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从众心理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目 录
摘要...............................................................II ABSTRACT..........................................................III 引言................................................................1
1、大学生消费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消费方式超前化、网络化、电子化..............错误!未定义书签。1.2消费行为多元化..............................错误!未定义书签。1.3“人情消费”大众化...........................................1
2、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产生的原因.....................................3 2.1消费心理的需要...............................................3 2.2消费心理的行为个性...........................................4 2.3受所处群体的影响.............................................4 2.4缺乏主见和自信...............................................5
3、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刺激大学生过度消费...........................................5 3.2引诱大学生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5 3.3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催化剂.......................................6
4、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矫正策略.......................................6 4.1鼓励个性发展,避免盲从........................................6 4.2提高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7 4.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7 4.4学校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配合,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7 4.5在学生中开展消费道德教育.....................................8
5、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致 谢.............................................................11
I
论从众心理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摘要
“从众”是现代社会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们基本上会具有“从众”心理。当代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消费的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大学生从众消费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从众心理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的分析,就大学生从众消费的表现、从众消费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为大学生行为提供正确消费取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消费;消费观念
II
On the herd mentality student consumption
ABSTRACT “Herd” is a relatively common phenomen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t is generally a herd mentality.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which the grou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erd behavior in all aspects of learning, living and consumption.Students herd consumer phenomenon,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for optimizing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students herd positive impact on consumption, to prevent its negative effects.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the herd ment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herd consumption, causes, an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onformity Consumption, consumer orientation for students' behavior,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Keywords:Herd mentality;university students' consumption;consumer attitudes III
引言
“从众”的概念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并且在自己的判断、知觉、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大部分人群的行为方式。《史记》上记载有这么一句话:曾参虽贤,其母虽信,然三人之疑,其母惧。这句话是从众心理一个很好地反映。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发现在测试人群中只有1/4到1/3的人之前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由此可以发现从众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更是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急剧膨胀,对生活充满着热情,敢于做一些新颖的事情,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表达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这就会引起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这样的不成熟行为和心理就极易导致心理趋同即从众的倾向,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有消极方面,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分析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并提出矫正从众消费的一些策略,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还是可以做到理性消费,他们能够根据家庭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消费。在消费时会经常考虑到自身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大小、自己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的多少以及大学生应有的社会形象,在消费时能够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但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确实还存在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与理性消费的矛盾心理,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与自身和家庭经济状况的矛盾,这一现实,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出现一些偏颇。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消费方式超前化、网络化、电子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也慢慢上升,消费方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种各样的
形式不断出现。其中大学生是在这股新消费浪潮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一的现金交易,到现今的现金、信用卡、支付宝、银联卡、支票等等多种交易方式。人们的交易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方便,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加快捷。当代大学生们也也很快接受了这些快捷的消费方式。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现代社会的许多大学生正在向“刷卡族”转变,例如交纳学费、宿舍费用的银联卡,以及食堂的饭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图书卡,甚至一些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也可透支信用卡。他们沉浸在“刷卡”消费带来的消费快感中,在他们眼里,“刷卡”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是现代人的标志。但是,在享受刷卡带来的快感的同时,大学生在银行的不良记录也在不断攀升,这无疑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工作、创业以及生活埋下了深重的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超前化消费越来越多的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里所说的超前消费是指用超过暂时收入能力而将今后的收入提前到当前支出,通俗的说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理性的超前消费还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消费方式,因为这种消费方式不仅可以带动新的消费热点,而且还可以扩大市场需求,进而使市场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同时还可以促进生产的增长,使生产与消费始终保持良性的循环,并且增加资金的利用率。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迅速被广大青年人和部分中老年人欣然接受,然而在这些人当中中国当代大学生则成为了网络消费大军的绝对主力。网络消费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什么淘宝、天猫、聚美各式各样的网购平台也相继出现。消费方式的网络化不仅仅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在新经济时期达到“多赢”效果的理想模式。
