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的调查报告
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xx年4月至6月,我委会同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了《劳动法》、《工会法》、《河南省工会条例》(以下简称“两法一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执法调查活动。现将执法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法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这次执法调查活动,以政府劳动部门为主、工会配合参与,劳动、工会两个系统分别组织,在全市同时展开。调查共涉及市、县(市)区直机关单位410个、事业单位2960个、企业单位16569个,涉及干部职工685877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8个,职工人数222625人;集体企业396个,职工人数23319人;港澳台及外商企业12个,职工人数6544人;城镇其他类型企业1136个,职工人数46395人;城镇私营企业3688个,职工人数170767人;城镇个体工商户10819个,职工人数42253人;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15673人。市总工会积极配合并开展好这次执法调查活动,印发了《关于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两法一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和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情况执法调查活动的通知》和《〈工会法〉、〈河南省工会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调查与自查参考提纲》,召开了动员大会。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工会建设、职工权益等方面。其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1.9%、集体企业91.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5.8%、城镇其他类型企业86.5%、城镇私营企业88.7%、城镇个体工商户65.7%、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94%;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0.6%、集体企业89.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3.4%、城镇其他类型企业60%、城镇私营企业27.3%、城镇个体工商户16.4%、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81%。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8%、3.6%和16%。全市共建立工会组织6246家,占应建会企业总数的81%,工会会员达到72.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及小企业组成的联合工会3367个,入会职工人数24.1万人;在农民工入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已发展农民工会员151799人,比xx年的35981人增加了115818人,入会率达到38%;全市应建工会的187家社区,均建立了工会组织。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使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市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贯彻“两法一条例”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就业、促进就业。五年来,我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5.7万人次,其中“第三产业”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108868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颁发了《再就业优惠证》,为4259名下岗职工发放小额贷款17393万元。今年,又出台了《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实施意见》,至5月底共落实3974户在册“零就业”家庭有1人就业的任务。
2、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到去年底养老、失业、医保、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6万人、59.7万人、67.7万人、38万人和35万人。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五年来,共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88.25亿元,发放各种保险金92.4亿元,其中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5.37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100%。xx年,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市统筹,缴费基数、缴费费率和统筹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统一,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提高。制定下发了《XX市市属破产关闭撤销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出台了《XX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意见》,开展了清理挤占挪用社保基金专项活动,清理回收社保基金1097.69万元,其中清理回收被挤占挪用社保基金982.39万元,收回损失106万元,收回“以物抵费”变现差价9.3万元,撤销违规基金账户35个,基本解决了被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回收问题,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建立了市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并逐步向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延伸,初步形成了协调劳动关系的多层次组织体系。配合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关闭破产和重组改制,认真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劳动关系调处工作。实施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用人单位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指导,加大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执法监察力度。印发了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xx年4月至6月,我委会同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了《劳动法》、《工会法》、《河南省工会条例》(以下简称“两法一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执法调查活动。现将执法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法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这次执法调查活动,以政府劳动部门为主、工会配合参与,劳动、工会两个系统分别组织,在全市同时展开。调查共涉及市、县(市)区直机关单位410个、事业单位2960个、企业单位16569个,涉及干部职工685877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8个,职工人数222625人;集体企业396个,职工人数23319人;港澳台及外商企业12个,职工人数6544人;城镇其他类型企业1136个,职工人数46395人;城镇私营企业3688个,职工人数170767人;城镇个体工商户10819个,职工人数42253人;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15673人。市总工会积极配合并开展好这次执法调查活动,印发了《关于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两法一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和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情况执法调查活动的通知》和《〈工会法〉、〈河南省工会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调查与自查参考提纲》,召开了动员大会。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工会建设、职工权益等方面。其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1.9%、集体企业91.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5.8%、城镇其他类型企业86.5%、城镇私营企业88.7%、城镇个体工商户65.7%、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94%;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0.6%、集体企业89.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3.4%、城镇其他类型企业60%、城镇私营企业27.3%、城镇个体工商户16.4%、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81%。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8%、3.6%和16%。全市共建立工会组织6246家,占应建会企业总数的81%,工会会员达到72.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及小企业组成的联合工会3367个,入会职工人数24.1万人;在农民工入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已发展农民工会员151799人,比xx年的35981人增加了115818人,入会率达到38%;全市应建工会的187家社区,均建立了工会组织。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使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市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贯彻“两法一条例”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就业、促进就业。五年来,我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5.7万人次,其中“第三产业”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108868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颁发了《再就业优惠证》,为4259名下岗职工发放小额贷款17393万元。今年,又出台了《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实施意见》,至5月底共落实3974户在册“零就业”家庭有1人就业的任务。
2、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到去年底养老、失业、医保、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6万人、59.7万人、67.7万人、38万人和35万人。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五年来,共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88.25亿元,发放各种保险金92.4亿元,其中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5.37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100%。xx年,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市统筹,缴费基数、缴费费率和统筹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统一,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提高。制定下发了《XX市市属破产关闭撤销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出台了《XX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意见》,开展了清理挤占挪用社保基金专项活动,清理回收社保基金1097.69万元,其中清理回收被挤占挪用社保基金982.39万元,收回损失106万元,收回“以物抵费”变现差价9.3万元,撤销违规基金账户35个,基本解决了被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回收问题,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建立了市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并逐步向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延伸,初步形成了协调劳动关系的多层次组织体系。配合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关闭破产和重组改制,认真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劳动关系调处工作。实施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用人单位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指导,加大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执法监察力度。印发了
《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要求从xx年起推行用工备案制度。目前,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1.9%,集体企业91.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5.8%,城镇其他类型企业86.5%,城镇私营企业88.7%,城镇个体工商户65.7%,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94%。
4、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制度,维护劳动者报酬权。围绕贯彻实施《劳动法》,市劳动保障部门颁布了最低工资标准。xx年至xx年,累计清偿劳动者工资5959万元。同时,实施了工资保证金制度,维护了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办公会议制度,下发了《XX市关于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xx年底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将企业拖欠工资信息纳入企业诚信系统,实行清理拖欠职工工资月报制度,形成了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截止3月底,全市已清欠职工工资5339万元,其中企业清欠4276万元,劳动监察追讨1263万元。
