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期末复习题15年12月
期末复习指导
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____B___。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教师中心 D.儿童中心
E.书本中心
2.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___B____。
A.卢梭
B. 杜威
C.斯宾塞
D. 陶行知
E.蔡元培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A____。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E.教育规律
4.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C____。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E.《教育漫话》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___E__的制约。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结构
D.政治制度 E.生产力发展水平
6.教育的目的主要受__E__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结构 D.政治制度 E.生产力发展水平
7.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____D___进行教育。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稳定性
8.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B___。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E.不均衡性
9.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它的功能有__ABCD__。
A.定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评价功能
E.衍生功能
10.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__ABCD___。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研究生教育
11.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在类别上包括__ABCDE__。
A.基础教育体系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C.高等教育体系 D.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E.特殊教育学校系统
12.地方课程开发中应把握的特征包括__BCDE___。
A.权威性
B.地域性
C.针对性
D.社会性
E.探究性
13.按照评价的不同目的,课程评价可分为_CDE___。
A.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决策性评价
D.研究性评价
E.工作性评价
14.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__ABCD__。
/ 7
期末复习指导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E.参观法
15.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C_。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E.学会做人
16.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___B___德育原则的要求。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B.长善救失
C.疏通引导
D.知行统一
E.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17.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特性的教师职业形象有_A_D_。
A.工程师
B.临床医生
C.领导者
D.园丁
E.促进者
18.“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___C___。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E.多重收获性
19.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__BCDE____。
A.独奏者
B.伴奏者
C.协助者 D.领导者
E.促进者
20.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讲求效益,做到低消耗、高质量、高速度,力求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尽可能好的工作效果,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__B__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
B.有效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规范性原则
21.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__D__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规范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答: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8个方面:(1)教育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限制,剔除对人接受教育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制约,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接受他们希望接受到的教育;(2)教育国际化,即打破封建闭锁的落后状态,使教育处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网络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观念来组织教育过程;(3)教育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专制教育,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共处的方式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事物;(4)教育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状态,把教育纳入法制轨道;(5)教育个性化,即在追求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发挥;(6)教育多样化,即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要和学习主体对学习的多种需求,在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为求学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够在多种选择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从而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条件;(7)教育整体化,即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整体构思和系统设计,从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的工程;(8)教育终身化,即走向现代化的教育及其教育过程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 7
期末复习指导
答: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止在身心发展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积极变化,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顺序性。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仅从整体上看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征的出现也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具有矢量的正向性,不可逆也不可逾越。(2)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3)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指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均等速度和非线性的特征。(4)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共同特征的同时又有变异性,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差异性。
3.简述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认识实践的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来说,教育目的的功能表现为以下几点:(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5.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答:主要包括:(1)儿童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2)超越“书本世界”,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适应。(5)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6.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7.简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答:所谓学高为师,是指作为教师必须是有学问的人。教师的学问不同于科学家的学问。所谓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学知识,具体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通俗地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知识:(1)教什么的知识,指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2)怎么教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保障专业顺利进行的条件性知识。
/ 7
期末复习指导
8.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
答:《儿童权利公约》旨在确立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保护儿童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公约提出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原则:(1)儿童权利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阐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提高劳动者素质;(2)促进经济增长;(3)推动科技发展。
2.现在有些家长选择了在家教育孩子,而不是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而我们的教材(90页第10行)认为:正常人缺少学校教育可以得到发展,但不会以有效的方式得到完满的发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回答可参考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也可以结合现实中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谈自己的观点)。
答:略
3.结合实际论述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答:我国本轮“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改变原来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在于“探”和“究”两个字。
(2)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4.结合现实谈谈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个体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资源都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素,为身心的发展提供着支撑。个体的遗传素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只有通过活动的结合,才能将外部的资源因素转化为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的能量。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开、生成的动力;(3)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5.试述新课程的目标指向及其在现实中的得与失。
答:略
6.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 7
期末复习指导
答:(1)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2)有效教学非常重视教学艺术,更讲究教学方法,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实现着教育的创新。要实现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二是关注教学效益;三是讲究适应性。
7.“宁给好心不给好脸”这种教育行为,里面不乏有为学生好的初衷和关心学生的情感,这样是否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育中何以要讲究“爱要得体”和“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8.现实教育中,什么样的评价容易诱发学生单纯追求肯定性评价的动机和行为?评价导致的这种结果你是如何看待的?
