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

时间:2019-05-15 02:0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看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看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

第一篇:如何看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

如何看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

陈浩1,车豫晖2

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其网点少、扩展意识强烈和本地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较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发展异地贷款业务。这无疑有助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立足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全区,扩展业务;但同时也因贷前审查、贷后管理的困难而带来隐患,并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和思考。堵不如疏,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深入分析,促其健康发展无疑对我国的银行业和企业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倾向于发展异地贷款的原因

1.网点设臵的政策约束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限制于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银行监管部门为降低银行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谨慎的角度出发,目前依然对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采取严格的审批制,并就准入条件作出专门规定。

在市场环境方面,监管部门规定,对各项存款大于等于1000亿元并且国内生产总值(GDP)大于等于300亿元的城市,一年之内最多新设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但筹建时间至少间隔半年;对各项存款余额大于等于3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大于等于100亿元,但相关指标达不到前述规模的城市,规定一 作者简介:1陈

浩(1977—),男,云南昆明人,经济学硕士,供职于云南银监局办公室

2车豫晖(1971—),男,云南昆明人,供职于云南银监局 年之内只允许新设1家分行;对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及经济辐射功能较强的重要城市,可适当放宽上述经济指标限制3。

在机构准入条件方面,银行监管部门除就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内控与管理水平、资产扩张速度等作出要求外,规定设立分行所拨付的营运资金不少于人民币1亿元,并且拨付各分支机构营运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总行资本金总额的百分之六十6;规定设立同城支行时,该地应有正式营业一年以上的分行(或视同分行管理的机构)或分行以上的机构,且营运资金不得低于人民币一千万元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该营运资金由总行拨付的,拨付金额应在总行可拨付资本金之内,即总行资本金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之内;由分行拨付的,拨付给同城支行的营运资金累计不得超过分行营运资金的百分之六十。规定除兼并其他金融机构外,不得在县(含县级市)及县以下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在此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受资本金和营运资金规定的限制,网点的扩张明显受到行政抑制。

2.网点设臵的市场约束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局限于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分支机构的建立和日常运作的高成本是股份制银行扩张网点的重要约束之一。支行在建立之初,就将在租赁、装修营业场 3

578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准入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173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股份制商业银行新设分行审批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244号)5 《金融机构管理规定》(银发[1994]198号)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7 《商业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管理办法》(人行令[2002]年第3号)8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准入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173号)所,购臵电子设备,建立安全防暴设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正式营业后,除要对上述投入进行维护外,更要维持大量的职工工资、福利和其它开支。这要求银行必须能获得相应盈利才可抵补上述成本。而在中小城市,这难以作到。国有银行近年来大规模收缩其在中小城市的分支机构也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网点吸收存款的环境也是股份制银行在布局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在资本金和营运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股份制银行尚不可能象国有银行一样在一个城市通过建立大量的分支机构来吸收成本较高但较为稳定的居民储蓄存款,而只能是更为明显地依靠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如2004年9月末,国家银行9人民币储蓄存款占其各项人民币存款的54.94%,而同期的股份制银行10人民币储蓄存款仅占其各项存款的19.36%,低于国家银行35.58个百分点。这决定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负债业务考虑,机构所在地的选择必然是具有丰富企业资源的大中城市。

人才缺口也是约束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扩张的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水平的金融从业人员日益短缺,在西部地区尤其明显。一直以来,股份制银行新建网点所需人才除少数依靠自身培养外,大部分依靠招聘当地国有商业银行的优秀员工,而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911 统计口径: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因无近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应数据,用其代替。统计口径: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11 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2004年9月“国家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报表”、“其他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报表”计算得出。尤其是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待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较为困难。

3.过度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内在的利润追求推动股份制银行在西部地区采用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的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的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已从原来的按行政区域布局改变为按经济区域布局: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收缩战线,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点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开始由区域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转变。在此背景下,经济发达城市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对既有市场存量的竞争,导致竞相压价,利润水平下降。在此背景下,异地贷款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对竞争,寻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业务,增加利润来源,降低成本的结果。

二、股份制银行发展异地贷款业务的益处 1.有利于地方经济均衡发展

(1)改变资金单纯通过银行体系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我国存在着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地流向沿海的情况。这促进了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但在客观上也抑制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资金缺乏的状况已开始逐步改变,发达地区资金回报率也在激烈竞争中逐渐降低。在经济杠杆的驱动下,资金必然 要寻求其新的出路。异地贷款的出现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它在客观上以市场手段将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市的资金回流到欠发达地区,改变当地优质企业缺乏资金的现状,实现了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之间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的经济均衡发展。

(2)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减轻银行间无序竞争。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但竞争在整体上仍具有低水平、同质竞争的特点,竞争的领域依旧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依旧表现为对本地既有优质客户的存量争夺。这带来竞争的无序。监管者在客观上也难以在此方面发挥作用,即使做出种种限制性规定,其效果也往往不佳。异地贷款是股份制银行从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输出资金的重要方式,它一定程度上转移了银行在当地的营销力量,使银行不在局限于一城、一地,更着眼于开发新的资源,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2.有利于促进银行全面发展

(1)有利于拓展业务区域和优质客户。股份制银行设臵分支机构时,从战略角度出发,总选择处于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布局,借以达到辐射整个区域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异地贷款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手段。银行在向异地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除须按一般贷款程序了解借款人的情况外,还势必要就借款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行业构成状况等方面的现状、趋势作出分析,并深入了解当地的诚信环境和政府、司法部门维护市场公正的决 心,在摸清整体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取舍,以控制贷款风险。从长期效果看,银行在信息收集的同时,也相应掌握了异地贷款所在城市的整体情况,从而为制定今后发展战略,设立新的分支机构提供了基础。

(2)有利于分散城市系统性风险。股份制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主要依赖于所在城市的一些长期客户,其集中程度均高于国有银行。分散银行风险,减小日常经营受所在城市经济波动的干扰对股份制银行来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利用异地贷款在地域上分散银行的资产业务则是规避单一城市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现存问题

尽管异地贷款发展迅速,但现存的问题仍使银行监管者和经营者对其存在疑虑:

1.贷前审查难以全面、细致,信息不对称带来更大的道德风险。这是异地贷款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碍。在我国没有统一的信用体系和完善的中介机构的前提下,由于无法依托当地的分支机构,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前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和当地市场环境的掌握不得不依靠集中、短期的调查完成,而难以通过平时的积累获得长期、系统、动态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恶意借款人有更多机会做各种修饰,道德风险更为突出。从以往情况看,异地贷款发生的问题往往在贷款前就已经潜伏了,只是受条件限制未能及时发现。2.难以持续进行贷后管理。

