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问题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财政部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对社保、支农、教育等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实行项目效益跟踪反馈,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促进和加强地方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强化监督管理,使专项资金效用的发挥最大化。
一、专项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是拨付和管理上缺乏公开透明度。一些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只有财政和极少数部门知道,真正使用该资金的基层部门和应该享受该资金的群众不知情。如部分建设工程未实行招标投标制,进行暗箱操作;又如一些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补贴发放未张榜公示标准和受益范围。
二是专项资金分配主体多元化。现行资金管理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过来,造成一些专项资金在性质上本是相同或相近的,只是由于其资金归属和分配权分属不同部门,列支不同的预算科目,重复补助和使用效率不高问题屡有发生。如现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难以监督。从目前统计口径看,地方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共有18大类,分散在至少14个以上的部门,由于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部门的支农资金以不同的名目由各个部门独立支配,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政策上缺乏统一规划,不仅造成资金渠道的分散,也造成了资金使用上的浪费。
三是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与监督滞后。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预算执行中陆续下达的,这就造成在年初预算安排时,无法知道上级补助项目有哪些、补助资金有多少,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也不利于财政监督。
四是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有的专项资金“专人管理”变为“个人管理”,大额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由个别领导或经办人决定,擅自变更专项资金管理单位或拨款渠道,失去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有的专项资金未按年初预算及时下达,拨款时间较晚,造成资金和项目的结转,影响项目实施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的专项资金分配规模小,且层层再分配,使用分散;有的专项资金被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真正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上的资金大为减少。
五是专项资金使用缺乏绩效监督与评价。目前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追究、追踪问效等方面还没有相应法律规定,没有形成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监督工作机制,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许多专项资金在项目预算中,缺乏科学的项目论证,有的还局限于先确定资金、再论证项目的现象;有的部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划分不清。现 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和规范,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支出绩效量化评价指标和测算模型更是稀缺;有的部门项目管理只管拨款,不问效果,存在专项资金分完用完了事的现象,资金在分配和使用中的无绩效和损失、挪用、贪污与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危害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单位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明知应专款专用却还要挤占、挪用;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项目监督不够到位,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核把关,致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约束力低,执行过程中打折扣;三是部门、单位间存在经费“苦乐不均”现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存在收入与经费挂钩的现象,经费运转相对宽松,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就在“专项资金”上打主意;四是财政预算安排不尽合理,由于财政紧张,在确保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部门人均公用经费预算偏低,致使有的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五是管理认识错位,少数地方领导对专项资金管理认识错位,惠农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强,重争取、轻管理,重资金、轻项目,重现实、轻长远。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造成一些弊端和危害:一是逃避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二是资金使用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心中无数;三是造成专项资金长期闲臵,不能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容易造成新的违纪行为。专项资金时间长了就变成单位的“自留地”,什么费用都往里挤;五是资金零 星分散造成专项资金的效益性不高。
三、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为了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充分发挥专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强化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监督力度
在编制专项资金中长期规划时必须与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符合,明确利民惠民实事的中长期目标、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及分年度实施的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利民惠民项目三年或五年滚动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大事实事。滚动预算要体现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足够倾斜,要防止将零星散碎的项目打包,以一个大的名称和较多的资金量包装成“大事”,要同时编制大事项目绩效预算,提出明确的年度绩效目标,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促进实事绩效水平的提高。对于投资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应当组织专家成立评审论证小组,或委托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依法应当进行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公开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发放对象,以 及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专项资金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操作监督程序
