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在2010年全国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李强
(2010年9月19日 西安)
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今天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和主体,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行动规范。全国基层统计人员、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者、政府部门统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贯彻、执行、实施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方法制度关系到为何统计、如何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关系到能否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是统计部门的看家本领和工作本钱。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全面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发现目前实施的统计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改进,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下面我就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新中国统计至今60余年,经过几代统计人的努力,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这五个体系既是单独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一)统计标准体系
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区别的分类和分组。统计工作的实质是通过统计调查、分析的手段,找出社会经济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联系,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分类和分组。随着现代化的进行,统计标准成为统计工作必须加强 的重要方面。根据《统计法》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标准方面负有领导和主要制定的责任。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相关部门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经过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部门统计标准。60年来,经大量的工作,我们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统计标准不全,各专业统计、各部门统计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的统计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统计标准体系,共包括32个统计标准,这是非常大的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全国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统计工作都是围绕这些统计标准进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级中观调控管理的需要。从上一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联合国推荐的SNA体系,结合中国的MPS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双轨制的核算体系。80年代初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双轨制核算体系,满足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需要。统计一方面要观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指标,同时也要观察计划以外市场经济调节的指标,双轨制满足了中国在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我国学术界和统计界也解放思想,打破了理论上的桎梏,推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建立。1992年以后结合联合国SNA,依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为全面观察和核算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行业竞争、国际竞争,提供了大量数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确立了统计部门的地位,这是一项重大的统计革命。截至目前,我们还未找到更好的指标来替代GDP,这是我们改革的一大成果。
(三)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公众是从统计指标及其数据来认识统计工作的,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包括从资源到管理的各个领域。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共46套,583种报表,11310个指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务院各部门、高检院、高法院、人大财经委、全国性行业协会、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等一百多
个部门,共有232套制度,4300种报表,近两万个统计指标,共同组成了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制发展变化促使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由单一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一是确立了普查的主体地位,1990-2000年,10年间我们做了5项6次普查,2001-2010年,我们要做3项4次普查。二是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从农村的农产量抽样和住户调查到城市的住户调查和物价调查,再到工业、商业、劳动力调查等,全面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为满足新形势下体制改革和社会多元化需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统计制度管理体系
国家、地方和部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是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全国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统计调查,维护政府统计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统计调查的质量,我们依法对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陆续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统计管理办法。1999年出台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出台了《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工作流程(试行)》,去年制定和完善了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项目内部管理流程。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制度的管理至关重要,现在,我们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
回顾我国统计工作几十年的历程,从三大方面和五个体系来看,我国统计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统计制度,作为统计日常工作的规范,促进了中国统计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
(一)主要特点
1、全面性。统计方法制度覆盖从资源、生产、流通、分配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和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从社会经济各方面来看,它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环境文明等诸多方面。
2、系统性。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国家、地方、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从时间上看,包括定报和年报;从标准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统计标准;从管理来看,基本形成一套系列的管理模式。
3、可比性。纵向来看,我国的统计制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统计制度之所以成为长期制度就是它能够反映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才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从计算方法来看,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体系虽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是客观地讲,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如统计调查内容还不能较好地反映科学发展的要求;统计调查过分依赖于全面报表,调查内容多、信息量小,整体效率低;调查项目过多,基层负担过重;统计调查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调查时有发生,分工合作关系需进一步理顺等。具体来讲,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我国常规年度的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和内容还有缺口,覆盖面不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常规服务业统计缺口较大;价格统计制度不健全;一些专业统计范围不全。
