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收费内部管理的办法

时间:2019-05-13 18: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收费内部管理的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收费内部管理的办法》。

第一篇: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收费内部管理的办法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收费内部管理的办法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4月30日以粤卫〔2015〕38号发布 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医疗机构收费管理,促进医疗事业改革和发展,维护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根据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卫规财发〔2011〕32号),结合我省医药服务收费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医疗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收费实行项目法定、项目公开、价格公开、费用可查、知情同意和过错追究的管理原则。

第四条 医疗机构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管理、职责清晰的原则对其医药服务收费行为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政府医药价格政策,规范医药收费行为,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第五条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收费管理工作负总责。

第六条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对全省医疗机构医药收费管理工作实行行业管理。

(一)负责对各市及中央、省属驻穗医疗机构上报的新增或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有关医药价格政策与省价格行政部门或国家卫生计生委协调;

(二)指导各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

(三)对医疗机构收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四)对医疗机构收费行为进行检查、指导、监督。

第七条 各市、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医药收费管理工作的培训、检查、指导、考核和监督,规范收费行为,收集、汇总和上报辖区内医疗机构申报的新增或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机构领导、收费管理部门(含机构内设收费管理岗位)和医药物资采购供应、医务、护理、财务等部门组成的医疗机构收费管理体系。

三级甲等医院或床位数超过1000张的医院应当设立由分管院长任主任的医药收费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收费管理、医疗、护理、医技、药剂采购、卫生材料采购、试剂采购、财务、信息、纪检监察、审计、医保等部门组成,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医药收费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职收费管理岗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设立独立的收费管理部门。

医疗机构按照医院级别、实际开放床位数或年出院人次配备专职收费管理人员。设有床位且500张床位以下配备1—2名,501-1500张床位或年出院超过20000人次的至少配备2名,三级甲等医院或1501-2000张床位或年出院超过40000人次的至少配备3名,2001张床位以上或年出院超过60000人次的至少配备4名。

第十条 医疗机构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当至少配备1名兼职收费管理人员。第三章 医疗机构管理收费主要职责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医药收费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根据国家、省有关医药收费管理规定,研究制订本机构的医药收费管理制度,包括新增、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报制度、医药价格调价管理制度、医药价格公示制度、费用清单制度、医药价格及收费自查复核纠错制度、医药价格和收费投诉管理制度、医药价格和收费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研究制定本机构医药收费管理和收费机制等重大事项;

(三)对临床、医技科室收费行为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十二条 收费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执行有关医药价格政策,拟定本机构可开展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清单,对本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收费行为进行管理;

(二)测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和单病种成本,建立真实、客观、可靠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与价格、费用间的数据关系;三级甲等医院或床位数超过1000张的医院应当通过全国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监测与研究网络报送相关监测数据;

(三)收集本机构新增或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需求,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报;

(四)指导各科室正确执行医药价格政策,对各科室的收费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五)根据医药价格政策的调整,及时调整价格管理信息系统的医疗服务项目内涵及价格标准等;尚未实施电子收费系统的,负责及时更新收费标准目录并通知各收费部门执行;

(六)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药品价格及医用耗材价格进行公示,在医药价格调整时要及时调整公示内容;

(七)拟定本机构开展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除外内容可单独收费的医用耗材目录和价格清单;

(八)定期对门(急)诊、住院患者医药费用等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科室,纠正不规范收费行为;

(九)参与新技术、新疗法进入本机构前的收费许可审核,参与医疗设备、卫生材料采购前的收费许可审核;

(十)对机构临床、医技等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收费政策(业务)、费用核算培训和指导;

(十一)接受医药收费咨询,处理医药收费投诉;

(十二)协助、配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医药收费检查,完成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单病种费用调查和统计工作;

(十三)拟定本机构开展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并对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进行公示。

第十三条 医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审核医疗服务套单项目组合的合理性;

(二)协助收费管理部门测算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

(三)负责组织推进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协助收费管理部门测算单病种成本;

(四)协助收费管理部门申报本机构新增、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需求;

(五)协助收费管理部门组织临床、医技科室兼职收费管理人员参加价格政策、收费管理和成本核算培训;

(六)监督和纠正临床、医技科室不规范收费行为;

(七)协助收费管理部门处理医药收费咨询及投诉。

第十四条 护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审核护理操作项目材料使用的合理性;

(二)协助收费管理部门测算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和单病种成本;

(三)协助收费管理部门组织临床、医技科室兼职收费管理人员参加价格政策、收费管理和成本核算培训;

(四)监督和纠正临床、医技科室不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五)协助收费管理部门组织护理人员做好可收费医用耗材的知情告知工作;

(六)协助收费管理部门处理医药收费咨询及投诉。

第十五条 信息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维护医药价格和收费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二)协助收费管理部门调整价格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

(三)负责维护公示医药价格的电子设备。

第十六条 药品、医用耗材等物资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协助收费管理部门维护药品、医用耗材的价格等相关信息;

(二)协助收费管理部门审核医用耗材与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对应关系;

(三)协助收费管理部门答复有关药品、医用耗材收费咨询与投诉。

第十七条 兼职收费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熟悉本科室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内涵一次性耗材、除外内容、技术难度、人力消耗和风险程度;

(二)编制本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清单;

(三)向收费管理部门申报本科室拟开展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或拟修订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协助测算本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单病种成本;

