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构建现代民生经济(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8:4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1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构建现代民生经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1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构建现代民生经济》。

第一篇:3-1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构建现代民生经济

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构建现代民生经济

榆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是在我市超额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这次会议认真贯彻市委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回顾总结“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和部署2011年工作,动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转型跨越、再创辉煌,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会议高度评价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认为这五年是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特别是2010年,面对复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乘势而上、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GDP 增速、人均GDP、国税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化产品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畜牧和马铃薯产量规模、高速公路总里程、拥有全国百强县、荣获全国首批“中国爱心城市”称号等全省“十个第一”的可喜成绩,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为“十二五”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推动榆林转型跨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会议描绘了榆林“十二五”发展蓝图,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确立了把榆林建成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和面向大关中、牵手陕甘宁、辐射大西北、连接环渤海的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发展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民生经济的发展主线,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着力打造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两基地一中心”建设重点。力争“十二五”末,实现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四个翻番”,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人民幸福指数“三个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两个倍增”,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地级市50强、西部地区前列,跨入中上等发达地区行列“一个跨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3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600元,全市综合实力上台阶、转型发展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

会议从八个方面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市2011年工作,思路清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这次会议凝聚了全体代表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对于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榆林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关系到榆林经济社会转型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未来五年的发展,任务艰巨、使命重大。全市上下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全力促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走出先手棋,迈好关键步。下面,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求真务实,把任务转化为全市的共同行动

要把“十二五”美好蓝图和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变为现实,需要各级人大的大力支持,需要全市人民和人大代表的团结奋斗,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一件一件抓好落实。这次会后我们要抓好三件事。一是由“两办”负责,对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分解成100个项目,分别落实到四大班子每位领导和各县区、各部门,尽快以文件下达。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解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良好的工作作风,落实责任,密切配合,扎扎实实地把分解方案中的各项目标任务按计划和要求落到实处。市“六位一体”督查督办系统要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二是由市考核办负责,结合省委、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年度指标,尽快给各县区、各部门下达年度目标考核任务。三是各县区、各部门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进一步部署各自全年的工作,安排中要把握好打造现代民生经济这一重点,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在打造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要集中精力抓好能源化工、现代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低碳产业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互补互促、空间集聚、布局优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打造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以生存发展、生活保障、安全管理、公平公正、团结和谐为主要内容,重点实施教育百亿、百姓健康、富民、社保、平安、书香榆林、党建等“七大工程”,构建以提高人、关爱人、服务人、富裕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具体到今年的工作,要重点抓好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保障性住房、白于山区移民、教育强市、公共卫生服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平安体系建设等民生工程,切实增进全市人民福祉。

二、以人为本,搞好社会管理创新

榆林在“十二五”将进入转型、跨越发展新阶段,处于十年发展的黄金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重点工作,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搞好社会管理创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具有榆林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是要提高党委决策力。思路决定出路。“十一五”以来,市委举旗帜、带队伍,谋全局、抓大事,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查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三大失衡”、“三大瓶颈”和“三个掩盖”的矛盾和问题,确立了“三大建设”目标、“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两基地一中心”和“四大经济”建设重点,规划了“十大体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决策是符合榆林实际的。“十二五”,我们的任务更重,能否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南北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妥善处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是对各级党委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各级党委要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科学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社会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现代经济、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以世界的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谋划发展,不断优化党委领导决策思维能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其次,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榆林市情,深入了解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各系统的实际情况,使我们的认识不滞后。第三,要善于民主化决策。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畅通民主渠道,注重搞好民意调查,使做出的决策得民心、顺民意。

二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十一五”以来,市政府创新管理,采取“五促三保”、“七抓七促七突破”工作举措,积极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成立了执法局、招商局,组建民营企业集团和矿业集团、城投、能投等公司,集中开展了“反六腐、扫三风”、“破五难、查三漏”行动,全力振兴南部发展,涌现出米脂孟岔、靖边东坑、神木尔林兔、吴堡“庭院经济”等八种发展农村经济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各级政府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务实、求实、扎实的工作作风,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向激情要执行力,要有想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工作激情,用激情推动工作,用激情成就事业;向实干要执行力,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讲执行、抓落实、比效率上下功夫,把思路变为举措、把举措变为行动、把行动变为效果;向创新要执行力,多创造一些从根本上兴利除弊、提高效能的执行机制,多创造一些激发活力、增加动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新办法、新举措;向效能要执行力,迅速掀起一场力度空前的“效能革命”,加大违纪违规查处和问责力度,做到简政放权强执行,创优服务强执行,严明纪律强执行。

