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4]21号 2004年4月5日)
各银监局:
为规范非现场监管工作,加强对非现场监管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现将《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印发你们。请各银监局根据实际情况,在非现场监管工作中组织试用,认真总结试行经验,并将有关试行情况和修改意见及时上报银监会。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是监管部门开展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银监局应按照规程的有关规定,规范、高效地开展非现场监管工作,有效发挥非现场监管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作用。
二、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应根据银监会有关规定履行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职能。
三、各银监局应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明确非现场监管的信息要求,制定
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信息报告制度,并督促和指导各行严格执行和落实,确保监管信息采集渠道的畅通;监管信息要求应明确各类监管信息的具体内容、报告频率、报告方式和保密要求等,特别应对信息质量作出明确的规定。
四、各银监局应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督促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规定向监管部门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五、各银监局应充分利用定期走访、审慎会谈、即时询问、要求报送补充信息等手段,及时获取更广泛、更全面的监管信息。在利用各种非现场监管手段时,应参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规定的有关文书格式,制定规范的非现场监管文书,保证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六、各银监局应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的规定,按季向银监会报送分行别的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以事实(典型案例)为依据,以数据为支撑,围绕监管重点,真正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审慎的、全过程的综合性分析。
附件
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工作,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在定期或不定期采集商业银行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持续监测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相机采取监管措施的过程。
第三条 非现场监管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原则,持续识别、监测、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管,包括策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家与转移风险。
第四条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监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提示,相机采取监管措施,纠正和制止危及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经营行为和趋势,以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存款人利益。
第五条 非现场监管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反馈与使用、信息归档与管理四个阶段。
第六条 各级监管部门应当按照银监会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银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水平。
第七条 非现场监管收集的信息应充分用于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工作。各级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对非现场监管的信息进行整理,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有问题银行处置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级。
第二章 信息收集与核实
第八条 监管部门应按照持续监管的要求,全面收集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状况的动态信息。第九条 监管部门应要求商业银行报送非现场监管需要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
资料报送的方式包括:直接报送报告、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进行数据通讯等。
监管部门应根据商业银行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资料的报送方式、报送内容、报送频率和保密要求。
第十条 监管部门应当发布明确的采集监管信息要求,并督促和指导商业银行建立和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确保监管信息采集渠道的畅通。
监管部门应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督促商业银行就特定的重大事项向监管部门及时报告。第十一条 监管部门应当监督和督促商业银行对所报送资料实行归口管理或指定牵头部门,并对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监管部门必要时可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经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或鉴证的资料。
第十二条 现场检查通知、现场检查报告和被查商业银行的整改意见等现场检查信息应用于非现场监管分析。
第十三条 监管部门应关注新闻媒体、独立评级机构等社会监督机构发布的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重大变化事项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四条 监管部门在分析与评估商业银行风险和经营状况时,应依照审慎监管的原则,对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或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确认和证实。
确认和证实的方式包括询问、要求提供补充材料、走访被监管机构、约见会谈等。
第十五条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电话、函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要求商业银行相关人员对有关问题进行答复。
对重要事项的电话询问应当制作《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格式参见附件一)。
第十六条 监管部门要求提供补充材料,应发出《监管信息报送通知书》(格式参见附件二),并可要求商业银行就相关问题做出说明。
第十七条 监管部门走访商业银行应坚持双人走访的原则,走访结束应当制作《非现场监管走访要情》(格式参见附件三)。
第三章 信息处理与分析
第十八条 监管部门应根据持续监管的要求,及时对商业银行报送的资料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形成非现场分析报告。
第十九条 各级监管部门应针对商业银行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不同情况,各有侧重地进行监管分析。
对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应当重点关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流动性状况、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对商业银行非法人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应重点关注资产质量状况、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状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分析要素参见附件
四、附件五)。
第二十条 监管部门应按季撰写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季度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商业银行总体风险评价;
(二)商业银行报告期内的主要风险、风险变化趋势和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重大变化,包括股权变动、高级管理人员调整、组织架构重组、重大资产处置、重大损失、重大诉讼案件等;
(四)监管意见、建议和监管工作计划;
(五)非现场监管人员认为应当提示和讨论的其他问题。
季度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应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第二十一条 监管部门应当撰写年度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全面揭示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判断商业银行的风险变化趋势,提出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年度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及其重大变化;
(二)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情况、指标异常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管理状况及其评价;
(四)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主要风险及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的风险变化趋势;
(五)年度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六)监管意见、建议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七)其他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信息反馈与使用
第二十二条 监管部门应视情况将非现场监管分析的结果、监管措施以监管通报的形式通报商业银行,并要求商业银行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将监管通报发送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股东大会。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出现以下情形,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约见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
