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19-05-13 19:4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篇: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 录

一、目前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1

(一)消费总量过大,增速过快..................................................1

(二)消费超标,浪费严重.......................................................2

(三)消费不透明,假公济私普遍............................................3

(四)监督困难,管理不到位....................................................4

二、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4

(一)预算约束制度的缺失.........................................................4

(二)公务员薪酬制度的不完善..................................................5

(三)行政体制改革滞后.............................................................6

(四)监督机制乏力....................................................................7

三、解决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的对策................................................7

(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酬薪制度..............................................8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8

(三)加强公共伦理建设.............................................................9 参考文献............................................................................................11

0

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公务员职务消费是指为保证公务员顺利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由政府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单位)按政策规定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报销的费用。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日益凸显,目前职务消费占政府运行成本的比例过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行政成本较高的国家。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职务消费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

职务消费

行政成本

约束制度

公务员职务消费是指为保证公务员顺利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由政府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单位)按政策规定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报销的费用,包括办公设施、交通通讯、公务接待等。公务员职务消费是保证公务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的经济基础,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奢侈浪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职务消费的异化现象正日益侵蚀着现代财政的公益性,冲击着党和政府的权威与合法性。由此,对公务员职务消费进行研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总量过大,增速过快

公务员职务消费是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存在是必要的。但由于对职务消费的含义、分类、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研究不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性约束,管理监督不健全,加上有些单位和部门受社会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习惯于大手大脚,讲排场、比阔气,超标准花钱、超财力办事、超前消费,造成职务消费恶性膨胀。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称,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三项开支一年总数达9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0%左右。我国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每年“官车”支出达4000多亿元,全国每年公款吃喝超过2000亿元,二者共消耗财政资金达6400亿元之巨,大致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的建设费用。如果再加上通讯费、职务考察费等办公费用,毫无疑问,每年公务员的职务消费,保守估计可能要超过7000亿元,这一数值相当于一九七九年全国的GDP总量,二零零四年上海市的GDP总量,或者是四川省二零零五年GDP总量的3倍。巨额的行政职务消费支出加重了我国的财政负担,挤占了其他建设资金,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消费超标,浪费严重

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消费是为履行公共职能而付出的必要成本,由国家公共财政负责开支。尽管我国对公务员职务消费制定了若干规制、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较大,挥霍浪费现象极其严重。首先,在职务消费的项目和范围上,我国可能是世界上职务消费项目最齐全的国家,消费范围十分广泛,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从日常工作费用到差旅考察费,从吃饭宴请到出行陪同费,从交通联系费到公私通一讯费,全部包括在职务消费范围之内。一些地方和部门“职务消费”的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无明确任务的会议、出国考察,以各种名义发放的补贴,擅自安排的节日庆典等,造成行政经费 的过快增长,导致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其次,职务消费的规格严重超标。以公款吃喝与公车消费而言,老百姓有着生动的形容,“来客一两个,陪客十多个”、“一桌酒饭一头牛,一部小车一栋楼”’。一些地方政府,有钱吃,没钱也吃,即便穷到没有办公经费,也能“挤”出钱吃喝,甚至靠“打白条”大吃大喝。政府曾出台一些“三菜一汤”式的规章制度,但是收效甚微。“公务车使用实际上是‘三三制’,领导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使用占三分之一,真正公用的仅占三分之一,一年下来,造成浪费惊人!”

(三)消费不透明,假公济私普遍

职务消费是和一定的职务、职级紧密相联的,在当前的体制下,由于对权力没有足够的约束,使职务消费因在私利的影响下偏离社会公共目标,进而导致公共权力私有化。在我国职务消费中,公私不分、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以公谋私等问题日益突出,公物私用、公车私用、私礼公送、私客公请、公费挥霍、公费旅游等现象比较普遍。我国职务消费从使用到报销,信息都是不透明的,这无形中为职务消费中利用职权公费私用,将职务消费变成了个人消费,将公务指向变成个人指向的行为提供了方便之门。正所谓“消费报销无人问,公费私用又何妨”。有些单位把关不严,将超标准的招待费、请客送礼等开支,采取变通手法在行政消耗性经费有关科目中进行处理。有的采取换发票、开假发票等手段把行政消耗性开支转移到事业费、工程建设上。利用职务假公济私的消费或故意奢侈浪费的消费统统流入了“职务消费”这个灰箱。目前,群众反映公费私用最严重的问题主要有:

