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户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户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户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涉农产业日趋繁荣,大量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相继被征用开发,失地农民群体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妥善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户县就业工作的热点和难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户县县委、县政府着眼发展,立足民生,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2013年,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列为年度“十件实事”之一,狠抓落实,通过努力,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全县518个行政村,2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0万,其中农业人口48.6万,适龄劳动力33万。2011年以来,配合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全县征用土地面积9800.22亩,主要集中在甘亭、庞光、草堂、五竹和天桥镇。征地涉及71个行政村的5.2万人,其中劳动年龄段内3.58万人,人均失地面积0.188亩。
通过调研发现,户县失地农民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整体失地率较高。据调查,涉及征地的71个行政村5.2万人中,完全失去土地和征地后人均不足0.5亩的失地农民占总数的41%,比如甘亭镇西郊村征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05亩,草堂镇宋南村征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19亩。
二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从被征地农民年龄结构看:40-60岁年龄段内2.2万人,占被征地农民人口的42.3%;
61岁及以上为0.91万人,占被征地农民人口的17.6%。从文化程度结构看:初中以下学历(含初中)失地农民1.72万人,占被征地农民人口的48%。
三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人员较少。目前劳动年龄段内3.58万失地农民中,自谋职业者占总数的17%;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者占总数的75%,留守在家或耕种少许土地的占总数的8%。
四是思想情绪不稳,就业动力不足。中国自古即是农耕文化国家,广大农民土地情节较重,一旦失去耕地,感觉无所依靠,思想情绪极易波动。另有少数农民失地后无所事事,坐吃山空,缺乏强劲就业创业动力,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稳定的隐患。
二、工作成效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工作职责明确。户县根据失地农民的技能特点和实际需求,把培训任务量化,把培训工种细化,充分整合培训机构专业师资,印发了《2013年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2013年就业(创业)培训项目计划指标》。3月初在庞光镇举行了“户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启动仪式”,将培训人员的重心从以往的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向征地拆迁镇的失地农民侧重,重点开展了易于就业的家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烹调师、农机驾驶、计算机操作员等5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网络有内容,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全年共举办宣传咨询活动8场次,出动宣传车12台次,制
作电视新闻滚动播放,悬挂标语80条,散发宣传资料2万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组织编写了《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服务》宣传手册,在征地拆迁村组进行发放,确保被征地村民人手一册,力争达到人人皆知。
三是整合培训力量,灵活培训方式。按照“条件公开、公平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的原则,选择培训设施好、培训能力强、培训质量高的10个培训学校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并依据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实施动态管理,推行“三查二访一证”制度;同时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拓宽失地农民培训渠道。一是依托县教育部门设立的技术职业学校,对于年龄较轻的失地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二是根据失地农民实际情况,采取定点培训和入村设点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由村组组织培训人员,培训机构落实师资力量,提供教材,发放盐、洗衣粉等生活小用品,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三是依托乡镇政府对失地农民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短期实用培训。
四是规范培训流程,实现工作标准化。建立健全定点培训机构各项管理制度,对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组织、教材、课时、培训方式、学员就业等提出明确要求。培训班开班前要做好培训教学计划和课程课时安排,上报培训方案进行审批;培训中,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台帐和考勤表,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培训结束后,要收集学员考核成绩单、身份证复印件、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书等。为了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采取听、看、查、议四类方式每月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规范培训行为,确保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确保培训就业。各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机构的沟通协作,开展订单培训,失地农民学员完成培训课时后,通过考核获得“两证”,培训机构提供一次免费职介,邀请用工单位参加结班考试,供需见面,扩大就业,努力做到“培训一人,鉴定一人,职介一人,就业一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有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参照城镇失业人员的有关就业援助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公益性岗位安臵、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自主创业、有组织劳务输出等有效手段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六是实施项目带动,实现互利互赢。每期培训班开办,要求各定点机构上好第一堂课,开展意识教育,宣讲征地拆迁各项政策,增强广大群众对于政府的理解,减少对拆迁征地的抵触情绪,全力促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我们积极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把扩大就业与实施项目建设相结合,积极联系县内重点项目吸纳失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七是开展技能鉴定,发挥证书作用。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的导向作用。培训机构整理各类资料,鉴定站从国家试题库筛选试题对参训学员考核,合格者发给职业鉴定证书。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执行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规定,实行3人考评组,坚持单人单桌,按号入座,叫号操作,记录清晰,公正评分,认真阅卷,给分详实。目前,户县技能鉴定站共组织开展计算机、家政服务、烹饪等工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鉴定50余场次,考核3000余人。
八是强化监督检查,规范培训行为。为加强对失地农民
就业培训的监督管理和培训指导,户县成立了检查工作小组,不定期地对全县定点培训机构从招生、学员管理、教学管理、档案管理、机构管理、补贴资金申请和使用等6个方面进行检查。同时要求各培训机构在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专业设臵、培训教材、考核方式、培训相关资料和台帐建立等情况以及执行各项培训程序和培训后就业、培训发证、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等方面积极开展自查自纠。使培训机构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培训行为进一步规范。全年未发现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现象。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走访,虽然目前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整体进展顺利,受到失地农民一致认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实际与上级培训要求有一定偏差,工作开展有一定困难。在培训中,户县严格依据西安市人社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市人社发[2012]244号)要求,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时间不低于120小时有效课时,参加SYB创业意识培训时间不低于150小时有效课时。但目前劳动年龄段内的3.58万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者占总数75%,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就导致出现几个问题:
