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汇报(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8: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汇报》。

第一篇: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汇报

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从198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市从1991年起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开始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基地建设、高沙土改造、滩涂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高新科技园区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14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10.8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5.32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174.78万亩;开垦宜农荒地13.67万亩;围垦滩涂6万多亩;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龙头企业76个;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28个;建设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农业综合开发,夯实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项目农业发展的后劲,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市直接扶持农业的最大的投资,农民直接受益最大的项目,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中央更为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给农业综合开发带来了新的春天。

2005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加快农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促使项目区成为全市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示范区。拟投入开发资金1.3亿元。一是突出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优质稻米、特色蔬菜、桑蚕、苗木基地10万亩,全部为1万亩以上连片的农业园区;二是突出科技含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建设1万亩省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三是突出高标准农田,改造3万亩高沙土地区中低产田;四是突出农业产业升级,扶持6—7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是突出沿海滩涂优势,加强沿海五县(市)滩涂开发力度,实现历史性突破;六是突出科技推广,扶持2—3个农业发展急需的、能大规模带动农民增收的单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二、主要成效

1、调优农业结构,提升项目农业层次。从2004年起,我们项目建设中把提升项目农业层次贯穿始终,围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地方家畜、桑蚕茧、花卉苗木、水产这六大主导产业,从规划到计划,从计划到实施,环环紧扣,步步围绕,实施“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把产业做强,将项目做大。

一是建基地树龙头,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开发中我们积极实施产业化开发,建设农产品基地,培植产业化龙头,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全面发展。已立项开发的174.78万亩土地治理项目中,60%以上建成了优质产业基地。如启东大兴的优质梨基地、如东马塘、岔河丰利的1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海安李堡的2万亩优质蔬菜基地,通州新联的500亩蔬菜基地,如皋如城、皋南的万亩花卉苗木基地,海门德胜的药材基地,滩涂垦区的特色水产基地。在建设基地的同时,我们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基地与龙头的有效对接。先后扶持的7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的海安茧丝绸集团、海门京海集团、江苏宝宝集团,也有成长型的海门东兴冷冻厂、如东辉禾食品有限公司,还有起步阶段的通州四安禽类养殖,通过扶持,龙头进一步健强,龙身更一步健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方面积极建设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发展。如皋市石庄镇、郭园镇、袁桥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与企业联手开发,将土地治理项目建成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为南通光远集团、如皋长生集团建设了5500亩和1500亩的无公害蔬菜原料基地;石庄项目区通过项目的辐射,带动了周边165户农户的蔬菜生产,今年秋刀豆生产,农户亩均收入就达2000元。另一方面实施产业化龙头带动,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土地治理项目建基地,产业化龙头项目带基地,先后扶持了7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延伸了产业链,推进了产业化发展步伐。海安天成无公害畜禽饲料加工项目,每年为养殖户提供6万吨的全价优质饲料,推动了当地家禽养殖更快地发展。在经受“禽流感”严峻考验下,海安县的家禽养殖仍然达到了4600万羽,促进了家禽养殖产业的更好发展。如皋花木大世界花木销售市场的建设为如皋市10万亩的花木搭建了市场平台。

二是坚持集中连片,实施规模开发。开发中,我们一直强调“集中投入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指导思想。扶持优质稻米、特色蔬菜、花卉苗木、桑蚕茧、畜禽、海水产品6个主导产业,编制了“一县一业”产业发展规划。在项目计划和项目库编制中,进一步严格把关,明确落实,凡不与优势产业相结合的项目不扶持,凡规模编小、项目分散的不立项。基本做到每个项目区不少于1万亩,每个项目乡镇不低于5000亩的标准。同时,以规模开发为契机,更好地落实规模开发,产业化开发的精神,2004年我市九华项目区3万亩增量项目集中在九华、长江2个乡镇,且坚持田块相连,这在我市的开发史上尚是第一次。在2005年度项目编制中,各县(市)普遍按照规模开发、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围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地方特色畜禽、花卉苗木、桑蚕茧五个产业选择项目,全市8个土地治理项目仅涉及乡镇13个,海安、海门两个县的项目区只涉及一个乡镇,7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全部为特色明显、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龙头,彻底扭转了撒胡椒面、点杨柳水的立项局面。通过规模开发,区域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特色进一步凸现。初步形成了北稻南蔬,高沙土花木桑,内地畜禽粮,江海果瓜水的产业布局,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

