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019-05-13 18: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篇: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一、选择题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一做法()①健全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②是对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 ③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④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属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选项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按劳分配,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收入差距,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答案:A 2.2017年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范围、放宽实施条件,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相关所得税政策。这一举措()

①有助于增加科技人才的财产性收入 ②是对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④有助于增加科技人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2017年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范围、放宽实施条件,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相关所得税政策。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有助于增加科技人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故③④选项入选。①选项“财产性收入”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②选项错误,不涉及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选D。答案:D 3.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65,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下列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基尼系数的举措有()①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④完善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政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基尼系数降低表明社会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分配更显公平。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

配公平,①应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积极性,与缩小收入差距无关,②不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能降低基尼系数,③正确;完善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政策有利于提高效率,激发生产积极性,与缩小收入差距无关,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答案:B 4.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政府做好收入分配的调整,为此,政府要()①增加就业岗位,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③提高国有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

④逐步降低居民储蓄率,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知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属于再分配,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因为提高国有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答案:A 5.2017年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

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允许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5%的省(区、市)将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阶段性适当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上述措施()①旨在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 ②能够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有利于完善分配政策,协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的分配政策。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也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分配政策,协调国家财政收入与企业所得之间的关系,所以①③当选;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调的是工人与企业的关系,与题干无关,②不选;上述措施与缩小收入差距无关,④不选。故答案选A。答案:A 6.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企业的生命指数与税率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如图)。当税率由O向W1移动时,企业的生命指数逐渐下降;当税率突破W1时,企业将大面积倒闭。因此,W1处被称为“死亡税率”。由图可知()

①政府应确定合理的税率 ②国家应优化税种结构

③从国家调控高耗能企业看,税率W2优于W1 ④从鼓励企业发展看,税率W2优于W1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并结合图可知,企业的税率与其生命指数之间是成反比例的,即税率越高,企业的生命指数会越低,当税率突破W1时,企业将大面积倒闭。因此,W1处被称为“死亡税率”。由图可知政府应确定合理的税率,从鼓励企业发展看,税率W2优于W1,故①④选项入选。②选项与题意无关。③选项错误,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税率W2优于W1。选B。答案:B 7.自2017年7月1日起,我国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取消13%的增值税税率,原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适用13%税率的全部降至11%,涉及农产品、天然气、食用盐、图书等23类产品。这一举措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正确的是()A.简并增值税税率→调控财政收支水平→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B.简并增值税税率→优化国家税种结构→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C.简并增值税税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D.简并增值税税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解析: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原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适用13%税率的全部降至11%,涉及农产品、天然气等23类产品从中受益,这有利于减轻

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简并增值税税率,并不是为了调控财政收支水平,增加国家税收收入,而是为了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A、B两项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第三产业发展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答案:C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入立法宗旨,也为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提供了法律依据。征收环境保护税所产生的影响是()A.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财政赤字减少——财政支出下降——经济平稳运行

C.企业纳税负担增加——生产规模减小——产品价格上涨——企业利润提高

D.企业生产能耗降低——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提高——生产规模扩大

解析:题目中,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入立法宗旨,也为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提供了法律依据。征收环境保护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使企业利润降低从而倒逼企业自身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故A选项入选。B选项错误,此税法实施未必会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选项错误,企业的生产规模减小,但是不意味着产品价格上涨。D选项错误,企业生产能耗降低的表述错误。答案:A 9.推进亲劳动、亲自然的税改,从而起到刺激消费、防通胀、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等多重功效,已成当务之急。这主要是因为()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②我国社会发展日益滞后于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③税收调节是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

④税收是调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④

C.②④

B.①③ D.②③

解析: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关系。推进亲劳动、亲自然的税改,从而起到刺激消费、防通胀、促进就业、保护环境等多重功效。这是因为税收是调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现实,排除;③夸大了税收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答案:A 10.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12 363亿元,比2015年增长3.7%。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主要体现了国家财政()A.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是国家收入和支出