三要提高人大监督力。“十一五”以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在许多工作上创造了鲜活经验。“十二五”,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从人大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找准人大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把依法监督与支持“一府两院”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抓重点、攻难点,广泛开展视察调研活动,集思广益,依法讨论和决定重大事项,提高决策的民主化水平。要加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的依法监督,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要促进法检两院公正司法,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

四要提高政协参政力。“十一五”以来,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不断创新履职方式,积极拓展履职空间,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着力做好建言献策、协调关系、汇聚力量、民主评议等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各级政协组织要坚持把服务和推动榆林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责任,围绕榆林发展和社会管理,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对社会建设的重大安排落实情况开展视察监督,关注社区基层建设、社会稳定和管理、社会组织和队伍建设政策性文件的研究和落实,促进形成稳定和谐、平安祥和的社会局面。

三、履职尽责,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科学化水平

实现榆林跨越发展,既为人大履行职能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尽职尽责,不懈奋斗,更好地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一是搞好代表质询工作,围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这一课题,搞好人大代表质询工作,突出五大议题,大胆探索管理创新,为构建现代民生经济提供法律保障、政治保障。要围绕财政报告执行开展质询。人大代表要针对财政报告执行情况进行质询,在支出上,要监督确保科学调节,合理分配,保持谋发展、拓财源与惠民生、促和谐的相对平衡;在收入上,要监督继续推进财税改革与制度创新,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展“破五难、查三漏”,严格税收征管,实现应收尽收;同时要监督严格执行“四抓三降两禁止”规定,实现开源节流。要围绕民生十件实事开展质询。今年,我们向老百姓承诺的民生十件实事,涵盖了城乡居民增收、就业、安居、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老百姓实际生活与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人大代表要在自己生活与工作的圈子内广泛接触群众,了解这些政策与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归纳上升为具体的质询课题,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要围绕城镇建设开展质询。今年围绕“133599”城镇体系建设,我们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推进榆横一体化,全线贯通沿黄公路,贯通榆林城区8条道路,打造绿色、蓝天、碧水、名城、空港、街景等“十大地标名片”。人大代表要把城镇建设作为质询的重点,促动城镇建设加快推进,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变化。要围绕社会稳定开展质询。着力加强对维稳责任落实的质询,特别是要对政法队伍建设“135”工程的实施、政法战线向人民报告制度的实施、“一府两院”千人评议办法的实施等给予高度关注,确保平安建设责任落实有保障、政法战线资金投入有保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保障、司法公开公平公正有保障,全市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创建知晓率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同时为创新社会管理探索新思路、归纳新经验。要围绕“书香榆林”开展质询。人大代表质询“书香榆林”建设,着力点在促动虚事做实,在促动“书香榆林”物化上下功夫,在推动新闻大厦、文化艺术中心等十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上下功夫。

二是扎实推进阳光行政。要继续推行绩效评估、绩效预算、行政问责“三位一体”的政府管理创新模式,把公共项目绩效管理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把公共项目绩效评估作为核心,建立人大、政府、纪委、组织部等有关方面参加创新管理新体制,应用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机制,保障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绩效预算、行政问责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开行政服务公示制、标准化服务承诺制和审批时限制,推进阳光政务。开展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审计工作,完善规范性文件,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化政务采购,进一步优化政府运作方式,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建立高效快捷的政务工作体系。继续抓好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三是抓好代表建议的落实工作。这次会议,代表们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出102件建议、批评、意见,内容涉及财政经济计划、社会事业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道路交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司法和依法行政等方面,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面上的,也有点上的,充分体现了代表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智慧。要尽快将代表建议交由有关部门研究办理,对加快市传染病医院(三院)建设等23件重点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重点包抓督办,市人大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建议落实的进展情况。

同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宪法、法律法规和人民代表大会理论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制度,不断改进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行使职权的工作形式和方法,促进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结合创先争优工作,扎实推进“书香榆林”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为人大代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榆林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转型催人奋进,跨越时不我待。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奋进,着力构建现代民生经济,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谱写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二篇: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民生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

近几年,克州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扶贫帮困、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臵,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社会保障、平安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住房、健康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扶贫开发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程,创造大力发展教育的和谐育人环境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决定着一个民旋的前途,也决定着克州发展的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克州种地无土,养畜无草,农牧业资源十分缺乏,发展教育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理智、最根本的必然选择。