信息反馈滞后。贷款后,银行难以通过随时就地观察及时判断新的趋势和出现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状况、贷款运用情况已及当地的经济、政策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借款人提供。而依靠借款人的提供的信息来对贷款预警是不现实的。即使对于善意借款人来说,在经营出现问题时,首要问题仍是寻求资金以维持企业的继续生存。因此,在银行不以积极姿态调查的情况下,企业必将极力掩盖问题,或者拖延真实信息的报送。时间是银行缩小贷款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反馈的滞后往往带来损失的难以控制。

3.资金控制缺乏有效手段。银行对本地企业发放贷款时,为对贷款的使用进行有效控制,往往会要求借款企业在本行开立基本帐户,并借此监测该企业营业收支、盈利能力、资金流动性等指标,分析财务状况,达到对企业潜在风险提前预警的目的。异地企业为保证日常经营的高效与稳定,其基本帐户必然在当地开立。在此情况下,股份制银行发放异地贷款时,面临着难以及时了解企业财务变化,无法有效控制企业资金的难题。

4.存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风险。在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行政主导经济意识比较浓的地方政府)借助行政、甚至法律手段干预当地经济活动的背景下,股份制银行为发放异地贷款所签订的合同、担保等契约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缺乏以法治环境为依托的当地信用是股份制银行对异地贷款最大的疑虑,也是股份制银行无力依靠自身力量改变的,唯一的办法只是通过以 往信息的收集,选择信用环境好的地区发放贷款,以市场选择的方式淘汰劣质地区。

四、监管部门在此项业务中应承担持续监管和信息服务的角色。

从总体看,异地贷款业务尽管受外部客观条件和内部管理水平的限制,但从其特点和股份制银行的现实需要来看,开拓此业务是股份制银行寻求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监管部门应根据异地企业信息不对称,异地贷款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建相关制度,督促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审慎的原则下,开展该项业务,并在信息上为其提供尽可能的服务。

1.通过总量控制的制度安排,督促股份制银行确立“通盘考虑、张弛有度”的原则。股份制银行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往往存在自身难以抑制的扩张意图。为引导股份制银行在发展异地贷款业务中能对区域经济特点做通盘考虑,并依据自身情况优化贷款选择,将异地贷款占比限于合理范围内,银监会可尽快出台异地贷款实施细则,以规范的形式将股份制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异地贷款发放额度和其贷款总量、流动资产量、不良贷款占比、以往异地贷款情况等挂钩,形成分等级的异地贷款准入安排,以便于其派出机构实际操作,达到鼓励优秀者进入,限制高风险者发展的目的。

2.通过持续监控每笔异地贷款的制度安排,协助股份制银行控制风险。当前银行监管部门对异地贷款的监控主要集中在贷前 备案时的审查和风险发生后的处臵上。但贷款在发放至到期前则处于监管真空中,而贷款备案也仅由靠银行所在地的监管部门受理。

为降低风险,银行监管部门应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对异地贷款的监控向前延伸。在时间上,应将监控贯彻于异地贷款的始终。为实现此意图,在空间上应建立起各地银行监管部门对异地贷款的联动监控制度。

在此制度安排中,可按跨地域程度和贷款金额大小分四个等级监控异地贷款。对于省内或跨省小额异地贷款,由银行所在地的银监局(或银监分局)负责受理贷款的备案和全程监控;对于省内非小额异地贷款,应在该省银监局的协调下,由银行所在地和企业所在地的银行监管部门共同负责受理贷款的备案和全程监控,而企业所在地的银行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核实、监测企业情况;对于跨省中额异地贷款,应在两省银监局的协调下,由银行所在地和企业所在地的银行监管部门共同负责受理贷款的备案和全程监控,企业所在地的银行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核实、监测企业情况;对于跨省大额异地贷款,应上报银监会,同时在两省银监局的协调下,由银行所在地和企业所在地的银行监管部门共同负责受理贷款备案和全程监控,企业所在地的银行监管部门主要负责核实、监测企业情况。

3.利用银行监管部门的地域网络,建立地区、行业信息收集系统,为股份制银行提供服务。股份制银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 系中尚处于弱势地位,跨地域收集信息的渠道较少。利用银监会派出机构在全国均有分布的优势,为其提供跨地区信息服务,无疑有助于股份制银行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发展异地贷款业务,避免恶意欺诈。

在地区信息收集上,应从经济环境、信用环境着手。在经济环境方面,应收集各地的历年经济数据和经济发展对辖内各行业的依存程度,以此分析其在经济区域内所处位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信用环境方面,应调查该地企业的合同执行情况、经济类案件的发案率和发案焦点。

在行业信息收集上,应在全面收集当地以往年度的各项经济、金融指标,各行业构成状况、在经济区域中所处的位臵、发展趋势和本地金融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商俊,牟健.驻济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贷款情况调查[J],济南金融,2004,(1)2.2004年第3季度金融运行稳中趋好,人民银行网站,调查统计.

第二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式及步骤第一,设立国有银行控股公司,可以隔断商业银行与政府的直接联系,从而避免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干预;二是该机构专门对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明确国有资产出资入资资格、明晰国有产权关系。第二,分别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银行集团公司。一是由于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二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将来成立的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就会很差。

第三,清产核资,继续剥离不良资产。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需要清产核资,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则不仅需要清产核资,还要继续剥离不良资产。

第四,公开招募法人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以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为主体、以分散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等为补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这也符合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育的实际。

纵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和现实,股份制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第一选择,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自然演变的发展过程不同,我们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为股份制的改革营造各种条件,开商业银行之通途

第三篇: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进行国有银行改革的同时,各类银行机构也蓬勃发展。从1986年我国重新组建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开始,又陆续成立了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除城市商业银行外)共有ll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独特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发展策略和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不良贷款的比例较高,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起已经威胁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表现为资产风险,其中主要集中体现为信贷风险,也就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形成的不良贷款。而资产风险又决定着其它风险。不良贷款比例占比高,收息率就低,利润就会下降。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资产占比就高,就会相对降低资本充足率,降低抗金融风险的能力。截止2003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6694亿元,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是169771亿元,占同年GDP的145%,境内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37078亿元,其中ll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23699亿元,占信贷资产交易额的13.9%。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划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1877亿元,不良贷款率7.92%。对于这个数字,需要作以下说明:(1)我国贷款分类划分不够严格,贷款分类标准宽泛,高估贷款质量,掩盖了信贷资产的不良程度,不良贷款率被低估;(2)贷款五级分类时主观判断因素较多,是--个可变量.有时银行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等方法使不良贷款率发生变化,有时银行为完成经营指标如利润、不良贷款和拔备情况,存在根据目标进行人为调整分类结果。(3)由于不良贷款的划分标准不统一,所依据的数据也存在不确定性,有很多贷款是滚动贷款,银行旧贷款。因此,银行资产中隐性不良贷款较多,并且不良贷款不断积累。