D.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用

解析: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主要体现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A项正确;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不选;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只是体现了财政支出,没有体现财政收入,C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答案:A 11.2017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是()①下调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③减少国债发行规模 ④加大结构性和定向减税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实现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下调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货币政策,排除①;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加大结构性减税和定向减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国债发行规模,②④符合题意,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12.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财政支出和税制结构。以下改革措施与其带来的影响对应正确的是()①把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调节产品结构——引导居民消费方向

②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③健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使公民依法纳税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财政支持节能减排,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但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无直接关系,②错误;“营改增”实质上是减税,并不直接带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与促进公民依法纳税无密切关系,④错误。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17年9月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

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如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如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国家,因此考生可以从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转变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①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扶贫的物质基础,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深度贫困地区居民脱困;④转变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脱贫目标。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7年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提出的具体措施有: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多渠

道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严打违法添加行为、落实复原乳标识制度、打造国产乳品品牌。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保障民生举措及其体现的经济生活依据。解析:本题以国家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劳动与就业、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我国保障民生要完善就业政策,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要对重要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因为市场调节有局限性;保障民生要通过再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因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保障民生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公平的实现等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举措:保障人民就业、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重视社会公平等。

依据: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创业对保障民生、实现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对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③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通过再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救助,实现公平。

第二篇: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第三部分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最终版]

一、选择题

1.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电影发展局于2017年6月举行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电影回顾展活动,挑选了一批不同时期的经典香港电影作品在广州展映,让观众品味经典的香港电影文化。这是基于()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不同的经济决定不同的文化 D.文化环境不同对人的影响也不同

解析:之所以要举行电影展活动,是因为这种文化活动能让观众品味经典的香港电影文化,从而使观众在文化活动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答案:A 2.2017年3月18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廖俊波的事迹说明()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会产生重要影响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决定着人的终身发展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析:廖俊波同志具有正确的“三观”,对他从事为人民造福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正确;B错在“决定”上;不同的“三观”对人所起的作用不同,不一定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故C错误;D表述绝对化,故不选。答案:A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课。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要树立良好家风,是因为()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深远持久的 ③要全面继承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 ④家庭教育是传达社会规范、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制的,故排除②;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有精华也有糟粕,③中“全面继承”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答案:B 4.繁荣安徽文化必须把继承创新和交流借鉴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和提炼老庄哲学、桐城派文化、徽州文化等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深刻认识和开发安徽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高能价值。深入挖掘和提炼这种价值有利于()

①传递和创造文化 ②育文化人和引领风尚 ③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④精神滋养和灵魂塑造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深刻认识和开发安徽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高能价值,通过发掘这其中的精神可以起到育文化人和引领风尚、精神滋养和灵魂塑造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文化自身并不能进行文化传递和创造,排除①。③表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而不是对文化价值的表述,排除。答案:C 5.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材料体现了家风()①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作为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 ③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 ④能促进个人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家风又称门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这体现了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这说明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和家风

都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②④观点片面。答案:B 6.中国人比较注重谦虚,并把它看作是一种美德。在受到别人赞美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示谦虚有礼。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这表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不同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④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传统不同、观念不同导致交往方式各异,①②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③中“决定”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答案:A 7.为进一步培养职业能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2017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特色赛)暨第五届全国煤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6月14日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赛。“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是因为()①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提升劳动技能需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①②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错误;④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答案:A 2017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生活中因为读了一本书,而使人的思想观念乃至前途命运发生根本改变的故事比比皆是。据此完成第8~9题。8.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具有持久影响 解析:阅读可以使人的思想观念乃至前途命运发生根本改变,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持久的,C应选;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实践,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创造文化,B排除;材料是说文化对人的“三观”的影响,而非“三观”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影响,D排除。