1、从基础设施入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从城市到农牧区,从平原到山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近几年,州党委提出教育扶贫工程以后,千方百计争取项目,筹措资金,改善中小学的校舍,按照把“小学办到乡村、初中办到县城、高中办到州”的目标,集中资金投资中小学的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建设。同时,加大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装备资金的投入,全州中小学启动了远程教育工程。在建校过程中,既有中央、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也有辽宁、江西、无锡、华能等援疆对口省市和自治区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

2、推行两免一补,解决学生上学困难。在自治区财政大力支持下,克州最先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最先开始对家庭贫困的寄宿学生进行生活利、助,每人每月补助100元,解决了农牧区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了农牧区中小学生辍学问题,克州三县一市都通过了自治区的“两基”验收。

3、利用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助,扩大内地高中班,培养我州高中生,既免除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又免费为学生提供了吃、住、行。现在全州有2400多人在内地高中班学习。

4、多措并举,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为了使中小学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州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切实加强中小学的管理。州党委公开 提出,把高素质的人才用来办教育,把最优秀的人才配备到教育部门和到中小学校任校长,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二是撤销农牧区教学点,把小学办到乡、村,把初中办到县城,把高中办到州;三是推行双语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全州从幼儿园就开始推行汉语教学,每个乡村都建起了幼儿园,从幼儿园就开始抓国语学习,从小学就开始汉语援课。

5、加强教育队伍培训。对现有8000多名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轮训,千方百计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每年招聘120名具有大学学历、汉语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优先聘用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全州上下从领导到一般群众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重视教育,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兴学重教、尊师重教。

二、以医疗为民生之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医疗是民生之需,医疗是扶贫之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人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克州党委、政府把医疗卫生事业臵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入手,在争取自治区项目投入的同时,利用对口援助资金和州、县财政投资等多方筹措,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先卫生资源配臵,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的保障能力,克州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迈上一 个新台阶。

(一)加强县医院和乡卫生院建设,着力改善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几年,自治州及各县市都投入大量资金,对州、县(市)医院进行改造修建,仅在阿合奇县医院华能集团就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在大规模改造扩大县(市)医院的同时,分期分批开始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并开始给乡镇卫生院配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为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就医环境及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卫生室建设也已开始启动,广大人民群众就医条件正在得以极大改善。

(二)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牧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克州是一个贫困地区,人均收入较低,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从2005年起,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现在广大农牧民参合率达90%以上,农牧民看病报销比例逐年提高,有的县在推行新型合作医疗的同时,还给农牧民附加了医疗保险,农民看病费用在合作医疗报销的剩余部分可以在医疗保险中报销,基本解决了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现在农牧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三)加强医院管理和人员培训,着力提升软素质。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州、县医院和乡卫生院的管理,配强了医院领导班子,并分期分批把医院的青年医生和业务 骨干送出去培训,并通过对口援助,江西、辽宁、无锡和军队都派出业务骨干来县(市)医院挂职,带徒和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医院的管理和医护人员的水平都逐年提高。

(三)强力推进抗震安居房建设,解决农牧民住房难的 问题

从2003年起,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克州推行抗震安居房建设,累计已建成6万多户抗震房,使6万多户农牧民告别了住土块危房的历史,再通过1一2年的努力,全州7.7万农牧民都住上抗震性较高的安居房,使农牧民居者有其屋。在城市积极修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已经有几千户居民住进了经济适用房。

(四)在城乡建立社会救助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发展成果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和边境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关注民情民生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克州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社会 救助力度,通过实施多元化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帮扶,为城乡困难群体办好事、办实事,使广大贫困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稳定。(一)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是各项社会保障中的一道防护网,是确保城乡贫困群众维持基本生活的一项惠民政策。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些职工下岗生活困难,还有一些因病、因灾等多种原因,一些群众生活困难,州党委、政府及时在城镇居民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镇贫困居民2.8万人月月可以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照顾,同时冬季还给他们发放一定的取暖补贴。

针对农村牧区特困农牧民,从2007年起,在全州农牧区全面建立起了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州有4.6万农牧民可以按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农牧民的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治区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保障面在逐年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建立完善了救灾救助体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但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存在,克州党委、政府实行了救灾救助制度和大病补助等辅助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完善了农村“三无”人员的“五保”制度。

(三)城镇农村牧区建立了敬老院。敬老院的设施配备齐 全,人员训练有素,服务水平提高,使城乡很多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老人有人照顾。