2、扶持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发挥项目与投资的优势,在项目实施中注意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品种特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重点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并且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的结合力度,以扶持主导产业这一思路来综合配置三类项目,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海安县选准茧丝绸和禽蛋两大主导产业作为开发扶持的重点。在扶持茧丝绸主导产业上,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加大标准化桑园建设力度,建立优质桑园基地,为茧丝绸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原料支撑;通过扶持鲜茧收烘处理项目解决了“好茧不出好丝”的“瓶颈”。海安茧丝绸公司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建立了从制种、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配套成龙的产、供、销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认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鑫缘”牌商标被评为南通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知名品牌。为扶持海安禽蛋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通过实施“畅通工程”使项目区条条道路通市场。积极扶持南通天成饲料有限公司扩建饲料生产线,带动农户集约化养殖,实现了“农户+企业+市场”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农业综合开发还重点扶持了如东宝宝集团、如皋花木大世界、海门京海肉鸡集团、海安中洋集团、启东黄海集团、和合蔬菜总公司、如东志新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打造招商平台,推进项目农业新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施多元化投入,特别注重引入“三资”,进一步做强项目,发挥更大的开发效益。仅2004年,项目区就引进“三资”5.36亿元,达当年开发财政投入的7.5倍。在引进“三资”上,我们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抢抓先机,既筑巢引凤,又引凤筑巢,以已建的项目区为主阵地,后备项目为新引线,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我们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主导产业基地的建设项目吸引“三资”建龙头。启东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在北新镇、民主镇建设了优质蔬菜基地,分别吸引民间资本1000万元和1200万元,在项目区建成了启东市一鼎羊食品有限公司和南通银鑫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蔬菜加工;通州市新联项目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了5000亩蔬菜基地,吸引外资138万美元,建设了嘉安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另一方面,以项目资金吸引“三资”共同开发。海门常乐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通过共同投入,分别吸引了法国创造集团、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进园投资建设,推动了项目农业的新发展。

4、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以“三增”为重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在开发中,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为本的开发方针,以农民满不满意,增不增收作为检验项目成效的标准。通过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比非项目区多增收400元,亩增产出2000元以上,其中5000元以上的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1%以上。一是突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严格坚持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突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土地治理项目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关键,按需所建,进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合理配套,工程、农业、生物、科技措施全面应用;产业化经营项目把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作为首选,以农民生产的产品为原料,建立基地或与农户签订订单,保证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利益。专项示范项目把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建设的抓手,促进农民收入的全面提高。我们在建设海门常乐农业现代化项目时,切实坚持带动作用,建设了1500亩设施蔬菜大棚,带动周围农民种植草莓、蔬菜等,农民亩均收入8000元。培育村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返乡务农,种植大棚果蔬,起到了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加大深度和广度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在开发中,无论是土地治理项目,还是产业化经营、专项示范项目,我们都坚持将农民增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提升开发水平,推动开发上台阶的重中之重。海门德胜镇在开发中指出,凡进入园区的承保户必须保证亩收益达万元以上。如皋市石庄农业综合开发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2004年仅种植秋刀豆一季纯收入就超过2000元,通过这种方式激励种植户,想方设法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使用新的管理方法,提高单位产出,拓展了开发深度。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项目区建立了草莓、蔬菜、甜瓜、蚕茧、畜禽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6个,将单个专业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的抗风险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5、突出科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农业开发的出路在科技,以科技为动力,向科技要效益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着力点。多年来共在项目区举办各类培训班,参加人数11.96万人次,仅最近四年就推广适用农业技术34项, 新品种21个,建成了如皋搬经省级高沙土科技示范园、如皋常青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通州兴东国家级科技示范园、海门常乐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和如东岔河省级科技示范项目等。大量新品种在项目区推广,设施栽培,脱毒组培,动物全价饲料等新技术得到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项目区共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0多个,绿色食品认证20多个,申报农产品品牌100多个。项目区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份额达60%以上,比非项目区高10%左右。

6、创新管理机制,保障了项目如期顺利实施。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机制,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得到了上级的好评,自1991年起连续四次获的“创业杯”竞赛奖,连续多年获省责任目标考核一等奖。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赋予农民知情权、监督权,确保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认真实施了招投标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招投标实施意见》,要求所有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建工程项目都要实施工程招投标,各县(市)都严格按照《招投标实施意见》要求,严格按程序规范执行。积极推行了项目监理制,2004年起,所有项目均实施了建设监理制,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了县级报账制,严把资金支出关。所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均实行县级报账,有效地控制资金支出范围,保证专款专用。同时,我们在全省第一个试行了项目法人制和科技推广委托制,有效地创新开发管理机制。

