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告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告监管执法是工商机关履行广告监管职责的主要手段,对惩治违法责任主体,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广告案件4.39万件,案件查办数量比上年增长4.7%。但目前,广告行政执法和案件查办工作仍然存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不够准确、监管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惩处震慑作用不明显,制约了广告监管执法效能进一步提升。本文就当前广告行政执法与案件查办中要着重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要注意广告案件管辖权的确定
管辖权制度是行政处罚程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适用广告案件管辖权的有关规定是保障广告案件查办工作做到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关于广告案件的级别管辖。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条和第七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广告案件。工商行政管理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广告案件行政处罚的具体权限,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目前,部分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了方便管理,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六条的规定确立了分级管辖体制,即省级媒体发布的违法广告案件由省级工商机关处罚,地市、区县级媒体发布的违法广告案件分别由地市、区县级工商机关处罚。
关于广告案件的地域管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条规定,广告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是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但由于违法行为发生地既包括违法行为实施地,也包括违法结果发生地,在查办广告违法案件过程中,如简单适用违法行为发生地管辖原则会出现广告违法案件管辖权的不确定性,导致多地区工商机关管辖权重叠交叉。例如,一则违法广告通过电视发布后,所有广告信息传播到的地域均可以视为广告违法行为结果发生地,可能出现多个地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张对某一广告违法案件有管辖权,导致管辖权竞合的混乱。因此,针对广告案件的特殊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八条专门规定“对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等媒介发布违法广告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由广告发布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广告的发布者所在地实质是实施违法广告发布行为的地点,属于违法行为发生地之一。以上广告违法案件由广告发布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易于识别有管辖权的工商机关,也有效解决了管辖权的交叉问题。上述广告发布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异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有困难的,可以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的违法情况移交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须注意的是,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以外的其他广告媒介发布的违法广告,如利用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等形式从事违法广告活动,仍应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条规定的违法行为发生地原则,确定有地域管辖权的办案机关。
关于互联网广告案件的地域管辖。鉴于网络的特殊性,依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对网络广告经营活动的监管,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许可、备案信息中的网站主办者所在地为准,由工商机关对网络广告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对无备案信息的网站,由网站IP服务器所在地工商机关管辖。
二、要注意《广告法》与《广告管理条例》的关系与法律适用
《广告管理条例》制定于1987年,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广告法》制定于1994年,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广告法》施行后,立法机关并未将《广告管理条例》废止,《广告法》虽然属于上位法,但《广告管理条例》并非依据《广告法》制定的法规。由于《广告法》与《广告管理条例》很多规定内容不一致,因此工商机关在执法办案中须注意《广告法》与《广告管理条例》的关系,正确选择法律法规予以适用。
1.非商业广告要适用《广告管理条例》予以规范。依据《广告法》第二条的规定,《广告法》调整范围只适用于商业广告,无法调整非商业类广告,由于《广告管理条例》的调整范围既涵盖商业广告,也包含非商业广告。因此,依据《广告管理条例》可以对非商业类广告进行监督管理,实施必要的行政处罚。这也是《广告管理条例》多年来未被废止的根本原因。
2.两者规定不一致时,以《广告法》为准。《广告管理条例》与《广告法》相比较,《广告管理条例》属于下位法,《广告法》属于上位法,且《广告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本法施行前制定的其他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与本法不符的,以本法为准。”因此,对商业广告进行监管和行政处罚时,如《广告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与《广告法》规定不一致,应以《广告法》的规定为准。
3.《广告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可以弥补《广告法》的立法漏洞。《广告法》第二十二条、二十七条、二十九条对广告主体的有关违法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但没有规定罚则,出现了立法漏洞。如《广告法》第二十二条:“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广告主的经营范围。”依据此规定,广告主不能超越其经营范围发布广告,但在《广告法》中未规定罚则。由于《广告管理条例》中也有类似规定,在《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中有对应的罚则。因此,此种违法情形可以适用《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中的罚则。
三、要注意查办广告案件不能遗漏违法主体
广告主启动广告宣传活动时,其广告一般要经过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广告代理、广告发布等多个环节,最终才能与公众接触,完成传递信息的任务。因此,《广告法》的调整范围必然涵盖这些广告活动环节以及参与广告活动的相关主体。我国《广告法》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均设定了相应的法律义务。对违法违规行为,广告主与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一并承担法律责任。例如《广告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广告监督管理机关须对广告主和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一并予以处罚。《广告法》第三十九条、四十条、四十一条、四十二条、四十三条也有类似处罚规定。因此,工商机关在对违法广告案件进行行政处罚时,不应遗漏违法主体,使其逃脱法律的惩罚。目前,有的办案机关仅处罚广告发布者或是广告主,未对广告主和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三者同时进行行政处罚,这与《广告法》的规定相背离,属于案件查处工作不到位,应依法予以纠正。
四、媒介单位委托收取广告费用时违法责任的认定
在实践中,有的广告媒介单位将部分或全部广告时段、版面承包给广告公司经营,广告主不再将广告费用支付给媒介单位,而是支付给广告公司。广告公司实际负责承揽广告并依据其与媒介单位的协议,将广告费用以时段、版面承包费用的名义支付给媒体。这种情况下,有些广告媒介在违法广告发布后,以其已将广告时段、版面承包给其他主体,自己不属于广告发布者为由进行抗辩,主张其无须承担违法广告发布的法律责任,而广告发布者应是广告时段、版面承包人。