一是符合培训条件的失地农民大多外出或就近务工,无法保证培训有效课时,而有时间参加培训者又多为已到达退休年龄的老人,不符合培训政策。
二是目前就业培训每期开班人数规定为50人,且每人年度内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就业培训,即使培训机构下村开班,仍有很多征地拆迁村只能开办一次培训班,甚至有的征
地拆迁小村由于符合条件人员较少,无法正常开班。
(二)培训工种单一,培训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全县定点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工种10余个。由于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多为村内留守妇女,就业意愿不强,参加培训仅为获得一技之长,方便照顾家庭,而家政、农家乐、计算机等技能课程是她们的主要需求,因此今年所开设的就业培训班主要集中在家政、农家乐、计算机等5个工种的技能培训,这样虽然满足了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但导致了服务员、保健按摩师、烹调师、养老护理员等培训科目无法开班,浪费了培训资源,降低了培训后的就业率。
(三)培训资金不足,就业培训业务受到制约。失地农民的培训、鉴定、职介服务等费用均由政府支出,由于政府财政较为紧张,每年用于就业培训资金只有200多万,这仅能满足五个征地拆迁镇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费用支出,其他镇许多农村劳动力对就业培训愿望强烈,但受资金制约,培训工作无法全面开展。
四、对策与建议
失地农民问题,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好,事关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通过调查思考,我们对于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加快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步伐。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一是全力保障培训经费。目前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就业专项资金,仅能保证部分地区人员开展就业培
训,建议一方面积极联系上级部门,争取增加就业资金经费,另一方面设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基金来源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提留一部分,基金主要用于失地农民技术培训费用的补贴、招收录用失地农民的单位给予配套补助、援助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补贴和对安排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的奖励等项目。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将人社局的“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局的“阳光工程”培训和教育部门“人人技能”工程培训进行全面融合,合理分配失地农民培训学员,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师资力量、专业设臵和培训教材,避免重复培训,造成资源浪费。三是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在岗培训模式。联系县内吸纳失地农民较多的重点企业,对在岗的失地农民从事的车工、铣工、磨工、镗工等教学设备要求较高的工种依托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四是加大失地农民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促进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遵章守纪、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既能有效提升失地农民技能水平,实现稳定就业,又能有力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一举两得。
(二)用活用足政策,创优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政策,用活用足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失地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二是依靠发展经济促就业。一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企业,通过发展经济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失地农民就地消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作用,把扩大就业与实施项目建设相结合,积极联系县内重点项目和企业吸纳失地
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题,又可以改善入驻企业与当地群众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三是依靠强化服务促就业。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依靠就业服务体系联网,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中介组织,向失地农民不定期地提供本地或外地的就业服务信息,疏通求职农民与招聘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有效地引导失地农民本地就业、外出务工和劳务输出。
(三)加大人文关怀,帮助失地农民尽快适应新角色。积极实施人文关怀,对失地农民进行精神帮扶,扫除其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障碍。首先,政府相关领导应经常深入失地农民群体,了解民生民意,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使失地农民切实感受到政府与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进而能顺利适应角色转化。其次,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失地农民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角色定位,积极面对新的生活。再次,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最后,不断加大失地农民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失地农民各项扶持政策,宣传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失地农民丰富的文化生活,最终形成全社会关心失地农民的良好氛围。
2013年11月25日
第二篇:乡镇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乡委 ╳╳乡人民政府
(2010年7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情况作汇报,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乡紧紧围绕 “政府引导、强化培训、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挖掘就业潜力,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努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通过努力,全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自╳╳煤电、水盘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实施以来,全乡征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大,失地农民逐年增加,给培训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2003年以来,全乡大项目建设、失地农户安置、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置等共征地9600余亩,涉及农户1100户,其中:完全失地农户350户,1570余人。从总体上看,全乡广大农民群
1众是支持和拥护项目建设的,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过程中,能识大体、顾大局,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够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任务。乡委乡政府充分认识到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把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组织机构,由乡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业务,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引导工作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二是明确责任。制定了╳╳乡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全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作了明确规定,确保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政府分管领导及乡劳动保障所加强与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沟通衔接,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告、利用调频广播宣传等方式,定期、及时向各村失地农户发布各级各渠道的用工信息,使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户最大限度的实现就业。
