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面临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广大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者难以从商业银行那里得到贷款,以致影响农副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二是农村信用社不少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它们不仅解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甚至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拖累。尽管影响中国金融大局的是城市金融而不是农村金融,但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却不能不令人担忧。
1.关键首先在于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革。基本上可以参考若干城市信用社通过股份制改革而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做法。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情况复杂,所以不宜“一刀切”,而应当采取“成熟一批、改造一批”的方式,即把清理整顿后条件已经具备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命名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民储蓄银行)。规模大一些的可以按县或县级市组建,条件不足的可以几个县或县级市联合组成,也可以按地级市组建。
2.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必须有新的资本金投入。有了新的资本金投入,农村商业银行才能显现生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城镇工商业个体户、农村专业种植户或养殖户、以及城乡居民个人,都可以作为新股东,注入资本。同时,组建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既然是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就必须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制度,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不干预银行的经营管理,只由有关机构进行监管。银行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聘请的总经理各司其职。
3.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依靠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是担负不了发展农村金融和活跃农村经济的任务的。一方面,由于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规模都不大,而且并不是每个县市都有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甚至可以说,在最近一段时间,可能只有较少的县市组成规范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显然满足不了发展农村金融和活跃农村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显然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事业人才。现有的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进行有计划的培训,适应不了发展农村金融的任务。因此,引进人才和提高现有农村信用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4.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应当采取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即只从事存贷业务,而不应把业务扩展到投资业务或其他业务领域。这主要同上述农村商业银行规模不大和金融专业人才不足有关,此外还同历史上农村信用社呆账坏账太多、资金误投、决策失误有关。“母公司混业、子公司分业”模式对新组建的农村储蓄银行是不适用的,至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是这样。
那么,发展农村金融和活跃农村经济的任务究竟怎样实现呢?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是加快建立为农村和小城镇经济为服务对象的民营银行。
五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在现阶段的中国,民间资本是比较充裕的。不妨先对民间资本的潜力作一些估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约8万亿元;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大约1万多亿元;城乡居民手持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券等有价证券大约3万多亿元。以上这3项加在一起在12万亿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城乡个体工商户的资本、民营企业的资本、城乡居民手中可较快变现的财产,那么民间资产的潜力就更大了。只要所有上述这些现实的民间资本和潜在的民间资本中有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进入国内的银行业,少则1万多亿元,多则2万多亿元。这是一大笔有助于加快银行业改革和壮大中国的商业银行实力的资本投入,必将使银行业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1.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大体上有以下4种方式: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改制为股份制银行的过程中,民间投资者可以成为股东。已有的股份制银行在增资扩股过程中,民间投资者可以成为新股东。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过程中,民间投资者同样可以成为股东。
(2)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后,民间投资者通过购入股票而成为上市银行的股东。
(3)民间投资者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可以申请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制的商业银行,经金融主管机构批准后,这样的商业银行就是民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4)如前所述,农村信用社的改制需要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条件成熟的可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条件不成熟的暂不改制。条件不成熟的农村信用社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那些只要经过清理整顿,把过去积存的问题逐个解决,就可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第二类是指那些过去积存的问题较多,一时难以解决,需要较长外的时间,但仍然有希望逐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第三类是指那些过去积存的问题太多,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从而没有希望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不妨再等待一段时间,即使较长的时间,等积存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才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至于第三类,或者按程序破产,或者转让给民间投资者。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可以从事存贷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所以会吸引民间投资者来接管,重组,注入资本,重新开展业务。让民间投资者接管,要比宣告破产好。