(二)消费行为多元化
根据调查报告得出,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日益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日常所必须的学习、生活消费,在人情社交、娱乐、恋爱、手机电话、电脑及相关电子产品、健身、旅游、美容化妆等众多社会消费领域也有所涉及。手机是大学生的必备社交工具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支出之一。我们可以从调查报告得出结果:手机话费,每月消费50元以下的45.0%,在50元到100元之间的占到总人数的48.0%,而100元以上的则占7.0%;另外,网络消费以其价格便宜、方便快捷又
颇为时尚等特点被大学生的广泛热衷。网上购物如今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几大重要消费途径之一,在我们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中,每月平均消费在30元以下的占 32.0%,30元--60元的占55.7%,而60元以上的占12.3%。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过网络购物的经历,这就促使一个相当庞大的网上购物群体的逐渐形成,虽然他们中的每个人的个体消费金额并不是很高,但是总数加起来,其数目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在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支出中,为了谈恋爱而作出的消费占据到了第三位。每月消费100元以下的占10%,100元到200元的占41%,200元到300元的占31%,而300元以上的则占到了19%。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当被问到“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最渴望做什么事情”时,绝大部分男同学的选择是“买更高配置的电脑”,而女同学则会选择“买服装或手机”,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了大学生具有融入社会,渴望高质量生活的意愿。
(三)“人情消费”大众化
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礼尚往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交往观念不断更新,交往方式多种多样,交往的目的各自不同,这对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意识到他们朝夕相处的这些同学,在未来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将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投入,为现在和未来积蓄“人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采用了请客、送礼等方式来营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人情消费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内容。这几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人情消费在高校已然成风,并呈现出一种快速上升的趋势。调查显示,在人情消费(包括同学、朋友聚会等)方面,大学生每月消费50元以下的占 50.7%,50元-100元的占35.3%,100元以上的占14.0%。“请客”、“送礼物”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最热门的人情消费。从同学过生日、得奖学金或助学金、各种节假日到发展党员、各种评优等,都能成为消费的理由。人情消费不仅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消费心理的需要
依据心理学家的需求理论,消费者需求也可以分为五种, 即: 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是符合心理学需要层次理论,把这一上升过程看作是大学生消费行为在不同发展阶段反应就可概括为: 生理、社会、象征、认知等四个需要。(1)生理需要:这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也需要买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这是最基本的需求。(2)社会需要: 消费者是通过消费产品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消费某种产品代表一定社会阶层的成员资格。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者的一个大群体,他们也需要满足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3)象征需要: 产品对拥有者的自我概念和个性起到了一定的象征作用, 因而满足了这种需要就是向他人及自己表明: 自己相信什么或追求什么。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追求某一个物品而引起他的消费冲动。(4)认知需要: 认知是指发现关于我们自己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 并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内涵。据了解,大学生们课外书籍月均消费在25元, 绝大部分是以知识性强、内容有深度为主, 这就充分反映出一种认知需求。
(二)消费心理的行为个性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 36%的女大学生遵从了女性消费者对时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商品的青睐, 但是40%的女大学生更是喜欢穿衣、吃东西方面。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在女大学生思想中被推荐。能力、性格与消费行为也直接影响她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女大学生们是一群天生的消费天才, 她们消费趋向感性化, 要的是消费所带来的快乐感觉, 不再局限于商品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女大学生们对自己角色可以很明确地定位,但其受影响、受感染的弹性比较大, 更容易产生群体交互和从众心理, 从而导致感染性消费。
(三)受所处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是受到所属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制约和影响的。在群体中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会对少数个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这种意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当一个人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他们就会感到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自己的意见与大众不同的恐惧。大学生是通过宿舍、班级、学校等不同规模的群体,保持和与社会紧密联系。每个人都有归属群体的需要,而偏离大多数人的意见,则意味着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就形成了从众心理。
(四)缺乏主见和自信
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还不成熟,且具有青年人兴奋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当自信心不足、缺乏主见时,思想上便表现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行动上易受暗示,缺乏深思熟虑,很容易在外界的干预下放弃自己的主张而盲从别人的意见,在强调适应的同时放弃了创造,只想到服从而忘记了自主,容易随大流,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形成了依赖思想,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三、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刺激大学生过度消费
从众心理可以刺激大学生过度消费。本来一些物品自己不需要,但是一些学生看到其他学生买了这件商品,新生羡慕之情,便去买了本不需要的商品。这就导致了消费盲目化, 比例失调。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过分追求时尚,爱享受,赶潮流加之节俭意识淡薄,消费无计划。本文就某大学生消费情况作了抽样调查:在 100 名女大学生中,除正常伙食费外的月消费(元)为 100-200、200-300、300-400、400 以上分别比例为 6%、24%、38%、32%。由此可见,学生们除吃饭以外大部分支出在300元以上,也就是说,家里供给的生活费绝大部分用在了无形的消费上,而让他们回忆为什么花,怎样花,花在什么地方时,她们又很茫然,都对自己的消费情况没有主见,只是看到周围人的消费也就跟风去消费。但有80%的人认为,无论怎样消费都是应该并值得的,不用过多考虑。
(二)引诱大学生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阅历尚浅,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相当一些大学生崇尚品牌,讲究品位,尽管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向往白领般舒适的物质生活,攀比、模仿性的消费日趋明显。名牌服装在身,手提电脑不离,吃得高档,玩得够派,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因此,在一些学生中,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