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主要体现在普查与年报之间的矛盾;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矛盾;综合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专业统计制度与核算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统计制度还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协调的整体。
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集中体现在: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指标较多,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较少,特别是反映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需求的统计项目少,反映价值量的指标多,反映物量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激烈竞争条件下社会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反映供给的指标多,反映需求的指标少,不利于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政治文明和环保文明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指标设置不合理与指标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时存在。
4、统计标准化程度还不适应现代统计的需要。当前,统计标准的制、修订主要围绕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分类标准开展,而结合统计实际,配合统计自身发展和方法制度改革研制的分类标准较少。特别是当前制约统计制度改革的统计调查单位、配合城乡住户一体化的住户调查支出分类、以及反映我国所有制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等标准都急需进行研究、改进或者制定。
5、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平衡,造成专业制度内部、各专业之间、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重复性调查,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统计数据不高,另一方面造成了数出多门、一门多数和数据打架的情况出现。同时,大量的统计信息被湮没,可用信息少,浪费严重。
6、对方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纠偏不够。任何统计制度方法从设计起就要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受时间、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统计制度存在瑕疵,同时我们在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纠偏方面做得还不够。
7、对统计方法制度执行结果没有评估检验。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要靠数据来证明。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对统计方法制度的事后评估机制和制度,不能及时根据基层调查对象和数据用户反映的问题,对统计方法制度进行修订。
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充分认识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从事统计方法制度工作的同志确实对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统计方法制度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的转变,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中有些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要看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工作提出的严重挑战。当前社会公众对工作非常关注,出现“热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对统计工作的热议?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统计的需求增多了,要求提高了,从过去大家不重视统计到目前的“热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第二,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及其利益与统计密切相关了。第三,社会热议给统计增加了压力,但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从反映的情况来看,有“三多”的特点:第一,肯定的居多,大多数还是认可政府统计数据;第二,不理解的多;第三,误解的多。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我们没有把统计数据生产的流程告诉大家,没有把方法制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社会公众。对此,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对于公众的不理解,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去宣传统计;对于误解,我们要更好的解释统计方法制度,改进我们的工作。从政府层面来看,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寄予了厚望期待。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核算体系,充分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和组织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实用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际统计标准和一般规则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1、要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改革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发现和捕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通过保留当前适用的,去掉陈旧过时的,充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指标,改进和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使整个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客观实际,适应社会各方面的统计需求。
2、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工作要根据新环境和实际情况,根据调查对象的特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目前我们要大力贯彻和执行以普查为基础,推进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综合利用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要以保证数据质量为基础,在不降低精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以较小的力量、花较少的钱来达到统计的目的。当前
调查方法体系方面一个大的问题是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与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分级考核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去统一协调和管理,需要我们认真并智慧地去研究和解决。
3、要提升统计标准化水平。现代化的统计应该是标准、规范的“方法制度流”,统计工作要取得长足发展,要实现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统计标准化是关键。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借鉴国际经验的力度,强化我国统计标准的管理和应用。
4、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进一步完善生产法和支出法核算,特别是支出法核算;第二,建立和完善季度GDP核算;第三,完善可比价核算;第四,做好GDP统一核算。
(三)改革的主要原则
1、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是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立足当前,就是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着重对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内容、统计范畴、调查方式等统计方法制度进行改革。兼顾长远,就是在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体系这个长远目标出发,将当前的每一项改革作为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来设计,逐步实现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
