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8: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第一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方式及步骤第一,设立国有银行控股公司,可以隔断商业银行与政府的直接联系,从而避免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干预;二是该机构专门对国有银行行使所有权,明确国有资产出资入资资格、明晰国有产权关系。第二,分别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银行集团公司。一是由于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二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将来成立的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就会很差。

第三,清产核资,继续剥离不良资产。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需要清产核资,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则不仅需要清产核资,还要继续剥离不良资产。

第四,公开招募法人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以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为主体、以分散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等为补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这也符合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育的实际。

纵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和现实,股份制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第一选择,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自然演变的发展过程不同,我们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为股份制的改革营造各种条件,开商业银行之通途

第二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六西格玛文化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六西格玛文化的实施

孙瑾/文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国有经济有步骤地适量退出竞争性领域的重要举措,从本质上解决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有利于生产力的社会化、生产关系的社会化,以及管理主体的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相应的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变革,才能够真正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说明了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的时候,必然会带来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因此,在一个进行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商业银行中,必定需要建立相应的新型的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及氛围,才能够从根本上使企业改革的内部要素相互和谐发展,才能够确定企业的主导价值,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企业,达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但在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改革与促进,全力打造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发展,六西格玛文化就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需要解决企业文化改革的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企业文化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需要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而商业银行作为服务性行业应当把带来最大效益的途径放在提高顾客满意度上,因此改革后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应该更加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始,以满足客户为终的理念,即以达到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最终使客户满意,追求客户忠诚的目标。这就要求从企业理念、精神、企业文化的规划、建设战略等方面从满足顾客的需求去选择最有价值、最为迫切的课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需要一种强调合作的文化

传统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所强调的是依据职能进行的直线式的合作,团队合作涉及部门及人员有限。股份制改革后的商业银行,由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人群、不同管理方式组合而成,企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在银行内部的极其充分的合作精神。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对于合作精神的培育,才能有效地改进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公司与顾客之间的合作关系,让员工了解自己在银行中的位置,并衡量商业银行各部门活动间的合作关系,从而真正为商业银行带来效益。

(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需要一种数据文化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国企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企业都是由一群人构成的,而不是单纯的资产,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本质是企业内部各种关系调整,而这种关系的调整,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运作中,是在适应市场的需求的过程中,强调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而思想认识的调整是在时间积累下通过实践才能够完成的,因此,在股份制改革之初,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改革过程中,需

1要建立一种数据文化,一种把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的影响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使不同利益集团在合作中达到更高的满意度的文化氛围。这种应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的企业中的强调客观、公平、科学的氛围,更为直观、尽显公平和严谨。

二、六西格玛文化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的作用

(一)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管理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摩托罗拉的生产部门,但真正把六西格玛运用在企业的管理与文化建设方面的是通用电气,并取得市场价值第一的卓越业绩,此后,六西格码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在世界各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推广。在统计学里,六西格玛是用来对变异进行测量的标准差,是通过减少波动,不断创新,达到缺陷为百万分之三点四的质量水平。六西格玛统计方法是建立并实施以测量位依据的战略,通过实施六西格玛改善项目,减少变异。在企业管理中,六西格码是企业保持和获得在生产经营上的成功并将其生产利润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它能够严格、集中、高效地改善企业流程管理质量的实施原则和技术,以“零缺陷”为完美追求目标,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安全、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和企业竞争力的重大突破,可以说,在管理学中,它是用来度量任何使工作尽善尽美的工作方法。而在企业文化中,六西格玛是改变了过去以促进工作热情、保证工作质量作为企业文化工作的核心,而把顾客满意当作是效益获得的基础,它强调的是用以实现客户最大满意和最大收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在整体规划上的保障。

现在,经过多年的应用及推广,六西格玛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非常成熟的应用体系,我国的许多优秀企业也在使用六西格玛管理体系及文化体系,如海南航空、宝钢、中国移动等,为众多国际中的大中型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且六西格玛文化也已经迅速地发展到了服务业,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许多银行正在采用六西格玛文化战略来促进本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六西格玛文化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的作用

1、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六西格玛文化建立的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文化,以强力推动服务流程中的氛围、态度的改进,准确而全面的获取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来促进企业凝聚力与服务热情的提升,从而迎接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服务性机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不是技术,而在于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文化,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六西格玛还提出内部顾客的概念,即接受我们工作结果的都是我们的顾客。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甚至员工之间都有可能建立互为顾客的关系。比如:班组长向人事部门提交考勤表,这时,人事部门是顾客。六西格玛文化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六西格玛文化的内部顾客关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加强部门间、同事间的协调沟通,显著地提高工作质量。