2.除了上述4种方式以外,还可以有以下这种可供选择的让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方式。这就是:如果采取了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模式,商业银行作为子公司存在并开展活动,那么民间投资者也有参股于母公司的可能性,这也可以被看成是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一种方式。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农村金融这个问题上来。由于新组建的农村信用社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改制,这样,在农村金融领域内就留下了让民间资本进入较大的空间。
假定新建了民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么它们可以在农村作为自己的业务领域之一,例如从事农村的存贷业务。
假定民营银行或民间投资者接管了现存问题太多、;已经没有希望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加以重组,注入资本,重新开展业务后,那么农村金融就有可能好转。
看来,这些设想都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六 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
关于中国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尽管近年来已有不少书籍和文章从正面加以论述,但从前一段时间内所谓“赌场论”、“泡沫论”、“推倒重来论”等观点的出现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仍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赌场论”之类的观点之所以错误,关键在于不了解证券市场在现阶段中国的积极作用,不了解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流是健康的。当然,中国证券市场上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并应当有针对性地逐个解决,但决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证券市场已有的成绩。
1.中国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同国有企业的改制密不可分。没有证券市场,就难以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难以实现资产重组,也难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创新筹到大量资金。
在中国,企业投资需要有资本投入,基础设施也急需大量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是资金有较大使用效率的表现之一。银行贷款虽是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之一,然而银行贷款起不到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向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才能既满足资金投入的要求,又能加快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投资体制改革。
要知道,在经济学中,较早出现的是生产效率概念。生产效率是指:有多少投入就会有多少产出,多投入就多产出,少投入则少产出。生产效率概念是对的,但太窄了。后来出现了资源配置效率概念。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效率就会提高,产出就会增加。比如说,假定投入为既定,以A方式配置资源,可以产生n效率;用B方式配置资源,可以产生n十1效率;而用C方式配置资源,则可以产生n+2效率。这样,资源配置效率同生产效率是并存的,二者共同对产出的增加起作用。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资源组合,对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调整,以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简言之,证券市场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场所。
把证券市场比喻为赌场,实际上是不了解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了解证券市场同优化资源组合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了解证券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要知道,任何投资者,不管是大投资者还是小投资者,总希望自己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能得到回报,而且回报越多越好。对他们个人来说,这是盈利的机遇,机遇不可错过。但从客观上说,大量投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对国民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优化资源组合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没有众多的投资者和他们为寻找盈利机遇而投入证券市场的资金,证券市场的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回报率高而风险也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要到证券市场去筹资融资,不正因为一部分投资者看中了它们的高回报率而宁肯冒着高风险去投资么?
2.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众多投资者由于同时看好某一种或某几种股票,都去购买它,会促使它的价格上涨,或者,众多投资者由于同时看空某一种或某几种股票,都抛售它,会促使它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都属于正常。只要大家都遵守法律法规,对此无可非议。假定有人违法违规,那么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泡沫的出现往往难以避免,股票价格升升降降,行情起起落落,不足为奇,不能由此认为证券市场等同于泡沫经济。一定要区分“经济的泡沫”和“泡沫经济”。“经济的泡沫”,并没有什么值得惊慌之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时有泡沫,有时泡沫多一些,这仍是正常现象。至于“泡沫经济”,当然是有害的,要防止它出现。但“泡沫经济”是如何出现的y难道只是因为有了证券市场吗?只是由于企业进行了直接融资吗y不能这么说。间接融资就不会促成“泡沫经济”吗?不一定。国内某些沿海城市前几年炒热了房地产,价格飞涨,圈占土地过多,投机盛行,试问投入其中的资金有多少来自直接融资?又有多少来自间接融资?显然,银行贷款失控在这里起了主要作用。可见,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只要融资所得到的资金不是用于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方面,或者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都会引起投资的膨胀;只要以发展生产或更新技术名义进行融资所得到的资金被用于炒作,都会给经济带来不利的后果。这才是应当引以为戒的问题。因此不能认为证券市场造成了“泡沫经济”,从而指责直接融资。
3.从历史上看,证券市场在西方国家早已出现,在解放前的中国也存在过。因此,有些人认为,既然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就有了证券市场;既然解放前的中国就存在过证券市场,那么证券市场在中国就算不上什么新东西,中国现阶段要发展证券市场,把西方已有的一套做法照搬过来就行了,反正在证券市场中运作的都是所谓的国际惯例,在这方面能有什么创新?又怎能说是创新?