9.联系实际,阐述实施陶冶教育法时应如何把握。
答: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或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方法。在实施时应注意:一是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环境和情境。二是要善于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充满教育意义。三是要注意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语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1)要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2)要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3)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4)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
11.结合实际,论述针对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育。
要点:(1)把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增强作为主要任务;(2)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立体地培养学生;(3)正面鼓励为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4)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12.结合实际,论述针对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着重哪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教育。
要点:(1)教师要针对学生生理变化,加强青春期教育;(2)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3)为初中生创造丰富、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
五、案例分析题
1.教师职业道德
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
/ 7
期末复习指导
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2.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孩子”?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的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疼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它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孩子”?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3.班主任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4.教师的教育机智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5.教育评价改革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问题:
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该项改革。
6.教师的职业素养
下面一个场面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
“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跟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都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教师,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解决?
7.德育原则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项“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出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了。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
/ 7
期末复习指导 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价。
8.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
(1)试根据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专业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9.学生权利
“我真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好奇,我发现他们经常偷翻我的书包和抽屉,我抗议了很多次,可他们就是改不了,而且有时不抓住他们的手腕,他们甚至都不承认。”
“老师们总是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好像问题都出在我们身上,他们怎么不想一想自己的错。他们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农民,庄稼出问题的时候,农民可是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他们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小苗发火。”
问题:请结合第十章内容,谈谈以上两个案例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有何不妥之处,并谈谈应当如何做才是恰当的。
10.学校管理
听课**
新学期开始后,刘校长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以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希望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
会议后的第一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行不打招呼的听课。第一次听课后,部分校长及主任都肯定了这种做法,同时也有一部分干部提出疑问,认为这种听课的方式不够妥当,对教师不够尊重易造成逆反心理。虽说有不同意见,第二天仍按事先分工,继续进行这项未完的工作。可是情况与前一天截然不同了,这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那个教师说:“我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背书。”一句话,就是不愿让领导听不打招呼的课。可想而知,这一次校长、主任们真的坐冷板凳了。这样的听课遭遇软抵抗,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刘校长陷入了沉思。
问题: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进行课程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这本无可非议。但为什么刘校长组织的听课却事与愿违,出现无法坚持下去的状况,原因何在?学校对于教师的课程评价应该坚持什么取向?选择何种模式?
/ 7
第二篇:教育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选题
1.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一重要思想的著作是:
A、《论语》;B、《理想国》;C、《大教学论》;D、《学记》
2、集体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论演说家的培养》;C、《理想国》;D、《教育漫话》
3.、《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体现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C、提倡启发性教学;
D、主张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4、一般来说,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是: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5、在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发展“白板说”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斯宾塞
6、“产婆术”这一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创造者是:
A、孔子;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斯多德
7、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斯宾塞;C、杜威; D、洛克
8、“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教育漫话》D、《民本主义与教育》
10、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本主义与教育》D、《教育漫话》
二、判断题: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T
2、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大学堂。F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T
4、学校和教师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教育和学校是同时产生的。F
6、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人们视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F
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作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T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T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 A、经济发展先于教育发展;
B、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C、教育与积极要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不相关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判断题
1、现代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教育就是生产力。F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独立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性。
4、现代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教育就是生产力。F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人的社会活动。简答题:
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学校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④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答:生产力水平制约着①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②人才培养的规格③教育结构和专业素质④教育内容和手段 论述题:
1、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2、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答: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②领导权与受教育权③管理体制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①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②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传播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③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创新政治理论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单选题: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规范的因素是:
A、主观能动性;B、学校教育;C、遗传素质;D、社会教育
2、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的理论,被称为: A、传统教育论;B、形式教育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教育论
3、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实用知识,而智能的发展则无关紧要,这一理论被称为:
A、传统教育论;B、现代教育论;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
4、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5、在人的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孔子C、荀子D、韩愈
判断题:
1、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T)
2、遗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F)
3、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环境因素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F 名词解释:
1.人的发展: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增加而发生的身心变化过程,特别指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简答题:
1、如何理解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答:①教育的影响具有系统性;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③教育有专门的组织者;④教育可自觉调控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深刻;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发展的哪一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⑴体现了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⑵作用:①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②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①遗传②环境③教育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论述题:
1、根据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应如何“帮助少年起飞”?