2、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员工竞争力的提高

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六西格玛文化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实现员工个人竞争力和价值的提升。六西格玛文化是群策群力的集中反映,是文化凝聚力的体现,群策群力不仅是运用全体员工的智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员

工通过文化的参与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方式。六西格玛文化强调的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企业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理念的普及与实施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因此,员工能够分享其他人员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加速学习,从而提高竞争力,形成银行与员工个人成长的良性循环。

3、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管理哲学的重塑

在商业银行文化的重新塑造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地位、竞争优势、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相应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与管理思想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并得以逐步固化下来,自然而然地成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管理哲学。六西格玛文化的成功推行可以给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哲学的重塑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六西格玛文化可以提高组织内部对各种资源的合理整合,由于六西格玛文化是以群力群策为核心的,因此在所有的业务流程中实现的是跨功能的项目小组的合作,适用性强,覆盖面广,从而塑造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管理哲学。并且,六西格玛文化是银行中大家共同认可的一套做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代表共同的理解、习性和一个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其实质是强调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无暇的管理经营方法的文化体系。而用数据说话,最为简洁、直观、尽显公平。通过数据和事实说话,也才能真正实现从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改掉以往漠视数据、漠视精确、漠视科学的不严谨行为。

三、六西格玛文化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战略设计

现代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组成,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尽管各个企业在实行六西格玛时的管理方式不完全相同,但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实施六西格玛文化都要紧密围绕以上三个系统进行。

(一)构建六西格玛价值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银行意识形态的综合,是银行的灵魂。构建六西格玛价值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需要在银行宗旨、远景目标、核心价值观、银行精神、经营观念、银行风格、用人思想等全部价值观念中对六西格玛核心精神进行发掘、总结、提炼和升华,因地制宜地引入六西格玛的群策群力与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形成独具本银行特色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统一性的价值理念系统。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六西格玛文化的特点,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总结、归纳出本银行经营实际的,被广大员工理解、认同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银行使命和各项工作目标而勤奋工作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二)构建六西格玛规范系统的制度文化

在改革商业银行原有精神层面文化的前提下,要把银行的各种制度文化的要素依据六西格玛管理体制的要求进行整理、分析、设计,最后形成可供银行付诸实践的文本。商业银行作为服务性机构,满足客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与发展,商业银行在制度实施方面必须为六西格玛文化体系做出有力的保障。对银行制度文化进行改革,它包含对内制度规范和对外制度规范两大部分。过去商业银行在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规范时,内外要求并不突出,但在六西格玛体系下,要求把所有商业银行活动中的个体都看作是客户,即包括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商业银行必须要准确把握不同客户的需求以及同一客户不同角色的需求;同时,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和完美的实现客户的需求同样重要。因而,在制度文化建立的过程中,必须既重视对内的要求,又重视对外的要求,它涵盖了职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激励奖惩规范等各个方面。

(三)积极进行物质文化改造

六西格玛文化体系中的现代商业银行应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形象来反映深层的银行价值理念。因此,应对银行标识、品牌、包装、环境、员工服饰、宣传资料、设施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总结。进行有利于提升银行形象的策划、设计以及系统塑造,使银行形象在员工和社会公众中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从而提升本银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简言之,六西格玛文化是以数据事实为基础的解决方法和决策来指导人们的行动,进而改变商业银行文化,最后达成商业银行的智慧资本。如果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能够逐渐形成以本银行特色为基准,建立与六西格玛文化相结合的先进的理念,在形成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来追求最佳的工作品质,树立永不停止的革新精神的前提下,再加上完善的制度体系及外部物质文化的改造,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提高竞争力。那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一定会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国内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1、2006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国资监管,中国经贸导刊,2006(1):31-

322、张建军 王浩,GE独特的企业文化,经济管理,2004(1):663、谭勇 六西格玛---追求卓越的经营哲学,企业管理,2004(1):45-484、沈明达,国企股份制改革与文化整合,企业文明,2005(3):385、黄崇源,国有商业走向市场的实践与思考,商业经济研究,1994(7):35