(四)对医药收费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及时向收费管理部门反映、报告科室新技术、新疗法(新项目)开展情况;

(五)参加医药收费政策培训,传达和解释医药收费政策,指导及培训本科室人员的收费行为;

(六)自查和指导本科室医药收费项目工作;

(七)协助收费管理部门接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医药收费检查;

(八)协助收费管理部门处理本科室的医药收费咨询与投诉。第四章 收费管理人员基本要求

第十八条 专职收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熟悉医药价格管理政策,并能独立开展收费管理;

(二)有基本的医学和财务知识,熟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及主要成本构成;

(三)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有效处理医药收费咨询与投诉;

(四)坚持原则,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

(五)具备初级以上职称(含初级)。

第十九条 财务部门或独立收费管理部门负责人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

第二十条 兼职收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熟悉医药价格政策,配合收费管理部门开展医药收费管理工作;

(二)有基本的医学知识,熟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及主要成本构成;

(三)坚持原则,纠正所在科室不规范医药价格和收费行为;

(四)具备初级以上职称(含初级)。第五章 价格和收费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服务费用控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机构规范诊疗行为,实施处方点评、住院病历评价的制度;

(二)本机构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用药的相关指引;

(三)探索实施单病种收费的制度;

(四)同级医疗机构实施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药价格调价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机构调整医药价格决策、实施、复核的部门及责任;

(二)调价决策、实施、复核的时效和流程;

(三)医药价格调价痕迹记录。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执行国家有关医疗机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完善医疗机构的科室成本核算、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

(二)医疗机构各科室在成本核算中的职责;

(三)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结果与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单病种价格之间的比对关系;

(四)医疗服务项目、单病种成本的事前控制措施;

(五)医疗服务项目、单病种成本的事中控制措施;

(六)定期通报医疗服务项目、单病种成本核算结果;

(七)成本控制的责任措施。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报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开展国家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已有项目的内部申报、审核、审批流程;

(二)拟新增、修订医疗服务项目的申报流程和申报资料。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药价格公示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价格公示的形式,如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

(二)价格公示的内容,包括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药品、医用耗材的价格,以及本单位及同级价格行政部门的举报电话;

(三)价格公示的依据;

(四)部门在价格公示中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费用清单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提供费用清单的范围;

(二)部门在费用清单中的责任;

(三)费用清单内容。

费用清单内容包括:项目编码、医疗服务项目及药品、医用耗材的名称、单价、数量、金额等;有条件的医院应当在清单上标识项目的医保类别。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药收费自查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住院病历费用自查的比例;原则上,抽查比例每年不应低于年度出院人次的1%,年度出院人次超过7万的可适当降低比例,年度出院人次少于3万的,应适当提高抽查比例;住院病历自查科室覆盖率每年不低于三分之一的临床科室;

(二)门诊费用清单的自查比例;原则上,抽查比例每年不应低于门急诊人次的0.01%,年度门急诊诊疗人次超过100万的可适当降低比例,年度门急诊诊疗人次少于50万的,应适当提高抽查比例;

(三)自查的组织形式和部门责任;

(四)规范医药收费行为的责任和整改。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药收费投诉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医药收费投诉首问负责制及限时办结制;

(二)医药收费投诉的记录、核查、报告和整改;

(三)医药收费投诉的答复和回访;

(四)医药收费投诉的责任处理;

(五)对错误计价、计费的项目,应该立即纠正,多收取的费用要退还,并向投诉人道歉。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药收费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医药收费管理的日常考核及定期考核的内容和形式;

(二)医药收费管理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收费自查差错率、投诉率、投诉结果满意率等);

(三)医药收费管理的年度考核目标;

(四)对造成收费差错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办法。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药收费政策文件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一)医药收费政策文件分类管理。资料档案要包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数据,开展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和执行的收费标准,新项目或新技术申报立项资料,自查情况及整改,收费投诉与处理,国家和省、市有关医药价格的政策文件等;

(二)医药收费政策文件资料专卷保存,专人管理;

(三)医药收费档案数据维护跟踪。完整记录和保存医药收费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数据、专家意见、相关建议及内部会议纪要。

第六章 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药收费管理信息化制度:

(一)各相关科室和岗位在收费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职责;

(二)保障收费管理系统操作正常运转及数据维护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与安全性措施;

(三)价格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调整审批权限和流程。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进行医药价格数据调整、修改时,系统必须有调整、修改流程的痕迹记录。

第三十三条 加强医药收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包括电子文件的存储、备份及保管。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自觉接受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收费管理考评检查,积极配合,保障医药价格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医药收费检查结果,积极整改。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疗机构收费管理检查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医疗机构违反收费管理规定的行为,要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发挥外部监督管理作用。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收费管理制度与体系,并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二篇: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的暂行管理办法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 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的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优化生育服务,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高全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双方或一方为我省户籍的夫妻,以及在我省常住半年以上的外省户籍夫妻。

第三条

对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实行生育登记制度。

第四条

对符合《条例》规定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实行再生育审批制度。拟再生育子女的夫妻,应先办理再生育审批手续,经审核批准后怀孕、生育。

第五条

开展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和便民服务相结合。对情况复杂、影响较大的再生育申请,应依法举行听证,维护公民的陈述、申辩权利。

第二章

生育登记

第六条

生育登记办理机构(以下简称办理机构)为登记人的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或者县级以上直属农林场。

