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电线电缆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困扰着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集中度低、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投资、产品同质化、低价恶性竞争、偷工减料、人才缺乏、科研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受制于新材料的制约,新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等等。
电线电缆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1、行业管理缺乏,协会作用难以发挥
我国在解放后的前30年中,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行业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线电缆行业国有企业逐步退出,乡镇集体企业转制,大量民营企业涌现,原有的行业管理体制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自动退出,但是新的管理体制并没有跟上,目前整个行业处于无人管理的现状,虽然有行业协会,但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它的管理是粗放型的,目前只能提些建议或善意的提醒或劝告,无法实行强制性的行业管理和处罚。
从这些年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历程看,在行业的规范管理与治理方面,仍存在大量的、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对待行业无序的价格竞争,政府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市场优胜劣汰配置资源的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协会企业的自律缺乏手段和法律依据、诚信意识以及商业道德规范约束力不强,导致对不正当价格竞争、假冒伪劣产品、恶意拖欠货款等不规范、不合法的经营行为等缺乏有效的防范或制约机制,市场上不诚信的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制止。
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经济治理。政府通过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调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以及市场竞争的法则进行经营活动。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在政府、市场、企业间如果缺失了行业协会组织的沟通、协调、管理的作用,行业的发展也难以健康、有序的进行。
当前阻碍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障碍主要有:政府在体制改革中对行业协会的放权、授权不到位;在相关法律上未给行业协会组织明确的地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环境下,在行业管理上政府该做什么?行业协会该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分工,实际上行业管理目前处于真空地带。
同时,由于行业协会法律地位的缺失和作用难以发挥,企业对协会的认可度比较低,参与性不积极,行业协会自身的组织建设也难以推进,由此阻碍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行业缺失准入条件
由于电线电缆行业产值高,各地政府为了确保GDP的年增长率,盲目招商引
资,加上缺乏行业的准入条件和行业管理,因此,各地政府大量引进和建立电线电缆生产企业,造成电线电缆企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还有部分家庭作坊式企业存在。
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规模以上的电线电缆厂家4290家,如果将小企业全部算上的话,中国电线电缆企业绝对超过1万家,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之低,中国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也只有2%左右,虽然有部分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但是基本上都是“大而不强、不精”,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上都无法在行业内起到引领作用。上海也不例外,至今没有一个能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
上海市2009年末电线电缆厂家344家,产值319.09亿元,平均产值每家企业不到1亿元,而前十名企业的产值也仅占20%的份额。上海已远远落后于国内同行,其产值约占国内线缆总产值的5%左右。
而美国前十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7%,日本前六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5%,法国前五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事实,决定了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乏力。
3、观念落后、盲目扩张
电线电缆行业目前民营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多数企业家都是农民出身,喜欢单打、独斗、独大,至使不少民营企业发生裂变,一个企业拆分成两个,甚至更多的企业。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合作意识,互相攀比,生产规模盲目扩张,造成行业重复投资现象越来越严重,产能严重过剩。绝大部分企业的设备利用率都在30~50%之间。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备安装调试后,根本就没有生产过一根电缆。以高压交联电缆为例,目前全世界已生产和在建的立塔交联电缆生产线约有70多条,其中,在中国就有60多条,而产能利用率平均仅为30~40%。
4、缺乏创新意识和动能
电线电缆行业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或引进技术,企业根本不注重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行业普遍存在严重的“空心化”现象,高端产品主要生产设备和主要绝缘材料完全依赖进口,必然造成国外的设备和原材料,按照国外(IEC)的标准,在中国生产的“依赖”陷阱,名曰“国产化”。由此国内线缆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超低价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生存,不惜牺牲产品质量,铤而走险,在导体材料上偷工减料以及使用劣质绝缘护套材料等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层出不穷,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并且已经演变成整个社会现象和信用问题了。
行业应用性基础研究长期难以有效、系统地开展,许多制约技术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使得国内电线电缆企业只能在加工制造上获取微薄的收
