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交通运输系统2013年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试卷
xx市交通运输系统2013年机关工作人员
依法行政考试试卷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秩序得到有效维护。A.经济社会 B.政治社会 C.文化社会 D.生态社会
2.全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形成()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的目标。
A.高效、便捷 B.公开、公平C.公正、全面 D.便民、诚信
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实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A.法律 B.经济 C.政治 D.文化
4.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的是()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注重政绩 D.高效便民
5.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要科学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加强政府对所属部门职能争议的协调。
A.法定化 B.自由化 C.职权化 D.职能化
6.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与()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A.检察 B.法院 C.人事 D.法制
7.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合法 D.高效便民
8.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是()
A.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B.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C.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D.政府各职能明确分工,互不干涉,各自执法。
9.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评议考核应当听取()的意见。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
A.人大、政协 B.从事机关 C.监察机关 D.公众
10.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合法 D.高效便民
11.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要求()A.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B.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C.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D.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12.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不要求做到()A.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质量,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内在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简洁、准确。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13.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表述哪一项不属于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
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14.()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A.国务院办公厅 B.国务院研究室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5.《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指的是()。
A.有关国家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信息
B.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C.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的信息 D.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 16.对政府信息发布时限的要求是()。
A.准确性 B.及时性 C.公开性 D.全面性
17.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不偏私、不歧视,充分考虑一切应当考虑的因素,尽可能排除一切不合理因素的干扰。这体现的是政府信息公开的()。A.公平原则 B.公正原则 C.便民原则 D.平等原则 18.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A.保存 B.制作 C.获取 D.公布
19.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A.保存 B.制作 C.获取 D.公布
20.政府信息公开权限的一般原则是()。
A.谁制作谁公开 B.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 C.谁保存谁公开 D.制作兼保存 21.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一般形式要件是()。
A.数据电文形式 B.口头形式 C.书面形式 D.电子邮件
22.对行政机关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责令其改正的部门是()。
A.国务院 B.人民政府
C.检察机关 D.监察机关和上一级行政机关
23.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是()。
A.监察机关 B.检察机关 C.地方人民政府 D.国务院 24.《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适用主体是()。
A.立法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具体由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C.司法机关 D.社会团体
25.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开信息的核心内容是()。
A.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事项予以公开 B.向社会和群众公开办事信息
C.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事情 D.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
26.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许可。
A.撤销 B.吊销 C.注销 D.抵销
27.()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A.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28.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一般情况下()。
A.应当撤销 B.可以撤销 C.不予撤销 D.应当注销 29.行政机关对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A.不能改变 B.不得擅自改变 C.可以随意改变 D.可以部分改变
30.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内提出听证申请。
A.5日 B.10日 C.30日 D.45日
31.下列属于特别许可的是()。
A.驾驶许可 B.营业许可 C.颁发毕业证书 D.持枪许可
32.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上级行政机关 B.监察机关 C.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 D.复议机关
33.经过听证程序的,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根据是()。
A.专家论证结果 B.上级机关批复 C.听证笔录 D.主管领导意见
34.行政机关错误实施行政许可,导致行政许可被撤销,被许可人因此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承担的主体是:()
A.实施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 B.被许可人;
C.承办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 D.实施行政许可中获得利益的人员。
35.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行政许可被撤销,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
A.受法律保护; B.不受法律保护; C.附条件的受法律保护; D.无条件的受法律保护。
36.设定行政许可应当维护()。
A.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 B.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C.国家利益和经济秩序 D.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
37.()可以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
A.国务院部门规章 B.国务院决定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 D.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规章
38.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A.自己 B.授权机关 C.特定行政机关 D.委托行政机关 39.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A.自己 B.委托行政机关 C.授权机关 D.特定机关
40.受委托行政机关接受委托后,不得()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A.授权 B.再委托 C.转委托 D.直接交给
二、多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是()
A.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
C.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D.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有()
A.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B.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
C.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 D.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 3.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包括()
A.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B.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C.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D.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E.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 F.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
4.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高效便民 E.诚实守信 F.权责统一 5.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
A.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B.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C.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 D.改革行政管理方式 E.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6.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内容包括()A.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B.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C.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D.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E.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7.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包括()
A.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B.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C.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
8.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的内容包括()