第七条 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应在怀孕后至生育后半年内主动到办理机构办理生育登记。

第八条

拟借助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夫妻双方可在怀孕前办理生育登记并取得生育登记证明,相关机构凭生育登记证明办理施行辅助生殖技术手续。

再婚夫妻,再婚前双方均未生育子女,拟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的;再婚前一方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拟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本办法规定办理生育登记。

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的,按本办法规定办理生育登记。

第九条

夫妻双方可在其中一方的户籍所在地或女方居住半年以上的现居住地办理机构办理生育登记。

办理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受理、代呈生育登记材料。

第十条

夫妻在户籍所在地办理生育登记的,应持身份证或户口簿、结婚证等有效证件到办理机构领取并填写《广东省生育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

夫妻在现居住地办理生育登记的,应持身份证或户口簿、结婚证和女方的居住证到办理机构领取并填写《登记表》。

第十一条

办理机构应通过广东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或者传真、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核实夫妻双方的婚育情况。

第十二条

对生育登记材料齐全,经核实婚育情况无误的,办理机构应自受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办理生育登记,并出具《广东省生育登记证明》(以下简称《登记证明》)。

对不符合登记条件或所提交材料与事实不符的,不予办理生育登记并书面告知登记人。

第十三条

登记人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应配合现居住地做好信息核实工作,自接到现居住地核实请求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

第十四条

办理机构无法核实夫妻双方婚育情况的,可依据夫妻双方的承诺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生育登记。

第十五条

现居住地办理机构办理生育登记的,应当在办理登记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广东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或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登记人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通报办理结果。

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应及时将登记人的生育登记信息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

外省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登记后,由现居住地录入生育登记信息,未建卡的由现居住地建卡后录入生育登记信息。

第十六条

符合条件的夫妻可凭《登记证明》及其他相关材料,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享受户籍地或现居住地的生育保险和有关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第十七条

建立健全生育信息通报机制。

各级医疗机构为孕妇进行早孕建卡、分娩及发放《出生医学证明》时,应当查验其生育登记情况,但不作为前置条件;并将孕产妇的孕检、分娩等生育信息,每月及时通报给当地县级以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属地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每月及时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通报当地县级以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属地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办理机构应根据通报情况,主动采集尚未办理生育登记夫妻的信息,并在与当事人核实后,做好登记工作。

第三章

再生育审批

第十八条 再生育审批办理机构(以下简称办理机构)为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以上直属农林场。

办理机构应成立再生育审批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组成,实行集体审批。

第十九条

夫妻双方申请再生育时,应提供双方身份证或户口簿、结婚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同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一)以子女为残疾儿为由申请再生育的,应提供地级以上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组织的鉴定结论;

(二)再婚夫妻申请再生育的,应提供离婚协议或离婚判决;

(三)以子女死亡现家庭无子女或只有一个子女为由申请再生育的,应提供当地公安机关或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宣告死亡的,应提供法院判决。

(四)一方是外省户籍的夫妻,应提供外省户籍地乡镇、街道卫生计生机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相关证明可通过内部信息或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得的,免予提交书面材料。

第二十条

符合《条例》规定再生育条件的夫妻携带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证件到户籍所在地办理机构领取并填写《广东省再生育子女申请表》。

办理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受理、代呈申请材料。

第二十一条

夫妻双方可向一方户籍所在地办理机构提出再生育申请。

根据夫妻双方的户籍情况,可按以下情形办理:

(一)夫妻双方为我省同一乡镇、街道户籍的,向户籍所在地办理机构提出申请;

(二)夫妻双方为省内同一个地级以上市户籍但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的,向女方户籍所在地办理机构提出申请;

(三)夫妻双方户籍不在省内同一个地级以上市,但女方常住在男方户籍所在地的,向男方户籍所在地办理机构提出申请;

(四)夫妻一方为外省户籍且拟按我省规定申请再生育的,向我省一方户籍所在地办理机构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

办理机构应通过审查申请资料、查询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等方式,核实申请人的婚育情况。

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和工作单位应予配合。

第二十三条

办理机构经核实申请人婚育情况无误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上述时间不包括鉴定、补充材料等时间。

第二十四条

办理机构无法核实申请人婚育情况的,可依据申请人的承诺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再生育审批。

第二十五条

办理机构批准再生育申请后,应出具《广东省批准再生育子女决定书》,并及时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

第二十六条

再生育审批实行备案审查制度。

办理机构应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星期内,将上季度批准的申请人基本情况和批准理由等信息汇总报上一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章

便民服务

第二十七条

办理机构应将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的依据、条件、程序、时限、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目录、申请表式样、是否收费、服务承诺等信息在网站、办事场所等进行公开,并提供《广东省生育登记表》和《广东省再生育子女申请表》的下载服务。

第二十八条

夫妻在办理机构办理生育登记或再生育审批时,第一位接受询问或受理的工作人员无论询问或需要办理的事项是否属于其岗位职责范围内,都应热情接待并负责跟踪落实。

第二十九条

办理机构收到夫妻提交的生育登记和申请再生育材料后,对材料不齐全的,应一次性书面告知需补齐的全部材料;对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应说明不予办理的理由,并做好解释工作。

第三十条

办理机构受理生育登记和申请再生育后,要在本办法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的,经办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五个工作日,但应书面告知。

