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汪区财政专网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贾汪区财政专网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专网管理,确保专网系统和财政资金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和省财政厅的有关规定,特制定贾汪区财政专网系统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财政专网系统是指专门用于办理财政各项业务,独立建设并与其他公众网络实现物理隔离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接入该网络的财政部门局域网、横向连接本级各乡镇、预算单位、金融机构的城域网。
第三条 财政专网系统的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具体由贾汪区财政局负责财政专网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各接入单位负责接入终端设备的日常管理。
第四条 财政专网系统的使用遵循“专机专用、专网专用”的基本原则,以确保财政专网系统的安全。
第五条 本办法所指的各接入单位为接入财政专网的区财政局各科室、内设机构、乡镇、有关预算单位、各金融机构等。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所有接入财政专网的单位。
第二章 专网设备和接入终端的管理
第七条 按照金财工程“五统一”的原则,凡纳入财政专网的核心设备由区财政局统一管理和维护。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专网接入终端设备由使用单位负责管理。第八条 接入财政专网的所有设备和终端应确保专机专用,即接入的终端和其他设备只能专项用于办理财政专网业务。
第九条 各使用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使用接入终端,严禁在专网终端设备上安装调制解调器、双网卡、无线网卡等网络通讯设备。
第十条 财政专网用户不得擅自更改终端计算机及其他外部设备的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配置。确需更改的,应向区财政局提出申请,并重新注册登记。第十一条 凡接入财政专网的计算机未经同意不得安装除专网业务以外的其他软件。确需安装辅助软件的,应向区财政局提出申请,经兼容性和安全性测试后方能安装使用。
第十二条 各接入单位要确保接入专网的设备和终端专网(机)专用,严禁接入专网的设备及终端与其他公众网络连接。
第十三条 对接入财政专网的设备和终端实行准入制度,由区财政局对设备的准入进行安全认证,在接入专网前使用单位应将接入终端及其他设备(含外部存储设备)的硬件信息上报区财政局登记备案,未经登记的设备不得与财政专网相连接。
第十四条 对经保密主管部门认定的涉密计算机及外部存储设备,应按照国家保密法的有关规定确保专用并实行专人专项管理,按照“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原则严禁与其他公众网络或设备进行连接。
第三章 网络及网络接入管理
第十五条 财政专网由区财政局集中管理,对网络系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财政专网实行专网专用,对网络的接入实行准入许可制。第十六条 未经区财政局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接入财政专网。接入财政专网的网络(含接入单位的局域网)和通信连接必须与国际互联网等公众网络实现物理隔离。
第十七条 所有接入财政专网的链接必须通过区财政局的接入许可,各接入单位应遵守专网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责任人,并填写用户备案表向区财政局备案,责任人变更时应及时报告变更情况。
第十八条 未经区财政局许可,严禁财政专网用户增加网络连接、变动网络连接端口或铺设网络线路。对有关网络设置(如:IP、网卡MAC地址、网关、DNS等)不得随意更改,以保证专网的正常运行。
第十九条 各单位对于必要的网络变动,如新增、改变网点等须向区财政局提出申请,由区财政局按照财政专网建设规划提出具体变动意见,协调有关网络运营商实施。
第四章 软件及业务应用系统管理
第二十条 所有进入财政专网的软件和业务应用系统必须经过区财政局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和准入审查,未经审查的软件和业务应用系统不允许安装和接入到财政专网。
第二十一条 属于“金财工程”统一规划的软件及业务应用系统由区财政局负责实施并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各接入单位自行开发的业务应用系统由使用单位向区财政局提出接入申请,经过安全评估和准入审查后方能接入和使用。
第五章 网络及系统运行维护 第二十二条 财政专网的网络及系统运行维护由区财政局负责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区财政局负责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监控财政专网通信连接情况以及业务系统的运行,发现故障及时协调处理。
第二十三条 区财政局负责建立核心系统应急预案制度,各使用单位发生重大故障或事故,应按程序上报区财政局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 对于可预见的网络系统中断(电力部门停电检修、网络测试等),由区财政局以书面通知、网上发布信息和电话通知等方式告知专网各接入单位,各使用单位应提前做好网络中断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五条 对出现的网络和系统故障导致财政专网不能正常运行和办理有关业务时,各使用单位应及时向区财政局(信息中心)申报,由区财政局根据系统故障分别协调财政内部业务主管科室、内设机构、网络运营商、应用系统售后服务商和设备供应商等进行维护处理。财政专网故障处理程序及标准流程另行规定。
第六章 存储介质管理
第二十六条 凡接入财政专网的存储介质实行准入制度和专项管理。对接入财政专网的外部存储(U盘或移动硬盘等)必须实行专用。凡存储专网数据的应由专人管理和使用,接入财政专网的存储介质不得与财政专网以外的计算机进行连接。
第二十七条 接入财政专网的外部存储实行网络安全身份认证,各接入单位使用的财政专网专用存储设备必须向区财政局(信息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登记备案,对符合条件的存储设备由区财政局开通有关接入端口后接入财政专网。第二十八条 凡下载互联网、公众信息网数据的存储介质,不得与财政专网中的计算机相连。第二十九条 发现存储介质感染病毒应立即采用隔离措施,及时清除病毒,防止病毒传播。
第七章 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
第三十条 财政专网和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工作坚持保护与管理并重和“谁运行、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属于业务应用软件漏洞问题而造成数据安全隐患的,由财政局各软件使用的科室、内设机构负责解决;
第三十一条 各接入单位要严格遵守专网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并按照“专机专用、专网专用”的原则确保财政专网系统和专网数据的安全。
第三十二条 各接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专网安全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接入单位要加强对财政专网的管理工作,确保财政专网信息和数据的安全。第三十三条 各接入单位的操作管理员应妥善保管好各种相关操作和准入密码,防止密码泄漏或丢失,并定期更换密码口令。
第三十四条 按照财务制度和财政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财政专网业务中必须配备双岗制(如会计岗位、出纳岗位、申报岗位、复核岗位等)的,要按规定配备,并分别掌握各岗位的准入和操作管理密码。
第三十五条 在规定职责范围内办理各项业务时要严格按分工权限进行操作,严禁越权限访问或私自修改他人信息。