对于广告案件而言,广告媒介单位的抗辩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国家工商总局作出的《关于媒介单位委托收取广告费用问题的答复》(工商广字〔2005〕第198号)明确指出:“取得《广告经营许可证》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等媒介主办单位(称为广告发布者),是利用其媒介从事广告发布活动的唯一合法广告经营主体,对在该媒介所进行的广告发布行为,应由其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媒介单位委托收取广告费用时,工商机关不能将时段、版面承包人认定为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单位仍然属于广告发布者,其不能逃避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工商机关应将广告时段、版面承包主体视为广告经营者一并予以处罚。
五、支付广告费用不是追究违法广告责任的前提条件
《广告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实践中,对这一规定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按照这一规定,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有承担广告费用的事实,是构成《广告法》所称“广告”的必要条件,不存在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广告费用事实的广告,不应认定为《广告法》所称广告,不适用《广告法》规定。第二种意见认为,《广告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是对商业广告自然属性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广告作为广告主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市场活动,所发生的费用理应由广告主来承担的客观情况,不能理解为可以通过广告发布者作出未经委托发布广告或放弃收取广告费的主观决定,来选择不适用《广告法》、不承担发布违法广告的法律责任。只要是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商品经营者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无论是否有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广告费用的事实,均由《广告法》调整。
在实践中,曾有违法广告责任主体以第一种观点为依据,对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管执法工作,试图逃避法律责任。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一种认识不符合立法本意,不利于立法宗旨的实现。第一种认识会使目前业已存在的,媒体单位出具未收取广告费证明,宣称违法广告不是《广告法》所称“广告”,不适用《广告法》规定,逃避广告监管的现象愈演愈烈,并导致《广告法》在规范广告市场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国家工商总局曾就此问题专门请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明确答复以上述第二种意见为妥。
六、要注意公开更正处罚方式的适用
依据我国《广告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工商机关在查处虚假广告案件时,除适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处以罚款、没收广告费用等行政处罚措施外,还应责令广告主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广告法》 第三十九条、四十条也有关于责令发布违法广告的广告主公开更正的规定。特别要注意的是,《广告法》第三十七条的条文表述,对“公开更正”所用的措辞是“并”,而非 “可以”。换言之,责令广告主对虚假广告公开更正,消除影响,不属于工商机关作出处罚决定时自由裁量的范围。原则上,对于构成虚假广告的,工商机关在依据第三十七条进行行政处罚时必须要并处其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广告法》之所以将公开更正设定为并处的处罚方式,是由于在虚假广告发布后,其传播的虚假不实信息已对消费者产生影响,有可能使消费者陷入认识误区,如果仅对广告主罚款,虚假广告对消费者造成的错误认识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从行政处罚的效果看,并没有收到最佳效果。公开更正这种处罚方式能够彻底纠正和消除虚假广告对公众已有的误导,对清除虚假违法广告的不良影响最为有效。国外有关机关在查处虚假广告案件时,责令公开更正是常见的处理措施。美国的华纳兰伯特公司漱口液虚假广告案,是适用公开更正的典型案例。华纳兰伯特公司曾长期发布广告宣称其李施特林漱口液具有预防感冒和减轻咽喉疼痛的治疗功能。由于该公司无证据证明其广告内容的真实性,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责令该公司对广告内容进行公开更正。为此,该公司不得不用16个月的时间连续在电视等媒体上公开更正,花费1030万美元的广告费用。公开更正这种处理措施,有力惩治了违法责任主体,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的权利。
从近年来广告案件查处统计情况看,不少地方工商机关在对虚假广告案件行政处罚时,遗漏了责令违法主体公开更正的处罚方式。遗漏公开更正的处罚方式不仅使工商机关的执法效果大打折扣,损害执法权威性,也会由于执法不到位给执法机关带来被问责的风险。工商机关要高度重视此问题,充分利用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向地方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出版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加强协调配合,坚决责令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进行公开更正。适用公开更正这一处罚方式时,要责令违法主体在相同的媒体、相同的时段或版面,依据工商机关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虚假广告内容向公众作出更正的声明,刊发播放公开更正的时间或版面不能短于或小于原广告刊发播放时长或面积。
七、要注意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条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公通字〔2010〕23号),该规定对虚假广告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细化规定,以下情形应作为虚假广告犯罪行为立案追诉:
(一)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三)假借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名义,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致使多人上当受骗,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四)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
(五)造成人身伤残的;
(六)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此外,为了惩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为非法集资活动的相关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具有以下情形的以虚假广告罪定罪处罚:
(一)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二年内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将虚假广告违法主体移送追究刑事责任,对充分发挥行政与刑事司法的整体优势,加大法律的惩治力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司法机关追究了多个发布虚假广告违法主体的刑事责任,如杭州华夏医院虚假广告案、重庆万州区广播电视台播放虚假广告案,在社会上均引起广泛关注,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工商机关在查办虚假广告案件工作中,发现涉嫌构成虚假广告犯罪的,应当及时移交公安机关。要依据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关于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加强工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切实形成打击违法犯罪合力。工商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五条规定,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负责,按程序审批后依法移送。同时,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供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案件情况调查报告等案件的全部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及有关材料目录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案件情况调查报告应当说明行为人的违法事实、法律依据以及工商机关意见等。工商机关移送案件前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并抄送同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八、要注意正确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救济方式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依法可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是当事人重要的法律救济途径。工商机关在制作广告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时,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正确告知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在具体实践中有以下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值得注意。
1.按照《广告法》作出的处罚决定,行政复议期限是六十日而不是十五日。虽然依据《广告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但是该条规定与1999年制定的《行政复议法》中的规定不符。《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对该条的理解应是,如果法律规定的申请复议期限超过六十日,则按法律的规定受理复议申请,如果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申请复议期限不足六十日,则申请复议的期限应为六十日。由于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复议提出的最短时限为六十日,因此《广告法》第四十八条的关于十五日复议期限的规定已失效,办案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应按六十日而不是十五日告知当事人行使行政复议救济权。
2.按照《广告法》作出的处罚决定,行政诉讼期限是十五日而不是三个月。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法律可以对行政诉讼时效作出特殊规定。《广告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罚的,可以在接到行政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该期限虽然短于三个月,但《广告法》中的规定属于特殊规定。因此,当事人不服广告行政处罚决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的时效期限是十五日,而非《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三个月。
首先,虽然《广告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行政复议期限为十五日,同上所述,由于该规定与《行政复议法》不符,因此,工商机关以《广告管理条例》处罚依据作出的处罚决定应按六十日告知当事人复议期限。
其次,《广告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广告客户和广告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提出复议;只有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该条明确了当事人如对依据《广告管理条例》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依法应先经过行政复议,才能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即复议是必经程序。这与《广告法》中规定的当事人既可以选择行政复议又可以选择行政诉讼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按照《广告管理条例》处罚的案件中,告知当事人既可以选择行政复议,又可以选择行政诉讼是错误的救济途径告知方式。
□史新章(作者为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监督处副处长、博士研究生)
第二篇: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期限问题(范文)
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期限问题
除强制措施期限外,在文书制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期限问题 1.1 诉讼和复议期限:
适用《产品质量法》和《特种设备监督条例》的行政诉讼期限是三个月,行政复议的期限是60天;适用《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计量法实施细则》的行政诉讼期限是十五天,行政复议的期限仍是60天。1.2 加罚期限:
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1.3 听证期限:
《行政处罚法》: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告知听证未告知当事人3日内未提出书面申请视为放弃听证权。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故行政处罚告知到行政处罚决定下达应为3日。
1.4不予行政处罚时限:
《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其期间的计算,从违法行为发生日起计算,直到发现之日止,对于违法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则从该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1.5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期限: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公告发出后,60日内当事人又领取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则领取之日即为送达日期。1.6 检验结果告知期限:
对检验结果提出异议的时限15天。1.7 结案期限:
《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第三十七条 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办理案件,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结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结案的,需报上一级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批准,适当延长办理期限。《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印章。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因此不能在三个月内及时结案的,最长延长时间为三个月。1.8 强制执行期限:
行政执法常遇到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情况。《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八十三条规定,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第八十四规定,申请人是行政机关为180日。第八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法院不予受理。《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一般情况下,行政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从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以后第1日至第180日止。故行政机关申请执行裁决文书的期限是自文书生效之日至180日内。1.9 其它需要注意的期限
我们在行政执法中,行政许可产品的列入目录时间、查处时间等均有具体的规定,不注意时限要求,会造成事实认定错误,如生产许可证产品、3C认证产品、国家明令淘汰产品规定发证日期或淘汰日期、查处期,撤消、注销、暂停日期等。一般是以公告、颁布文件等形式确定。