第三十一条

夫妻因工作、身体等原因不方便亲自到办理机构的,可委托夫妻之外第三人代办。办理机构在查验委托书及三方身份证原件之后,按相关规定办理。

申请再生育的,应由夫妻本人办理。

第三十二条

办理机构通过书面材料、信息系统或其他方式均无法核实夫妻婚育情况的,应根据夫妻双方的承诺办理生育登记或再生育审批。

第三十三条

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地区,都要推广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网上实时查询;暂不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地区,要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全程在线咨询服务,及时解答疑问。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夫妻通过隐瞒真相、伪造事实或虚假承诺等方式,取得的生育登记或再生育审批自动失效,依法撤销,并按《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无有效期限制,但只在本孕次、产次有效,因夫妻双方婚育状况发生变化等,不再符合生育规定的,由办理机构予以注销或撤回。

第三十六条

双方为外省籍夫妻,其中一方或双方从外省迁入我省时,持有原户籍地再生育审批证明但尚未怀孕的,由户籍迁入地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审验,符合我省规定的继续有效。

第三十七条

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检、分娩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通报情况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第三十八条

办理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理登记和再生育审批过程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刁难群众、搭车收费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机构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夫妻对办理机构不予受理、逾期答复或注销、撤销等行为不服的,可向上一级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投诉,也可在规定期限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的相关文书应当编号。

编号由广东省居民个人网页生育服务系统自动生成,在全省范围内具有唯一性。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

第三篇: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以下简称“本会”)分会、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以下统称“分支机构”)的管理,充分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作用,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8]第250号)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会工作实际,制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分支机构是本会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医疗机构类型及业务范围的划分或会员组成特点,设立的专门从事某领域业务活动的非法人机构。

第三条 分支机构的名称前应冠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命名方式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 × 分会”或“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 专业委员会”,两者属性相同,均适用《办法》;开展活动时,应使用全称;其英文译名应与中文名称一致,并报本会审核备案。“分会”负责人职务规范名称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职务规范名称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第四条 分支机构受本会领导和管理,在本会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对本会负责。

第五条 分支机构开展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严格遵守《章程》和《办法》,自觉接受本会的领导、管理和监督,重要事项应及时向本会请示、报告。未经请示、报告或未获批准的,不得实施;

(三)紧密联系行业实际,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做到自律守信,扎实工作,热情服务,务实高效;

(四)开展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六条 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紧紧围绕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管理的中心工作,根据会员需求和分支机构的专业范围开展活动;加强会员之间、行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反映会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结合非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开展研究工作,推广研究成果,开展经验交流;承办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本会委托与授权的各项工作。第七条 分支机构应根据《章程》和《办法》,制定本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并报本会审核备案。

第二章 设立、变更与撤销

第八条 分支机构的设立条件:

(一)具有明确的行业管理需求和明晰的工作任务与业务范围,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或学科体系,与本会其他既有分支机构不存在交叉重复;

(二)拥有造诣较深的行业或学科带头人以及热心社团工作的骨干和会员队伍;

(三)具备独立开展某领域管理和学术活动的条件和能力。第九条 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程序:

(一)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应由该领域或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的机构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提议,7~10名本会会员作为发起人,向本会提交成立该分支机构的申请,说明成立分支机构的目的、任务、业务范围、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并填报新设分支机构申请表、拟任负责人登记表、委员及常务委员候选人名单。

(二)本会会员组织部将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负责人任职资格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退回和重新申报;符合要求的,由会长办公会研究同意,提交本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经常务理事会审议同意筹备成立的分支机构,由本会行文批复筹备成立。

(三)新设分支机构获准筹备成立后,由本会与分支机构发起人协商成立新设分支机构筹备组,参照分支机构换届程序进行新设分支机构的筹组工作。

筹备组成立后半年内未能完成分支机构组建并召开成立大会的,由本会重新成立筹备组,另行组开展建工作。

(四)分支机构召开成立大会进行民主选举后,由本会向公安机关备案申请刻制分支机构印章。

第十条 分支机构的印章由分支机构会长或主任委员指定专人保管并负责使用登记;使用印章需经会长或主任委员批准,印模应在本会备案。因印章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分支机构会长或主任委员承担相关责任。

第十一条 本会负责提出分支机构的变更或撤销,分支机构的变更或撤销须经本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准予变更的,由本会负责办理相关变更事宜;准予撤销的,由本会收缴该分支机构印章并向全体会员公告。

第三章 组织与职能 第十二条 分支机构设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分支机构委员会组成应根据机构或学科发展现状,同时兼顾行业代表性和地域性,合理分配委员名额。

第十三条 分支机构委员会职能包括:

(一)根据本会的总体规划和分支机构承担的任务,制定分支机构的工作规划、计划及实施方案;

(二)根据《章程》的规定,结合本分支机构的职能任务及业务范围,组织开展业务活动;

(三)加强分支机构自身建设,积极发展本会会员,广泛收集会员的意见和诉求,并及时向本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四)制定、审议和修改本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

(五)选举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长或主任委员、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聘请名誉会长或名誉主任委员和顾问;

(六)组织编发本分支机构工作总结、会议纪要、工作简报、活动大事记等;

(七)研究解决分支机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第十四条 分支机构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从事本领域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职务或专业资格,原则上应为所在单位在职人员;

(二)工作认真,作风正派,组织协调能力强,热心协会工作;

(三)身体健康,能坚持日常工作;