第三篇: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和银监会确立的总体目标,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面临诸如股权结构安排、上市模式及上市地点的选择、公司整体框架的搭建及法人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不仅直接决定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为此付出的成本,而且也将影响改革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股权结构的安排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一个关键环节是股权结构如何安排的问题。从目前的主导思想看,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从改革、发展及稳定的大局出发,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来解决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产权结构单

一、权力制约失衡、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个国家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的问题。不可否认,从提高效率、实现相对的权力制衡等方面看,采用相对控股更为有效,但是这种股权结构的安排忽视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整体制度安排的以下事实: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完全实现以价格为信号的资源配置。从金融领域来看,利率还未能市场化以及还存在一定的金融管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设置形成约束。

我国经济仍然是带有强烈国有经济色彩的经济。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非国有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整个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但是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不仅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很大,而且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几乎完全是单一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国民经济及重要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作为国民经济构成部分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设置。

金融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甚至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世界经济的金融经济特性决定了金融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国家对金融必须加强控制。

基于以上分析,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初期,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市场机制完善程度以及与其他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其股权结构应当采取国家绝对控股的方式。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股权结构虽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最优制度安排,但这种制度安排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真正转化为现代企业、金融竞争度的加强,逐步暴露出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此时,应当通过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逐步向国家相对控股甚至不控股的股权结构转化。

上市模式及上市地点的选择

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问题上,是分拆上市,还是整体上市,是在海外上市,还是在国内上市,不同的制度安排和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上市模式的选择

对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何种模式上市,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宜采用国企的通行做法,在按业务分拆难度较大的情况之下,依照电信企业按地区分拆上市的模式,将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经营状况最好、资产质量高的几家分行重组为上市公司,然后再通过上市部分反向收购未上市部分,最终实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完全上市。尽管这种上市模式有发行规模小、资产质量符合上市要求以及风险小、成本低等优点,但是我们认为,与采用整体上市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存在以下缺陷:

分拆上市有避重就轻之嫌,难以达到通过上市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同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上市工作。

分拆上市会使国有商业银行丧失规模效益。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国际银行业强强联手的潮流,若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拆会严重影响其竞争力。和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之一是规模,一旦分拆,其规模优势的丧失将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抵御外资银行的挑战。

分拆上市将使存续部分的经营压力更大。按照目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经济发达地区的分行一旦分离出去,那么存续部分的资产质量更差,不仅会严重影响存续部分的持续经营能力,同时也使债权人对存续部分的经营产生怀疑,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

分拆上市会存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一方面已经上市的银行和未上市的银行之间业务的同质性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竞争,这不符合证券市场的有关要求和规则;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上市银行和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不仅会影响其他关联行的利益,而且还会在信息披露方面遇到较大的挑战。

分拆上市不能完全体现现代银行的价值且不符合国际银行上市的惯例。现代银行体系的一个价值体现是其掌握大量的客户信息和网络,具有强大的支付和结算功能,而一旦分拆就会使整个银行体系显得支离破碎,也会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价值荡然无存,同时从国际经验看,目前还没有将银行分拆上市的先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全面、系统地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角度看,在上市模式的选择上,不宜采取分拆上市的办法,而只能采用整体上市。

采用整体上市的模式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是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全部上市,还是将进行适当剥离后的业务上市?鉴于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一部分非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亏损,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应将这部分非主营业务予以剥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出四家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庞大的不良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对于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庞大不良资产,若由银行自身消化,在银行消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将会推迟四家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而完全由政府买单,在目前国家财政仍有困难的情况下会加重财政的负担。因此,可 行的办法是由银行自身消化和国家买单共同推进的办法来处置庞大的不良资产。为确保四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不良资产在由银行自身消化和冲销一部分后,剩余部分应予剥离,这部分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应通过建立一个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化的途径来处置。

上市地点的选择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若采取整体上市的模式,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鉴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庞大以及目前国内证券市场的容量有限,因此我们倾向于按照先国外、后国内的顺序进行,采用这种选择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开国内证券市场容量的限制,防止由于融资数量巨大对国内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国外证券市场的大容量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上市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其整体上市成为可能,同时能保持银行体系的相对完整和规模效应。

国外上市在审批、监管及信息披露上要求更为严格,这就促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证券市场的要求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严格控制风险,培养和提高竞争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在实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外上市后,国内证券市场作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一个补充渠道,可根据需要并视当时国内证券市场的情况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上市。

