民意的转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许多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就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4、影响范围往往超出事件本身。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包括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等是网民最常使用的功能之一。由于多数网络媒体没有独立采访权,主要转载传统媒体报道为主,但是他们利用网络独有的超链接优势对信息加以整合,加上新闻与评论互动,使其向纵深发展,产生新的传播效果,对事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影响范围可能大大超出事件的本身影响。如在“北方数省遭遇暴雪袭击”、“山西煤炭整合风暴”等网络舆情中,网络媒体给了各种观点空间,最终的讨论开始走向地域歧视、国进民退、房价等话题,已经超越了原有的事件本身。
三、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行政管理的方式。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网络的应用,显然,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网络舆论引导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因此,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转变危机观念,把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提高到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并要根据网络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
2、把握“黄金4小时媒体”法则,形成良好互动。传统观念认为,政府部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但是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渗透并深刻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因此,有专家提出了“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其主要内容是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4小时内,在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BBS论坛为代表)上,以简短精炼的语言快速、连续地发布事件的实事和处臵进展,与媒体、民众进行良好互动,最大限度消除谣言,避免带来被动。在昆明的螺丝湾群体性事件中,政府部门科学地运用了“黄金4小时媒体”法则,成为近年来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经典案例。
3、创新建立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制度,进行适时必要的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创新。一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本地区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发布。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二是网络人才资源整合制度。各级党委政府应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和掌握尖端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可以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引导和启发网民思考和判断是非,使网民与政府产生共鸣,主动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4、加强政府网站和信息平台建设,增强媒体调控力。现在全国省、市、县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已达86%。鄞州区政府 5 部门和镇乡(街道)也按照要求基本建立了政府网站,但从其功能和内容、群众的认可度来看,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网站的功能仅局限在提供基本信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跟进不够,缺乏参与互动性,最有网络特色的交流性没有体现出来。省委书记赵洪祝也曾提出,要着力增强新媒体的调控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网站,形成网上主流舆论强势。因此,政府网站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就要加大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力度,完善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同时借鉴商业网站模式,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增强普通网民对政府网站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作 者:骆方伦(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联系电话:0574-87525133 6
第五篇:浅析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概要
浅析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王 南 江
摘 要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扩大。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改进建议
当前,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于通过这一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从而形成网络舆情、引发舆论热点,常常导致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及现实状况(一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各类新闻评论、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客、QQ群、聚合新闻(RSS、跟帖,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等形成并传播。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形成快速直接。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事件、发表意见、参与议论。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如:杭州 七十码事件 ,在传统媒体未介入之前已 现身 网络。相对于现实社会,互联网对个人思维言论约束较小,多数网民乐于表达个人真实观点,反映个人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较为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公安局袁州分局 网络舆情题材丰富广泛。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涉及政治、民生、经济发展等话题。不同阶层、不同状况、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网民都能够自由发挥,怎么写、写什么往往是随意的、自发的,没有任何约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因此,网络舆情虽然内容丰富,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可能客观,观点看法却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网络舆情互动参与热烈。网络的虚拟性、无约束性特征决定网民的参与意识相对现实生活要强烈得多。某类问题、某一事件传播于网络后,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就不同观点出现激烈交锋。网民之间的互动实时交流,各类观点意见能够得到快速深入表达,并形成主流,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网络舆情易受情绪左右。网络舆情又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网民现实生活的压力困惑会直接影响其网上言论的表达,网民的言论也可能会体现为情绪的宣泄。相同的情绪会相互感染,有过同样遭遇的网民会形成 共识 ,并压制住理性客观的言论。因此,网络舆情反映的事件可能真实,但产生的结果与当初的目的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引发有害舆论,造成不良影响。如涉警舆情,由于媒体炒作和公众对警察工作的高度关注,公安机关内部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等诸多原因,网民对涉警舆情往往不假思索将责任归咎于警方,这即是明显情绪化选择性失明的体现。网络舆情存在渗透现象。西方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将互联网作为反华的重要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舆论渗透,在网上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花钱雇佣网络特务,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热点难点等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歪曲事实、误导视听、蓄意制造社会矛盾,试图争夺舆论阵地。