A.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B.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C.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D.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E.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F.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 G.加强专门监督
H.强化社会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要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的制度。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作出处理。9.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的内容包括()
A.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B.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C.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D.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10.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包括()
A.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B.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C.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11.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原则。
A.公正 B.公平C.便民 D.便利 1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目的是()。
A.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B.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C.促进依法行政
D.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13.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
A.国家安全 B.公共安全 C.经济安全 D.社会稳定
14.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A.阅读困难 B.经济困难 C.视听障碍 D.交通不便 15.行政机关可以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方式公开。
A.政府公报 B.政府网站 C.广播 D.电视 16.政府信息的集中保管地是()。
A.政府网站 B.电子图书馆 C.大学图书馆 D.国家档案馆 E 公共图书馆
1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可以向()举报。
A.上级行政机关 B.监察机关 C.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 D.政府法制机构
18.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行为时行政机关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包括()。
A.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
B.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C.违反规定收取费用,以及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D.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
E.有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19.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
A.检查 B.考核 C.评议 D.问责
20.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体是()。
A.立法机关 B.司法机关 C.行政机关 D.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21.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后,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种类有()。
A.民事赔偿 B.国家赔偿 C.刑事责任 D.行政责任
22.地方性法规可以在()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A.法律 B.国务院决定 C.行政法规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
23.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和条件、数量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A.事项 B.依据 C.程序 D.期限
2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A.截留 B.挪用 C.私分 D.变相私分
25.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定期检验的是:()
A.直接关系公共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 B.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的重要设备、设施; C.直接关系关特定人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 D.直接关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
26.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进行检查时,行政机关依职权可以作出的行为是:()
A.查阅被许可人报送的有关材料; B.发布公告要求被许可人等待接受检查; C.要求被许可人报送有关材料; D.通知被许可人的法定代表人在场。
27.行政机关应当依法注销行政许可的情形是:()
A.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B.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C.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D.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28.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作出的正确处理是:()A.责令改正;
B.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C.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D.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9.被许可人的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行政机关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情形是:()
A.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的; B.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
C.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进行活动的;
D.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
3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行政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行政许可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作出的正确处理是:()
A.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B、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C.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给予行政处罚; D.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市交通运输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应急预案
市交通运输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应急预案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稳定是压倒一切工作的前提。为防止及妥善处置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因思想情绪不稳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突发事件,提高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快速反映和协调能力,维护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正常工作秩序,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及组织机构
1.认真做好全系统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正确引导,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成立交通运输系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意识形态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稳定大局的冲击,有效地降低和消除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局党委委员、局属各单位负责人组成。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突发性事件的指挥、协调工作负总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政秘科,办公室主任由局党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负责全系统干部职工日常意识形态工作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工作,全方位的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随时做好职工的意识形态认知工作,预防事态扩大化。
二、应急报告制度
1.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应急情况报告制度,确保应急情况报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
2.发生突发意识形态领域事件,办公室要立即报告局党委。重特大意识形态领域事件发生后,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在报送应急信息的同时,及时续报事态进展情况。
3.报告的内容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事件的简要情况等。
4.事件发生后,必须严格做好保密措施,防止事态影响扩散。
三、预案实施
1.处置的基本原则:统一指挥、快速应对、分部门负责、各方配合。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快速开展各项处置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
2.发生重、特大事件,主管领导要及时赶赴现场,协调有关力量,果断处置,若本级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请示。
3.局机关各科室及局属各单位要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在意识形态领域事件处置中,实行首问负责制。根据事事件的性质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别情况,区分性质,因情施策,妥善处置。对极端事件报请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四、各类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处置
1.对影响本单位的事件,在领导小组领导、指挥下进行处置。
2.对本行业职工参与群体性骚乱、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和其他邪教活动方面等恶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上级领导小组和局领导小组的领导、指挥下进行处置。
3.对一般性意识形态领域认知错误事件(如公众场合发表错误言论等),由局领导小组进行严格教育批评,要求写反省书,并向所在党组织汇报思想反省工作。
5.事件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坚持事件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件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事件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
6.重特大事件坚持违法必究、责罚相当,任何个人都不得阻碍、干涉对事件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工作。
五、纪律与奖惩
1.一旦发生重、特大事件,必须把处置重特大事件放在第一工作位置,主管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2.有下列事迹之一者,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是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组织严密,指挥得当,出色完成任务者;
二是及时准确报送应急情况,为应急处置赢得时间,成效显著者;
三是为处置应急情况献计献策,成效显著者;
四是其它有特殊贡献,成效显著者。