2、需要与可能的原则。现有的统计工作条件是有限的,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的统计工作地位。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更多的关注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部门,而统计所带来的长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只能是间接的,因此当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统计部门不能包打天下,一定要量力而行。
3、统一设计的原则。专业统计的设计与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改革创新,由专业进行初步设计,设计管理部门进行最后的综合协调的设计。要统一考虑普查与定期报表制度的衔接,考虑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衔接,消除矛盾,进行连续性、周期性设计,将普查、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全程设计的原则。统计方法制度设计要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中进行设计。事前要对方法制度进行进行科学的论证,保证方法制度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事中要制定管理办法,监督方法制度的执行过程。事后要进行评估,找出方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反过来进行优化设计。
四、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几点要求
为了顺利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落实各项重大的统计改革任务,各级设计管理系统必须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推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具体提出四点要求:
1、要加强新形势下对统计方法制度创新的研究。当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求我们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在全面性、系统性、可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要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过去我们对方法制度的贯彻执行下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对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设计,就没有真实可信的统计成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和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统计方法制度在统计工作中的统领作用。
2、要加强和优化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要精细化,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建立调查项目监督和检查制度,及时高效地管理好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服务好地方和部门统计调查工作,做到国家、地方、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相互完善、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常务会研究决定,对统计调查项目要进一步严格管理,各级统计局和国家各级调查队要确保国家最基本的统计调查项目的贯彻执行和数据质量。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的,我们应该提供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大包大揽,过多地承担了应该由部门和社会承担的调查任务。特别是各调查总队一定要完成好国家统计局下达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任务,确保按时保质保量的上报,无关主体的调查项目原则上不再承接。
3、要进一步完善方法制度的组织实施机制。再好的方法制度,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实施保障,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并达到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对而言,我
们的统计方法制度研究方案的多,对组织实施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在现行的分工既有按行业划分、也有按城乡划分和按调查方式划分的组织实施机制下,如何配合是一个大学问。国家统计局正在推行的“企业一套表”是方法制度的新的探索。
4、要建立对方法制度的评估制度。统计方法制度需要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并建立全过程的方法制度评估制度。今年7月底,国家统计局在北戴河召开了国家统计制度评估会,对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各地方、各部门也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统计制度方法评估制度和评估机制,对历史上的统计方法制度进行认真的理清,制定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今天的会议,我们做一个动员。对于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一部分是贯彻国家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贯彻的过程是否严格;另一部分是地方自己制定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是否有重复、矛盾,是否有可以舍去和优化的部分。
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根本,统计工作者离开了统计方法制度就不能称为统计工作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核心工作和基础工作很好地加以研究、改革和完善,促进“三个提高”。
同志们,当前中国统计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方法制度工作已经被推到了统计工作的最前沿,各级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都要有危机感,更要有历史责任感,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设计,优化管理,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为实现统计工作的“三个提高”、为开创中国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大力推进文化工作深入开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工作深入开展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领导重视,把丰富百姓业余文化活动当成大事来抓。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业抓。
(一)加强领导,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以XX为首,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全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建立以分管领导负责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建立以村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村民组建中心户,设中心户长。形成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组织网络。
(二)落实责任,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将文化工作摆上县、镇(场)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把文化工作列入县、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作为其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每年均进行考核。制定了《XX市场文化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加大宣传,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县报社、广播、有线电视,大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思想,引导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恢复《XXX》、《XXX》等刊物的出版发行,成立满族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挖掘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文化,大力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发展氛围。
二、注重投入,为文化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一)加大资金投入。