公司整体框架的搭建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若整体上市,其公司的整体框架是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还是采用银行集团公司的模式?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的情况下,采用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即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为母体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由金融控股公司出资收购或管理商业银行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类机构和业务。这种模式具有“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母公司和子公司之 间是在股份制原则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连接起来,各个金融类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不同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种类的业务,同时控股公司不从事具体的业务经营,只是通过股权投资对各个子公司进行管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框架之所以这样搭建,是基于以下理由:

金融控股公司兼具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势。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使其一方面适应了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各个子公司分业经营格局的存在,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能够融合,不会对我国目前分业经营的监管体制产生冲击,同时兼具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巨大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上的协同效应,即主要是交叉业务的优势互补,如地区互补、业务互补及服务互补等,二是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即金融控股公司的购并行为能产生协同价值,其大小可以根据成本节约、收入提高、服务改进、财务策划及税收优惠来计算。这种协同效应的存在,能增加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益,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捉高其竞争力。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由于采取了各子公司经营不同的业务,并且每个子公司为独立法人的方式,同时各业务之间建立有严格的“防火墙”,因此防止了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同时采取授信限制、交易限制和信息披露等监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内部交易,可以对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之下,面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如何按照扁平化原则重新设置机构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国家绝对控股条件下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实现上市并不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关键是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在国家绝对控股 条件下,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除建立规范的“三会”,建立对高级管理层授权经营的目标和问责制度及解决国有产权主体如何到位而不虚置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国家绝对控股的比例不宜太高。为确保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及股东权力制衡机制的建立,防止股份制改造流于形式,一方面国家绝对控股的比例以不超过51%为宜,另一方面可对部分国有股的投票权设立限制,规定其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可以动用这部分权利,正常情况下不得动用。

应按一定的标准去选择战略投资者。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应考虑其投资的稳定性、独立性以及其实力和信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持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稳定,使股东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及重大决策方面具有独立的话语权。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我们的看法是:(1)非国有法人优于国有法人。这主要是非国有法人的利益驱动机制要比国有法人强,从而对银行管理者的监督动机较强。(2)境外法人优于境内法人。境外法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会对银行管理者形成硬约束,使其按照国际规则经营管理,同时境外法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也会被引入银行的管理,促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际银行业接轨。

国家作为股东的目标应当是追求高的投资回报。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而国家作为股东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还有其他大量的经济和非经济目标,这些目标的存在干扰和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同时国家作为股东,不是统一行使自己法定的股东权利,事实上众多的党政部门都可以分散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或几种。基于上述原因,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国家作为股东必须实行商业化,追求单一的目标。

建立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强化责任制度的约束,不断进行代理责任制度和管理责任制的创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所有者和管理层追求目标存在差异,所有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管理层关心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极易造成代理成本增加、预算软化和效率低下,在这一点上杰森的分析表明,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具有这一特性。在如何建立激励机制的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认为,可通过管理层和职工入股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以此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减少代理的成本,这种方案有其合理性,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严格的约束机制的存在。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很容易导致经营层短期行为和寻租行为的产生,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为商业銀行的经营埋下隐患。

建立一个有效、竞争充分的市场。理论及实践证明,只有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向经济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在我国必须逐步构建一个包括有效控制权等在内的市场,同时打破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保护,只有这样国有商业银行才有压力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刘锡良 王正耀

第四篇: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分析及深化思路探讨

【摘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管理体制转轨和经营机制转型的战略性跨越。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剖析金融国际化竞争趋势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竞争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改革渠道。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思路、探讨

【正文】:

我国国有商银行正在经历管理体制转轨和经营机制转型的战略性跨越。这次股份制综合改革是继上世纪80年代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立、90年代成立政策性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以来,一次更为深远的金融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目前,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工商银行已全面启动股改实质性工作。农业银行将在上述三行股改结束后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择机启动股改工作。本文拟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剖析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国际化竞争趋势,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竞争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分析中、建两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的成绩、经验以及工商银行的股改方案,寻找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改革渠道,以期为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国有银行传统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近二十多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进程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是中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筹集者和供应者,在促进经济发展、支持国企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部分社会成本,背上了不少“包袱”,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客观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矛盾越来越集中地凸现,直接体现在:

(一)国有银行规模较大,管理层次过多

从现行体制来看,总行作为一级企业法人,对下属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分支机构拥有统一和垂直领导的控制权,以二级分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总行和一级分行实施统一调度资金,统一财务核算的经营管理体制。从管理方式上看,部门对下级机构的管理仍保留着类似事业单位的浓厚的管理色彩。规模较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成本过高和由此导致的低效。在。

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虽然近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未能达到这一标准。从国际大银行的情况来看,2002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52%,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虽然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了国有商业银行在1995年前产生的1.3万亿的呆坏账,但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偏高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不仅不利于这四家银行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施股份制改革,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补充自有资本和控制不良贷款,是强化市场约束行为的最佳途径。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迫切需要

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有产权形式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此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渠道是财政,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取代了财政成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贷款额的80%以上流向了国有企业。1996年底,国有企业占用的国有银行贷款余额47434.7亿元。没有银行的金融支持,国有企业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金融支持却使国有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其主要原因是:直接融资占比过低,企业严重缺乏自有资金,其生产经营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国有企业重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特定贷款;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未能实行审慎会计制度造成大量虚盈实亏;银行产权关系模糊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引来的是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银行和企业债权债务关系不清,即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最终都为国家所有,从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借贷关系或金融交易关系等等,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同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长期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出资人是国家,行长与董事长的职责往往集于行长一身,这些使得银行经营管理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要求。只有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四)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需要

根据最新统计,入世三年来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明显加速,其资产总额增长了54%(注2),平均年增长18%,贷款增长了84%,年均增长28%。其中,人民币的业务发展尤为迅速,人民币的资产总额三年内增长了1.3倍,人民币的贷款增长了59%。尽管目前中外资银行竞争加剧,但目前市场格局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从2001年底到2004年底,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国有商业银行由81%、84%、83%分别下降到76%、77%和76%,股份制银行则分别由16%、16%和15%分别上升到21%、22%和21%,外资银行由3%、0.5%和0.2%调整为3%、1%和2%,这些数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下降的份额基本上被股份制银行所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上升。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到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将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来办事。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导致金融机构全方位的竞争。在地域上,中外资银行在沿海和东部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同时逐步延伸到中西部地区;在客户范围上,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主要是优质客户,但同时并没有放弃对中低端客户的争夺;在业务种类上,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将是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随着其人民币存款的增加,向中资银行借款解决人民币资金来源的依赖性将有所降低。外资银行将在中资银行的传统领域向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和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在国内金融市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内将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是适应加入wto、提升国有银行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经济实力、推进现代经济金融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改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金融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绩效进步这几个中心环节,审慎、务实地推进综合改革。

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情况剖析

为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国家专门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确定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实施步骤和总体目标。一是消化历史包袱,进行财务重组;二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三是创造条件公开上市,最终接受市场考验。2003年底国务院做出决定:选择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历史包袱相对较轻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元外汇储备对两家试点银行进行注资,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2004年以来,中、建两行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快实施财务重组步伐,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从两公司披露的信息看,股份制改革的前两步工作基本结束,达到了预期目标。股改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主要体现在:

(一)财务可持续能力得到改善

股改试点中,中行、建行通过国家注资、核销剥离不良资产、增加风险拨备等措施,较好的改善了财务状况,其主要财务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标准。

1、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标准。到2004年9月底,中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75%,建行的资本充足率为9.39%,均高于国际上通行的8%的标准。

2、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到2004年9月底,中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为5.16%,较年初下降了11.12个百分点;建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为3.74%,较年初下降了3.81个百分点。

3、增加了风险拨备。到2004年9月底,中行、建行风险拨备率分别为68.35%和87.7%。预计2005年上半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标准。

在财务重组过程中,中行、建行聘请国际权威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尽职调查等工作,并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信息披露,业务运作模式逐步与股份制企业接轨。

(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在财务重组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相继从国有独资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1、明确了国有资本产权主体。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国家行使对中行、建行出资人的权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向中行、建行派出董事和监事,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从而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位的问题。

2、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中行、建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核心的管理层开始运作,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际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原则制定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以保证各主体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管理层开始转变经营观念,确立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目标。

3、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行已经开始实施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和问责审批“三位一体”的信贷管理体制,全面强化授信审批各环节的问责制,进一步推行严格的事后评价制度,借鉴国外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经验,实施管理信息大集中,逐步实施集团风险管理体系策略。建行制定了《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对风险管理机制改革目标、原则、实施措施和步骤进行明确和细化,发挥先进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完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4、改革了组织结构、整合了业务流程,实现了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领导。中行制定了《关于一级分行开展流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行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业务组织机构改革方案》,两行均按照机构扁平化和业务管理垂直化的要求,稳步改革组织结构,整合业务流程。