(一)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问题或风险;
(二)商业银行没有按要求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三)商业银行报送的整改和纠正计划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风险;
(四)监管部门认为需要约见的其他情形。
约见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发送《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格式参见附件六)。第二十四条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非现场监管的分析结果,实施现场检查。
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应当作为制定现场检查计划的参考,对现场检查的频率、力度、范围和重点作出提示。
第二十五条 监管部门在完成年度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后,应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审慎监管会谈,讨论商业银行的风险、纠正问题与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第二十六条 监管部门应在年度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等年度监管情况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级,实施分类监管。
第二十七条 经银监会授权、批准,监管部门可以部分或全部向社会公布非现场监管结果,以强化公众监督和市场约束,促进商业银行自律管理机制的形成。
第五章 信息归档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监管部门应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应包括:商业银行报送的各类信息、商业银行的社会信息及其分析评价意见、与商业银行的函件往来、电话记录、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会谈记录或纪要、监管日志、工作底稿、相关请示和领导批示等。
第二十九条 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的保管、查询和保密制度。第三十条 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应当由专人保管,建立查阅登记制度。
第三十一条 监管部门对监管信息负有保密义务,法律另有规定的披露情况除外。
本条所称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一)商业银行报告的所有数据信息;
(二)商业银行报告的非数据信息;
(三)监管部门撰写的监管报告、风险评级结果等信息;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划、业务创新等内部信息;
(五)上市银行尚未公告的董事会决议等决策信息;
(六)其他可能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信息。
第六章 非现场监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 银监会负责对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根据工作需要,也可授权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对其辖区内的全国性及区域性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负责对辖区内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及根据授权对辖区内的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上级机构可向下延伸进行非现场监管。
第三十三条 下级监管部门应按要求向上级监管部门报送非现场监管分析报告及其他分析报告,上级监管部门应及时向下级监管部门通报有关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三十四条 为保证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持续性,监管部门应指定专门人员从事非现场监管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三十五条 非现场监管人员对承担的非现场监管工作负责,独立做出监管结论。
第三十六条 非现场监管工作人员做出监管结论时,应制作监管日志和工作底稿,并留底备查。第三十七条 为促进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非现场监管工作评价制度,对非现场监管工
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价。
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评价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信息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监管信息档案的完整性、监管措施的可行性和非现场监管的有效性。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城市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管规程比照本办法施行。
第二篇: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督促金融机构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下列金融机构 :
(一)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三)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四)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并公布的其他金融机构。
从事汇兑业务、支付清算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履行有关反洗钱义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收集金融机构报送的反洗钱信息,分析评估其执行反洗钱法律制度的状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限期整改等监管措施的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执行反洗钱规定的行为进行非现场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总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规定,确定信息收集内容,规范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操作流程,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根据各自的监管范围建立具体的非现场监管工作目标和对非现场监管资料的分析指标。
第六条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指定专人负责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送反洗钱统计报表、信息资料、交易数据、工作报告以及内部审计报告中与反洗钱工作有关的内容,如实反映反洗钱工作情况。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对依法收集到的有关信息保密。
第八条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评估、非现场监管措施、信息归档等。
第二章 信息收集
第九条 金融机构应按向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反洗钱信息:
(一)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
(二)反洗钱工作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
(三)反洗钱宣传和培训情况;
(四)反洗钱内部审计情况;
(五)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要求报送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信息。上述第(一)项反洗钱信息在内发生变化的,金融机构应及时将更新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上述第(二)项反洗钱信息在内发生变化的,金融机构应于变化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更新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
第十条 金融机构应按季度汇总统计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反洗钱信息 :
(一)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情况;
(二)协助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的情况;
(三)向公安机关报告涉嫌犯罪的情况;
(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要求报送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信息。第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当地分支机构可以按季度通过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或其他渠道收集,也可以要求金融机构按季汇总统计并报送以下反洗钱信息:
(一)报告可疑交易的情况;
(二)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反洗钱调查的情况;
(三)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临时冻结措施的情况;
(四)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涉嫌犯罪的情况。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和监管需要调整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反洗钱信息报送内容。
金融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应于每半年结束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将报告日前半年执行驻在国家(地区)反洗钱规定的情况以及被境外监管部门检查和处罚的情况通过其总部向中国人民 银行报送。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辖内金融机构报送非现场监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金融机构应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或者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收集到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后应按照本办法附1至附7所规定的报表格式逐级上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应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汇总后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审核金融机构报送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及时发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附8),要求金融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补充更正。第三章 信息分析评估
