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0516 关于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
关于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
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中办发„2015‟41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15‟56号),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自治、依法协商和民主集中的原则,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协商目录。各县(市、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 1 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等纳入协商范畴,合理确定协商内容,建立村(社区)协商目录。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公共服务、物业服务等;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村(居)民(代表)会议表决事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
(二)明确协商主体。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作为协商主体。涉及行政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单靠某一村(社区)无法开展协商时,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组织开展协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村民小组,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居民进行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协商中应当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
(三)丰富协商形式。充分发挥“居民说事”“民情夜 2 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民主日”“民情恳谈日”等活动载体作用,采取党员议事会、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议事会、物业联席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网格协商、楼栋协商、村(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访谈、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发挥现代媒体方便快捷的优势,以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微信平台等形式,搭建网络协商平台。
(四)规范协商程序。协商的一般程序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协商议题,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过书面及其他方式,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提前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由村(社区)党组织或村(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协商,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意见;协商意见由法定责任主体组织实施,实施情况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及时反馈。跨村(社区)协商的程序,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基层政府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法律法规规定由村(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办理的事项,必须经过村(居)民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
三、组织实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固确立村(社区)党组织在协商活动中的领导地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协商全过程和各方 3 面,保证城乡社区协商始终沿着正确轨道推进。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组织领导,注意研究解决协商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提出工作建议。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协商活动,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健全工作机制。县、乡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办法。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要针对人口集中的村(社区)、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等不同类型,加强分类指导,合理设计协商方案,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协商与行政村(社区)协商的联动机制,推动协商工作深入开展。加强社区协商与其他协商民主形式的制度衔接,畅通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协助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协商。
(三)完善保障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健全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促进社区回归自治“本位”,为开展协商活动提供有力保证。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经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 4 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规定且受村(居)民委员会委托组织群众协商的人员,给予适当误工补贴,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支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社工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协助协商事务运作和协商成果落实,为社区协商提供专业支持。
(四)加强宣传动员。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开展协商活动。开展基层干部和行政村、社区工作者专题培训,提高组织开展协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县(市、区)2016年要分别确定1个乡镇(街道)开展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民主协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宣传推广,促进城乡社区协商规范有序发展,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二篇: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有关法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有效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在基层群众中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努力形成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各项政策落实;有利于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结果合法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防止议而不决。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
(四)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协商内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合理确定协商内容,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
(二)确定协商主体。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作为协商主体。涉及行政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单靠某一村(社区)无法开展协商时,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组织开展协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村民小组,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居民进行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协商中应当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
(三)拓展协商形式。坚持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可以采取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村(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以民情恳谈日、社区(驻村)警务室开放日、村(居)民论坛、妇女之家等为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开辟社情民意网络征集渠道,为城乡居民搭建网络协商平台。
(四)规范协商程序。协商的一般程序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协商议题,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提前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协商,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意见;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等。对于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要经过专题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程序进行协商。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当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跨村(社区)协商的协商程序,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
(五)运用协商成果。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协商组织者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基层政府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党的领导。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组织领导,注意研究解决协商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全面推进村(社区)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城乡社区协商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协商活动,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办法。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特点,设计协商方案,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推进乡镇、街道协商民主建设,提高乡镇、街道指导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商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协商与行政村、社区协商的联动机制,推动协商工作深入开展。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协助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协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加强监督,保障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强对协商工作的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法规,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法律支撑。县(市、区、旗)和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规定且受村(居)民委员会委托组织群众协商的人员,给予适当误工补贴,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