一要合理确定标准。标准定的太低,群众得不到实惠,产生不了好的效果。标准定的太高,财力无法承担,不仅造成不同人群之间的攀比,也会损害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制定政策具体标准时应注意统筹考虑不同政策的协调、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协调以及各类对象的心理预期。
二要实行专项资金整合使用。按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归并,整合使用的原则,将各种专项资金整合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同一使用方向的预算内、外资金和政府基金统筹安排用于利民惠民办实事项目。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性质的资金要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彻底打破部门内部各单位和某类事项的支出“基数”,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安排“大事”项目。
三要设立省级项目库。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保证项目选择的合理性。项目实行指南定向、联合申报、进库储备、按资金量确定当年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并制定“统一规划,分年实施,滚动管理,强化监督”制度。省级项目专项资金应实行政策指南发布制度和项目公示制度。对利民惠民资金分配、投资方向和重点,规定项目经费指标额度和申报方式,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情况等,实行“阳 光政策”,利用相关媒体或基层公共场所进行公告、公示,提高资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基层部门对省级项目投资政策清楚明了,操作便利,接受社会公众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减少项目操作的随意性。
三、完善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要构建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联系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引导中介机构评价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建立多层次的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二要合理确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目标与重点。加强对财政支出有效性的考评,突出财务合规性,更加注重对专项资金支出效果和社会效益的评价。重点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发展、基础建设、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包括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直观的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社保、卫生、农业、扶贫、教育科学文化、防汛抗旱等资金。
三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从立法上确立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地位,保证绩效评价成为财政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法律上树立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权威性,使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原则
一要明确专项资金工作的重点。要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上区别不同 地区、不同项目,投向重点是市场调节不了和调节不好及政府投资的公共需要方面。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农村教育、农业救灾和农村救济等方面。还要注意确定符合实际的配套及自筹资金规模,以预防因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钓鱼项目和工程”。
二要坚持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依据专项资金支出性质的特点,要改革现行专项资金按条分配、分块管理的办法,根据“分级扶持”的原则,对利民惠民专项支出范围重新进行具体的明确和细化。以明确各级财政的支农范围和项目,分清各级的责任。同时,要明确财政与业务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财政部门负责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避免各业务主管部门在支农项目的范围、内容上交叉重复;对工程项目具有综合功能的,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拼盘项目,要由财政部门对项目总投资进行分解落实,统一安排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足额、限额到位。从而做到既要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又互相协调和监督,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五、围绕重点专项资金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
一要构建财政部门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利民惠民办实事的重点资金、重点 项目、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与调研,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金,比如各政府部门掌控的社会保障资金、救灾救济资金、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等敏感性支出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监督工作要注重群众性,地方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地的利民惠民资金运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把内部通报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加大处罚的力度,注重严肃性,把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要按季或每半年检查一次资金使用情况,发现不按规定和批准的用途使用、发放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应及时纠正,严肃处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与完整。对专项资金管理好的单位予以表扬,对管理不力,发生偏差、过错的单位,要查明原因,及时纠正,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
二要强化财政监管成果的应用。加大对违法违纪责任人的经济处罚与党纪政纪处罚力度,做到处罚个人重于处罚单位,使财政监督的成果进入各级党委(党组)选人用人程序、党政纪和法纪惩处程序、干部教育程序。财政监督要结合“金财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与被监督单位的联网,建立利民惠民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协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监管视角和监管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适时监控,形成监管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应该介入到事前和事中,财政监督部门应该随时掌 握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而不是停留在事后的检查和处理中。
