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时间:2019-05-13 18:5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第一篇: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跨流域生态补偿要闯几道“关”?

2012-02-04 11:10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浙江省千岛湖属于深水型水库,一旦遭受污染极难修复。黄庆摄

新安江是我国实施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的首个试点,面临着上下游之间利益如何平衡、监测指标和标准如何制订、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如何搭建等诸多“瓶颈”

青山隐隐水迢迢,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去过千岛湖的人们,大都会沉醉于烟波浩渺的美景中不知归路。

就是这颗明珠,近些年来却开始蒙上了阴影。在浙江和安徽两省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下,千岛湖的水质正在由贫营养化进入中营养水平并向富营养化转变,为蓝藻暴发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在2010年5月,部分湖面曾出现了蓝藻异常增殖现象,这为千岛湖的生态状况敲响了警钟。

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以及保护好千岛湖这盆清水,2008年以来,财政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积极推动建立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2010年12月,两部门正式将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作为全国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首个试点,当年拨付启动资金5000万元,并于2011年3月正式实施。

跨省流域水环境保护,往往涉及行政、经济、法律、社会管理和水利技术等多方面问题,面临着诸如上下游之间利益如何平衡、监测指标和标准如何制订、资金来源如何确定、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如何搭建等诸多‚瓶颈‛。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由国家相关部委、上下游省市相关部门参加的‚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对口协商会上,激烈的辩论现场和焦点问题的交锋发人深思。

千岛湖现状:清澈湖水暗藏重重隐忧

在千岛湖所在地的浙江省淳安县,人们这样描述千岛湖:千岛湖源于黄山之巅的一滴露珠,万千露珠汇聚成溪,形成了新安江,而千岛湖就是新安江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千岛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力更生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1959年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位于浙江、安徽两省交界处,68%以上的水来自安徽境内新安江流域。

千岛湖既发挥着重大的防洪、供水、发电和旅游功能,又承担着作为我国大型水库、湿地所具有的压咸补淡、调节小气候、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目前仍然是国内水质最好湖泊之一的千岛湖,自1998年以来频遭蓝藻侵袭。近年来,千岛湖水质营养状态为中营养水平,并呈加剧之势。

与此同时,千岛湖入境水质也呈缓慢恶化趋势。

据监测数据显示,浙皖交界断面水体总氮、总磷指标值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受总氮超标影响,2001年~2007年,入境断面街口的水质以Ⅳ类为主,2008年已转为Ⅴ类,个别月份总氮指标曾达到劣Ⅴ类。

从反映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总氮、总磷、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和透明度5项指标看,2008年,街口断面总氮浓度为1.52mg/L,较2001年上升了34.5%;总磷浓度为0.026mg/L,同比上升了44.4%;叶绿素a浓度为9.4ug/L,同比上升了14.6%;高锰酸盐指数为2.10mg/L,同比上升了18.0%;透明度243厘米,同比下降了18.5%。

2010年年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赴浙江进行了专题调研。

随团进行考察的全国政协委员卜漱和在新安江的皖浙交界处,也是上游新安江的水流入千岛湖的接口处进行查看后告诉记者,虽然千岛湖水质总体上较好,但要让这颗明珠永放光芒,现在就要开始‚严防死守‛。

千岛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已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忧虑。

全国人大、政协和各方有识之士纷纷吁请将千岛湖列为国家战略水资源加以重点对待,要千方百计保住这一湖得天独厚的好水。但由于新安江流域覆盖两省,利益多有落差,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至今未见设立,湖体水质恶化趋势依然如故。

在记者采访中,一些专家预测,千岛湖属于深水型水库,一旦遭受污染极难修复。如果不加强预防,再过几年,千岛湖将会受到严重污染,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跟随调研的人们乘船行进在千岛湖中,映入眼帘的是清澈如镜的盈盈湖水,记者很难想象,这片美丽的水域下竟暗藏着隐忧重重。关注焦点一:上下游之间利益如何平衡?