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创新不等于发明,创新是把一种发明在经济中应用,从而产生巨大的效益。尽管证券市场在世界各国早已有了,在解放前的中国也有过,但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在转型社会中如何实行股份制改革,如何建立并发展证券市场,这些都是前人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实践经验的新尝试。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证券市场的实践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当初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原来都是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产权不明确或模糊,投资主体缺位或不确定,需要先进行改制,才能成为上市公司。而在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立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这也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问题。不能设想中国的上市公司一开始就像某些理论家所说的那样应有合理的股权结构。这是做不到的。而且也不能设想国有股一开始就全部参加流通,如果那样,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阻力就会大得多,甚至连证券市场都不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建立。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因此,中国必须在考虑到证券市场的国际惯例的同时也考虑中国的国情。照搬西方的模式来建立中国的证券市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仅是行不通的,而且只可能导致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从这个意义来说,在转型阶段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一种创新;在转型阶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证券市场,同样是一种创新。
承认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一种创新,并不意味着肯定中国证券市场已是一个完善的、健全的资本市场了。创新,不等于承认现状是完美无缺的,更不等于改革的停步。创新不是一次性的,改革总是分阶段的,要使中国的证券市场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证券市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样的证券市场就必须“推倒重来”。在证券市场的实践中,需要有新的创新。然而,新的创新只能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好比是一场接力赛跑,一棒接一棒跑下去,难道能否定以往的成绩,再从头开始?不可能,因为历史不可能重演,也做不到,因为那样会使中国的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而且也不允许这样做,否则几千万户投资者的投资岂不是损失殆尽了?
七 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
应当认识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资本市场吸纳养老基金的必要性。首先,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必要的。其次,资本市场吸纳养老基金也是必要的。
1.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来看,养老基金和其他社会保障基金应逐步进入。“十五”计划指出,必须发展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我们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作用,例如开发西部离不开资本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资本市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资本市场.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中国资本市场要发展,需要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增加了很多机构投资者。从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数量来看,可进入的资金量越大,资本市场交易就越活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养老基金的加入。养老基金要保值增值,单纯依靠银行存款是不行的。银行存款的保值增值在很多情况下都不理想,首先是利率低,其次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利率不调整,养老基金就有贬值的危险。保值储蓄也一样,因为保值只是保证存款不贬值,实际上只是零利率,不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另外,将钱存入银行由银行进行运营的投资效果和养老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或信托方式运营的投资效果相比,前者较低,后者较高,加之,养老基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营,可以带来更理想的投资效果,因此存入银行不是理想的选择。
2.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时,购置国债是首先的考虑。国债虽然也可能有风险,但国债的风险仍小于银行存款,所以养老基金购置国债是比银行存款更好的投资方式。存入银行,可能有银行倒闭和破产带来的损失。当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这种情况发生,但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以后呢?那就很难说了。如果购买国债,国债会不还本付息吗?不会,因为这是国家发行的。但如果国债利,率是固定的,国债的期限比较长,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风险就大了。即使国债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变现,交易价格是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的,这也是风险。例如,在股票市场价格上升的时候,国债价格会下跌;在股票市场价格下跌的时候,国债价格会上涨。
3.当前,中国国债最大的问题是一般居民很难买到国债,银行的经营行为是不正常的,国债的发行要依靠银行购买国债来完成。虽然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发放贷款给企业,但由于目前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因此银行购买国债的收益率大,银行购买国债既能够保证利差,银行又没有太大的风险。结果导致广大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短缺,因为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了国债,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展。
另外,国债本身也有缺陷,主要是国债的品种太少,使得各类基金(如养老基金)很难广泛进行投资品种的选择。今后一定要增加国债的品种。
同时,国债发行和流通的数量也值得进一步考虑。有人说,这几年已经发行很多国债,再这样下去,以后国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就会很大,因此目前不应该再发行国债。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民间投资还没有被有效启动,如果不依靠政府发行国债拉动内需,近一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当然,民间投资启动以后,国债可以少发行。
总之,投资国债应该是养老基金进入本市场的较好选择,为此,当前中国应当发展国债市场。
第二篇: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宋心刚
1、中国海洋大学 在职硕士山东 青岛 266000;