(四)提升城乡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群众依法表达意见,积极参与协商。开展基层干部和行政村、社区工作者专题培训,提高组织开展协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发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开展协商活动。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第三篇:佛山市高明区对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 1 — 附件
佛山市高明区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委办〔2016〕45号)《中共佛山市委办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佛山市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佛委办〔2017〕37号)精神,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基层群众自治和依法协商有机统一,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城乡社区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统筹资源力量,不断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等。
——坚持群众自治。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的城乡社区,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实践。
——坚持依法协商。在宪法和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协商,依法确定协商内容、协商主体、协商程序,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成果合法有效。
——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也兼顾少数人的诉求。坚持先协商后决策,先协商后实施,公开透明,求同存异,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出现议而不决情况时,通过不同层面建立的表决机制进行表决,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抓好社区协商建设成果的示范引领,由点及面,依法有序、积极稳妥推进全区城乡社区协商建设。到2020年底全区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 3 — 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细化协商内容 坚持从村(居)民自治实际出发,将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等纳入协商范畴,建立我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目录,合理确定协商内容。主要包括: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方案;村(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村(居)民小组的划分,村(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选址及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村(社区)长期建设规划、工作计划;村庄建设整治和拆迁改造规划、计划的编制和调整;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的制订和修改;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土地确权、林地开发与利用、宅基地分配、村(社区)接受社会捐赠财物的使用与分配、困难群体救助、特殊群体帮扶等民生保障;“三留守”人员服务、“空巢”老人服务、旧楼电梯加装、宠物管理、餐饮污染管理、排污管入村和垃圾收集等村(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法律
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等。
(二)明确协商主体 根据协商内容涉及范围,合理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区有关部门、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党组织、村(居)民小组、村(居)民代表、驻村(社区)单位、基层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非户籍居民代表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作为协商主体。
涉及单个村(居)民小组公共事务和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会同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牵头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村(居)民小组(驻社区单位、楼栋、小区)的重要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会同村(居)委会牵头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开展协商。涉及两个以上村(社区)或超出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协调范围的重要事项,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开展协商。
— 5 — 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应当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提供参考意见。根据议题的需要,协商中应当吸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
(三)规范协商形式 要进一步健全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议事规程,完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把协商的价值取向和规则制度融入村规民约,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实践提供指导。各镇(街道)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居)民理事会、议事监事会、村组“议事会”、“乡村振兴促进会”、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等协商形式,根据参与协商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从方便协商、有效协商出发,可以通过座谈会、决策听证、民主评议、民情恳谈、民意收集、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楼栋协商等方式进行协商。结合现有服务设施、办公场所的实际,借助党群服务中心、驻点联系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党员活动室,设立实体议事厅等场所,因地制宜搭建协商议事平台,作为村(社区)开展协商活动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借助高明通、QQ 群、微信群、微博
等网络平台,设立虚拟议事厅,组织协商主体进行协商,为城乡居民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协商平台。
(四)规范协商程序 城乡社区协商要针对不同协商形式,制定严格的协商程序和议事规程。社区协商的一般程序如下:
1.提出协商议题。村(居)民、网格员、楼长、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等协商主体围绕社区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环境整治等协商目录内容,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讨论提出协商议题。探索开展社区“居民提案”的做法,坚持问需、问计、问政于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每年村(社区)的实事干什么、怎么干,由村(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共同商量提出。
2.确定协商议题。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协商议题,并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
3.公布协商信息。协商议题确定后,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制定具体协商方案,并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电话、网络、短信、微信等合适有效的方式,在协商会议前向各方通报协商议题、背景、问题解决参考方案以及协商形式、时间、地点、协商主体等相关信息,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商主体能
— 7 — 够充分酝酿、研究、评估。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在协商之前应征求相关人员意见,并将征集(征求)的意见一并提供给各协商主体。
4.组织开展协商。根据确定的协商方案,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牵头组织人员开展民主协商、平等议事,实行一事一议。议事主要有四个流程:一是由议题召集人说明议题来源、审查情况、具体内容和议事规则;二是由议题提出人对议题进行说明;三是参会人员就议题发表意见,议题召集人就议题和各方意见发言,组织进行协商;四是由参会的各方对协商形成的基本共识进行举手或投票表决,实行民主集中制,形成协商意见。协商须按规定做好会议记录。协商无法形成基本共识的,待条件成熟后,可进行再次协商。
5.确认协商成果。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协商主体签名确认协商意见,重大事项可进行公证或律师见证。跨村(社区)协商的程序,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协商一致但依法需要经过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的,应当提交上述有关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当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法律法规对有关事项的决定有规定的,协商后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6.公开协商成果。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要通过电话、网络或书面等多种方式,将协商成果向各利益相关方及时通报。同时,要利用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高明通等平台,将协商事项和协商成果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监督。
(五)运用协商成果 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和监督机制。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村(社区)网络论坛、高明通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需要协商利益相关方实施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监督落实,及时将实施情况反馈给其他利益相关方;受镇政府(街道办)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要及时向镇政府(街道办)或有关部门报告协商成果或协商分歧情况,各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需区职能部门落实的社区协商事项,区职能部门要认真督促落实,并及时向协商事项利益相关方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协商组织者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成果的实施运用等情况接受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和查询。协商结果不