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看来,新安江流域是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随着新安江上下游地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千岛湖保护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指出,正是上游地区安徽省黄山市与下游地区浙江省杭州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导致利益关切也不尽相同。而正是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态势,使得新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对位于新安江上游的安徽省黄山市来说,其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下游的浙江省淳安县和建德市,而淳安县和建德市又是浙江省内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都非常繁重和紧迫。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在‚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对口协商会上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尽管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工业规模偏小,在各辖区内所占比重较低。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黄山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0户,占全省的4%左右,实现增加值101.6亿元,仅占全省的2%左右,居全省后三位;绩溪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在其隶属的宣城市位次偏后。

而位于浙江省的淳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8家,工业销售产值196.9亿元;建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3家,工业销售产值337.6亿元。这两个区域与杭州市其他地区相比也都有不小的差距。

在当前周边其它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效应下,这些地区如何在保证完成千岛湖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任务前提下,实现流域地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0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曾率队赴浙江省就千岛湖水资源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千岛湖水资源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将调研报告批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研究,并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牵头研究提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的综合规划。按照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安徽、浙江两省对调研报告进行了认真研究,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指出,从以往湖泊治理的经验来看,作为一个跨省界的湖泊,要做好千岛湖的保护工作,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及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关系。

由于新安江上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落差,上游地区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愿望迫切,且受财力所限,维护水质安全的压力较大;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对上游来水的水质、水量要求较高,导致浙皖两省的诉求不同、期待值差距较大,上下游区域联动、综合管理、共同保护的格局尚未形成。

另外,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政策仍很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和重视,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没有涉及生态补偿的条款,无法遵循共同的原则和法律法规,来指导和约束流域上下游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实现共同发展。

有专家指出,流域生态补偿实质上就是流域上下游地区政府之间部分财政收入的重新再分配过程。国内外生态补偿通行的做法是财政转移支付,而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是分灶吃饭,财政转移支付只能纵向实施,横向支付受到制约。但流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常常是跨区域性的,即使确定了补偿的标准和额度,由于财政体制的限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金的筹集、调配、运作和统一管理实施难度较大。

安徽省新安江流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抢抓发展机遇尤为迫切,但是流域严格执行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放弃诸多发展机会,导致发展不足,经济总量规模偏小,与下游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据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张学文介绍说,近期,财政部出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规定,资金分配范围的重点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解决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明确有关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偿资金筹集、调配、运作和管理等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

在‚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对口协商会上,与会专家建议,应依法制定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明确流域上下游地区责任、权利、义务和利益,规范各类涉水行为,建立流域资源共享、生态共保、经济共赢的流域管理机制。

另外,要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政策为主要抓手,强化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助、专项基金等财政政策的主导地位;加快构建生态补偿的产业扶持政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态补偿和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以建立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线,着重解决流域上下游水质保护与受益分离的问题。

生态补偿要做到‚利益共享‛

原二军周群锋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来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生态补偿实践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至今日,尽管一些地方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如河北省实施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但由于上下游生态补偿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得以实施,运作较为便利,但切实可行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依然步履维艰。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不顺畅,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跨区域所带来的实施上的诸多不利,但根源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调整相关方利益关系的机制体制,没有真正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以跨区流域为例,所谓利益共享,即源头和上游区域为保护好流域的生态环境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下游区域从中受益,而为了全局的长远发展,源头和上游地区应该与下游地区共享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责任共担,要求下游不能仅仅享受上游付出巨大牺牲换来的优良环境,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如果仅享受了利益而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上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也难于建立。

因此,要从根本上破解跨流域水环境保护方面以往‚说的多、做的少‛的生态补偿困局,就必须正视流域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建立起一个基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模式和新机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一条惠利于上下游之间的双赢之路。

作为我国实施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的首个试点,新安江流域已经为探索基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新模式和新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试点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并确立了‚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地方为主、中央监管,监测为据、以补促治‛原则,不仅明确了皖浙两省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对于补偿资金的来源、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水质评价、考核方法、后期监管等都进行了制度层面上的规定。从而确保了位于新安江上游的安徽省为护送一江清水到浙江省而付出的牺牲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而这种回报也有助于促进新安江水环境保护。

生态补偿‚知易行难‛,贵在行动。在新安江进行的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相信通过试点,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新模式和新机制,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跨区域生态保护中‚我花钱植树种草、他免费乘凉享受‛的不符合市场规律现象,确保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篇:我国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我国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通过归纳已践行的生态补偿模式,分析得出现有机制仍存在补偿标准难确定、补偿制度缺乏保障等困境。从而提出以政府主导模式为基础,根据流域规模不同采用不同方式设立补偿标准,通过组建各级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及仲裁委员会以搭建府际协商沟通平台实现逐级协商模式,并建议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以保障补偿资金来源,最后通过上级政府的监督作用以实现机制有效运行。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X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93-02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调节利益相关者关系,减少或消除外部性的制度安排。从20世纪末开始,流域生态补偿的己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和管理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国内外也出现了很多生态补偿的实践。国外对于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起步较早,其形式较为多样化。归结起来有自发组织的私人贸易模式、排污权交易模式与公共支付模式。国际上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最早起源于流域管理,属于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支付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导向逐渐发展起来以生态服务交易和污染权交易为主的私人贸易与排污权交易模式。