六、实行集中核算报账管理
一要改革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和绩效预算。在专项支出预算编制形式上,改过去按资金用途和支出项目分类编制为按部门、分项目或分工程编制。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由过去的“基数增长法”,改为“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并举的预算编制方法,以集中有限的支农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投入。在编制内容上,由过去的预算内、预算外收支分别编制、分别执行,行政、事业经费和基建支出、支农支出分别核定、互不衔接改为综合预算。在编制时间上,提前到每年度的第三季度编制下年度的预算,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在支农资金的安排上,要根据项目执行的效果、效益情况,安排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二要推进专项资金集中核算报账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专项资金专户,应注意资金使用上的乱支滥用及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失浪费等问题,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从政治、法律等层面建立多重问责规定,明确各级政府在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责、权、利”,对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损失和浪费以及资金没能发挥效益的要追究单位和个人的相关责任。
第二篇:企业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企业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目录
摘 要„„„„„„„„„„„„„„„„„„„„„„„„„„„„„„„„„„1 关键词 „„„„„„„„„„„„„„„„„„„„„„„„„„„„„1 1 会计监管的含义及其构成„„„„„„„„„„„„„„„„„„„„1 1.1 会计监管含义„„„„„„„„„„„„„„„„„„„„„„„„1 1.2 会计监管构成„„„„„„„„„„„„„„„„„„„„„„„„1 1.2.1单位内部会计监„„„„„„„„„„„„„„„„„„„„„1 1.2.2政府监管„„„„„„„„„„„„„„„„„„„„„„„„2 1.2.3社会监管„„„„„„„„„„„„„„„„„„„„„„„„2 2企业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 2.1 企业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 2.1.1 内部控制不严格„„„„„„„„„„„„„„„„„„„„„2 2.1.2 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较少„„„„„„„„„„„„„„„„„„2 2.1.3 盲目投资,导致利润增长缓慢„„„„„„„„„„„„„„„3 2.2 企业会计监管问题出现的起因„„„„„„„„„„„„„„„„„3 2.2.1 会计监管弱化表现„„„„„„„„„„„„„„„„„„„„3 2.2.2 外部治理结构不成熟„„„„„„„„„„„„„„„„„„„4 2.2.3 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4 3加强企业会计监管的主要措施„„„„„„„„„„„„„„„„„„4 3.1 优化内外部环境„„„„„„„„„„„„„„„„„„„„„„„4 3.1.1关于企业外部环境„„„„„„„„„„„„„„„„„„„„4 3.1.2关于企业内部环境„„„„„„„„„„„„„„„„„„„„5 3.2 建立协调有序的监管问题„„„„„„„„„„„„„„„„„„„5 3.2.1 强化会计监管制度,尤其是会计控制制度„„„„„„„„„„5 3.2.2 强化经理市场,引入竞争问题„„„„„„„„„„„„„„„6 3.2.3 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6
3.2.4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6 结论„„„„„„„„„„„„„„„„„„„„„„„„„„„„„„6 参考文献„„„„„„„„„„„„„„„„„„„„„„„„„„„„7
企业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会计监管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当前企业会计监管弱化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企业加强会计监管指明方向。重点从其存在的问题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两方面入手,进而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管强化的途径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主要从优化内外部环境以及强化监管途径这两大方面入手。企业会计监管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管做好规划,同时也为强化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管作出可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企业制度;会计监管;内部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比较特别的行业,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参与到正常运转国家的经济当中去。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会计工作的内容直接与相关各经济主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偶遇加强会计监管,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运行,减少经济犯罪、促进科学发展的中国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北京下,企业通过建立现代的会计制度,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且更应该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促进健康发展我国经济。
1会计监管的含义及其构成
1.1 会计监管含义
狭义的会计监管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它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广义方面,会计监管还包括对会计监管活动的再监管。因此,会计监管有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之分,其中,外部监管包括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1.2 会计监管构成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位内部监管、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体系。
1.2.1单位内部会计监管
单位内部监管的主体是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内部监管的对象是单