第三篇:药品行政执法案件调查取证应注意的问题
药品行政执法案件调查取证应注意的问题
百色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李宽、邹绍立
证据是药品行政执法主体实施行政处罚的事实依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就无法证明违法事实的存在,实施行政处罚就无从谈起,所以必须重视调查取证。药品行政执法案件调查取证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好多文章论述,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在一线执法和到基层检查执法工作时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作归纳,以供基层执法人员作参考。
一、定性的证据。
一个案件定性为违反什么法律法规,要有证据。对于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定性证据主要有:①检验报告;②协查函复函证明;③证明符合《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一)
(二)(五)
(六)项和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的情形的证据。
1、以检验报告书为定性证据。首先要注意的是检验报告的使用范围。检验报告主要针对抽样时的这批次药品,对不同地方同批号药品和同地方同批号不同批次药品能否使用要看具体形况,要看这批药品的不合格是什么项目,是生产过程引起不合格项目的可以套用,检验不合格项目是与运输、贮存有关的则不能套用,还要注意这不同地方的同批号药品是否是同一个供货商,若不是,还要具体分析,要考虑可能假冒的情况存在。其次要注意的是批号的问题,特别是大输液批号,如药品购进票据记录批号是050608,但现场药品标签批号是050608-1和050608-2,这就要注意了,050608-1这个“1”是代表同时生产的050608这批大输液的第一个灭菌锅的标号,“2”是第二次灭菌锅的标号。050608-1和050608-2是同时投料生产不同灭菌锅号的大输液,应作为两批号大输液来看待,应分别抽样。再次要注意的是定性用语的准确。检验报告不符合四十九条第二款的应写为“按四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依法定性为劣药”,而其他如检查项目不符合的,应写为“按四十九条第三款第(六)项的规定,依法按劣药论处”。
2、以协查函证明为无证生产或假冒药品的定性证据。首先对于无证生产、假冒药品如果是市场上已有的药品,通过协查就能证实这产品是否取得批准文件、生产企业是否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但对于无证生产、销售市场上没有的品种,要注意取证证实该产品符合“药品”定义的要素证实是药品,这点在查处无证生产窝点的时候要注意取得这方面的证据,不然,当事人坚持其生产、销售的是保健品或其他保健食品,我们又没有证据证实是药品,那案件定性的证据就不足。其次是如何协查的问题,我们一般的协查是要求把有关的药品及说明书等实物一起寄给当地食药监局协查,当地食药监局到生产厂家协查才能有协查结果。这里要十分注意的是取样的合法性,我们必须在取样、封样、邮寄的整个过程请当事人在场并有文字记录,请现场执法人员和当事人在记录当时真实情况的文字记录上签字,一句话,就是要有证据证明我们寄给当地食药监局协查的药品等实物是从当事人那里取样的样品,可以以参照药品抽样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协查结果的证明力。
3、无证经营的定性证据。一是注意检查是否有证或超范围经营,药品超范围经营常见的是超品种经营,如无生物制品经营范围的经营生物制品、无中药饮片经营范围的经营中药饮片等;医疗器械常见的超范围经营是超类别,如有Ⅱ类经营范围的经营Ⅲ类医疗器械和超列明的同类品种。二是要有证据证实其行为“经营”,现实办案中会遇到当事人用于“经营”的药品狡辨为是用于自用的,所以必须取得其“经营”的证据。
4、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的定性证据。一是协查供货方是否有证或超范围经营销售,比较多见的是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超批准范围经营销售供货医疗器械,特别是销售供货药准字号的诊断试剂。二是协查供货方的代表人员的证明材料是否属实,销售行为是公司行为或者是个人行为,目前市场上以假代表身份、假证照进行药品经营的非常多,要注意这方面的检查。
5、其他违法行为的定性取证。如出租柜台、出借经营许可证、药品批发企业向无证经营药品者提供药品等违法行为的定性取证,这里不再多谈。
6、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定性取证。一是以检验报告为证据;二是以协查取得证明为证据。主要以后者为主,协查时要注意的是对核查无证生产和无产品注册证的医疗器械协查要向有发证权的药监部门协查。另外要注意取证证实该产品属医疗器械管理范畴,其他违法行为的定性取证和药品违法行为的定性取证一样。
二、定量的证据。
定量的证据主要就是购销售记录的证据。一个药品行政案件在取得定性的证据(如检验报告书、协查复函)后,就要继续调查取得这批药品的购进(生产)、销售(使用)、库存、付(收)款等的真实情况,就是要取得定量的证据。这方面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取得购进(生产)的原始票据,注意核对所取得的票据批号和已定性的批号是否一致,有的是当事人记录的时候写错批号,若不一样又不能说明清楚的是不能作为购进(生产)的证据,这方面基层办案发现问题的比较多。购进票据最好是取得原始的随货的票据。
2、要取得当事人购进验收记录证据,有了随货票据,但当事人不一定收到或不一定收到随货票据显示的数量,如有破损、遗失等,所以要取得当事人购进验收记录或入帐记录。
3、要取得已销售(使用)的记录。如流向表、出库单等,有的规模较小的零售店无销售记录,可请其出具证明证实销售、库存情况。
4、库存量要注意检查所有可能存放的地方,如医疗机构各个科室的住院病房、各个门诊部、药品零售连锁店的各个门店等。
5、付款凭证,要取得记帐底单及所附的药品清单。
三、笔录
1、现场检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在行政执法案件中是十分重要的证据,它是把现场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以证据形式固定下来,其证明力优于其他书证、视听材料和证人证言。我们应认真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要注意以几个问题:
(1)现场检查笔录不能过于简单。我们曾经见到只有两行字的现场检查笔录“××执法人员对××药店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药品××盒”,这样的现场检查笔录证明力就不强。我们应该有个概念,现场检查笔录就象执法人员在检查现场用摄像机把整个检查过程摄录下来,关键是客观真实,重点在于仔细地有针对性地记录检查情况,我们不可能把整个检查过程记录下来,但我们要把与检查目的有关的检查情况记录下来,我们到一个检查现场,首先要对现场状况重点描述,如“药店正面墙上挂有××药店《药品经营许可证》”、然后是记录检查情况,如“在某某人陪同下现场检查发现在药店左边非处方药消化系统类药品柜台第二层第二间隔上发现标示××厂生产、规格为××、批号为××的药品××盒”等,对于我们要检查的药品检查情况要尽量写得仔细。
(2)要把检查过程中当事人和执法人员做了哪些与检查目的有关的活动详细记录下来,如“××药剂科主任从药剂科办公室专门存放药品购进票据文件柜拿出××药品有限公司随货清单(单号××)1份交给现场检查执法人员”、又如“执法人员出具《扣押物品通知书》给当事人后,对检查发现的上述药品进行封箱并打好封条,予以扣押”等,要把当事人和执法人员与检查目的有关活动记录下来。
(3)不要把检查过程中没见到情况记录下来,如“现场检查发现××药品的销售单价是××元/瓶”,这个销售单价如何发现?在哪发现呢?是从销售价目表发现?现场检查笔录只有客观、仔细对与检查目的有关的检查情况记录下来,才有很强的证明力。
(4)现场检查的签字以及修改处的按指纹或签字要按规定进行。
2、调查笔录
进行调查笔录是时要注意:
(1)经常疏漏的是调查笔录的案由漏写当事人名称。
(2)调查笔录要注意记录出示执法证件与是否要求回避的询问,要注意询问被调查人的个人情况,如:身体证号码、住址、年龄、职业等。
(3)调查笔录要围绕要调查的目的展开询问和记录,不要记录与调查目的无关的询问。
四、调查取证要注意的其它问题:
1、上述取得的票据经常是标示的药品信息不全,如未标示生产厂家或未标示批号、规格等;付款凭证未列有药品清单;单价、金额未标明是元或万元计等等,这就要注意请当事人就真实情况说明清楚并签署文字说明,并在调查笔录中对有关人员进行核对。书证是复印件请当事人签署“此件与原件相同”的证实真实情况的意见和加盖公章与代表是单位的意见,签字不能用圆珠笔、铅笔等签字。
2、调查取证要注意同时取得相对人是否还有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地方,如经营单位是否有其它还违反GSP的行为,比如所调查药品是否按要求做了养护,贮存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有药品出厂的检验报告书复印件等,取这些证据主要是证实当事人不能套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减免处罚的依据,同时相对人有减轻、从重情节也要注意取证。
3、要注意购、销、货的一致性,现实办案经常发现有不一致,如购进记录批号与药品标示的批号有不一致;库 存和销售数与购进数对不上等,真实情况要请当事人签署文字说明清楚并在调查笔录中对有关人员进行核对。