第三十六条 区财政局负责财政中心机房核心业务系统数据的备份工作,对核心数据和涉密数据应定期将副本交局档案室存放。按照业务应用系统的不同,各接入单位负责本单位客户端数据的备份工作,区财政局相关业务科室、内设机构负责本业务口数据的备份工作。
第三十七条 对业务应用系统产生的各种纸质数据资料应由业务对口单位(科室、内设机构)自行保管,属于涉密资料的要按照保密法有关要求实行专人管理。第三十八条 所有财政专网用户严禁有下列危害专网安全的行为:
(一)复制和传播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信息;
(二)破坏、盗用财政专网中的信息资源和危害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三)盗用他人账号密码或IP地址;
(四)私自转让、转借用户账号、密码及其他授权信息;
(五)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六)不按有关规定和要求,擅自为非法用户提供网络接入;
(七)使用任何工具破坏网络运行和窃取财政数据库及其他单位信息等。
第八章 涉密工作的特别规定
第三十九条 按照保密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经保密主管部门认定的涉密数据及设备应实行专人专项管理,同时坚持“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的基本原则。
第四十条 经保密主管部门认定的涉密数据资料由业务对口单位(科室、内设机构)负责管理,对保存涉密数据资料的计算机及外部存储必须保证专用,并向有关部门登记备案(型号、用途、密级标识等),严禁将存储有涉密数据资料的计算机或外部存储与任何非涉密设备连接使用。
第四十一条 非涉密计算机及存储设备不得保存、处理有关涉密信息。第四十二条 涉密设备(含外部存储)的购置、维修、更换、携带、使用和报废实行专项管理,并按照保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
第四十三条 涉密信息和数据必须按照保密规定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递、使用和销毁。
第九章 中心机房管理 第四十四条 区财政局负责按照“金财工程”统一要求建立财政中心机房,财政各业务应用系统及硬件设备应实行整合进入财政中心机房并纳入区财政局(信息中心)的统一管理。
第四十五条 财政中心机房由区财政局(信息中心)负责管理并实行准入制。第四十六条 区财政局实行中心机房日常巡检制度,按照中心机房日常巡检标准流程,由州政财局(信息中心)对中心机房进行巡检,并填报中心机房巡检日志。第四十七条 在中心机房巡检过程中发现的故障应按有关制度及时排除,属于重大故障的应填报重大故障情况表并按程序启动应急预案。
第四十八条 财政中心机房的具体管理制度由区财政局(信息中心)按照专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章 监督和检查
第四十九条 区财政局每年负责对财政专网设备、业务应用系统和各接入单位的管理情况进行安全和保密检查。对符合规定、成绩突出的给与表彰奖励,对违反规定的将给与通报批评或中断其网络连接。
第五十条 各接入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每年安排不低于4次的自查,自查主要内容为接入终端设备和业务应用系统的使用是否符合专网管理规定、涉密设备和资料是否按保密法规定进行了专项管理。
第五十一条 凡违反上述有关规定的,由区财政局暂停其网络连接和网上业务的办理。对造成网络瘫痪、影响财政资金安全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移交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各接入单位应依据本办法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操作管理制度。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区财政局(信息中心)负责解释。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住宅小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宿舍等居民集中居住区(以下简称城市社区)。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当地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不能通达的社区,可以申请建立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
当地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已通达的社区,其原有的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必须与当地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联网,纳入当地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统一维护和管理。
第五条申请建立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请书(申请人须在申请书中证明当地行政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尚不具备与该社区联网的条件);
2、开办单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及物业管理资质的相关证明文件;
3、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和规章制度;
4、具有保障安全传送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所要求的资金、相应场地、必要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证明文件。
第六条申请建立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物业管理机构或承担物业管理职能的单位主管部门向社区所在地县级或地(市)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2、如需接收转播卫星电视节目的,须遵照《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29号)的规定申办《接收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许可证》。
3、县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进行初步审核,并将审核意见、申请材料一并报地(市)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
4、地(市)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的申请或县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上报的申请审核材料后,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做出审批决定。
第七条申请人符合条件的,由地(市)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颁发《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八条《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有效期届满需延续的,应在期满前三十日,按上述程序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续办申请。