一、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模式

相比国外,国内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于我国水资源产权属于国家所有,对流域及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也主要由政府投资。目前来看,国外流行的市场机制下的流域生态补偿在国内还远未成熟。当前,在实践上,我国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基于大型项目的国家补偿模式

对流域生态与环境服务进行国家购买是目前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补偿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大型项目实施,包括规模巨大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模式

由于中央政府资金有限,只能负责重要水源地区、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补偿。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流域环境的改善,达到所需要的环境状况,提供清洁水源和相应的水量,上下游通过协商、谈判和环境协议等形式实现流域上下游的补偿。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方式是中国目前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方面。例如,北京市对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水源地的补偿、浙江省小舜江上游汤浦水库的补偿、东江源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与水电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千岛湖流域的生态补偿、福建省流域下游补助上游等。

(三)水权交易模式

水权交易作为中国生态服务补偿的一种重要形式,首例水权交易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成功后,水利部出台了《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对水权交易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认可。水权交易这种模式是基于质与量的水资源交易中最直接的方式,交易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补偿双方责任和义务清晰,协议易于执行。但前提是水权应该是清晰的。由于初始水权的划分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交易成本较高。这种模式主要在水资源十分紧缺、初始水权易于或已经分配的地区或支付能力强的经济发达地区,水权转换多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向经济发达地区或有低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

二、现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现行的流域补偿机制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多存在于一省行政辖区内,跨省间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寥寥,并未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运行机制。虽然在理论上学者们构建了不少跨省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但这些模型或因假设太多而不符合实际,或因指标计算复杂而难于应用,或是缺乏流域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原因造成实践中的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理论存在差距。

而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政绩考核机制存在“唯GDP论英雄”的现象。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地方政府更重视的是如何发展当地经济,而不是如何保护环境给下游创造更好的条件。这种自利性造成了资源的无序利用,从上游到下游各个地方都想使本地收益最大化,其结果只能使全流域生态效益无法达到最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很难使上游政府产生动力转变发展模式来保护流域生态环境。(2)我国立法存在一定的空白,现行法律规定的是地方政府需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这种机制忽略了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弱化了环境受惠(下游)地区政府的责任,导致下游本能地认为上游应当提供优质的水环境而缺乏共同承担流域生态治理责任的意愿。这种情况下下游地区主动提出生态补偿的可能性不高。(3)上下游地方政府对于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意见不一加大了协商难度。上游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倾向于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计算结果较大的标准,而下游地方政府则更青睐直接成本法、费用分析法和支付意愿法等计算结果较小的标准。这种标准上的模糊性无疑增加了协商的成本,往往导致原本有意向进行流域生态补偿的合作破裂,最终陷入“上游不保护,下游不补偿”的帕累托劣解中。(4)我国涉水问题长期存在着“九龙治水”的局面。流域内部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相关的协调责任归属于水利部、环保部等中央政府部门,这种不合理的设置给流域管理设置了断层。流域上下游省级政府因缺乏沟通平台而难以合作。

三、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

我国政府机构已有为某些特殊目的组建特别行动小组的先例。为了更好地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各级政府首先应组建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及相应的仲裁委员会。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可以由水利、环保、财政、农业、发改委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该小组负责总领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其核心工作是代表本级政府部门与同级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协商。由于汇集各部门人员,一方面可以使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富有综合性,更能够反映流域生态补偿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人员复杂也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各部门发挥出更大的协作效应也是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时应深入研究的问题。上级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还负有召集下级流域生态补偿小组进行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协商的责任,同时对流域生态补偿效果及时监督的责任。各级仲裁委员会可以由当地主要用水联盟组成。利用这种相对独立于政府的组织可以增加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公正性,也为民主协商提供基础。

(二)完善运行机制

组建本地区的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后,应及时设立小组活动章程,以规范的形式确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具体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采用较多的途径是政府主导模式,该模式成本相对较低,但在发挥生态补偿效率的问题上仍值得探讨。建议在建立运行机制时,如果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可以实行逐级协商制度。即以同级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协商为主,协议成功后报备上级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进行完善后确认。若协议不成功,则由同级仲裁委员会裁定后形成建议上报,由上级决策形成文件后,公示并转发下级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小组具体实行。在协议期结束时,由上级管理小组牵头对流域生态补偿结果进行后评价,依据补偿标准最终确定实际补偿金额,同时对流域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总结,适时采取整改措施,为下一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积累经验。