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这种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巳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巨大潜在隐患,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危及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机理是由银行及银行体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1)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在决定金融中介的性质和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不对称信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这种困境同样存在于信贷市场。相对于贷款人,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的项目的风险性质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最终的债权人—储蓄者对信贷款用途更是缺乏了解,从而产生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困境;(2)囚徒困境与挤兑行为。对有问题的银行,如果发生意外事件,会使存款的提现速度加快,那么对于每—个储户而言,最明智的行为都是赶紧加入挤兑行列.经典的“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全体储户之间不可能达成共谋,单个储户的理性行为就是趁着银行还有支付能力时抢先提款,出现挤兑行为;(3)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机构之间由于支付结算而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财务联系。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这使得单个的或局部的金融困难很快便演变成了全局性的金融动荡;(4)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人内在特性使他们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性潮流,金融中介的困境被传递到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原因探究

(一)宏观经济环境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弱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前些年相比明显放慢,需求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相对过剩,大批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加上各类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环境,违规经营时常发生,造成了大量的资产损失。另外,社会信用机制被严重破坏,不但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而且由于缺乏法制约束,出现了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银行的资产质量最终基于企业的经营情况,在我国总体上处于企业风险向金融风险集中转嫁时期,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能幸免。股份制商业银行—般规模较小,受国内和国际上的网点布局限制,结算、信用卡等方面的业务发展受到制约。由于我国存款保险金制度尚未建立,在一些银行因发生风险而被关闭、破产、兼并、整顿之后,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信誉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弱势,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

(二)股份制商业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份制商业银行虽然都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来源和产权形式实行股份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但它们大多是在政府行为下产生的,当初组建的目的也是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多数实行“—长制”。因为大多数银行的情况是政府占控股地位,掌握控制权。董事长和总经理是政府委任的,股东

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所有者对经营决策层的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风险。因此,银行很容易落入政府的一系列的规则控制之下,政府在银行中居控制地位,这种股权结构缺少一个把有能力的经营者选择出来的机制。因此,政府的控股地位破坏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利制衡关系。既然经营者是由政府任命的,没能很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愿,经营者能否保住目前的位置,不单纯由经营业绩决定而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这样就会使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利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会使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并会对贷款决策产生影响,这样脱离了正常审批程序的贷款,风险总是会更大一些。

(三)贷款发放本身存在的问题

为减少风险,就需要银行对企业的情况有一个真实的把握,这包括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市场前景、企业信誉状况等。从纯技术的角度看,目前银行对申请贷款企业的经营的了解远远不够,也就是说,银行在没有把企业情况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就把贷款放出去了。主要表现以在以下方面:

1.实践中贷款原则的偏差。贷款的—般原则是把资金分配给最有效的生产者,这样的结果才可能是—个双赢的结局。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考虑所有的费用和银行贷款损失的风险之后,银行—般更愿意发放具有更高预期回报率的贷款。因此,需要银行在宏观上对贷款申请企业所在行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随着经济发展,这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吸收存款的压力使贷款原则发生偏差。银行的收益与规模有很大相关性,贷款规模与存款规模息息相关。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政府对股份制银行的政策支持不够等原因,对吸收存款的压力非常大。股份制银行在贷款时,申请企业本身能带来的存款或申请企业能帮助拉来的存款,都会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把存款因素考虑在内,是银行为增加预期收益的理性选择,但同时

也会减弱银行对贷款原则的坚持,加大贷款风险。

3.贷款前的调查不充分。银行给企业每笔贷款都应该是度身定做的,如果给企业过量的贷款,企业一定会将多余的部分用于其他未经银行审查的项目,无形中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所以,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需要调查人员扎扎实实地工作,把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申请的贷款项目所需资金的适当数量等情况搞清楚。贷款调查涉及对贷款申请人的六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品质、能力、现金、抵押、环境和控制。目前,股份制银行的调查项目也主要是以上这些,但是做的很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缺乏科学规范的调查程序或者缺乏制度约束保证具体调查人员尽职尽贵,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银行之间的竟争,企业与各家银行分别讨价还价,如果某家银行调查的太严格,这家银行将会失去这个客户。

4.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贷后检查是为保证贷款安全而必不可缺少的程序,贷款从发放到偿还—般最少也得三个月时间,在这期间可变因素很多,都会对货款的风险产生影响。贷后检查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风险的前兆,采取措施使风险降到最小。贷后检查不仅包括对企业资金往来的关注,而且要经常到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包括了解贷款企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等。目前的做法是缺乏一个规范的程序,基本上是—个人一个样。贷后检查主要是催促企业履行贷前的结算承诺,而忽视了贷后检查应有的作用。

(四)法律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稀铗。企业风险转嫁为全融风险,是形成银行不良资产重要外部因素

当前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还在于其资产处置面临许多法律困境,具体表现为:恶意逃废债务现象严重,法律对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的制裁缺乏应有的惩治力度;金融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行业管制使处置过程中的浪费环节过多,处置费用过高;司法目标中缺乏对金融资产的保护倾向,导致银行诉讼收贷的结果多是取低值高估的实物资产,从而增加了不良资产率。这些因素助长了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同时也使银行业消化不良资产的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只能借助呆账核销和靠占用资本金收取实物来进行,这样做的结果,降低了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从社会信用角度剖析,主要表现为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现象与信用制度稀缺和实施机制软化。微观经济学认为:信用具有不完全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不对称的特征,经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因此,在银行与客户的资金借贷交易中,一方面,客户可以通过欺骗等手段隐瞒自身的不利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机会主义倾向,客户总是想方设法逃废债务。

三.推动股份制商业镊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为殷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国政府应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和化解金融风险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加速深化金融及其有关体制改革,包括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融资体制改革、银行体制改革、保险信托和证券业管理体制改革等;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完善监控体系,包括内控制度及法律、法规、条例体系,只要措施得当,就能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的形成,使原来的风险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其次,我国监管当局应当研究借鉴国外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措施,按照政府的承诺、WTO规则和“合理布局、适度竞争”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批准外资银行在国内的不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要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经营;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控制准入标准,采取与国外对等的准入原则,以利于国内银行向外拓展业务。

(二)完善殷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加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政府应放弃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控制地位,拥有监督的权利。这样既有利于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反映其他非国有股东的意愿,选择有能力的经营者,又有利于减少政府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并且使经营者在市场经济规则的压力下,提高贷款质量,加强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贷款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为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发生,应设立“三道防线”:一是对贷款的发放推行审贷分离,岗位监督制约,即将贷款受理、调查、核实、审批、发放、检查六个环节分离,并且每个环节必有两个业务人员以上签字方可生效,以克服人情因素干扰和个人偏见;二是加强合同管理,依照法规坚持资金持续稳定运行;三是实行信贷风险等级管理。对贷款企业确定风险等级限制,科学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等环节进行全面风险控制。

