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的特点
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的特点及趋势
在国际发展史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有160多年的,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不仅成为其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大有赶超利息收入之势,如美国花旗银行和摩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分别达到79.83%和83.16%。随着金融创新的加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纵观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五大转变”。
(一)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三个特点”
一是经营范围广泛,品种繁多。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经营品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中间业务的范围涵盖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
二是业务规模日趋扩大,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93年至1996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量从9120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从占银行资产的78%上升到142.9%,其中7家最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比贷款业务要多出一倍多。居于美国银行业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的中间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和已超过2.2万亿美元,而同期这几家银行资产负债项下的资产总和为 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为450亿美元;中间业务3年来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资产总额年均9%和资本总额年均21.6%的增速。从中间业务的收入看,西方商业银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美国花旗银行以承兑、资信调查、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
三是服务手段先进,化程度高。科技程度的提高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的出现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在中间业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
(二)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呈现出“五大转变”
一是在发展的和方向上已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变革,国际的经营区域突破传统的限制,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日益模糊,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涉及证券、保险等领域。
二是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资金向商业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转变。有些中间业务在提供服务时,银行可以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而扩大资金来源,使资产负债表的数值发生变化,推动了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形成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的互动趋势。
三是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办理信用签证、承兑、押汇等业务时,银行将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既是银行经营管理效益的价值体现,也是客户给银行信用出售的补偿。
四是由不承担风险的收取手续费向承担风险转变。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办理中间业务往往需要运用资金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如各类担保、承诺、代保管、承兑、押汇等,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动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
五是由传统业务向创新业务转变。商业银行出于规避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和提高竞争能力以及盈利水平等目的,实现了传统业务的突破,范围涉及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等众多领域。如从事票据发行便利、货币或利率互换、期货和期权等业务。
第二篇: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王钰锡
学生姓名:王钰锡 用户名:wangyuxi103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河北省邯郸电大教学服务中心
指导教师:宋羽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
【摘要】: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把拓展中间业务作为战略性的经营方针,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使中间业务的品种和业务收入的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加快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与中间业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一面,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效果虽不一样,但都对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商业银行认真对待,积极予以解决。为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银行改革 【正文】: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中,银行竞争的加剧、市场需求的扩大和金融管制的放松等诸多因素的刺激,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拓展,并为商业银行创造了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业务之一。拓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办理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服务性质的,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能为商业银行增加融资性中间业务、管理性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理财等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早拓宽中间业务市场,增强竞争能力,缩小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营销管理上的差距,促进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调整收益结构
拓展收入渠道的迫切要求,在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处,作为资产业务支柱的贷款业务的风险性使贷款业务营销难度加大。而中间业务低成本、低风险、收益高的特点成为各商业银行拓宽收入渠道,调整收益结构的必然选择,这种内在要求成为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最大的动力。
(三)客户需求的变动是银行盈利模式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的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专业部门的人员真正了解、掌握的通常也不多,而相应的新业务培训滞后,影响了新业务宣传营销。在业务培训上缺乏统一组织部门,没有明确的培训学习计划。
(三)业务宣传效果不明显
一是宣传方式上,柜面宣传、到企业宣传和媒体广告宣传等多种宣传方式还没有达到很好的结合,多以柜面宣传为主。二是宣传内容上,缺乏统一的宣传规范,营销人员根据自身的理解程度开展业务营销,不利于全面展示产品的功能,影响宣传效果。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角度和程度问题,对新业务的解释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对客户产生误导。三是宣传注重形式,忽视跟踪问效,宣传缺乏长期性、实效性问题有待进一步加以解决。
(四)产品营销理念、营销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及时了解中间业务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同业竞争的焦点和同业中间业务开展的新动态,不断拓宽中间业务范围。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产品的组合“套餐”,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并且依托现有资源,来扩大中间业务产品的市场容量。中间业务的开展不是孤立的,与资产负债业务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商业银行可依托各自的独特优势资源,以“联动”营销、“捆绑”营销等形式提高中间业务的营销实效。