三、今后打算

1、突出开发重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从南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内涵,转变指导思想,转换开发思路,切实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重点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从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我市主导产业的建设,并把分散的项目建设转为系统的产业建设,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把土地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农业开发的综合效益。二是培大培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载体。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的作用,把重点放在扶持其载体的培育和发展上。具体就是把基地、园区、龙头企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重点。三是先行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抓好国家级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和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建设,确保其建设上的探索性、超前性、示范性;另一方面要结合沿江农业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沿江现有的组团式、生态化优势,高起点、高品位进行开发,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

2、抢抓先机,合力推进小康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小康示范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动全市“两个率先”的战略决策。按照“民富、村美、风气好”的要求,抓好100个左右首批小康示范村的建设,重点治理环境,做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建筑美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上,我们农业资源开发部门在政府的统一组织指挥下,主动策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组织制定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研究政策措施,建好项目库,加强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和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的联系,做实做细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项目,抓紧落实启动项目,集中力量、资源、和资金为全市小康示范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加强管理,更好地发挥开发项目的效益。严格按照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狠抓项目和资金管理,狠抓农业开发投入的效率。一是认真完善农业开发项目库。根据国家、省农业开发项目库建设要求,由政府牵头,以农业资源开发人员为主,召集农业、水利、林业、畜牧、财政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制有竞争力、有优势的项目,进入农业开发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同时,要建好农业开发专家库,确保项目论证的需要。二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铺开,以明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受益权为突破口,对农田林网、小型水利工程建筑物,以及现代园区建设中形成的固定资产,明确责任人、管护人,解决管护资金,保证发挥工程效益。三要进一步完善县级财务报帐制,强化资金管理。对于有偿资金,建议通过委托银行贷款,或通过政府对项目贴息来解决。

4、创新机制,开创开发农业的新局面。一是不断扩大项目法人试点。今年我们将对推行项目法人制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验收打好基础。二是全面推行科技推广委托制。各县(市)集中委托有实力的市级以上科研单位,围绕主导产品、主推品种、主体培训,来具体实施科技推广工作,以确保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培训落到实处。三是改革项目检查验收办法。为解决对同一项目重复验收、职责不明等问题,国家农发办决定,从今年起,项目验收由省级负责,国家农发办只负责组织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加大了省市县三级的责任。

四、建议和意见

1、明确县市滩涂界址,突出滩涂开发优势。我市沿海滩涂资源面积位居全省第二,滩涂开发前景广阔。虽然今年我市滩涂开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所有沿海县(市)都争取到了项目,但由于县(市)滩涂界址不清,给项目的申请、立项特别是围垦的立项带来很大困难,制约了我市滩涂开发更好的发展。建议呼吁市政府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明确滩涂界址,为全市滩涂开发快速发展提供必备的条件。

2、用好开发平台,整合支农资金。国家农发办和省局要求,县(市)要继续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建议政协呼吁市政府从集中资金办大事、科学统筹合理安排项目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平台作用,将开发资金与其它支农资金配合使用,以县(市)为单位,统筹规划,统一安排,捆绑投入。具体操作时,坚持各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投向不变,各干其事,各记其功,以集聚更多的资金,切实把农业项目做大做强。

3、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项目多,工作量大,但目前农发系统编制紧,专业人员少,不利于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开展,建议能够把业务精,奉献意识、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农业综合开发队伍中去。同时也希望从工作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帮助我局解决好有关问题,保证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县是农业大县,国土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万亩,辖12个乡镇,总人口48.6万人,属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县自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始终贯彻“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全县农业上新台阶、农村奔小康的示范工程和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项目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共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完成总投资额10463.1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15.52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5347.6万元。