第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对金融机构所报送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审核登记,分类整理,分析评估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法律制度的情况。
第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所收集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分析时,发现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确认和核实:
(一)电话询问;
(二)书面询问;
(三)走访金融机构;
(四)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确认和核实的内容不得超出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所规定的范围。
第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电话询问金融机构时,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附9)。
第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书面询问金融机构时,应填制《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附10),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送达被询问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应自送达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被询问的问题。
第二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走访金融机构时,应填制《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书》(附11),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金融机构,告知金融机构走访调查的目的和需核实的事项。
走访时,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出示执法证。人员少于 2 人或者未出示执法证的,金融机构有权拒绝。
走访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附12)并经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签字、盖章确认。
第二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时,应填制《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
书》(附13),经本行(部)行长(主任)或者主管副行长(副主任)批准后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金融机构,告知对方谈话内容、参加人员、时间、地点等。
谈话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附14)并经被约见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以及设定的非现场监管分析指标,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估。第四章非现场监管措施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评估中发现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及时发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附15),进行风险提示,要求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违反反洗钱规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并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规定办理。
对涉嫌违反反洗钱规定且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的,应进行现场检查。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对《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相关处理文书之日起10日内向发出文书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提出申述、申辩意见。金融机构陈述的事实、理由以及提交的证据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当予以采纳。金融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可根据相关非现场监管信息对金融机构有关事实或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应按季度和撰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告,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报送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一)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规定的基本情况;
(二)涉嫌违反反洗钱规定的情况及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分析和评估结果,依法开展现场检查、给予行政处罚、移送等相关处理情况,以及做出上述处理的依据;(四)非现场监管实施基本情况、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五)改进非现场监管的建议。第五章 信息归档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建立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包括:
(一)金融机构报送的反洗钱统计报表、信息资料、工作报告以及稽核审计报告中与反洗钱工作有关的内容及其他资料信息;
(二)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形成的各种报表、报告资料或分析材料,包括与金融机构的往来函件、电话记录、走访记录、谈话记录及各类监管报表、分析报告、相关领导的批示等;
(三)有关部门或个人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的意见、监督信息及举报材料;
(四)媒体报道的金融机构有关反洗钱信息。第二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将非现场监管信息
档案进行分类归档,按《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督检查及案件协查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进行保存、保管和查询。
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保密制度。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 1.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2.金融机构反洗钱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统计表
3.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和宣传情况统计表 4.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内部审计情况统计表 5.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情况统计表 6.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统计表
7.金融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其他机关打击洗钱活动情况统计表 8.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 9.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 10.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 11.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书
12.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
13.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 14.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 15.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 附1 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2 金融机构反洗钱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3 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和宣传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4 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内部审计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5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年 季度
一、识别客户 单位:家
二、重新识别客户
三、涉及可疑交易识别情况 附6 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统计表 填表单位: 年 季度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注:“单位”和“个人”以在统计机构开户的账户性质确定;“当期可疑交易报告”指报告期内所有可疑交易报告;“其中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指《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可疑交易报告。附7 金融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其他机关 打击洗钱活动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年 季度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附8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 :