(五)产品售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各商业银行反映的情况看,产品售后服务是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产品营销是创业阶段,售后服务就是守业阶段。售后服务做不好,产品营销所付出的辛苦费可能会白费,而且会影响更多的潜在的客户。产品售后服务既包括产品售后的业务技术指导,也包括客户在使用业务产品中面临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这是影响中间业务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六)经营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在经营理念上,我国多数银行只是把发展中间业务看作是吸收存款的一种手段和信贷业务的辅助工具,没有站在培育支柱业务的高度来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现有的中间业务则存在着品种少、层次低等问题。多年以来,靠贷款利息收入支撑全行效益的观念在部分人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忧患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把中间业务收入作为将来全行业务收入支柱的经营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这是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的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另外,全行员工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呈现为由行长、部室经理到员工的“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作为中间业务营销主体的员工有认识而片面,有压力而缺乏主观驱动力,使全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在目前主要体现为目标推进发展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开展。
(七)中间业务收费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间业务仍存在“免费午餐”现象,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在客观上,也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是对一些优质客户实行免收手续费的优惠,造成一些项目收费无法实现。这些免收基本是被动性的,是为了巩固客户而被迫付出的代价。二是受同业间个别金融企业无序竞争的影响,业务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三是一些业务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而不能收取。另外,还存在一些误收、漏收现象,影响商业银行收入的真实发展。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思路
随着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品种的进一步增加,中间业务营销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都将面临挑战,传统的结算业务束缚了各个专业职能向以营销为主方面的转变进程,员工全员营销也将会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都会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深入发展。现阶段,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有一个总体的发展规划、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通畅的营销体系和灵活的宣传、培训机制适应中间业务向高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一)完善组织运行体系,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发挥中间业务委员会作用,做到两个明确:明确中间业务各环节的主体组织部门,如宣传组织部门、业务培训的组织部门等;明确各业务部门在发展中间业务工作中的具体职能,使每一项中间业务在业务培训、宣传、营销、业务指导检查、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能通畅有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效运行,更好地发挥全行整体功能优势。对一项中间业务涉及多个部门的,要明确分工,做好协调统一,保证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的连续性、一致性。二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制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三是改善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主题错位现象。部门的任务分别以目标推进为主,应明确目标,强化考核奖惩制度;银行员工个人营销任务则改为以利益驱动为主,加大对员工营销的奖励,以利益多配的差距产生营销动力,激发员工营销积极性。
(二)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打好产品营销基础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新的业务理论知识、新的经营理念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员工面前给传统经营观念带来了挑战,做好员工新兴中间业务知识和营销理念的培训,全面了解和掌握各项中间业务基本知识,对开展业务宣传和营销十分必要。学习方式上应该分为全行员工普及性的学习、专业部门员工专业性的学习和业务骨干重点性的学习;学习方法上应该采用全行统一组织、部门内部组织和员工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全面性,又要针对某一项业务发展的迫切性来考虑。在学习上,分行也应确定一个职能部门把中间业务的组织学习作为当前职工教育的重点,统一安排好培训计划。事在人为,业务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中间业务是一种对人才要求较高的业务。各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管理水平的竞争。这就要求银行改革用人制度,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重学历不重能力”等观念。建立积极的用人机制,舍得花资本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使用上,要把职员的工作绩效与报酬挂钩,形成经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竞争机制。
(三)明确市场营销管理,提高产品营销效果
作为二级分行和基层支行,是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环节,重点是研究产品如何打开市场,扩大销售,同时了解客户新的业务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营销管理和市场研究。一是要加强产品定位研究。每一项中间业务都有其产品特点和适应范围,不同经营性质和经营方式的企业,对结算方式、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和选用有各自不同的行业特点和偏好,找准适用群体,确定重点营销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就会增强营销效果。二是加强同业竞争情况分析,了解同业在竞争中采取的方式手段,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四)加大业务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市场潜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加大业务宣传力度,才能使社会公众了解、熟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对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优势,并由潜在购买欲望变为实际的购买行动。业务宣传要以收到实效为目的,要具有针对性,保持连续性、多样性。对一些新兴中间业务产品如资信调查、信贷衍生业务,既要积极到各开户企业开展宣传,又要加强同工商管理、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联手开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各中间业务窗口都要有明确的业务标示牌,引导客户办理业务。
(五)加强产品售后服务,巩固业务营销成果
对技术性较强的中间业务产品如银证通、网上银行、代理缴费业务等要加强技术保障与系统维护,保证中间业务产品技术支持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加强受理客户回访,及时解决客户使用中的难题;对服务性要求高的产品,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体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主体优势,巩固业务营销成果。对一次性销售的中间业务产品要做好感情服务。如对购买基金客户的行情提醒、分红提示等相关服务,进一步巩固客户关系,扩大商业银行稳定客户群体。
(六)加强业务核算管理,保证收入颗粒归仓
应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情况统一进行一次检查清理,对有收费依据的,严格执行收费标准,确保应收尽收。对不收费的项目要分析不收费原因,区分不收费的各种类型,对没有收费标准的认真寻求收费依据和政策支持,对免收费用的优质大户要搞好协商,做好宣传,积极实行产品组合营销,努力增加收入。另外,要做好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工作,坚持开展业务辅导检查工作,规范业务操作,严格规章制度,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建立在一个健康的基础之上,实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迫在眉睫的一个战略调整,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提出以下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一)制定中间业务发展规划的策略