— 9 —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镇政府(街道办)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六)健全协商制度 各镇(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协商实施办法,将城乡社区协商始终贯彻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探索建立“议事协商日”制度,村(社区)在制定协商活动工作计划时,要明确每季度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协商活动,并相对固定一日为“议事协商日”。遇有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召集有关协商主体开展协商,使协商工作成为村(社区)推动自治的常规方法和工作。要建立分层次协商制度,建立村民小组、楼宇(居民小区),村(社区)协商制度,坚持先民主协商后民主决策,形成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五位一体”的基层自治制度。要建立完善议事协商工作制度,规范协商过程。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重大协商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要纳入村(社区)档案归档范围,并按规定规范管理和利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重大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镇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
要结合城乡社区协商的具体实践,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具体措施,提高协商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保障,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社区协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健全工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商中的重要问题;落实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协商与镇(街道)协商的联动机制,加强镇(街道)对城乡社区协商的指导,将协商成效纳入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与村(居)委会双向考核。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切实加强“三社联动”工作,协助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协商。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等不同特点,专门设计协商方案,确定协商内容,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推进镇(街道)协商民主建设,提高镇(街道)指导村、社区协商
— 11 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加强监督,确保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大保障力度 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政策法规,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法律支撑。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城乡社区工作经费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社区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要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推动社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工作。有条件的地方,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镇(街道)同意,可以制定城乡社区协商误工补贴具体办法,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接受监督。
(四)提升居民参与协商能力 大力开展基层干部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者专题培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基本内容,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城乡社区协商组织者和参与协商的群众熟练掌握并运用开展社区协商的方法和程序,提高协商的实效性。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城乡居民树立正确的、理性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避免过激的、非理性的和无秩序的参与城乡社区协商。
(五)及时总结经验
积极发挥组织、民政部门在城乡社区协商中的作用,加强对城乡社区协商的理论研究和检查指导,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制度,为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及时发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健康有序发展。
附件:高明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目录
— 13 附件
高明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目录
一、党群服务类
1、在职党员进村(社区)报到服务活动及管理 2、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3、村企结对共建活动 4、党群共建相关制度
二、制度建设类
5、城乡社区协商制度的制订和修改 6、居民公约(村居公约)、业主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集体经济组织章程的制订和修改 7、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制度的制订和修改 8、小区重大议事流程、议事规则的制订和修改
三、公共服务类
9、兴修道路、桥梁、水利等村(社区)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建设管理
10、门禁改造、视频监控、电子快递柜、充电桩设立 11、村(社区)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 12、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选址及场所基础设施建设 13、道路更新与命名 14、物业公司选聘 15、健身器材的选址 16、物业与业主公共管理事务、老旧小区(无物管)的管理、旧楼加装电梯、宠物管理 17、小区公共部位广告招租 18、地质灾害的整治 19、村(社区)文体活动 20、公益广告制作及安放
四、民生服务类
21、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设立、改选 22、推选村(居)民小组长、楼栋长 23、亮化绿化、电梯、二次供水养护管理、日常保洁 24、下水道、道路、化粪池疏通整修,公共停车位设定及管理,遮阳、雨棚安装 25、通讯光缆、弱电线路安全隐患部门协商
— 15 26、大面积房屋质量、阳光维权 27、邻里纠纷调处
28、公共部位设施修缮 29、帮扶和慰问困难党员、困难群体救助、爱心帮扶 30、妇女儿童社会工作 31、社区治安维护、环境卫生清理、道路交通整治等公共治理 32、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宣传 33、志愿服务活动及宣传
五、民主监督及财务管理类
34、村(居)财务公开 35、维修基金监管使用 36、公共资金收支监督 37、物管服务、村(居)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 38、举报信箱 39、财务预决算 40、集体经济大额资金的使用 41、集体举债 42、集体资产处置 43、集体收益分配等
44、村(居)财务安排及大额资金的管理使用
六、村(居)务管理类
45、村(居)委会换届选举 46、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47、村(社区)建设整治和拆迁改造规划、计划的编制和调整 48、村(居)民小组的划分、网格的划分
49、推选村(居)民小组长、经济社社长。
50、村(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 51、村(社区)级集体资产资源和经济项目发包出租 52、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招投标方案 53、承包土地变更调整、征用征收补偿分配使用等方案制定
七、其他类
54、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事项 55、当地村(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
第四篇:《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全文及解读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全文及解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做了系统性部署。将城乡社区协商,确立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举措,从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出发,保障大家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有关法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有效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在基层群众中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努力形成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各项政策落实;有利于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结果合法有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防止议而不决。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
(四)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协商内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合理确定协商内容,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
(二)确定协商主体。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作为协商主体。涉及行政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牵头,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重要事项,单靠某一村(社区)无法开展协商时,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组织开展协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村民小组,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居民进行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协商中应当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
(三)拓展协商形式。坚持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规程。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可以采取村(居)民议事会、村(居)民理事会、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村(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以民情恳谈日、社区(驻村)警务室开放日、村(居)民论坛、妇女之家等为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开辟社情民意网络征集渠道,为城乡居民搭建网络协商平台。