根据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需要,你单位 年 月 日报送的 不准确(或不完整),请你单位将下列资料于 年 月 日前报送中国人民银行 行。
一、需要补充的资料
二、需要说明的问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附件: 特此通知。(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9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
附10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 :
对于以下所列事项,请你单位在 年 月 日前以书面形式向中国人民银行 行回复。询问事项: 联系人: 联系电话:(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11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 :
为了,我行将派 同志于 年 月 日前往你单位,了解以下情况: 联系人: 联系电话:(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12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走访人:
姓名: 职务: 姓名: 职务: 被走访机构: 参与人员:
内 容: 事实与评价: 发现的问题: 被走访机构意见及盖章: 附13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 :
根据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需要,兹定于 年 月
日 时 分在,我行 约见你单位同志(先生/女士)就、、等事项谈
话,请准时赴约会谈。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请提前书面说明。特此通知。(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14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
编号:
谈话人:(签字)被谈话人:(签字)记录人:(签字)
附15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 200 年第 号 :
我行根据 年 月 日对你单位实施非现场监管情况,结论如下(包括基本评价和存在的问题):
对你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监管意见:
第三篇: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浅谈
第八讲: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
郭雳
【学科分类】经济法 【出处】金融法苑 【写作年份】2002年
【正文】
非现场检查是指金融监管机关通过对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有关资料,依法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掌握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状况,及时有效地把握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改进政策方针,使金融机构的运作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受到各国重视并被广泛采用,有着其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规模庞大、体系复杂的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令监管当局原有的现场检查应接不暇,然而要增加雇员、添置设备必然引起监管成本的上升;况且“蜻蜓点水”式的现场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问题,更不要说加以解决了。其次,数据通讯、处理技术的革新,显著地降低了信息传递、处理的成本,为非现场检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一来,监管人员就无需再事倍功半地在金融机构间疲于奔命,而可以气定神闲地按动鼠标,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监控,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了。
一、非现场检查的法律依据和内容
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银行规定,在其开户的金融机构必须定期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以反映其经营、财务、损益、资产负债比例等情况。根据提交的报表资料,日本银行按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重点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如银行经营策略、适应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新业务的开辟及资产负债表外交易、为达到资本充足性标准所采取的措施等。此外,日本央行还要监控被检查银行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借此准确判断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我国引入非现场检查的时间不长,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如商业银行的数量较少,对非现场检查的需求不足;金融电子化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满足技术上的要求等等。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如监管风格趋向保守,对新生事物不够敏感。不过,进入90年代,非现场检查在我国仍有长足的发展。《商业银行法》第6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以此为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在1995年4月5日发布的《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定》(银发 [1995]]95号,以下简称为《暂行规定》)中对非现场检查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规范。
《暂行规定》强调,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情况的资料,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程序对金融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稽核报告,对于发现的违规现象或经营不善问题,经质询、核实后作出稽核结论和处理决定。由此可见,我国非现场检查的执行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而作为监管对象的商业银行包括依法设立的中资、外资和合资银行。此外,《暂行规定》还指明了非现场检查应适用的原则,即全国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内容、统一监测指标以及分级监控。
有关非现场检查的内容,各国大都将其分为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检查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检查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的要求,强调更多的是“合规性”,所以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潜在风险及是否稳健安全不是其考虑的重点。风险性检查则旨在通过检查,观察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及其业务活动是否在合理的风险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确认经营风险所在,并督促商业银行制定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和办法,从而避免商业银行承担过大的风险而导致经营失败,确保金融业的谨慎稳健经营。
我国的非现场检查也遵循了以上的分类原则,其中对合规性的检查包括:
(一)信贷规模、限额及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
(二)同业拆借情况;
(三)向人民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和财政性存款的情况;
(四)其它合规性内容。风险性检查的要素则是:
(一)资本充足性;
(二)资产质量;
(三)资产流动性;
(四)盈利状况;
(五)经营管理水平。
二、非现场检查的资料报送和程序规定
非现场检查能否成功实现,关键是看有无广泛、真实的资料来源,因此严格遵守检查制度,及时、准确地填制、报送有关报表材料成为各国对非现场检查的共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按规定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向央行报送下列材料:会计月计表或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非现场稽核监督补充报表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和文字情况说明。
通过审核会计月计表或业务状况表,央行可以掌握商业银行内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以及各项流动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资产负债表则反映商业银行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以及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据此检查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考核各项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为分析各项银行业务,预测发展前景提供数据和信息。记录会计期间内收入、支出、净收益(或亏损)的损益表,是总结和反映全年营业收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收支及利润等情况的重要资料,央行可以通过对它的审查,比较收支、考核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出盈亏变化的原因。
一些国家的法律对商业银行资料报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美国联储规定须提交的报表还包括:反映资产负债表特别项目的有关附表,如存贷款明细表、逾期贷款明细表等;资产负债表上未能反映的报表,如表外项目明细表;有关特别经营的报告,如各项存贷款统计报告、内部借贷统计报告、信托业务统计报告、消费信用统计报告、现金交易统计报告等。
在我国,根据《暂行规定》,报表资料可以采取直接报送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或进行数据通讯等方式传递。为确保有关材料真实、充分,除商业银行应对其报送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外,央行有权要求受检银行提供由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证明,也有权直接对这些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非现场检查的程序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审查阶段。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行收到被检查单位报来的资料后,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查,必要时还可到现场予以核实。