2、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3、简述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①发展的顺序性②阶段性③差异性④不均衡性⑤互补性⑥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单选题:
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B、教育质量;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2、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B、教育质量;C、教育目的;D、教育方针 多选题:
判断题:
1、社会主义教育有着统一的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一致。
2、一定的教育目的完全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F
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对教育有什么作用? 答:⑴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总规定,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⑵对教育的作用:
2、什么是教育目的?制定其依据主要有哪些?
答:⑴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①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等都应得到全面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③实现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⑵实践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①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②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论述题:
1、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考高分,就是办学质量高,于是以创建名校为目标,狠抓智育,以考分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优劣和教师的教学。结果少数尖子生上去了,大多数学生都处于一般化水平。由于学习的压力致使不少学生出现了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试析:这种办学思想和做法是否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单选题: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B、献身教育;C、廉洁从教;D、为人师表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发明; C、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D、创造性的运用教育规律
3、师生关系在教学层面上的特点是: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C、相互促进 D、教学相长
4、师生关系在人格层面上的特点是:
A、授受关系B、相互促进C、民主平等D、长善救失
判断题:
1、为人师表首先是言传,其次才是身教。F
2、除了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更需要以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T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T
4、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平等的关系。T
简答题:
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2、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①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②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③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
3、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哪些?
答:①强烈的示范性,②独特的创造性,③情境的复杂性,④显效的长期性
4、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⑴职业道德:①正确的动机②热烈的情感,主要是爱③坚定的意志④良好的性格
⑵业务素养:①合理的知识结构②良好的能力结构 论述题:
3、人们赞美教师职业,时常形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梯”,教师是“红烛”。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你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1、试述现代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第六章:课程
单选题:
1、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2、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卢姆;B、杜威;C、赫尔巴特;D、布鲁纳
3、属于二级课程的是:
A、学校课程;B、选修课程;C、地方课程;D、必修课程
4、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实践型课程
5、属于二级课程的是:
A、学校课程;B、选修课程;C、地方课程;D、必修课程
6、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A、社会、知识、教育制度; B、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 C、社会、知识、儿童; D、社会、生产力、教育制度
7、根据课的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探索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综合型课程;D、实践型课程
判断题:
1、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T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
3、教学大纲就是学校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的重要文件。F
4、教学大纲是由学校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和规定的重要文件。
5、学校课程可以完全满足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需求。
6、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而编写。T
7、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主要是指向受教育者的非预期性目标的。
8、我国的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F
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上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纪、不同学科领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
简答题:
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2、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3、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5、课程计划的内容?