公车私用、私客公请、公款私礼、公费自娱等。

(四)监督困难,管理不到位

由于职务消费本身是必不可少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消费主体上看,大多是领导和其他公务人员,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进而使职务消费问题带有较强的隐蔽性,很难界定并发现。我国现行职务消费的监管制度约束力不强,权大于规、权大于法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现实中,职务消费只是由一些领导和少数工作人员经手,消费过程缺乏监督,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没有什么“猫腻”,均无法得知,到底谁花了多少钱,具体有哪些开支,没有人去统计。对于数目大的,超过指标的,明显不合理的,违反规定的,由于涉及到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具体办事人员的直接利益,查处也只是走形式,往往没有人加以追究。而且往往开支、报销、监督都属同一部门,碍于情面,很多时候“一只眼开,一只眼闭”,造成监督困难,有效控制不到位。这既加大了财政开支,又助长了歪风邪气。以公车司机为例,由于管理不严,作为“领导身边的人”,有的经常开着公车招摇过市,无视交通规则,有的违规套取公款,出现了“开公车发私财”的违法违纪现象。

二、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预算约束制度的缺失

我国当前职务消费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源于预算控制不严,有效的预算约束的缺失,是导致公务员职务消费诸多问题的根源。从历史上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预算制度,缺乏

“与时俱进”性和严密性:一方面,在资料搜集、预算制定等环节存在较为严重的技术问题,以致很难搜集到及时、全面的资料,从而导致所制定的预算缺乏适应性、前瞻性和“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注重支出而轻视支出效果的现象,进而出现忽略成效率的现象滋生。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的客观存在,致使财务管理混乱,削弱了预算约束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对预算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预算难以从经济根源上实现对职务消费的有效约束。还有我国现行职务消费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供给制,本质上是一种“大锅饭”体制,加之在经费使用上往往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造成职务消费的随意性极大。这种激励消费、不激励节约的机制,是职务消费无限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公务员薪酬制度的不完善

在我国,现阶段公务员法定工资水平偏低。我国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平均年薪与其它行业相比而言,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他们的平均年薪分别占医疗设备、仪器行业和电讯行业职工平均年收入水平的37%和41%,与企业精英、影视明星、私营业主相比差的更多。但在国外一些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是经过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大企业同资历人员的工资标准来制定的。虽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也给公务员提过几次薪资待遇,但由于加薪幅度不大,整体上仍然赶不上支出增加的速度。这种个人收入上的明显差距,客观上造成公

务员队伍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于是,以“执行公务”为由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职务消费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公务员的法定工资由国务院规定或相应行业予以规定,这是看得见的,但是住房、奖金和隐性收入等福利待遇却因地区和行业不同而差距很大,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务员福利待遇的差别,大概是6:1,福利好的单位与差的单位大概在3:1。如果待遇不好,则会怨气鼎沸,若待遇好些,则欲好上加好。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刺激,驱使一些地区和行业违背党纪国法,通过“吃拿卡要”等不当手段聚敛财富,致使不正之风日益施虐。

(三)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共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改革: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前瞻性。从改革成效上看,政府机构膨胀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表现为机构先增后减,始终难以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政府中存在大量冗员,不仅表现为工作人员过多,而且表现为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的状况突出,特别是领导干部多,虚职副职过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领导干部与下属之比为1:0.84,高于美日等国家。人越多,官越多,官越多,事越多,事越多,人更多,如此循环往复,最终陷入帕金森定律的陷阱。随着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日益增多,职务消费行为就会相应增加而且同一级别的官员在职务消费过程中容易形成互相攀比的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

浪费。另外,冗员现象与有限的编制存在着尖锐地矛盾,为了解决编制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政府各部门想法设法搞创收,导致行政事业性收费剧增,造成以费养人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环境。

(四)监督机制乏力

由于公务员职务消费带有一定的私密性和模糊性,职务消费和非职务消费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不清,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力度。从内部监督的维度看,无论是自下而上的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还是平行监督,都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功效。就自下而上的监督而言,下级是监督主体,上级是监督客体,由于现有的监督制度多是针对下级的,下级即便发现了上级的职务消费问题,因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而致监督基本缺位,就平行监督而言尽管有一些制度依据,但由于工作上存在合作关系,都不愿得罪人而给自己的工作造成麻烦,致使平行监督形同虚设,就自上而下的监督而言,由于监督对象的下级不反映、同级不揭发,致使这种监督鞭长难及。从外部监督的维度看,就群众监督而言,由于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老百姓很难了解职务消费的详细内容,导致无从监督、无法监督就纪检监督而一言,虽然在理论上纪检监督机关有较高的监督地位和较强的监督作用,然而,由于监督者往往受被监督者领导或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合二为一,换言之,形成一种监督悖论,最终导致这种监督的作用很难得以体现。