(二)计算整理阶段。对被检查单位报送的资料进行计算、整理,制成非现场稽核监督表。
(三)分析质询阶段。对计算处理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被检查单位经营管理上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质询,被检查单位应按规定时间和方式对质询事项作出说明,并提供有关资料。通常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前者是对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比率分析比较,以观察一定时期该项比率的变化趋势;后者则是利用不同银行间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收益及流动资金等方面的对比,衡量经营水平,判断风险状况。
(四)报告处理阶段。即根据非现场检查的结果,按有关规定写出非现场稽核监督报告,并按规定对被检查单位做出稽核结论,必要时可作出处理决定,监督被检查单位执行。
(五)信息反馈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各级稽核监督部门应及时将稽核结论、处理决定和其它有关分析报告向本行行长和上级行稽核监督部门报告,对非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写出专题报告,提出采取的措施、意见和建议,必要时,中国人民银行可向社会公布非现场检查的结果。
三、与现场检查的比较及我国在非现场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与现场检查相比,非现场检查具有这样一些优点。首先,低成本、高效率。尽管非现场检查系统建构之初可能需要较大的投入,以更新设备、培训人员,但一旦进入正常运作阶段,其在人力、物力上的耗费要比现场检查小得多。因此从整体而言,非现场检查显得更为经济,也更符合未来社会以电脑代替人脑处理数据,以信息流代替实物流实现沟通的发展趋势,同时有助于推动监管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思维的更新。其次,非现场检查有着很强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金融监管机关可以籍此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经常性监管,特别是对于风险性的监管。此外,非现场检查数字传递、微机处理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检查结论的客观性,更好地体现了金融监管公正独立的原则,有利于遏制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腐败现象的产生。
当然,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制度,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非现场检查再一次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监管方式的两大缺点。第一,单纯依靠静态数据资料,只能分析问题的表面,很难揭示问题深层次的内容。毕竟,纷繁复杂的现实不能为简单的“1、2、3、4、„„”或者“Yes or No”所全部涵盖,再出色的计算机语言也无法精确地描绘我们身处的多彩世界,更何况这里所谈的又是其中最为摄人心魄的部分——金融。要想全面地把握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仅仅依靠其自己报送的若干数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第二,在非现场检查中,如果不能辅之以一些直接的查、访、问,对有些问题就难于取证、定性,从而影响到检查的效果。尽管金融监管当局对不按规定报送资料及报送材料虚假不实规定了严厉的罚则,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那些因胆大妄为或是心存侥幸而企图瞒天过海的行为,况且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风险也并非全都能反映在央行所规定的那几个报表中。
不难看出,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而应是你中有我、彼此配合。非现场检查可以用来弥补因现场检查不易频繁进行而造成的监管真空;而现场检查又能对在非现场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作为金融监管者的“双手”,两者缺一不可,取长补短方能相得益彰。
联系我国金融监管的实际,首要的问题是对非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央行在监管中更多地是强调合规性,在监管方式的选择上也倾向于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作为传统方式也是形成央行偏好的原因之一)。应当说,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国情使然,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大量存在着帐外经营、变相拆借资金等违规活动,决定了规范银行行为的必要性;合规性检查作为监管重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放松乃至放弃风险性监管,就实在是顾此失彼,大错特错了。风险性监管所具有的及早发现风险、及时预防控制风险的功能在金融业务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趋多变的情况下,已为许多国家所认识,亚洲金融风暴中东南亚各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更令人触目惊心。因此,为保证商业银行稳健、安全、高效运营,保障金融业的稳定,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风险性监管,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作为其重要监管手段的非现场检查。
其次,我国立法就非现场检查的规定仍不够严密,如对于境外中资金融机构,非现场检查如何操作等问题,就有必要针对各自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给予较为详尽的指示。另外,可否参照适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公布的《对国际银行及其跨国机构监管的最低标准》、《关于银行海外机构的监管原则》,也应加以明确。
此外,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商业银行报送不及时、报表不规范的情况也阻碍着非现场检查作用的发挥,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并加以改正。
现场检查也好,非现场检查也好,都只是金融监管的手段,而金融监管本身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手段,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金融机构将外界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由被动到主动地遵守“游戏”规则,防范金融风险。如果商业银行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缺乏这种意识,则无论现场检查多么频繁,非现场检查多么严格,也只能是事与愿违。反过来说,好制度所产生的正效应同样难以估量,这两种检查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则无疑将会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自发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永远追求更高的境界,人如此,社会亦应如此。
第四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
(银发[2007]254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市中心支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城乡信用社,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为规范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督促金融机构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发布)、《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发布)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人民银行研究制定了《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人民银行总行。
附件: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
中国人民银行 二00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附件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督促金融机构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下列金融机构:
(一)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使用社;
(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三)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四)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并公布的其他金融机构。
从事汇兑业务、支付清算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履行有关反洗钱义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收集金融机构报送的反洗钱信息,分析评估其执行反洗钱法律制度的状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限期整改等监管措施的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执行反洗钱规定的行为进行非现场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总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规定,确定信息收集内容,规范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根据各自的监管范围建立具体的非现场监管工作目标和对非现场监管资料的分析指标。
第六条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指定专人负责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送反洗钱统计报表、信息资料、交易数据、工作报告以及内部审计报告中与反洗钱工作有关的内容,如实反映反洗钱工作情况。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对依法收集到的有关信息保密。
第八条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评估、非现场监管措施、信息归档等。
第二章 信息收集