(三)建立补偿基金制度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最终落实还需要有资金支持。要保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能顺利实现,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1)明确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补偿标准;(2)明确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补偿对象和适用范围;(3)确定筹集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基本方式;(4)建立流域补偿基金的管理机构;(5)确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运行程序;(6)确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的监督机制。

(四)实施法律保障

上述机制若缺少法律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势必将遇到不少阻力。只有制定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今后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做到有法可依,为其顺利施行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建议改变过去《森林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分别规定生态补偿的方式,制定一部统一的《生态补偿法》,对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类型与种类、补偿方式、经费来源、基本标准、法律责任、基本程序和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37],该生态补偿法自然也适用于流域生态补偿。同时,还可在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对生态补偿做出原则性规定,进一步巩固生态补偿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钰.探索建立中国式生态补偿机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6,(10A):4-8.[2] 陈瑞莲,胡熠.我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依据,模式与机制[J].学术研究,2005,9(7):71-74.[3] Gouyon A.Rewarding the upland poor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a review of initiativ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J].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ICRAF),Bogor,Indonesia,2003.[责任编辑

柯 黎]

第三篇: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和加强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以下简称补偿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确保流域环境整治及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是指新安江干流及其支流在安徽境内的流域。包括经流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宣城市绩溪县区域。

第二章

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

第三条

补偿资金来源:

1.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2.浙江省补偿资金;

浙江省补偿资金,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补偿资金使用范围: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具体包括:流域生态保护规划编制、环保能力建设、上游地区涵养水源、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经济园区建设补助、关停并转企业补助、生态修复工程及其他污染整治项目等。

(一)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

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

(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1.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2.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3.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1.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含保洁队、打捞队设备);2.乡镇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3.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4.土壤污染治理;

5.重点区域网箱养殖整治。

(四)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

l.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建设;

2.城镇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五)点源污染治理项目

1.新安江流域工业企业污水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

2.关停并转企业补助;

3.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六)生态修复工程

l.新安江河道整治工程;

2.新安江重点区域生态恢复工程;

3.生态移民工程;

4.水土保持治理。

第五条

补偿资金重点用于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和补助,补偿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为保护优质水源和生态环保工作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项目申报和资金下达

第六条

省财政厅、省环保厅按照补偿资金使用方向和省政府确定的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每年3月底前根据本办法规定组织申报工作。

第七条

申报程序。黄山市和宣城市绩溪县要按照省财政厅、环保厅联合下发的补偿资金申报要求,结合本地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组织项目初审和申报工作。黄山市由所辖县(区)财政局、环保局联合申报至市新安江生态建设保护局(以下简称保护局),经保护局组织财政、环保部门及有关专家论证并签署意见后,上报省环保厅、省财政厅。

绩溪县由县财政局、环保局共同组织申报,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省环保厅、省财政厅。

第八条

申报材料要求。申报材料包括正文和附件两个部分。正文为市、县(区)环保局、财政局联合汇总上报的申请资金补助文件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为申报项目的有关资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按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要求上报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省环保厅、省财政厅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对经评审符合本办法要求的项目,省财政厅、环保厅及时下达项目补助资金。

第十条

补偿资金下达至流域所在市(绩溪县单独下达),由流域所在市财政部门按经审定的项目,下达至县(区)财政部门。县(区)财政部门要对补偿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一条

补偿资金实施的项目实行绩效考评制度,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共同对已建成项目进行检查,选择重点项目予以考评。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下达后,相关市、县(区)应加强专项资金拨付管理,对项目建设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按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项目所在地环保、财政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建成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

每年市、县(区)环保、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正在实施的补助项目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对重点项目要建立跟踪问效制度。黄山市保护局和绩溪县人民政府于下一1月20日前将上工作实施情况报省财政厅、省环保厅。

第十四条

补偿资金计划下达后,因客观情况确需变更或需要暂缓实施的项目,应及时按程序向省财政厅、省环保厅提出变更或暂缓实施申请,经批准后执行。

第十五条

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对补助项目实行不定期抽查。对进度缓慢和逾期未完成整治任务的,责成项目所在地有关部门限期整改,并暂缓拨付所在县(区)的专项补助资金。

第十六条

对项目单位有以下情况之一的,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或收回资金、取消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按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一)弄虚作假,虚报项目和补助资金的;

(二)骗取、挪用、挤占、侵吞补偿资金的;

(三)不按规定使用补偿资金的;

(四)补偿资金补助计划下达后,3个月内不动工,且未向省财政厅、省环保厅报告的;

(五)项目管理不善,造成项目资金损失浪费严重的;

(六)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期限到期半年后仍不能竣工投入使用的;