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把中间业务看作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工作,作为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像抓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一样抓中间业务的发展。银行要总揽全局,有长远的规划,组织专门的人才,设置专门的组织来推动、协调中间业务的发展。仔细分析和研究市场,充分利用市场营销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预测,根据银行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如国家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制定明确的业务发展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中间业务。
(二)产品引进与创新战略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及时引进大量的中间业务产品和经营技术,对可能的风险可以事先加以警戒和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经济实力、金融现代化水平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摸索开发,这一方面面会导致开发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会延长新产品研制、开发、营销和拓展的时间。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利用世界上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节省开发费用,降低创新风险,拓展中间业务。积极引进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以快速拓展的必要选择,但同时应当结合创新。首先,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有所区别,因此在引进国外中间业务品种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不断推陈出新。其次,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是是创新的竞争,引进中间业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创新,进一步步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发展有优势的中间业务,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一味的抄袭别人的产品,无法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导权。
(三)区域市场细分策略
对于发达地区的分行,应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科技水平、建外经贸等方面的优势,在拓展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和开发多种层次的中间业务:
1.发挥高科技密集、高智能、高信息含量、高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建立金融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商情咨询、市场信息动态、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真实和及时的信息咨询业务,尤其要积极参与国企改组,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2.大力开发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代理业务,如代理股票发行申购的收缴和结算、代理券商资金清算、代理基金业务等,以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3.大力开展信用卡业务,提高信用卡的知名度,增加信用卡服务对象,实现“一卡多功能”,同时加大信用卡系列产品的开发推广,不断改善信用卡使用环境;
4.积极开拓代客买卖外汇和企业结售汇业务,尽可能提高外汇业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加服务种类;
5.应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成果,高效地经营政府债券的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并配合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6.应争取成为政府试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对象,尝试高层次中间业务的营销和创新,例如在严格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可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开办信用证业务,对位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应以传统中间业务的拓展为主,逐步创造适宜中间业务开展的环境,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金融意识,培育不同市场主体对中间业务的不同需求,包括代理保管业务、代理发行业务、信用卡业务、某些低风险高社会效益的表外业务。
(四)重点业务范围的选择策略
由于企业、公司等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从而为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是每种业务都盲目去发展,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从长远来看以下领域的拓展将会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契机:利率的多次下调,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同业竞争的加剧使居民储蓄日益分流。在种情况下,银行除了要进一步完善传统中间业务之外,对市场新需求也要作出积极应,如投资理财、住房贷款、代客管理资产和进行衍生交易以及教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育、医疗、养老都是中间业务大有作为的领域。
1.支持国有企业重组
国有企业的重组涉及到重组战略的制定、资产的评估、技术风险的评价、融资等内容,这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良机。部分银行已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的运作,如企业并购咨询、代理资产评估、委托拍卖、代理清欠等。
2.服务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
据国家经贸委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和40%左右。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推动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将来源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巨大的内在需求。199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批次 的信贷资产和资产评估,从而有利于防范信贷风险。
总而言之,中间业务的开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设备以及社会经济联系等方面优势。因此,中间业务的拓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摆脱目前经营困境,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经营来尤为重要。此外,从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特定阶段来说,体制转轨、直接融资所引发的风险管理的需要,都迫使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拓展已经成为21世纪商业银发展业务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必须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破除羁绊,促进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江,张维然,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2期 2.周春喜;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国际比较及定价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年11期 3.黄飞鸣,吴晓丽;银行差异化服务与竞争优势塑造[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陈凌白;刘庆君;刘燕;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3期 5.邓伟;作业成本法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3期 6.朱桂宾;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4期
7.彭兴韵;闫小娜;李艳;严正;刘曙光;欧明刚;周立;张云峰;刘明彦;陈晖;2009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J];银行家;2010年01期
8.刘艳妮;张航;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分析[J];银行家;2010年01期
9.赵继臣;革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兼谈促进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建设[J];银行家;2010年01期
王钰锡,你好
论文二稿已看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格式还需要稍稍调整,相关意见已用黄色字体在文中说明,请查看原文。
宋羽
谢谢宋羽老师,您辛苦了!