5、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xx年至xx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7322起,结案7102起,结案率达到了97%以上,处理突发事件278起,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7.5万份,补发工资4696.6万元,清退押金58.73万元,清退童工178人,促缴社保费9433.2万元,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xx年至xx年,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780件,接待群众来访18866人次,结案率保持在99%以上。
6、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不断推进。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受到了全市的高度关注,相关业务部门倾注了大量心血。至xx年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139.3万人,全年实现外出劳务收入35.98亿元,农民劳务收入人均16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元的47.7%。以县、乡为重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xx年共培训36.59万人,占外出农村劳动力的26.3%。积极培育了一批劳务品牌,提高了全市劳务在外的竞争力。加强了职业安全培训,共培训11300人,其中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等高危行业职业安全培训9200人,占81.4%。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xx年为1.93万农民工清欠工资1009万元。加快推进农民工参保步伐,实施了“平安计划”和医疗保险扩面专项行动。截止xx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37975人,参加医疗保险32100人。去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将民营企业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已达9162人。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至xx年底,全市43.2万农民工中有155439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率达36%。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对农民工的案件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快结案”。
7、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为贯彻“两法一条例”和维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在新修订的《工会法》颁布实施不久,市委两次听取了市总工会的汇报,召开了市委工会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人民政府成立了XX市集体合同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全市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方案,推动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入开展。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全部建立了与同级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部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问题,市“两办”及时批转了《关于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意见》,要求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工会工作要做到组织不断层、工作不断线、经费不断流、资产不流失。
8、工会维权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一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加强。市“两办”及时批转了《关于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坚持和规范职工代表大会程序的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职工安置方案等重大问题,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市总工会印发了《关于在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试行意见》,已有953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实行了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同时,职代会建设在乡镇(街道)实现了突破,全市40%的乡镇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并签订了区域性集体合同。国有独资、控股的公司制企业全部落实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实行了厂务公开。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推行面达到40%以上
。二是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有3505家企业推行了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其中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597家,覆盖职工39.8万人,非公有制企业2908家,覆盖职工14.3万人;集体合同签定工作由xx年初的71.3%的签订率提高到xx年底的87%。其中,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已达63%,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工会维权机制逐步得到完善。去年初,市总工会将工会大楼一楼600多平方米的大厅改建为市困难职工帮扶维权服务中心,采取一条龙办公的方式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帮扶维权服务。县级工会也加强和完善了维权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并在乡镇(街道)建立了职工帮扶维权工作站。去年,市困难职工帮扶维权中心被评为全国模范帮扶中心。市总工会、市劳动保障局、司法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社会化维权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维权工作力度。
9、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成效显著。xx年7月,市“两办”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意见》,市政府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创建活动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职工队伍进一步稳定,劳动关系日益协调,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职工信访逐步下降。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局面。我市被授予全省创建工作先进市。许多新闻媒体对我市的做法都进行了报道,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职工的好评。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两法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劳动保障和工会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经济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
1、劳动合同制度在有些行业实施不力。劳动合同制度虽然推行多年,但有的行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签订率低,有的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从调查的情况看,城镇私营企业88.7%、城镇个体工商户65.7%,劳动合同不规范或不履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集体合同实施的范围还比较窄,而且大多流于形式;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集体合同签订率仅为54.2%、34.1%和41.7%,非国有企业基本没有开展集体合同的谈判。
2、工资差距拉大,拖欠工资问题还比较突出。虽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偿行动,但拖欠工资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欠发职工工资47667人,欠发工资14451.79万元,其中拖欠农民工资1167.1万元;市属、部属企业拖欠职工工资13145万元,拖欠农民工资890万元;县(市)区拖欠职工工资970万元;有的非公有企业随意克扣员工工资、不支付加班工资;有些行业工资差距拉大,有的随意提高生产定额、降低计件单价、变相压低工资,有的多年维持低工资不变,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明显;机关事业单位的非在编职工工资较低,每月大致为500元。
3、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养老保险一直延续现收现付的模式,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越来越大,对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构成重大隐患;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拉大,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城镇其他类型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60%、27.3%、16.4%,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参保率仅为4.8%、3.6%和16.1%,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近7亿元),欠费总额、欠费企业占参保缴费企业比例和欠费大户在全省都位居第一;社会保险意识淡薄,清欠工作无力,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中,有破产关闭企业无资产变现、资产变现难和特困企业无力缴费,也存在一些单位有钱不缴、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和前清后欠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职工参保率不高,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参保率为:养老80%、失业61%、医疗94.9%、工伤46%、生育17%)。
4、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随意裁员解除劳动合同;二是有些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突出,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三是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在改制过程中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及时发放经济补偿金(如:河南三建集团工程公司、黄河机械厂等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改制资金不到位,不能按时发放经济补偿金,职工意见较大);五是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群体性事件增多,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据统计:xx年全市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033起,涉及职工xx多人,在全省高居首位,总量占全省的20%以上,比位居
第二的XX市高出近一倍,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达32起)。
5、劳动保障和工会立法不完善,劳动执法监察力量薄弱。与《劳动法》配套的《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尚未出台,在执法中时常无法可依或可依据的法律效力层次不高,影响了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尚未出台《集体合同法》,而《职代会条例》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推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制度上缺少具体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有的比较原则、笼统,操作性不强,有的不适应新的情况。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少的情况,劳动保障执法力量薄弱。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尚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一调一裁两审”制度程序多、周期长,各环节衔接不畅。劳动仲裁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机构合二为一,没有形成独立的仲裁队伍,专职仲裁员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加之缺乏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难以实施及时有效的监察,致使一些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即使查实的违法案件,由于法律法规未赋予强制执行措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违法现象难以处罚,影响了执法监察效果;个别地方政府、部门限制、甚至干扰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活动。
6、工会建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仍未建会;如:高新区卡博陶粒有限公司(外资)、XX区盛唐宾馆和一分利海鲜城(私营),虽经多次做工作,仍拒不建立工会组织。二是部分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有的甚至在改制过程中把工会合并到党群工作部,有的对工会工作人员过渡精简,使工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职工权益得不到应有维护。三是农民工入会率比较低,在我市务工的农民工有39.9万人,加上去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总人数达到105万,他们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大部分仍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
