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琼府〔2006〕42号)

时间:2019-05-13 18: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琼府〔2006〕42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琼府〔2006〕42号)》。

第一篇: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琼府〔2006〕42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2006〕42号 【发布日期】2006-08-25 【生效日期】2006-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琼府〔2006〕42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工业化发展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增强资源短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认真做好资源利用和节约工作,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要求,结合海南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有新的转变;推进生态省建设,处理好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节约意识,倡导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

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2.74吨标准煤,水耗低于132立方米;全省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8%以内;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超过90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达到20亿块标砖;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的比例达到50%;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630万亩。

二、近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和部门分工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1.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钢铁、油气化工、浆纸、建材等行业的重点耗能企业,要按照国家能耗标准或行业标准,提出节能降耗的目标和措施。在全省各行业重点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推广使用节能专利产品,采用先进节电控制技术改造主要耗电设备和工艺,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行企业节能自愿协议机制。淘汰不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落后、能耗高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

2.政府机构率先节能。制定政府机构节能的具体措施并切实贯彻实施,为全社会节能做出表率。(责任单位:各市、县政府,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

贯彻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从严控制购置大排量公务车,原则上五座以下公务车排量控制在1.8以下。(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3.引导商业、旅游业、公共设施、民用节能。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建筑设计,合理确定大型公共建筑的空调设置,宾馆、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大堂及公共区域尽量采用自然通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老旧大型空调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全省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不低于25°C,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建设厅,海南电网公司)

加强城镇照明节电工作。从2006年下半年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城镇路灯照明节电合同能源管理。新增城镇路灯照明工程要严格执行节能监管,全部采用节能灯具。争取在2008年前,完成全省主要城镇路灯照明的节能改造。城镇的其他公共设施、宾馆商厦、单位办公场所和居民住宅都要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建设厅)

4.开展交通运输节能。推进西环线既有铁路提速改造和东环铁路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机场、港口、公路、管道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服务的紧密衔接。在保障交通安全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道路行车限速,提高交通节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交通厅)

海口市、三亚市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提出优先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责任单位:海口市政府、三亚市政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及标准,淘汰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

5.推广建筑节能。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根据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制定建筑节能的有关具体管理规定。(责任单位:省建设厅)

6.发展清洁燃料汽车。搞好燃气汽车发展规划,根据气源供应情况稳步发展清洁燃料汽车。全省车辆燃气化原则上不再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CNG、LPG),全面过渡到使用整车厂生产的燃气汽车,鼓励更新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采用整车厂生产的燃气汽车。根据燃气汽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加气站。(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建设厅)

7.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农村按每年完成新建沼气池3?76万户的规模加快发展户用沼气,大中型畜禽养殖场都要利用畜禽粪便建设沼气工程。(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农业厅)

加快大广坝二期工程建设,根据水力资源情况提出其他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水务局)

适时启动1-2个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风电场项目。在具备水力资源条件的地区和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小水电。在农村和沿海地区进行小规模风能、太阳能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试点。积极开展生物质能利用。(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科技厅、省林业局)

8.搞好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加强网损管理。制定我省电力发展规划,推进联网工程项目建设,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搞好电网的合理布局,减少电网供电半径,对部分电网进行升压改造,减少重复变电容量。加快完成农网和县城电网改造,完善线损指标管理体系,2006年全省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10.5%以内。(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海南电网公司)

9.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扩大峰谷电价实施范围,进一步完善有序用电方案,指导用户合理用电,加强科学调度和负荷管理,提高“移峰填谷”水平。2006年省电网负荷率提高到78-80%。(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海南电网公司)

10.加强节能监督及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对企业能耗的跟踪、监督、指导和检查工作制度,加强对高耗能设备管理,强化节能监测和节能执法监督。定期开展对全省公共照明节电、用能设备和电器产品质量、能效标识管理以及企业、宾馆、公共建筑节能的检查。强化节能监测基础性工作,建立我省节能监测中心和技术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11.抓好农业节水工作。加快灌区配套设施改造,加强对各类水渠的管养和硬化维修,减少渗漏损失。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强化水费计收,杜绝漫灌、淹灌浪费水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管灌、无土栽培和循环水使用技术。(责任单位:省水务局、省农业厅、省科技厅)