(四)委员所在单位须为本会单位会员,委员个人须为本会个人会员。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办理入会或存在拖欠会费情况的,不能担任委员。

第十五条 分支机构会长或主任委员、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除符合第十四条的要求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较高的管理或专业水平,在同类医疗机构或同专业领域中有一定威望;

(二)所在单位在本行业或本专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愿意支持分支机构的工作;

(三)会长或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愿意为分支机构提供经费、办公场所等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的条件,并向本会做出书面承诺。

第十六条 分支机构常务委员会由委员会选举产生,负责分支机构的日常工作。常务 委员人数一般不超过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委员总数低于50人(含50人)的分支机构不设常务委员会。

第十七条 分支机构委员会设会长或主任委员1名,秘书长1名,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原则上不超过9名;对委员人数在200人以上的分支机构,其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原则上不超过15名。其中可设1名为常务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原则上,一人只允许在一个分支机构中任会长或主任委员、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第十八条 分支机构可设副秘书长3~5人,由会长或主任委员聘任,报本会备案。第十九条 原则上,分支机构会长或主任委员、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秘书长连任不超过两届。分支机构委员、常务委员连任不超过三届。

第二十条 分支机构实行会长或主任委员负责制。会长或主任委员主持分支机构工作,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协助会长或主任委员负责分管工作。分支机构秘书处是分支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工作人员组成。分支机构原则上不从社会聘用专职工作人员。确需聘用的,由本会聘用,其工资及福利经费由分支机构承担。

分支机构应贯彻民主办会原则,重大事项须经委员会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向本会请示报告。

第二十一条 分支机构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须预先通知本会会员组织部,会议纪要须及时上报和下发。

第二十二条 分支机构的换届工作由本会会员组织部与分支机构共同负责,协商成立换届工作小组。本届分支机构秘书处协助换届工作小组进行换届筹备工作。

第二十三条 分支机构应在届满前至少半年开始筹备换届事宜,并在届满后一个月内召开换届选举会议。换届工作小组应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换届工作方案,并上报本会审批。经本会批准后,方可组织开展新一届委员会的提名推荐工作。

第二十四条 分支机构换届时,委员更新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不超过三分之二。所有委员候选人均应征求其所在单位和省级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分支机构换届工作小组负责委员候选人的资格审查,并提出新一届委员、常务委员、会长或主任委员、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候选人名单,报本会审批。

第二十六条 分支机构候选人名单经本会书面批准后,换届工作小组应适时组织召开分支机构换届选举会议,选举产生委员;召开新一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 从委员中选举常务委员,从常务委员中选举副主任委员。

第二十七条 分支机构选举时,到会委员候选人必须达到委员候选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等额选举时,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者视为当选;差额选举时,获得半数以上赞成票且得票多的候选人当选。如果两人或两人以上得票相等,应重新投票,得票多者当选。

第二十八条 分支机构委员会可聘任名誉会长或名誉主任委员和顾问。卸任的前任会长或主任委员可受聘为新一届委员会名誉会长或名誉主任委员,卸任的前任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对本分支机构的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可受聘为新一届委员会顾问。

名誉会长或名誉主任委员、顾问任期一届。

第二十九条 当选的分支机构名誉会长或名誉主任委员、顾问、会长或主任委员、副会长或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委员由本会统一颁发证书;

第三十条 分支机构委员会届满因故不能按期换届的,由分支机构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后,向本会提出延期换届申请,报本会会长办公会审批。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三十一条 分支机构会长或主任委员在任期内因工作变动、身体等原因不宜继续担任会长或主任委员职务的,由本人提出,报本会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后,可中止其职务,并由本会颁发感谢状。

接任的会长或主任委员人选由本会与分支机构共同研究提出,经委员会表决通过后,报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由本会颁发会长或主任委员证书。

第三十二条 如确有工作需要,分支机构委员会可增补委员。但须由拟增补的委员所在单位提名,由分支机构向本会提交增补委员的书面请示。本会审核同意后,由分支机构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全体会议进行表决,获到会委员或常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的,方可增补为委员。委员增补每年可进行一次,委员会任期的最后一年原则上不进行增补。

第三十三条 分支机构换届调整时,应及时做好印章、工作文件、档案的移交,向新一届委员会通报经费状况,确保本分支机构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章 业务活动

第三十四条 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活动,应遵守《章程》和《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范围,应有利于我国非公立医疗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符合本分支机构的性质和特点,积极、规范、有效地进行,严禁开展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第三十五条 分支机构的业务活动受本会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分支机构每年年终应向本会报送当年工作总结和下活动计划。会长或主任委员应向本会述职,接受本会考核。

第三十六条 分支机构开展活动时,如需签订协议书或合同书等法律性文件,应对其内容条款进行认真审核,并向本会提出申请。协议或合同涉及到经济往来的,须由本会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审核签订;

第三十七条 分支机构与其他民事主体开展合作活动必须经本会授权或批准。凡涉及使用分支机构名称或有经济往来的,除上报本会同意外,还应参照《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与合作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分支机构开展合作活动时,应对合作方的资质、能力、信用等进行甄别考察,对合作内容做好风险评估,对合作项目全程监督,切实履行相关职责,不得以挂名方式参与合作。

第三十九条 分支机构将自身业务活动委托其他组织承办或协办的,应当加强对所开展活动的主导和监督。严禁将分支机构的业务活动转包或者委托与分支机构负责人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实施。