答:①课程内容和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论述题:
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试述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第七章 教学
单选题:
1、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班级授课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叫:
A、实习法;B、参观法;C、演示法;D、读书指导法
3、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课的类型可分为:
A、单一课和综合课;B、新授课与巩固课;C、讲授课和练习课;D、理论课与实践课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A、教学方法;B、教学设计;C、教学煤体;D、教学研究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学生动机;B、巩固知识;C、领会知识;D、运用知识
6、教师帮助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主要靠:
A、发挥口语优势,进行生动阐述; B、用体态语营造氛围,感染学生; C、组织学生反复记诵,切己体验; D、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实际体验
7、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课外辅导C、课外作业的不知与批改D、上课
9、中学理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B、实习法C、练习法D、实验法
10、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小组教学B、个别教学C、复式教学D、课堂教学
判断题:
1、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T
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性作用。T
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F
4、“多学近乎智,无知即无能”。说明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的。F
5、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材向学生施教。F
6、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对其他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T
7、教学是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中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T
8、讲授法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讲话的多少。F
9、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T
10、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二者有机统一。T
11、讨论法的特点是教师问学生答。F
12、备课时教学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备课在上课前就全部完成了。F
13、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
14、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T
15、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名词解释:
1.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2.教学原则: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3.教学设计: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中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的教学诸要素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
6、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采用多样的手段和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简答题:
1、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①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什么是教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答:⑴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⑵教学过程的特点: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③教学过程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④教学过程是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统一;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双主体)
4、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②讲授既要系统完整,又要重点突出;③讲授要有启发性;④要注意语言技巧;⑤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和教学媒体。
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⑴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②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⑵缺点:①妨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②缺乏灵活性;③不利于因材施教;④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
6、我国教学过程理论? 答:①明确教学目标②激发学习动机③感知学习材料④理解学习材料⑤巩固知识经验⑥运用知识经验⑦教学效果检查、测量与分析。
7、教学过程的实质? 答: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指导的认识。
⑵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8、教学原则的体系? 答: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直观性原则④启发性原则⑤系统性原则⑥因材施教原则⑦巩固性与创新原则⑧循序渐进原则
9、教学方法的分类?
答:⑴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读书指导法④讨论法 ⑵以直观感知为主: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⑶以实际训练为主:①实验法②练习法③实习法 ⑷以欣赏活动为主:欣赏法
1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①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②上课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④课外辅导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 答:①理念科学②目标明确③内容正确④语言清晰⑤方法得当⑥积极性高⑦组织得当⑧效果优秀。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理解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2、试论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过程。
第九章 德育
单选题:
1、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的最基本方法是:(07初中)
A、评价法;B、榜样法:C、说服法;D、锻炼法
2、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07初中)
A、班主任工作;B、团队活动;C、学科教学;D、课外校外活动
3、无论是德育内容还是德育方法,其切入点都是:(05小学A)
A、学生生活世界存在的问题; B、严格要求; C、学生科学世界存在的问题; D、学习榜样行为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05高中A)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D、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现代德育要:(05中职A)
A、加强道德知识学习;B、加强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 C、回避现实中的假丑恶; D、加强教师的权威
6、“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这是一种:
A、德育基本规律;B、德育基本途径;C、德育主要方法;D、德育主要原则
7、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05中职B)
A、榜样示范;B、说服教育;C、实际锻炼;D、谈话法
8、态度的核心成分是:(05中职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
判断题:
1、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活动方式的总和。(2、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的情境或问题。
3、小学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5、德育应充分地让学生认识社会的真善美而尽量回避假恶丑。
6、德育过程中应该少将德育的“享用”功能。
7、德育应该强调无私奉献的价值理性,少讲或不讲德育的“享用”功能。
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标准和道德品质三个主要成分。
9、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0、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方法是榜样示范。
11、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美国的柯尔伯格提出来的。
12、德育只有利他性,没有利己性。
13、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瑞士的皮亚杰提出来的。
14、陶冶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5、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错)
名词解释: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简答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07初中)
答:①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②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07初中)
3、简述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04小学B)
4、什么是学校德育?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05小学B)
5、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答:
论述题:
1、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04高中)(04中等职业学校)
2、试论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第十章,班主任工作
单选题:
1、班主任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做到的是:(07初中)
A、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B、帮助后进生搞好学习; C、帮助后进生改正错误; D、做好家访,争取家长配合2、衡量一个班集体是不是一个良好的集体,关键要看:(04初中)
A、有没有浓厚的氛围;B、班干部队伍是否建立起来;
C、有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D、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是否团结合作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04初中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4、马卡连柯认为,班主任最主要的工作是:(05中职B)
A、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B、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C、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D、做好优秀学生的培养工作
5、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05中职B)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6、班集体的组织核心是:(08初中A)
A、班主任B、班干部C、学生会D、班长
判断题:
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协调各种教育力量。
2、班主任必须适应学生的个性,而不能让学生适应自己的个性。
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了班级领导核心。
4、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5、马卡连柯提倡的平行管理,就是指通过对个体的管理去影响集体。
6、班主任要适应学生的个性,而不能让学生适应自己的个性。
简答题:
1、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根据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应如何处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3、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篇:地理教育学期末复习题[模版]
1、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的内涵
答:
(一)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要给予新的内涵!