12.加大工业节水技改力度。浆纸、电厂和水产、水果加工等耗水量大的企业,要以提高水的循环使用为重点,通过节水技改增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水循环利用,减少新增水量。在滨海大中型工业项目中积极推行海水冷却工艺。(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水务局、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

13.强化城镇节水管理。加强市、县城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和管网维护管理,减少跑、冒、滴、漏等漏耗损失。2006年,各市、县城区供水系统要将漏耗损失降低3个百分点。新建住宅楼和办公楼,娱乐场所、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以及学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都要安装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责任单位:省水务局、省建设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

1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在新建大型公共设施和部分面积较大的居民住宅小区中推行中水回用管线设计,开展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试点。2008年起,全省景观、园林绿化、洗车要禁止使用清洁水。(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建设厅、省水务局)

15.控制地下水开采。按照水文地质单元统一规划、合理布置、用途管制、优质优用、采补平衡、略有储备的原则开采地下水。强化对地下水开采监管,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责任单位:省水务局)

16.推进水价改革,加大水费征管工作力度。制定我省《水价改革实施方案》,适当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实行阶梯式计量收费、超计划累进加价。加大水资源费和农业水费征收管理的工作力度。(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水务局)

(三)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7.严格土地管理。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用地预审,按照国家制定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加强对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强化合同约束作用,明确规定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和量化指标。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用途管制,严禁国有划拨土地违法违规进入市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完善土地规划审查,坚持建设用地与补充耕地的占补平衡。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和电力输送线路走廊集约和节约用地的规划工作。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我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责任单位: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18.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地力,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3年内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推广率分别达到60%、80%和70%。对已经出让或征用但目前尚未进行开发建设的可耕种闲置土地,要视情况予以收回并加以耕作利用。(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19.限制毁田烧砖,推进墙体材料革新。要从项目审批、土地供应、税收征管等方面限制和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以下简称“禁实”),有计划关停和淘汰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生产线及粘土砖瓦窑。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大力发展和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技术指导和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到2010年,新型墙体材料占应用的比例达到65%以上。确保按期实现海口、三亚、儋州三个城市“禁实”目标,积极推动其他市、县开展“禁实”工作。(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建设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

(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0.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完善矿产开发市场准入政策,统筹规划钛矿、石英砂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对共伴生矿的综合利用。规范矿业开采秩序,依法关闭不符合规划、污染和破坏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场和采矿点。坚决制止矿产资源开发中“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等无序开发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责任单位: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21.推进原材料节约。对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要执行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提高木材利用率。积极开发木材代用品,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林业局等部门)

倡导简洁实用型包装,定期对烟、酒、药、食品等商品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进行检查。(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加快发展商品混凝土,加大散装水泥的推广力度。(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建设厅)

22.抓好“三废”综合利用工作。以东方1-1气田天然气除碳后的排空二氧化碳和电厂粉煤灰、昌江铁矿尾(贫)矿、水泥厂尾气、制糖行业有机废物的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科技厅)

23.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对报废机动车辆的回收拆解管理,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做好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家电、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工作。(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公安厅)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系统,推进垃圾无害化综合利用。(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建设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24.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重点在油气化工、制糖、橡胶、建材、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部分企业开展创建清洁生产企业活动。(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在西部工业走廊的老城、洋浦、昌江、东方四个工业开发区、重点旅游景区以及海口、三亚等市、县,开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试点。选择若干个农业开发区,开展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模式。(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农业厅)

三、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25.加强规划指导,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十一五”规划以及配套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出台我省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研究制订鼓励节能降耗的价格政策、配套的地方标准等有关措施,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等有关部门)

26.把好项目建设关,着力培育节约型产业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有关标准,从严把好项目引进及建设关,防止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上马。(责任单位: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等有关部门)

27.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加大对政府资源节约管理、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财税政策。(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组织实施一批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对资源节约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重点示范和改造项目、节能节水监测装备及节能地方标准制定,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会同有关部门)

28.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积极开发实用技术,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及科技攻关,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力度。(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

29.加强资源节约监督管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对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的高耗能、高耗水和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以及产品,要从生产、建设、验收、产品销售等环节上从严把关。组织节能、节水、“禁实”、能效标识管理、商品过度包装等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严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依法查处。(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会同有关部门)