益,而在研发和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难以有大的作为。
这些差距使得我们行业在经历了十多年高速发展后的今天,仍难以提升水平、转变增长模式、实现新的突破。
5、企业管理混乱、落后
总体上国内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停留在落后的、粗放的水平上。尤其在主要工艺环节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管理上根本不到位,甚至于根本没有管理制度。
线缆行业至今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实行家族式管理体制,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手中,人治色彩非常浓厚,企业关键岗位一般都由亲族控制,对引进人才缺少信任,优秀的人才难以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发挥作用,造成行业内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流动非常频繁。
6、人员素质低下,人才缺乏,质量每况愈下
整个行业严重缺少技术人才,甚至于连熟练工人也十分匮乏。目前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已经70多岁,而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主要是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和职工大学(7.21)的毕业生,80~90年代培养的大学生能在线缆企业坚持工作的已经寥寥无几了,由于无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养,以及新产品研制的缺乏,其技术水平也每况愈下。再加上企业大量裂变和繁衍,目前整个行业各类人才缺乏,到了僧多粥少,后继无人的地步,从而加剧了企业之间相互挖人,造成技术、管理、技能人才的加速流动和年薪的飞涨,这样企业更不愿意在培养各类人才方面进行投入,许多企业大量聘请兼职工程师,小企业甚至连技术人员也没有。操作工人基本上以农民工为主体,招来即用,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又没有老师傅的带教,由此造成整个行业产品质量每况愈下。
7、销售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销售环节是企业与市场及用户之间独特、重要的纽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当前各企业主要依靠社会化销售队伍或无底承包方式,对现有销售人员素质及构成缺乏有效地组织保障,他们普遍以推销产品为主、与电缆生产企业基于买卖而不是组织隶属关系的特殊运作模式,使其常以追求销售利润为最大目标,面对不同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使得社会化销售人员手持订单游离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这种弱组织、软约束形态,带有极强的趋利“游击性”,最终造成了行业内部的低价竞争和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
8、缺乏新型材料,关键材料仍需进口
电线电缆专用材料是电缆行业发展的基础。原材料新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将直接关系到电线电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电线电缆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市场需求拉动,而电线电缆产品的创新,取决
于材料的发展与供给,因此,新材料、新工艺装备的应用与产品结构的更新是推动电线电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电线电缆行业牵涉到许多高新技术和高端材料,目前制约行业新产品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高端材料,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低碳经济、新能源、物联网以及智能化的深入发展,电线电缆企业必须制造适合这些要求的电线电缆新产品,但是由于原材料主要是新型高端绝缘材料国内基本上都不能生产,主要依靠进口,供应商主要是陶氏化学、北欧化工等。电线电缆高端新产品的脖子被无情的卡住了,目前国内高端绝缘材料绝大部分只能依靠进口,这样既浪费宝贵的外汇,又拖了国家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材料开发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电线电缆产品的结构调整、创新和发展。
9、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电线电缆行业属于料重工轻、资金占用量非常大的行业,主要原材料是铜,由于电线电缆企业购买原材料必须用现金支付,而电线电缆下游企业则按10:80:10的比例支付货款,而且还经常拖欠,资金被客户大量占用,造成电线电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2.4近期国内外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趋势
电线电缆产业近期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一)产业进行战略性并购和重组,注重产业集中度和产品规模化生产
(二)产业从欧美往亚洲转移,从大城市往乡镇、小型城市转移
(三)紧跟新兴产业需求,注重环保产品研发和技改投入
(四)专业化生产,差异化发展,配套化供货
(五)重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保持队伍稳定
2.5 国外电线电缆产业优势
(一)(二)(三)(四)(五)(六)(七)产业集中度高
竞争力强,基本占领了世界电线电缆高端市场 研发投入巨大,创新能力强
具有极强的品牌意识,产品专业化分工明确,独占专用产品市场 利用专利和技术,全面掌控高端新型绝缘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先进的企业管理和规范的市场竞争 行业协会具有绝对权威
第二篇:2012年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012年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目前,全国大型电线电缆企业有14家,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山东等地。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统一市场基本形成,但各地之间的无形门槛没有打破,电缆行业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
(一)产能大量过剩产品质量没有保障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电线电缆总产值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缆生产国。但是,作为我国主要的基础行业,无论在市场规范程度还是受重视程度上,电缆行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目前电缆市场容量增长较快,但产量的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需求的增加。目前全国有大小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企业3967家,其中99.647%是中小型企业,这些小企业产品没有质量保证,也没有资金保证,更没有信誉保证,大多是凭借恶意压低价格抢夺市场。