4、要注意对单价的取证。经常见到的是一个案件对单价的证实就是当事人的口头证实,没有其他书证,是销售标签证实?还是销售价格目录标证实?要注意取得这方面的证据。
5、要注意对资格的取证。要取得当事人与供货方等资质的证明材料。当事人是无证个体?生产企业?医疗机构?不同的当事人违反不同的法律条款,处罚使用的法律条款也不一样。供货方是否合法?要注意取证。
6、对陪同检查人员、被调查人员、证人等有关人员要注意取得其身份证明材料,目前经营企业等单位人员变动比较大。执法人员执法证件复印件也要存放案件卷宗。
7、先行登记保存或查封、扣押的证明材料问题。对先行登记保存或查封、扣押的证明材料,按照《药品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对查封、扣押物品的期限应顺延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撤案决定之日,因为依法只能没收假劣药品及专门生产假药的生产工具等物品,所以查封、扣押的证明材料(如帐本等)到作出处罚决定时就要解封退回给当事人,没有了证据,若当事人在三个月诉讼期内提起诉讼,行政机关如何应诉?对于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材料的期限没有法律法规规定,一种观点认为在七日内将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在决定立案时转为查封、扣押;另一种观点认为不用转,可以继续保存到作出处罚决定之日(国家局政策法规司袁劲屹观点,见《中国医药报》的《7日后,如何处理先行登记保存物品》一文)。不管何种观点,都只能期限到作出行政处罚之日,不能延期到诉讼期满之日,这些证据在诉讼时就无法当庭质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实际执法办案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如下处理:一是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应尽量在七日内对其进行复制,取得与原件一致的复制件作为证据,而不把原物作为证据,因为原物在作出处罚决定后不能保留;二是查封、扣押物品尽量不要有证明材料,若有,也应在办案过程中请当事人来一起解封,把证明材料复制下来,以复制件作为证据。
药品行政执法办案调查取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我们按照依法、合法、真实、关联的原则,我们取得的证据就有很强的证明力,就能证明真实的情况,为把案件办成铁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联系地址:广西百色市城乡路112号 邮政编码:533000 联系电话:0776—2883708
浅议未按规定实施GSP的理解和适用
来源:淳安县局 作者:江百里 发布部门:局办公室
基层药品稽查人员在查处药品经营企业的一些违法违规案件时,经常有人提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给予行政处罚,但从实际案例看,并不能适用该条款。笔者认为,药品稽查人员对“未按照规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称“未按规定实施GSP”)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适用上的误区。正确理解 “未按规定实施GSP”的涵义,对于准确适用《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依法加强药品经营企业监管显得尤为必要。
一、《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适用情形
《药品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经营药品。违反该规定,可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进行处理(处罚)。目前药品监管法律法规条文明确适用“未按规定实施GSP”有下列几种情形:
(一)规定时间内未通过GSP认证的适用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对药品经营企业未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GSP认证,仍进行药品经营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二)取得认证证书后但未按规定实施GSP的适用
《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监督检查中发现有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经营企业,由发证机关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对违反《药品管理法》第16条规定,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按《药品管理法》第79条规定处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认证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认证合格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药品管理办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要求限期予以纠正或者给予行政处罚。
(三)批发企业违反特指规定的适用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药品生产、批发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未在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下储存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二、“未按规定实施GSP” 的事实依据
上述《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适用情形,对药品经营企业未取得认证证书、批发企业未按规定储存药品的违法事实发现、认定和处罚较为明确;但对已取得认证证书企业适用第七十九条处罚的违法事实发现和认定比较含糊,办案人员由此产生歧义,所以在稽查办案过程中,常常为是否适用第七十九条产生不同理解甚而发生争论。笔者认为,对取得认证证书后但未按规定实施GSP违法事实的发现、认定和处罚,应根据《认证管理办法》规定和要求开展现场检查、判断项目缺陷、评定事实结果,并依法作出处罚决定。
(一)违法事实
《认证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适用《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事实,是通过对药品经营企业经营场所的专门针对GSP认证检查项目内容的现场检查,包括跟踪检查、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三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以下称GSP监督检查)发现的。
《认证管理办法》第四十条明确GSP监督检查以确认认证合格企业是否仍然符合认证标准,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二)责任主体
《认证管理办法》明确了接受GSP监督检查的对象是认证合格的药品经营企业,若经检查有不符合认证标准的违法事实,可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进行处罚。未取得认证证书的经营企业或乙类非处方药经营户不接受GSP监督检查,即使有涉及GSP相关内容的违法事实,也不能列为适用《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处罚对象。
(三)处罚依据
“未按规定实施GSP”中的“规定”,即《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但评判是否“未按照规定”(不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应以GSP监督检查为检查形式、以《GSP认证现场检查项目》为检查内容、以《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评定结果为事实依据。
1、严重缺陷0、一般缺陷≤10% 企业能够做到或基本做到按照规定实施GSP,限期纠正不合格项目;
2、严重缺陷0、一般缺陷10-30%,或严重缺陷≤
2、一般缺陷≤10% 未按照规定实施GSP,但情节轻微,按《认证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3、严重缺陷≤
2、一般缺陷>10%,或严重缺陷>2,或严重缺陷0、一般缺陷≥30% 未按规定实施GSP,且情节较重,按照《认证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罚款。如严重缺陷≥3的企业,严重违反GSP规定,由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撤销认证证书;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三、GSP监督检查案件与一般稽查案件的区别 我们平时对药品经营企业开展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举件核查等的现场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或违法行为)可能涉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某些相关内容,但这类问题和案件(以下称“一般稽查案件”)未采取GSP监督检查形式,不以确认是否符合GSP认证标准为目的,没有按认证检查要求记录缺陷项目,无法得出评定结果,不能得出“未按照规定”的正确结论,因而不能适用“未按照规定实施GSP”。笔者认为,GSP监督检查案件与一般稽查案件的具体区别在于:
