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村(上温村1121)
生态助力,打造和谐宜居新农村
高都镇上温村共555户,1622口人,总面积为 7841亩,其中耕地面积1441亩,林果面积5700亩。近年来,上温村规划先行搞好村庄建设,突出特色进行环境整治,注重可持续发展培育主导产业,现已成为生态、文明、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2010年村集体收入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省级文明生态村。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针对以往村庄建设规划不够细致、不尽合理的情况,邀请临沂市规划设计院根据该村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量身打造《上温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立了“打造果品强村、生态旅游特色村”的发展目标,重点实施集市搬迁、中心街提升改造、古道沟景区提升、果品采摘园建设等16个重点项目。村两委全体成员分别作为相关责任人,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同时,将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纳入年终综合考核,与村干部和包片领导、包点工作人员的绩效奖惩直接挂钩。实行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包点、机关干部包工程项目、村干部包农户责任制,形成干群同心、全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改造提升,突出特色。一是精心打造中心街。对52个沿街门面经营店集中升级改造,统一广告牌匾,粉刷墙壁,清理占道经营;整修硬化巷道15条2700米;投资15万元,建成健身娱乐广场。二是卫生整治攻坚。对私搭乱建、垃圾乱倒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清运垃圾柴草等2100多方,拆除私搭乱建12处、改造提升农户住宅356间。三是搬迁集贸市场。新建一处占地16亩的集贸市场,彻底解决了原路边集影响交通安全的问题。四是改造提升古道沟景区,打造“北方小桂林,神奇花果山”生态旅游区品牌。对山门和路面进行了拓宽改造,拆除看管房18处,改造72处,新建了3座观光亭和1处农家乐特色农居,新开辟了3处果品采摘园,安装杀虫灯80盏。
三、绿化美化,和谐发展。以打造“生态农业、绿色长廊、文明家园”为目标,因地制宜,突出抓好绿化、美化和主导产业培植工作。村内完成13处组团式绿化,建成5处小品绿地,共栽植绿化苗木1万余株。精心描绘“墙上文化”,粉刷美化墙壁,涂绘宣传标语和精美图画,创设文明宜居的良好氛围。着力发展生态农业。道路沿线空白地补植果树,引进改良果树新品种7个,改良果园面积230亩;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大量施用富硒有机肥料,采取物理和生物技术防治果树病虫害,减少了一半以上的化肥和农药用量。目前,上温村形成了“山顶松柏笼罩,山间果树缠绕,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优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座座山岭都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果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有七成以上来自果品。
四、管理督导,共建家园。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组建了突击小分队、专业施工队抓重点工程,集中攻坚街道综合整治、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时,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按照每人每月补助240元的标准,聘请了3名专职保洁员,对村内街道进行日常管理保洁。积极抓好借助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积极培育乡村新文化,通过“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群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使注重生态、环保、文明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上温村正向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典型生态文明乡村迈进。
第二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近年来,邹平县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从邹平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高效生态农业抓提升、宜居优美环境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抓配套、文明生活习惯抓培育、基层基础工作抓规范”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全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具体工作中,一是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增收致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管理工作,全面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下一步,邹平县还将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
督导组一行对邹平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邹平县在该项工作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省提出各项任务、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在责任、资金等方面制定详细措施并加以推进和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督导组希望邹平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建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亮点,以此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职能部门要把工作职责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偏远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经营化发展工作。同时,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促进农民传统观念的改变,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责任书
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打造生态蒙阴,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和以“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筹办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的要求,为深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更好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建设活动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党员争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带头人和排头兵,把每一名党员在建设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创先争优领导点评范围,作为评先树优的参考标准之一。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依托果品、养殖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到产业生态化、收益最大化、环境友好化、资源节约化。
三、大力开展生态设施建设,保证村内最多每50户共享一个垃圾池(箱),做到村内垃圾最多每半月清理一次,发动广大农户新建沼气池,推动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生活环境。
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在村内荒滩、荒坡、荒山上发动党员群众植树造林,推行分户认养和集中收益办法,保证成活率,组织党员群众定期清理村内河道、沟渠、道路等两侧五堆。
五、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在村内主要街道醒目位置修建生态文化一条街,采取绘画、歌谣等方式宣传生态文化,并组织党员群众围绕改善生活环境、共建生态家园等主题开展各种集体性活动,普及生态理念。
甲方:中共界牌镇委 乙方: 村党(总)支部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第四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汇报
**镇人民政府
关于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情况的汇报
区政府:
为贯彻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5月7日,张峰书记在全镇干部工作会议上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并对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每名干部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等不靠,不畏困难,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大力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到建设工地和群众中去,主动出击,力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推进我镇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二是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群众利益无小事,生态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社会稳定。我镇每名
工作人员都时刻树立精品意识,满怀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信心和勇气,做到建成一户,让群众满意一户,让领导放心一户,真正让群众感到生态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
三是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工作。目前涉及到我镇的张庄新型社区、吴油坊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幼儿园、卫生室、商业门市、自助银行、公路公交、“四通”、“五化”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同时建设,建成后,可以有效解决上学、就医、就业等一系列难题,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大力宣传,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起到了强大的舆论向导作用。在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过程中,村委会干部积极发动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提前拆迁和建设,不给群众留有任何后顾之忧,并对提前拆迁的群众给与一定得物质奖励。我们会抓住当前施工有利机遇,加大建设、拆迁力度,做到建成一批,搬迁一批,拆迁一批,再启动一批,形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良性循环。
四是加大旧村改造,着力抓好居住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动一切力量对旧村进行彻底改造,形成适宜居住,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俱全的城市社
区化居住条件。对在旧村改造中腾出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对土地进行整合,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留得住、发展好、效益高的战略性新型产业,解决一批群众就业问题,使广大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有效增加收入。
五是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巩固生态文明村创建成果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我们会抓住重点,注重实效;完善制度,建立村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扩大建设成果。做到环卫硬件设施完善,环卫、保洁队伍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坚持长效机制管理,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消灭卫生死角,加强居民卫生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船已起航,就应向既定目标奋力前行。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定会更好、更快稳步推进,定会按时、保证保量完成任务目标,交一份优秀的答卷。
****镇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五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为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