(二)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企业不堪重负
作为“料重工轻”的行业,铜、铝、塑料等原材料在电线电缆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占全部成本的80%以上。2007年以来,能源价格、运输费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使企业成本进一步加大,行业利润率直线下降,达到亏损的边缘。尤其铜价的高位运行,使得其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劣势,生产经营更是举步维艰。一些规模更小的企业难以承受铜价飙升的压力,纷纷停产倒闭,寻找新的商机,而仅存活下来的几家也处于无获利状态。
(三)地方保护严重
目前,全国大型电线电缆企业有14家,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山东等地。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统一市场基本形成,但各地之间的无形门槛没有打破,电缆行业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外地电缆企业如果想要进入本地市场,经常面对重重壁垒,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壁垒实质上阻碍了电缆行业的健康发展。销售方式混乱 招投标是电缆行业最为常见的销售方式,而国内目前的招投标机制却十分混乱。在招标企业中,超过80%采用“最低价中标”的标准。由于很多竞标没有统一标准,恶性竞争和不公平竞标的情况比较严重,很多没有许可证的企业依靠关系参与竞标。一味追求低价的做法导致了劣质线缆排挤正规产品的情况。
(四)付款方式不合理
目前国内一般仍为1-8-1的付款方式,甚至还有1-4-4-1的,这就给生产
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增加了额外的难度。事实上,付款方式不合理,再加上原材料的涨价,已经使不少行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大大缩水,企业财务管理更加困难。所以,在我国电线电缆产能过剩,生产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其偿债能力必然下降。
相关报告《2013-2017年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三篇:我国陶瓷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陶瓷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资料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工业随着经济复苏得到迅猛发展,如今已名副其实成为世界上陶瓷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中国生产的日用陶瓷产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陈设艺术陶瓷产量是全球的65%,建筑陶瓷产量也占世界总产量半壁江山。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使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陶瓷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产业日益发展的同时,并存产能过剩、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分布不均衡,产区发展不平衡,产销失衡
行业生产具有明显地域性,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山东、福建等省份。这些地区,陶瓷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影响辐射面广,提供众多就业机会,成为当地传统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出现部分区域陶瓷企业过度集中现象,随着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大,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去平衡,也造成区域内污染严重,资源面临枯竭问题。而西北、东北、内蒙等地区,受限总体经济水平,尽管有资源优势,但陶瓷工业水平整体落
后,可发展空间巨大。
(二)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陶土资源过度开采
陶瓷行业本身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矿产资源和能源,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一些陶瓷产业密集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陶瓷行业对空气、土地等环境污染现象尤为严重。我国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广东佛山,一年消耗陶瓷原料超过4000万吨,平均每天消耗12万吨,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当惊人。很多地方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陶瓷废料的回收再利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国内矿产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也阻碍了我国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各地方政府也制定相应法令、法规,整治行业污染,陶瓷行业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三)行业利润水平低,产品低质化严重
我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是一个强国。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陶瓷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企业为争夺市场,竞相压低价格,行业利润水平不
断下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陶瓷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行突破,从陶瓷大国成为陶瓷强国,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创新。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如何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合理使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行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陶瓷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9年5月14日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 建筑的条件
(一)我国建筑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从43500亿增加至109870亿,年均增长26%;同期,建筑业总产值由18527亿元增加到40975亿元,年均增长22%,建筑业增加值由7005亿元增加到11653亿元,年均增长13。6%。2004~200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5%~7%,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建筑钢材数量、品种、质量已基本满足钢结构行业发展的需要