答案:C 9.阅读的文化意义在于()①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②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陶冶 ③丰富精神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④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我们阅读的文化意义在于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①排除;有的阅读不一定会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④排除。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 10.某白领女性,退出职场后结识了一帮牌友,靠打牌消磨时光,整个人颓废了许多。后来她加入了一个写作圈子,一年下来,不仅赚到了稿费,还通过读书丰富了精神生活,人也开朗了许多。这启示我们()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慎重选择朋友圈 ②文化塑造人生,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培养 ④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审读材料可知,加入不同圈子对个人发展影响不同,这启示我们应慎重选择朋友圈,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①④符合题意。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说法不准确。③与题意不符。答案:C 11.2017年7月14日,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暨曹文轩产品运营计划发布

会在第七届江苏书展举行。曹文轩的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与感染力,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高的文学品位,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能够决定人的健康成长

解析: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导人们前进的旗帜,并由此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文化对人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12.某村通过建设“村落文化宫”,改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改善了村里的社会风气和公共卫生,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情操。这佐证了()A.物质文化条件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B.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C.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的过程 D.文化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解析:材料揭示了该村物质文化条件的改善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的是社会发展对文化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影响,A符合题意,排除B、D;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一直是发展中大国的一个重大的、现实的课题,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都以土地为生存之本,哪怕外出闯荡奋斗,心中总有一块地作为最后的心理保障。而今,失地造成了农民失去生存底线的恐慌。农民因心理惰性和惯性,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挑战有着内在的恐慌,不知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失地农民成为在生活空间、生活方式、文化心态都被边缘化了的“边缘人”。

结合材料,运用感受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消除失地农民的困惑。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感受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消除失地农民的困惑,学生要明确知识范围,即感受文化影响,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等角度思考如何消除失地农民的困惑。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

动。政府及失地农民所在社区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生活,引导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面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挑战,失地农民要积极迎接挑战,适应城市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政府及失地农民所在社区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失地农民也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自开播以来,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感人的人文情怀,感动了数以亿计的观众,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共振、文化的共鸣,被誉为 “综艺清流”。

《朗读者》以“遇见”“陪伴”“眼泪”“告别”“勇气”“家”“青春”等为主题,每一期都让人细细品味,重拾初心与感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至大无外》为世人朗读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自信;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在40多部影视剧中都饰演了母亲的角色,她在朗读中回忆起自己的母亲,述说了感人至深的浓厚母爱;冯小刚畅谈了自己的青春,既有蹉跎岁月,亦有鲤鱼跳龙门;鲜花山谷夫妇结婚26年,举案齐眉,他为她打造最美的私家花园,在《朗读者》中为世人展现了相知相守的忠贞爱情……

《朗读者》以文化的力量直击观众心灵;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润养着干涸的灵魂,同时,更以不同的视角与故事带给观众种种感动;

向社会传递着正向而积极的价值观。作为一档收获观众火热好评的热播节目, 《朗读者》成就了文化界的巅峰盛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说明《朗读者》是如何直击观众心灵的。

答案:①《朗读者》作为一档优秀的文化节目,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感人的人文情怀,塑造着观众,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共振、文化的共鸣。②优秀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该节目通过展示不同的主题,让观众感受到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感人至深的浓厚母爱、相知相守的忠贞爱情等,极大丰富了观众的精神世界。③优秀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该节目以文化的力量直击观众心灵,如一股暖流沁人心脾,润养着干涸的灵魂。④优秀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节目在带给观众种种感动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着正向而积极的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达标检测卷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六年级

语文

下(R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百花园(39分)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圈养(juàn)

圈套(quān)

简陋(lòu)野蛮(mán)

B.折磨(zhé)

折腾(zhē)

混乱(hún)

缰绳(jiāng)

C.畜养(chù)

牲畜(xù)

藤蔓(wàn)

潺潺(chán)

D.挣扎(zhēng)

挣脱(zhèng)

瞟见(piāo)

日晷(guǐ)

二、读拼音,写词语。

(8分)

三、选字组词。

(9分)

书()慰()()贯

冷()

寂()

沙()

信()

()物

责无旁()

四、用画线词语的反义词填空。

(5分)

鲁滨逊远离文明世界,不幸被困在()的荒岛;远离了()的城市,居住在寂寞的荒野;豪华的卧室入梦,()的帐篷成真。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灯红酒绿不见了,一段()的生活开始了,他表现得(),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