2、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 诸城 262234 摘要: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改革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股权改革、治理结构、监事会职能、改革目标、经营自主权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关键词:股权改革 治理结构 风险防范 监管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2003]15号),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目的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本次改革,国家给予了保值补贴、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灵活利率等优惠政策,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发生转变,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各项财务指标明显好转,存贷款余额以及农业贷款有所增加,但成效最为显著的还是不良贷款比例的下降和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就全国29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改革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20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841家。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为3.4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为1.55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6个百分点(李莉莉,2009)。就笔者所在市的农村合作银行(2005年12月改制)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12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631505万元,较2005年末增加231920万元,增长58%;各项贷款余额481058万元,较2005年末增加157620万元,增长48.7%。不良贷款比例2.49%,资本充足率为11.13%。
应该说,此轮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方案较过去的改革相比确实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分析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的目标不明确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指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信用社必须坚持立足社区,扎根农村,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其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这样,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按市场化运作,改变过去受政府干预过多,没有经营自主权,内部人和外部人控制的局面,真正实现优胜劣汰,逐步发展成
1为独立于政府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这是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求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家政策操作实施,将农村信用社作为政策工具,来解决当前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匮乏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更好地保障“三农”的资金需求,改变其越来越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是政策目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混乱,甚至相互排斥,无疑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损害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效率,也为政府直接干预金融机构运行提供了依据(刘民权、徐忠等,2004)。
2、法人治理结构依然不完善
本次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却缺乏对产权和法人治理的相关规定,使得当前的农信社试点改革只是换了个皮囊,而内部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韩俊、程郁,2004)。人员还是原班人马,社员大会以及各项选举只不过是走走过场,作为一级法人的县联社仍然是对省联社负责而不是对股东和社员负责,社员的民主权利并未真正得到保障。另外,从本次试点改革方案规定的股权结构来看,股权分散,小的股东得不到更多的利益不愿行使监督权,存在“搭便车”现象,必然导致“内部人控制”。再就是由于省联社的行政职能,削弱了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通过明晰产权建立起来的治理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必然导致“外部人控制”。
3、股权改革不够彻底
农村信用社在股权改革中增加了法人和其他自然人股,股权相对集中了很多,新设的投资股不能退股,有内外股东比率和单股额度限制,这有利于产权制度的明晰。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股权改革仍然做得不够彻底,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中规定: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额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5‰,单个法人及其关联企业持股总和不得超过总股份的10%,持股比例超过5%的,应报当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批。过低的股权比例使管理层注重银行的短期利益,而轻视银行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股本金的稳定性较差,资格股所占比例太大,而投资股所占比例太小,产权的明晰性依然不清。
4、股权改革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而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管理层个人最高只占全部股金的5‰,在民主管理不健全和外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拥有5‰股份的大股东极有可能控制整个银行,如果外部监督稍微松懈,那么就有可能发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5、省联社定位不明确,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经营自主权仍然不够
本轮改革,中央政府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并成立省级联社或其它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农村信用社省联合社治理暂行规定》规定,省联社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实际操作中,全国29个试点改革的省(市,自治区)均毫无例外的成立了省联社。省联社的理事长、副理事长、主任、副主任等主要高管人员是由省政府按照厅级和副厅级的选拔程序产生,合作银行的董事长、行长都是由省联社统一任命,即使是大股东也完全没有决定行领导的权力。同时,在贷款方面,省联社有咨询委员会,具有对基层贷款的否决权,基层同意的贷款,超过一定额度,必须由咨询委员会审核。对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提报的大额贷款,否决率较高,接近30%。省联社这种兼有行政职能和企业职能的身份,使得省联社在管理和监督下级信用社时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为取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在金融同业竞争中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不得不屈从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省联社的行政强势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致使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成为名义上的独立法人,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大打折扣。
6、股东代表大会难以发挥作用
股东代表大会应该是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最高权力机构。而实际上,股东大会在内部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 很多时候只是按规定走过场,尤其是股东代表大会常常由董事会主持召开,按这一程序,自己主持召开会议选举自己,选举产生监督自己的机构,审议自己的工作报告,难以发挥股东代表大会的决策职能和监督职能。
7、监事会职能作用脆弱
监事会尽管规定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职权,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引,加上外部监事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职称或从业经历,对银行的业务及政策法规普遍不熟悉。难以对银行内业务、财务活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监事会形成虚设,有名无实。
二、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改善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外部制度环境