(三)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对现有的、已不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应加以修改、颁布执行;对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缺失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应加以制定、实施。如对<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并赋予更多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鉴于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法律困境,要求银行在清收不良资产时要充分利用好法律手段。银行法律服务人员不仅精通法律,还要成为金融专家。不仅精通本国金融法规事务运作,还要熟练掌握一体化国际市场中的法律事务运作方法。同时还要求银行运用新兴的网络技术尽快建立和完善资产处置的电子化管理系统,使资产处置管理工作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法律框架基础。即国家法律形式规定权贵关系;二是市场惩罚和政府约束弥补;三是从文化和道德角度来约柬。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列出黑名单,并将其公诸于世。这在—定程度上约束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四)培养高素质的银行管理人员和苴管人员

保护银行的第—道防线是有能力的管理部门,这就要求银行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足够的训练、对信贷审批和风险控制程序具有较好的经验和管理能力。另外,还应有一批优秀的银行监管人员。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商业银行存在着日常监管不及时而且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只注重合归性检查,不注重风险监管等倾向,不能及时纠正内部控制薄弱方面、贷款管理不严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不良资产不断积累。

(五)完善金驻机构的市场退出机.1

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逐步在中小金融机构之间开展自主自愿的收购、兼并等活动.让那些已经资不抵债、经营无方的中小金融机构彻底死掉。要逐步取消禁止跨区域、跨行业机构整合的制度规定,让好的中小金融机构摆脱行政区域限制,通过其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做法和技术的广泛传播,带动更多的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化解风险,走出困境。

(六)坚持“实效”化解原则,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清收已形成的不良资产

(1)集中清收。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自不良资产分布情况,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进行统一清收;(2)招标清收。针对清收难度比较大的不良贷款,可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办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制定奖励措施,拨出专项费用,最大限度地化解不良贷款;(3)奖励清收。设立不良资产专项奖励基金,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激励清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无形任务与单位具体任务结合起来;(4)贲责任清收。对以往经营中因疏于管理、人情贷款、违规贷款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分清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坚决予以严肃处理,并限期完成收回任务;(5)依法清收。依靠法律手段,加大依法清收不良资产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企业的处罚力度,杜绝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为降低不良贷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6)信用清收。对于那些赖账户或有逃废债务行为的企业,列出黑名单利用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开,迫使有关企业强化信用观念,增强还贷还息的主动性。

(七)采取多种处置方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进度

(1)债务置换。将持有的债权在不同债务人之间进行债务互换实行债务转移,为资产的处置创造条件。(2)资产置换。将债务资产与非债务资产进行置换。主要通过以物抵贷、以及其他可以清偿债务的财产和实物资产转债权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收回不良资产。(3)企业重组。利用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企业合并、兼并等企业重组方式,以优并劣,以强带弱,达到转化不良资产的目的。(4)产权置换。在企业改制中实现企业产权置,通过由弱到强的转换,转化不良资产。(5)土地置换。采取级差地租置换的方式.对不同地段土地通过互换与城市改造、市政开发相结合,银行提供一揽子金融暇务,置换出不良资产。(6)转让拍卖。积极寻找处置商机,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努力将不良资产转让拍卖,及时处置不良资产。(7)信贷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属性资产或不良资产组合,并以此为支持转化为一种或多种证券,然后进行增级,促进它们销售进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种处置不良资产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四篇: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2月22日发布、实施

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是银行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管机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表现形态和内在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的科学、审慎的评估与判断。监管机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既不同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评价,也不同于社会中介机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评级。它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及经营状况的综合评级,系统地分析、识别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实现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持续监管和分类监管,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主要是对银行经营要素的综合评价,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评价、资产安全状况评价、管理状况评价、盈利状况评价、流动性状况评价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后的总体评价。评级结果将作为监管的基本依据,并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的重要参考。中国银监会将根据评级结果确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现场检查的频率、范围和依法采取的其他监管措施。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评价标准

(一)定量指标(60分)

1.资本充足率(30分):10%以上:30分;8%至10%:25至30分;6%至8%:14至25分;2%至6%:0至14分;2%以下:0分;资本充足率的概念与相关计算方法见监管部门制发的相关文件。

2.核心资本充足率(30分):6%以上:30分;4%至6%:25至30分;2%至4%:10至25分;1%至2%:0至10分;1%以下:0分;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见监管部门制发的相关文件。

说明:本评级体系中所有的定量指标评分,均按照区间值均匀分布计算。

(二)定性因素(40分)

1.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6分)

主要考察银行资本构成的稳定性、市场价值及其流动性。

评分原则:①核心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越高,资本构成越稳定,评分应越高。②要分析核心资本构成的稳定性,如果银行存在资本未足额到位或资本抽逃等问题,不得分。③要分析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稳定性越高,市场价值越大,评分应越高。分析附属资本构成主要考虑银行的债务性资本(监管机构确认的银行以对外承担债务形式持有的资本),包括其市值变动情况和流动性状况。④上市银行得分应高于非上市银行。⑤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银行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

2.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8分)主要分析银行财务状况对银行资本的影响。

评分原则:①好的盈利状况能增强或保持银行的竞争能力,利于银行扩充资本,评分应越高。②银行财务状况不佳(出现亏损)并可能对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形成不良影响的,得分应低于4分。③累计亏损严重以致净资产出现负数的银行,不得分。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8分)

主要分析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对银行资本的影响,重点考察银行资产损失程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及其对银行资本构成的影响。

评分原则:①不良资产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银行资本构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低于4分。②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的,得分应低于3分;不足程度越高,得分越低。③对贷款以外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银行得分应高于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银行。

4.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控股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8分)

主要考察银行通过外部融资解决资本问题的能力,重点分析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足时,是否能及时增加资本,包括控股股东增加注资的可能性。

评分原则:①如果银行股东承诺并能够实现承诺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或者银行通过其他方法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且能够充分抵御风险的,得满分。②当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而银行股东和董事会未能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得分应低于4分。③向社会公开募集资本没有成功的,不得分。

5.银行对资本的管理情况(10分)

主要考察银行资本的管理政策,重点分析银行制定资本计划的情况,包括制定计划的程序和依据。

(1)银行是否根据自身规模,通过对资产增长目标和利润目标进行合理可靠的预测分析来确定银行资本的最佳需要量。

(2)银行是否在预测资本需要量的基础上,确定多少资本可以通过利润留存从内部产生,多少资本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解决,并通过测算筹资成本确定最佳筹资手段。