7、基层工会干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安龙钢铁公司工会主席冯献周,因为为企业满12年以上工龄的职工争取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与企业发生摩擦,被免去工会主席职务,上级工会与企业交涉多次,由于种种原因,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再如: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新建,xx年12月经党委提名、工会委员会投票选举为工会主席,并报市总工会和商务局党组批准,按有关政策规定应享受公司副总级待遇,但在任职期间一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工资待遇。xx年元月,公司行政方突然指使劳资部门,将陈新建的工资待遇,按公司中层正职“内退”工资发放。xx年3月,在没有按相关程序选举增补的情况下,通知工会主席陈新建交接离职,并停发工会主席手机通讯费,取消其工会经费开支签字权,工会办公室的电话也被停机。
8、有的基层工会经费不能按时足额拨付,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会没有依法单独开设银行账户。xx年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改革,取消了各单位的工会账户。违背了《工会法》第四十四条“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制度”的规定,造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会不能独立管账,退出了工会预、决算体系,致使工会经费不能按《工会法》规定用于职工活动。二是部分大中型企业,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基层工会留成的经费。个别企业将工会财务工作由行政代管,取消了工会的经费管理权,使工会工作和活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三是破产企业拖欠的工会经费,绝大多数未按规定列入企业破产清偿序列。四是市财政未按《河南省工会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负担市总工会机关工作人员的住房公积金。
9、基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企业至今尚未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有的虽然签订了集体合同但履约率不高,有的存在形式主义,一个文本管多家,一份合同管多年,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改制后的中小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出现滑坡,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实行这一制度或者有形无实。三是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作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到位。
10、“两法一条例”的执法力度尚不到位。一是对“两法一条例”的学习宣传有待加强,企业经营者自觉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的意识淡薄,部分职工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二是“工会法”执法主体的有些职责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是工会法的执法主体,有的领导却模糊地认为只是工会的事情,导致工会法执法主体错位,影响了工会法的全面贯彻实施。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依然是《工会法》实施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修改后的《工会法》虽然增设了法律责任一章,但仍有一些执法人员和企业经营者把工会法视为“软法”。四是基层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不高,部分干部法律意识淡
薄,工会意识不强,致使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显得软弱无力,工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关于深入贯彻“两法一条例”和进一步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建议意见
1、加强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两法一条例”的学习,提高对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把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列入各级行政干校(党校)的教学计划,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担当好维权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会法》的执法主体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
2、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确保中央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要把再就业扶持政策转化为促进就业的长期政策,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和企业培训;要加强就业服务,强化劳动力市场管理,统筹城乡平等就业。
3、着力解决欠费突出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巩固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当期无拖欠的成果;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完善征收体制,严格基金监督管理。
4、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推动和监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合同范本,指导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指导和督促企业重组改制后及时与职工变更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台账;积极推动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指导改制企业做好重签、续签集体合同工作;认真做好集体合同的督促、审查、备案和统计管理工作。
5、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审核、备案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大查处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严肃处理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加大劳动争议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加快推进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充实职业化仲裁员队伍,促进行政职能与办案职能分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充实监察办案人员,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参加的劳动保障监察与拖欠工资协调机制,采取预防和打击违法行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
6、要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要不断扩大创建的覆盖面,在创建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参与率,重点向非公企业和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延伸;要广泛开展“和谐机关”、“和谐医院”、“和谐乡镇(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工业园区”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创建成果,以在全社会形成创建氛围。
7、健全和完善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地方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部门、地方工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三方协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维权工作,进一步畅通职工、农民工的诉求渠道;要建立健全职工困难帮扶和依法维权机制,加强地方工会、政府部门、法律援助机构的配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同地方工会的协调、合作,切实为职工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高度重视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的查处工作,及时、有效地协调劳动关系,把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二篇:贯彻落实《劳动法》、《工会法》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XX年4月至6月,我委会同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了《劳动法》、《工会法》、《河南省工会条例》(以下简称“两法一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情况执法调查活动。现将执法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法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这次执法调查活动,以政府劳动部门为主、工会配合参与,劳动、工会两个系统分别组织,在全市同时展开。调查共涉及市、县(市)区直机关单位410个、事业单位2960个、企业单位16569个,涉及干部职工685877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8个,职工人数222625人;集体企业396个,职工人数23319人;港澳台及外商企业12个,职工人数6544人;城镇其他类型企业1136个,职工人数46395人;城镇私营企业3688个,职工人数170767人;城镇个体工商户10819个,职工人数42253人;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15673人。市总工会积极配合并开展好这次执法调查活动,印发了《关于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两法一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和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情况执法调查活动的通知》和《〈工会法〉、〈河南省工会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调查与自查参考提纲》,召开了动员大会。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工会建设、职工权益等方面。其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1.9%、集体企业91.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5.8%、城镇其他类型企业86.5%、城镇私营企业88.7%、城镇个体工商户65.7%、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94%;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0.6%、集体企业89.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3.4%、城镇其他类型企业60%、城镇私营企业27.3%、城镇个体工商户16.4%、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81%。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4.8%、3.6%和16%。全市共建立工会组织6246家,占应建会企业总数的81%,工会会员达到72.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及小企业组成的联合工会3367个,入会职工人数24.1万人;在农民工入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已发展农民工会员151799人,比XX年的35981人增加了115818人,入会率达到38%;全市应建工会的187家社区,均建立了工会组织。通过本次调查活动,使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市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贯彻“两法一条例”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就业、促进就业。五年来,我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5.7万人次,其中“第三产业”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108868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颁发了《再就业优惠证》,为4259名下岗职工发放小额贷款17393万元。今年,又出台了《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实施意见》,至5月底共落实3974户在册“零就业”家庭有1人就业的任务。