面影响也非常大。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从众的不健康消费心理越来越严重了。
(三)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催化剂
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人的道德存在的根本;失去了面子,对于人的道德生命就构成威胁,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人情互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报。人情的实质正是在关系中对平衡性的维持,它表现为个体在某种标准压力下的要面子行为,同时也表现在关系结构上的给面子行为,维持住各人的面子正是维持住了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讲了人情,而一旦出现了失衡现象,就会意味着其中有人丢了脸,或没有给面子。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制促使了交往的持续性。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中国传统的这种面子行为对青少年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大学生很多心理和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在他们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也拼命跳脚向上够,如果他们消费很低,穿的不是名牌,他们可能就会受到同伴的嘲笑,失去面子,引起自卑"比如据调查。一些大学生,特别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在公众面前摆阔亮相,试图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追求时尚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是对自卑的一种超越,对面子的一种维护。
四、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矫正策略
心理学通常会认为群体的内聚力越强,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恋性也就越高,越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当代大学生有从众心理,这就说明他们对群体有依附、有向心力。因此可以利用优秀的、先进的、奋发向上的群体,对个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感化,从而产生正面的从众效应。但是消极从众又可使大学生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崇拜权威。我们应当主动地、有意识地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努力疏导大学生克服消极从众心理。
(一)鼓励个性发展,避免盲从
虽然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有着崇尚自由,张扬个性,但生活在大学校园内的莘莘学子作为群体的一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从众心理。因此应该顺势而导,经常性地在学生中组织活动、增加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彰显个性,也可以强化自我意识。此外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生社团、学生会和体育锻炼等组织,增强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自我。
(二)提高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学校有关方面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学校应该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大学生的消费问题, 做到提高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重视程度。现代社会需要各方面素质都过硬的优秀人才,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从某些方面是可以体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从战略高度把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方案、积极探索,在全校营造重视学生消费问题的氛围,用大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三)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生的消费行为,要把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两课”教育的必备内容,做到对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指导进课本、上课堂,入人心。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应该把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积极关心学生的消费问题,与此同时也要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一些情况, 收集多种案例, 分类进行指导, 一方面可以真正解决好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引导好学生进行科学和健康的消费习惯, 另外一方面, 为调查研究准备充分比较全面的资料, 这就使得学校对于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 最终实现良性循环。这样的调查研究对学校的不良消费是一个打击,对健康消费是一种鼓励。
(四)学校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配合,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学校的氛围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所以为了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消费习惯,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有一个健康消费的意识。在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围中, 正确指导学生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消费观念方面的工作。勤工助学部门应该贯彻“授人以鱼, 7
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 在教导学生如何做好自立的时候,也要强调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 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 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自食其力。校团委应该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加入相应的内容, 提倡正确的消费观念。后勤管理部门, 应该做好最低程度地降低成本, 为广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降低大学生活的恩格尔系数, 让学生将更多的费用投向有意义的消费项目。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评定部门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 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大部分是用到完成学生的学业,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而不是其他过度的消费项目, 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教务部门应开设与大学生消费相关的选修课, 如《消费经济学》、《消费心理》等, 通过专门的课堂教育, 使学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技巧以及日常消费品的使用、选择、评价、维护与保护等, 提高学生对不适当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五)在学生中开展消费道德教育
许多同学本来家庭就困难,可是依旧不顾家庭的经济负担,过度消费,这给家庭增加了额外负担。这也表明现在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一个道德素质高尚,孝顺父母的学生是不会那样做的。因此在大学生消费时候我们应该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 坚决反对超高、过度、超前消费;强调勤劳、节约、俭朴等节俭型消费的消费习惯, 坚决抵制奢侈腐化、挥霍浪费型不道德的消费行为;强调理性心态、理性行为的健康的消费习惯, 大力抵制非理性的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行为;我们应该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 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同时强调绿色消费, 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 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 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 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在大学生消费这一观点上,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群体压力,提高自信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应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教育大学生遇事和看待问题、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要认识到盲目地“从众”或“叛众”都是要不得的,是不道德的,这