三、解决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酬薪制度

我国公务员法定的工资低,且不规范、不透明的很多补贴拉开了公务员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造成了公务员之间的新的收入分配不公,也变相的刺激了一部分公务员在职务消费过程中追求职务消费最大化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必须在提高公务员法定工资水平的同时规范公务员的福利收入。首先,根据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使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一般来讲,国外公务员与企业平均工资之比一般都维持在1.5:1或2:1。其次,改革现行的工资标准,只要担任某一职务,就发放相应的职务工资,一旦不担任这一职务,职务工资就取消。同时,适当提高岗位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发挥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分别确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再次,借鉴国外公务员薪酬管理的先进经验,给有职务消费需求的岗位设立一定的金额,纳入公务员薪酬之内,其职务消费部分结余归已,超支自付。在新加坡等国家,公务员的养老金己经成为反腐败的一个利器。养老金的金额很高,且随工龄递增,成了公务员重要的预期收益,而一旦发现有腐败行为,养老金就会被全部或部分取消。这对公务员来说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使其受利益掣肘而轻易不愿腐败。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历经六次较大的改革和调整,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政府机构人员膨胀问题依然突出,在造成人浮于事、推诱扯皮等现象的同时,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因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成为解决公务员职务消费问题的有效路径。首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减人、减事、减支。机构臃肿,人员超编,职数太多,必然导致与此相关的行政职务消费过度膨胀。要真正实现减人、减事、减支的目标,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包揽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职能委托给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履行,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构、中介组织和“第三部门”,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调整好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完善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倡俭戒奢的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吸纳倡俭戒奢的精神,以现实的政治利益激励约束公务员的职务消费行为。就当前而言,可以考虑在公务员考核内容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加上“俭”这一考量指标。在保证高质高效履行公共职能的基础上,把“俭”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公务员的职务消费行为俭必赏、奢必罚,直接与提拔任用挂钩。最后,进一步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机关后勤的服务社会化是我国政府改变旧体制一个重大举措,从我国目前的实践层面上来看,我国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当前形势下,应深入借鉴公车改革的经验,不断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范围,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标,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三)加强公共伦理建设

职务消费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体制变革和制度完善,也需要公务员更新观念。一些公务员认为“职务消费就是吃几顿饭,喝几杯酒,这是工作需要,没啥了不起,谈不上腐败”。其实,职务消费离腐败只有一步之遥,过度的、违规的职务消费就是腐败。少数领导干部等级思想、特权意识严重,把职务消费等同于职级待遇,进而互相攀比,导致职务消费支出膨胀。从实践层面看,当前职务消费领域之所以奢侈浪费、假公济私或化公为私等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穷,很大程度是由于不少公务员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加强公务员对腐败的认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每个公务员都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强化自我监督意识,时刻检视自身职务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其次,加强宣传,通过经常性的优良传统教育,营造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良好氛围,逐步扭转、革除思想文化领域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尤其要革除部分领导思想观念和意识(或潜意识)中存在的封建等级思想、特权意识,使之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观念。最后,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对自己的执政形象、职业尊严、身份意识作出新的诊释和塑造,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强化自律意识,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要自觉消除思想阻力,敢于触动既得利益,敢于否定自己,革自己的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约束自身的职务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晓玲:我国公务员职务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向,《经济参要》,2004年第25期。

2.孟庆平:我国职务消费制度的溯源、现状与完善对策,《财贸经济》,2009年第01期。

3.刘洪波:遏制“三公”消耗有待健全公共财政,《南方周末》,2006年03月23日。

4.钟祥财:中国古代职务消费述评,《城市管理》2008年第6期。5.王军:我国职务消费问题的成因及改革途径,《现代经济探究》2004年第5期。

6.龙太江:《公务消费领域中的腐败隐患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11月第6版。

第二篇:浅析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务消费是指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参照管理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发生的职务消费,包括用车、通讯、应酬、必要的物质工作条件等等。这些费用出于履行公务的需要,由财政预算给予安排,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正常的职务消费,公务活动就没有了经济基础,就无法正常开展。

我县是一个国定贫困县,每年依赖大量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平衡财政收支,维

系庞大的行政开支,多年来依然不改的是“吃饭”财政。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迅猛增长的职务消费,其增长速度与我县的经济增长和财力增长不相适应,大大超出了我县目前财力所能承受的幅度,现行的这种超标消费,甚至违规职务消费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既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一、职务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超标消费,甚至违规的职务消费。购车、招待、礼品,是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单位不论大小,主要领导要配专车,其他领导要有机动车,购买装饰豪华的小轿车;二是公款招待演变成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吃要山珍海味,玩要尽兴有特色;三是来客要送礼,外出办事要带礼,个人走关系也得公家送礼。

(二)公务消费不透明、不规范,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职务消费的腐败根源是政府官员支配公共权力“私有化”的结果。只要能与权力沾上边的,个人消费也可以由公家“买单”。有的单位车辆维修费用居高不下;有的单位假借汽车配件、轮胎经常更换为由,开张发票就报销,使一些灰色职务消费合法化;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大量存在着超标准或变相报销手机话费等。