项目涉及到全县7个乡镇,截止2009年末,全县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4万亩,建成排洪排涝灌溉沟渠36330米,建蓄水池7350立方米,埋设灌溉管道24190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100亩,修建机耕道70000米,完成技术培训20667人次。同时,培植了茶叶、魔芋、小杂粮和道地药材等特色支柱农业产业,现已形成基地分别为 3.2万亩、5.59万亩、8.1万亩、18.7万亩;扶持壮大了金果、多仁、土家人等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开发建设,农田排灌渠系和坡面水系得以完善和配套,耕地水土肥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在项目区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在着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了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步伐,把龙头企业发展与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实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转变,为项目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通过运用综合治理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通过改良土壤,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加了土壤的营养成分;三是完善了农产品检测体系。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农业科技措施,改革了耕作制度,改进了栽培技术,改良了作物品种,改变了种植结构,使项目区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经营收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把项目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在项目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普及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三、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县自被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以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管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各项目乡镇也相继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专班,全方位重视和协助项目实施。对每个农发项目确定了一名县领导亲自主管主抓,并建立了督办制度,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调度资金,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农业、林业等业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农业开发的合力。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项目区的工程建设,采取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在项目区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民做实事、为民办好事的目标宣传透彻,使群众都能知道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好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择优立项、规模开发的原则,我县在项目安排上,围绕粮食安全,选择粮油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好、干群开发积极性高、开发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重点开发,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十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集中产业化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项目布局和项目前期论证上,我县根据项目区所处的流域和呈现的水系特点,进行田水山林路综合规划,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同时注重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把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标准。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进行综合治理。按照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建筑物配套化、田间林网化、灌溉节水化、渠道防渗化、作业机械化和特色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设计,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广纳民意搞规划。充分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遵循他们的种植传统,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完成项目初步规划,进行公示后进一步完善。三是邀请专家搞规划。邀请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系统考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系统规划,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做到项目区结构调整、作物布局、科技推广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土地治理项目立项之初,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对项目的范围、治理任务、投资来源、主要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示,让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了解项目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咨询,并及时给予答复处理。项目公示结束后,及时召开项目区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说明项目的详细建设方案、农民筹资投劳计划和项目实施的措施及公示期农民所提意见的处理情况,充分进行磋商,形成共识,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后,履行签字手续,形成农民筹资投劳决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招投标、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推广等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区显要位置建立公示牌,对项目完成的投资及工程量、取得的效益和工程的产权人、管护人进行明确。二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我县对土地治理项目中的全部土建工程,严格按程序进行公开竞争性招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所需的农技设备、良种、化肥等货物,全部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代理采购业务。这样做,既节约了采购成本,又从源头扼制了腐败行为的产生。三是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在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监理,并制定了详细的监理工作规划,明确了监理内容和监理目标。四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我县在认真领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无偿资金报账程序》,对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管理的主要方式、操作流程、特别要求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对所有农发项目工程建设预决算和整个项目财务经同级审计部门审计后及时报账。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县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所在村的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根据工程类别,制定管护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并定期检查,跟踪问效。六是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制。我县对所有已完工运行的农发项目,均组织专班开展了绩效评价,确保农发项目能长期发挥引导作用。

(五)强化农发档案管理。特别是项目档案,从备选项目到完工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强化了项目资料管理,做到了文字档案、电脑储存档案、声响图像档案完备齐全、规范科学。

四、2009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三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项目1个。总投资96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85万元,企业及农民投劳筹资38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648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0.66万亩,其中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农民投劳筹资138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7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国家财政投资510万元中,中央财政340万元,占66.67%;省级财政168万元,占32.94%;县级财政2万元,占0.39%。

茶店子镇南坪土地治理项目,支农资金项目,总体整合投资1110万元,治理土地总面积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610万元(财政资金480万元,自筹资金130万元),发改投入200万元,国土投入300万元。因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项目水利措施已完成建设任务的70%,预计7月底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整个项目边建设边见效,项目区农民广泛参与,积极配合。该项目按照农发政策和合同约定拨付资金,现已拨付资金73万元。

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万元(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万元),企业自筹245万元。主要建设任务为:购进安装年产500吨的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厂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签订设备购买合同,因设备厂方原因,设备尚未到位安装,预计7月中旬设备完全到场,7月底安装并试运行。

绿葱坡枣子坪水毁治理项目,总投资38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0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复损毁沟渠650米。现已完成建设任务的80%,预计7月下旬全部完工。

(二)主要作法

我县在实施2009年的农发项目过程中,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政策要求,严格按照经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的项目扩初设计,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做到了“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项目区田间排洪排涝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做到了涝能排、旱能灌。茶店子镇南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计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改造6200亩;修建排洪排涝沟渠12公里,其中农业综合开发2.59公里;修建便民农桥25座,其中农业综合开发7座。形成了完整的排灌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

二是突出土地综合改良,提高土地的单产效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1000亩,项目区户平示范推广1亩以上。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广泛积集猪牛栏粪等农家肥200万公斤,施入大田6300亩,改良土壤6300亩。通过施用农家肥、秸杆还田、人工平整土地等措施,使得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突出科技致富,提高农业的科技效益。在项目区扶持了科技示范户12户,安排落实了田间对比试验20个。在项目区进行粮食、蔬菜、生姜、水果等农业新技术培训3000人次,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2000份和生姜栽培科技光碟40套,建田间对比试验田20个,建生姜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100亩,配套了生姜测土配方肥10吨、生物农药和2台高效机动喷雾器,指导项目区农户按照无公害化及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