是增加家庭负担、不孝顺的行为。同时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辨析,敢于拒绝,培养学生坚强进取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可以理智地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群体的利益。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从众消费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了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产生的一些原因,从这些原因中中看到对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性、消费结构不合理、非理性等不良消费误区。客观上来说,大学生群体从众消费确实带来了众多不良的影响,像一些超前消费、炫耀消费、人情消费、攀比消费、两极分化、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等众多不好的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从众消费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不良影响,并提出矫正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的一些措施,旨在为大学生健康消费提供思路。
通过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消费行为研究,留给我的是久久的思索,面对象牙塔里的这一特殊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主流是让人欣慰的,有那么多的同学在自己的人生航道上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还有许多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默默地用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支撑起一片蓝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消费的未来是趋向于合理化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将不仅向时代主流靠拢,也会有自己更具特色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温孝卿.消费心理学[ 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3]冯丽云.消费者行为学[ 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韩华.大学生从众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9).[5]吴亮.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6]吴贵生.温义媛.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从众心理的调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7](美)多尔#罗杰斯.青年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2):24.[8] 王有智.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大学教育出版社,2004.[9] 欧晓霞.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Frederic T.Leong [美].心理学研究手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2-94.[12]何勤勇.思想教育应注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0(3):45-47.[13]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8-50.[14]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6):89-91.[15]宫立波.我国高校开展消费教育的几个问题[J].武陵学刊(社会科学),2008.[16]深入调查当代大学生们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及趋势[OL].南方网,2006-08-23.10
致
谢
本论文的完成,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最初资料的收集,论文的写作,初稿的修改,到论文的定稿,每一过程都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中,敖老师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师德都时时刻刻感染着我,导师的言传身教令我终身受益。我深感作为敖老师学子之荣幸。敖老师将是我以后为人治学的楷模。在此,对指导老师深表诚挚的敬意和由衷地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给予我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们的传业解惑让我掌握了众多一生受用的专业知识,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让我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人生道理,在这里向我所有的老师表达由衷地感谢!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四年来对我的关照与宽容,与你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必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感谢我亲爱的父母,正是他们一直以来对我无私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激 励着我克服人生路上的种种困难,不断前行!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亲人、同学和朋友!
第二篇:消费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
消费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
东莞实验中学吴子成一.含义不同
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
二.形成的原因不同
(一)从众心理的成因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因此,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走,总是比较安全的,可以少惹麻烦、少担风险,所以他们就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减少内心冲突,求得心理平衡。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2从众心理效应的形成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庸”封建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古代历来就推崇“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禁锢,这一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大影响。由于前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幼小的心灵也就打下了从众的烙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众的心理。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历史条件。
3从众心理的自然基础在于动物具有明显的从众本能。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成功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
4是人群中的沟通会产生传染。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和社会认识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限制了谈论的话题。从众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5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众能获得某种报酬。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6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较长。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会更是如此;但对一些果断者,相应用时就会少些,但此时
有可能会造成较大失误。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会越有利于决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时,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7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二)攀比心理的成因
1经济因素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增长,由此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这使许多人都以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种主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攀比思想便产生出来,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来,这成为攀比消费在中国流行开来的物质基础。
2政策因素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国家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攀比消费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