3.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和危害后果,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是意识形态突发负面事件发生后玩忽职守,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以及不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延误处置或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影响的;
二是负面事件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置或采取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影响的;
三是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不服从指挥,不负责任,或在紧要关头临阵脱逃的;
四是领导干部未按时到达现场组织应急处置的;五是阻碍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六是对因信息沟通不及时和组织协调不力等原因,导致突发事件对外报道不利而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七是其它危害应急处置工作的。
第三篇:市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市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依法审计,进一步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审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有序进行,根据《xx市人民政府xxxx依法行政考核方案》(株政办函[xxxx]22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制订xxxx年全市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审计法》为主体,以《国家审计准则》为基础,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按照“法治xx”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新要求,围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围绕审计质量和审计地位的提升,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干部素质,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公共财政“卫士”作用,真正将审计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更好地融入我市社会经济建设全局之中。
二、主要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宣传法律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和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营造自觉遵守财经和审计法律法规、积极支持和配合审计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审计监督
继续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部门、重大项目的审计。进一步加强政府全口径预决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政府投资项目、民生资金审计。市本级全年计划审计单位(项目)64个,其中:财政审计12个、行业审计调查4个、专项资金审计5个、重点建设项目审计4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20个、外资运用审计1个,财务收支审计18个,有效发挥审计对xx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审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审计署、省审计厅安排部署,围绕进一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新要求,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修订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与创新,完善局机关审计项目量化考评等审计业务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计行政行为。按照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新要求,健全审理流程、审理会议、审理情况通报考评各制度,提高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
(三)加强质量管理
1、认真执行新《国家审计准则》规定,严格审计项目复核、审核及审理工作,认真组织审计业务会议,督促审计组严格依程序执法,增强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2、结合审理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审理成果,探索提供违纪违规问题定性、处理处罚适用法律法规指引。
3、结合省厅法制工作计划要求,开展全市审计项目质量监督调研和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开展全市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进一步创新评选方法,探索成果展示方式,发挥优秀审计项目在提高质量、防范风险、提升素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四)落实依法行政
1、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各项政策法规。加强学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省委《法治湖南建设纲要》,严格遵循审计执法程序,切实规范审计执法行为,推进审计公开,细化执法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2、认真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严格执行“公开产生听证代表、如实记录听证笔录、向社会公布听证意见采纳情况”等听证程序,年内按要求至少举行1次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
3、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严把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关,对本局全部规范性文件按要求实行“三统一”,并切实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修订全市审计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
4、加强审计执法监督检查。一是在5月30日前,组织召开一次全系统(含县市区)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依法行政工作。二是在今年7月份和明年初,组织两次全市审计机关审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推进各级审计机关审计执法工作新发展。三是认真执行依法行政报告制度,于12月10日前向市人民政府报告xxxx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四是组织依法行政专题学习,年内至少组织1次局务会议学法,进一步加强法制队伍建设,提升依法管理、依法审计、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五)开展审计普法
认真实施我局印发的《全市审计机关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xxxx-2015年)》。深入推进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公务员学法,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经和刑事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审计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质,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职权,自觉规范审计行为。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市委法治xx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等部门的宣传媒体上宣传审计法制工作,扩大审计工作影响。
(六)优化法律服务
一是做好审计法律事务。对符合审计听证的事项,按照规定认真组织听证。对符合审计复议规定的事项,依法受理,认真复议。对审计机关涉及政府裁决、行政诉讼事项的,积极办理,妥善应对。二是服务案件线索移送。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审计查处经济案件线索的移送工作。三是解答各类法律咨询。不定期地在局域网、xx审计QQ群整理发布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优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制。切实加强对全市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机关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重点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组织落实、一起监督检查、一起考核表彰,确保全市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加强宣传,完善载体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审计观察》、《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审计统计分析》和《xx审计简报》等专业报刊杂志以及审计机关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等平台,全面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制信息化建设,构建法制学习资料信息平台,为全市审计人员学法和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支撑。
(三)加强考核,完善保障机制。要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及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依法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落实检查讲评、总结报告和考核奖励制度。市局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审计局和各科(室、处)的工作考核重点内容,确保全面有序地开展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检查考核、评比评优和表彰奖励等各项活动。
第四篇:2014年交通运输系统法制知识考试试卷
2014年交通运输系统法制知识考试试卷(试题)
一、判断题(22分)
1.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
2.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3.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的意见。()
4.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机关要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
5.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6.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和国务院各部门要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各类规范性文件可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
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8.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9.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设定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
10.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便民的原则。()
11.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
二、单选题(30分)
1.只有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A.基础性;B.决定性;C.导向性;D.合理性;
2.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A.12;B.20;C.10;D.15;
3.()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
A.2004年3月;B.2002年6月;C.2005年9月;D.2004年2月;
4.()是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办公厅;C.工业和信息化部;D.最高人民法院;
5.下列哪个属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
A.违法必究;B.有法可依;C.执法必严;D.依法办事;
6.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必须对所有相对方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给相关利害关系人以同等的辩论机会,这体现了行政程序的()原则。
A.程序法定原则;B.相对方参与原则;C.程序公正原则;D.效率原则;
7.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治疗的,给予()的医疗期。
A.1至12个月;B.12个月;C.3至18个月;D.3至24个月;
8.行政复议的主管部门属于下列哪个机关?()
A.行政监察机关;B.专门机关;C.行政机关;D.法院;
9.用人单位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
A.健康检查;B.劳动补贴;C.设备更新;D.知识教育;
10.下列机构中不属行政执法主体的是()?