(二)新的教材观: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
教材是什么?
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
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
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构建的“手段”
工具性 —— 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有助于引导教学
有利于培养能力
有益于实践活动
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完全依赖教材的活动!
2、地理教学模式的概念。以某一种教学模式为例,说明其教学程序。答: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
地理教学模式既是地理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地理教学具体经验的概括化。(介于两者之间)
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述为主
程序: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检查反馈
评价: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对传授知识来讲,效率较高,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但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利于学生主动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灌输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3、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结合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其教学过程。
答: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
——注意呈现的形式和时机
呈现的形式——如印发文字材料、教师描述、多媒体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或学生表演等。
呈现的时机——例导型(即先“案”后“理”)、例证型(即先“理”后“案”)、例说型(即“案”“理”同步)。
其次,分析和讨论案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操作程序: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对比分析、变式分析、延伸分析、反证分析)
教师的作用——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
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
再次,总结和评价案例——对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升华、拓展迁移和灵活应用。
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模块1教材中的案例
“河流地貌的发育”部分内容所涉及的“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然后展示黄河三角洲卫星地图,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印象。
归纳: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一般知识结构
迁移应用:2008年高考全国1卷,36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4、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答: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阐述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新变化
答:
一、从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转变
表现在:
学习的区域数量不同
学习的具体区域不同
同一区域学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二、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
以具体分区为区域教学的基点:是指教学的目光主要放在某一个具体分区的相关知识上,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这个具体区域的某些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把分区地理教学要求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
对区域地理教学评价的变化:
需要从评价学生具体区域知识的掌握扩展到评价学生区域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迁移上在后者的评价方式中,具体区域知识就成为学生用来说明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或关系的实例。
三、新课程理念将带来“充分”学习
新课程标准规定世界地理必学的区域数量为11个(即1-5-5),比《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26个减少了15个。每个区域学习所用时间可以增加,使学习有可能相对“充分”。
“充分”学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有不同的含义(至少有两层)
第一层: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区域,至少从表面意义上看,对某个区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
“充分”学习的意义并不只是单纯的增加某个区域知识的数量,而是希望通过“充分”学习,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个区域,初步树立地理区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以形成某个区域特征的概念。
第二层:可以展开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机会通过不同方式获取该区域知识,而不仅仅是听教师讲授。
6、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答: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为我们探讨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地理课堂教学新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3、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地理知识真正的理解。
5、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的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7、地理说课的基本内容
答:说课目前已经成为是开展地理教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说课一般是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
地理说课的基本内容:
1、说课程标准
2、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组成(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教材的特点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3、说学情
(1)知识基础
(2)学习能力
(3)学习动力
4、说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5、说学法指导
6、说教学过程
(1)概括介绍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2)理论依据随说课的步骤提出
(3)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难不说易
(4)说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8、分别画出地理教育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结构图,比较二者内容的差异与联系,分别说出地理教育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对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
9、分别画出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知识构成与能力构成的,以及地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举出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三个例子,分别画出这三个例子的综合分析思维导图,提出教学指导意见。
10、画出中国气候特征的知识结构图,设计中国气候特征学案。
第四篇:15教育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发展的背景 1.思考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家庭结构变换对教育的挑战? 答:
(一)全球化:(1)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同化(2)全球化要求缩小民族国家之间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5.教育学流派? 答:(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智育是继承、传递和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手段。体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
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3、教育的个体功能(概念)就是教育活动对个体作用和影响
4、教育的社会功能(概念)就是教育活动对社会的作用和影的教育差距(3)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
(二)信息化:(1)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2)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3)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四)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三)城市化:(1)城市化对公民素质教育的新要求(2)城市化要求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3)城市化極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4)城市化需均衡调整教育资源
(四)家庭结构变化:(1)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2)家庭功能改变后的教育失当问题(3)家庭多元化造成的教育问题
2.论述社会政治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答:
(一)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控制教育:(1)对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2)对教育权的控制(3)对受教育权的控制
(二)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控制教育 :(1)控制教育目的(2)影响教育内容(3)影响教育投入
(三)通过法律规范和强制教育
(四)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3.论述社会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 答: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程度