第三篇: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自律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自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行业自律,促进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维护会员单位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培育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要求,结合中间业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包括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类。
第四条 中国银行业协会鼓励各会员单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产品创新,丰富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拓展客户选择银行服务的空间,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树立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协会全体会员单位。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六条 会员单位应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观,遵循市场规律,坚持诚信经营、公平竞争、防范风险、合理定价,共同营造良好的中间业务发展环境,自觉维护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七条 会员单位中间业务收费,应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依法合规,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二是最大限度尽社会责任,服务定价充分考虑弱势群体;三是科学合理,质价相符;四是公开透明,给客户充分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八条 会员单位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深刻认识金融与经济、银行与客户共生共荣关系,努力协调银行利益与客户利益,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业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业务管理
第九条 会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架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服务定价、会计核算和风险管理等基本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确保中间业务的有效管理和规范发展。
第十条 会员单位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范围,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的禁止性规定。
第十一条 会员单位应严格按照对外公告的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不得对未公告收费项目进行收费。第十二条 会员单位应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本行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计划和绩效考核办法,确保各项指标科学合理,引导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第十三条 会员单位开展中间业务,应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公平有序竞争,不得通过恶意压低价格、降低服务标准、隐瞒产品风险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和不合理收入,损害行业和客户利益。
第十四条 会员单位开展中间业务,应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业务素质,做到诚信、勤勉、尽责和专业,并督促、培训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操守和执业水准。
第十五条 会员单位应加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高分产品成本核算能力,并结合我国实际,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客户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定价管理水平。
第十六条 会员单位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项目,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据实收费;对实行市场调节价项目,由会员银行总行统一制定价格,任何分支机构不得未经总行审批授权自行制定和调整。市场调节价项目要在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基础上合理定价,并根据各自竞争策略和承受能力,慎重确定免费项目和免费期限。第十七条 会员单位调整和新增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应建立较为完善的论证和决策机制,合理选择实施时机,做到审慎决策。第十八条 各会员单位开办代理保险、证券等代理类中间业务,代理网点和代理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具备开办代理业务的资格或资质。第十九条 各会员单位总行(省联社或者法人单位)应定期(原则上每年一次)根据业务发展战略及市场变化对中间业务服务价格进行梳理,对定价策略的合理性、定价标准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适时调整和优化价格标准及授权,清理不合理的产品价格和优惠措施。对部分市场变化快、价格敏感程度高的服务和产品,可根据市场变化进行不定期调整。
第四章 信息披露
第二十条 会员单位应严格履行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在每次制定或调整中间业务价格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价格标准。通过营业网点、银行网站等渠道公告收费项目,方便客户查询。做到信息告知渠道多样化和服务项目功能与费用信息披露并重,尊重客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第二十一条 会员单位向客户营销产品过程中,要针对产品的性质进行风险提示,对易产生风险的产品,及时将风险点告知客户,明确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风险责任,不得片面强调收益,隐瞒风险点和风险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会员单位在为客户提供服务前,应明确告知相关服务价格、服务内容和方式、收费标准及方式、优惠政策等,不得强制销售其他金融产品。第二十三条 会员单位在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协议中应明确具体服务项目、内容、收费形式和标准,并履行服务承诺。对财务顾问类、资金监管类等业务还应记录服务内容和服务过程,做到有据可查。
第二十四条 会员单位对特定对象实行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应公布优惠对象、优惠政策、优惠方式和优惠幅度,切实体现扶小助弱的社会责任。
第二十五条 会员单位应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相关金融知识,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内容、风险等,增强金融消费者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
第五章 投诉处理
第二十六条 会员单位应建立健全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在投诉制度中制定处理服务收费投诉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和纠纷。