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文化事业经费充分得到落实。县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达X元,其中每年划拨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X元,重点用于文化设施建设和组织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列支X元用于县图书馆添置书报;乡镇财政也对农村文化工作给予了倾斜和大力支持,年均用于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补助经费达X元。上级下拨的文化事业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上级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下达后,县文化、财政部门严格把关,合理使用,确保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落实到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场馆建设。几年来,我县加强对文化场馆的建设,一是对原有的文体场馆进行扩建维修,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X元,对县体育馆、博物馆、文化宫、电影院等文化场馆进行了扩建和维修,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活动职能。二是先后新建了XXX活动中心、XX文化活动广场、XXX音乐广场和一批校园广场,为群众和青少年搞业余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场地。极大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快速发展。
2、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村文化发展缓慢,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的实际情况,县、乡财政向农村倾斜,多管齐下,抓好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县里设立专项文化基扶持各乡镇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大院、农民文化示范户,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和重点群众文化基地的设施建设。几年来,为全县X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电视、VCD等音响设施、农业科技和文学图书,X的行政村建立完善规范达标的文化活动室,并建立一批农民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在全县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多层面,以点带面的文化活动网络。
三、开拓创新,在满足群众“文化温饱”上下功夫。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对此,我县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群众“文化温饱”,成果显著。
(一)因地制宜,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在文化活动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功能的扩展和延伸上下功夫。主动面向社会,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家庭文化建设。结合节日庆典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几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 “五百”迎春等系列文化活动、“五〃一”游园、全县民营企业国庆文艺汇演和“金秋之夜”广场音乐会特色春节文艺演出等X场。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文艺宣传,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和老年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宣传计划生育、开展文体活动等。
(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着眼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眼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农村文化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广大城镇和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文明奔小康的助推器。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反映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风尚、新生活。扎扎实实地抓好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通过创作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和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和促进基层文化活动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几年来,我县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XXX,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XXX》、《XXX》XX刊物出版发行在文艺界及读者中引发了普遍关注。
(三)坚持经常,满足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1)、将传授农民科技知识以办学的方式永久坚持下来。在全县X个乡镇创办农民夜校,每年一期,按排在农闲时期,县、乡拿出专项资金聘请农业专家为农民们讲农业科技知识,发放科技图书资料,将农民文化生活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农民们业余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一举两得。
(2)、将群众热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以比赛、展览等形式长期延续下来。针对我县文化活动广泛的特点,将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每年都举办踺球、蓝球、秧歌、广场歌唱等大众比赛;举办摄影、书画、文学作品、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展览,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促进了文化活动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将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我县的特点,将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确定为XX的特殊节日,如XXX节、XXX节、XX艺术节等等,不但吸引本地人,还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前来观光,达到知名、树牌、增收的综合效益。
四、积极探索,逐步走出群众办文化新路。
十七大以来,我们立足本地,积极探索,在现有文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逐步走出群众办文化的新路子。
与企业联姻,推出上水平文化合作项目。几年来,我们以企业为依托,面向社会、企业推荐、组织开展了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文化合作项目,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文化、文化真诚回报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让企业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大大减轻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旅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旅游知名品牌,将旅游景区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几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将XXX打造成省内外知名的旅游景观,将XXX、XXX等红色文化打造成红色旅游胜地,将XXX、XXX等旅游风景区以“XXX”、“XXX”等形式打造成旅游和文化双知名品牌,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社会和群众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市场挂钩,增加文化产业收入。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鼓励演出单位与群众文艺团体,通过开展赞助演出、商业演出等市埸行为,开拓农村文化产业,增加创收能力,自力更生,以业养业,为事业发展积聚资金。
第三篇: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科学规范市、县两级党委书记的用人行为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2002年,根据中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市江东区委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课题的调研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多努力,江东区建立了规范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机制。2005年8月,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工作,并提出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从市委做起、从市委书记做起。在总结江东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市委及县(市)区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意见(试行)》。《意见》着重围绕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提名、酝酿、讨论决定、任用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以“两定期、两推荐、两票决、一公选、一公议、一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体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有效规范和约束了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用人行为。这里,着重介绍其中4项制度及实施情况。