2、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到去年底养老、失业、医保、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6万人、59.7万人、67.7万人、38万人和35万人。社会保险费征缴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五年来,共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88.25亿元,发放各种保险金92.4亿元,其中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5.37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100%。XX年,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市统筹,缴费基数、缴费费率和统筹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统一,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提高。制定下发了《洛阳市市属破产关闭撤销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出台了《洛阳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意见》,开展了清理挤占挪用社保基金专项活动,清理回收社保基金1097.69万元,其中清理回收被挤占挪用社保基金982.39万元,收回损失106万元,收回“以物抵费”变现差价9.3万元,撤销违规基金账户35个,基本解决了被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回收问题,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建立,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建立了市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并逐步向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延伸,初步形成了协调劳动关系的多层次组织体系。配合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关闭破产和重组改制,认真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劳动关系调处工作。实施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用人单位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指导,加大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执法监察力度。印发了《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要求从XX年起推行用工备案制度。目前,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1.9%,集体企业91.6%,港澳台及外商企业95.8%,城镇其他类型企业86.5%,城镇私营企业88.7%,城镇个体工商户65.7%,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人员94%。
4、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资支付制度,维护劳动者报酬权。围绕贯彻实施《劳动法》,市劳动保障部门颁布了最低工资标准。XX年至XX年,累计清偿劳动者工资5959万元。同时,实施了工资保证金制度,维护了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办公会议制度,下发了《洛阳市关于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XX年底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将企业拖欠工资信息纳入企业诚信系统,实行清理拖欠职工工资月报制度,形成了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截止3月底,全市已清欠职工工资5339万元,其中企业清欠4276万元,劳动监察追讨1263万元。
5、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XX年至XX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7322起,结案7102起,结案率达到了97%以上,处理突发事件278起,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7.5万份,补发工资4696.6万元,清退押金58.73万元,清退童工178人,促缴社保费9433.2万元,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XX年至XX年,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780件,接待群众来访18866人次,结案率保持在99%以上。
6、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不断推进。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工作受到了全市的高度关注,相关业务部门倾注了大量心血。至XX年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139.3万人,全年实现外出劳务收入35.98亿元,农民劳务收入人均16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元的47.7%。以县、乡为重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XX年共培训36.59万人,占外出农村劳动力的26.3%。积极培育了一批劳务品牌,提高了全市劳务在外的竞争力。加强了职业安全培训,共培训11300人,其中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煤矿等高危行业职业安全培训9200人,占81.4%。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XX年为1.93万农民工清欠工资1009万元。加快推进农民工参保步伐,实施了“平安计划”和医疗保险扩面专项行动。截止XX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37975人,参加医疗保险32100人。去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民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将民营企业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已达9162人。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至XX年底,全市43.2万农民工中有155439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率达36%。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对农民工的案件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快结案”。
7、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为贯彻“两法一条例”和维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在新修订的《工会法》颁布实施不久,市委两次听取了市总工会的汇报,召开了市委工会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洛阳市集体合同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全市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方案,推动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入开展。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全部建立了与同级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部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问题,市“两办”及时批转了《关于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意见》,要求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工会工作要做到组织不断层、工作不断线、经费不断流、资产不流失。
8、工会维权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一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加强。市“两办”及时批转了《关于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坚持和规范职工代表大会程序的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职工安置方案等重大问题,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市总工会印发了《关于在非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试行意见》,已有953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实行了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同时,职代会建设在乡镇(街道)实现了突破,全市40%的乡镇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并签订了区域性集体合同。国有独资、控股的公司制企业全部落实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实行了厂务公开。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推行面达到40%以上。二是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有3505家企业推行了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其中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597家,覆盖职工39.8万人,非公有制企业2908家,覆盖职工14.3万人;集体合同签定工作由XX年初的71.3%的签订率提高到XX年底的87%。其中,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已达63%,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工会维权机制逐步得到完善。去年初,市总工会将工会大楼一楼600多平方米的大厅改建为市困难职工帮扶维权服务中心,采取一条龙办公的方式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帮扶维权服务。县级工会也加强和完善了维权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并在乡镇(街道)建立了职工帮扶维权工作站。去年,市困难职工帮扶维权中心被评为全国模范帮扶中心。市总工会、市劳动保障局、司法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社会化维权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维权工作力度。
9、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成效显著。XX年7月,市“两办”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意见》,市政府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创建活动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职工队伍进一步稳定,劳动关系日益协调,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职工信访逐步下降。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局面。我市被授予全省创建工作先进市。许多新闻媒体对我市的做法都进行了报道,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职工的好评。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两法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劳动保障和工会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经济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
1、劳动合同制度在有些行业实施不力。劳动合同制度虽然推行多年,但有的行业、特别是非公企业签订率低,有的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从调查的情况看,城镇私营企业88.7%、城镇个体工商户65.7%,劳动合同不规范或不履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集体合同实施的范围还比较窄,而且大多流于形式;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集体合同签订率仅为54.2%、34.1%和41.7%,非国有企业基本没有开展集体合同的谈判。
2、工资差距拉大,拖欠工资问题还比较突出。虽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偿行动,但拖欠工资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欠发职工工资47667人,欠发工资14451.79万元,其中拖欠农民工资1167.1万元;市属、部属企业拖欠职工工资13145万元,拖欠农民工资890万元;县(市)区拖欠职工工资970万元;有的非公有企业随意克扣员工工资、不支付加班工资;有些行业工资差距拉大,有的随意提高生产定额、降低计件单价、变相压低工资,有的多年维持低工资不变,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明显;机关事业单位的非在编职工工资较低,每月大致为500元。
3、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养老保险一直延续现收现付的模式,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越来越大,对未来老龄化高峰时期构成重大隐患;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拉大,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城镇其他类型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60%、27.3%、16.4%,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参保率仅为4.8%、3.6%和16.1%,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近7亿元),欠费总额、欠费企业占参保缴费企业比例和欠费大户在全省都位居第一;社会保险意识淡薄,清欠工作无力,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中,有破产关闭企业无资产变现、资产变现难和特困企业无力缴费,也存在一些单位有钱不缴、以种种理由故意拖欠和前清后欠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职工参保率不高,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参保率为:养老80%、失业61%、医疗94.9%、工伤46%、生育17%)。
4、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随意裁员解除劳动合同;二是有些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突出,损害了职工的合法劳动报酬权益;三是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在改制过程中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及时发放经济补偿金(如:河南三建集团工程公司、黄河机械厂等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改制资金不到位,不能按时发放经济补偿金,职工意见较大);五是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群体性事件增多,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据统计:XX年全市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033起,涉及职工XX多人,在全省高居首位,总量占全省的20%以上,比位居第二的安阳市高出近一倍,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达32起)。