(四)规范协商程序。协商的一般程序是: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协商议题,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向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提前通报协商内容和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协商,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形成协商意见;组织实施协商成果,向协商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反馈落实情况等。对于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要经过专题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等程序进行协商。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当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跨村(社区)协商的协商程序,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
(五)运用协商成果。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受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协商结果要及时向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协商组织者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结果违反法律法规的,基层政府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党的领导。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组织领导,注意研究解决协商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提出工作建议。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全面推进村(社区)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城乡社区协商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协商活动,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办法。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特点,设计协商方案,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推进乡镇、街道协商民主建设,提高乡镇、街道指导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商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协商与行政村、社区协商的联动机制,推动协商工作深入开展。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协助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协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加强监督,保障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强对协商工作的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法规,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法律支撑。县(市、区、旗)和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规定且受村(居)民委员会委托组织群众协商的人员,给予适当误工补贴,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
(四)提升城乡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群众依法表达意见,积极参与协商。开展基层干部和行政村、社区工作者专题培训,提高组织开展协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发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开展协商活动。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解读:协商于民 协商为民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就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做出系统性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城乡社区协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目前,城乡社区普遍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城乡社区协商以不同形式普遍开展起来,并且日益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途径。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制定出台《意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协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开展基层协商提出了要求。城乡社区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民主协商的重心。目前,我国城乡社区协商在各地普遍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各地普遍存在着协商发展不平衡、协商程序不规范、协商制度化建设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出台规范性文件。《意见》通过明确协商的内容、主体、形式、程序、保障等,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是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需要。城乡社区协商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意见》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确保各类主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用群众习惯的方式来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通过平等理性协商达成共识,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是实现和维护好基层群众利益的需要。总书记强调,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意见》明确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城乡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为重点协商内容,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李立国表示,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有一些根本性的遵循: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社区协商的各个环节,把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在协商程序、协商环节之中,确保城乡社区协商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协商时既要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又要坚持教育和引导群众,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城乡居民在协商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城乡居民广泛参与协商、自由表达真实意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是要坚持依法协商、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组织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保证协商成果合法有效。同时,还要注重坚持全过程协商和因地制宜,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防止社区协商流于形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基层群众自治是我国最直接、最广泛、最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也是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的坚实基础。李立国说,目前,全国直接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农村人口达到6亿,城镇居民超过3亿,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的组织形式,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基本由村(居)民协商决定。同时,结合参与主体的情况和协商的具体事项,各地还探索了民情恳谈会、乡村论坛、社区议事会和民主听证会等多种协商形式,搭建起城乡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决策的平台,为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渠道。
李立国表示,《意见》重点围绕“协商什么、和谁协商、如何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问题,使协商成为基层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是在协商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意见》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在协商内容、协商程序上的领导地位;强调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基层群众自治框架内的制度安排,在协商中,要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民主协商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坚持依法协商,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结果合法有效。
二是确保协商主体更具有广泛性。《意见》中将协商主体确定为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驻村(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居民、非户籍居民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同时,还可以根据协商的事项及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从而实现最广泛的协商,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权利。
三是使协商成果得到更有效落实。在现实协商中,有时会出现协商形式化倾向,有些协商由于事项复杂、利益分歧严重,导致协商事项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意见》明确了要建立协商成果的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保障协商成果的有效落实。对于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实现发扬民主与讲求效率的有机统一。
四是进一步体现对协商分类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分类指导,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协商内容,强调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特点,设计协商方案,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要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协商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将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乡社区协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城乡社区协商是用群众习惯的方式来解决群众身边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城乡社区协商?