30.加强资源节约统计工作。企业要建立健全煤、电、油、天然气等能源及水、原材料使用计量、台帐、统计、使用分析报告、定额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建立我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资源节约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全社会能源、水资源以及能耗、水耗等统计工作。(责任单位:省统计局)

四、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3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由省委宣传部、省发展与改革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省农垦总局、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水务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工商局、省洋浦管理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并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各市、县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32.开展创建“节约型政府”活动。政府机构要带头厉行节约,从自身做起,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的公务活动中,在压缩会议、节约用电、惜水省材、“阳光”采购、绿色照明等方面,为社会做出表率。(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财政厅、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33.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舆论氛围。海南日报社、海南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把宣传报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增加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报导时间,开设相关栏目,制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新举措、新经验、新典型的专题节目,介绍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方面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予以揭露和曝光。(请省委宣传部门组织实施)

34.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和创建活动。结合每年“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土地日”等,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和创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活动;在学校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教材轮用”和组织“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方土”征文活动;在宾馆饭店开展争创“环保节能饭店”、“环保节能宾馆”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节约型社区”活动;在城市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活动;在农村继续搞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消费领域开展“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活动;在科技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科普、节约技术宣传活动等,抓好一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试点单位。(责任单位: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等有关部门)

35.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以中央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为指导,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基础上,把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请省委组织部门实施考核)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1.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2.温家宝: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

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大力节约能源。大力节约用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

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

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政府带头,做好表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3.胡锦涛强调优先抓好节约能源资源

第三篇: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现就做好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实施计划、国家支持的重点。2005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以电代油。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抓紧出台《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深化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大型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西部电网未覆盖地区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有居民的海岛大力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地区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大力推进能源林基地建设和开发利用。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及迎峰度夏工作的部署,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法规,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加大推行力度。8.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适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5.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加强木材节约代用,抓紧研究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意见》。3.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2005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月饼等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从市场价格入手出台规范性意见。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3.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见。4.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推动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有关部门要适时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建议,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起草《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加强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制定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工业用能产品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和雨水利用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力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完善村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的水价秩序,取消水费计收中的搭车收费,制止截留挪用。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改革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消费税税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

(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雨洪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中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编制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在2004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各地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对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分别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项检查。针对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全国性的国家监督抽查活动。继续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统计局、林业局、法制办、国管局、电监会、海洋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资源节约的主要工作在地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要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各级政府在认真做好机关节约工作的同时,更要抓好全社会的节约工作。为此,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要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

(四)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2005年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在工矿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在中小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宾馆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在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做节约表率”活动,在全国质量月开展“降废减损兴质量”活动。要认真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公益广告和征文活动。同时,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2005年底在北京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择时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典型推广现场会及技术交流会。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第四篇: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

按照国发(~)21号文件、齐政发(~)37号文件要求,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前首位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总体目标:全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节约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推进和分阶段推进讨划,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重点企业资源和回收利用体系及机制初步建立,建成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城镇,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具体目标:力争到2010年,我县资源生产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每万元GDp耗能年节能率达到20%,每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150吨,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实现集中处理,万元产值单耗控制在2000千克标煤以内,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400千克以内,万元GDp的COD排放量控制在300千克以内,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镇要求。严格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按照规划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

三、工作重点

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工业、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诸多领域,又涉及节能、节材、节地、节水等各个方面,为此,工作中,我们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一)全力推进能源节约。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编制《县节能规划》,组织实施对产业升级和资源节约有较强带动的作用的重大项目,突出抓好瑞雪公司、奈~司,黄淮公司、天鹅公司、陶瓷公司、水泥公司、人造板公司、亿海乙醇制造公司、冰山淀粉公司、乳品厂、金龙淀粉总厂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加强监督检查,跟踪和指导,督促企业提出具体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进一步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现集中供热,加快供热商品化步伐,逐步实行分户供热和供热计量化,用多少热量花多少钱。启动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科学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店、居民住室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节煤、节电、节汽灶具和以麻屑、秸杆代煤技术示范和使用,力求尽快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上的节能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一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涉及到输水、配水、水田灌溉和农业增产技术等多方面,节水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工程水利、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旱田节水应由传统大水漫灌向现代节水灌溉转变。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科技含量高的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我县已建成新屯国家节灌示范基地、三兴国家节灌示范基地及红星节水灌溉示范区。全县节灌面积34.7万亩。为此,在旱田节水方面,我们将重点抓节水灌溉与特色经济的结合,抓节水灌溉与绿色农业的结合,抓好节水灌溉与牧区草场改良的结合,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在水田节水方面,由于我县目前水田用水收费是按亩计算,这样使得农民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将重点改变收费方式,争取三年时间里,在每个灌区都搞一个实验地块,确定出每亩用水量,实行按方收费,然后推广到整个灌区。同时,大力推广水田浅灌模式,进行渠道防渗改造。