第九条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含其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的建设,需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其选用的设备必须经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卫星电视接收设施须通过信息安全测评,且来源合法。上述设备的安装必须符合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技术标准、技术安全规范和要求,经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第十条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开办单位应当接受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
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开办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确保二十四小时专人值班,专业技术人员应定期检修、维护相关设备,定期巡检线路,严防非法接收转播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对可能危及宣传安全的节目信号和技术故障及时进行处理,确保设备网络系
统和信号的传输安全。发生重大事故,必须在一小时之内向当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应当完整转播广电总局规定必须传送的电视节目。
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不得自行播放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开办视频点播节目。
第十二条未经许可,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不得接收、传送境外卫星电视节目。
第十三条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所在社区与行政区域性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联网后三十日内,由原发证机关注销其《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许可证》、《接收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许可证》,并由地(市)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拆除其播出设备、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
相关设施。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的,依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2004年9月10日起施行。广电总局《城市社区有线电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广电总局令第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辖内网点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有效使用管理,提高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能力,根据公安部《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A38—2O04)、《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676—1996)和建设部、质检总局《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等有关规定,结合xx县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VsCs)是指安装在农村信用社系统营业场所、金库和自助银行(ATM机)等监视区域,进行视频探测、视频监视、控制、图像显示、记录和回放的视频信息系统或网络。
第三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日常维护、管理和报废,由联社保卫部和新业务部具体负责。
第四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设施建设及维护应结合实际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实行招投标,纳入安全防护产品采购和安防工程建设的管理范畴。
第五条 各营业网点及要害部位的视频安防监控设施必须指定经过现场培训的专(兼)职人员管理,负责操作使用。
第六条 非专(兼)职管理人员不得因任何理由操作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更不得利用电视监控的录像机、电视机等观看与电视监控无关的录像和电视节目。
第七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运行期间不得搬动、振动设备。不得将带强磁性物体、水杯、衣物等可能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物体置于设备上。
第八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施发生故障时,专(兼)职人员应及时向信用社主任、保卫部反映或报告,由县联社保卫部门及时与安装单位联系,尽快恢复正常。
第九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施专(兼)职管理人员每天必须对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作好登记,以保证其设施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第十条 凡因专(兼)职管理人员操作不当或疏于管理而造成电视监控设施损坏的,视其情节给予管理人员相应处罚。
第十一条 信用社主任、保卫部门应经常对电视监控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对不称职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及时调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 对远程联网中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日常的管理要求如下:
(一)联社确定专人管理、操作、维护及保养。(二)对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维护工作应有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负责。若因监控工作特殊需要使用时,必须由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及负责。
(三)严格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1.值班人员应做好电视监控设备的维护保养。每天对控制操作台、机柜、主机、监视器、电源开关、线路和备用
电源(ups)进行检查和擦拭。
2.建立视频监控日志登记制度。值班人员每天要做好记录,包括针对系统的操作情况,值班交接时间、值班人员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发生报警的区域及时间、编号、原因和处置措施,以及需要移交处理的事项等,并及时向保卫部门负责人报告报警原由。
(四)严禁无关人员擅自进入监控室、机房;严禁值班人员在监控室内从事娱乐活动,或做与岗位无关的活动;无关人员不准操作监控系统。如因特殊需要必须进入时,应经联社领导或保卫部门负责人批准同意并在值班人员处登记后,在保卫人员的陪同下方可进入。
第十三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密码管理分为三级,由专人进行操作和管理,操作密码由值班人员自行设置,并注意保密。同时应根据情况,随时更换密码。
(一)值班(或专、兼职)人员掌握三级密码,可进行正常的开关机及录像操作(不能进行设置、录像资料提取、删除等操作)。
(二)管理员由联社保卫负责人或专职保卫人员担任,掌握二级密码,可进行正常开关机、设置、录像、及录像资料提取、回放等操作。
(三)系统管理员掌握一级密码,可进行系统所有操作。第十四条 管理员、操作员调离本岗位时,必须移交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备所有资料、更换口令,同时做好交接工作。