(七)不按规定报送项目工程进展情况的;

(八)不按规定进行项目验收的。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环保厅负责解释。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4

第四篇:论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新视角

论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新视角

http://www.xiexiebang.com/blog/rechtsstaat/index.aspx?blogid=64842

Copyright 2003-200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第五篇:云南省三江滇西北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条例(草案)

云南省三江滇西北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三江滇西北流域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三江滇西北流域(以下简称三江流域)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的三江流域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三江干流并行流经的区域,包括迪庆州、怒江州和大理州的大理市、宾川县、剑川县、鹤庆县、洱源县、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宁蒗县、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和腾冲县所辖的行政区域。

本条例所称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能、生物、旅游等自然资源。

第三条 三江流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活动应当在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江流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以及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召集,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文化、旅游、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处理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江流域内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加强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建立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第五条 有关人民政府确定的负责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流域开发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

(二)具体实施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三)拟定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四)组织或者协调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权的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活动;

(五)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六)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文化、旅游、安全监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工作。

第二章 开发利用

第七条 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应当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衔接。

第八条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不符合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任何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第九条 三江流域资源依法实行有偿开发使用,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利用。

有关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以资源入股方式参与资源开发项目,并获取收益分配。

第十条 三江流域资源的开发权和经营权,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方式有偿取得。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权的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取得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开发和经营项目及其位置和规模。

第十一条 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权的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出让等活动,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县级以上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流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产业政策以及市场供需等情况,拟定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制定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三条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在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立项审批或者核准、备案前,应当征求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在取得资源开发权及经营权后两年内开工建设。两年内未开工建设或者开工建设后停工两年的,由原批准机关无偿收回资源开发和经营权。

第十五条 已取得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和经营权的项目,需要变更开发和经营权主体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办理转让和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依法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从事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认可的相应资质。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组织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竣工验收时,流域开发管理部门应当参加验收。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第三章 生态补偿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扩大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包括:

(一)财政转移支付;

(二)财政专项资金;

(三)资源、环境保护税费;

(四)社会捐赠;

(五)国际合作补偿资金;

(六)国际、国内碳汇交易收入;

(七)矿产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八)其他资金。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三江流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并加大对三江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示范区和生态建设工程区的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三江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完善环境资源市场,统筹各类资金,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工作。

第二十二条 在三江流域内从事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草原植被恢复等税费。

第二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三江流域替代产业,对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的替代能源和生态移民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整合各类生态建设资金,重点治理生态功能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重要河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和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扶持生态环保型产业,对因生态保护和建设需要搬迁改建的企业,给予用地、税费、贷款等优惠政策;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或者赠款,重点支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重点生态恢复区的生态产业发展。

第二十五条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发与保护地区、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产业转移、人才技术培训、共建经济开发区等方式,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十六条 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三江流域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三江流域替代产业的培育扶持;

(三)改善三江流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第二十七条 因开发利用资源,对当地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损害的,应当对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造成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有关人民政府经济和发展机会损失的,主要由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偿;造成生态工程建设直接投入及土地不能自主经营利用损失的,主要采取直接权益损失性补偿。

因保护生态环境导致当地居民丧失发展机会损失的,主要采取提高公共服务等民生性补偿,或给予必要资金、技术和实物补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三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或者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贪污、挪用、私存、截留、挤占生态补偿资金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取得开发和经营权的单位和个人擅自变更开发和经营项目及其位置和规模的,由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权机关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非法转让资源开发及经营权的,由流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权机关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规定,国家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实施。

下载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科才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政策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乡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2010生态补偿工作总结

    2010年度国家级公益林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林业局的指导下,在局党委的具体指挥下,在我场领导班子和管护人员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国家级公益林工作,就本年工作回......

    大沟头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1

    大沟头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大沟头小流域地处通辽市奈曼旗土城子镇西北部哈日干图村境内,属大凌河中游水系牤牛河支流,属黄土丘陵与沙化漫岗结合地貌。大沟头小......

    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实例及简介

    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实例及简介 1南水北调,2引滦入津,3引滦入唐、3引黄济青、4引黄入晋、5东北的北水南调工程、6引江济太、7广东修建了东深引水工程、8甘肃修建引大入秦工程等。......

    草原生态补偿问题

    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60亿亩草原,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国土面积的1/5,是我国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由于我国牧区属于典型的干......

    生态公益林补偿(推荐阅读)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要素 林地使用费(地租):由于经营生态公益林,其用地不能经营商品林或其他商业产品,按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而且第四十七条......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

    浅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三六”模式。“三”指:课前“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课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升华拓展问题”。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