四是突出特色产业化建设,培植壮大马铃薯加工企业。马铃薯加工项目实施完工后,将建成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1条,进一步完善该厂的农产品加工化验检测设施,形成年产5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生产能力。

五是突出项目整合的探索,力求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农资金的管理,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路子。在茶店子镇南坪流域,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了发改、国土等部门的支农资金,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该项目整合总投资1110万元(农发610万元,发改200万元,国土300万元)。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规范管理、示范高效”的原则,做到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统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拟把项目区建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示范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做好2009年项目的实施工作,加速项目实施进度,确保7月底全面完成三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做好竣工验收准备,以迎接省州验收考评。

二是根据省农发办中期检查和州农发办中期检查的要求,认真整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

三是做好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准备工作,及时启动实施2010年各个农发项目。

四是做好2011年的项目申报基础准备工作。

六、请求

我县是“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也是全省产粮大县之一,农业基础较差,农民增收缓慢。我县部分地方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成效十分明显。特请上级农发部门更一步地加大对我县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县

第三篇: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主要精神汇报材料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工作思路座谈会暨设区市农发办主任会议主要精神传达提纲

2011年元月13日在宜春市召开了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会期一天。这次会议是为 “十二五”开好局的一次重要会议,重点研究了 “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有关问题,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会议内容丰富,有很多创新的工作思路。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省办章康华主任传达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工作思路座谈会暨省级农发办主任培训班精神,回顾了“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并对当前应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二是喻云副主任主要通报了2010年8月份,省里银行系统终端检查情况和2010年10月份国家对江西省的综合检查情况。三是李庭水调研员就高标准农田建设评审办法作说明。四是各地市开发办主任就十二五规划、明年工作安排情况进行发言。会上还下发了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提纲、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 省财政厅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方案、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2011年工作要点、江西省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审查工作指导意见和初步设计报告编写提纲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给与会人员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精神汇报如下:

一、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工作思路座谈会暨省级农发办主任培训班主要精神。

2010年12月7日至9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工作思路座谈会暨省级农发办主任培训班在山东烟台财会培训中心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是:7日上午王建国主任作了《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强化管理,全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主题报告。下午周可副主任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修改背景及主要内容作了解读。9日上午与会代表听取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董忠所作的《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十二五”发展思路》专题讲座。会议安排了一天半的讨论。分六组就王建国主任所作的重要讲话,国家农发办起草的《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工作思路》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县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处理暂行办法》等办法修订进行了讨论。章康华主任作为第二讨论组组长,主持了第二组一天半的讨论。9日下午,会议首先听取了六个组的组长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最后由国家农发办副主任作会议总结。

会议主要精神为:

一是王建国主任从六个方面对201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 发进行了全面总结。王建国主任从加大投入力度,调整完善投入政策,贯彻落实“两个聚焦”,打造全国粮食核心产区;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好部门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注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加强调查研究,推进机制创新与六个方面对2010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王建国主任也提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实行下放评审权等改革后,有些地方管理举措还跟不上;个别地方在执行政策中还有很大随意性,甚至资金和项目管理存在严重违规违纪问题;干部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二是王建国主任在工作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十二五”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会议指出,据测算,到2020年前,农业综合开发展每年需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万亩以上,改造中型灌区约160处。据此确定,“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亿亩,改造中型灌区800处,同时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项目区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

三是对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王建国主任从八个方面对2011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1、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做好部门项目和外资项目管理工作。

5、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6、贯彻落实新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

7、加强调查研究,宣传和基础工作。

8、改进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建设。

二、章康华主任讲话主要精神

(一)对“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系统与时俱进、再创佳绩的五年,始终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

1、农业开发范围逐年扩大,投资总量大幅增加。到“十 一五”期末,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达到82个和3个省属农场,5年共新增了湖口、湘东、铅山、南康、于都、广丰、武宁、黎川、全南9个项目县,今年又新增铜鼓和龙南两个县。“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由2006年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2%,五年共争取了中央财政资金25亿多元。

2、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日渐夯实。过去五年,全省共改造中低产田近500万亩,其中建设标准化农田达3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近三分之一,新增耕地面积近1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25亿公斤。

3、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端倪。

4、农业科技水平加速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5、农业开发管理日臻规范,机制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农业综合开发影响日益扩大。五年来,制定和完善了以目标管理考评为基础,以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多项制度为补充的10多项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项目从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至建后管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全省开展的贷款担保试点,提出的新型“先建后补”扶持方式,推进粮食产业化和现代化和绿色环保生猪养殖,更是开创了全国 先河,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农发办的高度赞誉。