(一)责任主体不同
GSP监督检查案件的当事人是取得GSP认证证书的企业。一般稽查案件的当事人是所有药品经营企业(包括取得许可证但未经过认证的企业、乙类非处方药经营户)。
(二)检查方式不同
GSP监督检查是根据监管工作计划,依照《GSP认证现场检查项目》的跟踪检查、按一定比例的抽查、专项检查。一般稽查是日常监管检查、专项行动的突击检查、举报投诉件核查、对检验不合格药品的稽查。
(三)现场检查笔录不同
GSP监督检查按GSP认证检查要求,逐条记录缺陷项目,并记录评定结果。一般稽查记录现场发现的违法违规事实,其文字表述不同于GSP认证检查的记录要求。
(四)违法事实认定不同
通过GSP监督检查,在现场当场根据认证评定结果判定是否违法违规,并由当事人签字认可,其缺陷项目及评定结果是定案的依据。一般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立案后需做进一步调查取证,证据充分的,按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认定违法事实。
(五)处罚措施不同
GSP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GSP要求的认证后企业,依据《认证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对情节轻微的,由组织实施GSP监督检查的药监部门实行诫罚,严重违反GSP的,上报发证部门撤销认证证书;情节严重的,上报发证部门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如在GSP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如经营假劣药品等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规定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应转入一般稽查案件实行处罚。一般稽查案件可按简易程序实施当场处罚或按一般程序实施立案查处。
四、实际案例解析说明
案例:某基层局在对一家药品零售企业突击执法检查时,现场发现其陈列销售的一种药品,但未发现有证明该药品从合法企业购进的必须留存的台帐资料和票据。执法人员初步认为该药品涉嫌从非法渠道购进,基层局就此扣押了该药品,并实行立案调查。
分歧:在对该药店进行处罚时,执法人员产生了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按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进行处罚。第二种意见认为,不能按照非法渠道购进药品进行处罚。因为药品经检验是合格的,可以确定是正规企业生产的,即然是正规药品,总是从正规渠道购进的,只是该药店未能提供购进药品的相关资料和凭证,是违反GSP规定的“未按规定实施GSP”的行为。
评析:案件中的违法事实清楚,企业未能举证购进药品的合法性,无法证明从合法渠道购进药品,执法人员应该毫无异义按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进行处罚。但个别执法人员对“未按规定实施GSP”不能正确理解,只从违法事实的内容与GSP的相关内容联系“印证”,未考虑现场检查形式和笔录,也未考虑违法事实的证据表现。如果该案件适用《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未按规定实施GSP”进行处罚,则缺少或根本没有“未按照规定”的证据支持。
假设:如果案例中的违法事实是GSP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该药店不能现场提供审核供货企业合法资格的资料、证件,未按照规定程序购进药品,未验证销售人员的合法资格,未提供销售合同和质量保证协议书,未提供销售凭证和购进验收记录等等,就有*7001、*7002、*7004、*7101、*7301等5项严重缺陷和多项一般缺陷。根据《认证管理办法》规定,严重缺陷项目3项以上,属严重违反GSP规定行为,应依法撤销GSP认证证书。根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实施GSP的,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未按规定实施GSP”的定性依据,是GSP认证现场检查项目及评定标准。对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取得认证证书后,经GSP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认证标准时,应适用“未按规定实施GSP”,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实施处罚。对非经GSP监督检查的一般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除规定时间内未通过GSP认证、批发企业违反特指规定的适用外,不应适用《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实施处罚。
第四篇:规范税务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规范税务行政执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是依法治税的具体要求,新征管法颁布实施以后,税务行政执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在税务执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2005年我局执法检查种发现,个别执法人员文书制作不规范,文书送达时间拖延,《处理决定书》中处理决定表述不准确,《证据复制单》中提供单位未填写日期,案件文书制作中有错别字等。笔者认为,要规范税务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治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规范税收执法文书
税务文书是税务机关为规范征纳双方税务法律行为和法律责任,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专用凭证和书面证明。作为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执法中会大量地、频繁地使用,同时也最容易忽视细节,须从文书的设计、选用、制作、送达等诸环节加以规范。
(一)文书设计要统一规范。文书设计要适应两种需要:一是从法治、规范、效率的原则出发,设计制定统一、规范的税收征管执法文书,以适应新的征管模式的需要,并及时加以补充修订。二是文书主要内容的设计,应充分应用税务代码,文书种类、使用概念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应适应信息化管理和不同行政处罚适用程序的需要。
(二)文书选用要准确无误。税务文书的种类很多,选择使用文书必须准确、无误。文书选择必须与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事实相符。《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的税务文书主要有9种,加上《税务行政复议规则(暂行)》规定和税务行政许可等适用的文书有30多种。这些文书都有具体的法定适用对象、适用环节和适用情形,必须根据具体执法事实、情形,选择相应的、准确的税务文书,保持执法行为、程序、事实和税务文书的一致性。
(三)文书制作要仔细严谨。文书制作直接反映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一是文字要严谨。制作填写式税务文书应首先熟悉、了解全部栏目以及各栏目中该填写的内容,不能漏填错填,摘要填写简明扼要、完整准确。制作叙述式税务文书,文字要规范、严谨,援引法律依据要正确、具体,做出的结论或意见要准确、明了,既要叙述事情的过程,又要分析判断,讲明道理。二是数据要准确。税务文书中的数据包括日期、税额、罚款以及相关数据间的逻辑关系等。制作税务文书的日期必须准确、无误,不得遗漏,有些文书还应当填写具体时间;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文书,其间隔日期还必须符合法定期限。各项目数额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吻合,大小写一致。数据书写应工整、规范、符合撰写要求。三是手续要完备。税务文书制作完毕经核对无误后,制作人、审批人须手写签名。只有各项内容齐全、手续完备的税务文书,才能送达。