A.×市税务局;B.×县公安局治安科;C.×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县人民政府;
11.行政权力的核心是()。
A.政府权利;B.政府属性;C.政府责任;D.政府能力;
12.下列关于法的效力表述不正确的有().A.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B.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C.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D.省政府规章的效力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市人民政府的规章的;
13.关于行政许可实施机关正确的说法是:()
A.凡是国家行政机关都可以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行政许可;B.行政机关具有的行政许可权应当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C.受委托的组织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实施行政许可,也可以再委托其他组织实施行政许可;D.行政机关可以将自己的行政许可权委托给具有管理公共事务;
14.行政处罚的功能在于:()。
A.预防;B.惩罚与教育;C.杜绝;D.警示;
15.下列行为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的有()
A.吊业营业执照;B.罚款;C.逮捕;D.行政拘留;
三、多选题(32分)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A.学法;B.尊法;C.守法;D.用法;
2.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具体职责是()。
A.具体承办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宜。;B.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
C.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D.组织编制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3.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要坚决执行(),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A.《行政监察法》;B.《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C.《公务员法》;D.《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4.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时,要及时办理信访信访事项,不得()。
A.以任何理由压制、限制人民群众正当的信访和举报;B.打击信访和举报人员;C.将信访举报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转送给被举报人;D.通过复议或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信访事项;
5.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运用()手段管理经济,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A.经济;B.政治;C.文化;D.法律;
6.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
A.申请行政复议;B.提起行政诉讼;C.申请行政审批;D.要求行政公开;
7.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A.听证会;B.民意调查;C.论证会;D.媒体建议;
8.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规章的规定进行。
A.法律;B.法规;C.公司合同;D.企业制度;
9.可以提起复议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有()。
A.对责令停产停业不服的;B.对限制人身自由不服的;C.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D.对财产的查封不服的;
10.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
A.行政关系;B.行政法律关系;C.监督行政关系;D.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11.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下列哪项事项不服的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A.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C.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封查、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D.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12.下列可以成为行政主体的是()。
A.行政机关;B.公务员;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D.接受行政委托的组织;
13.对于下列哪项情形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可作出撤销判断。
A.滥用职权;B.超越职权;C.违反法定程序;D.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14.行政诉讼具有不同于其他诉讼活动的特殊原则这些原则是()。
A.不适用调解原则;B.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C.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D.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15.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包括()。
A.程序法定原则;B.相对方参与原则;C.效率原则;D.程序公正原则;
16.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是()的可以停止执行。
A.原告申请停止执行;B.上级要求停止执行;C.被告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D.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四、简答题。(6分)
什么是法治思维?如何按照法治思维的要求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
五、论述题。(10分)
结合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化解发展与稳定的矛盾,降低防范执法风险?