2005年钢材产量达到3。71亿吨,2006年钢材产量己达到4。18亿吨,预计2007年粗钢产量达4。9亿吨左右,人均消费300公斤左右。马钢、莱钢生产的热轧H型钢从零开始到2006年底产量达到500多万吨。2006年彩涂板产量212万吨,实际己达500万吨。其他钢结构用的型钢、钢管、高频焊接H型钢、冷弯型钢及镀层钢板等都有明显增长。
(三)钢结构企业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最近各地成立了一些钢结构设计研究所,专门从事钢结构的结构设计、详图设计和咨询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钢结构设计机构,设计软件和科研成果不断开发,修订了钢结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写技术规程、设计图集等90多本,出版了大量钢结构专业教材、论文著作和应用手册。
30多家特级钢结构制造企业(年产量超过5万吨的企业称为特级企业)走在行业前头,有的年产量己超过20万吨,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千家中小企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钢结构加工行业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势。
30多家有实力的钢结构安装企业承担了国内重点大型钢结构工程的安装。新技术、新工法、新设备层出不穷,其施工安装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钢结构配套产品齐全(包括高强螺栓、栓钉、各类焊接材料、各种连接件及保温隔热材料),加工设备制造厂发展迅速,满足了钢结构行业的需求。
(四)我国钢结构 总量及预测
我过钢结构总量及预测(见表1略)具有以下特点:
1。上海、浙江、江苏地区钢结构加工量约为35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钢结构加
工量的1/3以上。
2。2005年中治集团下属冶金建设公司钢结构加工总量达200万吨。
3。工业建筑(厂房)钢结构用量约为230万吨,民用建筑(房屋)约为150万吨,它们之间的比例约为6:4。
4。所用钢材品种的比例:中厚板(包括特厚板)约占50%以上,热轧H型钢占15%左右,彩涂板(包括镀锌板)占12%,管材占3。5%左右,其他型钢及冷弯型钢约占19%。
(五)政府加强了钢结构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1。编制行业规范及导则
目前,我国已基本编制修订完成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等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约90本,并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建设部编制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并于2001年底发布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
2。编制“十一五”建筑钢结构发展目标
(1)积极扩展建筑钢结构用钢材的品种,提高产品性能。研究和开发高性能建筑专用钢材系列产品,包括优质焊接结构钢、高强度优质厚板、优质可焊铸钢等;扩大冷弯型钢和热轧H型钢的品种和规格,包括大截面冷弯管材、大截面H型钢和轻型H型钢等;合理推广采用耐候钢、耐火钢、Z向钢和药芯焊条等。2010年,将基本实现建筑钢结构用钢国产化的目标。
(2)大力推动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水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优先采用合理的钢结构或钢-混凝土结构体系;大跨度建筑积极采用空间网格结构、立体桁架结构、索膜结构以及施加预应力的结构体系;低层建筑大力推广采用经济适用的轻型钢结构体系。2010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争取达到国家总产钢量的6%,同时,建筑钢结构的综合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六)重视和发展钢结构建筑逐渐得到了认同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的建筑体系,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之一,是一种节能环保型、能循环使用的建筑结构,符合发展省地节能建筑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在高层建筑、大型工厂、大跨度空间结构、交通能源工程、住宅建筑中更能发挥其自身优势。
二、各类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和技术特点
(一)高层重型钢结构
高层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反映,又往往被当作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建成和在建高层钢结构达80多幢,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钢材用量60多万吨。北京和上海新建和在建高层钢结构就超过10幢。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层、高492米、用钢量6。5万吨)、中关村金融中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高度为150米、用钢量1。5万吨)、LG大厦(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高度为110米、用钢量1。0万吨)等。今后,全国每年将有200~300万平方米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用钢量约45万吨。
(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包括膜结构)
近年来,以网架和网壳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继续大量发展,不仅用于民用建筑,而且用于工业厂房、候机楼、体育馆、大剧院、博物馆等。无论在使用范围、结构型式、安装施工工法等方面均具有中国建筑结构的特色。如杭州、成都、西安、长春、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郑州等地的飞机航站楼、机库、会展中心等建筑,都采用圆钢管、矩型钢管制作为空间桁架、拱架及斜拉网架结构,其新颖和富有现代特色的风格使它们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统计:网架和网壳的生产近三年已趋于平稳状态,每年建造1500座,约250万平方米,用钢约7万吨;空间桁架,2001年建造20座,60万平方米;悬索结构,1991年至今建造7座,15218平方米;膜结构,2001年建造40座,11。7万平方米;悬索和膜结构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用量还不大,专家预计每年将以20%的速度增加。
网架和网壳的设计规程正在修订,将合二为一;膜结构设计规程己经出版,而高中档膜材(如PTFE、ETFE)如今仍需进口。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膜结构工程公司,承担着众多体育场馆、机场、公园和街道景观的设计和施工。
(三)轻钢结构