(四)文书送达要合法有效。送达税务文书必须按照法定方式、对象和手续进行。一是必须按法定方式送达。《征管法实施细则》法定的送达方式有5种,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在选择送达方式时,应视受送达人的具体情形,选择恰当、有效、快捷的方式。二是必须送给法定对象。税务文书的送达人、受送达人必须是法定、特指的对象。按照有关规定,送达人必须具有税务行政执法资格,且须2人(含2人)以上负责送达;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应当由本人直接签收;本人不在的,交由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人代表、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的财务负责人、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有代理人的,可以送交代理人签收。当法定代表人不在时,应该与财务负责人或负责收件的人取得联系,并由其签收文书,以此来保证文书送达的合法性。三是必须履行法定手续。送达税务文书必须使用《送达回证》,做到“一书一证”。《送达回证》由送达人写明送达文书名称、送达时间、送达地点并签名后,交由受送达人或规定的其他签收人签名或盖印并记明收到日期。当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文书时,送达人应当邀请社区、居委会、村组等基层组织代表或其他人员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拒收理由和日期后,交被邀请的见证人注明身份并签名或盖章,以明晰送达人、受送达人及见证人的责任,维护和保障税务文书的法律效力。
二、严格税收执法程序
规范税收行政执法程序是指税务机关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税务行政执法程序最重要的原则和特征是程序法定。其中,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严格法定程序。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所做出的决定,享受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行政处罚法》规定,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税务检查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前,不按法定程序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权、听证权、复议权、诉讼权,或者将《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与《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发出,或者未等当事人提出听证请求的法定期限届满,就发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行为,都是不合法的。因此,在实施税务行政处罚时,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告知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以及其所享有的法定权益,防止违反法定程序现象的发生。二是公开办税程序。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约束力的重要制度,将税收执法依据、执法信息、处理决定、执行裁决等公开,对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务行政执法权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三是遵守时效制度。《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对时效均有规定,对税务机关提高行政效率同样提出了要求,所以,税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时效期实施处罚。程序性制度对规范税收行政执法权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税务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都应该严格和规范税收行政执法程序,以达到依法治税的目的。
三、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税务执法人员是否真正履行执法责任,执法行为是否合法规范,应通过税收行政执法监督做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进而推动税收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税的进程。
1.从法律上强化执法监督。《税收征管法》第十条、十一条、二十条对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做了法律规定,但是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不明确。因此,从法律上要进行规范:一是在适用标准和适用幅度上做出可操作性规定;二是为了从根本上堵塞权力不受监督制约的漏洞,对税收行政执法权力也要合理进行分解,以制约权力的滥用;三是对有弹性的、模糊的特殊规定则是越少越好。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使用权限要法定。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首先应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不得超过法定权限越权使用。二是使用动机要纯正。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要符合法律法规授权的目的,“自由裁量权意味着根据合理和公正的原则做事,而不是根据个人意见做事。三是使用程序要规范。税收自由裁量要以法定的程序进行使用,即要根据法定的审批权限、法定的文书、法定的手续来行使。四是使用后果要适当。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和客观事实,体现公正、公平,做到合法、合理,以经典的判例为比照,预见性地进行使用,使得税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对税务管理相对人起到确实有效而适当的效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司法审查。
2.从管理制度上强化执法监督。一是执法行为要制度化。要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过错追究制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税务人员执法资格和能级认证制度》等,使之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从制度上规范税务执法行为。二是执法责任制要精细化。依据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工作制度、业务流程、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人员与岗位、岗位与责任、责任与权力、权力与利益的全方位精准对接,从而使税收执法责任清晰化、具体化、法治化,实行税收执法的合法、公正、及时、准确。对不履行职责或执法不当的行为,应追究当事人责任,以便更好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是执法检查要经常化。在每年抓好税收执法重点检查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税收执法检查工作的经常化。要建立健全执法情况通报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促落实,讲求实效,做到税务执法检查与执法监察相结合,与日常税收管理相结合,切实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四是外部监督要日常化。要建立外部监督网络,在人大、政协、纳税人、新闻舆论等单位中常年聘请特邀监察员进行日常监督,做到税法公开、政策公开、征管制度公开、税务人员纪律公开、税务案件查处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税收工作。
3.从税收执法机制上强化监督。一是实行执法权分离,各岗位相互制约。从执法权行使中问题较多或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岗位入手,从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方面入手,进行重点监督。征收环节主要应对税款的征收、入库、上解、提退方面,管理环节主要应对发票管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出口退税审批、停歇业户管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方面,稽查环节主要应对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四个程序及税务行政处罚等进行重点监控。二是推行信息化,实行人和“机器”分离。依托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搭建监控平台,制定严密高效的监督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统一的对税收执法行为各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把税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统一的征管软件中,达到“机器管人”的目的。