第四十条 分支机构与境外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合作,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外事管理规定。

第四十一条 本会对分支机构实行重大活动申报制度,凡属参与、组织或联合组织重大业务活动,均应在该活动的筹备工作启动前至少一个月报本会审核同意。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将书面总结上报本会。

重大活动包括:

(一)全国性或行业性的、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学术培训活动;

(二)涉外及涉港、澳、台的活动;

(三)涉及行业标准制定、行业新闻发布、政府委托的行业调查活动。

对于分支机构违反上述规定,擅自开展重大活动的,本会有权令其停止,产生的后果由分支机构承担。

第四十二条 分支机构应结合本专业工作任务开展调查研究,每年至少完成并向本会提交一篇调研报告,反映本领域的行业状况和诉求,提出行业管理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三条 分支机构应保质保量完成本会或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行业规范、专项 调研、政策咨询与建议等工作和任务。分支机构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委托的上述任务时,应将委托文件、项目计划书、财务预算报本会审批备案。分支机构完成委托任务后,应将拟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的行业规范文本、专项调研报告、政策咨询与建议文件、财务决算等须预先提交本会审核,通过审核后方能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四十四条 分支机构接受本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委托或自行实施技术准入或相关评价、认证等专业技术性工作时,要根据有关部门要求拟定相关工作方案,制订聘请专家遴选条件及标准,报本会会长办公会议批准;要按照审批后的聘请专家条件及标准建立专家库,按照审批后的方案实施技术准入或相关评价、认证;最后将工作依据、方法、专家意见以及结果、结论等形成书面报告,交本会审定后方可上报或实施。

第四十六条 分支机构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培训活动,应列入本会学术会议、培训活动计划,由本会学术培训部审核学术会议、培训活动通知,并实施学术质量督查。学术会议、培训活动原则上由本会学术培训部和分支机构秘书处共同组织实施,结束后应及时向本会相关办事机构上报总结和参加人员名录。分支机构如开展具有继续教育学分的培训项目,应事先报本会学术培训部审核后方可执行。

第四十六条 分支机构应建立专属网站或网页,并与本会网站链接。同时应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将本分支机构的重要工作、学术会议、行业动态信息等提交本会网站。

第四十七条 分支机构印发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应按规定履行申报手续,遵守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法规和要求,规范出版。

第四十八条 分支机构原则上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评选表彰活动。确需开展的,应报请本会会长办公会讨论,并经本会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方可开展。

第四十九条 本会可委托分支机构承办与其专业领域有关的评选表彰活动,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十条 分支机构应积极履行对本会的义务,关心、支持和参与本会活动,认真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应按照本会的统一部署,支持和参与本会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活动;积极发展本会会员,协助本会做好会费收缴工作,并结合本分支机构业务范围和职能特点,为本会会员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十一条 分支机构应对其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资料、会议总结或纪要等进行认真收集、整理,妥善保管。

第五章 财务管理

第五十二条 分支机构财务实行“集中管理,独立核算”的管理制度,分支机构的财务核算统一纳入本会管理。

第五十三条 本会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分支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本会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将全部收支纳入本会单位法人账册,积极配合本会财务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第五十四条 分支机构属于非法人机构,不能单独开设银行基本存款账户;不得进行投融资、租赁、抵押、借贷或经济担保等活动;严禁设立“账外账”或“小金库”;严禁将分支机构的经费存入其他企业或挂靠单位账户。

如分支机构在经济上发生违纪、违规或违法行为,由其会长或主任委员和秘书长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十五条 分支机构发展的本会会员,其缴纳的会费,50%作为本会会费收入,50%纳入分支机构账目作为活动经费。

第五十六条 分支机构的办公设备一般由会长或主任委员单位提供,原则上不发生固定资产费用;确因工作需要购买的,须报本会秘书长批准,并纳入本会固定资产管理。

第五十七条 分支机构每年须分担本会部分办公成本支出,具体办法另行规定。第五十八条 原则上本会不为分支机构提供垫付、借款等,如确有特殊情况,须报本会法定代表人批准。

第五十九条 分支机构的日常报销管理,按本会的有关规定执行,由分支机构会长或主任委员审核签字报销。

第六章 考核与奖惩

第六十条 本会定期对分支机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第六十一条 考核内容: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规定,严格履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章程》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做到在本会授权的业务范围内依法、依规开展活动,规范运作;

(二)围绕本会工作的总体安排,制订分支机构的工作计划;按时向本会上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及会长或主任委员述职报告;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业务 活动;

(三)坚持民主办会,各项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分支机构常务委员会和委员会全体会议;按时按规定开展换届工作;

(四)自觉服从本会领导,较好地完成本会布置的任务和工作;

(五)积极组织本专业领域的医疗机构和个人加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六)注重与本会的信息沟通,切实贯彻重大活动审批制度。

第六十二条 发生以下行为之一,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分支机构,其考核结果一律评为不合格。

(一)开展损害国家、社会和行业利益与形象的活动;

(二)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三)未经本会批准,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名义开展活动或使用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徽等无形资产;

(四)未经本会法定代表人授权,擅自与其他机构签署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

(五)擅自开立银行账户,擅自进行投融资、租赁、抵押、借贷或提供经济担保;设立“账外账”、“小金库”或将分支机构的经费存入企业或挂靠单位。

第六十三条 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分支机构,由本会授予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第六十四条 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分支机构,责成其提出整改方案,同时对其主要负责人提出批评;对违规情节严重的,可免除其主要负责人的职务。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第六十六条 《办法》的解释权归本会所有。