(3)银行的利润分配政策是否稳健,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过度的分派红利会削弱银行的资本金,而过低的分派红利会妨碍发行新股,因此,要考察银行盈利的留存比率是否适当,并能够及时按资本计划补充资本金。评分原则:①银行如果缺乏明确的资本管理政策,没有制定补充资本计划,得分应低于5分。②银行累积未分配利润为负数而进行利润分配的,不得分。③银行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而进行利润分配的,不得分。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状况评价标准

(一)定量指标(60分)

1.不良贷款率(15分):5%以下:15分;10%至5%:12分至15分;15%至10%:6分至12分;25%至15%:0分至6分;25%以上:0分。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贷款余额。有关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的概念见中国人民银行银发[2001]416号文。

2.估计贷款损失率(10分):3%以下:10分;6%至3%:8分至10分;9%至6%:6分至8分;12%至9%:4分至6分;15%至12%:0分至4分;15%以上:0分。

估计贷款损失率=(正常类贷款×1%+关注类贷款×2%+次级类贷款×20%+可疑类贷款×40%+损失类贷款×100%)/贷款余额

3.最大单一客户、集团客户授信比率(10分)评分时取两项得分中较低一项分值。

最大单一客户授信比率:6%以下:10分;10%至6%:8分至10分;12%至10%:6分至8分;14%至12%:4分至6分;16%至14%:0分至4分;16%以上:0分。

集团客户授信比率:15%以下:10分;25%至15%:8分至10分;35%至25%:6分至8分;45%至35%:4分至6分;55%至45%:0分至4分;55%以上:0分。

集团客户的概念和集团客户授信比率的计算方法见监管部门制发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十二条。

4.拨备覆盖率(20分):100%以上:20分;70%至100%:14分至20分;40%至70%:8分至14分;15%至40%:0分至8分;15%以下:0分。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有关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的概念见中国人民银行银发[2002]98号文。

5.非信贷资产损失率(5分):2%以下:5分;4%至2%:4分至5分;8%至4%:2分至4分;10%至8%:0分至2分;10%以上:0分。

非信贷资产损失率=非信贷资产损失额/非信贷资产余额。非信贷资产概念以及损失界定标准见附件一。

(二)定性因素(40分)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5分)

主要考察银行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趋势。要具体分析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升降原因,要区分存量和增量因素的影响;要具体分析不良贷款比率升降的原因,要区分“分子”和“分母”因素的影响。

评分原则: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得满分。②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不得分。④视不良贷款变动的具体原因调节评分结果。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5分)

主要考察银行贷款行业的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行业的风险状况,包括行业当前整体状况、国内外情况对比,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及依据等,以及风险状况对银行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

3.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有效性,是否建立完善的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包括贷款“三查”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10分)

主要通过对银行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1)是否建立贷款调查制度以及贷款调查报告的质量。(2分)(2)是否建立严格、独立的贷款放款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2分)(3)是否建立贷后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2分)

(4)是否存在违规发放的贷款,是否存在逆程序发放贷款的行为。(2分)(5)贷款档案是否完整规范。(2分)

评分原则:①银行未建立贷前调查制度、贷中审查制度和贷后检查制度的,得分应低于5分。②存在违规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行为的,不得分。

4.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0分)

(1)银行是否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制定分类的具体标准以及五级分类的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贷款分类的操作、认定和审核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分类工作是否全面涵盖各项授信业务。(3分)

(2)银行是否根据日常风险变化情况对各类贷款进行监控和分类;银行是否配备了专业人员从事分类工作;是否加强了贷款五级分类的业务培训。银行的贷款分类是否定期接受检查监督,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2分)

(3)银行的分类工作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内部管理规定;分类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保持一致;五级分类结果是否准确。(3分)(4)银行是否建立了与分类工作相配套的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知有关贷款分类的重要信息;银行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报送贷款分类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2分)

评分原则:①银行五级分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或分类结果严重失实的,得分应低于3分。②银行未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不得分。

5.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

主要考察银行是否制定了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是否对保证人资格、保证责任和保证合同,抵(质)押品、抵(质)押权和抵(质)押率,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抵(质)押期限、抵(质)押品的保管和处置做了明确的规定,银行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考察银行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如何,还要分析银行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和价值稳定性及其对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

6.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状况(5分)

主要分析银行是否针对非信贷类资产,特别是风险性非信贷类资产制定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并落实管理责任;银行对各类挂账、垫款、待清理资产是否制定了具体的清收、清理、处置办法和措施;银行对造成非信贷类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是否追究责任。通过对以上要素的综合分析,判断银行识别、控制非信贷资产风险的能力。

评分原则:银行未建立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得分。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状况评价标准

(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公司治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0分)

1.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10分)

(1)银行是否构建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银行治理结构,各个治理主体是否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和专门办事机构;是否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和外部监事制度。(5分)

(2)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是否制定了完备规范的议事规则。(5分)

2.银行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10分)

(1)银行的股东资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股东是否履行诚信义务;银行是否能够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股东,是否存在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银行股东是否有占用银行资产行为,是否有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对银行的影响;股东大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职能。其中涉及关联交联授信的比例确定见监管部门制发的相关文件(5分)评分原则:如果银行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或者对一个关联方的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总数超过净资产的15%,或者银行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超过商业银行净资产的25%,得分应低于3分。

(2)董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诚信;董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程序。(2分)

(3)董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下设专门委员会是否具备独立性;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董事会是否制定银行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董事会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力和调度力。(3分)

3.银行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10分)

(1)从股东大会到董事会再到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高效。(2分)

(2)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高级管理人员资格是否符合监管机构规定;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业务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分)

(3)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按董事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展工作;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情况。(3分)

(4)高级管理层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适当;经营上是否稳健并能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2分)

4.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10分)

(1)独立董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诚信;独立董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程序。(2分)

(2)独立董事是否具备独立性,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否明确;独立董事是否尽责。(2分)

(3)监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诚信;监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程序;监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下设专门委员会是否具备独立性;监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4分)

(4)外部监事是否具备独立性,是否尽责。(2分)5.银行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及问责(10分)

(1)银行是否建立薪酬与银行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是否合理。(2分)

(2)银行是否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2分)

(3)是否建立公正、公开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3分)(4)是否按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披露公司治理信息,有关薪酬激励的情况是否作适当披露。(3分)

(二)内部控制状况(50分)

1.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文化(10分)

(1)良好的治理机制:董事会是否审批银行整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董事会是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并采取必要措施认定、计量、监督并控制风险;董事会是否负责审批组织结构;董事会如何确保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高级管理层执行董事会决策的情况如何。(3分)

(2)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设置是否清晰地表明信息报告渠道,明确了信息报告的责任;组织结构设置是否存在缺陷导致重要信息报告的缺漏;组织结构是否对银行的各级部门和各种业务都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控制。(2分)