4、从提高干部素质上规范执法。税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税收执法行为是否公正,关系到税务行政执法质量。只有通过严格的执法教育培训,加强对各类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执法办事的能力,才能保证依法治税的实现。一是加强党纪、政纪法规教育,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组织干部学习《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违纪的处理办法,使广大税务干部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正确执法。二是实行培训考核与执法资格挂钩办法。对不参加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发给对外执法证;对那些严于律己、秉公执法者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以此激活执法人员执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浅谈城管行政执法文书的特点及填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城管行政执法文书的特点及填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制作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文书(以下简称执法文书)是执法人员的一项基本功,是城管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法定程序。如何规范制作执法文书不仅是办案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以及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的综合反映,也是其基本业务技能高低的具体表现。下面,笔者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执法文书的特点、分类及执法文书制作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执法文书的概念及其含义
执法文书是按照法定程序,为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而制作的重要文件。城管行政执法文书主要是指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处理违法案件过程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文书的总称。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执法文书的制作主体是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部门。二是执法文书的适用范围是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三是执法文书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四是执法文书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
二、执法文书的特点与分类
(一)执法文书的特点
1、制作的合法性。这是指制作执法文书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特别是《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按照不同的文种、要求和时限进行制作。
2、内容的规范性。执法文书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书面文件,各类执法文书的写作内容、形式结构等都有严格要求。
3、内容体现法律规定。执法文书的内容所反映和体现的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体地体现实体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程序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人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方式、方法、步骤等。
4、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执法文书是庄重严肃的文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也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
5、具有法律上的确定力。这是指执法文书一经制作完毕并送达到当事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撤销。执法文书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具体适用法律的书面表现形式,一旦发生法律效力,就不得以其它文书代替,其执行就具有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如果要改变或撤销,只能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除人民法院和政府行政复议机构外,其它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予以认定、变更或撤销。
(二)执法文书的分类
1、执法文书按其用途可分为内部文书和外部文书。内部文书是指在行政执法活动过程中执法机关为行政管理活动需要而制作的在行政机关内部运转的书面文件,如立案审批表、案件审批表、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结案报告等。而外部文书是指执法机关在具体执法活动中制作的涉及到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或调查取证过程中有行政机关以外的人员、组织参与的文书,如调查笔录、勘验笔录、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等。
2、执法文书按其形式可分为笔录式和填写式。城管执法文书主要以笔录式执法文书和填写式执法文书为主。笔录式执法文书主要是详细记录当事人违法的客观事实及执法人员的调查结果。填写式执法文书的格式相对固定,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当场处罚决定书等,这类文书在制作时只需在空白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
三、制作笔录式执法文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作《调查笔录》应注意的问题。制作调查笔录是获取违法客观事实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笔录既能帮助调查人员分析案情,又能帮助行政执法机关作出最后的处罚决定提供重要证据。在制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格式。调查笔录一般采取一问一答的格式进行制作,制作时“问”与“答”要分行进行,即便问话和回答只有一个字,也要分行进行,不能出现几个问题一起问一起回答的情况。当然有些问题也可以一次性综合询问,由被调查人回答,比如调查当事人情况时,可以询问“请将你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此时被调查人可一次性回答单位的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
2、笔录的正文。笔录的正文要明确主题,一问一答时问要问的明确,答要答的清楚,一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相对人的确认。相对人的确认也就是确定违法的主体,在询问时要将违法行为的地点及事件表述清楚,以达到能初步判定案情,为后面的调查作好铺垫的目的。例:“位于的房屋是你(单位)出资建设的吗”;“路面被污染,是你(单位)的施工车辆粘带泥土带出工地造成的吗”,在得到当事人确切回答后,应接着询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当事人单位全称、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后是被调查人身份的确认。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人一般应选择单位的负责人或熟悉情况的人,如果被调查人没有工作单位的应记录有效证件号码,对被调查人回答不完全的要提示补充。
第二部分是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要弄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就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是否是当事人干的,二是这件事是否违法。这一部分对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