李立国认为,城乡社区协商作为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完善和发展需要一定条件:一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指导办法。二是要稳步推进乡镇、街道的协商民主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对行政村、社区协商活动的指导,促进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律法规,为协商实践提供法律支撑。四是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支持,通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五是要提升城乡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通过广泛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营造城乡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健康有序发展。
李立国表示,要将协商贯穿于群众自治的全过程。要将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乡社区协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听取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建议,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积极吸收相关利益主体参与村(居)务日常管理,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健全监督机制、深化村(居)务公开、规范民主评议,充分发挥相关利益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监督作用。
第五篇:街道城乡社区协商经验材料
议事协商五步走 巧解社区治理题
XX区XXX街道(2017年8月)
XX街道坐落于XXX,始建于1985年,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旧社区。2015年XXX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提升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议事协商组织作用,引领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不断社区推进治理和服务创新再上新水平。
一、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程序规范化
社区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中心任务,以服务居民群众为主线,坚持把议事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居民议事协商工作流程》,以工作标准体化推进程序规范化。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特点,合理确定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等协商主要内容,搭建了社区决策、听证、协调、咨询等4类协商载体,制定了提议、告知、协商、决策、反馈、监督5项基本流程,建立了“阳光议事厅”,定期组织召开由大党委成员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及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议事协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社区重大 事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初步建立了由社区党委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议事协商工作格局。
二、推进良性互动,实现主体多元化
议事协商,就是要以居民为中心,变被动协商为主动协商,实现由“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社区在议事协商中,注重拓宽参与范围,通过协同共治推进协商主体多元化,进而解决群众个性化诉求,推进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制度,推行“一核多元”的主体参与模式,即以社区“两委”为核心,事务相关方共同参与,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依托圆桌会、恳谈会、评议会等传统平台,采取社区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物业联席会、小区协商、楼栋协商等形式,带动老年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小区业主QQ群等平台,面向中青年群体有效搜集社情民意,开展线上协商。请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街道科室等介入协商活动,充分实现各方平等友好协商、思维有效激发。
三、探索工作模式,实现协商科学化
在工作实践中,社区逐步探索出“X+6”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参与社区建设。“X”,即X种方式广收议题,开辟专题会议、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电话邮箱、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控。“6”,6步议事协商规范流程,确定协商议题和主体、召开 协商会议、公告协商结果、运用协商结果、实施过程监督、居民满意度评价。社区通过对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的探索,规范社区协商制度,引导居民增强协商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协商,监督协商成果的落实,形成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多路径收集议题、分层次协商议事、按流程逐步落实的社区协商治理新格局。
四、充分运用成果,实现评价制度化
老旧社区停车是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征集解决办法,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对办法进行筛选或提出其他意见,最终大部分居民赞成减少荒废绿地,规划停车位。为此,社区协调物业服务企业、园林、市政、社区党员代表、楼栋长代表、有车居民代表、无车居民代表等7方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协商通过在保证小区整体绿化面积合格的基础上,取消一定比例的荒废绿地以增设车位。社区负责对小区全部居民家庭用车进行登记,园林部门规划处退率换车位草图,物业公司对停车线进行规划,园林、市政部门联合进行施工,社区居民对实施过程及长效机制进行监管,并按照规定停车。问题解决后,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及时建立了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制度,明确需要议事协商组织落实的事项,议事协商组织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居务公开栏、新媒体平台、居民评议等渠道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居民有权对协商结果、落实情况、长效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成绩将 作为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与收入直接挂钩。
五、提高治理能力,实现协商经常化
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决策前的协商、社区决策中的实施和社区决策后的评价,用居民习惯的方式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提升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通过广泛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营造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居民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健康有序发展。早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坚持问题导向,对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早发现、早治理,主动出击。微治,让老邻居变成新朋友。在处理邻里、家庭矛盾时善于“开小会”、把会开到居民家里,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矛盾纠纷。巧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培育草根领袖,发展院落、楼门、社会组织自治等民主形式,拓宽社区参与渠道,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在社区内营造关心、支持、参与议事协商的良好氛围,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协商活动。
小到居民家事,大到小区难事、社区要事,都可以进“社区议事厅”讨论、商量,意识协商模式的探索使居民有了反映问题、商议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