第九条 金融机构应按向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反洗钱信息:
(一)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
(二)反洗钱工作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
(三)反洗钱宣传和培训情况;
(四)反洗钱内部审计情况;
(五)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要求报送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信息。
上述第(一)项反洗钱信息在内发生变化的,金融机构应及时将更新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上述第(二)项反洗钱信息在内发生变化的,金融机构应于变化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更新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
第十条 金融机构应按季度汇总统计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反洗钱信息:
(一)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情况;
(二)协助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的情况;
(三)向公安机关报告涉嫌犯罪的情况;
(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要求报送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信息。
第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当地分支机构可以按季度通过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或其他渠道收集,也可以要求金融机构按季度汇总统计并报送以下反洗钱信息:
(一)报告可疑交易的情况;
(二)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反洗钱调查的情况;
(三)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临时冻结措施的情况;
(四)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涉嫌犯罪的情况。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和监管需要调整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反洗钱信息报送内容。
金融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应于每半年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报告日前半年执行驻在国家(地区)反洗钱规定的情况以及被境外监管部门检查和处罚的情况通过其总部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辖内金融机构报送非现场监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金融机构应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或者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收集到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后,应按照本办法附1至附7所规定的报表格式逐级上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省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应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汇总后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分支机构应审核金融机构报送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及时发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附8),要求金融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补充更正。
第三章 信息分析评估
第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对金融机构报送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审核
登记,分类整理,分析评估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法律制度的情况。
第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所收集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分析时,发现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确认和核实:
(一)电话询问;
(二)书面询问;
(三)走访金融机构;
(四)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确认和核实的内容不得超出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所规定的范围。
第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电话询问金融机构时,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附9)。
第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书面询问金融机构时,应填制《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附10),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送达被询问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应自送达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被询问的问题。
第二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走访金融机构时,应填制《反洗钱现场监管走访通知书》(附11),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金融机构,告知金融机构走访调查的目的和需核实的事项。
走访时,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出示执法证。人员少于2人或者是未出示执法证的,金融机构有权拒绝。
走访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附12)并经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签字、盖章确认。
第二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时,应填制《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附13),经本行(部)行长(主任)或者主管副行长(副主任)批准后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金融机构,告知对方谈话内容、参加人员、时间、地点等。
谈话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附14)并经被约见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以及设定的非现场监管分析指标,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估。
第四章 非现场监管措施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评估中发现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存在
问题的,应及时发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附15),进行风险提示,要求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违反反洗钱规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并应给予相应行政处罚的,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规定办理。
对涉嫌违反反洗钱规定且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的,应进行现场检查。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对《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相关处理文书之日起10日内向发出文书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提出申述、申辩意见。金融机构陈述的事实、理由以及提交的证据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当予以采纳。金融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可根据相关非现场监管信息对金融机构有关事实或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应按季度和撰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告,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报送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一)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规定的基本情况;
(二)涉嫌违反反洗钱规定的情况及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分析和评估结果,依法开展现场检查、给予行政处罚、移送等相关处理情况,以及做出上述处理的依据;
(四)非现场监管实施基本情况、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
(五)改进非现场监管的建议。
第五章 信息归档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建立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非现场监
管信息档案包括:
(一)金融机构报送的反洗钱统计报表、信息资料、工作报告以及稽核审计报告中与反洗钱工作有关的内容及其他资料信息;
(二)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形成的各种报表、报告资料或分析材料,包括与金融机构的往来函件、电话记录、走访记录、谈话记录及各类监管报表、分析报告、相关领导的批示等;
(三)有关部门或个人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的意见、监督信息及举报材料;
(四)媒体报道的金融机构有关反洗钱信息。
第二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将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进行分类归档,按《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督检查及案件协查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进行保存、保管和查询。