五、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农牧民饮水条件极大改善

克州农村长期饮用涝坝水,牧民翻山越岭用骆驼驮水吃。涝坝水既不卫生,又不安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以来,累计投资超过亿元,近10年的防病改水工程,使农牧区近20多万农牧民的饮水条件得到了改善,80%的群众可以饮上安全卫生水,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农牧民生活质量,结束了广大农牧民喝涝堤水、喝不上水的历史。

六、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几年,州党委、政府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和促进就业。

(一)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招商引资,开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现有新蓉皮革、亚星钢铁、华锌、桂新、大红山铁矿、中坤等100。多家企业落户克州,有的企业已初具规模,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仅轧花企业安排农民工近4 000人,矿山企业安排农民工5000多人。

(二)积极开发保安、清洁、环卫等公益性岗位,下功夫解决下岗失业中的“4050”人员就业和“零就业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对一些从事个体经营的在金融、税收等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他们再就业。并在提供就业技能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州、县(市)培训机构的作用,对下岗失业人员和无业青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现在全州每年安臵就业人员在6000人左右。

(三)狠抓农村牧区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促进农牧民增收。自治州从2003年起,根据自身特点,抓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农牧区劳动力就地转移,特别是阿图什市利用自身的经商优势,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等产业,也带动了其它县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州有近2万人在本州范围内从事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一手抓劳务经济,政府出钱组织培训,联系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服务,千方百计向州外输出农牧区劳动力。从地方向兵团,从州内向区内、区外输出劳动力,从事拾花、修路、纺织、缝纫、矿山等多工种,2007年全州有6万多人从事时间不等的劳务输出,有的2、3个月,有的则长年在外,劳务输转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七、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广播电视进农村牧区 广播电视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更是反渗透的重大举措,通过实施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现在全州农牧区广大农牧民可以收到广播,9O%的农户可以收看到电视。中央和各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援,给广大农牧民赠送电视机1万多台,广大贫困农牧民家家有了电视机,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听到中央和自治区声音,看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可以增加知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开阔视野。

八、以努力创建平安克州为载体,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自治州是一个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州,处在反分裂、反渗透、打击三股势力的前沿阵地,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近几年,州委州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不断强化稳定压倒一切的责任意识。以平安建设为载体,把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真正摆在至关重要的位臵,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认真落实“两个全覆盖”责任制,构建了维护稳定的网络体系。

(一)扎扎实实地做好信访工作,解决群众诉求,切实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三)严厉打击“三股”势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平安建设。

第三篇: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民以食为天

寓教于乐

烹饪文化知多少

一、必答题

请说出中国的“四大菜系”:(答对加100分,答错不加分)“八大菜系”:(答对加200分,答错不加分)

二、抢答题

请说出“豫菜”中的十大名菜:(答对加100分,答错扣100分)

三、辩论题(前两轮胜出的队为答辩正方,其余队为反方)

背景材料

“豫菜是八大菜系之母”引争议

过年期间,守在家中看电视的人,很有可能注意到这个新闻:2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放《八大菜系掌勺人》栏目。

这是央视新闻频道首次比较全面地介绍豫菜文化。展示了鲤鱼焙面、葱烧海参等十大传统豫菜,以及豫菜领军人物樊胜武自创的阿五炒饭、阿五豆腐等特色菜品。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对此进行了同步报道,微博引述主持人的话说:“豫菜是中国各大菜系的渊源,烹饪界的许多权威人士认为,豫菜是八大菜系的‘母亲’。”

消息一出,一时间引来不少争议,陕西美食网友“老妖带你吃西安”(简称“老妖”)则直接叫板央视,发微博说“天下之菜源于陕”,将中国烹饪文化地位之争推向高潮。凤凰网等门户网站纷纷报道该事件,陕西、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也加入到这场烹饪文化论战中,豫菜以及中国烹饪的历史文化受到空前的关注。

餐饮协会副秘书长:豫菜不是中国菜的妈,而是姥姥

针对陕西网友的一些说法,河南省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近日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其常务副秘书长张海林,以40年研究中国烹饪文化之功力撰写“21条”,以《我们应该知道的一些历史》为题,介绍了河南、中国烹饪以及豫菜的历史点滴和文化印记。

他介绍说,“现存最早的蒸汽熟物的器皿是陶甗,出土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是由陶甑和陶鬲组合而成。这就是中国蒸的起源。中与和为中原烹饪文化之本,为中华文明之本。”反驳了“老妖”提出的“甑”是最早用蒸汽加热食物的器具之说。

对“老妖”引用的《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张海林表示,其作者正是中国最早烹饪理论家伊尹,河南杞县人。“中国有史以来或称中国第一筵是夏启的钧台之享,地址在河南禹州市钧台坡。”