6、圆满承办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极大地提高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影响。

(二)、对“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对“三农”工作将产生重大影响。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与世界接轨更加深入,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呈现以下几大显著趋势,这些新趋势必将对“三农”工作将带来深刻影响。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三个集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二是工业产品供过于求,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偏紧,其他农产品相对宽松。三是健康意识的加强,使人们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四是国家财力日益殷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2、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后五年,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科学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总体上机遇仍然大于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有利因素和难得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提出要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将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从全国农发系统看,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必将大幅度增长。江西既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又是其他农副产品的重要产区,同时江西的创新工作赢得了国家大力支持,为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创造了条件。从省内看,农业综合开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承担了主力军的作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农业综合开发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提供了广阔展示舞台。

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形势和环境的复杂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外部看,同类项目的增多、投资大、标准高,加大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压力。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加大,与农业综合开发同类项目也不断增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农业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小农水项目等,农业产业化项目也有农业、财政等部门参与,这些项目投资不断加大、建设标准日益提高、政策比农业综合开发优惠;从基层看,项目实施过 程中农民组织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长久不变的政策,加大了土地调整的难度,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加大了农民参与的组织难度;从内部看,农发资金的不断增长加大了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和干部安全管理的难度。

(三)、明确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以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为突出口,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机制创新步伐,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力争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预期目标是: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达到120亿元以上,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投资6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配套20亿元以上,企业和农民自筹40亿元以上;加大标准化农田建设力度,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00 万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5亿公斤,力争占据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 半壁江山;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扶持10个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每个产业至少扶持1个全省水平最高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若干个省级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扶持粮食加工能力超百万吨的龙头企业10个,扶持年产3万头以上的绿色环保养猪示范场建设100个,并配套建设农民示范合作社100个,以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产业链的有机整合,促进我省优势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最终实现项目区农民增收200亿元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省里提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应重点考虑以下七个问题:

1、关于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当前,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基本持平,并有逐年增长之势,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和开发模式,把中低产田全面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力争开发一片、成效一片,确保项目工程的使用寿命延长至30年以上。

2、关于继续实施“一县一业”开发策略问题。自新世纪以来,我省确立了“一县一业“开发战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些地方提出需变更或增加优势主导产业予以扶持。根据上述变化和要求,请各地在 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重新申报“十二五”期间需扶持的优势产业,原则上产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县,继续实施“一县一业”,对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类型多、资源丰富的开发县,可申报2-3个产业。优势产业确立后,原则上五年不变,如确需变更,需向省写出专题报告。

3、关于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问题。为凸现农业综合开发优势,彰显农业综合开发特色,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省拟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县都建立一个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原则上围绕本地的优势产业建立专业园区,严禁把园区建设百花园,小而全,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成规模,杜绝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示范园区要高标准建设,基础设建设标准在以往的基础上可适度提高,同时将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化装备等各种生产要素向示范园区聚集,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本区域、本产业的现代农业样板工程和效益工程。

4、关于严把“四关”择优立项的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为使用好有限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严把立项关,即在立项过程中是否把“优势产业、关键环节、重点项目、优秀企业”作为立项的主要依据。近几年来,省办在多次会议和多个文件中重申了这一政策,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不甚理想,各地大量申报的项目属临时拼凑项目,既未体现规划,又无体现政策,存在两张皮现象。各地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充分考虑,避免这一情况再次发生,省也将严格执行政策,在项目选择时做到宁缺勿滥。

5、关于项目建设实行“先建后补”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省拟对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龙头企业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推行新型“先建后补”扶持方式。其主要内容是采取“两报两选制”:一是提前预报项目。每年年初,项目申报单位申报下一项目,县、市通过预审后,上报到省进行评审。二是建立项目库。首先由省评审领导小组从宏观上把握该项目是否有扶持的必要,其次省评审领导小组组织专家,从微观上对该项目是否在市场、财务和技术方面等方面进行评审。通过项目评审的项目则列入项目库。三是进行核查。在每年正式上报项目之前,省市组织有关人员对列入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核查。

6、关于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开展贷款担保问题。省里的初步想法是:对产业优势明显、各方积极较高,特别是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有强烈意愿的,可适当扩大试点范围,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7、关于发展粮食产业化和生猪绿色环保养殖问题。各地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把发展粮食和生猪产业化和现代化作为重中之重来予以谋划。