二是搞好城镇节约用水。加强管网改建力度。我县城镇供水管网由于工程老化、跑冒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将加大对城镇管网改造工作力度,努力把漏水率控制在最低,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制定合理的供水机制,适当提高水价,用价格手段调整人们的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内外经验表明,水价提高40%,用水量将下降20%,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和居民承受能力,我们将实行阶梯式水价,根据正常用水量确定一个基价,超过标准数量后,逐级加价。同时,积极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抓好制糖,乳品、淀粉、人造板、食品加工行业和高耗水企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制度。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凡是能够产生工业废水,污水的企业都要有氧化塘和废水回收池,对污水废水进行处理后排放或再利用,实现废水废物“零排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取消“长流水”,使我县重点行业和用水工商企业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包括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回收利用在内的全过程节水。

三是整治特业用水。对全县特业用水按照管注管深、管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用水审批、检查力度。建立全县特业用水户网络,保证对其经营用水情况随时跟踪掌握。同时,大力开展废水,污染处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同

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将再生水用于除饮用水以外的工商业用水,加快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标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推进产品生态设计,提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进再生材料的循环利用。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鼓励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重复使用,禁止过度包装,提高循环利用率。在宾馆、旅业和餐饮业等行业提倡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从使用环节入手,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加大散装水泥推广使用力度。认真贯彻《xx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红砖和水泥制品废渣掺入量不得少于30%,扩大复合型节能保温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砖产品的生产规模,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的粉煤灰烧结砖达到年产2000万块规模。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土地法律法规,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坚持依法用地,按规划用地,按照定额和控制指标用地。将基本农田位置落实到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地块、村组及面积、区位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基本农田数量、保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二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内部挖潜为主,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通过耕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全县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开发潜力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摸清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三是强化建设项目管理。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公开交易,推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公共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鼓励和支持新建企业向立体空间发展,减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亚麻屑、工业废渣和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高岭土和石英砂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以再生金属、废旧塑料、地膜、编织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普及秸杆养畜、过腹还田、节约粮食,降低养殖成本。推广节肥、节药技术、降低化肥、农药利用率。利用生物技术改造农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搞好甜菜、马铃薯、玉米、大豆、亚麻、猪、牛、鸡、鹅和乳制品的深度加工,丰富农副产品、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种数量,拉长产业链条。围绕食品、生化、陶瓷产业精深加工,推动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充分利用我县玉米、大豆、甜菜等资源优势,以糖业副料生产维生素B2;加快日处1200吨大豆深加工项目建设,开发大豆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大豆低聚糖、食用豆渣纤维粉、浓缩磷脂、粉末磷脂,大豆低温粕和高温粕及大豆色拉油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推动大豆产业不断延伸产业层次;依托高岭土资源优势,开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等产品;扩大鹅制品系列加工,带动鹅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奈伦集团,整合优化县内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系列薯产品,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薯经济航空母舰。

(六)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围绕重点产业上工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加工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组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园区经济,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筛选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进入园区,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资金支持。

(七)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注重机关办公节电。白天光线正常情况下,办公室不开启照明灯,在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应随手关灯、关闭电脑;会议室、卫生间照明灯做到随用随开,人走灯熄;办公室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要尽量减少待机时间。大力节约办公经费。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严禁办公设备高档化。坚决杜绝设备内置高档,实际利用率低的现象。注意减少办公耗材,严格限制发文范围,控制文件升级;精简刊物、简报,提倡写短文。控制电话费支出。严格控制办公电话安装数量,做到长话短说,禁止因私事用办公电话。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庆典和接待活动以及各种公务外出活动。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够通过文件或者其他形式传达和部署的工作不召开会议,控制会议费用支出,实行定点办会,不使用高档材料袋,不配发高档笔记本、笔;严格执行会议标准,不在会议期间组织其他高消费活动。把好公务外出审批关,没有经费来源,未经当地党委和政府批准的招商参展等活动一律不予批准。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为在组织上确保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成立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县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土地局、环保局、电业局、招商局、建设局、交通局、教育局、科技局、广电局等单位组成,明确责任和分工,统筹做好各方面节约工作。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本行业具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认真落实国家己出台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产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定期公布耗能、耗水大户的耗能、耗水指标,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的管理和公共设施节能改造力度,把资源节约等工作任务