他认为:“豫菜不是中国菜的妈,但中原、中州、河南的烹饪文明是中国烹饪文化的主干和母本,应该是姥姥。”

正方:“天下之菜源于陕”

反方:“豫菜不是中国菜的妈,而是姥姥”

第四篇: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平罗县关注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今年“两会”的中心议题,也是中共平罗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今后我县工作的重点任务。近期,党校调研组对平罗县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从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四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

一、现实状况

(一)教育情况总体良好,基本实现学有所教。一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85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4所,九年制学校14所,小学63所,公办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39489名,其中,在园幼儿3348名。在职教职工2918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13人,本科学历1328人,专科学历1136人,中专学历394人。区、市、县级骨干教师298名。全县学校占地面积212.7万平方米,生均占地6.56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28.9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9.9万平方米,平房面积19万平方米。全县设有职业教育中心一所(整合了农业广播学校、农机学校、卫 生学校、通源驾校、电大工作站),各类培训中心3个,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3所,村级分校136所。全县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农科教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1998年6月,我县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普九”验收;1999年12月,我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县;2001年又率先在全区通过“两基”复验;2003年12月,平罗县推进“两基”工作,实施素质教育通过了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2008年6月,我县顺利通过“两基”国检;2008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我县教育强县工作高标准通过验收,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为优秀。

近两年,平罗县采取积极争取自治区专项补助和地方配套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先后投入370万元资金对邵家桥明德小学、通伏乡团结小学、姚伏高荣小学、崇岗九年制学校等7所小学和1所九年制学校的危房进行新建与改造,有效地改善了部分中小学的校舍条件,确保了师生的教学安全,促进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严格落实国家“普九”和“两免一补”政策,资助426名家庭贫困的在校高中生,一次性资助800元。

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教研、学习,教师 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是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基本达到病有所医。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乡镇卫生院16处,规范村医务室899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治理规范、方便群众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平罗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6个,开设病床610张,在职卫生技术人员788人;村卫生室156个。每千人拥有病床1.97张,卫生技术人员3.97人。县医院、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达到了一级甲等站(所)标准;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房屋、设备的改造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全县156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了“十统一”标准化建设标准。

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村队,2010年参合人数达到21.7万人,参合率达94%。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行风建设加强。不断改进治理模式和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内部监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

(三)着力改善住房条件,基本实现住有所居。近年来,平罗县着力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建设廉租房273套,经济适用房988套,438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补贴。平罗县南区经济适用房及配建廉租住房工程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六层砖混结构经济适用住房8幢、廉租房1幢及沿街商服用房6842平米。城乡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

(四)全力推进养老保险,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近几年,我县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达82.6%,解决了全县21万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每年将为全县广大农村居民争取到1700万元以上的养老社保补贴。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费用,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推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成立全区首家优抚医院,实施高龄老人生活困难救助。启动宁夏陶乐养老城建设,三棵柳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完成,五堆子生态移民工程进展顺利。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平罗城关一小、平罗县回民小学,都是90年代所建房屋,不符合抗震要求。农村有36所小学都建于90年代初,属于危房。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装备非常落后。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存在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四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医疗方面。一是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报销范围不了解,使用目录外药物偏多,导致报销金额偏低。二是目录内药品范围小,药品名称不统一,许多药已停止生产,影响用药报销。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乱开大处方、贵处方,患者用药知情权、选择权得不到保障。四是县外转诊手续繁琐,患者感觉不方便。

(三)住房方面。一是房价逐年上涨,低收入者住房条件没得到很好改善。我县房价每年上涨10%左右,目前均价为每平方米2800元左右。下岗职工、单职工家庭和农民低收入者无力购房。二是住房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三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全面建立。一些私营企业职工享受不到住房公积金。

(四)社保方面。一是扩面难。当前,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68%,绝大多数职工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二是征缴难。企业参加意识差、部门配合力度弱,征缴困难重重。三是逆差大。

三、对策建议

(一)教育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项足额 预算教育经费并执行到位,同时,探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学点,逐步实现初中全部、小学部分进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城镇化需要,解决城镇入学难问题。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强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四是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保障小学教育资源不被挤占。

(二)医疗方面。一是适当调整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范围。同时要提高对残疾人、五保户、特困人口的费用补偿标准。二是加强医患沟通,让患者在治疗方法、治疗方案过程中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加强医德建设,让医务人员真正以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为首选。四是简化转诊手续,下放到乡镇合办,逐步实现省内联网,让农民能县外就医,就地报销。