(三)超标消费、违规的职务消费,演变成官员谋取福利的“灰箱”。不同地区和部门公务员实际收入差异过大,而各部门获取的各种利益补偿相差悬殊,领导干部的相当一部分支出转化为职务消费,而很多部门利用行政收费项目取得资金,一些单位的下属实体也在给这些部门上缴收益则是职务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超标消费、违规的职务消费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一些不正之风也随之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从一些部门和单位发生的案件中不难看出,犯错误或犯罪的起源正是从超标消费、违规的职务消费发端,究其原因发人深省。如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任人唯贤少了点,任人唯亲、任人唯钱多了点;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使用。在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下,有的领导以钱铺路找关系,力求升迁,钱从何来,自己的工资除养家糊口之外所剩无几,只有从公款中开支。又如吃喝风,现在有的单位是有客来吃,没客来也吃;工作加班吃,休息日也吃。作为领导干部,总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世人皆浊、而我独醒”,不少人是随大流,加入了各种不正之风的行列,对不正当职务消费乐此不疲。

(二)个人原因。一些人走向领导岗位后,以工作忙为由不加强学习,致使思想滑坡,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他们置群众的利益于不顾,在很多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想办法买超标轿车,搞豪华装饰,吃生猛海鲜,用高档烟酒等,贪图享受。

(三)体制制度还不够健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对领导干部的约束还存在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虽然有党内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但在制度上还不配套、不完善;在监督的实践上,上级机关监督不到位,同级机关监督不了,内部监督走形式,社会监督难于落实。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就有可乘之机,乐享其成。

(四)财政改革不到位,给职务消费留下了可乘空间。近几年来,财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到会计集中核算再到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这一系列改革有效地控制了单位的公用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不合理职务消费,但是由于改革不到位或者改革还没有完成等原因,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如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大部分地方实行的是预算调控办法,即对不同单位预算外资金实行征缴调节基金的调控,而绝大部分资金都返还给单位以弥补单位公用经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就由单位领导掌握,实际也就成为职务消费的重要来源。由于部门预算还处于试点阶段,国库集中收付还没有全面推行,都给职务消费的不合理性留下了可乘空间。同时,各单位还存在脱离财政监督的隐性职务消费。一些单位利用灰色收入设立“小金库”,以应对日益增加的职务消费开支;一些单位和部门则存在将预算外资金违规挪用或改变用途开支公务接待费用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则存在把一部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用于出租、改变用途等,获取收益而直接用于公务接待费用开支。

三、解决职务消费存

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自律意识。首先要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两个务必”,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其次,要努力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进行先进典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职务消费的标准。职务消费需要一个标准,通过制定职务消费标准,以严密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来堵住职务消费的“黑洞”,并在科学地界定公务职务消费的基础上,明确各项具体的消费数额、条件、范围、程序等,是治理职务消费腐败必须跨过的门槛。

(三)加大职务消费的监督力度,在防范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的手段,对领导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监督审计,并且把审计关口前移,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期内审计为主。在条件成熟时推行财务下管一级制度,实行财务费用集体会签,完善会计委派、集中政府采购等源头治理措施。

(四)建立职务消费的报告和通报制度,并实施严肃的追究制。应将职务消费情况向有关会议和有关部门报告,政务公开办事机构应将职务消费情况在公开栏公开,使职务消费处于比较透明的状态,树立“阳光消费”观念,接受考核和监督。上级有关部门要将下级职务消费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职务消费的问题一经查实,决不姑息迁就,该退赔的退赔,该处分的处分,涉及经济犯罪的,则绳之以刑。

(五)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一要推行部门预算,统筹预算内外收入,细化支出项目。二要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成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收支全代理,将职务消费纳入日常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超标、违规的职务消费发生。三要将职务消费纳入到政府采购的范畴,实行定点接待、定点消费,在单位预算的职务消费指标内,由国库收付中心代为结算。四要将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实行全面集中管理,由专门机构行使经营管理职权,切断私设“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五要加强和完善政府集中办事大厅管理机构,独立行使收费权,将所有行政审批项目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切断同职能单位的联系,确保在源头上管住“钱”,防止截流、破堤。

第三篇:浅析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务消费是指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参照管理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发生的职务消费,包括用车、通讯、应酬、必要的物质工作条件等等。这些费用出于履行公务的需要,由财政预算给予安排,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正常的职务消费,公务活动就没有了经济基础,就无法正常开展。我县是一个国定贫困县,每年依赖大量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平衡财政收支,维系庞大的行政开支,多年来依然不改的是“吃饭”财政。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迅猛增长的职务消费,其增长速度与我县的经济增长和财力增长不相适应,大大超出了我县目前财力所能承受的幅度,现行的这种超标消费,甚至违规职务消费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既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一、职务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超标消费,甚至违规的职务消费。购车、招待、礼品,是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单位不论大小,主要领导要配专车,其他领导要有机动车,购买装饰豪华的小轿车;二是公款招待演变成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吃要山珍海味,玩要尽兴有特色;三是来客要送礼,外出办事要带礼,个人走关系也得公家送礼。

(二)公务消费不透明、不规范,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职务消费的腐败根源是政府官员支配公共权力“私有化”的结果。只要能与权力沾上边的,个人消费也可以由公家“买单”。有的单位车辆维修费用居高不下;有的单位假借汽车配件、轮胎经常更换为由,开张发票就报销,使一些灰色职务消费合法化;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大量存在着超标准或变相报销手机话费等。