(3)内部控制文化:董事会与高级管理部门是否通过其言行来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银行是否存在良好的培训、宣传机制使得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参与到控制活动之中;是否存在由于激励政策不当鼓励或诱发不适当的经营行为,例如过分强调业绩目标或其他经营结果而忽略长期风险;或者工资或奖励计划过于依赖短期业绩等。(3分)

(4)员工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员工尽职情况;是否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违法违规问题、与经营指导方针不一致的情况及其他违反政策规定的情况。(2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

主要考察银行是否对所从事的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对风险持续监控。(1)风险管理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主要考察银行是否设立了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是否制定了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3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全面性:银行的风险评估是否考虑了内部因素(如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银行业务性质、人员素质、组织机构变革和人员的流动等)与外部因素(如经济形势变化、行业变革与技术更新等);风险评估是否既针对单一业务,又针对并表机构的其他业务;风险评估是否针对风险的可计量和不可计量两方面进行。(2分)

(3)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银行是否建立了涵盖各项业务、全行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否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国家及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信誉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3分)

(4)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的及时更新:银行是否针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及时修改完善风险控制的制度、方法和手段,以控制新出现的风险或以前未能控制的风险。(2分)

3.控制行为与职责分工(10分)

(1)全面、系统的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包括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主要分析银行是否建立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部门要求下级部门定期报送业绩报告,以检查银行在实现其目标方面的进展;中层管理部门每天、每周或每月都应收到并审阅规范标准的业务报告和专题报告;是否针对不同资产建立了审批和授权制度。(3分)

(2)各部门、各岗位、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各部门、各岗位、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是否合理明确,是否遵循了必要的分离原则。(3分)

(3)各种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措施。(2分)(4)各种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措施。(2分)4.信息交流与沟通(10分)

(1)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主要分析银行在各级机构、各个业务领域之间是否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信息能否在各级机构、各个业务领域之间充分、有效的交流与利用;是否建立信息反馈机制。(4分)

(2)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分析银行是否具备充分而全面的内部财务与业务经营数据库;是否有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建立电子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4分)

(3)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主要分析银行决策层获取的有关财务状况和业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信息,以及与决策有关的外部市场信息是否是有意义的、可靠的、随时可得的,并且可以前后对比。(2分)

5.监督与纠正(10分)

(1)对银行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的日常监督:主要分析银行对关键性风险的监督;是否有不同领域(包括业务领域本身、财务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人员共同监督内控机制的有效性;日常监督与独立评估的执行与效果如何。(4分)

(2)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主要分析银行是否由独立的、经过良好训练且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有效的审计与评估,并将结果直接报告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同时报告高级管理部门;内部审计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如何。(3分)

(3)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纠正机制:主要考察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被发现和被报告后是否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和纠正,高级管理部门是否建立记录内部控制弱点并及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制度。(3分)

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状况评价标准

(一)定量指标(60分)

1.资产利润率(15分):1%以上:15分;0.75%至1%:12分至15分;0.5%至0.75%:9分至12分;0.25%至0.5%:6分至9分;0%至0.25%:0至6分;0%以下:0分。

资产利润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颁布的相关文件。利润的计算是根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和人民银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有关规定,以银行足额提取了当年各类贷款损失的准备金为前提条件的。

2.资本利润率(15分):20%以上:15分;15%至20%:12分至15分;10%至15%:9分至12分;5%至10%:6分至9分;0%至5%:0分至6分;0%以下:0分。

资本利润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颁布的相关文件。利润的计算是根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和人民银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有关规定,以银行足额提取了当年各类贷款损失的准备金为前提条件的。

3.利息回收率(15分):95%以上:15分;85%至95%:12分至15分;75%至85%:9分至12分;65%至75%:6分至9分;55%至65%:0分至6分;55%以下:0分。

利息回收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颁布的相关文件。

4.资产费用率(15分):0.75%以下:15分;1%至0.75%:12分至15分;1.25%至1%:9分至12分;1.5%至1.25%:6分至9分;1.75%至1.5%:3分至6分;2%至1.75%:0分至3分;2%以上:0分。

资产费用率=营业费用/资产总额。营业费用的概念见《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二)定性因素(40分)

1.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15分)

主要通过银行利润构成分析考察盈利水平和趋势,通过同业比较和历史比较分析判断银行收入的来源构成及其稳定性,分析影响银行收入来源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变化可能对银行盈利产生的影响。要分析银行成本费用的主要构成,预测成本费用的增长趋势;应综合考虑收入、成本费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重点考察银行净营业收入的变化,以此判断银行盈利的变化趋势。

2.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15分)

主要分析银行是否严格按照监管机构的规定核算应收未收利息,是否足额提取应付未付利息,是否足额提取贷款损失准备及其他资产损失准备。要分析应收未收利息、应付未付利息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银行盈利状况的影响。

评分原则: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第六条的规定进行相应调整后,经营成果为亏损的,得分应低于8分。

3.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0分)

主要分析银行是否制定本利润计划与预算;银行预决算体系是否健全;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其执行状况。本项目主要从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分析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

评分原则:①在财务管理中弄虚作假的,不得分。②由于财务管理问题造成盈利状况严重不实的,不得分。

五、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评价标准

(一)定量指标(60分)

1.流动性比率(20分):35%以上:20分;25%至35%:16分至20分;15%至25%:12分至16分;10%至15%:0分至12分;10%以下:0分。

流动性比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制发的相关文件。

2.人民币超额准备金比率(10分):5%以上:10分;4%至5%:6分至10分;3%至4%:2分至6分;2%至3%:0分至2分;2%以下:0分。

人民币超额准备金是指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人民币准备金。

3.外币备付金率(5分):5%以上:5分;4%至5%:3分至5分;3%至4%:1分至3分;2%至3%:0分至1分;2%以下:0分。

外币备付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制发的相关文件。

4.(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10分):65%以下:10分;70%至65%:7分至10分;75%至70%:4分至7分;90%至75%:0分至4分;90%以上:0分。

存贷款比例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制发的相关文件。

5.外币存贷款比例(5分):70%以下:5分;80%至70%:3分至5分;90%至80%:1分至3分;100%至90%:0分至1分;100%以上:0分。

外币存贷款比例的概念与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制发的相关文件。6.净拆借资金比率(10分):-4%以下:10分;0至-4%:8分至10分;1%至0:6分至8分;3%至1%:0分至6分;3%以上:0分。

净拆借资金比率=拆入资金比例-拆出资金比例;拆入资金比例和拆出资金比例的计算方法见监管机构制发的相关文件。

(二)定性因素(40分)

1.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5分)

主要分析银行存款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化趋势,判断银行资金的稳定性。重点分析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以及对公存款与储蓄存款在存款中的比重,分析一定历史时期存款的变化情况及其趋势。

评分原则:存款波动较大的银行,得分应低于3分。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的调配情况(5分)