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管中的任务主要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管,保证单位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内部规定。1.2.2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是指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管检查。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监管检查的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形式监管权,并依法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1.2.3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是指有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证的一种监管制度。通过对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再监管,有利于呗审计单位依法经营、科学管理,提高会计核算和监管水平。从宏观层面说,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有利于规范会计秩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企业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企业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 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内部控制在行业中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其系统害是不够强化,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仅限于从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那些经常出现的问题较易建立一些强化的内部控制系统来控制,但对于不经常发生的个别项目,无法建立相关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来控制,难免会有一些遗漏。对于企业而言,商业环节复杂,参与内部控制系统是无法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很难形成一个网络系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达到良好的结果。一些企业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变化如缺乏远见,使管理滞后,未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系统。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但同时监管机构如注册会计师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了社会监管前也没有损失。所以企业外部监管流于形式,造成更多的偏见,对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监管只是表面现象,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2.1.2 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较少
企业有时为了追求利益,不惜聘请非专业人员工作,员工有一些专业知识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部门员工培训、在职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水平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知识文件和规章制度。经理冷漠,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很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关键环节失控,或共谋欺诈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现象。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与企业的发展,使财务会计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企业信息失真的现象更加严重。
2.1.3 盲目投资,导致利润增长缓慢
公司在拟定公司战略目标时,普遍以为公司的战略拟定应当有一个远大的开展方针,来鼓励公司的发展。在国内公司间盛行一种定向思维,即以为公司的战略决策即是要使公司的规划越来越大,在这种战略办理指导思维的指引下。公司纷繁走上了扩展公司的规模,实施跨越式开展的路途。公司经过在所谓的强强联合和强弱联合思维下,诞生了像许多公司相同的集团化,在资金、人员、实力方面完成了提升。可是,由于公司的规模太过于庞大,难以构成彼此相关、彼此配合的会计监管管理体系,并不能真实发挥出规划效应和协作优势,而且缺少核心竞争力,致使预期收益不抱负错字或许由于利益重新分配不妥致使冲突、矛盾加剧,或许由于公司遽然扩大、会计监管管理能力短缺等而宣告失利,最后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赢利减少,乃至接近了亏本的情况。2.2 企业会计监管问题出现的起因
我国企业会计监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了企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2.2.1 会计监管弱化表现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初具规模,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完全建立,并在背景下,从会计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首先需要服从公司法定代表人。由于公司的经理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由于受到管理或受利益诱惑,往往按照管理者的意图,会计监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导致了控阵公司会计监管的严重削弱。
此外,公司的财务和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外部会计监管系统是不满意的。目前,外部监管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由公司承担的主管部门,导致了地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大多数中小公司都存在建账不规范的现象,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做假账或设有多套帐成为了普遍现象。真实的账簿只会提供给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看,反应的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真实数据。但是,公司提供给税务机关和银行的却是在真实报表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而成的。比如送给税务
机关的报表,更多地是披露公司虚假的亏损信息,从而趁机少纳税或者不纳税;比如送给银行担保机构的报表,通常用权责发生制提前确认公司收入,重点表明的公司的盈利情况,让担保机构认识到公司的经济能力和信用等级。公司中类似的不规范的会计报表成为了限制公司会计核算问题的重要障碍。2.2.2 外部治理结构不成熟
尽管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的力度,但惩罚的威慑是非常有限的,违反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内部驱动器,远胜于监管惩罚威慑。其次,社会中介中也出现监管和约束的力量不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新闻媒体和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机构应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在上市公司治理。注册会计师专业的会计人员,特别是,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者的市场经济秩序。财务审计报告出具独立、公正和诚实信用,确保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失真的证券市场。从事件的后果如安然和会计人员舞弊会导致整个社会信用危机,造成市场动荡。在我国,尽管机构和组织来监管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但强度是不够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类型的违反上市公司不断暴露,“装箱单”和“利润“泡沫”和“资产转移”等现象,很多情况下是根据计划和参与的中介机构。由于缺乏监管和惩罚的中介机构,由经济利益,中介机构发挥公司治理监管的热情远不及“阴谋”。