(三)超标消费、违规的职务消费,演变成官员谋取福利的“灰箱”。不同地区和部门公务员实际收入差异过大,而各部门获取的各种利益补偿相差悬殊,领导干部的相当一部分支出转化为职务消费,而很多部门利用行政收费项目取得资金,一些单位的下属实体也在给这些部门上缴收益则是职务消费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超标消费、违规的职务消费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一些不正之风也随之蔓延开来,而且愈演愈烈。从一些部门和单位发生的案件中不难看出,犯错误或犯罪的起源正是从超标消费、违规的职务消费发端,究其原因发人深省。如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任人唯贤少了点,任人唯亲、任人唯钱多了点;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使用。在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下,有的领导以钱铺路找关系,力求升迁,钱从何来,自己的工资除养家糊口之外所剩无几,只有从公款中开支。又如吃喝风,现在有的单位是有客来吃,没客来也吃;工作加班吃,休息日也吃。作为领导干部,总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世人皆浊、而我独醒”,不少人是随大流,加入了各种不正之风的行列,对不正当职务消费乐此不疲。

(二)个人原因。一些人走向领导岗位后,以工作忙为由不加强学习,致使思想滑坡,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他们置群众的利益于不顾,在很多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想办法买超标轿车,搞豪华装饰,吃生猛海鲜,用高档烟酒等,贪图享受。

(三)体制制度还不够健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对领导干部的约束还存在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管理不严,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虽然有党内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但在制度上还不配套、不完善;在监督的实践上,上级机关监督不到位,同级机关监督不了,内部监督走形式,社会监督难于落实。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就有可乘之机,乐享其成。

(四)财政改革不到位,给职务消费留下了可乘空间。近几年来,财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到会计集中核算再到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这一系列改革有效地控制了单位的公用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不合理职务消费,但是由于改革不到位或者改革还没有完成等原因,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如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大部分地方实行的是预算调控办法,即对不同单位预算外资金实行征缴调节基金的调控,而绝大部分资金都返还给单位以弥补单位公用经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就由单位领导掌握,实际也就成为职务消费的重要来源。由于部门预算还处于试点阶段,国库集中收付还没有全面推行,都给职务消费的不合理性留下了可乘空间。同时,各单位还存在脱离财政监督的隐性职务消费。一些单位利用灰色收入设立“小金库”,以应对日益增加的职务消费开支;一些单位和部门则存在将预算外资金违规挪用或改变用途开支公务接待费用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则存在把一部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用于出租、改变用途等,获取收益而直接用于公务接待费用开支。

第四篇:当前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当前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一、当前我国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消费规模急剧膨胀,财政不堪重负。目前我国有关职务消费年总规模的各种统计数据不一,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说法,社会比较公认的是,全国每年公务接待、公车配置和使用、出国考察和以公务消费为名义支出的通讯费、礼品费、娱乐费等项费用之和,大致是9000亿元,大约相当于全年财政支出的30%。从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所占比重看,1978年只有4.7%,1990年上升到13.4%,2006年已占到18.7%。这一比例不仅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而在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中,职务消费又占了大头,1978年至2006年间,我国职务消费规模增长了140多倍,而近年来这种膨胀势头有增无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此庞大和与日俱增的职务消费开支,成为各级财政难以承受的负担,严重挤占了本应用于公共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建设资金,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引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消费边界模糊,随意操作空间过大。职务消费是公务人员履行公务,行使职责必不可少的开支。但在实际中,一项职务消费的支出到底与公务是否有关联,关联程度有多大,其必要量是多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划分,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行为符合法律约定和制度规范。由于目前我国对职务消费的内容、范围和标准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和明确的界定,或者即使有规定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给消费主体留下了伸缩性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的灰色空间。一些公职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利用制度上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巧立名目,超规定、超限度地进行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将一些与公务活动不沾边的项目都纳入职务消费中来,甚至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都通过公务消费来报销。目前,职务消费的边界模糊,不仅助推了职务消费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难以遏制,而且使职务消费结构畸形化,掺杂进了越来越多的非公务要素,甚至将一些腐败因素囊括其中,导致职务消费的职能和性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消费权力化倾向明显,消费冲动难以抑制。目前我国职务消费大都按行政级别来确定标准和规格,而不是按正常履行职务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职务消费标准一定程度上成为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或者是行政官员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各级公职人员大都会在相应的消费标准限度内用满、用足政策,严格按照上限标准来掌握,甚至一些政府官员将职务消费当成相互攀比、相互炫耀的资本,加之职务消费中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区域,一些消费主体会尽其所能地采取变通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待遇水平,进行超标准的高消费。另一方面,职务消费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刺激消费主体的消费欲望不断升级。特别在职务消费权力化中,下级接待上级领导时,更是务求上档次、上水平,想尽一切办法拔高和提升消费标准,使超标准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当前,职务消费中这种愈加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冲动仅靠消费主体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自我约束,很难从根本上消减下来。消费透明度低,消费欲望释放渠道多元化。在职务消费中,消费的标准和规格按职务高低来决定,而且越是位于权力高端的消费主体,不仅享受的待遇高,而且手中大都掌握着相当的可自由支配的资源或资金,成为释放更大消费欲望的资本。这部分资源或资金包括:一是以小金库方式存在的数量可观的预算外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不可控性和非透明性特点,在开销上仅凭单位领导“一支笔”来处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二是一些手中掌握一定资源配置权或政策制定权的权力部门,将一部分职务消费形成的超标费用,向权力辐射范围内的下级单位或分管企业进行转移,报销开支。三是一些单位领导,挪用其他款项进行高消费。出现吃完招待费吃办公费,吃完办公费再吃专项资金的情况,甚至出现吃社保基金、教育经费、扶贫款和救灾款的恶劣行为。由于职务消费一定程度处于“暗箱操作”之中,消费主体易于大做手脚,把职务消费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消费内容鱼龙混杂,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由于职务消费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和漏洞,容易形成腐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表现为:一是下级单位或官员假借礼尚往来之名,向上级单位或领导赠送高档礼品、高额礼金或大额银行卡、购物卡,将公物、公款转化为私物、私款。二是将接待上级领导或关系单位重要人员时所发生的超规格费用,甚至在高档娱乐场所发生的违规、违法的腐败费用纳入到公务消费中报销。三是公务人员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招待亲朋好友的开销,统统列入职务消费中报销,以权谋私和化公为私。四是公务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在发票上大做手脚,虚报、谎报甚至用假发票进行报销,贪污腐化。五是一些领导干部,借国内外考察之机,大搞公款旅游。由于目前职务消费内容鱼龙混杂,很大程度上使职务消费性质变了味,成为滋生腐败的发源地之一。