政府在制定法律、出台政策时,应明确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尊重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为信用社股份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应尽快出台《合作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和规范监管体系建设,形成金融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行业协会纵向约束、金融机构自我监管以及逐步加强市场约束的四级监管体制。
2、明晰产权制度,规范治理结构
一是科学设置股权结构。坚持股权结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充分吸收多种资本入股,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既要使股权相对集中,又要防止股权过分集中,使少数人控制决策层。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所谓战略投资者,是指原则上在5年内不转让所持财务公司股份的、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投资者。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改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补充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解决农信社外部监督不力的问题,而且可以引进现代金融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科学的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三是重视对董事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设计多元化、激励性的报酬制度,来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经营机制的切实转换。三是大力培养股东的权责意识,发挥股东大会在法人治理中作为权力机构的作用,行使对董事会、监事会的决定权和监督权。通过科学设置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却没有真正的所有者,法人治理十分脆弱”的怪现象。
3、实施有效监管
一是加强风险监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尤其是在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管理水平等方面要达到其他股份制银行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强资本的监管。积极引导农村商业(合作)银行重视资本的补充,督促其建立有效的补充资本金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信息报告的内容应重点包括银行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情况、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及呆账核销情况、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等方面,以及对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产生影响的重大事项。在建立内部信息报告制度的同时,也要规范并强化商业银行的对外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急需求。
4、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它是国家货币主管部门在金融体制中设立负责存款保险机构,规定本国经办储蓄业务的银行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当银行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务支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一般说来,存款保险制度具有稳定、保护、救助和监管等功能。为此,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
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能真正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减轻政府的财政风险,保障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2)构建完整、独立的农村商业(合作)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符合银行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可控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建设良好银行治理的要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对全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要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二是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农村商业(合作)银行从根本上解决改制前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性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实行内控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有明确认识,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三是加强稽核审计。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确保银行各项业务按预定的合法程序运行,防范风险发生。四是合理引入外部审计方式,通过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物所对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效益进行评价,将外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有益补充,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内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蓝春锋,《农村信用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迫在眉睫》,《上海金融报》,2002年5月2日。
2、李莉莉,《农村信用社30年改革历程回顾及评价》,《银行家》,2009年5月27日。
作者:宋心刚
电话:***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硕士潍坊市经济学校
地址: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凤凰路6号
邮编:262234
特别说明:请编辑务必将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放在首位,谢谢。
第三篇:某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模板)
**镇**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村农村股份改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在去年6月份启动了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于今年5月份正式进入股改程序。在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办法与举措,保证了我村股份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现将我村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为了把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消除“不懂、不通、不想搞”改革的思想障碍,村里通过组织学习改革先行推行村典型经验,召开座谈会征求村民代表意见,推动村“两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怕失权、怕失利、怕失控”的思想包袱。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为能够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村里专门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精选业务骨干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宣传、股民界定和股民登记等日常工作。
三是规范改革程序。首先是严把改革原则关。把握“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及村级集体资产全额量化三个基本准则,对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无政策依据的问题,提交村民民主讨论决定,确保实施方案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其次是严把改革程序关。严格按照“建立组织、制定计划,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股权设置、量化对象,征求意见、通过方案,股份量化、公布清册,通过章程、宣告成立,总结提高、依法运作”等步骤实施改革。第三是严把民主决策关,我村按照规定开好三个大会,第一个是改革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表决通过改革工作方案;第二个是