2.2.3 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管设计和操作取决于创建、管理和监管体系、伦理和价值观。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对公司效率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基层员工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和行为。它是基于基本的目标和价值观为核心的公司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想法——行为系列,公司组织,创建公司的氛围和环境,以及调动积极性的员工,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管理者缺乏恰当的道德、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为公司的职能部门不清楚,也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员工对公司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也缺乏理解,是一种被动接受管理。所有的这些严重制约公司有效运行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
3加强企业会计监管的主要措施 3.1 优化内外部环境
3.1.1关于企业外部环境
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环境予以支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明晰产权,改进企业行政当局的奖惩制度,用行政法规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加快健全金融体制和价格体制建设的步伐,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不断强化市场问题,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要注意到,企业应努力减少影响经营决策时的行政因素,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取消企业领导的行政级别待遇,企业的领导不再由行政部门指派,而是去社会上公开招聘,遴选出由市场磨练出的真正企业家。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信息才是有效的,企业利用这样的信息才会在企业发挥良好的作用,为会计监管在企业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3.1.2关于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的领导者想要牢固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并使其发展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会计监管自然成为完成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而得到重视从而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在今后组织的企业领导人培训中增加会计监管的内容,在经济师等职称考试中适当增加会计监管这方面的知识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素质的会计监管人员队伍是会计监管发展的中流砥柱,培养高素质的会计监管人员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进行:首先,改革现有会计监管知识体系,剔出不切实际的理论;其次,广泛在各级院校的经济和会计专业中开设会计监管课程;最后,加强后续教育。当今世界处于计算机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监管通用软件,了解最新会计监管软件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3.2 建立协调有序的监管问题
3.2.1 强化会计监管制度,尤其是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监管是指为了一个部门或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作,而做出的经济信息的保护,控制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率,并在部门和公司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控手段。它的目的是保护部门或公司资源资产,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提供保障,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监管的有效运行的基础和管理各部门和公司,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部门和公司的会计监管,内部会计控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严格来说,内部公司治理和会计监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以内部治理相关的许多方面的会计监管,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监管环境。在许多活动的会计监管,如责任分工,权限和审批,审查,监管和控制,物理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公司治理,会计监管是内部监管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强化会计监管,特别是会计控制系统改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加强和有
效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重要的作用。3.2.2 强化经理市场,引入竞争问题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的方法,优异的公司运营管理人才必定在市场中产生,在竞赛中生长。当前,中国的经理市场基本上还处于起步期间,主要在私营公司和外企中发挥了可观的效果,而关于国有公司而言,仍是经过方案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录用方法来选择高级经理人。这样的话经理市场对管理者为追其本身利益对财政信息进行点缀的行动,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监管和约束效果。强化经理市场,要要点抓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加快现代化公司管理条例的建设脚步,变革传统的以行政录用为主的选拔委任问题,使公司可以独当一面地行使用人自主权,变成真实的经理市场需求主体。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激励约束、指导服务功能、评估判定,将竞赛问题引进经理市场,由市场安排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第三,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随着中国经理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盲目性、无序性的坏处也日益凸显,有必要导致注重并采纳有效办法加以解决。
3.2.3 强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不可否认,法律系统在市场问题中起着决定性的效果,缺少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也就无法树立科学的公司管理问题,强化有关法律法规是燃眉之急,也是久远之计。在中国,有关的法律准则还非常缺乏,如证券法、公司法等不注重民事责任,缺少对违法违规者的行之有效制裁,也缺少对受害者的民事补偿救助,致使有关人员的违规成本低,中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更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因而,既要赶快树立和强化有关法律法规系统,又要严格执行,造就良好的法制环境。例如,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准则和团体诉讼准则,强化大股东、董事和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将有助于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有助于公司管理问题的强化。