二、厘清职务消费界限,净化职务消费环境的基本原则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从一般意义来看,职务消费是指公职人员为履行职务或公务而进行的必要和适度的消费。这部分消费是维持和保证政府或社会正常和稳定运行的不可或缺和不可省略的消耗和成本。因此,在任何社会中,职务消费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支出。但职务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占用和消耗,必须有一个量和度,超越了这一界限,则属于非必要的、过度的消费,从性质上看是对社会财富和纳税人钱财的浪费或挥霍。这就表明,职务消费是一种有限度、有节制、有规则的消费行为,在消费中应坚持适度、节约和效率的原则,即用较少的消费支出,为社会和纳税人提供足量、优质、及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求在职务消费中必须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坚持足量保证必要消费,压缩和杜绝过度消费。在现实中,职务消费的必要量是一个可量和相对恒定的,弹性较小,实行定量化的测量和管理在技术层面上难度不是很大,关键是如何进行实施和推进。而目前职务消费总量失控的重要原因在于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两者的界限相互混淆和重合,在职务消费中失去了量的约束和可度量的标准,形成了过大的职务消费灰色空间,造成过度消费部分无限制地膨胀,推动消费总量不断扩大,导致必要消费部分所占比重愈加减小,而浪费和奢侈消费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将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区分开来。正常消费属于合法、合规的消费,虽然在正常消费中,受现实体制与机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度消费因素,但基本都限定于“合法不合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允许范围之内,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可以通过健全制度和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腐败消费属于突破法律、法规限制所进行的 超标准的高消费或通过职务消费来以权谋私和损公为私的行为,需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设立法律红线,加大打击惩处力度来加以解决。从目前来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大都是以定性管理为主,约束力有限,特别是职务消费中的财务报销制度和监督制度存在着较多的漏洞,消费过程存在一定的暗箱操作,透明度较差,为腐败消费提供了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空间;正常消费中的灰色消费区域不断扩展,也使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相互融合,难以分辩,许多腐败消费行为借正常消费之名,行谋取正当利益之实,为职务消费由“灰”转“黑”提供了条件。明晰因公消费与因私消费的关系。职务消费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但消费主体的行为具有消费目的的职务性与消费过程的个体性的双重属性,很多情况下两者公私合一,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较易出现假公济私、以公谋私和化公为私的不正当消费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实现公私分明,界限清晰,成为遏制职务消费腐败的前提。现实中,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将职务消费中单一和明确的公务消费部分与公私合一的部分进行分列,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对公车使用费、通讯费等公私合一的费用,打入薪金补贴之中,实现透明化管理;而对于公款接待、公务考察和差旅费等单一属性的公务费用,实行定额管理,制定一定的标准,在标准内实行实报实销,节约奖励分成,超额自补。这样,职务消费主体便会从自身利益来考虑,形成消费的自我约束机制,使节约和降低成本和费用成为其自觉和主动的行为;同时也可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中的以权谋私以及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以公务消费之名,行私人消费之实以及进行变相的高消费和腐败消费行为的发生。摆正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职务消费是公职人员履行自身职务形成的公务性消费,具有明显的因公消费的公共性特征;而职级消费体现为不同行政级别的公职人员所享受的不同等级的待遇,更多体现为一种消费主体作为个体在行政级别上的政治、社会差别,具有很强的私人性。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容易混为一谈。一方面,很多情况下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是对应的,行政职别越高,职务消费待遇越高,另一方面,由于部门、单位或特定组织的社会职责和性质不同,同一级别职级的职务消费所需费用和成本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确定职务消费标准时,要因部门、因单位、因岗位进行权宜考虑,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相应的标准。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要正确区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可以避免职务消费权力化。