5、劳动保障和工会立法不完善,劳动执法监察力量薄弱。与《劳动法》配套的《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尚未出台,在执法中时常无法可依或可依据的法律效力层次不高,影响了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尚未出台《集体合同法》,而《职代会条例》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推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制度上缺少具体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有的比较原则、笼统,操作性不强,有的不适应新的情况。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少的情况,劳动保障执法力量薄弱。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尚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一调一裁两审”制度程序多、周期长,各环节衔接不畅。劳动仲裁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机构合二为一,没有形成独立的仲裁队伍,专职仲裁员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加之缺乏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难以实施及时有效的监察,致使一些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即使查实的违法案件,由于法律法规未赋予强制执行措施,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违法现象难以处罚,影响了执法监察效果;个别地方政府、部门限制、甚至干扰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活动。
6、工会建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有些非公有制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仍未建会;如:高新区卡博陶粒有限公司(外资)、西工区盛唐宾馆和一分利海鲜城(私营),虽经多次做工作,仍拒不建立工会组织。二是部分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有的甚至在改制过程中把工会合并到党群工作部,有的对工会工作人员过渡精简,使工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职工权益得不到应有维护。三是农民工入会率比较低,在我市务工的农民工有39.9万人,加上去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总人数达到105万,他们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大部分仍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
7、基层工会干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安龙钢铁公司工会主席冯献周,因为为企业满12年以上工龄的职工争取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与企业发生摩擦,被免去工会主席职务,上级工会与企业交涉多次,由于种种原因,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再如: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新建,XX年12月经党委提名、工会委员会投票选举为工会主席,并报市总工会和商务局党组批准,按有关政策规定应享受公司副总级待遇,但在任职期间一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工资待遇。XX年元月,公司行政方突然指使劳资部门,将陈新建的工资待遇,按公司中层正职“内退”工资发放。XX年3月,在没有按相关程序选举增补的情况下,通知工会主席陈新建交接离职,并停发工会主席手机通讯费,取消其工会经费开支签字权,工会办公室的电话也被停机。
8、有的基层工会经费不能按时足额拨付,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会没有依法单独开设银行账户。XX年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改革,取消了各单位的工会账户。违背了《工会法》第四十四条“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制度”的规定,造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会不能独立管账,退出了工会预、决算体系,致使工会经费不能按《工会法》规定用于职工活动。二是部分大中型企业,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基层工会留成的经费。个别企业将工会财务工作由行政代管,取消了工会的经费管理权,使工会工作和活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三是破产企业拖欠的工会经费,绝大多数未按规定列入企业破产清偿序列。四是市财政未按《河南省工会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负担市总工会机关工作人员的住房公积金。
9、基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企业至今尚未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有的虽然签订了集体合同但履约率不高,有的存在形式主义,一个文本管多家,一份合同管多年,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改制后的中小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出现滑坡,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实行这一制度或者有形无实。三是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运作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到位。
10、“两法一条例”的执法力度尚不到位。一是对“两法一条例”的学习宣传有待加强,企业经营者自觉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的意识淡薄,部分职工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二是“工会法”执法主体的有些职责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是工会法的执法主体,有的领导却模糊地认为只是工会的事情,导致工会法执法主体错位,影响了工会法的全面贯彻实施。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依然是《工会法》实施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修改后的《工会法》虽然增设了法律责任一章,但仍有一些执法人员和企业经营者把工会法视为“软法”。四是基层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不高,部分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工会意识不强,致使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显得软弱无力,工会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关于深入贯彻“两法一条例”和进一步做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建议意见
1、加强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两法一条例”的学习,提高对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把劳动保障和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列入各级行政干校(党校)的教学计划,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担当好维权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会法》的执法主体并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
2、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确保中央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要把再就业扶持政策转化为促进就业的长期政策,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和企业培训;要加强就业服务,强化劳动力市场管理,统筹城乡平等就业。
3、着力解决欠费突出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巩固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当期无拖欠的成果;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重点,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完善征收体制,严格基金监督管理。
4、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推动和监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合同范本,指导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指导和督促企业重组改制后及时与职工变更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台账;积极推动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全面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指导改制企业做好重签、续签集体合同工作;认真做好集体合同的督促、审查、备案和统计管理工作。
5、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审核、备案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大查处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力度,严肃处理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行为;加大劳动争议调处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加快推进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充实职业化仲裁员队伍,促进行政职能与办案职能分开;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完善监察执法程序,充实监察办案人员,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参加的劳动保障监察与拖欠工资协调机制,采取预防和打击违法行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
6、要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要不断扩大创建的覆盖面,在创建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参与率,重点向非公企业和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延伸;要广泛开展“和谐机关”、“和谐医院”、“和谐乡镇(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工业园区”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创建成果,以在全社会形成创建氛围。
7、健全和完善维权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地方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部门、地方工会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三方协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以职代会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维权工作,进一步畅通职工、农民工的诉求渠道;要建立健全职工困难帮扶和依法维权机制,加强地方工会、政府部门、法律援助机构的配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同地方工会的协调、合作,切实为职工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高度重视对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的查处工作,及时、有效地协调劳动关系,把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三篇:贯彻落实《工会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贯彻落实《工会法》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 作 汇 报
为了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根据区人大《关于全区<工会法>执法检查的通知》精神,现就我区用人单位贯彻落实《工会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加强三方协调,强化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和运行水平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不仅是劳动关系运行的基本规范和依据,也是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显性化;二是低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致使调整劳动关系的难度加大;三是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面对上述情况,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我区于2003年建立起了由劳动保障、总工会和经济主管部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通过三方协商,在企业改制安置职工、解决职工上访、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对推动企业改制和保障职工合法 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和运行。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重在落实,为防止工作流于形式,我们从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入手,一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针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合同文本必备条款不完善、协商条款不合法、权利义务不对等、履约质量不高等问题,我们一方面指导用人单位紧紧抓住协商、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劳动合同文本,设立劳动合同台帐,努力将各项工作做细、做早、做实;二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坚持日常管理和集中检查、一般指导和重点推动相结合,通过劳动合同鉴证、集体合同审查、劳动保障年检、专项执法检查、企业规章制度备案等手段,加大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止目前,全区已有70户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2929人,集体合同签订35户,履盖职工2112人。
二、发挥职能作用,提高保障水平