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保密制度。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1.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2.金融机构反洗钱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统计表
3.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和宣传情况统计表
4.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内部审计情况统计表
5.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情况统计表
6.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统计表
7.金融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其他机关打击洗钱活动情况统计表
8.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
9.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
10.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
11.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书
12.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
13.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
14.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
15.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
附1
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
│制度名称
│主要内容
│制定部门
│制定时间
│相关文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2
金融机构反洗钱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
│反洗钱机构名│单位负责人
│反洗钱部门负责人
│反洗钱人员
│ │称(或职能部├────┬─────┬─────┼─────┬─────┼─────┬─────┤
│门名称)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专职 │兼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3
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和宣传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
│培训工作
│
├──────┬──────┬──────┬──────┬──────┬──────┤ │序号
│培训时间
│培训内容
│培训对象
│参加人数 │培训方式 │
├──────┼──────┼──────┼──────┼──────┼──────┤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6
│
│
│
│
│
│
├──────┴──────┴──────┴──────┴──────┴──┤ │宣传活动
│
├──────┬──────┬──────┬──────┬──────┬──┤ │序号
│活动时间
│宣传内容
│参加人数
│宣传方式
│发放材料份数│
├──────┼──────┼──────┼──────┼──────┼──┤ │1
│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4
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内部审计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 │审计部门名称
│审计期限 审计项目名称及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问题整改情况 │
│
│
│要内容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5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年
季度
一、识别客户
单位:家
┌───────────────┬─────┬──────┬─────┬─────┐
│
项目
│ 新客户 │ 一次性交易 │ 跨境汇兑 │ 其他情形 │
├──┬────────────┼─────┼──────┼─────┼─────┤
│ 对 │
总数
│
│
│
│
│ │ 公
├────────────┼─────┼──────┼─────┼─────┤ │ 客 │
通过代理行识别数
│
│
│
│
│ │ 户
├────────────┼─────┼──────┼─────┼─────┤ │
│
通过第三方识别数
│
│
│
│
│ │
├────────────┼─────┼──────┼─────┼─────┤ │
│
与离岸中心有关的│
│
│
│
│ │
├────────────┼─────┼──────┼─────┼─────┤
│
│
受益人数
│
│
│
│
│ │
├───┬────────┼─────┼──────┼─────┼─────┤ │
│ 发现 │
合计
│
│
│
│
│
│
│ 问题
├────────┼─────┼──────┼─────┼─────┤
│
│
│
匿名、假名
│
│
│
│
│
│
│
├────────┼─────┼──────┼─────┼─────┤
│
│
│
证件造假
│
│
│
│
│
│
│
├────────┼─────┼──────┼─────┼─────┤
│
│
│
证件失效
│
│
│
│
│
│
│
├────────┼─────┼──────┼─────┼─────┤
│
│
│ 利用他人证件 │
│
│
│
│
│
│
├────────┼─────┼──────┼─────┼─────┤
│
│
│
犯罪嫌疑人
│
│
│
│
│
│
│
├────────┼─────┼──────┼─────┼─────┤
│
│
│
其他情形
│
│
│
│
│
├──┼───┴────────┼─────┼──────┼─────┼─────┤
│对私│
总数
│
│
│
│
│ │客户├────────────┼─────┼──────┼─────┼─────┤ │
│
通过代理行识别数
│
│
│
│
│ │
├────────────┼─────┼──────┼─────┼─────┤ │
│
通过第三方识别数
│
│
│
│
│ │
├───┬────────┼─────┼──────┼─────┼─────┤
│
│ 居民 │
合计
│
│
│
│
│
│
│
├────────┼─────┼──────┼─────┼─────┤
│
│
│ 其中他人代理的 │
│
│
│
│ │
├───┼────────┼─────┼──────┼─────┼─────┤ │
│非居民│
合计
│
│
│
│
│
│
│
├────────┼─────┼──────┼─────┼─────┤
│
│
│ 其中他人代理的 │
│
│
│
│ │
├───┼────────┼─────┼──────┼─────┼─────┤ │
│ 发现 │
合计
│
│
│
│
│
│
│ 问题
├────────┼─────┼──────┼─────┼─────┤
│
│
│
匿名、假名
│
│
│
│
│
│
│
├────────┼─────┼──────┼─────┼─────┤
│
│
│
证件造假
│
│
│
│
│
│
│
├────────┼─────┼──────┼─────┼─────┤
│
│
│
证件失效
│
│
│
│
│
│
│
├────────┼─────┼──────┼─────┼─────┤
│
│
│ 利用他人证件 │
│
│
│
│
│
│
├────────┼─────┼──────┼─────┼─────┤
│
│
│
犯罪嫌疑人
│
│
│
│
│
│
│
├────────┼─────┼──────┼─────┼─────┤
│
│
│
其他情形
│
│
│
│
│
├──┴───┴────────┼─────┼──────┼─────┼─────┤
│
合计
│
│
│
│
│
└───────────────┴─────┴──────┴─────┴─────┘
二、重新识别客户
┌───────┬─────────────┬───────────────┐
│ 重新识别原因 │
对公客户
│
对私客户
│
│
├──────┬──────┼─────┬──────┬──────┤
│
总数
│涉及受益人的│
总数
│
居民
│
非居民
│
├───────┼──────┼──────┼─────┼──────┼──────┤
│ 变更重要信息 │
│
│
│
│
│
├───────┼──────┼──────┼─────┼──────┼──────┤
│ 其中查实的 │
│
│
│
│
│
├───────┼──────┼──────┼─────┼──────┼──────┤
│
行为异常
│
│
│
│
│
│
├───────┼──────┼──────┼─────┼──────┼──────┤
│ 其中查实的 │
│
│
│
│
│
├───────┼──────┼──────┼─────┼──────┼──────┤
│ 犯罪嫌疑人 │
│
│
│
│
│
├───────┼──────┼──────┼─────┼──────┼──────┤
│ 其中查实的 │
│
│
│
│
│
├───────┼──────┼──────┼─────┼──────┼──────┤
│ 涉及可疑交易 │
│
│
│
│
│ ├───────┼──────┼──────┼─────┼──────┼──────┤
│ 其中查实的 │
│
│
│
│
│
├───────┼──────┼──────┼─────┼──────┼──────┤
│
其他情形
│
│
│
│
│
│
├───────┼──────┼──────┼─────┼──────┼──────┤
│ 其中查实的 │
│
│
│
│
│
├───────┼──────┼──────┼─────┼──────┼──────┤
│
合计
│
│
│
│
│
│
├───────┼──────┼──────┼─────┼──────┼──────┤
│ 查实合计数 │
│
│
│
│
│
├───────┼──────┼──────┼─────┼──────┼──────┤
│ 留存证件失效 │
│
│
│
│
│
├───────┼──────┼──────┼─────┼──────┼──────┤
│
已更新数
│
│
│
│
│
│
└───────┴──────┴──────┴─────┴──────┴──────┘
三、涉及可疑交易识别情况
┌─────────────────────┬─────────────────────┐
│ 新建立业务关系和提供一次性服务中识别的 │ 客户身份重新识别中发现的─────┬──────────┼──────────┬──────────┤ │
新建业务可疑数│限额以上一次性服务可│ 客户身份可疑数 │客户交易行为可疑数 │
│
│
疑数
│
│
│ ├──────────┼──────────┼──────────┼──────────┤
│
│
│
│
│
└──────────┴──────────┴──────────┴──────────┘
附6
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年
季度
┌──┬────────────┬─────────────────┐ │交 │当期可疑交易报告
│其中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 │易 ├─────┬──────┼─────┬─────┬─────┤ │类 │单位可疑交│个人可疑交易│单位可疑交│个人可疑交│公安机关反│ │型 │易报告(份│报告(份数/ │易报告(份│易报告(份│馈情况
│ │
│数/金额)│金额)
│数/金额)│数/金额)│
│ ├──┼─────┼──────┼─────┼─────┼─────┤ │人 │
│
│
│
│
│ │民 │
│
│
│
│
│ │币 │
│
│
│
│
│ │可 │
│
│
│
│
│ │疑 │
│
│
│
│
│ │交 │
│
│
│
│
│ │易 │
│
│
│
│
│ ├──┼─────┼──────┼─────┼─────┼─────┤ │外 │