第四篇:湖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办法

湖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

管理办法

湖南省发改委官网公布关于印发《湖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对全省范围的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进行规范,并从即日起执行,进一步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以下是小编推荐的湖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湖南省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2]1170号)以及《湖南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施意见》(湘发改价服[2017]96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

第三条 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依照病区单元床位数量和服务性能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双人间床位、三人间床位、四人及以上多人间床位、层流洁净病房床位、重症监护病房床位、特殊防护病房床位、门/急诊留观床位等床位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指导价为最高标准,各医疗机构具体执行价格可以向下浮动,不得上浮。

单人间、套间病房床位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公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公立医疗机构在执行前须报有管理权限的发改(价格)、卫生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部门备案,报备内容详见附件1。但其床位数不得超过本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的总床位数的10%。

第四条 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

(一)省发改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政策,并具体核定在长部省属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

(二)市州发改部门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病床价格管理政策,并具体核定市属及辖区内其他省属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

(三)县(市、区)发改(物价)部门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病床价格管理政策,并具体核定县(市、区)属及辖区内其他省、市属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

第五条 制定或者调整政府指导价的病房床位价格,应按照《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要求,开展价格成本监审。

第六条 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病

房床位价格,应统筹考虑床位成本、财政补助、服务内涵以及医保基金和群众负担能力等因素。注意区域间价格水平和不同配置病房床位价格之间的衔接与平衡。

发改部门核定价格时,应征求同级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意见,并报上级发改部门备查。

第七条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病房其设备、设施和服务质量不得低于规定的基本配置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合理确定价格,并保持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相对稳定。坚持患者自愿选择原则,不得强制或误导患者入住。

第八条 制定或调整属于政府指导价的病房床位价格时,有管理权限的发改部门应告知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下列资料:

(一)核定病房床位价格的申请报告;

(二)新建、改造病房的立项审批、床位编制等有关文件;

(三)病房房间面积、结构、床位数及布置图;

(四)病房及公共设施、设备配置清单;

(五)新建、改造病房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六)新建、改造病房的财务决算或预算报告;

(七)新建、改造病房所需贷款合同和利息支出的凭证;

(八)用于测算新建、改造病房营运成本的相关资料(包括医院相关的会计报表、明细账和已经投入使用的病房面积等);

(九)发改部门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病房床位价格项目内涵所列的服务成本、设施设备和物品消耗等成本都已包含在床位价格中,不得再另外收取。住院期间使用一次性脸盆、枕头、床单、被套、大小便器须事先征求病人意见,由病人自愿购买,不得强行推

销。详见附件2。

第十条 医疗废物处置费已计入床位价格中,医疗机构不得另向床位使用患者及陪护人员收取。

第十一条 病房内安装取暖、空调设施并使用该设施的,可在床位价格外另收取取暖费或空调费,未使用情况下不得收费。层流洁净病房床位、重症监护病房床位、特殊防护病房床位不另收取暖费或空调费。

第十二条 精神病、烧伤、传染病患者使用精神病、烧伤、传染病专用病房床位的,可在同等级病房床位价格上加收适当费用。

第十三条 住重症监护病房同时保留普通病房床位的,应当分别计价。符合病房条件和管理标准的急诊观察床位按病房床位标准计价。

第十四条 公立医疗机构向陪护人员提供陪护床或陪护用具的,可以收取租金,但不得收取陪护人员的取暖费或空调费。

第十五条 病房床位价格一律按计入不计出的办法计算,即入院当天计算床位价格,出院当天不计算床位价格;当天入院当天出院的按一天计算床位价格。急诊观察床位使用不足12小时按半日计算,超过12小时不足24小时按1日计算。

第十六条 公立医疗机构在核定的病房床位数之外原则上不得增加病床。由于治疗的需要,确需增加病床的,按以下规定收费:

(一)在病房内增加病床的,新增床位和原有床位统一按加床后实有床位数标准收取床位价格。

(二)在病房外走廊、过道临时增加的病床,按四人及以上多人间标准的50%收取床位价格,但不得收取暖费或空调费。

(三)母婴同室婴儿床可适当收取床位价格,但不得收取取暖费或空调费。

第十七条 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报销比例由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八条 公立医疗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床位价格和医保报销标准。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十九条 各级发改(价格)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公立医疗机构病房床位价格管理事项。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执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第五篇:江苏级机关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江苏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省省级机关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机关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南京市消防条例》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省级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机关及其下属单位(以下统称机关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省属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机关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立足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消防安全责任自负,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着力提升机关单位查改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第四条

机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其他领导负责各自分管工作职责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各级、各岗位应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第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主动接受辖区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和指导,自觉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第二章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制度

第六条

省级机关建立消防联席会议制度,消防联席会议主任由省政府秘书长担任,省政府分管机关事务的副秘书长任常务副主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监察厅副厅长、省公安厅副厅长任副主任,成员由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消防总队、南京市消防支队的负责同志担任。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主任由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分管领导担任。各机关单位明确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为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的联络员。

第七条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有:

(一)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消防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研究、指导、协调省级机关消防工作;

(二)定期研判消防安全形势,研究加强机关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协调解决机关单位消防工作的重大问题;