一、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
在试点中我们感到,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涉及干部选任的各个主要环节。其中,规范推荐提名最为关键。为此,我们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规范推荐提名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突破口来抓,探索实行了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干部制度。制度规定,市委及县(市)区管理的党政正职需要调配时,组织部根据单位民主推荐、考核、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等情况,对每一拟任职位提出2名以上的参考人选名单,连同参考人选基本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供给全委会成员作推荐提名参考。同时,在全委会成员中公开职位情况、任职条件、推荐范围,由全委会成员进行推荐。组织部根据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结果,经部务会议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常委会讨论决定或全委会票决干部任免时,组织部要汇报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的情况。2005年12月以来,市本级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领导干部16批共45人。
二、实行全委会、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度
2004年8月开始,我们在市、县两级全面实行了全委会、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度。主要做法是,市委及县(市)区委管理的党政正职拟任人选或推荐人选由常委会提名,经全委会审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急需推荐或者任用的,由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当以书面形式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其他干部的任免也由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从市本级来看,全委会成员的全程参与,使干部决策的人员从10多名常委扩大到现在的近70名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实行这一制度以来,市本级全委会对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5批共50人次,全委会闭会期间征求意见24批共76人次。票决制的实行,扩大了党内民主,使党委集体用人权在制度框架内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于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行干部工作公开评议制度
每年年底以及届中、届末考核时,我们都结合述职述廉,开展对市委及县(市)区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情况和市委及县(市)区委书记、组织部长等在干部工作方面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公开评议的工作。
评议内容主要包括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情况,坚持选拔任用干部原则、条件情况(个人为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人用人情况),坚持选拔任用干部程序情况,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情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个人为坚持公道正派任用干部情况),以及抵制用人不正之风情况(个人为遵守干部工作纪律情况)等6个方面。评议等次根据评议内容细化为6个方面单项评价和整体综合评价,分别设置为“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参加评议人员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纪委领导班子
成员,法检两长,四套班子工作部门、直属单位和下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以及担任过本级四套班子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县(市)区委召开评议大会时,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派员参加,并由市委组织部对评议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意见,逐一向被评议对象反馈个人评议结果。从2005年底开始,市委在召开全委(扩大)会议时,还对市委干部任用整体工作和市委书记履行干部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和无记名投票测评。
实践表明,实行公开评议制度,对规范党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促进市、县(市)区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起到了很好作用。
四、实行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实行了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离任检查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内容,全面检查书记任期内的用人行为。检查内容主要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县(市)区实际,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情况;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法规,坚持干部德才标准,把握正确用人导向的情况;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干部任免事项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坚持集体作出决定的情况;履行监督职责,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进行审查把关,对下级党委(党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坚决抵制、严肃查处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情况等。
二是采取有效方式,着力增强检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县(市)区:委书记免职文件下发后,由市委组织部分别向其本人和原任职的县(市)区委发出检查通知,派出检查组。检查工作按拟定方案、听取汇报、民主评议和问卷调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专项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和步骤进行。其巾,向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发放的《调查问卷表》,主要内容包括对当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看法、意见和建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巾是否存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等1 3个问题。查阅资料主要包括书记任期内县(市)区委研究干部任免事项的原始会议记录、民主推荐、考察情况以及调查处理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等材料。对检查中发现或群众举报反映的用人不当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等问题,要进行专项调查。
三是注重成果运用,坚持查纠并币、以“检”促“防”,充分发挥离任检查的综合效能。检查结果形成专题报告,市委组织部专门听取汇报后,向被检查的离任书记和县(市)区委反馈情况,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下发书面整改通知,限期进行整改。
至今,我们已先后对9名县(市)区委书记进行了用人行为离任检查。这一做法,有利于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客观评价书记在任时的用人行为,有效防止书记在职务变动期间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违规问题的发生;同时,对离任和现任书记,尤其是被检查县(市)区委书记的继任者都有很大的触动,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规范用人行为的自觉性和选人用人的责任意识,取得积极成效。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用人审计”。
第四篇:开拓创新 探索规律积极推进课堂改革
开拓创新 探索规律积极推进课堂改革