(三)住房方面。一是调控房屋价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房价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公开房地产业成本与利润,实行政府指导价等措施,努力使其适应小城镇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承担政府责任。积极推动保障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解决收入较低、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全面推开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并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职工解决自住房的能力。

(四)社保方面。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切实消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社保熟悉上的不足与误区,强化用人单位遵守社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二是扩大社会保险面。采取教育加强制的手段,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扩大参保范围,增加参保人数。三是依法加强征缴力度,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实行部门联动,整合劳动、工商、财政、税务、审计等力量,加强养老保险费用的监管。

总之,平罗县近几年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关注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高校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高校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状况,着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高高校管理效益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等学校管理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对高等教育良好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高等教育组织在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做好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精神与自身潜能的观念。

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推动工作创新,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处。从高校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即学生服务的过程。从教育目的的实现来看,教育工作也是依靠人即教师进行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中,尽管管理客体还涉及财、物等非人因素,尽管实现管理目标离不开财力与物力的作用,但管理活动的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现,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人在高校管理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充分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自觉地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始终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承认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小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创造最佳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可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

2、高校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教育管理仍是维持传统模式,为管理而管理,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理念的精髓,管理活力不强,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过分重视管理的权威性,忽视师生的主体性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不对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差异性;过分强调行政权力的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广大师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抑制了广大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扬。

2.2.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师生的差异性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实行“一刀切”,忽视广大师生的个性差异。如在教学管理中,片面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没有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考虑学生的个性

差异,鼓励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3.过分强调管理的原则性,忽视灵活性

随着高校管理日益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发展,不少高校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师生的行为。这种量化标准管理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科学管理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管理过程中,若果没有真正理解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盲目地执行规章制度,片面追求按章办事,严格有余、灵活不足,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如在对教师的管理中,部分领导缺乏民主、科学、公正的工作作风,缺少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致使教师不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形成极不和谐工作氛围,不能有效地凝聚人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创高校管理新局面

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社会,高校管理的重心应转移到人身上,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决策、实施、监督、评价等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3.1.克服重物轻人的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要解放思想,打破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重技术而不重视人的思维定势,增强“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树立以师生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尊重师生、依靠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努力创造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要象企业树立“用户第一”的观念一样,在管理中切实把教职工和学生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3.2.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增强管理活力

不少高校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在校一级,管理活力不够。要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民主管理,保障师生的独立个性,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全员参与管理,自觉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这样,就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使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3.增强法纪意识,注重个性发展。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管理中,要依法规范管理,并着力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管理者要顺应“人道”,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使管理行为符合人性,关注人性,尊重人格。要讲人情,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来对待每一个人,在严明的纪律和管理权限的约束下,追求情、理、法的有机结合。还要尊重个体差异,掌握师生实际情况和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师生个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原理,使教学适应学生个体个性化的自然需要,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4.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分为外激励和内激励两种形式

外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内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高校是进行人才生产、精神产品生产的场所,高校管理不仅要运用物质激励手段,更应同时运用制度、环境、生活等手段;不仅要满足广大师生的基本需要,还要不断满足他们在尊重、自我实现方面的高层次需要。要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推进激励机制创新,根据师生的需要变化及时调整激励手段,努力满足师生的愿望,激发师生的热情,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一个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工作局面。

下载3-1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构建现代民生经济(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3-1以人为本 创新管理 构建现代民生经济(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烟草专卖管理 依法行政以人为本

    创新烟草专卖管理 依法行政以人为本 为了适应新形势,XXX烟草专卖局在经营户“户籍化管理”和“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前题不变的情况下。依法行政是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主......

    以人为本,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以人为本,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城镇化建设的不 断深入,流动人口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群体。他们分布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各行各业,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

    坚持文化创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坚持文化创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强化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

    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管理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矿区

    文章标题: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管理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矿区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管理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矿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科学理......

    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管理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酒店企业经营管理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如何稳定员工队伍,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 如何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水平?如何提升酒店......

    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管理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管理理念2010-10-08 10:32:29 来源:迈点网 网友浏览1933次分享到:人本管理理念是酒店业的经营灵魂和发展基础。酒店中只有拥有了主人翁意识强的员工才能做......

    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管理管理理念

    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管理管理理念 摘要:人本管理理念是酒店业的经营灵魂和发展基础。酒店中只有拥 有了主人翁意识强的员工才能做到“宾客至上”。 因此酒店管理者要给予员 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浅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