五、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句中画横线的部分。

(5分)

1.他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

()

2.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的想法。

()

3.那些鸡一看见猫便住了嘴,装着集中注意力的样子在地上刨虫子吃。

()

4.他情绪低落、失望懊丧地从牛棚里走了出来。

()

5.他们中间有几只扇着翅膀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0分)

1.通过鲁滨逊的教化,使“星期五”成了他的好帮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年8月23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九号05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波莉姨妈见到了汤姆,高兴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训练营(13分)

七、填空。

(9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鲁滨逊漂流记》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

3.《骑鹅旅行记》是一部_________作品,主要讲述了小男孩变成后意外地骑在了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背上,开始了一场神奇的旅行的故事。

4.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就得和他多接触,近距离地观察他,正所谓“近水__________________,近山__________________”。

八、主题交流。

(4分)

主题:我最喜欢的外国名著(名篇)班上举行外国名著(名篇)推介会,请你从名著(名篇)的情节、人物两方面向同学作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展示台(48分)

九、课内阅读。

(9分)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选文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是英国的_______________。(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鲁滨逊怎样的心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不幸的处境中,想到曾经美好的事物,可以安慰自己失落的心。

B.坏事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坚强。

C.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能使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4.从选文第二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14分)

老人与海(节选)

前情回顾: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好几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并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有许多鲨鱼来抢夺他的战利品,老人为保护战果已经与鲨鱼进行了多次搏斗。

①大约在夜里10点钟的时候,他看见了城里的灯火映在天上的红光。最初只是依稀可辨,如同月亮初升以前天上的光亮。然后,当渐渐猛烈的海风掀得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灯火渐渐清楚了。他已经驶进了红光里面,他想,现在他马上就要撞到海流的边上了。

②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器,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③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④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闪现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去劈。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子,随后棍子就丢掉了。

⑤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会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会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⑥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了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的最后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1.阅读短文,归纳老人不希望再与鲨鱼斗的原因。(至少写3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⑥自然段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鲨鱼对老人的进攻的?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写老人对付鲨鱼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与海》发表后,人们评价老渔夫是“不败的失败者”。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各项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3分)

(1)老人已经八十四天没打到鱼,仍然出海,说明他倔强、顽固、不正视现实。

()

(2)老人多次击退了鲨鱼,但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掉了,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失败。

()

(3)老人又老又倒霉,但在奋斗的过程中,他却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硬汉子。

()

4.现实中的我们也会遇到挫折或失败,读了《老人与海(节选)》,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展示。

(25分)

请用书信的形式向父母介绍一下自己对某一篇(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要求:叙述清楚,能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第二单元

达标检测卷

一、A

二、缺乏 宴会 覆盖 寂寞 凄凉 控制 倒霉

防御

三、籍 藉 籍  漠 寞 漠  贷 货 贷

四、野蛮 热闹 简陋 前所未有 若无其事

五、1.无济于事

2.焉知非福

3.聚精会神

4.垂头丧气

5.跃跃欲试

六、1.通过鲁滨逊的教化,“星期五”成了他的好帮手。

2.我国发射高分九号05星。

3.示例:波莉姨妈见到了汤姆,高兴得快要发疯了。

4.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没有必要介意。

5.示例:小河边绿草茵茵,垂柳随风飘荡,老牛在唤小牛回家。

七、1.马克•吐温 天真活泼、敢于冒险、追求自由

2.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

3.童话 小狐仙 大雄鹅

4.胜读十年书 知鱼性 识鸟音

八、示例: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书中的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比如选举愚人王的狂欢节、奇迹宫丐帮的夜生活、敲钟人飞身救美女等。同时书中的人物也塑造得很成功,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纯真、美丽、人见人爱;卡西莫多,长相丑陋骇人,却心地善良……这些人物都已经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不朽的形象。

九、1.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2.表现了鲁滨逊“知足安命”的乐观心态。

3.C

4.示例: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乐观向上、具有顽强精神的人。

十、1.示例:他孤身一人,天黑,没有武器,浑身伤痛。

2.主要是从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鲨鱼对老人的进攻的。通过动作描写来写老人对付鲨鱼的。