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股民界定、清产核资结果及改革实施方案;第三个是积极筹备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草拟《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最后是严把公开公示关,为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进行,我村工作推进坚持做到“六个公示公开”,即清产核资情况、股民确认结果、改革实施方案、社员代表名单、股权清册、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公示并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合理界定股民。按照
“一村一策”的实施原则,我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拟定下列人员为股权全额享受对象:
1.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基准日(2018年6月30日)止,户籍在本村的村民。
2.户籍在本村的现役士兵(已转为士官的人员暂保留人口股,待其退伍后,未享受部队或地方安置的予以配制)。
3.户籍在本村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就读的在校学生(就读时户籍迁入就读学校的)。
4.户籍在本村的正在劳教服刑人员(股权证书由其委托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予以保留)。
5.与本村村民已办理结婚证书但户口尚未迁入的对象及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
6.与本村村民离婚,户籍关系未迁出的人员及其依法判决随同子女。
7.因离婚将户籍迁回的原本村出嫁人员,本人及其依法判决的随同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
8.户籍关系未迁出的本村出国(境)人员。
9.办理过合法领养手续在册子女和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前领养而未办理领养手续的在册子女。
10.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给予股权的特殊人员。
11.村两委在册人员中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
通过采取以上的做法,经过改革准备、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和股权量化等阶段工作实施;我村经济合作社享受股权人数为***人,选举社员代表**人;首届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于2018年*月**日顺利召开,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相关的合作社章程与制度规定,依法选举产生合作社首届理事会成员*名、监事会成员*名,***同志任理事长、***同志任监事长。
借助此次合作社的成立,我村将加大整合本村集体资源,积极开展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模式,拓宽村民增收途径,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加村民财产收入,形成村级集体资产保值、“股”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局面,从而促进我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镇**村村民委员会
2018年*月**日
第四篇: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目前农行改革“主基调”已经确定,整个过程将遵循“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
农行已经为整体改制开始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农行启动了全面外部审计和人力资源改革,而这“两步走”恰恰是农行整体改革的重要步骤。另外,农行已经与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达成了非正式协议,欲聘请其为改制工作财务顾问。如果进行股份制改革,转变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后,依旧服务于农村市场,那么农行的赢利将仍然会面临困境。实际上农行作为商业性银行与服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还没解决。
农行股改大事记:
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重建,其初衷是为了支持我国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乡镇工业企业。当时的国有银行都叫“专业银行”。
1980年农行开始商业化改革,但步伐不大。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决策者试图通过农发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农行和农信社的业务中剥离出来。
1997年农行政策性业务剥离速度加快,农行的经营也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
1999年农行和工、中、建三家银行一起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
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2004年农行上报第一次股改方案。
2006年1月农行明确否认了农行股改方案被否决。
2006年2月一份被农行上下称之为“斩首”行动、并在农行整个系统内部引起强烈反应的农行改革分拆方案,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农行上下人心惶惶。
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农行改革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
2007年农行股改6大重点工作:
一是实施财务重组。
二是实施监管达标计划。
三是加快法人治理架构设计。
四是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五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六是深化财务体制改革。
需要达到的七大核心监管指标
1、核心资本充足率≥4%;
2、资本充足率≥8%;
3、总资产回报率≥0.6%;
4、净资产回报率≥11%;
5、不良贷款率≤5%;
6、成本与收入比≤45%;
7、拨备覆盖率≥60%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韩仲琦2月1日在北京表示,农行股改大幕正式开启,进入新的阶段,农行股改总的原则是: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韩仲琦表示,农业银行改制的核心,就是由现在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变成股份公司,把农行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商业银行。
农行股改的进程一直是关注焦点,疑问众多,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韩仲琦就国家注资、股改时间表、裁员与否等话题作了解答。2007年,将是对农行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国家注资数额多少?
“农行获得国家注资的数额是多少?”面对本报记者的追问,韩仲琦说:“肯定是要注资的。但目前有一个偏离度,现在正在测算,德勤进行的外部审计以及国家审计署,都要对资产进一步核实,特别是农行的不良资产有没有水分?有没有事实上已经形成不良资产但是还没有拿进来的?这些要搞清楚,之后,才能计算出来需要国家部门注资的额度,现在数据还没有出来。所以今天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农行目前距离监管指标,还有很大差距。”韩仲琦说。根据农行1月31日披露的数据,2006年农行不良贷款占比较2005年下降2.7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23%左右。韩仲琦还指出,目前农行拨备覆盖率只有4.59%,距离监管指标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韩仲琦进一步阐述了农行的不良资产,他表示,农行的不良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政策性业务,有从其他行划到农行的历史包袱,这个包袱集几家行之和,大概有3000多亿元,如果把这部分剔除掉,剩下农行自有业务造成的不良资产也就和其他行股改之前差不多。农行特殊也就特殊在这里。在农行财务重组的过程里面,应该有专门的处理办法。“如果把政策性不良资产这一块分离出去之后,实际上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只有百分之十几。”韩仲琦说。
韩仲琦表示,农行的不良资产肯定要剥离,否则农行的不良贷款率降不下来。