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内容,纳入目标考核范围。

(二)广泛开展宣传,增强节约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国家有关资源节约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广泛进行社会公益宣传,号召将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建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营造浓厚的力行节约良好社会氛围。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节约效能。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工业。要增加科研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增加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保护指标,推广使用新的技术标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降耗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立项工作以减少资源消耗,获得最大效益为出发点,重点向节能、节水、节材、环保项目的倾斜。农业方面以高产攻关、新技术试验、示范、新品种应用、无残留农药推广项目为重点;工业方面以低消耗、高产出、环保型项目为重点;水利方面经滴灌、微灌、水土保持为项目重点;建筑业以木材及钢材代用品、环保保温材料应用项目重点。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五篇: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

按照国发(2005)21号文件、齐政发(2005)37号文件要求,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资源开发与节

约并重,把节约放在前首位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总体目标:全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节约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推进和分阶段推进讨划,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重点企业资源和回收利用体系及机制初步建立,建成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城镇,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具体目标:力争到2010年,我县资源生产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每万元GDP耗能年节能率达到20,每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150吨,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实现集中处理,万元产值单耗控制在2000千克标煤以内,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400千克以内,万元GDP的COD排放量控制在300千克以内,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镇要求。严格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按照规划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

三、工作重点

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工业、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诸多领域,又涉及节能、节材、节地、节水等各个方面,为此,工作中,我们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一)全力推进能源节约。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编制《依安县节能规划》,组织实施对产业升级和资源节约有较强带动的作用的重大项目,突出抓好瑞雪公司、奈伦公司,黄淮公司、天鹅公司、陶瓷公司、水泥公司、人造板公司、亿海乙醇制造公司、冰山淀粉公司、乳品厂、金龙淀粉总厂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加强监督检查,跟踪和指导,督促企业提出具体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进一步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现集中供热,加快供热商品化步伐,逐步实行分户供热和供热计量化,用多少热量花多少钱。启动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科学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店、居民住室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节煤、节电、节汽灶具和以麻屑、秸杆代煤技术示范和使用,力求尽快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上的节能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一是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涉及到输水、配水、水田灌溉和农业增产技术等多方面,节水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工程水利、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旱田节水应由传统大水漫灌向现代节水灌溉转变。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科技含量高的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我县已建成新屯国家节灌示范基地、三兴国家节灌示范基地及红星节水灌溉示范区。全县节灌面积34.7万亩。为此,在旱田节水方面,我们将重点抓节水灌溉与特色经济的结合,抓节水灌溉与绿色农业的结合,抓好节水灌溉与牧区草场改良的结合,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在水田节水方面,由于我县目前水田用水收费是按亩计算,这样使得农民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将重点改变收费方式,争取三年时间里,在每个灌区都搞一个实验地块,确定出每亩用水量,实行按方收费,然后推广到整个灌区。同时,大力推广水田浅灌模式,进行渠道防渗改造。

二是搞好城镇节约用水。加强管网改建力度。我县城镇供水管网由于工程老化、跑冒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将加大对城镇管网改造工作力度,努力把漏水率控制在最低,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制定合理的供水机制,适当提高水价,用价格手段调整人们的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内外经验表明,水价提高40,用水量将下降20,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和居民承受能力,我们将实行阶梯

式水价,根据正常用水量确定一个基价,超过标准数量后,逐级加价。同时,积极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抓好制糖,乳品、淀粉、人造板、食品加工行业和高耗水企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制度。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凡是能够产生工业废水,污水的企业都要有

氧化塘和废水回收池,对污水废水进行处理后排放或再利用,实现废水废物“零排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取消“长流水”,使我县重点行业和用水工商企业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包括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回收利用在内的全过程节水。