3.(1)×(2)√(3)√

4.示例:面对现实中的挫折或失败,我们不应该灰心丧气,失去战斗的勇气,而应该振作精神,全力以赴,去和挫折、失败抗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十一、思路点拨:这次作文是一篇变式的“读后感”。

在写的时候,可以先向父母简单介绍一下这篇(部)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然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写写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这一部分既要有叙事,也要有自己感受的抒发;最后,还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语言要真诚。例文略。

第四篇: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6·高考上海卷)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对专利成果收益分配、科研人员兼职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红、科研人员成立公司等方面做出规定。为落实这些激励性规定,最需要完善的分配方式是A.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管理要素分配

解析:“对专利成果收益分配、科研人员兼职收入、科研成果入股分红、科研人员成立公司等”体现的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具体而言是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要素的分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分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 2.下面内容为甲乙两位同学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前提和原因的辩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状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A.②④

C.①②

B.③④ D.①④

解析: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故②正确,③错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故④正确;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状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①错误。答案:A 3.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 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 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 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A.29 760元、17 000元

C.48 800元、20 000元

B.49 760元、20 000元 D.44 260元、3 000元

解析: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000+960+12 800元=49 76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3 000+17 000=20 000元。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错误的,均排除。故选B项。

答案:B 4.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故事启示我们()A.在经济领域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B.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相等

C.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解析:材料告诉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机制和政策才能确保公平正义,故选C。答案:C 5.《论语》记载:“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A.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B.要求扩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C.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D.要求提高中高收入者的收入

解析: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说明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故选A。答案:A 6.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为此国家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③坚持平均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④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③说法错误,①②④都是国家必须坚持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原则,故选C。答案:C 7.2017年我国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国家实施这些举措有利于()①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②提高居民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③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 ④完善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A.①②

C.②④

B.①④ D.③④

解析:题目中,2017年我国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及稳步提高优抚、社会救助标准,实施好临时救助制度等,国家实施这些举措有利于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完善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故③④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题目不涉及城乡发展的问题。②选项错误,与题意无关。选D。答案:D 8.洛伦兹曲线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它先将一国国民的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占的总收入百分比。比如,收入最低的10%国民、40%国民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10%(如下图),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下列对该曲线分析错误的是()

A.洛伦兹曲线与直线OL围成的面积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B.当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表现为折线OHL C.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洛伦兹曲线都在直线OL的右下方 D.收入分配越公平洛伦兹曲线OE1E2E3E4L就越是向横轴凸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知识。根据题意,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兹曲线E1E2E3E4L就越是向横轴凸出,D观点错误;当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 B正确;直线OL是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洛伦兹曲线实际是一条介于绝对平均线和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一条曲线,C正确;洛伦兹曲线与直线OL围成的面积A叫作 “不平等面积”,面积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A观点正确。故对该曲线分析错误的是D。答案:D 9.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①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 160元调整为1 320元

②某公司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200元财政补贴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①中的措施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但其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②中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效率,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③④重大措施既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而且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符合题意要求。故本题答案选D。答案:D

10.要解决右面漫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①坚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②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消除收入差距 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尽快打破行业垄断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漫画中企业高管的收入要远比普通员工的收入高,故说明了企业中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另外需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故①③选项入选。②选项错误,其强调的是再分配,与漫画主旨不符。④选项错误,其表述与漫画主旨不符。选A。答案:A 11.2017年6~7月,国土部督察组开展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督察。按照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要求,按照“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要求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督察发现某试点县支付宅基地退出补助款1 432万元,有偿退出后户均增收4 200元,使农村土地逐步有序地变成发展的活资本,让农民获得了更多财产性收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 ②整合城乡土地资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③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使农村土地由农民所有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义。得到宅基地退出补助款及其他“财产性收入”,是收入但不是农民的劳动收入,则①错误;②和③都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正确;农村土地原来一般是集体所有制,也不因这次改革而改变,④中“农民所有”表述错误。选B。答案:B 12.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个人努