(二)经济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1)经济发展对教育目的提出新要求(2)经济结构改变要求教育结构相应改变(3)经济发展要求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相应变革
4.论述人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答:(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演变 1.教育起源? 答:(1)生物学的教育起源论(2)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3)生产劳动的教育起源论 2.现代教育特点? 答:(1)公共性(2)生产性(3)科学性(4)先导性(5)终身性(6)选拔性(7)拓展性(8)变革性
3.教育学对教育活动的作用? 答:(1)教育学超越了日常教育经验(2)教育学解释了教育活动(3)教育学沟通了理论与实践
4.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答:(1)启发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提供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培养正确的教育态度,培(5)批判教育学
6.当代教育学发展状态 答:(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日益兴盛(4)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的自我法师形成了元研究 第四章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1.名词: 教育:是按照一定目的来进行的引导人的身心自觉发展以满足需要的社会性活动
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比较宽泛,凡是有意识向他人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狭义的教育者专指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那些具备教师资格并被学校聘任的专兼职教师。受教育者:广义的受教育者与广义的教育者相对应,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都是受教育者。狭义的受教育者专指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他们是获得了入学资格并在学校进行学习活动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和非全日制在校学生。
教育媒介:是指能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者教育中的人与物之间产生关联的任何用于教育活动用途的事物。
2.教育本质的内涵? 答:(1)教育是通过求真来发展人的过程(2)教育是通过求善来达到目的的过程(3)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生命来完成使命(4)教育是通过生活世界来进行的社会性活动 3.人的基本属性? 答:(1)人具有自然属性(2)人具有社会属性(3)人具有精神属性
4.人的不确定性? 答:(1)不确定性也是人的一种属性(2)人的发展的无限潜能(3)人的发展方向的多维性(4)人的本质的永远开放与不断生成第五章 育的目的 1.名词: 教育目的(狭义):教育目的是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是国家提出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格的人的总要求。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德育:是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
1)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治范畴;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2)教育方针是由政府和政党提出来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和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性,3)在层次上,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计划,目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唯一层次。4)在具体内涵上,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目的和教育培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摸底是指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意图其所追求的结果就是培养出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格的人反映的是社会对教育的总的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指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同时衡量教育目的的尺度和标准。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年轻下一代的要求,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没有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无法再各级各类学校中落实,但具体的培养目标必须以总的教育目的为依据。
★
4、教育目的的特性是什么? 1)教育目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们无论是提出目的还是实现目的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为前提和依据。2)教育目的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是培养一定时期后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确定教育时必须考虑未来的社会要求。3)教育目的是社会制约性与人身心发展制约性的一致,首先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其次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此外教育还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5、教育目的的作用是什么?*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第六章教育能够发挥什么功能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功能
名词:★
1、教育功能(概念):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两大分类是什么?(简答)(填空);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响。
5、教育的正功能(概念)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又称积极功能是指。
6、教育的负功能(概念)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又称消极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1、个体发展(概念):是指个体出生以后,伴随一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过程。
★
2、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答)(论述)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出生以后,伴随一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过程,它具有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即它既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也是静态和动态,显性和隐性的统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遗传、主体性、环境、活动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巨大的潜力;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水平和阶段,进而成为个体学习和教育的条件,超越人遗传素质的学习和教育是难以获得成功的,这也体现出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人的遗传具有差异性,个体发展也会具有差异性。
2、主体性是指主体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体现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和自我努力等,主体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内驱力。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反映和能动作用;个体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主观努力则体现为人的一种积极的行动状态。
3、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客观前提;社会环境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着人们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而微观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则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稳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条件下,人们所受的影响更多地来自于微观社会环境。但是我们不能夸大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环境作为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既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个体发展要受到环境的本身的性质及其变化的限制。
4、实践活动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动态因素,是内外统一的因素,也是现实性的因素,它能是潜在的变成显性的,促使事情发生实际的变化,因此在很多时候读个体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5、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良好和有效的教
育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发展。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是有限的。它会受到学校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等外部因素的限制。
★
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理。(简答)(论述)学校教育是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祖师的,已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相对于其他因素发展功能是教育个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的一半概括;教育功能存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之分,因此教育的个体功能也可进一步划分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是有限的,也是有条件的.5、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填空)★