(四)布置当前需抓好的六项工作。

三、喻云副主任主要通报了2010年8月份,省里银行系统终端检查情况和2010年10月份国家对江西省的综合检查情况。

1、国家农发办对08年项目开展综合性检查,抽查了鹰潭两个县和上铙六个县,共八个县。检查中发现一是财政资金到位晚,余江和弋阳两县共178万元到2010年10月18日才拨入专帐;二是地方财政资金配套不足,鹰潭市本级20万元配套资金没有到位;三是项目管理费和科技费使用不合规范。如余江县审计局1.2万元罚款在项目管理费中开支,报刊杂志等费用1.41万元用于项目管理费;上饶县外出招商考察费、报刊杂志费在项目管理费中开支。四是产业化无偿资金报帐不规范,部分以拔代报。如鹰潭市财政局将两个产业化补助项目150万元直接拨到项目单位。五是贷款贴息项目在检查发现鹰潭市两个贷款贴息项目一个上报的贷款和利息资料与实际资料相矛盾,按合同计算实际利率不超过45万元,而上报贴息利息48万元;另一个大米加工项目企业以08年帐目被洪水淹没,贷款相关人员不在岗为由拒检,实际上有作假行为。

2、银行系统终端检查情况。发现萍乡一个加工项目把总公司贷款以及股东贷款作为子公司贷款项目申报,存在虚假情况;会昌09年毛竹改造项目将公司个人贷款和公司贷款捆绑申报,不符合国家申报要求。

3、省里处理意见。一是鹰潭市问题严重,暂停2012年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申报,并通报批评;二是永丰县在省级验收中发现挪用500万元资金2个月,通报批评;三是对萍乡和会昌两个企业存在虚假行为的情况,对两家企业中止项目实施,并将相应材料上报国家农发办,由国家农发办提出处理意见,并通报批评。四是受到通报批评的市、县取消参与2010评先资格。

四、李庭水调研员就高标准农田建设评审办法作说明。

1、省里制定了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审查工作指导意见(讨论稿),意见主要提出今后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审查由省办统一组织进行,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由省办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技术部门进行审查,其他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由省办委托市级农发办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意见及定稿的初设报告报省办备案。经审查通过并由省办批复的土地治理项目方可列入项目计划。

2、明确了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流程及时间要求为:各地拟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应于三月上旬完成项目建议书并报市级农发办,市应在十日内批复。县级农发办应在四月底前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逐级向上申请对可研报告进行评审,省办将在五月二十日前完成评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处的土地治理项目由省办委托市级农发 办组织评审并报省备案),并于六月二十日前完成可研报告的批复。经省办批准的可研的项目方可进行实地测量、勘探及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报告应于七月底完成并报省办。省办将于八月底之前组织完成对初步设计报告的审查和批复

3、制定了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写提纲(讨论稿)。今后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都需按此格式进行编写,报告共分三部分: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概(预)算、初步设计图表。

4、在此基础上,省里对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申报批复管理也将作一定的调整。一是省办不再单独审核单项工程表,而是在上报初设报告中必须一同上报单项工程表一同审查,并已批复初步设计的形式一同批复。再由市农发办按照省办批复的初设报告批复县实施方案和单项工程表,并报省备案。初步设计投资规模按上年投资15%控制,具体资金指标下达后可做局部微调。二是计划调研及设计变更的界定。全部或部分改变项目实施地点、项目性质的改变、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的改变均视为项目调整,应报省办批复。单个子项目的技术指标改变、子项目之间的投资变更(该子项目财政投资在30%以内)、依据实际情况删除或增加子项目(涉及的金额在总财政资金数的10%以内且其建设范围不能超出原定的项目区)视为设计变更,由市级农发办负责批复并报省办备案。变更手续应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交 单位的具体意见,并抄告同级财政部门。项目中设计变更涉及的金额总数应小于财政投资额度的20%。

五、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方案。

省里准备对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评选形成制度化、常规化,以农业综合开发和财政两家的形式草拟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方案》(讨论稿),该方案拟对设区市设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综合奖共三名,设置宣传工作、统计工作、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四个单项先进单位奖各三名;对项目县评选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佳县综合奖,评选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建设先进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各五个单项奖。评选农业综合开发十佳人物和90名先进个人。以上奖项由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和省财政厅联合表彰,其中评为先进地市、十佳县和十佳人物的,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奖励。获他奖项的允许从本级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中安排一定资金奖励。

二O一一年元月十五日

第四篇: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镇: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做现代农业的开拓者

镇位于临沭县城的西南部5公里,东临县经济开发区,西靠市经济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万人,万亩耕地。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脱水蔬菜、五金搪瓷、化工化肥、建筑材料等传统主导产业,获得“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乡镇”、“平安山东建设基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镇以“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和谐新”为主题,确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农业综合开发为