农行股改方案 有望今年年底取得突破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韩仲琦透露,农行已向国务院上报了新的股改方案。他并否认内地传媒指该行股份制改革暂缓的报道,强调国有银行改革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而只有农行的股改完成,国有银行的改革才能算得上成功。韩仲琦对《中国证券报》表示,与其它三家国有银行相比,农行股改更具复杂性,主要是农行改革要放在农村金融体制的总体框架内全盘考虑,再加上农行历史包沉重,故农行改革相对而言要“慢”一些,但这并非意味农行改革会一拖再拖。
此前,农行已向有关部门三次上报过股改方案。韩仲琦表示,国家希望在今年底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前,完成国有银行改革;按照此一时间表推算,农行股改有望今年底取得突破。事实上,农行股改工作一直遵循“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内部改革;而最近出现的股改办挂牌、内外部审计、成立法律与合规部、启动人力资源综合改革等工作亦表明,农行的股改工作已开始提速。
他表示,尽管一次性改制成本高,但若采用分拆方式,可能会导致局部风险扩大,故农行股改的着力点会放在整体改制上,而决策层目前已达成一致,农行应尽快出台具体改革方案;倘若股改方案还争论僵持下去,就会错过改革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内地传媒报道,农行在改革过程中,日前发现北京分行的支行,其原行长和主管副行长因涉及一则高达1.8亿元人民币的车贷骗案,而遭受开除留用及行政记大过的处分。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去年的例行审计中,该支行被查明由02~04年间,向北京一家汽车经销公司累计发放由该公司担保的汽车消费贷款4亿元,其中1.8亿元贷款资料是虚假伪造的。
据悉,该汽车经销公司负责人已潜逃国外,农行尚待通过司法途径追索损失。而在北京农行的下属支行中,该支行属“成立时间短,历史包袱轻”的支行;数据显示,该支行的贷款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此外,《上海证券报》引述权威人士称,农行已被正式纳入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内,方案最终将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进行论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预计年底召开
随着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农行改革方案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论战的热点不外乎“分拆版”和“整体版”这两个改革方案。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不论是那版本的改革方案,最终监管层的论证重点均放在“改革效果”和“改革成本”这两个因素上。
郭田勇指出,由于农行的改革已被纳入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中,故改革后必然要符合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农村金融的总体目标,其业务发展亦要与此定位相吻合;同时,改革成本是高层决策时必然会考虑的因素。他称,整体改革的财务成本高而操作成本低,即需要国家注资的金额较大;分拆改革刚好相反,但总体而言,“分拆版”的总成本仍相对低一点。
第五篇:某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镇**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村农村股份改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在去年6月份启动了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于今年5月份正式进入股改程序。在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办法与举措,保证了我村股份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现将我村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为了把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消除“不懂、不通、不想搞”改革的思想障碍,村里通过组织学习改革先行推行村典型经验,召开座谈会征求村民代表意见,推动村“两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怕失权、怕失利、怕失控”的思想包袱。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为能够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村里专门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精选业务骨干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宣传、股民界定和股民登记等日常工作。
三是规范改革程序。首先是严把改革原则关。把握“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及村级集体资产全额量化三个基本准则,对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无政策依据的问题,提交村民民主讨论决定,确保实施方案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其次是严把改革程序关。严格按照“建立组织、制定计划,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股权设置、量化对象,征求意见、通过方案,股份量化、公布清册,通过章程、宣告成立,总结提高、依法运作”等步骤实施改革。第三是严把民主决策关,我村按照规定开好三个大会,第一个是改革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表决通过改革工作方案;第二个是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股民界定、清产核资结果及改革实施方案;第三个是积极筹备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草拟《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最后是严把公开公示关,为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进行,我村工作推进坚持做到“六个公示公开”,即清产核资情况、股民确认结果、改革实施方案、社员代表名单、股权清册、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公示并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合理界定股民。按照 “一村一策”的实施原则,我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拟定下列人员为股权全额享受对象:
1.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基准日(2018年6月30日)止,户籍在本村的村民。
2.户籍在本村的现役士兵(已转为士官的人员暂保留人口股,待其退伍后,未享受部队或地方安置的予以配制)。
3.户籍在本村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就读的在校学生(就读时户籍迁入就读学校的)。
4.户籍在本村的正在劳教服刑人员(股权证书由其委托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予以保留)。
5.与本村村民已办理结婚证书但户口尚未迁入的对象及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
6.与本村村民离婚,户籍关系未迁出的人员及其依法判决随同子女。
7.因离婚将户籍迁回的原本村出嫁人员,本人及其依法判决的随同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8.户籍关系未迁出的本村出国(境)人员。
9.办理过合法领养手续在册子女和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前领养而未办理领养手续的在册子女。
10.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给予股权的特殊人员。11.村两委在册人员中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
通过采取以上的做法,经过改革准备、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和股权量化等阶段工作实施;我村经济合作社享受股权人数为***人,选举社员代表**人;首届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于2018年*月**日顺利召开,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相关的合作社章程与制度规定,依法选举产生合作社首届理事会成员*名、监事会成员*名,***同志任理事长、***同志任监事长。
借助此次合作社的成立,我村将加大整合本村集体资源,积极开展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模式,拓宽村民增收途径,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加村民财产收入,形成村级集体资产保值、“股”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局面,从而促进我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镇**村村民委员会
2018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