第十五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运行:
(一)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每日必须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二)营业场所实行定时监控(根据营业时间确定);定时监控以外的时间,实行报警监控。若因工作需要,在定时监控时间以外进入营业场所,首先解除报警;离开时必须恢复报警。
第十六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录像资料的保管(一)监控录像资料保留期限不得少于一个月。(二)县联社监控中心每月负责所辖网点重点监控录像资料收集备份,专人管理。
(三)专(兼)职保卫管理人员无权删除电视监控录像资料。
(四)不得销毁有效期内录像资料,如有违反者,将视其情节给予责任人相应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资料的查阅
(一)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资料应建立保管、使用、查阅登记簿,便于事后备查。
(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资料除信用社主任、专(兼)职保卫人员、联社领导及保卫部人员、联社稽核人员外,其他人员无权查阅。
(三)借阅监控资料应按借阅保密资料相应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公安、司法等因公务需查看录像资料,查询人必须出示本人工作证和县级以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
关等部门签发协助查询通知书,经县联社领导签批后,派专人接待,供录像资料时,可提供复制件。除国家法律和法规规定的有关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借阅、复制录像资料。
第十八条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经验收合格后,机柜、主机、使用说明书等应妥善保管,管理员在移交给操作员时应做好各项登记,完善交接手续。
第十九条 加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技术资料档案包括:立项报告、工程设计图纸、布线图纸、设备技术资料、上级部门的批复、合同、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说明、施工人员名单及各种相关资料等,收集整理后,一并存档,妥善保管。
第二十条 对到达报废年限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备,确已无法使用或修复无价值以及技术上不能满足安全防范要求的设备,由信用社写出报废申请,县联社保卫部会同科技部门组织鉴定,经批准后可进行更新或改造。
第二十一条 加强检查指导,督促整改:
(一)联社保卫部门负责人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管理的直接负责人,必须随时掌握辖内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运行及工作情况,定时巡查或抽查录像资料,对视频安防监控值班情况进行监督,定时向分管领导及上级保卫部门反映视频安防监控运行状况。对电视监控系统运行使用情况,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检查。
(二)检查的重点:录像资料有无漏录的情况;录像资料
是否清晰;监控系统运行是否正常;是否认真登记监控日志;是否坚持日常维护保养;检查有无违规违章操作现象和异常情况等。金库录像资料每星期进行一次抽查。
第二十二条 凡不严格执行本《暂行办法》的,一经发现,将依照有关制度规定和《xx省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有关负责人员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纪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跨境人民币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精选)
跨境人民币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的平稳、有效运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的操作和使用,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收集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对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监测。
第三条 依法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应当接入系统,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系统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
第四条 银行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存、使用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依法保守秘密。
第五条 银行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六条 银行可以通过直联方式或间联方式在其注册地一点接入系统。直联方式是指银行将其相关业务系统与系统直接对接,并通过其相关业务系统直接报送和查询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的连接方式。间联方式是指银行用户通过登录系统报送和查询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的连接方式。
直联方式作为主要接入模式,间联方式作为辅助的、应急的接入模式。银行应当争取从自身业务系统中抓取人民币跨境收付业务的交易主体、发生日期、金额等基础信息,在补录相关信息后,报送系统。
第七条 银行按照以下程序接入系统:
(一)向注册地人民银行提交“系统接入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就城市金融网的接入情况做相应说明,如未接入城市金融网的一并申请接入。
(二)注册地人民银行通知银行领取测试用户及口令,向银行发放系统的接口报文规范。如未接入城市金融网的,通知该银行按规定办理接入手续并进行系统联调测试。
(三)银行调试成功后,应当报告其注册地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组织对银行接入系统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
(四)对通过验收的银行,注册地人民银行在系统中创建并激活该银行总行(总部)系统管理员用户,将生成的系统用户身份文件(包括用户标识和口令)套封发放给该银行,并留存银行用户身份信息登记表。
第八条 银行以间联方式接入系统的,系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设置银行用户。
本办法所称银行用户,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使用系统的银行的使用和管理人员。
第九条 银行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和业务操作员两类。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本级业务操作员和下级系统管理员。业务操作员负责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的报送工作,并根据授权查询有关信息。
第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银行总行(总部)的系统管理员。银行依据业务和分级管理的需要可逐级开设系统管理员和本级的多个业务操作员。
第十一条 银行的用户文件、操作员口令管理由各银行按内控要求自行负责,风险自担。