当前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因此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往往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尽可能降低职工工资收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劳动合同对工资支付约束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督促各类企业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我们把已完成改制的企业和私营 企业中的商业、餐饮、家具、建材等行业作为督查的重点,通过调查摸底印发了《**区企业部分职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通知》。通过完善全区和重点行业的工资指导线、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标准,引导企业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利。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支付,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和《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7号)文件精神,我们向区政府上报了《关于切实解决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并经区政府批转下发,统一了思想认识,突出了这一工作的重点,明确了责任,建立了以劳动保障、工会、建设、乡企、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组成的农民工工资协调工作机制,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4月受理劳动劳动监察举报案件80件,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80件,人数236人,追回拖欠工资39.56万元。
社会保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乎国运、情系民生,是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难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区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在区委、区政府政府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有效监督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群众编织了一道“老有所养,失有所补,病有所医”的安全网。今年以来,社会保险工作以扩面促征缴、以征缴促扩面,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扩面征缴力 度,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统筹覆盖面。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工作运行已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1-5月份,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职工分别达到****人、*****人、*****人和****人。1—5月份,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万元,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都按时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基金运行平稳。一是巩固“两个确保”。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坚持把“两个确保”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加强对保发放资金的调度,确保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发尽发,“两个确保”得到了有效巩固。二是集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续保专项活动。采取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参保办法、完善医疗保险政策、新闻媒体对欠保漏保企业曝光等措施,扩大社保覆盖面。1-5月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分别扩面319人、348人、74人和76人。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稳妥的原则,全区****名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移交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四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成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稽核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对社会保险登记、征缴、发放的稽核,堵塞漏洞,完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药店的协议管理,及时查处违规定点单位。
三、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落实三方办案原 则
1、建立三方办案新机制,创建了工会和企业方的兼职劳动争议仲裁员参与案件的组庭、案件审理和合议的新机制。2004年,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分别在区总工会和各经济主管部门建立了由其管理的7人兼职的仲裁员队伍,确立他们作为群体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地位,让他们通过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来实现维护其实体利益的目的。通过三方组庭、三方审理、三方合议的新形式,大大提高了案件处理的公正性和公开性。2004年以来,共有7名兼职仲裁员参与了36件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参与率达案件总数的35.6%。同时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把劳动争议处理在基层,我们会同工会帮助企业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目前,全区有***户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各类企业矛盾130多起。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继续坚持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建立和完善劳动仲裁员、仲裁庭办案制度,认真落实《工会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坚持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案件。2004年以来,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74件,依法仲裁101件。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我们始终贯彻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经济主管部门三方办案原则,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定性依据客观事实,适用法律、法规办案准确、得当,保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保证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集体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监控、报告、协调和处理,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做好重点时期的争议隐患 排查和调控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确保社会稳定,2004年以来共处理集体劳动争议案件3起。
四、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企业改制后,大部分企业通过竞争上岗,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使经营机制变活,企业活力增强。但随之带来的是对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削弱,致使一些关系职工政治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无人管、无人问。较为突出的是个别企业的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未建立,既使部分企业有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由于无专职负责人,致使基层组织形同虚设,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无人管、无人抓,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性不够,合同履约质量不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解除劳动关系,在支付经济补偿金、社保接续等方面仍有困难。企业破产和改制情况复杂,加大了准确适用政策的难度。用工形式的灵活多样,迫切需要我们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新方式。劳动合同制度发展不平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同时在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方面问题较多,一是不建立制度,不签订合同;二是合同内容不全、不完善;三是对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理解、不执行;四是劳动关系不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面不宽,合同履约质量不高。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资金缺口较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率低;建筑企业是工伤事故的高发行业,由于建设行政部门强制建筑企业在其指定的商业保险公司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推行工伤保险会使企业两头参保负担加重,致使工伤保险参保率低;改制企业断保问题比较突出;生育保险即将启动,前期准备和具体实施任务大。
4、工资分配缺乏激励机制。在工资工作中,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最低工资保障方面,而在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方面的指导作用不够明显。部分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困难,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工资清欠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报酬权益的任务还很重。
5、在劳动争议仲裁和维护稳定方面,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攀升,现行的劳动争议仲裁体制、人员配置和仲裁员队伍现状,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人少案多矛盾突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致使一些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缺乏法律依据;仲裁委员会自身建设和仲裁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集体争议、集体上访等问题仍较突出,维稳工作任务繁重,处理难度大。
五、今后工作打算
1、建议区委、政府大力支持工会依法开展工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督促企业尽快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充分利用工会组织联系职工广泛的优势,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
2、进一步做好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为促进就业和加强失业调控工作服务。
3、加强三方机制建设。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调委会调解劳动争议的作用,尽可能使争议化解在基层。进一步加强三方机制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多形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
4、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对全区各类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调节和指导,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报酬权益。
5、进一步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报酬权益工作,按照“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完善机制、探索新路”的原则,继续下大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协作、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拖欠工资的行为。
第四篇:贯彻落实《工会法》的调查报告
贯彻落实《工会法》的调查报告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执法检查活动年的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黑龙江省实施〈工会法〉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此前,市人大常委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对“一法一例”进行了自查,现将情况通报:
一、省人大常委会“一法一例”执法检查团对我市检查的基本情况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以副主任赵林茂为团长,以省长助理、省总工会主席王悦华、省人大内司委委员赵益华为副团长的11人执法检查团,于3月16日至18日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黑龙江省实施〈工会法〉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广福,副市长夏永智、副市长刘德,市总工会主席蔡宝山及市政府办、市人大内司委和市总工会等相关部门共15名同志一同参加了检查。检查团重点听取了市政府及工会和有关部门、绥棱县政府和工会及政府相关部门贯彻实施“一法一例”情况的汇报;分别召开了工会干部、人大代表、职工代表、非公有制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还深入绥化市万达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金鹏集团、绥棱县纺织厂等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座谈和走访。