主要分析银行流动性状况,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是否匹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政策是否合理。

3.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情况(20分)

主要考察银行是否建立稳定的流动性管理体系,较好地控制流动性风险。(1)银行是否设立流动性管理部门,专门负责银行的流动性管理。(5分)(2)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银行是否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对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进行准确地测算。(5分)

(3)流动性管理政策:银行是否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政策,设计多种方案(包括主动负债、转换资产、出售资产等),从中选择最优流动性管理方案。判断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有无综合调控能力。(5分)

(4)日常管理:银行有无建立流动性的监测、预警机制,是否制定流动性应急方案。(5分)

4.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5分)

主要考察银行在流动性不足时从外部获得资金的能力,重点分析银行通过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从国际金融市场借入资金等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分析银行同业拆借业务状况,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分析银行在证券回购市场交易状况,证券回购业务的资金规模、收益状况,证券资产构成及其变现能力等。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5分)

主要考察银行管理层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关于银行头寸状况的信息;银行管理层对银行的头寸状况是否有清楚的认识;管理层是否对银行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作出决策。

六、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评价

市场风险,指由于利率或价格发生变化而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股本风险和商品风险。

在评估市场风险时,监管人员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金融机构盈利性或资产价值对利率、汇率、商品价格或产权价反向变动的敏感程度;

(二)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市场风险敞口的能力;

(三)源自非交易性头寸利率风险敞口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四)源自交易性和境外业务市场风险敞口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根据我国银行业现状,暂不对市场风险进行评级,但可以考察银行资产价值与盈利水平受利率政策与外汇价格变化的影响,作为评价盈利性和资产质量的参考。

七、银行评级

(一)单项运作要素的评价

对银行运作要素的评价标准为:评分85分以上为1级,评分75分至85分为2级,评分60至75分为3级,评分50至60分为4级,评分50分以下为5级。

(二)综合评分标准

综合评级采用加权汇总评分法,即各要素评价分值乘以相应权重后进行相加,其总和为综合评分。各要素的权重分别为:资本充足状况20%,资产安全状况20%,管理状况25%,盈利状况20%,流动性状况15%。暂不对市场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在取得各要素的评分后,将各要素评价分值乘以相应权重后进行相加,其总和为综合评分。

(三)综合评级等次

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综合评分,对应取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综合评级等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综合评级分为五级:

1级-良好:综合评分在85分以上。2级-一般:综合评分在75分至85分之间。3级-关注:综合评分在60分至75分之间。4级-欠佳:综合评分在50分至60分之间。5级-差:综合评分在50分以下。

(四)评级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评级的周期: 评级周期为一年,即监管人员每年应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一次评级。监管人员应在结束后4个月内根据银行上一情况完成对银行的评级。

2.评级结果的披露

评级结果由监管部门向有关部门通报,暂不向公众披露。何时需对外披露由监管部门决定。

第五篇:2.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

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运作,有效发挥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功能,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董事会应当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确保商业银行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切实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并关注和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第三条 董事会应当充分掌握信息,对商业银行重大事务作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不应以股东或高级管理层的判断取代董事会的独立判断。

第四条 董事会应当确保其具有足够合格的人员和完善的治理程序,专业、高效地履行职责。必要时,可以就商业银行有关事务向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咨询。

第五条 董事会应当推动商业银行建立良好、诚信的企业文化和价值准则。

第二章 董事会的职责

第六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商业银行章程行使职权。

第七条 董事会承担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最终责任,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一)确定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

(二)聘任和解聘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成员;

(三)制订商业银行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风险资本分配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四)决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政策;

(五)监督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确保高级管理层有效履行管理职责;

(六)负责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并对商业银行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准确性承担最终责任;

(七)定期评估并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权力和责任应当以书面形式清晰界定,并作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有效履行职责的依据。

第九条 董事会应当确保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并据此指导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活动。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应当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与风险现状、风险承受能力、市场状况和宏观经济状况,满足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需要,并对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作出合理的估计。

第十条 在确定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时,董事会应当与高级管理层密切配合。发展战略确定后,董事会应当确保其传达至商业银行全行范围。

第十一条 董事会应当监督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定期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议,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与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相一致。

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审议商业银行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除一般银行业务范围内的投资外,重大投资应当获得董事会的批准。

第十三条 董事会承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最终责任,确保商业银行在测算、衡量资本与业务发展匹配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业务发展计划。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能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或不能达到监管要求时,董事会应当制定资本补充计划并监督执行。

第十四条 董事会应当保证商业银行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有效地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并及时处置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

第十五条 董事会应当定期听取高级管理层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专题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当对商业银行当期的主要风险及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第十六条 董事会应当定期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确定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限额,并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确定并调整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

第十七条 董事会应当对商业银行发生的重大案件、受到行政处罚或面临重大诉讼的情况给予特别关注,要求高级管理层就有关情况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并责成其妥善处理。

第十八条 董事会应当持续关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状况及存在问题,推动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监督高级管理层制定相关政策和程序以及整改措施以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第十九条 董事会应当持续关注商业银行内部人和关联股东的交易状况,对于违反或可能违反诚信及公允原则的关联交易,董事会应责令相关人员停止交易或对交易条件作出重新安排。

第二十条 董事会应当通过下设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对关联交易进行管理,重大关联交易应当由关联交易委员会审查后提交董事会审批。

独立董事应当对重大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内部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发表书面意见。

第二十一条 董事会应当确保商业银行制定书面的行为规范准则,对各层级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同时应明确要求各层级员工及时报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且应规定具体的问责条款,并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

第二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制定规范的信息披露程序,依法确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制定合规的披露方式,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董事会应当定期开展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审计,持续关注商业银行会计及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不准确的因素,并向高级管理层提出纠正意见。

第二十四条 董事会应当定期评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评估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以此全面评价高级管理层成员的履职情况。

第二十五条 董事会应当建立信息报告制度,要求高级管理层定期向董事会、董事报告商业银行经营事项。信息报告制度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向董事会、董事报告信息的内容及其最低报告标准;

(二)信息报告的频率;

(三)信息报告的方式;

(四)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及报告不及时、不完整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信息保密要求。

第二十六条 董事会应当定期听取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和合规部门关于内部审计和检查结果的报告。

第二十七条 董事会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充分考虑外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并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提出意见,有关费用由商业银行承担。第三章 董事会会议的规则与程序

第二十八条 董事会会议包括董事会例会和董事会临时会议。董事会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需要召开董事会会议,但应当至少每年召开四次董事会例会。

第二十九条 董事会应当制定完备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包括通知、文件准备、召开方式、表决方式、会议记录及其签署、董事会的授权规则等。

第三十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按程序召开。

董事会会议应当在会议召开前通知全体董事,并及时在会前提供足够的和准确的资料,包括会议议题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有助于董事作出决策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董事会例会至少应当在会议召开十日前通知所有董事。