第十二条 银行系统管理员和业务操作员均凭用户标识和口令两个要素办理信息管理业务。用户标识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恒定不变。
第十三条 银行可借助系统履行交易真实性、一致性的审核义务,通过系统查询下列信息:
(一)跨境人民币业务关注企业名录;
(二)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所需的物流背景信息;
(三)系统对本机构履行交易真实性审核情况的考评情况;
(四)本机构所报送的信息;
(五)其他可以查询的信息。
第十四条 银行不再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应当书面报告注册地人民银行。注册地人民银行在确认该银行相关业务信息报送无遗漏后,为其办理退出系统手续。
第十五条 银行未按照有关规定向系统报送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的,中国人民银行有权禁止其继续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十六条 港澳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跨境收付及相关业务信息的报送及监测,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与港澳人民币清算行签订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修改。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财政监管暂行办法[2005]76号
南充市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监管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财务管理,合理控制建设成本,规范建设资金支付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4]369号)、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充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和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南府办发[2005]56号),以及财政部、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财政管理的其他相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凡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市财政拨付的建设资金占投资总额30%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包括使用财政预算安排的建设资金(含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管理的专项建设资金、使用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或还款担保的借贷性资金、对政府的捐赠款和援助资金、转让出售拍卖国有资产及经营权所得的国有资产收益收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财政性资金项目,按照本办法实行财政监管。
纳入财政监管范围的建设项目资金支付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具体项目的资金支付方式由市财政2 局根据建设资金状况和财务管理需要以及建设项目情况确定。建设资金审批拨付程序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第三条
财政监管是指财政部门对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工程投资的相关环节进行的监督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参与项目设计论证、审核项目概预算、对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涉及价款结算以及影响工程投资的条款提出评审意见、核实项目资金来源、对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签证、索赔等进行评审认定、对工程价款结算进行审查、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核和批复、对建设资金使用及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和其他财政法规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纳入财政监管的建设项目,逐步推行重大设备、材料物资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第四条
市财政局各相关职能科室、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暨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统称财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按照本办法履行财政监管和集中支付核算的职责。建设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与财政部门办理工程建设相关业务。
第五条
财政监管属政府投资方履行的管理职责,不替代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职能和监理单位的监理职责,也不代行其他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第二章 财政监管主要内容
第六条
对建设项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实3 行国库直接支付的项目,在基建计划和资金预算下达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建设项目开设专门账户,建设单位不再另行单独开设基建账户。会计核算暨支付中心按审批手续以及工程进度办理项目资金拨付及相关账务处理。
第七条
参与项目设计论证。在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将设计成果送财政部门征求意见,财政部门重点对项目设计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经济合理性及设计深度等方面提出评审意见,建设单位应根据评审意见提请设计单位修改完善工程设计。
第八条
审核项目概预算。建设单位应将概预算相关文件送财政部门评审,财政评审机构应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出具评审报告或评审意见书。财政部门审定的项目概预算作为发改委下达投资计划和财政安排资金预算及资金拨付的依据。
第九条
对招标文件及合同中涉及价款结算以及影响工程投资的条款提出评审意见。项目主要工程施工、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及合同签订前,建设单位应将招标文件及合同草拟稿送财政部门征求意见,财政部门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1、招标文件发包内容与项目审批文件是否相符,合同相关内容与招标文件是否相符。
2、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含增减变更工程结算办法)。
3、结算价款支付办法。
4、合同风险范围及调整办法。
5、违约处罚条款。财政部门于5个工作日内出具评审意见,建设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对招标文件及合同进行修改完善后,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条