第五篇:浙江省交通运输系统贯彻落实
浙江省交通运输系统贯彻落实
省委九次全会精神补齐补强短板工作方案
近年来,浙江交通全力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整体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向“总体适应”的跨越,较好地发挥了交通基础设施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但是对标高水平全面小康和发达国家综合交通发展共性,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够顺、基础设施不够优、治理能力不够强、服务水平不够高等短板。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将交通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作为全省着重补齐的六大短板之一,要求按照大交通发展思路,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四大交通走廊”。为全面贯彻省委全会和省领导指示精神,补齐补强交通发展短板,决定在交通运输系统实施“补齐短板四大行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和九次全会精神,围绕“5411”发展战略,瞄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综合交通行业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强化“抢”的意识,提升“快”的速度,加大“投”的力度,提高“补”的质量,精准发力,补齐补强交通短板,努力取得更大成效,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工作目标
- 1 -
一是围绕规划一张图,构建大交通格局。进一步创新综合交通统筹管理、科学管理、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切实承担省综合交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对综合交通重大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协调,逐步实现大交通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和线位资源。坚持一张蓝图统筹规划,加强铁路、公路、机场、航运等规划衔接,以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为重点,推进一体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努力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探索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新模式。推动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做强做大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整合提升交通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创新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围绕建设一盘棋,加快构建四大交通走廊。围绕“加密”“提标”,抓紧把交通补短板的任务全部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都市经济交通走廊要突出枢纽建设重点,明确四大都市区枢纽性质、客货运枢纽具体布局方案及“十三五”重大项目;海洋经济交通走廊要突出江海河联运体系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江海河陆多式联运为支撑的“一轴五辐射多疏港”集疏运体系;开放经济交通走廊要突出“三港一平台”建设,即海港、陆港、空港和国家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要重点打造自然风景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和历史人文线,基本
- 2 -
建成串起山海林田湖、连接城镇乡村景的现代交通网络。通过项目作支撑、投入作保障,尽快形成一波接一波、一浪高一浪的大干快上之势。
三是围绕管理一体化,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水平。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物联网建设,推动“互联网+交通运输”融合,依托大数据、运用阿里云来提高交通组织管理水平,更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进绿色交通示范省建设,切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与应急保障能力,深化港区危化品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年”等专项活动。优化作风提高队伍服务保障水平,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化“最美行业”创建。
三、主要任务
实施“补齐短板四大行动”:
(一)重大基础项目攻坚行动。针对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网络不畅等短板,梳理100个以上重大项目重点攻坚,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铁路方面。通过推进九景衢铁路、杭黄铁路、金甬铁路、杭州宁波地铁等32个重大项目,投资5000亿元,建成1400多公里省域干线铁路、300公里都市圈城际铁路、250多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解决干线铁路营运能力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实现都市圈城际铁路零的突破,大幅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能力。二是公路方面。通过推进甬台温
- 3 -
复线、杭金衢拓宽、杭州绕城西复线等33个重大项目,投资2500亿元,基本打通省际断头路,全面消除瓶颈路和拥堵路段,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2%,解决“断头路”、“瓶颈路”、网络通而不畅等问题。三是港口及水运方面。通过推进梅山港区6#-10#集装箱泊位工程、舟山国际绿色石化基地码头,京杭运河、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等15个重大项目,投资400亿元,消除京杭运河、杭甬运河等集装箱运输主通道瓶颈,推动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解决港口综合竞争力不够强、内河水运基础薄弱等问题。四是航空及其它枢纽方面。通过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改扩建、丽水机场等20个重大项目,投资300亿元。进一步提升机场保障能力,着力构建空中“1小时交通圈”,实现通用航空“市市通”。进一步完善覆盖机场、港口、高铁场站等主要交通节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解决布局功能欠完善等问题。
(二)城市交通治堵突破行动。以问题为导向,纵深推进治堵工作,全面实施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措施,加快智慧交通和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地、地面、地上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结合城市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制定城市治堵规划;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统筹各类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与接驳换乘,加快建立综合衔接的城市交通体系。二是进一步完
- 4 -
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鼓励社会停车资源共享。推进停车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停车设施。各市主城区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6公里和建设联网路33条;新增停车位(含社会公共停车位)10万个。三是进一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重点的综合政策扶持体系,大力推进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和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2016年确保完成新增1000辆公交车辆,新(改)建1000个公交站点,新增1000公里公交运营里程,全省公交分担率(不含步行)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十三五”末达到30%以上。四是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优化交通流组织,推进交通循环组织和路口“禁左”管理;集成整合交通数据,加大交通指数应用,深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现交通管理精细化、交通辅助决策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人性化;探索建立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与个人诚信系统挂钩制度,提高交通违法成本;严管109条治堵重点道路,规范管理27个交通常态严管示范区,机动车守法率达90%以上,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达80%以上。五是突出杭州治堵“重中之重”。以G20峰会为契机,大力推进杭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景区交通管理,合理组织旅游交通,加强交通疏导和管控。同时,加大县域治堵力度,进一步扩大省级治堵