(三)根据消防工作需要,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宣传培训教育等活动;

(四)对各机关单位的消防工作进行督查、检查和指导。第八条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有:

(一)承办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的重要活动;

(二)检查、了解和掌握各机关单位消防工作情况,定期汇总、分析并通报机关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情况,提出改进和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三)针对省级机关消防安全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做好调研,提请消防联席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

(四)承办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第九条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建立以下工作制度:

(一)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有关单位联络员会议。

(二)定期组织对各机关单位的消防工作进行督查检查,必要时可组织抽查互查。

(三)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每年与各机关单位签订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组织开展机关单位消防工作总结表彰活动,落实考核奖惩制度。

第三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条 机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保障机关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机关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

(二)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管理等工作统筹安排,批准实施消防工作计划;

(三)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四)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五)组织开展防火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六)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本单位志愿消防队;

(七)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第十一条 机关单位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负责实施和组织落实下列消防工作:

(一)拟订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组织制订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三)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四)每月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五)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六)组织管理本单位志愿消防队;

(七)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八)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至少每半年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消防工作情况,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

第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明确本单位消防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的消防管理人员。消防管理部门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消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的领导下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在多产权、多使用权建筑内的机关单位,共同设立消防安全管理委员会。原则上,面积最大的单位为管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也可以由各家单位协商确定主任委员单位。同时,应确定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明确该建筑的消防安全统一管理单位,机关各单位应自觉服从统一管理单位的管理。统一管理单位应当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管理。确定的统一管理单位应当报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和辖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加强房屋租赁的消防安全管理。出租方、承租方应在订立的合同中依照有关规定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承租方在其使用范围内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出租方应当对承租方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各单位的居民住宅部分依照本规定监督管理。

第四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机关单位在新建、扩建、改建、装修建筑时,其消防设计应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依法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

第十六条

机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公布执行。

第十七条

机关单位应当将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八条

机关单位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通畅,保持防火门、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完好有效。

第十九条

机关单位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验、检测、维修和保养,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对故障或者损坏的自动消防设施应当及时组织维修。

第二十条

机关单位设有的自动消防设施应当接入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保持联网,专人管理,确保正常使用,不得擅自关闭或者拆除。

消防控制室应实行双人值班,值班人员应持证上岗。第二十一条

机关单位应当对动用明火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的,动火部门和人员应当按照单位的用火管理制度办理审批手续,落实现场监护人和监护措施,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后方可动火施工。

动火施工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落实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第五章

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

第二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防火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存档备查。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新建、改建、扩建及装修工程消防行政许可情况;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及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落实情况;

(三)消防(控制室)值班、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情况,消防器材配置和完好有效情况;

(四)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和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管理情况;

(五)防火检查、巡查及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六)员工消防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落实情况;

(七)消防安全管理档案记录情况;

(八)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第二十三条

省级机关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每日进行防火巡查,并填写巡查记录,存档备查。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有无违章;

(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三)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四)消防设施器材、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

(五)重点部位员工在岗在位情况;

(六)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员工应当每日进行岗位防火检查,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有无违章;

(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

(三)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四)场所有无遗留火种;

(五)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第二十五条

防火检查、巡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第二十六条

机关单位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应立即向单位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消防安全分管领导报告,由机关单位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并落实整改资金。整改期间应采取临时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或重大火灾隐患的,危险部位应停止使用。

火灾隐患整改完毕,整改责任人应当将整改情况记录报送机关单位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由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七条

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提出的火灾隐患,机关单位应当按要求及时改正并将火灾隐患整改情况复函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第六章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八条 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并落实消防宣传教育制度,明确培训部门和人员,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下列规定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一)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三)对在岗员工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第二十九条

机关单位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二)本单位消防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

(三)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四)有关消防设施、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

(五)报警、扑救初起火灾、疏散逃生自救知识;

(六)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内容和处置火灾程序。第三十条 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一)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

(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三)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

(四)其他依照规定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的人员。上述规定中的第(三)项人员应当按规定参加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

第三十一条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志愿消防队,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器材,并组织开展消防业务学习和灭火技能训练,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

第三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消防安全提示性标志、警示性标志和禁止性标志或图示,配备相应的疏散逃生装备和器材。

第三十三条

机关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有高层建筑的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内容。

第七章

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应立即呼救并拨打“119”电话报警,起火部位现场工作人员应形成第一灭火应急力量,采取以下措施:

(一)靠近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摁下按钮或拨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值班人员;

(二)靠近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工作人员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

(三)现场工作人员迅速引导人员疏散。

第三十五条

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室或值班人员应立即启动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形成第二灭火应急力量,采取以下措施:

(一)消防控制室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通讯联络组迅速通知员工赶赴火场,并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三)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使用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器材扑救火灾;

(四)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疏散现场人员;

(五)安全救护组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六)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第三十六条

火灾发生后,机关单位应为公安消防机构抢救人员、扑救火灾提供便利和条件,并组织人员保护火灾现场。

第三十七条

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和建筑使用管理单位应当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故的情况,协助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

第三十八条

起火单位和建筑使用管理单位应当对火灾事故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加强和改进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火灾事故分析报告应当在火灾发生后30日内报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八章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第四十条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消防安全例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检查、巡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志愿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消防档案管理和其他必要的消防安全管理内容。

下载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收费内部管理的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收费内部管理的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