检查团充分肯定了我市“一法一例”贯彻实施的成绩,检查团认为,市委、市人大高度重视,政府积极实施,工会扎实工作,全市“一法一例”贯彻实施起点高、工作实、路数新、效果好、推动了工会组织依法治会,依法维权的进程,发挥了工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一是重视对“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把学习宣传“一法一例”纳入了日程,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导,开展“一法一例”宣传日、宣传月活动,各级人大普遍开展了“一法一例”执法检查。
二是高度重视新建、改制企业组建工会工作。成立了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文件,市委主管书记与县(市)区主管书记签订新企建会目标责任状,将新建企业建会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检查团认为,绥化市的建会工作成绩斐然。有许多好经验、好作法,再次为全省新企建会工作提供了样板。特别是金鹏集团在改制企业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关系中,工会让党委首肯,让老板认可,让股东服气,让职工信赖的经验可学、可作、可推广、可借鉴。
三是维权工作手段灵活,维权机制不断完善,维权成效明显。职代会制度建设不断规范、完善。厂务公开工作成效明显,全市1789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厂务公开制度,占应建会数90%以上,这个比例数是非常可观的。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使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渠道和平台更便利、更直接。
四是广开就业门路,为下岗职工排忧解难。政府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措施和办法,“再就业八大工程”的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使较多的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展免费培训,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第二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顺利启动,这些都是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真实体现。
我市“一法一例”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有些地方对贯彻实施“一法一例”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学习、宣传的深度、广度不够,个别地方甚至有死角死面。
二是“一法一例”明确规定的缴费条款还没有落实。拖欠或拒缴工会经费的现象较为普遍,非公有制企业欠缴、拒缴工会经费现象尤为突出。财政拨缴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了严重影响和制约工会开展工作的瓶颈问题。
三是随意撤销、合并工会组织的情况仍然存在。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和企业改组、改制、改造的不断深化,将工会组织与党委部门、群团部门及其它行政部门统一合并为党群工作部或政工办(个别中省直部门和县、市、区)。影响了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是一部分工会干部的配备还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县(市)工会主席还没有按同级副职配备,一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会主席应享受的待遇也没有得到落实,工会高层参与、源头维权等受到了制约。
五是维权机制建设不完善。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还没有建立。
根据存在的问题,检查团对我市贯彻“一法一例”提出了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力度。要坚持经常、普及深入,领导要带头学,要组织职工群众认真学,解决好学习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解决新建企业工会工作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议工会加大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力度,积极引导,创造条件,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状况,选好工作的突破口,使一批基础较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工作逐渐得到健康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撤、并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编制、待遇等问题。建议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帮助纠正
撤、并工会组织的问题,使《条例》的有关规定得到落实。上级工会要加强与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商,解决好人数较多的企业没有工会专职工作人员问题。
四是要进一步依法保护工会资产,促进工会经费依法拨缴。
五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施“一法一例”的推进机制。重点建立起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职工代表大会两项制度的长效机制。认真总结经验,勇于在实践中创新。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执法检查、监督力度。工会要主动依靠党的领导,与政府有关部门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法一例”的贯彻执行。
对省人大的这次执法检查,市委非常重视。世英书记、莎燕市长、马烈副书记等亲自参加接待、座谈、汇报。特别是世英书记亲自参加了执法检查团交换意见会,对检查团提出的建议,当即表示要认真尽快落实,并于2004年3月23日召开市委一届82次常委会,专门研究落实省检查团交换的意见。这在绥化历史上首开先河。市委常委会确定:
1、市人大常委会对县(市)区“一法一例”自查情况进行监督,抓好督查落实。
2、同意调整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总工会提出意见及名单。
3、同意由市委主管领导与县市区主管领导签订工会会员发展目标责任状。
4、由市总工会起草下发组织农民工等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文件,筹备好农民工等进城务工人员入会现场会。
5、对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情况,由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进行视察。
6、关于工会干部协管、职级配备和职务等问题,同意由市委组织部与市总工会联合下发工会干部协管文件;县(市)区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先行解决,其余的换届时统一解决;同意乡镇、街道、社区等设置专职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
7、涉及市总工会经费问题由市财政局研究落实;县(市)区财政要提高本级工会保障经费水平。
8、在全市推广金鹏集团重视工会建设,发挥工会作用的经验。
9、市人大、市总工会分别将常委会研究落实的情况反馈给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团和省总工会。
二、全市贯彻实施“一法一例”自检自查的情况
市人大于2004年3月3日下发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黑龙江省实施工会法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通知》,要求县(市)区对贯彻实施“一法一例”进行自检自查并上报情况。从各县(市)区自检自查情况看,党委政府对贯彻实施“一法一例”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工会及相关部门积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一法一例”
一是精心部署。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把学习宣传“一法一例”纳入了日程,使我市学习宣传贯彻“一法一例”活动在全市上下迅速开展起来。
二是开展活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访、专题,举办报告会、培训班、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一法一例”。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法一例”宣传月、宣传日活动。全市共举办各类“一法一例”培训班56期,知识竞赛36场。全市有3500名工会干部和职工参加了省总工会举办的全省“一法一例”书面解答活动,我市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奖。
三是注重实效。县(市)区人大、工会联合开展了“一法一例”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视察等活动。2002年4月,市人大副主任李景田带领部分市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肇东、海伦、明水、兰西等市县对贯彻“一法一例”情况进行执法调研。肇东市通过执法检查,解决了拖欠工会经费问题,维护了工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2、固本强基,不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我市把新企业建会工作作为工会组织建设的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新企建会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主抓、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圆满地完成了省总工会下达的新企建会工作三年规划任务目标”。
一是建立组织,强化对组建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新企建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企建工作。市委下发了《中国共产党绥化市委关于加强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意见》及各县(市)区分别针对在新企建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市总工会,市工商局,市劳动局,市体改办四家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新建企业组建工会的有关规定》。《规定》明确指出:新建企业进行项目谈判、签约和审批时,要同时提出建立工会的要求,并写入企业成立章程和合同。企业改制要把组建工会写入改制方案。我市还针对新建企业和改制企业不断增多,工会会员流动性大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绥化市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了工会会员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调动新建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市总工会、市外经贸局、市乡企局、市工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新建企业中开展“双爱双评”活动的通知》,推动了新企建会工作的开展。其次,新企业工会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全市新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方案》,量化建会指标,对新企建会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县(市)区两级签订了新企建会目标责任状,对完成任务的表彰奖励,未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再次,我市还把新建企业建会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做到工建与党建工作同时规划,同时部署,同时考核。庆安县把新企建会工作纳入党群工作目标管理,实行“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
二是抓好典型,全面推进新企建会工作。各地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推动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健康发展。在新企建会初期,把安达、海伦作为全市新建企业组建工会的试点单位,并于2000年1月在安达市召开了全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现场会,会上交流推广了11个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共计78人参加了会议,省总工会主管副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促进了全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深入开展。2003年,我市召开了全市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对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进一步部署和推广。
三是夯实基础,努力提高新建企业工会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市制定了《绥化市2001--2003年新建企业工会干部培训规划》,举办新建企业工会干部培训班45期,参加人数达1650人次,市总工会选派新建企业工会干部参加省里举办的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坚持“一手抓组建、一手抓巩固提高”的建会原则,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新建企业中开展规范工会组织活动的通知》,使新建企业工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各种工作机制。撤地设市后加大市直机关工会组建力度。市委组织部和市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市直机关组建工会的通知》,对市直机关组建工会有关事宜提出明确要求,召开市直机关部门工会组建工作会议,加强了市本级委、办、局工会组织建设,强化了对系统工会工作的领导。市直机关及下属单位已组建工会186家,发展会员16治理发愣功人。
3、完善维权机制,进一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坚持和完善了职代会制度。市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申报制度的通知》,推动了厂务(校务、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目前,全市企事业单位有1789个单位建立了厂务公开制度,占应建数92%以上。全市有1779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占总数的91.3%。