轻钢结构是相对于重钢结构而言的,其类型有门式刚架、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等,用钢量(不含钢筋用量)一般为每平方米约30公斤。门式刚架房屋跨度一般不超过40米,个别达到70多米,单跨或多跨均用,单层为主,也可用于二层或三层建筑,厂房单体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跨度一般为8米,每平方米自重仅为20公斤,每年增长约100万平方米,用钢4万吨。门式刚架和拱型波纹钢屋盖都有相应的设计施工规程、专用软件和通用图集。
我国轻钢结构建筑发展较快、应用广泛,主要用于轻型工业的厂房、仓库、各类交易市场、体育场馆等建筑,全国每年新建轻钢房屋面积共800万平方米、用钢约20万吨。
(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优点的合理组合,不但具有优良的静、动力工作性能,而且能大量节约钢材、降低工程造价和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对环境污染也较小,符合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方向。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冶金、造船、电力、交通等部门的建筑中,并以迅猛的势头进入了桥梁工程和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采用这种组合结构建成了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拱桥,如广州丫鬓沙大桥,桥长360米,重庆万州长江大桥,跨度420米,前者为钢管混凝土拱桥,后者为劲性钢管混凝土骨架拱桥。全国已建成的组合结构拱桥已超过300座。
在高层建筑方面,建成了全部采用组合结构的超高层建筑-深圳赛格广场大厦,高291。6米,属世界最高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全国已建成的采用组合结构的高层建筑也已超过40幢。
(五)钢结构住宅
发挥钢结构住宅的自身优势,可提高住宅的综合效益:
1。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重量的1/2左右,可满足住宅大开间的需要,使用面积也比钢筋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
2。抗震性能好,其延性优于钢筋混凝土。从国内外震后调查结果看,钢结构住宅建筑倒塌数量是最少的。
3。钢结构构件、墙板及有关部品都在工厂制作,其质量可靠,尺寸精确,安装方便,易与相关部品配合,因此,不仅减少了现场工作量,而且也缩短了施工工期。钢结构住宅工地实质上是工厂产品的组装和集成场所,再补充少量无法在工厂进行的工序项目,符合产业化的要求。
4。钢结构住宅在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且钢材可以回收,符合推进住宅产业化和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国家政策。
三、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下列几个领域内钢结构用量将会增加:
1。由于火力电厂建设速度还会不断加快,主厂房和锅炉钢架用钢量会增加。
2。交通工程中的桥梁会有所增加。铁路桥梁均采用钢结构,公路桥梁采用钢结构已也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随着桥梁建设项目的增加,也会加大钢结构用量。
3。市政建设中采用钢结构的量会增加。地铁和轻轨工程、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及临时房屋等都越来越多的采用钢结构,尤其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各大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中型城市,钢材消耗量会明显增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青会的配套设施都采用大量钢结构建筑。
4。钢结构住宅将增加。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而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基本具备。如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每平方米用钢50公斤计算,用钢量将达到每年150万吨。
5。由于中国钢材价格、劳动力成本都比国际低,而且钢结构质量优良,因此,在国际工程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几年国外企业在中国采购钢结构量有所增加,许多钢构厂都承接了海外订单。
(二)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钢结构产业是符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型的行业的认识还待于提高。最近几年,日、加、英等国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发表了很多文章,专门论述发展钢结构房屋的优点和措施。
2。设计理念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如目前超高层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大都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方案中标,虽然他们的设计理念确有独特之处,但连接节点却过于复杂,不仅耗材,而且也为制作和安装带来了诸多难题,使工程成本过大。
3。部分地区钢结构企业盲目上马,一哄而起,造成户产能过剩,浪费大量资源。加之钢材涨价,市场无序竞争,竞相压价造成加工和安装企业亏损。
4。钢结构科研开发资金不足,标准及规范修订周期太长;标准及应用规范、规程缺项、滞后;钢材标准与工程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衔接不上。
5。钢结构加工厂和施工安装企业的装备、计算机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6。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尤其在中小企业更缺少。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7。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功能远未到位。特别在规范和引导市场秩序、服务企业、开拓钢结构市场、标准规范的编制修订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五篇:浅析我国建材检测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建材检测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摘要:工程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建材检测和工程结构检验是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检测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检测 国家认证 信息平台抽样 建材样品
一、引言
建筑材料检测在建材科研、技术开发、企业生产和建筑工程施工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评定和控制建筑材料质量的依据和必要的手段,也是发展建筑科学技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包含建材检测在内的检测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检测机构成立历史并不长,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20年的时间,而且大都是从实验室演变而来,主要设立在国内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及相关的大型企业中。