摘 要:只有改革才会有活水源头,才会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四原则教学法,探索教学模式,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改革;四原则;一个中心;四种课型;八字方针
多年来,永济中学始终坚持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则给学校输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变化:学生素质明显提高,高考质量连年飚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做法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名师实验,头雁领飞,打开局面;青师观摩,雏雁学飞,扩大层面;全员幅射,群雁争飞,确保全面。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层次推进,夺取全面丰收。
十年来我校承担两次省课改实验,2011年运城市在我校召开教科研永济现场会,号召全市高中学习和推广我们四原则教学经验:
三点三基三结合原则:
注意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注意突出知识点、能力点、德育渗透点;注意强调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激发学科兴趣结合起来。
优化教学目标原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是兆始,也是归宿。因此,首先,我校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规范了四个要求:一要明确,不模棱两可;二要具体,要提出本节课完成后应达到的从明理到导行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把《课程标准》“考纲”化,把“考纲”“微格”化,把教材例子化,把起点大众化;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应有情感品德、非智力目标。
优化课堂结构原则:
这里主要强调备课时要实施“五要度”
(1)遵照“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在每节课为新知铺路时要精选与新知密切联系的旧知,作为温故的内容,以小题“搭桥”,短时高效,平中见奇,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讲出复习铺垫的“高效度”。
(2)新课的导入语要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有导入新课的“强力度”。
(3)要尊重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教师这个主导者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内化为自身的智力因素。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讲出传授知识“参与度”。
(4)过关习题在内容上要切中重点、难点、疑点;在形式上,口头练、板演练、书面练;在题型上,有主观题、客观题;在层次上,有基本练、变式练、综合练。根据实况,认真选择。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备练习要做到“多角度”。
(5)古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课堂教学要力避这一弊端,定要做到“有始有终”。课堂教学终结时,要归纳,要概括,要提要,要勾玄,要画龙而点睛,要精要而深刻。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课堂总结要“高浓度”。
优化教学方法原则:
教法可以八仙过海,不拘一格,但有四条原则是不能放弃的。其一,变“苦学”为“乐学”的原则。要循循善诱,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诱导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二,变“死学”为“活学”的原则。根据材料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着力启导,变机械地灌输为主动地索取,灵活地融合。其三,变“难学”为“易学”的原则。遵照“道法自然”的规律,要寻找化整为零、大步为小的方法,引导学生拨云见日,曲径通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四,变“学会”为“会学”的原则,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学法指导上要变授鱼为授渔,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认识策略的指导上,变只靠直观感知的思维方法为直观和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从而变“学会”为“会学”。
2007年,山西省教委确定我校为新课改实验基地。我们抓紧机遇,积极试改、又一次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受学生欢迎,为社会关注。我们的观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分四个课型,贯彻八字方针。
一个中心
此次课改中心是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学案教学。用学案来引领学习,完成学案规定的任务,写出学习报告,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师以学案为模板来设计教学思路,重视课堂生成因素,有针对性地授业解惑。在学案课堂的统领下,学校的课堂管理、教研活动,课表安排、时间分配等一系列制度相应变革,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四种课型
由“学案课堂”延伸出四种课题,分别是自主课、展示课、训练课、反思课。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按照四种课型展开教学。自主课、展示课是基本课型。
自主课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认真读书、自主思考、每节课最后五分钟讨论研究,写出小组学习报告。教师现场观察、指导,根据学习报告设计教学思路。每天下午和晚上共六节自主课。优点:在自主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是不能脱离知识的产生过程的,一旦把知识从特定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知识必然成为死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开来一样。我们在充满激情地讲授知识的意义与应用时,是我们已经谙熟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学生眼中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开来一样没有生命活力,难怪学生总是把知识等同于枯燥乏味。
展示课是“学案课堂”的核心,每天上午的五节课为展示课。各学习小组充分展示学习报告上的内容、教师对学生展示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对展示中的问题再次让学生讨论,并适当点拨,力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多讲一个字,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展示课上重视课堂生成问题。提出一节课的成败不在于是否顺利完成,而在于生成了多少问题。
反思课是前两种课型的延伸,师生共同反思课堂的优缺点,并写出总结。
训练课是学生学习、展示后的知识巩固,通常是每周四晚上进行。通过检测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试卷批发不过夜。
八字方针
教案课堂在具体操作时,围绕“八字方针”来进行。“八字方针”要求教师做的是:编――科学编写学案,在固定时间召集各备课组统一编写一周学案,集思广益,确保教学中的针对性;验――验收课堂中的学习报告;点――恰当点评学生展示的成果;导――引导学生思考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做的是:学――围绕学案自主学习,做――写好学习报告,完成学案并提出问题,展――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悟――课后思考领悟。
课改给学生带来了欢乐,他们有兴趣学习,也会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景象,生源格外充足,高考成绩不断刷新。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搞好改革,顽强拼搏,创建国家级一流示范学校。
收稿日期:2014-01-10
第五篇: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之我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之我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多年来,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和投资数据对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科学决策、调控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甚至走进了投资将要超越GDP的死胡同。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在理论基础、指标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应。