第五篇:国有商业银行分支行落实股份制改革的思考

20xx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挂牌上市,创下了多项资本市场的纪录。成为20xx年香港乃至全球最为关注的融资事件之一。而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建设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都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真正把建设银行成国际—流的商业银行,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此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刚到建设银行时,就听到一种反映,说股份制改革是上面的事,是总行的事,如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与分支行的关系不大,分支行在股份制改革中没有多少事可干。其实,股份制改造不仅是总行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分行、支行的事情。更是全行员工共同的事情。没有分支行和所有员工的参与,股份制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通过近一年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说明,尽管一些大的决策甚至操作集中在总行。但是,真正建立起运行有效的新机制,使建设银行的产品能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把建设银行办成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的商业银行,需要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全行每—位员工的才智。因此,每个员工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个员工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股份制改革做出贡献。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最根本的也是最困难的,是全体员工要真正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思想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培育建设银行新的企业文化,重点是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发动全行员工,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和本职工作的实际,展开讨论,对全行的改革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所提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促进改革发展、防范和控制风险、改进服务、增加盈利有效的,要给予适当奖励。达也是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实施股份制改革,不是上面制定制度办法、下面执行,而是每个员工确确实实要“换位思考”,从客户、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改进服务,提高效率,这样才能转变机制,改变面貌。衡量我们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建设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说到底,要看我们能不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这涉及到产品种类、操作流程、服务态度、营业环境等等,最主要的是时时处处替客户着想,每项交易都尽最大可能地顺利、便利。因此,这必须动员所有员工参与进来。我们提了许多目标和口号,最根本的就是这样一句:建设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各分支行的领导也要结合转变思想,研究制订各级分支机松落实发展战略纲要的具体计划、办法和方案。而且,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的发展战略纲要和各分支行的实施计划就不能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形成动态的、滚动的发展战略纲要和实施计划。

二、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差别化服务目前,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多样的,但我们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品种也不够多样,供需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必须转变经营方式,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来满足市场巨大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有的同志提出,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之间有一个矛盾关系,强调服务就可能削弱内控。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有一个要害,一个关键,就是积极推进差别服务。所谓差别化服务,就影响我们服务的地区产业、客户加以区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何区分?各类地区、产业、客户的风险等级不同,发展前景不同,对金融服的需求也不相同。这些差别就是我们区分的标准。我们的制度大部分是笼而统之的,不够具体。难以执行。如个人住房贷款,各个地区、各类客户的审查程序、条件、要求都是相同的。可否大致分类,例如对国家公务员等优质客户,可以简化程序;对大学教师、工程师、医生等高级知识分子也可以简化程序;又比如,对一些客户违约率很低的地区,也可以简化程序。对于简化程序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可以采用适当增加一点收费的办法来弥补,所谓风险升水、贴水,就是用来拉开价格差别的。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也要考虑地区差别,对可能存在泡沫的一些地区,要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化服务,要上下沟通,将发展与安全、速度与效益统筹考虑,将控制风险和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起来,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贴近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协调起来。我们要以全面推行差别化服务为突破口,转变经营方式。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组织机构改革、岗位描述、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许多问题都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是市场化,但不能一蹴而就,当然速度也不能太慢。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用人制度改革方面,要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下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浅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摘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各个商业银行积极展开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以期构建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的长效......

    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的设置原则是当地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和发育水平提出的要求,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同行政区的设置却是一致的,即有一级政府,相应设置一级金融机构,这种设置首先使......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开业核准申请材料目录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开业核准申请材料目录 1、申请书。内容包括机构名称、住所、业务范围,在内部控制、高级管理人员、营运资金等方面是否达到开业的条件,筹建工......

    股份制改革对商业银行运营有哪些影响

    股份制改革对商业银行运营有哪些影响 首先,农行股改上市,既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行上市后,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会得到增强,外部的监......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战略选择论文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放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鉴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选择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企业,后银行”,国有商业银......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论文[精选多篇]

    一、 问题的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更为突出的“改革悖论”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性变革,是继中国国有工商企业改革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一般来说,国有商业银行与......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四家银行成为合资银行是因为外资在这些银行中的股权比重已经接近25%的上限: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