二是加强了劳动争议调处工作。(1)建立召开联系会议制度。于2003年5月建立了绥化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协调性、广泛性,保护性和效力性的三方机制。三方机制促进了劳动关系“主体协商、三方指导、政府调控、依法规范”格局的逐步形成,2003年建立了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县(市)区两级政府与同级工会组织全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2)实行“劳动争议信息员”工作制度。并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有力条件。(3)实行“劳动争议调解员”工作制度。坚持双维宗旨(即维护职工利益,同时维护企业利益),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4)实行“劳动争议仲裁员”工作制度。积极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成立了绥化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建立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707个;配备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4143人;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1584个;配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2338人。
三是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落实。全省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会议后,我市召开了全市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工作会议,由市经贸委、劳动局、市工会联合组成推进“两项”制度领导小组。市劳动局与市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的通知》。市总工会下发了《关于推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的培训意见》,开展了层层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骨干536人次。在海伦市召开了维权工作海伦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8个典型的经验。目前,全市1024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占企业总数的67%。
4、拓宽就业门路,进一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市政府对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措施和办法。
一是实施“再就业八大工程”。形成了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二是出台下岗职工再业优惠政策。我市先后出台了13项优惠政策。发放再就业优惠证985个,免收工商登记注册费1.5万元,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13.5万元,对716户申办手续的个体业户减免税收36.4万元。全市已筹集再就业资金4000万元,全部列入市财政预算。目前,有756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三是大力开发再就业岗位。主要是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安置一批;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一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一批;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流动一批;发展社区服务业消化一批;鼓励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加大劳动力转移输出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救活一批;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扶持一批;“一帮一”结对扶贫解困帮扶一批。据2003年年底统计,我市共安置一岗职工再就业6.53万人。
四是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2003年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78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0%,培训后就业率达60%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3600人,同时全面落实免费再就业培训政策。
五是第二轮“一帮一”工程顺利启动实施。我市把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项利民行动”和“办好33件实事”之中,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委先后召开两次常委会议专门研究“一帮一”工作。并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拨出300万元作为“一帮一”扶贫解困专项资金,各县(市)区财政分别拿出50万元以上作为“一帮一”专项资金。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我市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顺利启动实施,结对帮扶7800名特困职工。
通过执法检查,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主要有:
一是“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不
够。从全市看,一些困难企业和私营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一些负责人对“一法一例”学习不够。
二是非正规就业群体工会开展工作难。由于非正规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分散性大,对工会维权需求不明显,不强烈,多数人对就业的认识是“短期行为”,缺乏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有的工会组织还没形成对这些职工群体有效维护的机制,致使一些企业工会组织作用难以发挥。
三是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还不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两项”制度,特别是新经济组织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企业改制,工会组织和“两项”制度受到冲击,由于企业属性发生变化,致使“两项”制度建立工作无法进行,原来建立的“两项”制度也名存实亡。
四是工会经费收缴困难。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全市工会经费收缴欠帐大,由于经费不足,影响了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是工会组织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的驻绥单位以及垂直管理单位,在机构改革时,撤并了工会组织,使工会工作出现了断层和空白点。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工会人员少任务重,使基层工会工作开展不力。
省人大常委会“一法一例”的执法检查为我市进一步推动“一法一例”的深入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市委常委会作出的决议,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实施。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及建议:
1、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深入宣传贯彻“一法一例”。一是建议将“一法一例”纳入市委党校和行政干部培训的内容。二是建议推广庆安的经验,将贯彻“一法一例’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使其成为考核其政绩的重要内容。
2、加大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力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建议各级工会组织加大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力度,使一批基础设施好的非公有制工会工作得到发展。二是建议要把农民工等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适当时机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情况进行视察。
3、加大撤、并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协管工作力度,进一步解决工会干部职级和配备问题。建议市政府和市总工会帮助纠正撤、并工会组织问题。二是建议我市利用今年十个县(市)区工会换届的机会,为工会配备同级副职干部的编制问题。三是建议我市县级以上工会要积极与组织部门沟通,解决对工会干部的协管问题,配合组织部门配齐、配强、配全工会干部。
4、加大工会经费收缴力度,建议对有能力缴纳工会经费而无故进行拖延或拒不缴纳的企事业单位,工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对“一法一例”严肃性、权威性的认识。
第五篇:维护煤矿职工合法权益
维护煤矿职工合法权益,共谋科学发展新局面----论煤矿企业如何做好依法、主动、科学维权
我矿现有职工543人,其中农民工就有500人,是我公司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煤炭行业给人的印象太艰苦,太危险,再加上全国煤矿事故频发,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对企业缺乏认同感,队伍不稳定,生产积极性也受到抑制。我矿通过走乡串户、劳动力市场等各地招来大批农民工,培训后走了一部分人,下了一天井后又走了一批人,能够坚持留下来工作的寥寥无几。要改变这种局面,如何稳定煤矿职工采掘队伍,特别是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便是维护矿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想稳定煤矿职工特别是一线采掘职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政治关心
思想认识上我们把生产一线职工作为政治上关心的重要目标。他们可以入党,可以提干,在劳模分配指标上向生产一线单位倾斜。同时吸收生产工人加入工会作为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关心生产工事业上的成长发展,以事业留人。只要有能力,就大胆启用,只要有贡献,就给一定的回报。生产中不乏藏龙卧虎之辈,我们还可以考虑把他们安排在最适合自身能力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表现优秀的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丰富的物质奖励,树立并推广生产一线的劳模形象,使生产工感受到党、政、工对他们最亲切的关怀。
二、权益上维护
(1)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消除农民工与正式工在身份和待遇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创造好的工作条件,我们已取消真正意义上的协议工,全改为合同工,农民协议工不再是企业的“公民”,不再受到歧视,同工同酬,消除了用工制度的等级差别。
(2)生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从民主管理抓起,一是确保职代会代表中一线职工的一定比例,广泛行使职代会五项职权;二是企业招收外来务工人员都已签定劳动合同,同时对合同条款增加人性化管理条款;三是工作三个月以上就享受到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
(3)工资收入向一线工人倾斜。农民工年富力强,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原来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他们也提不起干劲,工资收入也少,难以稳定这支队伍。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一线职工的收入,但相对而言,一线职工的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有一定的差距,有关部门在地面、辅助一线职工的工资原则上,向一线工人倾斜,提高他们的收入和工作热情。
三、生活关怀
(1)改善安居环境。安居才有乐业,对企业职工宿舍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彻底改除“脏、乱、差”局面。真正能让他们安居乐业。
(2)改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从投入中加大力度,更新井下设备,减少劳动强度,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治理各大灾害。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让他们严格操作规程作业,抵御突如其来的危害,成为安全自我保护的典范,鼓励职工做到节能降耗。
四、困难帮扶
生产工特别是农民工,家住偏远山区,家境状况普遍贫穷,每年我们还拿出些资金作为困难补助,并视情况进行走访,使他们进得来、安得心、留得住,把党和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心中,把党群、干群紧紧地捆在一起。
社会和谐取决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就是财富,要善对职工,更多关心他们,尊重职工、重视职工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与工人沟通和职工谈心,对新工人以真换心,以情留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协调好职工问题把公平正义作为解决矛盾,实现矿区和谐根本手段和目的。从真实意义上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依法维权、主动维权、科学维权,要带着感情和亲情维权,认真研究事实真相,准确援引法律条文,合理提出维权主张,让职工和企业都满意维权结果。基层维权工作必须走法制化道路,做到依法循章,有理有节,积极请示,工会工作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六、提高服务,营造和谐氛围
工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而维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职工服务的过程。只有做到心中有服务、行为尽服务、工作谋服务,才能在服务中体现效能,在效能中实现服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一方面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注重学习先进经验,发挥优势;积极发挥职工在企业创业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学习,练就真本事;充分发扬奉献精神。力争在优化环境方面多做工作;在团结和凝聚广大职工群众多做工作;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三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上多做工作;在形成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职工创业的良好环境上多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