一、现行投资统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基础过时,指标体系陈旧。经济统计指标的设臵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以一定的经济理论、统计理论为指导。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是建国初期按照前苏联模式在1952年建立的,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基本建设统计演变而来的。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国家统计局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基本上是以满足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项目管理为原则的,所以计划经济的色彩较浓。正是因为投资统计指标体系是在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现行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中的指标设臵上,存在指标多且实用性差、微观经济指标设计不够全面、投资效果统计指标不够完善等问题。诸如,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建设规模、施工规模、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等反映投资成果的统计指标较多,而反映投资效果的统计指标则较少。
2、调查方法单一,无法适应需要。长期以来,投资统计都是采用全面调查、层层汇总的调查方法,由基层项目单位填写纸介质统计报表,报送县级统计机构,逐级审核汇总上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原有的寻找投资项目的方法已越来越不适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统计对象难以掌握,基层统计单位不固定,影响到投资统计工作的开展和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因此,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存在着一定的遗漏的现象。再加上投资统计工作越来越繁重,基层统计力理相对薄弱,单一的全面调查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3、数据评估繁多,计算方法滞后。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把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导致该指标被人为干扰,部分地方出现投资额虚报等统计违法现象。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中,评估一个地区的投资总量和增速不是以该地区的上报数为准,而是以核心指标、内部评估指标和外部评估指标三类指标为依据,采取平衡法、差异波动法、相关关系法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估认定。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是投资额的计算,现行制度规定投资额是以形象进度作为计算依据,而形象进度是实物工作量乘以预算单价形成的,实物工作量是由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组成的,计算手续十分繁琐。这在严格的计划下达、计划考核时期是没有问题的。现阶段,在大型的国家项目或管理科学、规范的投资项目中也没有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占主体的非国有项目,特别是私营、个体项目就不适用这种方法了。同时,由于上报数据时间紧,形象进度往往只好估算,不同程度地成为地方政府干预投资统计数据的手段。
二、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一是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的滞后性提出了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现行投资统计制度已经实行了60多年,社会经济形势有了巨大发展和变化,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全面调查难以适应,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矛盾日渐显现,特别是调查方法单一,报表内容指标多且实用性差,数据的采集手段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按形象进度统计,不仅采集方法复杂、笨重,而且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太高,对统计人员来说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投资统计是从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一个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投资统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再不改,恐难以为继。近年来,全国大多数省份投资增速都普遍大于GDP的增速,直接导致投资额占GDP比重过大,有8个省达到近80%,甚至投资额超过GDP总量,严重脱离了正常范围,导致投资数据质量问题,这异常情况的发生也势必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影响统计数据以及政府的公信力。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扎实的信息支撑,必须对现行固定资产投资制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
2、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以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为目标,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为方向,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国际惯例为指导,更加简洁、友好、可核查,从而不断满足宏观管理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搞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是一次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的革命,这对于科学判断经济走势,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进行中的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1、一套表制度为投资统计改革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一套表制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统计生产方式,实现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是统计工作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是统计工作公开透明的前提条件,是四大工程建设的核心,其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核心体现在有力促进了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要改革,自然也要在一套表模式下进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进行的统计,各行各业都是它可能的统计对象。或者说,所有发生了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单位或个人都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目前,企业一套表制度是已在“四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中实施;相信随着一套表改革的深化,统计单位的覆盖面将会不断扩大,不但在企业中实施,不久的将来还将逐步扩展到行政事业单位和一定规模的个体经营业主。这无疑给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2、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思路。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主要是从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对象、统计起点、统计频率、数据采集方式、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规范和完善。其基本思路集中体现为“六大转变”:一是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纳入企业一套表范围,调查对象由投资项目转变为法人单位;二是将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方法由形象进度法转变为财务支出法;三是将投资统计的组织模式由投资统计专业部署上升为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四是将数据采集方式由投资项目层层汇总转变为调查单位联网直报;五是将投资统计快报的频率由月度转变为季度;六是由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概念转变为“非金融资产投资”概念。
3、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试点。按照马建堂局长提出的“简洁、友好、可核查”原则,为探索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底,已在山西晋城、江苏无锡、贵州黔东南和陕西西安4个地区开展了首次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为进一步巩固2013年投资统计改革试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2014年国家统计局将试点范围由市级扩大到省级,5月开始,联网直报、小微企业、部门和新建企业的投资统计改革试点在天津、江西、重庆九个地区进行。投资统计改革试点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改进完善的过程,它是对新的投资统计制度方法进行的全流程检验,是全面正式实施新制度前的一次实战演练。
固定资产投资制度方法改革将把投资统计纳入到以企业“一套表”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建设上来,这是投资统计制度的再造,是从统计方法上对投资统计进行的根本性改革,它标志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