三、规范职务消费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细化和精化职务消费标准,设定严格的量的界限。根据不同地区、部门、系统、行业、单位和岗位的工作属性和特点,分门别类地对职务消费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本着保证必要的、压缩过度的、杜绝腐败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定出各类别和各岗位的职务消费量。一是职务消费标准要以实际需要为前提,以需定量,严控标准;二是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分开,根据公务活动中履行职务所需的必要量来确定职务消费开支,确保职务消费的公共性;三是稳步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对职务消费中属于公私交合类别的那部分消费,纳入工资薪酬,实行节约归已,超支自理,由职务消费主体自我管理。属于单一的纯公共性类别的那部分消费,实行总额控制,标准到岗和到人,限额使用,节余滚存,按比例奖励,超支自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职务消费主体在消费中,钱花得有据、有理和花得明白,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消费、过度消费等铺张浪费的现象出现,也可以有效遏制腐败性消费的发生。在预算中尽快设立单独的职务消费科目,实现预算硬约束。从国际经验来看,预算管理是约束职务消费行为的最为有效的常规手段。一是通过设定职务消费专项科目,达到预算编制的精化和细化,使消费主体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钱花到哪里合适。这样既有利于消费主体进行自我约束,又有利于有关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二是通过量体裁衣,实行“按量消费,超支自补”的原则,可以确立起财政预算的事前控制机制,建立起职务消费过程的“先定量,后消费”程序。促使消费主体在消费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将消费量控制在相应的限度之内,进而在这个限度内进行统筹安排和有计划地支出。三是预算约束具有法律权威性和刚性特点,可以克服当前职务消费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可以在职务消费中清除权力消费和等级消费的影响,杜绝消费主体利用权力进行自我消费自我审批现象的发生,从而将职务消费纳入到规范性、透明性和可控性的轨道之中,真正达到总量硬性控制的效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建立健全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规范,通过建章立制,使职务消费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成为约束职务消费主体行为的“软”机制和自觉自愿行为。从当前看,应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已有的有效做法,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公职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在公职人员中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正确的职务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抵制职务消费中的攀比、奢侈等腐朽文化影响的免疫力,破除官场之中大吃大喝、请客送礼、讲排场等陈规陋习,在职务消费中树立勤俭节约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观念。加强监督,严肃法纪。加强职务消费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规范职务消费工作当作关系党风、政风、行风的大事来抓,上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来审视。在强化职务消费监督中,首先要做的是公开,包括职务消费对象、消费标准、消费范围、消费内容、消费依据以及管理程序等都要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示。在监督中要重点调动以下几方面力量:一是人大监督。主要通过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议和审查,对超额度、超标准、超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咨询和质询,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请对当事人进行依法依纪处理。二是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各种形态的媒体参与监督,并赋予媒体相对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力,对职务消费中出现的一些严重腐败行为进行披露。三是群众监督。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与政府政务公开相连接的多种群众举报通道,包括电话专线、电子信箱、手机短信、意见举报箱等,与监察机构建立直通式联系,并通过设立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职务消费监督之中。四是纪检监督。包括日常的根据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对相关单位财务账目的审计和审查,对党政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社交活动进行督查等等。只有在职务消费中严肃法纪,才能促使职务消费主体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职务消费管理中法纪松弛和纪律涣散的局面。

(本文责任编辑 吕红娟)

第五篇:公务员考核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和有效手段。而当前公务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制约了考核应当发挥的作用。巫山工商局对公务员考核现状进行了的调查,对公务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建议。

一、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程序形式化。一是考核方法和程序不统一。个别单位重考核结果,轻考核过程,对考核过程的规范性要求不严,疏于监督检查,致使考核过程的教育和激励作用被弱化。二是考核敷衍了事走过场。存在情面观念重,怕得罪人,挖空心思搞平衡;不细研公务员考核政策,考核结果失真;对考核工作重视不够,在写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时三言两语,得过且过;考核中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以民主的名义,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使一些政绩突出而平时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人榜上无名,而一些政绩平平但“人缘好”的人却评为优秀,致考核结果失去公信力。三是考核等同于年终评先。上大多数单位和部门都将公务员考核看成了评先选优,把考核的重点放在评“优秀”的等次上,考核变成如何分配“先进优秀”指标了。