3.2.4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首先,提高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条件,提高学历需求和添加考试层级,把学历提高为大学本科以上,并为会计、审计类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报名需经过考前的强制性训练方可取得考试资历。第二,拓宽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将其业务范围从传统的审计鉴证、税务效劳等扩大到战略规划、准则规划、风险管理等方面。
结论
现代企业会计监管问题不仅关系到单个公司和个人,而且还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经济的增长、资本的配置,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财富与福利水平。只有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充分汲取学习世界经验及教训,自律组织、国家、行业与公司等层面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成功地处理公司管理与会计监管存在的疑问,才能使国内上市管理与会计监管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从而提高公司质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 丁飞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会计监管》 商业文化 2012.3 [2] 阎达五 王建英 《企业会计监管标特征研究》 财务与会计 2012.10 [3] 黄世忠 《企业会计监管其防范对策》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2 [4] 侯芬娥 《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思考》 财会研究 2010.2 [5] 岳殿民 《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3 [6] 王娜娜 《企业会计监管行为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学校 2011 [7] 王蕊 《企业会计监管的动因及对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2 [8] 干红芳 《企业会计监管动机及防范》 商场现代化 2011.2 [9] 颜永廷 《企业会计监管手段剖析》 财会月刊 2011.5 [10] 甘群 《企业会计监管的手法与治理》 财会研究 2012.12 [11] 孙红梅 《企业会计监管特征分析》 财会月刊 2011.11
[12] 何恩良 《我国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研究》 企业经济 2012.11
第三篇: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论文题名】 中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论文作者】 田军涛
【作者专业】 西方经济学
【导师姓名】 李燕燕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授予时间】 20060510
【 分类号 】 F832.33 F832.2
【 关键词 】 商业银行 银行监管 金融风险 金融创新 社会中介组织
【 摘 要 】
银行监管是监管当局的行政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都要求银行监管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银行监管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监管实践说明,银行监管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监管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银行业的稳健发展。由于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是规模最大、从业人员最多、运作资金占绝对优势、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是银行体系中的主体之一,是国民经济运作中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及金融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适时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相关理论的简述。首先,给出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征。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动因、原则和目标。再次,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不同监管模式分析等方面阐明了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监管问题的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不断向国际银行靠近和趋同的过程中。中国的商业银行监管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更不能忽视国际银行监管的成功经验。本文从制度、技术和组织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在银行监管国际化中的障碍。第三部分是对改进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途径与举措的分析。有效的监管必须紧扣现代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要求信息披露透明化、行业监督自律化、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行政监管的辅助作用。另外,有效的金融监管还要加快监管创新,健全监管内容和方式。
【文摘语种】 中文文摘
【论文页数】 1-51
第四篇:专项资金监管实施方案
专项资金监管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办事处在加强涉农资金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了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建立科学的项目立项程序。根据上级的要求,严格立项程序、立项条件。由农业业务部门严格把关上报的项目单位和项目建设的内容,经财政和相关单位的有关人员实地勘察后,对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才具文联合上报,要求立项和给予资金补助。
二、健全审批和支付管理制度。对上级下达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严格按照上级资金预算文件要求、通过规范的审批程序后拨付。较大的支农资金项目,区财政会同农业部门实地察看后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还切实加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对建设安装工程、大宗物资、材料和设备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严格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基本实现“一本通”支付,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给农民。
三、健全各级报账制管理。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造福工程等支农项目,实行区级财政报账制管理,严格按规定履行报账职责并实行专账核算。同时严格审核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报账或拨付资金。并按规定完整保存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资料,确保相关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完整。