3哲学因素在西方哲学看来,人是一种真正的“理性动物”,人类的使命就是以其体力和智力了解世界,进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哲学思想,不是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和睦相处、互助互利的朋友关系,而是看作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剥夺与被剥夺的对立关系。表现在消费领域,它主张人类有权无限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是消费攀比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一指导思想,消费攀比的产生与发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4市场因素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许多人对勒博的号召做出了反应——也可以说,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为消费攀比推波助澜。我们面前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04年国内市场手机换机周期是18个月,2005年5月份的调查显示,该周期已经缩短到1年。
5心态因素 暴富者心态在当前国人心态中表现地比较明显。刚刚富起来的人们对财富还没有树立起正确恰当的观念,表现欲强烈,这也为消费攀比的流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家庭教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溺爱之下,任性、刁蛮、懒惰、贪图享受,而家长总怕孩子受什么委屈,心想:日子越过越红火,手里又不是拿不出,何必苦了孩子呢?于是孩子不开口则已,一旦开口,要“星星”绝不给“月亮”,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时家长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可还是咬咬牙答应了。这种放纵孩子的行为,促成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7消费宣传因素 过去,那种过于保守的消费观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现在盲目宣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透支消费和负债消费观念,也正在误导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突出表现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没有确定的收入预期,就敢大举借债消费,小到购买家用电器,大到买车购房。
三.特点不同
1追求的目的不同
有从众心理的消费者在乎别人的印象、评价,追求的是时尚。有攀比心理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对消费者来说,攀比重在“拥有”——你有我也有。
2性质不同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独立性差,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就从众所造成的结果而言,从众行为也显示了一种较为理性的特征。一般而言,从众所造成的结果无非有三种一种情况是别人吃亏。这时由于“我”与别人采取了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也跟着吃亏。但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改变了“我”在社会中的绝对位置,但对“我”的相对位置影响并不大,因为别人都吃了亏。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占便宜。这时对“我”而言,由于“我”采取了与别人同样的行为,所以,“我”也会跟着占便宜。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虽然相对位置变化不大,但绝对位置提升了。第三种情况是别人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这种情况对从众的个人而言,其结果是既不会改变社会的绝对位置,也不会改变社会的相对位置。上述三种情况总体的结论是从众的选择对个人的行为目的而言,总体上呈现一定的理性原则,并非都是非理性特征。
攀比则是不健康的心理。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强的面子情结,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从小的方面说它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从大的方面看会造成社会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消费者应该采取的态度不同
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从众行为是很难避免的。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因为人们生活于社会之中,从社会联系的意义来看,群体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基础,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成员。群体的内聚力来自对其成员的感召力和组织力。因此当群体代表进步潮流时,个人服从组织,作出从众行为,这是应该的。但是由于从众心理是一种缺乏自信和主见的盲从和向压力屈服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自觉地有明确目的的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一味盲目地从众,可以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应尽可能克服这种心理。
而由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消费,消费者应摒弃之。
当然,二者也有某些相同点,比如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都追赶消费的时代潮流等。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523120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新生从众消费心理及行为调适
浅析当代大学新生从众消费心理及行为调适.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浅析当代大学新生从众消费心理及行为调适
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是大学生群体消费领域常见的现象,如何引导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使其能够尽快养成健康消费行为和习惯,对其迈好人生关键阶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从众消费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面前,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以群体中其他消费者的行为作为参照,作出与多数消费者一致的消费行为或反应倾向。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客观原因,但主要是由大学新生自身心理因素导致的。
一是自主消费经验缺乏。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新生自主消费经验缺乏,没有形成相对自主、稳定的消费观念。在面临全新的大学生活时,难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生活以及发展需要确定消费计划,在消费行为中常常表现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冲动,产生从众消费欲望和行为。
二是消费自控能力不强。由于受各种媒体宣传炒作或是受周围环境影响以及身边同学诱导等而产生消费欲望,加上自控能力不强,极易产生随机冲动消费。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种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消费,事后也感到后悔。但当遇到周围环境、市场因素、网络媒体、群体舆论等诱惑时,还是难以自制,产生从众消费行为。
三是攀比消费心理滋生。大学新生消费心态多种多样,其中攀比消费心理占有相当比例。一部分学生总是习惯于有意无意地与身边的同学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感。少部分学生不顾及家庭条件去消费,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个别贫困学生,也盲目地去效仿别人的高档次消费,等等。这些攀比消费心理的滋生,是从众消费行为普遍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现实危害
从众消费行为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在群体压力面前,从众者往往有无奈、被动等消极心理体验,从众消费行为对大学新生而言是弊大于利。
一是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而言,其上学费用已经是家庭一笔不小的开销,甚至有的家长不惜贷款或借钱来供学生。当学生出现从众消费行为时,很多开支就变成了“计划外”,必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家长为此常常是苦不堪言。
二是增加学生精神压力。由于刚走进大学校门,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购买欲也随之增强。除了学习和生活必需品以外,他们会有很多消费奢求,由于缺乏消费理性的消费冲动,极易导致过度消费,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浪费,使部分学生成为“月光一族”,囊中羞涩的窘境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
三是导致诚信行为缺失。从众消费带来过度消费或透支消费,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编造谎言向家长伸手,向周围同学和好朋友张口。把钱借来后,又很难按时偿还,直接影响了同学关系。学生中因债务关系发生矛盾甚至打仗斗殴的事情也是不乏其见的。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采取欺骗、偷窃、诈骗等违纪违法手段,想方设法弄钱满足自己的不正当消费。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诚信行为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学新生从众消费行为的思治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充斥市场,大学新生消费者很难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加强教育与管理。