力所获得的绝对报酬量,而且关心同别人比较报酬的相对报酬量。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②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③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有助于推动生产发展 ④公平的分配关系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题目中,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故启示我们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有助于推动生产发展。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④选项错误,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选C。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统计局2017年7月6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821元,比2012年增长4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更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 616元,比2012年增长39.3%,实际增长28.6%,年均实际增长6.5%。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363元,比2012年增长47.4%,实际增长36.3%,年均实际增长8.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2012年下降0.16,比2015年缩小0.01。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多在中东部,差距较大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差距的指标)为0.465,比2015年上升了0.003。

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经济信息?应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解析:本题第一个问题一定要回答准确,即把材料信息概括准确、完整,否则会影响到第二问的解答。从本题材料中可以看出三层信息,一是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三是仍然存在收入差距。那么如何解决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应联系教材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如收

入问题主要靠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去增加;收入差距问题主要靠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两个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等加以解决。

答案:(1)我国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收入差距的问题仍不可小觑。

(2)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⑤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坚持精准帮扶。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纵观这么多年党代会的报告,十三大是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大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十五大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则进一步发展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了十七大就已经变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发展到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九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从提法的变迁很容易看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公平问题。

结合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强调解决公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说明我国解决公平问题的措施。

解析:(1)该题属于依据类的解答题。本题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学生在回答时,可以从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层面回答即可,具体说来就是从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等角度进行说明。(2)本题比较基础,属于措施建议类型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结合教材的知识,说明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初次分配要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①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公平的收入分配,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既要求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②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政府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⑤充分发挥财政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篇: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练习:第二单元 第4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解析: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可以得出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A项正确;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但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这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故C项错误;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可知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A 2.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解析:题目强调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也就是主要看1688年“光荣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和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都是从革命的方式说的,故A、B两项错误;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战胜封建贵族,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至议会,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故D项正确。答案:D 3.从17世纪末期的“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的议会改革,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如今反对党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

一。据此可知反对党()A.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其特色是政治协商与妥协 C.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是民主政治长期演进的结果

解析:英国的政党政治正式确立于20世纪初影子内阁的创立而非反对党的出现,故A项错误;反对党的特点是政治协商和对执政权的追求,故B项错误;反对党是与近代议会制度同时出现的而并非是后者妥协的产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如今反对党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可知,反对党是一种民主政治长期演进的结果,是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故D项正确。答案:D 4.18 世纪初,英国平静地经历了从斯图亚特王朝到汉诺威王朝的转变,对新国王乔治一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反对他的连一个耗子也没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国王的军事实力强大 C.英国议会内缺乏反对派

B.斯图亚特王朝不得人心 D.君主立宪剥夺国王实权

解析:18世纪初,君主逐渐走向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之所以出现“从斯图亚特王朝到汉诺威王朝的转变”是因为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根据1701年《嗣位法》,斯图亚特家族成千上万的天主教男嗣无权继承王位,而新教徒,斯图亚特家族的女嗣后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并不是斯图亚特王朝不得人心,故B项错误;英国议会缺乏反对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剥夺国王的权力,故谁来成为国王都不会被反对,故D项正确。答案:D 5.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A.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B.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C.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D.是责任制内阁下的正当行为

解析:早在责任制内阁形成前,国王就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小皮特的做法符合责任制内阁的运行规则,故B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至上,故C项错误;责任制内阁下,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集体辞职,或者报诸国王批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故D项正确。

答案:D 6.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B.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D.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解析:材料说的是议会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说明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议会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并不是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故C项错误。答案:D 7.在美国宪法的背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文化。在美国形成初期,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新型国家”的公民。这不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宣扬的准宗教性的乌托邦社会,而是根据政府的首要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由共和国。这种新型自由共和制既希望避免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离心危险,又希望避免随心所欲的集中权力。这说明()A.美国首创共和政体

B.美国人的政治追求与法国人有本质差别 C.美国新型共和国的首要原则是三权分立 D.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