编制项目资金预算、核实项目资金来源。项目单位4 在申报财政投资项目计划前,应由财政部门出具验资证明,计划下达后应及时向财政部门申报和衔接资金预算,财政部门以投资主管部门下达的投资计划及评审的项目概预算作为编制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的依据,凡未列入财政资金预算的项目财政部门拒绝拨付资金。
第十一条
对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签证、索赔等进行评审认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生工程变更、签证及索赔,经监理单位、发包人审核,其单项或累计金额超过合同金额10%或达到10万元以上的,建设单位应及时将相关资料报财政部门评审认定,财政部门对其发生的必要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评审后方能进入工程成本。工程变更等造成投资增加超过概算10%的项目,还需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批。
原中标承包范围之外新增加的工程内容,达到法定招标或比选金额,但因特殊情况不另行招标而由原中标单位继续承包的,必须经市招监办审核后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同时报有关招标监督部门备案。建设单位(业主)应及时向财政部门申报新增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对其预算额度、价款结算等进行评审后再按规定程序安排资金计划。
第十二条
对工程价款结算进行审查。按照财政部、建设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财建[2004]369号)的规定,政府投资项目的单项工程竣工结算或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由总(承)包人编制,经发、承包人签字后报送财政部门审查。凡审计机关依法决定进行审计的国家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予积极配合,并按审计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在财政部门或审计机关出5 具结算审查结论之前,财政部门应至少预留合同金额15%的尾款(非财政全额投资的项目预留应拨付金额15%的尾款),待工程结算审定后按规定支付。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对工程价款结算进行评审或审计,建设单位不支付任何费用,建设单位不得另行委托中介机构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查,否则,审查所发生的费用(含审减奖励)不得列入竣工决算。
施工单位应实事求是地编制工程结算,不得故意高估冒算,凡财政部门或审计机关在工程结算审查时审减率超过5%的,应提请建设主管部门按规定对结算编制方进行处罚,直至吊销结算编制人员的资质证章,同时对于审减率超过5%的项目应由结算编制方按物价、建设部门的规定标准另行支付审核人员的奖金。
第十三条
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核和批复。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及时与会计核算暨支付中心进行衔接,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实行授权支付的项目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编制),并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查,经财政部门审查、批复后的工程竣工财务决算作为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依据。
第十四条
对建设资金使用以及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和其他财政法规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实行国库授权支付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应指导和督促建设单位按规定设立财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账务设臵和帐务管理等基础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应对建设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财务会计制度情况、建设资金筹集6 使用及使用效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相关问题,建设单位应根据财政处理意见及时进行整改。
第三章 相关责任及措施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其提供审核的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因提供审核资料的虚假、违法而造成损失的,财政部门将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建设单位及相关人员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提供审核资料由财政部门进行审核的,或应征求财政部门意见而未征求意见的,财政部门有权缓拨或停拨建设资金。
第十七条
对没有严格执行本办法规定的审核程序而导致在建设项目中产生的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各级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应根据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通过口头警告、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等手段进行处罚,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对财政部门的审核结论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在收到审核结论后两日内向财政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财政部门应重新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对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书面意见又拒不执行财政部门审核意见的,7 财政部门将缓拨或停拨建设资金。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具审核意见,或者出具的审核意见出现重大错误,对投资造成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经济或行政处罚,并提请有关部门注销其专业资格。
第二十条
财政部门违规拨付建设资金或超额拨付建设资金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相关人员在建设项目监管过程中,不得接受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任何形式的馈赠、报酬、福利待遇以及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不得在建设单位报销任何费用;不准向与监管项目有关的单位介绍承包各种工程业务或推销各种有关的工程建筑材料,不准委托与监管业务有关的单位改建、装修个人和亲友的住房;不准与设计、建设、施工等单位相互串通,隐瞒事实,出具不公正的审核意见;不得对被监管项目单位实施报复。凡财政部门相关人员违反监管纪律、弄虚作假、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渎职失职,对投资造成损失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主题词:财政
投资项目△
监管
办法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11月26日印
(共印9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