(二)征地补偿到位,多种渠道安置。一是足额及时落实补偿款。首先,严格执行上级补偿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提高群众知晓率。其次对工程建设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的,乡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清偿到户,对新征土地一律做到即征即付。2003年以来,共支付征地补偿款9000余万元;拆迁农户800余户,拆迁房屋面积9.6万平方米,共支付拆迁费用4000余万元,基本补偿到位。二是多种方式满足安置需要。首先,农户拆迁安置和城镇建设同
步进行,根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着手规划建设小城镇拆迁安置区。实施“四通一平一化”使小城镇拆迁安置区内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土地平整、实施绿化。并在安置小区内规划了农贸市场、学校、农民体育健身中心等功能性项目。目前,小城镇拆迁安置区总投资9500余万元,道路硬化3.5公里,现已安置拆迁户427户,建成房屋8.3万平方米。其次,实行货币补偿、自行安置等多种方式,供拆迁户选择,拓宽安置渠道。三是推进农民非农化。由政府牵头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帮助办理“农转非”相关手续,目前已为22户87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使之成为城镇居民。
(三)加大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向失地农民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特别是对现有18--35周岁的450名失地农民加强就业培训。一是引导性培训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在开展培训过程中着重在转变就业观念上下功夫,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失地农户培训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的“小钱瞧不起,大钱挣不到”的思想。近年来,在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开办引导培训5期,培训1400人次。二是综合素质培训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服务企业为契机,传授失地农民容易掌握的实用技术。先后组织失地农民500余人参加市、县、乡举办的电脑、驾驶、电工、普通话、农业技术等培训班,通过培训,推荐了100多名失地农民到沿海务工。
(四)实施扶助工程,拓宽就业渠道。一是拓宽就业渠道。由政府牵头和╳╳煤业、电厂进行协商,先后推荐250余名失地
农民到╳╳煤业和╳╳电厂上班,组织招聘临用人员100余人进厂务工。推荐100余名失地农民到辖区的新龙煤矿、砖厂、砂石厂上班,2008年推荐70名失地农民到双牌铝厂工作。二是鼓励农民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按照再就业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教育附加等优惠,为部分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在小城镇拆迁安置小区内兴建集贸市场,优先安排失地农民的经营摊位,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三是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对失地农户参加就业培训的,在乡劳动保障所备案,按每人每天12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目前已发放补助资金5万元。每年的小额扶贫信贷,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户。对失地农户创业资金有困难的,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给予优惠。四是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在乡内招聘民兵、保洁员等临用人员时向失地农民倾斜,近年来,共招聘失地农民30余人。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参加公益性岗位报名考试,经考试合格正式录用失地农民16人。
(五)实行社会救济,建立保障体系。一是“困有所济”。对失地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先列入农村特困救济对象。现列入农村低保120户,540人,年保障金额共24万元。二是“老有所养”。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吸引和鼓励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推行过程中。三是“病有所医”。建立失地农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现有25人参加城镇医保,4900余人参加新农合,2009年有220人因病住院报销医药费20.3万元。
三、存在问题
通过努力,╳╳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征地农民逐年增加,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不多,就业供需矛盾突出;二是部分失地农民的思想和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有政府安排就业或到国有企业单位才算就业,相当部分失地农民怕吃苦,餐饮、家政、服务等工种,无人问津,由于劳动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岗位又无法上岗;三是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条件和劳动待遇要求过高,就业不稳定;四是部分失地农民参加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未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五是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方面,需要上级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使失地农民不因征地致贫。
四、下步打算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找准抓住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今后一段时期,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将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就业方案,把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建立例会制度,加强与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打工致富”、“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通
过典型、示范引导,使广大失地农民切实认识到“参加培训学知识、外出打工能挣钱”,从而使失地农民树立全新的就业、培训观念,提高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培训就业体系。加强乡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各村劳动保障协管员进村入户,对被征地农户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劳动力资源情况,掌握人员动态信息,逐步形成乡、村、农户培训就业三级网络。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金资源。落实农民工转移培训专项资金,重点向失地农民倾斜。融合各类免费培训资金,用活国家就业扶持基金,为失地农户开展就业培训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发动辖区内企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尽可能为失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失地农民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之路,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失地农民打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开发劳动密集型经济,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
第三篇: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抚州市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详细了解抚州市本级失地农民的现状,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工作要求安排,我局派员对抚州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市本级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抚州市本级征收土地面积为8793.26亩,被征地人数9658人,已认定失地农民身份人数为7744人,参保6971人。据调查,失地农民主要生产生活来源为外出务工、领取养老保险两种方式,领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人数为1435人,占参保人数的20.59%。
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情况
1、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参照其他兄弟市的做法,我市出台了《抚州市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和《操作办法》,为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的稳妥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被征用土地涉及的农业人员安置办法:以货币形式(安置补偿费)安置补偿和办理失地农民社保。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村小组村民,可按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 1 策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就办理社保个人应缴纳的社保金,由政府补助15年个人应缴纳的60%,个人缴纳40%。