解析:共和政体古已有之,美国首创共和政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美国人的政治追求与法国人没有本质差别,他们都追求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权分立的原则,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是根据政府的首要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由共和国。这种新型自由共和制既希望避免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离心危险,又希望避免随心所欲的集中权力”可以得出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故D项正确。答案:D 8.美国1787年宪法在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说明该宪法()A.条款内容存在着矛盾

C.有碍政府权力的行使

B.旨在维护人民的权利 D.具有权力制约的精神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在不同的条款中规定,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和禁

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并不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最初并没有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款,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不是妨碍政府权力的行使,故C项错误;根据这部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说明联邦政府的一些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答案:D 9.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的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解析: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因此无法回避民族问题,故B项错误;C项没有体现出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此举的主要意图是强化公民意识,故C项错误;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并不是为了实行种族歧视,加剧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A 10.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这表明代表们希望()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代表们希望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故A项正确;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只是材料部分意思的体现,故B项错误;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也是材料部分意思的体现,故C项错误;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也是材料部分意思的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 11.1787年初,麦迪逊致信华盛顿说:“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对此,后来解决的方案是()A.取消各州的自治权

B.釆取三权分立原则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解析: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说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麦迪逊认为松散的州不利于国家统一,后来美国1787年宪法中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要高于各州的权力,故C项正确;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故D项错误。答案:C 12.1865年美国非洲裔第一次参加林肯总统第二任期就职典礼的游行;1917年妇女第一次参加威尔逊总统就职典礼的游行;1963年第一次由一名女法官主持约翰逊总统宣誓仪式;198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电视转播第一次为有听力障碍者提供闭路字幕。这些“第一次”折射出美国()A.民主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B.总统就职宣誓仪式能与时俱进 C.妇女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高 D.总统就职典礼缺少统一的仪式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美国非洲裔、妇女、有听力障碍者第一次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故反映出美国民主范围不断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的意义,不是反映总统就职仪式的发展变化,故B项错误;妇女地位提高是材料中部分意思的体现,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注重总统就职典礼的仪式,故D项错误。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下院又称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以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为例……选民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选邑多达159个,而这些选邑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英格兰全部489名议员总数的64%。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伦敦地区人口已达百万,也仅有10个议席。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席位。根据1710年的议会法案,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这些规定显然是把中低收入阶层排除在议会之外。在郡选区,选举的独立性仅限于贵族阶层,谈论选举的民主性非常荒唐可笑,因为收买选票的事情往往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收买选票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下层选民来说,选票就相当于一笔财富,因而

随时愿意卖给开价最高者。据统计,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一般采用暴力革命或者和平改革(这里是指“光荣革命”和议会改革)的方式。到底该采取哪种方式呢?就英国而言,最终采取的是和平改革方式。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光荣革命形成的传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得通过改革完成政治民主化成为可能”。

——以上均摘编自《议会改革与英国的

政治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简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不同的地区人口、经济增长有变化,但是议席分配却未做相应调整;根据材料一“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说明选举方法落后;根据材料一“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说明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根据材料一“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得出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根据材料一“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得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

(2)1832年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方式取得席位的,其意义从对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享有民主权力,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其改革的方式角度分析。

答案:(1)问题:议席分配未能依据人口变化、经济变化而适时调整;仍沿用落后选举权制度,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2)意义: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话语权;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防止独裁统治;有利于形成和平改革民主政治的政治传统,避免暴力冲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同样对宪法如何起草、含义如何持有争议,他们的争论同样反映出对宪法含义的当代见解。在有些学者看来,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还有人认为,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

《美国史(1492—1997)》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解析:材料对美国制订宪法的探讨,形成三个观点,“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所表达的观点是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

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所表达的观点是宪法是为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制定,“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所表达的观点是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任选其中一个,列出相关的史料来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示例1)观点: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

探讨: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示例2)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探讨: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样做可以避免联邦政府过度集权;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三者相互制衡,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院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众议院有权对犯有错误的总统提出弹劾。

下载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政治(人教版)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