四、实行资金动态监管。建立大额资金支付动态跟踪制度,协同农业部门加强对大额支农专项资金使用跟踪、监控,并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及时对重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开展检查,先后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特大防汛抗旱、财政扶贫等专项资金开展检查,并督促整改落实。牵头成立由纪检、农业、民政等部门为成员的惠民政策督查工作协调小组,采取接受群众举报、进村入户走访群众等方式组织开展惠农资金专项重点检查工作,逐项进行核实。
五、创新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积极整合财政资金支持农村重点项目建设,采取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同时改进监管方式,由原来的重资金使用、轻项目建设监管向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并重转变,实现对支农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坚持项目公开、政策公开、补助标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主动接受上级机关、纪检监察、审计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五篇:专项资金问题
基层反映:
县级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专项资金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项目立项不规范,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一些地方政府在农业项目立项时,不能科学客观地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市场实际和项目效益情况,不做科学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只考虑专项资金数量大小,盲目申报建设项目,一味地为当地争取资金,建设政绩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不顾实际而盲目上马,受益农民群众积极性不高,往往造成“半拉子工程”、“钓鱼工程”,购置机器设备闲置,即使项目建成后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甚至损失浪费。如某县不顾各乡镇群众生产习惯和技术基础,提出全县各乡镇建设万亩蔬菜大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努力争取,上级每年拨付专项资金600多万元,除个别原来基础较好乡镇外近半数乡镇建成的大棚多半未发挥作用,部分大棚未完工,部分大棚里面种植玉米小麦等庄稼,未达到项目建设目标,既浪费了财政资金,给群众造成损失,又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地方配套资金大多不到位,导致项目实施效果打折扣
目前国家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实施项目的自觉性,往往在下达项目计划时,均要求地方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农业专项资金因 1 其特殊性更是如此,项目补助资金越大,配套资金量也就越多,而且硬性规定若地方不配套,就不能立项批复。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为了得到项目就由当地财政部门承诺保证落实地方配套(大多是虚假承诺,甚至财政部门承诺配套后由项目主管单位向财政部门反承诺不需要地方配套资金),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只能采取作假账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应付上级检查,从而使项目建设的内容不能按期、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如某地实施口粮田建设项目,计划批复总投资700多万元,上级下拨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地方应配套200多万元,群众自筹部分200多万元,上报计划时财政部门承诺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直到项目实施结束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分文未到,仅仅使用上级下拨200多万元实施项目,项目达到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财政拨付资金不及时,拨付时间与实施项目需要有冲突。受专项资金拨付层次和时间影响,对于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县级财政部门一般将大部分资金在第三、第四季度拨付,往往在年底形成资金结余,未能及时拨付到实施项目上,导致资金结转数额较大,影响了预算的执行效果。目前许多地方项目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县级财政报账制规定资金拨付根据工程进度进行,但这样一来,资金拨付相对于工程进度产生了滞后,这种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按时完工。项目开始阶段一般需要购置工程材料等支出较多,虽然也有部分预拨项目资金,但资金根本不敷使用,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垫资施工,而后续项目又因为报账资料的不齐全等原因而造 成拨款的滞后,形成项目实施期间一边资金始终紧张滞后,一边资金闲置结余的局面。
一是项目申报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一些部门和单位为了解决经费不足和其它支出的需要,利用申报项目资金套取财政资金,所申请的项目有的虚拟的,有的是已完工项目。上级部门来检查时,用已有项目应付或者做检查组的工作应付了事。如建设项目中机器设备本应为新购设备,但建设单位将旧设备维修后继续使用,却以购买设备名义报账,从而套取资金。
二是虚假配套资金。上级财政在安排对下级财政专项补助时,许多项目都要求落实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而且规定地方不配套,就不予立项。作为下级政府和部门为了支持地方发展,争得上级扶持,只能是先承诺配套,实施过程中,受财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配套足够资金,或者采取虚假配套方式。乡镇在争取专项资金后,往往是“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由于县级财政负担的只是极少部分或根本没有负担,乡镇更是没有能力负担,使建设项目不能按期、全面完成,工程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
配套资金不足或不到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部分财政专项资金要求各级按比例配套,但有些地方财政困难根本拿不出配套资金,因此搞虚假配套或将配套改为自筹,造成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完工,甚至影响工程项目质量。
个别单位在项目申报中积极争取上级对专项资金的投入,并承诺由地方财政或有关部门配套短缺资金,而实际上部门配套资金的承诺往往是一纸空文,或者先配套,再以“项 目申报、验收、提供技术”等名义从项目资金中转回,这就是典型的“钓鱼项目”。“钓鱼项目”是贫困县财政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项目不能按期完成,当年的项目跨甚至个别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以致项目单位“拆东墙补西墙”,有的只能用项目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致使项目质量不能保证。