(二)定量考核难以推行。首先,考核指标设置上缺乏层次性。没有根据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一般干部、一般干部之间在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模式制定过于统一,缺乏层次性,导致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其次,“量化考核”缺乏明确性。第三,考核结果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定性与定量怎样结合没有统一标准,对同一个人的考核,会因为考核中偏重定性或是偏重定量而出现不同的考核结果。

(三)考核流于形式。一方面参与意识不强。考核只强调考核者考核被考核者,没有听取被考核者意见,也不利于全面考核其业绩;参与考核的人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群众评议流于形式,群众认为请他来是形式,做顺水人情,失去群众评义的本意。另一方面规范意识较差。表现在:主管领导考核中不坚持原则、不坚持标准,按“亲近疏远”来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考核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面通知,导致被考核者得到的只是结果,而不是结果后面的为什么,因而被考核者无法有针对性的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也就使考核失去了促进工作的意义。

三、全员考核对策探讨

(一)树立公平公正考核理念。1.切实提高主管领导的公正意识。要引导其树立把公务员考核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和从严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公务员考核工作责任追究制,规范主管领导者的行为;要加强考核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主管领导最大限度地确保考核工作的公正性。2.保证考核过程的公正,提高考核客体的参与意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说明考核的时间、考核程序、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办法,考核程序一旦启动,就要严格公开、公正执行,不能随意改变。

(二)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考核应从 “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入手,量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划分考核权重。1.以岗位职责为依托,量化考核“绩”。科学的分解和设立岗位职责和任务是前提条件,必须要以各岗位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为考核内容,指标设计要倾向于可量化。在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据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2.以群众评判为主,量化考核“德”。防止“德”的考核空泛化、简单化、公式化,变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多个子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同时,立足于全面性和针对性,将评判的主体分为领导、同事、与之密切接触的工作对象以及本人等多个方面。3.以日常考核为主,量化考核“勤”。

认真记录公务员考勤情况;加强执行力考核,对临时交办的工作是否认真去办,是否推诿,认真记录工作态度;对一个时期的“勤”的考核结果要定时公开,做到信息透明,起到警示作用。4.以自我素质提升为主,量化考核“能”。按照《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要求,与公务员日常教育培训相结合,以培训考核结果为依据,实施定量考核;以参加学习的情况为依据,实施定量考核;按年实施能力测试,以测试得分作为考核依据;对处置突发事件单独进行考核,处置出现严重错误的应当予以一票否决。5.一票否决“廉”。因此“廉”的考核应当是两个层次的,一个层次是本单位、部门,另一层次是司法部门。从严格意义上讲“廉”是绝对的,只有“廉”和“不廉”两种,而绝对不会也不应该存在“基本廉”、“很廉”的情况,所以对“廉”的考核,应当以采取“一票否决”的方式。

(三)考核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必须将公务员考核工作纳入单位目标管理总体框架之中。对公务员的考核,应当根据本单位的使命、战略、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设定工作目标,根据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对于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的情况,对其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估。2.必须加强平时考核。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是公务员考核的方法之一,是考核的重要基础。平时考核根据实际需要, 采取自我记载和单位考核的方式进行,即由干部个人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客观、公正地填报《个人日常工作记录本》,定期送交主管领导审核;单位人事机构建立《公务员平时考核记载表》,对考核内容涉及到的情况予以收集、登记,为考核奠定基础。3.必须加强考核回馈工作。及时反馈,接照考核的公开性要求,及时将考核结果准确地反馈给公务员,使公务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及时调整,推进工作。坚持书面反馈与谈话反馈相结合。书面反馈侧重于考核结果、个人考核位次,让公务员正确定位自我,自觉地完善自我,激发工作干劲。谈话反馈侧重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帮助公务员改进工作方法、措施。4.必须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是分档发放考核奖金。依据考核量化得分结果,精确计算每分值对应考核奖金标准;二是适当调整考核各等次的比例;三是量化、细化、硬化基本称职与不称职等次确定的标准、条件,使之标准明确、具体、可操作,并发挥警示作用,增强公务员的危机意识。

下载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公务员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调任(调动)过程中存在人走编不走问题。由于人员任职单位、编制所在单位、工资关系所在单位出现不一致的。致使......

    浅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论我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开始实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的综合法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

    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2010-08-16 10:56:32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杂志 作者: 刘元杰 张孝颜 郭建清 跟贴0条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与西方一百......

    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西方发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世界各地政府纷纷效仿,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各国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中一直存在......

    浅析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公务员考核是指国家主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

    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公务员考核工作中,仍存在着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考核指标欠缺针对性、考核过程有失客观公正性、考核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这也是《公务......

    浅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

    多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实际检察工作中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深入探讨、实施预防职务犯罪对策,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预防、减少、遏制职务犯罪起到了积极......

    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且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