│
│
│
│
│ │汇 │
│
│
│
│
│ │可 │
│
│
│
│
│ │疑 │
│
│
│
│
│ │交 │
│
│
│
│
│ │易 │
│
│
│
│
│ └──┴─────┴──────┴─────┴─────┴─────┘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注:“单位”和“个人”以在统计机构开户的账户性质确定;“当期可疑交易报告”指报告期内所有可疑交易报告;“其中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指《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可疑交易报告。
附7
金融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其他机关打击洗钱活动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年
季度
┌───────┬───────┬──────┬────┬──────┬────────┐
│被协助部门│协助时间
│ 协助内容 │ 效果 │ 协助次数 │ 协助次数合计 │
├───────┼───────┼──────┼────┼──────┼────────┤
│
公安
│
│
│
│
│
│
│
机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他
│
│
│
│
│
│
│
机关
├───────┼──────┼────┤
├────────┤
│
│
│
│
│
│
│
│
├───────┼──────┼────┤
├────────┤
│
│
│
│
│
│
│
└───────┴───────┴──────┴────┴──────┴────────┘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附8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需要,你单位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报送的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请你单位将下列资料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前报送中国人民银行________行。
一、需要补充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需要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附件:
特此通知
(签章)
二00
****年**月**日
附9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
┌──────────┬──────────┬──────────┬──────────┐
│时间
│
│地点
│
│
├──────────┼──────────┴──────────┴──────────┤
│被通知单位
│
│
├──────────┼──────────┬──────────┬──────────┤
│被通知人
│
│职务
│
│
├──────────┼──────────┼──────────┼──────────┤
│通知人
│
│记录人
│
│
├──────────┴──────────┴──────────┴──────────┤
│通话内容:
│
│
│
├────────────────────────────────────── │处理情况:
│
│
│
│
└───────────────────────────────────────────┘
附10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以下所列事项,请你单位在____年____月_____日前以书面形式向中国人民银行________行回复。
询问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签章)
二00
****年**月**日
附11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书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__________,我行将派_________同志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前往你单位,了解以下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签章)
二00
年
附12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
时间: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_日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访人:
姓名: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
被走访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
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走访机构意见及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13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月
日
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需要,兹定于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时______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行____________约见你单位同志(先生/女士)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项谈话,请准时赴约会谈。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请提出书面说明。
特此通知。
(签章)
二00
****年**月**日
附14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
编号:
┌──────────┬──────────┬──────────┬──────────┐
│
时间
│
│
地点
│
│
├──────────┼──────────┴──────────┴──────────┤
│
约见方
│
│
├──────────┼────────────────────────────────┤
│
被约见方
│
│
├──────────┼────────────────────────────────┤
│
出席人员
│
│
├──────────┴────────────────────────────────┤
│谈话内容:
│
│
│
└───────────────────────────────────────────┘
谈话人:(签字)
被谈话人:(签字)
记录人:(签字)
附15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
200
年第号
__________________:
我行根据
年
月至
年
月对你单位实施非现场监管情况,结论如下(包括基本评价和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你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监管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00
****年**月**日
第五篇:银行非现场监管工作交流
非现场监管工作交流
§
一、紧紧把握工作重点,坚持制度先行。
§
二、从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被监管单位的异常变化,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预警作用。§
三、按照工作重点,作好重点和难点工作。
一、紧紧把握工作重点,坚持制度先行。
(一)根据省局强化不良资产监管,着力化解信用风险的要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辖内信用社授信风险监测的通知》。要求各联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不良贷款、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和大额贷款以及关联方交易和关联企业(集团客户)授信监测台账,建立了不良贷款、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大额贷款以及关联方和关联企业(集团客户)授信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对50万元以上存量不良贷款及新发生2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按月逐户逐笔监测,按季进行考核。下发了《关于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完成2007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目标的通知》。将不良双降等目标进行了分解,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确保完成2007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目标。6月末,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40.3亿元,占比26.81%,余额和占比分别较年初下降5.27亿元,7.93个百分点,分别完成计划的72.84%和79.26%。其中环翠区联社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79亿元,占比下降12.26个百分点,分别完成全年下降计划的134.8%和122.6%。
(二)建立了分局与省联社威海办事处监管与经营分析会议制度的规则。进一步推动了监管与被监管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全面掌握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情况,加强监管政策传导。
一、紧紧把握工作重点,坚持制度先行。
(三)根据省局强化合规监管,增强审计稽核作用的要求,制定《信用社内部审计报告制度》。要求各联社审计稽核部门每2年要对辖内分支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建立对联社高管人员的审计报告制度,并及时将审计报告及日常专项审计报告上报分局,至6月末收到省联社威海办事处及环翠区联社审计报告6份,实现资源共享,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将作为采取监管措施的参考资料。
二、从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被监管单位的异常变化,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预警作用。
(一)通过参加联社贷审会发现环翠区联社继续向原超比例大户增加授信,并发生新的超比例授信。
(二)通过非现场监管报表发现2007年4月末环翠区联社不良贷款较年初变化较大。
(三)通过非现场监管报表发现票据业务发展迅猛。
(三)通过非现场监管报表发现票据业务发展迅猛。
票据业务超常增长潜在风险大。2007年6月末承兑汇票余额8.67亿元,比年初增加
5.62亿元,增长184%,贴现余额11.9亿元,比年初增加5.94亿元,增长99.7%。
三、按照工作重点,作好重点和难点问题。
信用社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拨备严重不足。
(一)年初在审慎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各联社加大拨备的提取力度,制订长效的拨备达标规划,(二)对未严格按照规定制定计划,至5月末未提取的环翠区联社,重申限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