平台,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大力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0月,镇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区内,涉及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总人口12800人,农业劳动力7300人。项目总资金107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860万元,项目区农民自筹资金215万元。新建电灌站3座,修复电灌站4个,新打大口井9眼,开挖疏浚渠道71公里,新建桥涵418个,改良土壤10000亩,整修道路58公里,营造农田林网万亩,栽植树苗58000株。在项目实施中,我镇紧紧围绕“开发是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思路,以开发引项目,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高标准规划,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科学规划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预期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高起点规划项目布局,才能避免项目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确保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我镇在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确定了水、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以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为主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规划建设高产粮田6500亩,油料高产田3000亩,新增蔬菜基地面积3500亩,改善蔬菜基地面积1500亩,新建葡萄基地亩。新增种植业产值1134万元。项目完成后人均收入将增加530元,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居4100余户、发展蔬菜50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根据实际,确定实施了农田水利和科技培训等多项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区域合理布局配套机电井、地下管道、灌溉渠系、田间桥涵等设施,通过规划,项目区内形成

了集中连片,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沟、路、渠、桥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模式,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农业基础建设的好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我镇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着力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企业自控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蔬菜基地亩,在优质林果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林果6000亩,使原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菲尔德公司、伊思德公司两家企业还向1100亩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投资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

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我镇还先后在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道路40公里,渠道8000米,排水沟60000米,桥梁46座,地下管道1米,小口井300眼,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客商投资农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成为土面平整化、道路砂石化、方田林网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造优质精品项目,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项目区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条件。我镇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作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专门聘请和组织农业种植专家,成立了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每个基地都派驻了农技指导员,具体负责对各基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对基地经营操作过程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建立了完备的标准化生产记录,实行农产品和食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净化了农产品生产环境。二是项目区为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了保证。项目区内各企业和合作社基地普遍采用了“六统一”的农业生产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共获得了25种果菜产品的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有机食品转化认证。三是项目区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镇把“品牌兴农”作为发展精品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塑造力度。目前,已成功申请注册了“武状元”、“琼浆果”、“御口甜”、“新蔬泥香”

等15个农产品商标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动参与项目区内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四是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面积15000亩,其中项目区内新增8000亩,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土地流转之后,农户方可以放心地从事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我镇的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合作社后,每年除了有固定的每亩620-700元的地租收入外,还可以到企业打工,一年平均工作6个月,月均收入900元,年打工收入5400元,流转土地的农户年收入可达6000多元,是传统种植收入的8-10倍。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科技投入,实现了自主管理,产品达到了客户的要求,亩产值可达5000-7000元,纯收入2500-4000元。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我镇多种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的形成,放大了项目区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扶持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其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在项目区建立各种农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1亩,形成了体制健全、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形式,如“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较好地发挥了组织生产、致富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培育新型农民,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此,只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实

用技能培训,才能不断增强农民投身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特别注重新型农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印发资料与观看录像相结合、能人示范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专家指导与信息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栽培及安全越冬管理等技术培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万余人次,使农民科技致富本领大幅提高,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的开拓者。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

**镇召开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领导成员,**镇主要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施工方项目经理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镇党委书记***强调,各有关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群众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清楚了解这一民心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进度,抓紧在明年春耕前完工,避免影响农民耕作灌溉。施工过程中,要与当地村委和群众沟通、协调好工作,取得群众配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推进,保质保量、如期圆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据了解,这次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涉及**、**、**、**等*个村委,总投资达**多万元,水田受惠面积过万亩,受益群众两万多人。工程完成后,实现涝能排、旱能灌,有利于机械化耕种,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随着项目的建设完善,将极大地改善**镇水利环境和耕作条件,为**镇的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汇报(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汇报(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施工单位考核考评暂行办法

    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施工单位 考核考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施工单位管理,建立施工单位信用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施工......

    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汇报

    菏泽裕鲁西达食品有限公司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情况汇报 一、 企业基本情况: 我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产加销于一体的外向型中外合资企业,属山东省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结 县地处中原腹地,总面积8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62万人。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逐年调整,县强化农业主导地位,突出......

    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2014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0.5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3月份获得上级批复,市农发办完成了项目公示、项目工......

    农业综合开发调研

    曹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情况的 调查与思考曹县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经过20多年的开发实践,特别是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长期积累,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

    农业综合开发是1988年国家设立的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大专项。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围绕促进农业发展这个主题,规划和实施项目,呈现出“工作一年比......

    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材料

    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2006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取得了明显......

    2013至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范文大全

    2013至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指南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全省财政地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