(三网络舆情的现实状况 网上议事已成为网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二十四次互联网络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 38亿人,网络普及率达25 5%,网络媒体使用率达78 7%,用户达到3 2亿。其中,81 7%的被调查网民认为网络媒体使其更加关注社会事件,56 1%的被调查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其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扩大。网民发表意见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以博客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8 2009博客市场及博客行为研究报告 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1 81亿网民开设了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其中1 13亿人平均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过去,写博客主要是记述个人生活;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针对 社会现象 发言的作者所占比例达到54 5%,比2007年上升了44 5个百分点。随着科技的进步,网民不必仅依靠电脑进入互联网发表意见,手机等传统通讯工具同样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发表传播信息意见。微博客有效地突破某些信息屏障,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等发布信息、相互留言交流,能够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之前,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如在湖北 石首事件 中,一位匿名网民在网上实时播报街头消息约200条。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舆情是把 双刃剑 ,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引发各类极端事件的 汇合集中源。孙志刚事件 改变了延续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反日游行事件 也是从网上发起,并在网下付诸行动;邓玉娇事件 发生后网络的推动作用明显左右了案件的最终裁决;从另一角度
而言, 躲猫猫事件 对加强监管场所科技化建设、规范监所管理是有推动作用的。网络舆情对现实影响力还将随着网民队伍的壮大、公众参政意识的增强不断扩大。涉警舆情占各类舆情总量比例较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梳理出的2009年上半年十大
舆情热点中,云南晋宁县 躲猫猫事件、浙江杭州市 七十码事件、湖北 邓玉娇事件 等涉警事件榜上有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以跟帖数统计出的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 躲猫猫、七十码、跨省抓捕(河南灵宝王帅案等涉警舆情分列第二、三、十名。据正义网舆情工作室统计,2010年1月份以来政法网络舆情负面信息公安类话题占49%,成为媒体和网民最为关注的焦点,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1 12 贵州安顺枪击案、1 12 广西荔浦警民冲突事件、1 19 广东阳山警民冲突事件等。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众对公安工作的高关注度,注定涉警舆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的焦点、热点,甚至是引发后果事件的导火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躲猫猫事件 ,此事成为网络焦点之后,凡涉及监所管理死亡事件非常容易成为网络焦点、热点。
二、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视网络舆情为眼中钉、肉中刺,对网络舆情一味控制、围堵遏制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观察事务的方式、角度、立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渴望通过网络实现其参政议政的愿望。因此网络舆论存在不同的声音是常态,网络上只有一种声音是病态。少数领导错误认为凡是网络舆情就必须控制,凡是负面舆论不加分析研判、有效引导就坚决遏制。实际上,当舆论浪潮已经风起云涌,早期没有准确判断形势,后期强行封堵,反倒是 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视网络舆情为身外事、梦中景,对网络舆情视而不见、束手无策
不可否认,部分领导干部平时疏于学习,对互联网陌生,没有养成上网的习惯,更不用谈常看评论跟帖,常逛网上论坛,因此无法从网络舆情中发现问题。一些部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没有固定的网络舆情研判引导队伍。民意 早期受冷落,就会演变为中期的 民议 和后期的 民怨 ,就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与放大。
一旦网络舆情形成热点,甚至负面不真实的舆情演变为主流舆论,演化为现实中的大事、难事,甚至左右政府机关的处置方式时,则往往缺乏技巧、不知所措,无处着手。
(三网络舆情应对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网络舆情收集监测、研判引导队伍薄弱,过多强调网络舆情的兼职引导,缺少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收集监测、研判引导应对机制,没有形成网上舆情应对合力;政府信息公开度不高,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导致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特别是危机信息的传递,网络舆情已形成热点,内部尚不知情;对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热点反应不及时,对外口径不一致,简单轻率下结论,疑点众多,可信度不高;对网络舆情不敏感,对网络谣言没有及时澄清或删除;过度低估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低估了网民的力量和素质,没有将舆情应对工作放在政治高度认真对待,正面言论抓不住公众的兴奋点,形式过于 八股 ,空话多于事实,虚话多于实话,说服不了受众,产生不了共鸣;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不畅,致使负面报道过多;网络舆情应对方式落后,在社会高速发展、公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依然采取堵、盖、封、压等不合时宜的短期措施应对,引起受众的强烈反感;部分领导怕担责任,不敢说真话,不敢率先说话,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三、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一支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引导专业队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工作机制
网上舆情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些问题并非一个部门能够妥善解决。网政民互动系统的
成功运作,无疑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深层次的启示。因此,可参照网政民互动模式,由政府牵头、专业人士参与,建立一支专门的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多合一集中办公的专业队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学习培训、绩效考核一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组建网络舆情收集队伍,制定网络舆情收集工作机制。由政府牵头,从各部门特别是网络舆情集中部门、电信部门抽调专业人员集中办公,行使类似于110指挥中心接警员的职能,负责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或手动搜索收集监测区域内网络舆情,并制定网络舆情收集规范运作机制,对网络舆情按责任部门、责任区域、所属类型、涉及事项、跟帖议论情况、轻重程度分门别类,逐项记录。组建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制定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机制。由政府牵头,从各部门抽调工作和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实践理论水平较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文字功底较深的业务能手成立网络舆情专家研判队伍。