第三十一条 董事会会议应当由二分之一以上董事出席方可举行。

董事应当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因故不能出席的,应当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委托书中应当载明授权范围。

第三十二条 董事会应当以会议形式对拟决议事项进行决议。董事会会议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董事会作出决议,应当经全体董事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三条 董事会会议可以采取通讯表决的形式,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商业银行章程或董事会议事规则规定可以采取通讯表决方式,并对通讯表决的范围和程序作了具体规定;

(二)通讯表决事项应当至少在表决前三日内送达全体董事,并应当提供会议议题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有助于董事作出决策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三)通讯表决应当采取一事一表决的形式,不得要求董事对多个事项只作出一个表决;

(四)通讯表决应当确有必要,通讯表决提案应当说明采取通讯表决的理由及其符合商业银行章程或董事会议事规则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特别重大的事项不应采取通讯表决的形式,这些事项由商业银行章程或董事会议事规则规定,但至少应当包括利润分配方案、风险资本分配方案、重大投资、重大资产处置、聘任或解聘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成员等。

第三十五条 董事对董事会拟决议事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应有明确的回避制度规定,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应当由二分之一以上无重大利害关系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会议作出的批准关联交易的决议应当由无重大利害关系的董事半数以上通过。

第四章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第三十六条 董事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经董事会明确授权,向董事会提供专业意见或根据董事会授权就专业事项进行决策。

第三十七条 董事会的相关拟决议事项应当先提交相应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由该专门委员会提出审议意见。

除董事会依法授权外,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不能代替董事会的表决意见。

第三十八条 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应当有清晰的目标、权限、责任和任期。

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由董事会制定。各专门委员会应制定工作计划并定期召开会议。

第三十九条 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应当是具有与专门委员会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董事。各专门委员会在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就有关事项提出意见,但应当确保不泄露商业银行的商业秘密。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建立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商业银行亦应有类似功能的小组或专岗,利用本行或市场咨询中介资源做好相应工作。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建立其他专门委员会的,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建立相应的专门委员会。

商业银行董事会可以根据银行自身的情况确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数量和名称,但不应妨碍董事会履行本指引规定的董事会和各下设专门委员会的各项职能。

第四十一条 审计委员会负责检查商业银行的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检查商业银行风险及合规状况。

审计委员会负责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并就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作出判断性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议。

审计委员会的负责人应当是独立董事。

第四十二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控制情况,对商业银行风险及管理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及水平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第四十三条 关联交易委员会根据《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及时审查和批准关联交易,控制关联交易风险。

第四十四条 战略委员会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监督、检查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

第四十五条 提名委员会负责拟定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选任程序和标准,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进行初步审核,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第四十六条 薪酬委员会负责拟定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方案,向董事会提出薪酬方案的建议,并监督方案的实施。

第四十七条 各专门委员会应当定期与高级管理层及部门负责人交流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状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八条 专门委员会成员应当持续跟踪专门委员会职责范围内商业银行相关事项的变化及其影响,并及时提请专门委员会予以关注。

第四十九条 董事会应当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董事会的日常事务。

第五章 董事

第五十条 董事对商业银行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商业银行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第五十一条 董事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知识、经验和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任职资格审查。

第五十二条 董事不可以在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金融机构兼任董事。

第五十三条 董事会应当制定规范、公开的董事选举程序,经股东大会批准后实施。

董事会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一个月向股东披露董事候选人的情况以确保股东在投票时对候选人有足够的了解。

第五十四条 董事会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状况,确定董事会合理的规模和人员构成。

为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中应当有一定数目的非执行董事。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独立董事的人数不得少于3人。

上款所称非执行董事是指在商业银行不担任经营管理职务的董事。独立董事是指不在银行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并与所受聘银行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任何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第五十五条 董事会设立董事长一名,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董事长和行长应当分设。

第五十六条 董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股东大会和召集、主持董事会会议;

(二)检查董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三)签署银行股票和债券。

在董事会就有关事项进行决议时,董事长不得拥有优于其他董事的表决权。法律、法规、规章、银行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七条 董事应当投入足够的时间履行职责。董事应当每年亲自出席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会会议。

未能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又未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的董事,应对董事会决议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董事在董事会会议上应当独立、专业、客观地提出提案或发表意见。第五十九条 董事个人直接或者间接与商业银行已有的或者计划中的合同、交易、安排有关联关系时,不论有关事项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董事会批准同意,董事均应及时告知关联关系的性质和程度。董事会办公室负责将有关关联交易情况通知董事会其他成员。

第六十条 董事应当持续地了解和关注商业银行的情况,并对商业银行事务通过董事会及其专职委员会提出意见、建议。

第六章 董事会尽职工作的监督

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股东大会和监事会依法对董事会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尽职与否进行监督,定期约见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根据需要列席商业银行董事会相关议题的讨论与表决,就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评价,交流监管关注事项。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组织开展专项现场检查,对董事会尽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每一会计结束四个月内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交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的董事会尽职情况报告:

(一)董事会会议召开的次数;

(二)董事履职情况的评价报告;

(三)经董事签署的董事会会议的会议材料及议决事项。

第六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认为商业银行董事、董事会存在不尽职行为的,可视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一)责令董事、董事会对不尽职情况作出说明;

(二)约见该董事或董事会全体成员谈话;

(三)以监管意见书的形式责令改正。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未能尽职工作,逾期未改正的,或其行为严重危及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将视情形,采取下列措施:

(一)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

(二)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

(三)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

(四)其他法律规定的纠正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境内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除遵守本指引外,还应同时遵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第六十七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六十八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五年九月十二日印发

下载如何看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看待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并购贷款 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8〕84号 各银监局,开发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规范银行并购贷款行为,提高银......

    商业银行按揭贷款

    工商银行 6.12%(优质客户可下浮) 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将按基准利率6.12%的0.9倍,即5.51%执行,并将购买高档住房和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人,将按照6.12%的基准利率执行,并......

    公积金异地贷款证明

    证明 XXX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XXX管理部: 我区XXXX同志,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所在单位XXXXXXXXXXXXX ,该同志单位住房公积金账号XXXXXXXX ,个人住房公积金账号XXXXXXXX。该同......

    银监会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是银行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管机构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表现形态和内在风险控制能力进行的科学、审慎的评......

    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4]21号 2004年4月5日) 各银监局: 为规范非现场监管工作,加强对非现场监管工作的管......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六西格玛文化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六西格玛文化的实施孙瑾/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国有经济有步骤地适量退出竞争性领域的重要举措,从本质上解决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有利于生......

    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监发[2018]2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 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银监局,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 商业银行贷款条件: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申请不同种类的贷款会提出不同的条件,主要条件有: 借款人必须是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