第二十七条 会员单位应当建立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投诉全流程管理机制,明确受理程序和回复时限,准确记录投诉受理、投诉处理、结果回复及满意度回访等各环节的处理情况,保证客户投诉处理过程完整记录。第二十八条 会员单位应当公示投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各营业网点和官方网站的醒目位置公布电话、网络、信函等投诉处理渠道,方便客户投诉,提高投诉处理满意度。
第六章 监督检查与评价
第二十九条 会员单位开展中间业务,应自觉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同时应遵守《中国银行业协会章程》和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十条 会员单位总行应做好分支机构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严肃处理分支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中国银行业协会按照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对本办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银行网点和相关客户进行明察暗访,推动会员单位不断规范经营行为。
检查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投诉举报事项检查。第三十二条 会员单位有义务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向中国银行业协会进行举报。非会员单位违反本办法的,由中国银行业协会报中国银监会处理。
第三十三条 对于会员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采取内部通报、警示通知、限期整改、公开谴责、暂停行使会员权利、取消会员资格等自律管理措施,并将将有关违规情况及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四条 会员单位对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处理有异议的,可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反映。
第三十五条 建立行业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共同反映诉求,共同研究解决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第三十六条 中国银行业协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单位的意愿和要求,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经征求各会员单位意见,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间业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间业务联席会议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篇:浅谈国际技术转让法及其特点
浅谈国际技术转让法及其特点
2011 —— 2012 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法导论》 校区仙林校区序号专业班级金融0904姓名杜忆曾学号1301090440
国际技术转让法,调整技术的国际有偿转让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法律关系的主体通常是自然人和法人。由于19世纪末叶以来科学技术日趋复杂,技术逐渐为垄断组织所掌握,法人日益成为国际技术转让法的重要主体。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作为无形财产的技术,即来源于生产实践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知识、设计、方法、手段和技能。它通过书面资料、口头讲授或实际操作加以表示和传播。
一、国际技术转让法的主要内容:
(一)国际技术转让法的定义:调整技术的国际有偿转让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法律关系的主体通常是自然人和法人。由于19世纪末叶以来科学技术日趋复杂,技术逐渐为垄断组织所掌握,法人日益成为国际技术转让法的重要主体。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作为无形财产的技术,即来源于生产实践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知识、设计、方法、手段和技能。它通过书面资料、口头讲授或实际操作加以表示和传播。技术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在国际经济贸易流转中,作为有体物的货物被称为硬件,技术则称为软件。技术包括法律赋予专有权(独占权)的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具有保密性的专有技术和既不具有专有权又不具有保密性的普通技术或公知技术。
(二)国际技术转让法的法律关系: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当事人由于技术的国际有偿转让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即一方向他方转让技术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进行技术服务或传授技术知识;他方取得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获得技术服务成果,得到技术知识,并给付价款、使用费或其他报酬。
关于什么是技术的国际转让,各国法律有不同规定:有的指属于不同国籍的自然人、法人之间的技术转让;有的指住所或居所在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成立于不同国家的法人之间的技术转让;有的指超越国界的技术转让;有的国家的法律则规定为起源于外国的技术向本国转让,或起源于本国的技术向国外转让。国际技术转让,按技术流向不同,分为技术引进与技术输出。
(三)国际技术转让法的发展过程:
国际技术转让法随着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而逐步出现,既表现在国内法中,也表现在国际条约中。调整国际技术转让的国际条约主要有:安第斯共同市场各国(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1969年签订的《卡塔赫协定》;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有关条文。有关工业产权国际保护的国际条约,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商标注册条约》等,也包含了有关国际技术转让的规范。
(四)国际技术转让法的基本内容:
不论采取何种立法形式,国际技术转让法主要包括以下各项内容:(1)总则。规定国际技术转让的宗旨、应依据的基本原则、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国际技术转让的定义和范围。(2)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种类及其主要条款。关于转让合同的范围和种类,是国际技术转让法的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一国主要适用哪些合同种类,与该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技术水平有密切联系。概括起来,当前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主要包括以下6种 :国际许可合同、国际技术咨询合同、国际技术服务合同、国际合作生产合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技术转让合同。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条款,和其他合同一样,分为约首、主文和结尾3个部分。不同种类的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条款反映了各该种合同的特点。有的国家如阿根廷、葡萄牙等国对必须包含的条款作了统一规定;有的国家如巴西的 1975 年第15号规范性法令,对不同种类合同所应包含的条款,分别作了规定。(3)禁止性
商业惯例,即法律规定在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中禁止对当事人正当商业行为予以不合理的限制的条款。(4)国际技术转让合同的审批与管理。(5)国际技术转让的税收和外汇管理。(6)违反合同的救济手段和违法的后果。⑦附则,包括法律生效日期,对法律生效前所签合同的处理,等等。