制定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评估机制,对网络舆情尤其是即将或已经形成热点的舆情按责任划分进行来源、真伪研判评估,并归类、定向、矫正,划分舆情危机等级,将研判评估结果快速形成文字资料上报政府主管网络舆情的领导,按照指示进行舆情引导,并要求责任单位全力开展后续处理工作,及时反馈处理结果。专业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队伍还应建立与舆情涉及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研究应对措施。组建网上舆情引导队伍,制定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由政府牵头,从各部门抽调思维敏捷、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且精力充沛的年轻工作人员成立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制定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按照责任划分及研判工作情况,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采取跟帖、发帖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及时澄清真相、把握主流,并记录在案。只要在舆情形成热点之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有效防范 热点 引发为 炸点。除专业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员队伍外,应号召广大公务员主动加入主流舆论引导行列,尽可能壮大政府 网民 力量。对于已经形成较大热点的舆情,则应按照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的要求,启动紧急预案,由政府组建专门应对小组加以处置。开展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队员学习培训活动,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队伍上岗前,集中一段时间,聘请专业人士针对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工作授课,并进行任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日常可根据现实情况以及实际运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定期开展针对性学习培训活动。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奖优罚劣,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快速稳妥处置已经形成热点的网络舆情 1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除政府外,各单位尤其是网络舆情易形成 热点、炸点 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就形成热点的网络舆情、焦点问题,结合专业队伍分析研判结果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发布权威信息,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网络舆情涉及多个部门的,要加强横向沟通,形成统一的对外口径,由政府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不能各说各话,单打独斗。落实后续联动处理机制。对热点舆情要组织各部门人员快速稳妥处置,安排专人跟踪回访处置效果。如涉及治安刑事案件的,公安机关要全力侦破;涉及政府机关作风或腐败问题的,纪检部门要全力核实,公正处理;涉及多个部门的,由政府牵头组成联合调查组全力攻坚,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以满足公众的 猎奇 心理,避免谣言四处传播。强化网络舆情信息审核制度。政府机关和责任部门平时应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沟通,把好主流媒体信息审核发布关,把好网络管理员管理、编辑员编辑关。对明显违反法律政策、恶意歪曲事实真相的负面舆情及时清除;对明显攻击政府、攻击现行政策制度的网站要严格限制。要做强做大政府主流网站,设置民生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设置领导信箱帮助网民解决各类诉求,使政府网站成为网民获取权威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政府机关应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成为主流舆论的引领者 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力。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的核心是提高政府机关公信力。据2009年初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委托腾讯网所作调查,网民选择的举报方式依次为:网络曝光(35 8%、传统媒体曝光(31 3%、向纪委举报(17 2%、向检察院举报(11 4%、向上级政府机关举报(3 3%、向公安部门举报(0 5%。在法治环境下成为首选的本应是向检察院或公安部门举报,而网民此意向却如此之低,从中不难看出群众对政府机关的满意度不高,也反映了政府机关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不够。有威信说话才有分量,才有资格成为网上 意见领袖。因此政府机关要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必须从各个方面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和公信力,赢得网民的信任和支持。成为网上 意见领袖。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的关键是政府机关主动成为 意见领袖 或与 意见领袖 在原则问题上保持一致。意见领袖 是指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格外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了解,分析问题比较深刻、理性,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言论能对公众产生较大影响。网络 意见领袖 的发言可以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控制网络舆论走向。因此,政府机关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网络 意见领袖 ,同时加强与已有网络 意见领袖 的联系沟通,在热点焦点原则性问题上与 意见领袖 保持相同的方向,用 意见领袖 的言论引导主流舆论方向,孤立非主流言论。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的重点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方法上科学合理。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同时还应注重方式的合理合法、灵活多变。一要抓牢 四个环节 :网络舆情的产生并形成热点、舆情热点的膨胀扩大、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舆情热点的淡化消失。其中应对的最佳时机是热点的形成并膨胀扩大这段时间,因提前应对可能造成 推波助澜、无风起浪 的作用,在热点膨胀后应对则可能失去舆论主导权。二要把握 四个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网民的利益,不推卸责任;信息公开原则,对网络舆情特别是热点舆情要迅速核查,快速公布;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原则,说真话、立刻说、不乱说,赢得话语主动权;承诺兑现原则,第一时间承诺调查事件真相,表明已采取和将采取的措施。三要注重 四个要点 :把应对的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把化解问题的关键落在疏导上;对因自身问题引发的舆情危机,严肃自查,不回避、不掩饰,以诚恳的态度、过硬的整改,获得公众的理解,有效化解危机;对个别媒体误解、捏造或恶意中伤引发的危机,要主动与媒体沟通,严正交涉,公布真相。四要做到 四个灵活 :灵活掌握介入时机,对已经形成热点的舆情要高调介入,全力应对,对于一些尚不明朗的话题,认真观察细心研判,低调介入冷处理,必要时可 制造 话题转移公众视线;灵活选择好应对角度,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予以正面引导,又不能直接将矛头引向己方;灵活选择好恰当的时机,既要有利于舆情引导,又要有利于事件后续调查处理,判断有利
时机,适时接触;灵活把握应对的态度,发表权威信息时要义正辞严、有理有据,采取跟帖形式时要生动活泼,不能刻板教条。
(四积极探讨 官民合一 的网络舆论场
官方 和 民间 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一是传统的官方舆论场,二是网络舆论场。官方需要维护其统治,民间则寄希望于在政府的管理下获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官方舆论和网络舆论融合为同一舆论存在很大的难度,因为两者一旦并存就一定会出现主流舆论和非主流舆论的关系。双方出发点虽然未必相同,但也不是没有共通之处,如汶川大地震中的舆论,官方和民间的统一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有必要对建立 官民合一 的网络舆论场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以营造出民主和谐的 官民合一 网络舆论场。
责任编辑 张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