二、现状
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的检测机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宽,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仅与建筑、建材有关的实验室就多达4600余家。在这4600余家建材建筑检验实验室中,仅企业实验室就占去了40%的份额;而监督检测机构所占的比例,只达到整个行业的30%,监测力量颇为薄弱;科研院校检测机构几乎与监督部门基本持平,占30%。在众多的实验室中,绝大部分实验室的检测装备相当简陋,科技含量也不高,固定资产不足200万元。实验室操作人员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不超出10人。年检测收入不足100万元,除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定位不准发展失衡因为建材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以科研院校和大型建筑企业内部试验室等附属机构的面貌出现的,大都带有科研与教学性质。而以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名义设立的监督检验室,带有政府色彩,且一直附属于母体的部门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但是,按照国际惯例,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检测机构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尤其是在加入世贸以后。这就为中国的建材检测机构带来了市场风险和压力。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建材检测机构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检测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假、乱、低、缺”的现象。假,表现在检测的试件假,过程假,数据假,结论假;乱,表现在检测单位内部管理混乱,检测市场秩序处于无序状态;低,表现在检测人员素质低,检测技术水平低,检测管理层面低;缺,表现在缺乏管理手段,缺乏技术措施。
四、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针对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建材检测管理,提高建材监管水平,有必要改进建材检测管理的方式,以提升检测服务能级,可以将“完善一个平台,激活两个现场,落实三方责任。整治四大顽症,打造五大机制,把握六个操作节点”纳人建材检测工作的重点。
1.完善检测信息平台
掌握信息就是占领了监管的制高点。虽然本市已基本完成了检测行业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城域网建设,但是月报、速报,尤其是连网和数据上传工作还及时,检测信息还不完整、不准确。为确保检测信息的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实现检测信息的有效性,利用检测信
息平台为建材监管服务,可以通过月报、速报和连网上传数据的比较,完善城域网建设,最终应直接通过城域网即时传输检测信息,直接利用城域网上传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判断。
2.激活施工现场和检测现场,实现两场互动
施工现场和检测现场原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现场,对施工现场建材产品状况的描述和取样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完成,检测单位的工作在检测现场完成,仅对来样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建材产品的实际质量状况。应使施工现场和检测现场相互联系起来,从施工现场的建材产品信息跟踪到检测现场的检测情况,从检测现场的检测结论追溯到施工现场的建材产品状况,实现两场互动,保持施工现场和检测现场的一致性,真实反映建材产品的质量和特性。
3.落实建材供应、使用、检测三方责任
从见证取样深化到三方确认,就是要紧紧抓住建材供应商,一旦检测结论产生,就能及时确认各方责任,顺利实现不合格产品的清场和对使用单位的警示。使用方,包括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合理使用和见证使用经检测合格的产品,这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根本。检测方就是检测机构,应确保检测的客观、公正,真实反映施工现场建材产品质量状况。这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应充分发挥这三类对象的作用,通过明确各方责任,规范各方行为,才能有效遏制检测工作中的假、乱现象。
4.整治四大顽症,针对“假、乱、低、缺”实施整治
经过多年发展和治理,检测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紧紧抓住“假、乱、低、缺”四大顽症开展大规模整治违规行为的活动,向社会表明整治检测顽疾的决心和力度,并着力分析造成顽症的原因,落实对应整改措施和改革设想。对于集体造假、多次造假、社会反响较大的检测单位,加大处罚力度。支持市建设工程检测协会对造假人员,查处一个、吊销一个,绝不护短。
5.把握委托、核查、抽样、试验、报告和评估六个操作节点
委托应更新,应改变现有的委托方式,委托过程应有第三方监督;核查应严格,应核查施工现场建材产品信息,保证检测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抽样应科学,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抽样方案,推行检测机构现场抽样和取样,保证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试验应规范,应按检测运行法则操作,确保检测过程和检测结论客观、准确;报告应有效,检测信息应即时传输,不合格检测信息应及时上报;评估应专业,对检测工作的开展应进行绩效评估,不断规范和完善各个节点的操作运行。
五、结语
建材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根据各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严格依据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检测的每个过程和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各个环节有效地实施。在有效地执行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保证下,不循环地进行自我评价、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康立中,何洁.建材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在检测工作中的应用[J].辽宁建材,2003,(01).[2]马振珠.中国建材检测行业大透视[J].工程质量,2007,(01).[3]陈丽莎.建材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及其持续改进[J].广东建材,2004,(08).[4]沈国伟.建材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J].今日电子.来源 :维尚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