其中,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对技术转让的内容列明如下:(1)各种形式的工业产权的转让、和授予许可,但是不包括单纯的商标、服务标记和商号名称这三种工业产权的转让和使用许可;
(2)以可行性研究、计划、图表、模型、说明、手册、公式、基本或者详细的工程设计、培训方案和设备、技术咨询和管理人员服务,以及人员培训等方式,而提供专有技术和技术知识;(3)提供工厂和设备的安装、操作和运用以及交钥匙项目所需的技术知识
二、国际许可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国际许可合同,一般称为国际许可证协议。它是指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一方准许另一方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工业产权无形财产或专有技术的使用权,并收取使用费,而另一方获得该项使用权并支付使用费的书面协议。合同的主体是指这种合同的当事人,一般是不同国家的法人和自然人。合同的客体,主要有3种,即专利技术使用权、商标使用权和专有技术使用权,都具有“独占性”,而且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根据供方授予使用权的大小以及受方在生产经营范围和地域上所受到的限制,可以把国际许可合同分为以下几种:
(一)独占许可合同。即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受方对受让的技术享有独占的使用权,供方和任何第三方在规定的期限内都不得在该地域使用该种技术制造和销售其产品。
(二)排他许可合同。即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受方对受让的技术享有排他的使用权,供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在该地域再将该项技术
转让给任何第三方使用,但供方自己仍然保留在该地域内使用该项技术制造和销售其产品的权利。
(三)普通许可合同。即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受方对受让的技术享有使用权,同时,供方在该地域内不仅自己有权继续使用该项技术,制造和销售合同中规定的产品,而且还有权将该项技术的使用权转让给任何第三方,也叫做非独占许可合同。
三、国际技术转让法的特点:
商业性的国际技术转让,通常称为国际技术贸易,但它不同于一般国际货物贸易,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是无形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使用权
这些技术知识和经验不具有一定的物体形态,它是无形、无体、不占据空间的无形财产。而国际货物贸易的标的是货物,是有形的商品。
(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受让方所取得的是技术知识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是技术知识,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并不因形式上的转让而使其所有人失去对它的占有。技术受让方不能擅自将该项技术知识再转让或赠送给任何第三方。而国际货物贸易的标的是货物,一旦转让即脱离原所有权人。
(三)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长期的交易,而且交易过程比较复杂
它不仅涉及技术项目的选定,技术先进性、适用性的分析,接受的技术和受让方原有生产技术的关系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涉及贸易政策、贸易条件、支付方式等贸易方面的问题。而国际货物贸易的每笔交易经历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几个月,交易过程也比较简单。
(四)国际技术贸易适用的法律与国际货物贸易适用的法律也有区别
除了适用民法、合同法的规定外,同时必须遵守工业产权法、技术转让法的有关规定,以及该国参加或缔结的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双边条约或多边条约的有关规定。而国际货物贸易主要适用民法、合同法、买卖法或对外贸易法以及国际技术转让法。
参考文献:
1.《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王传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2.《国际经济法(第三版》,余劲松 吴志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国际技术转让的若干问题》,胡润福著,国际经济合作,1998年3期
4.《论国际技术转让》,张玉娟主编,厦门科技出版社,2008年03月版
5.《跨国公司的国际技术转让分析》,杨秀芝等主编,商业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五篇: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中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中国银行与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区别与优劣势的分析,在各个层次进行研究,重点突出了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一些优势,以及与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差距,通过调查得出中国银行中间行业的特点,了解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方式,发展过程,规模,结构,品种等方面,详细的说明应如何利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高中国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并提高利用价值,在更好的为大家服务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收入。关键词:银行 中间业务 收入 比较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或负债,并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活动。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业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具有高盈利、低风险和收入稳定等诸多优点,是衡量银行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相比,在数量、质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本文拟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之间的发展差距并提出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同时文章以比较的角度上,重点介绍了两者之间互相需要提高的不分,了解的同时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
1银行中间业务简要介绍 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支票结算、进口押汇、承兑汇票等。银行卡业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收代付款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等。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销承诺两种。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包括期货、期权等各类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划拨、会计核算、基金估值、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
咨询顾问类业务,是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结合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经营管理需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和现金管理业务等。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