三是整治特业用水。对全县特业用水按照管住、管深、管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用水审批、检查力度。建立全县特业用水户网络,保证对其经营用水情况随时跟踪掌握。同时,大力开展废水,污染处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将再生水用于除饮用水以外的工商业用水,加快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标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推进产品生态设计,提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进再生材料的循环利用。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鼓励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重复使用,禁止过度包装,提高循环利用率。在宾馆、旅业和餐饮业等行业提倡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从使用环节入手,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加大散装水泥推广使用力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红砖和水泥制品废渣掺入量不得少于30,扩大复合型节能保温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砖产品的生产规模,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的粉煤灰烧结砖达到年产2000万块规模。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土地法律法规,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坚持依法用地,按规划用地,按照定额和控制指标用地。将基本农田位置落实到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地块、村组及面积、区位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基本农田数量、保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二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内部挖潜为主,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通过耕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全县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开发潜力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摸清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三是强化建设项目管理。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公开交易,推行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公共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鼓励和支持新建企业向立体空间发展,减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亚麻屑、工业废渣和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高岭土和石英砂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以再生金属、废旧塑料、地膜、编织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普及秸杆养畜、过腹还田、节约粮食,降低养殖成本。推广节肥、节药技术、降低化肥、农药利用率。利用生物技术改造农畜产品加工技术,重点搞好甜菜、马铃薯、玉米、大豆、亚麻、猪、牛、鸡、鹅和乳制品的深度加工,丰富农副产品、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种数量,拉长产业链条。围绕食品、生化、陶瓷产业精深加工,推动生物工程、食品工程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充分利用我县玉米、大豆、甜菜等资源优势,以糖业副料生产维生素B2;加快日处1200吨大豆深加工项目建设,开发大豆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大豆低聚糖、食用豆渣纤维粉、浓缩磷脂、粉末磷脂,大豆低温粕和高温粕及大豆色拉油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推动大豆产业不断延伸产业层次;依托高岭土资源优势,开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等产品;扩大鹅制品系列加工,带动鹅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奈伦集团,整合优化县内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系列薯产品,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薯经济航空母舰。好范文版权所有

(六)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围绕重点产业上工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加工企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组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园区经济,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筛选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进入园区,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资金支持。

(七)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注重机关办公节电。白天光线正常情况下,办公室不开启照明灯,在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应随手关灯、关闭电脑;会议室、卫生间照明灯做到随用随开,人走灯熄;办公室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要尽量减少待机时间。大力节约办公经费。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严禁办公设备高档化。坚决杜绝设备内置高档,实际利用率低的现象。注意减少办公耗材,严格限制发文范围,控制文件升级;精简刊物、简报,提倡写短文。控制电话费支出。严格控制办公电话安装数量,做到长话短说,禁止因私事用办公电话。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庆典和接待活动以及各种公务外出活动。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够通过文件或者其他形式传达和部署的工作不召开会议,控制会议费用支出,实行定点办会,不使用高档材料袋,不配发高档笔记本、笔;严格执行会议标准,不在会议期间组织其他高消费活动。把好公务外出审批关,没有经费来源,未经当地党委和政府批准的招商参展等活动一律不予批准。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为在组织上确保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成立依安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县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土地局、环保局、电业局、招商局、建设局、交通局、教育局、科技局、广电局等单位组成,明确责任和分工,统筹做好各方面节约工作。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本行业具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认真落实国家己出台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产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定期公布耗能、耗水大户的耗能、耗水指标,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的管理和公共设施节能改造力度,把资源节约等工作任务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内容,纳入目标考核范围。

(二)广泛开展宣传,增强节约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国家有关资源节约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广泛进行社会公益宣传,号召将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建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模式,营造浓厚的力行节约良好社会氛围。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节约效能。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工业。要增加科研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增加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保护指标,推广使用新的技术标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降耗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立项工作以减少资源消耗,获得最大效益为出发点,重点向节能、节水、节材、环保项目的倾斜。农业方面以高产攻关、新技术试验、示范、新品种应用、无残留农药推广项目为重点;工业方面以低消耗、高产出、环保型项目为重点;水利方面经滴灌、微灌、水土保持为项目重点;建筑业以木材及钢材代用品、环保保温材料应用项目重点。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下载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琼府〔2006〕42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琼府〔2006〕42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