二、从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效果效益不佳。从目前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看,涉及财政部门、计划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等。这些部门的交叉管理和多头管理容易导致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或牵头管理工程,不利于工程监督管理和尽快实施;同一类型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实施的效能,造成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集中资金办大事的效果,影响到建设项目投资效果。二是管理松懈,损失浪费严重。相关主管部门存在“重分配,轻管理”倾向,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管理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管理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管理少。三是财务管理不严,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不严,核算不规范。一是不按规定实行专帐核算。有的乡镇既没有建立专项资金专帐,也没有建立专项资金台账,而是与单位经费户混收混支,有的甚至将资金拨付下属站办所或村级核算,致使专项资金收支不能一目了然,专项资金管理难以保证专款专用,专项资金结余也无法正常体现。二是工程结算手续不完善。工程项目投资不附材料采购原始清单,也不以审计结果为结算依据,而是根据工程概算编制工程决算书后按工程承包价开税票结账。三是资金拨入不按收入核算,而是作为负债类如“暂存款”核算,想方设法 逃避监督。四是支出票据不合规。承包方为了逃避税款,用材料购买发票代替工程建安发票领取工程款。五是不按规定实行专帐结算,而是用现金支付工程款。六是形成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
没有按规定实行专帐核算,与单位业务经费户混收混支,有的甚至将资金拨至下属单位账户核算。既混淆了资金性质,又难以保证专款专用。某水电网因民事诉讼事项单位账户被冻结,将“防洪保安费”等专项资金转至下属一集体性质企业单位核算,既为挤占资金提供方便,又使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
会计核算不真实、不规范,信息失真。一是某些单位通过往来科目转移专项资金,以拨代支,资金拨付即列支出,有时就以收缴往来款的理由收缴专项资金,供其使用,或者直接在收款单位列支费用。二是部分专项资金未全部纳入专户管理。有的单位专项资金不单独核算,直接混入其它收入中统收统支,在收支中无法区分专项资金和正常收支,也无法看出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存在问题无法发现,违反了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三是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用大量白条子或用当地税务部门代开正规票据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侵占国家资金。四是管理不够规范。执行财政资金报账程序上、手续上不严谨,存在大额提现问题。
三、从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
一是项目实施未按规定实行招投标制、公示制。有的项 目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在组织招投标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有些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给投标企业带来极大损失,有的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给投标单位串通投标提供了机会,有的在资格预审确定投标单位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有的部分项目该招标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或者搞虚假招标,有些直接发包,或改为一对一议标。
有的项目单位作为投资主体,在组织招投标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有些明招暗定,搞虚假招标,给投标企业带来极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依法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给投标单位串通投标提供了机会。(2)用招标书赚钱,用保证金谋息。(3)在资格预审确定投标单位时,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和排斥性。评标不公正、不科学,询标不公正,部分招标,明招暗定或半招半定。(4)部分项目该招标不招标、规避公开招标或者搞虚假招标,有些直接发包,或改为一对一议标。(5)工程有中介参与运作。
二是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一是将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正常经费开支;二是虚列专项支出,然后以企业“土地租金”等名义做单位收入,用于经费开支;三是采取将专项资金拨付到村级,后收回的方式挪用;四是串项移位,改变建设内容和地点,造成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
主要表现为:(1)挤占专项资金用于政府的日常性开支;(2)将社保专项资金串项使用;(3)私设“小金库”,用于办公费和招待费支出。(4)虚报冒领、套取专项资金。一是无中生有报假项目,从中套取国家专项资金;二是多报补贴对象和扩大补贴基数,冒领专项资金。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房屋维修经费部分列支其他办公经费;基建部门不经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虚报预算款项,截留资金用于招待和请客送礼;救灾专项资金被用于探访困难群众的慰问金等。
主要是公用支出挤占专项资金,造成项目无资金结转或不能全额拨付导致截留,或者虚开发票,挪用专项资金等。有的甚至占用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不足,至上而下通过层层盘剥,最后真正落实到其应有用途上的资金大幅缩水。尽管这几年国家财政在监管专项资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化肥补贴、玉米补贴等到户资金都实行“一卡通”,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一些明显问题的发生,但这些资金和其他类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不足,有的还用于建房买车等。(2)一些属于动态管理的专项资金,在执行过程中会发生增减变化,但部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3)个别单位巧立名目用专项资金列支招待费等一些非项目性支出。(4)在发放资金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出具的收据金额和实付现金不一致等等。
三是未按规定严格执行专项资金预算,一是个别单位对 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专款专用,将一些非计划支出如日常公用经费挤进了专项资金,形成专项资金的规模、额度被人为地削减、挤占。二是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其他支出,特别是用专项资金购车、建房和发放奖金福利等。三是收入支出长期挂往来账未及时清理。
1、预算编制不科学。县级财政预算编制一般采用部门预算,制定标准定额,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模式,然而有些专项资金年初无法预测,特别是上级追加的专项资金根本无法预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有些县级财政部门只是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分块预留,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一、滞拨、挪用专项资金。有的专项资金没有及时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导致专项资金的闲臵,形成较大结余;有的资金拨付到了实施单位但未及时拨付到项目,造成项目不能正常实施,延误项目的时效性;串项、挪用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扭曲了专项资金的真实用途。
2、专款不专用或滥用。有些单位争取项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只要是项目就一定争取,然而项目资金到位后,工程却迟迟不开工,有的开工后才发现不符合当地实际,造成了专项资金闲置和浪费。有些单位争取项目的动机不端正,视项目资金为“唐僧肉”,总想着“雁过拔毛”,用项目套取资金后,随意改变资金用途,部分甚至全部挤占、挪用项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