2银行中间业务国内外现状比较 2.1 中间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分析 从时间上观察,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金融比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从整体上看,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尤其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的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的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属于同行业最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均水平达不到10%。
2.2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于国外的原因
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起步时间晚,整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20年,在经营策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甚至还有一些银行在提供中间业务时不收费或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我国中间业务创新品种匮乏,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方面。而我国银行衍生中间业务量极少,从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量统计数据中显示,2006年全年该行交易类业务金额才5627亿元,主要是因为在最近几年,我国才陆续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2.3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在美国前20家大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要素中,托管业务收入,传统的银行手续费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证券交易收入,保险收入,信用卡业务收入等所占比重较大,构成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1996-1998三年中间业务收入中,传统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5.55%,托管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4.69%,保险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67%,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75%,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资本市场收入,年均占比达到22.39%,其中投资银行收入,证券交易收入所占资本市场收益的70%以上。三年间各类中间业务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但衍生交易量收入1997年、1998年下降明显,1996年占资本市场收入的比例为54.34%,19 97年下降到49.76%,1998年则下降到31.62%,当然这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
而在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导至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金融产品丰富,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良好的基础。
银行卡业务收入与西方国家大体相当,这与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有重要联系。但是我国发行的银行卡多为借记卡,约占95%以上,贷记卡只有1%左右。每年银行卡的交易额中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真正的刷卡消费金额只有2%左右。而国外银行卡交易主要是刷卡消费,逐步实现货币电子化。因此两者的收入来源性质是不同的。3银行中间业务国内外发展比较 3.1经营范围和品种比较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涵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差收入构成中得到反映,以美洲银行为例,美洲银行的非利差收入构成主要有以下11项内容:存款帐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其它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其它收入、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入、投资银行费。相较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从上述现状分析中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
3.2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1983年至1986年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量从9120亿美元增长到121880亿美元,从占银行所有资产的78%上升到142.9%,其中7家最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比贷款业务要多出一倍多,居于美国银行业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8年的中间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和已超过2.2万亿美元,而同期这几家银行资产负债项下的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近450亿美元;中间业务3年来平均增速为54.2%,远远高于资产总额年均9%和资本总额年均21.6%的增速。从中间业务的收入看,西方商业银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如美国银行业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了1996年39%。1997年美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4%,花旗银行的比重为51.8%,大通银行的比重高达52.7%。与之相比,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至1998年一直在6.7—9.6%之间徘徊,到1998年收入比重又回落到7.25%,仅占美国银行业1990年年均水平的22.66%。就单个银行比较,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差距更大。目前,就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而言,中国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3.3服务手段比较。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帐帐户,具有多种帐户服务,其设置的超级帐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1998年存款帐户服务费和其它服务费收入达32亿美元。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
因此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收付和清算系统,但这一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各家银行又各自为政,例如信用卡,只局限于某一家银行的通存通兑,特约商户支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客户服务系统滞后,网上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业务难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