三、各个单位在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中的职责
按照标准明确、村民自决、政府审核、阳光运作的原则,坚持以户为单位认定,以村小组为单位申报,规范执行“三审核二公示”的程序,即:先由被征地农民个人申请,经村小组全体户主会议初审,初审后把名册报村民委员会讨论二度审核,二审后在小组公示,无异议后将名册报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组织乡镇公安、土管、财政、农业部门共同三度审核,三审无异议后,将名单在村组再公示,公示后名单送交国土部门,由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国土、财政、人社和农业等部门联合会审,经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国土部门颁发失地农民证,并报政府备案。
四、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情况
我市严格按照省政府[2015]81号文件要求,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8%以及单独预留每亩6000元用于养老保险费补贴,仍不足的通过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当地财政补贴或其他渠道解决。
五、当地在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到位。成立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明确了成员单位的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和会审制度,负责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被征地农民身份最终确认、参保等工作。
二是保障起点高。按照与省级统筹接轨的原则进行制度设计,而未采取地方统筹的办法,大大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是补贴政策激励性强。核定了财政补贴年限,建立动态补助机制,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四是选择适应性强。提供了养老补助和基本养老保险两种保障模式供选择,较好地适应了参保人员的差异性需求。
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个性问题众多,被征地农民身份认定难
认定被征地农民身份,明确保障对象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开展的基础。由于涉及征地项目的时间跨度很长,历史遗留问题很多,相关基础材料不全,文件难以覆盖众多个性化问题较多,导致被征地农民的认定工作面临诸多矛盾,首先是保障人数和口径难认定。国土、农业和统计等部门对土地面积的认定界定标准和数量不一致,使得人均土地难以确定,另外,各村组在征地和安置办法上差异较大,很多村组在征地后实行剩余土地的再调整,因而究竟是以户为单位还是以村组为单位来认定保障人数难以确定。再次是被 征地农民身份难认定。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涉及征地项目跨度时间长,被征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户籍身份变动频繁复杂,大量由于婚嫁、参军、上学等发生的户籍迁移变动,有些出现了以村为单位整体农转非的情况;另外,很多地方的征地项目是分步推进,在多次征地后才达到“人均0.3亩以下”的标准,所以,在认定失地农民参保对象方面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2、工作机制运行不畅,部门协调尚需磨合
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涉及财政、国土、人保、农业、城建规划、房管(拆迁)和公安等部门和县、乡(镇)、村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务必要有一套科学分工、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运行顺畅程度是影响当前此项工作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当前此项工作推进情况来看,部分县(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配合不力等问题,特别是被征地农民身份确认的职责分工存在意见分歧,致使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客观上形成了对参保工作的制约,造成有些县(区)参保工作进展迟缓,难以实质性启动。
3、配套补贴资金需求大,财政筹资有压力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启动涵盖1999年以来的被征地的农民,人员基数庞大,特别对于市本级、临川、南丰等参保人数较多地区,如按照市本级由财政补助60%的应缴养老 保险费,连续补助15年的模式,不仅启动时一次性补贴资金需求庞大,而且后续资金需求量也很大,仅靠从国有土地有偿收入中提取8%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很难满足参保人员的补助需求,各级财政均面临较大的压力,成为影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启动的瓶颈之一。
4、参保年龄结构偏老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农村的社会保障基础比较薄弱,被征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险意识还较淡薄,特别是距离退休年龄较长的人员,自我保障的意识不强,从目前已启动的地方来看,距离退休年龄15年之内的占已参保人员的绝大多数,特别是已达退休年龄的人数众多。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的被征地农民还在等待观望,导致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参保年龄结构偏老,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增强。
七、下一步工作建议
1、强化领导,增强意识,提高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自觉性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是一项考量社会管理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真正做到上下齐心、部门齐力,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准确性
作为一项涉及部门众多、具体情况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个职责明确、衔接顺畅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推进必要条件,应尽快形成一套国土部门认定身份、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财政筹集和拨付补贴资金”的顺畅的运行流程,在各个环节认真把关,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全面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学设计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适应性
由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复杂性,并且尚未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参照执行,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应充分汲取兄弟市县的已有经验、审慎调研、科学设计制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科学确定保障形式,努力实现保障水平、群众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的有机统一。
4、拓宽渠道,科学预算,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保障性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落实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一定要坚持以被征地农民自筹为主体,政府财政补助为辅,村集体经济为补充的基本原则,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合理利用资金,确保资金的足额到位。
5、规范程序,加强监督,确保被征地农民参保的公平性
第四篇: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一)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局统一征收了771.6亩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统计,自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目前共有失地农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至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
文件下发之日以前,我县共有失地农民272人。其中18周岁以下75人;18—男
59、女54周岁的105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92人。
2、自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至2005年5月31日,我县共有失地农民345人。其中18周岁以下111人;18—男
59、女54周岁的156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78人。
(三)我县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86人。
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