一是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喜欢追求“新、奇、美、特”。很多消费品往往在大学新生中一出现就迅速流行开来,如配备手机、电脑、买高档化妆品和名牌服装等,他们在消费时却很少顾及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的必要性。必须通过采取日常教育管理、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其掌握大学消费规律和特点,明确科学消费内涵和意义,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行为和时尚,营造文明消费环境和舆论。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对其日常消费行为进行适当监督,避免其盲目引领时尚消费和过度消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要帮助培养健康的消费观念,教会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特别是对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且易产生非理性从众消费行为的学生要格外关注,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提前进行干预,防止因从众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精神负担。总之,加强消费理念教育和引导,必须作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
二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和舆论。日益丰富的消费市场、日益复杂的消费环境、日益多元化消费观等诸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大学校园,影响着莘莘学子,给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带来了冲击,而往往是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基础。因此,社会要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经济使用的消费商品与服务项目,使大学生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的消费平台。学校要努力在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环境营造上做文章,通过倡导消费文明,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提高消费文化、教育含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选择消费行为。从更深的意义上讲,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用小环境来影响大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总之,营造校园良好的消费环境和舆论,已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三是消除从众消费症结和误区。大学新生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对消费认识及行为呈现不稳定、片面和极端性等特点,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不是从自身的学习或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教育和管理手段,加强国情、校情和家情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倡导适度和文明消费。学生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加以有效的指导和有力的监督。大学生自身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上,自觉抵制高档和超前消费,避免盲目地从众消费,避免给自己带来经济和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态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第四篇:从众心理演讲稿
演讲稿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心理活动室,我是校心委素质拓展部的周栩铠,很荣幸由我来主持今天的心理沙龙活动。我们今天的沙龙主题是从众心理,说到这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我有一个小故事要和大家分享,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虽然故事听起来有一些荒诞,但我们身边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各种从众事件。
Q:那么现在我想让大家来谈一谈你们身边的从众事件。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还有那些热点事件是从众心理导致的 第一日本地震核泄漏中国民众抢购碘盐。这个事件大家应该不陌生,原因是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因此民众相互通信争相抢购碘盐。这个便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第二大家在淘宝购物时面对那么多商家和商品,你会如何选择?我相信大家往往会选那个销量最好的。
第三 这个事情造成的后果就比较惨痛了,近100万伊拉克什叶派民众2005年8月31日前往首都巴格达北部阿扎米亚区一座宗教场所参加宗教仪式。行进途中,有人谎称发现自杀式袭击者,于是人群在一座桥上出现恐慌,继而发生踩踏,这次事件中确认有841人死亡,另有300多人受伤。)
第四那就是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了,大家看到那么多明星参与,争先效仿,比如我也参与冰桶挑战。
从众心理的坏处: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
从众心理的好处:1.给人以统一的着装,统一的理想,让人拥有归属感,有利于团队合作。2.结交有思想积极进取的朋友,互相激励,互相进步。3.将来如果创业,多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营销、
第五篇: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
论大学生从众心理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本组随机调查了100名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学生。关键词:大学生 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
前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 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 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
学习从众。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恋爱从众。大学时一个恋爱的季节,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从众现象。
上网从众。大学生活空暇比较多,课余时间多数用来上网,沉迷于网络,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色情。宿舍同学之间相互怂恿,结伴长时间网上游戏,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些原本不喜欢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其他人的怂恿之下也走上网游的道路,为的只是能和大家玩在一起。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
其次是客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二)社会流行的影响。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三、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二)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群体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内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个体往往对照周围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来感觉自己的价值,通过反馈整体的价值取向,来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望盛;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三)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即便是从众“错了”也会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也错了而获得自我解脱的平衡感,这就相当令人悲哀了。
(四)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
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被动的从众带来只有迷茫和无措。
四.研究大学生从众行为、心理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对大学生从众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大学校园整体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消极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迷茫的情绪,研究从众行为可以更好地去接触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理性从众而减少盲从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从众行为的有效调控更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浓重大学校园内的学术氛围,高校能真正做到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众心理人皆有之。
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