- 5 -
重点县(市)范围。
(三)综合交通体制创新行动。针对多种交通方式协调不够、统筹推进困难、组合效率不高等短板,加快推进综合交通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关于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发展的实施意见》,研究提出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接交通运输部“大交通”管理体制,逐步构建形成省市县三级“大交通”管理体制,推动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有条件地区先行先试,实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的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地方铁路、轨道交通、机场、邮政管理。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管理,加快运输组织一体化、多式联运等机制建设。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二是创新规划编制实施机制。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的规划实施及协调机制,强化公铁水空多种交通设施、运输方式之间以及与其他规划的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和线位资源。引导鼓励多种方式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规划统筹协调,突出省级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严格依法实施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三是创新项目审批机制。凡在国家和省政府批准规划中明确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凡是符合条件的项目均采用并联审批方式,缩减项目审批时间。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切实加强上下衔接,做好放权后审批项目监管工作,规范行政许
- 6 -
可裁量基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四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抓紧建立交通建设PPP项目库。加大普通公路筹融资机制创新,设立省农村公路发展中心,为农村公路建设筹措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积极争取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列入国家项目,加强重点项目用地的省级统筹安排。
(四)行业治理能力提升行动。针对绿色交通发展水平偏低、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比较薄弱、智慧交通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开展行业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一是全面深化“绿色交通省”创建。深入推进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省”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杭州、宁波等6个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实施绿色公路、港口、航道等39类支撑项目。深化行业“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运输装备,提高LNG加气站、充电桩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保障能力;率先实施港口船舶污染排放控制区工作方案,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清洁能源机械装备推广应用。二是全面深化平安交通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大力推进平安公路等十个“平安交通”创建活动,进一步建立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事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企业标准化建设,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全力做好G20杭州国际峰会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通行应急保畅任务。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全
- 7 -
面推进“互联网+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继续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引领交通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国家物流平台,实施综合运输互联共享行动和国际物流合作行动。启动大物流示范城市创建,深化部省甩挂运输、多式联运、中小物流企业联盟等试点项目发展。加快ETC发展,推进客运联网售票系统、“互联网+学车、修车”系统建设。
四、工作举措
为全面推进“补齐短板四大行动”,省厅已经成立补短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补短板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专题研究补短板工作,形成统筹推进补短板的合力,重点推出“十百千”、“月季年”“点线面”三大工作举措:
一是建立“十百千”工作体系。在全省11个市选取100个以上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落实1000名以上干部开展督查服务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单,按照“挂图作战”要求统筹推进,形成综合交通项目的“百团大战”。强化重点项目协调服务机制,按照“盯人、盯事、盯项目”的全程服务要求,从综合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落实千名干部,分赴11个市联系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用最大的决心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抓项目。针对重要工程节点、难点问题,建立挂号销号制度,发扬“钉钉子”精神,争取早
- 8 -
建成、早见效。
二是实施“月季年”督评制度。加大对全省“十三五”综合交通重大项目的督查考核,重点实施每月督查、季度通报、考评制度,推进项目尽快启动,确保优质、安全、高效实施。每月由厅领导带队赴11个市开展督查服务,加大“省、市、县”三级联动督查力度,深入交通建设一线,帮助解决困难,督促整改问题,形成责任明晰、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良好氛围;每季对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分类通报,尤其突出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见人见物见事”,着重对各市、县建设进度情况进行综合排名,及时报省委省政府,并抄送各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强化通报结果运用,与项目补助政策挂钩,探索公路、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考核机制;每年将综合交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和交通投融资平台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省级相关部门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情况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省属相关集团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市县政府重点考核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的政策处理和土地征迁工作完成情况,确保提供无障碍施工环境。对重大交通基础项目多年不能开工、完工的地市交通主管部门实行评优“一票否决”。
三是构建“点线面”推进机制。建立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开花的工作机制。时间上做到点上有活动、线上有热点、面上有氛围,通过每月组织重点活动、落实创新载体,串点成线、联线
- 9 -
成面,形成一波接一波、一浪高一浪的大干快上之势。近期将组织一些重大活动,举行与华东民航空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行富春江船闸扩建工程试通航仪式;召开综合交通《规划》和《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承办第六届中日韩运输与物流部长会议;组织召开全省公路水运“品质工程”推进会;召开“建设四好农村路,全面推进美丽公路建设”现场会;举行全省重大交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空间上形成试点先行、省市县线上联动、面上有序推进的格局。对综合改革、绿色交通、城乡统筹、美丽公路等重点工作,率先推出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典型作为试点,培育推广先进经验,形成互学互通、比学赶超的氛围,使一地的工作经验成为另一地的补短板方法,使一地的工作成效成为另一地的补短板标杆,凝聚各方合力,由点及面推动整体工作,形成点线面有序推进、海陆空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大格局。
- 10 -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