(一)根据省政府[2003]115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保障对象。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标准主要根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我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含增长幅度等因素)等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保障对象享受的待遇按缴费水平确定,以确保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原则,保障标准不低于最低社会保障线。保障对象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的余额可依法继承。二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人员分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区分年龄分档缴纳),建立个人专户和统筹帐户。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同上),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对象未达到领取年龄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本息可依法继承。缴费对象属农民身份的,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农转非”的,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纳入城市低保;就业的,按规定参加企业扩面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对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实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原个人帐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参加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领取额合并,统一发放。
3、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一是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采取“政府出一块,村集体补一块,个人缴一块”的办法,共同出资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县政府土地收入中列支;村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集体补助应占大头,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统一办理,及时转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户,单独建帐,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县农村养老保险处,参照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专户档案和相应的缴费证、领取证,确保失地农民进入领取年龄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财政比较困难及各方面认识不足等原因,我县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施。
(二)截止今年5月31日,我县失地农民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68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有366人。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31人,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最高的17元,最低的0.4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村集体没有认识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三)医疗、教育没有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
第五篇: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一)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局统一征收了771.6亩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统计,自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目前共有失地农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至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以前,我县共有失地农民272人。其中18周岁以下75人;18—男
59、女54周岁的105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92人。
2、自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至2005年5月31日,我县共有失地农民345人。其中18周岁以下111人;18—男
59、女54周岁的156人;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78人。
(三)我县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86人。
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
(一)根据省政府[2003]115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保障对象。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标准主要根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我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含增长幅度等因素)等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保障对象享受的待遇按缴费水平确定,以确保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原则,保障标准不低于最低社会保障线。保障对象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的余额可依法继承。二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人员分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区分年龄分档缴纳),建立个人专户和统筹帐户。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同上),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对象未达到领取年龄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本息可依法继承。缴费对象属农民身份的,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农转非”的,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纳入城市低保;就业的,按规定参加企业扩面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对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实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原个人帐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参加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领取额合并,统一发放。
3、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一是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采取“政府出一块,村集体补一块,个人缴一块”的办法,共同出资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县政府土地收入中列支;村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集体补助应占大头,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统一办理,及时转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户,单独建帐,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县农村养老保险处,参照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专户档案和相应的缴费证、领取证,确保失地农民进入领取年龄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财政比较困难及各方面认识不足等原因,我县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施。
(二)截止今年5月31日,我县失地农民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68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有366人。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31人,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最高的17元,最低的0.4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村集体没有认识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三)医疗、教育没有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医疗占有很大的开支;有的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更没有资金为自己参加技术培训。
四、有关建议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尽快建立完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对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二)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三)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