6、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论述)(1)通过教育使个体掌握社会化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结构,自然结构包括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等。
3、教育如何能控制人口增长?(简答)1 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与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的提高相关,因此它就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
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他们比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在保护环境生态平衡、有节制的利用资源、保证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等方面,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做出肯
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4)创新和更新文化。教育创造文化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直接途径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教育创造文化的间接途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第七章教育活动如何得以进行
1、名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内容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人的一切而言,良好和有效地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能够促进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发展。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从学校内部而讲,取决于教育的物质条件;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教育管理水平;取决于教育过程是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规律和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总之,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他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也不可能对人的所有方面的发展起到租到作用。
(4)总之 必学理性的人事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是相对于遗传的先在作用和社会环境的自发作用而言的,这种作用具有相对较强的人为性、自觉性和可控性,但主导作用并不等于绝对作用,他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是巨大的,但并不是万能的。★
4、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论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是教育存在的首要意义和本质功能,教育促进个体发展是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而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和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基于以上对个体发展的理解,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1.通过教育使个体掌握社会化的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 2.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化思想观念
3.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性品质和社会化行为
4.通过教育使个体适应职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
4.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从内容上看,教育促进个体 技能(2)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化思想观念(3)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性品质和社会化行为(4)通过教育使个体适应职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
7、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论述)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为他自己。(1)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4)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填空)
★
2、教育的人口功能。(简答)
一、教育能够控制人口增长(1)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与劳动力的文化要求的提高相关,因此它就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
(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用以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他们比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在保护环境生态平衡、有节制地利用资源、、保证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责任心。
(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是人们更倾向于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他们对生育子女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孩子的发展以及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事业成就上。
(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耽误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
(5)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定会往后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越少。
(6)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难度。
二、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包括人体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三、教育能够调节人口的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更有责任心。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于用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他们对生育子女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事业成就上。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耽误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5)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会往后推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减少。6)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难度。
★
4、教育的经济功能。(简答)(论述)1)通过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2)通过教育实现对科学技术的传递、研究和创造首先,通过教育活动的文化传递功能,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这种对科学的传递也可称之为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其次,通过教育进行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研究及科技创新。3)教育具有经济效益,具有生产性。
★
5、教育的政治功能。(简答)1)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
2)通过教育可以培养高素质的政治人才
3)通过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4)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进行思想传播
★
6、教育的文化功能。(简答)(论述)1)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方式,教育对于文化的保存和传递更具系统性,高效性和长久性,可以说传递文化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2)传播和交流文化。文化传递是文化纵向的发展,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化横向的发展。教育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一方面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对旧文化变革整合,形成新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3)选择和批判文化。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影响的总和;狭义的教学内容是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2、教育制度:是指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制度,是在教育活动中约束和激励人们的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它表现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该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而设定的种种规定和规则。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2、学校教育内容的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和预设性。2)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3)浓缩的信息和价值性 4)认识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 5)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双方需求
3、国际当代学制发展趋势 1)构建学习型社会
2)早期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3)儿童起始入学年龄降低 4)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5)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6)高等教育城县多样化发展
4、我国当代学制发展趋势 1.)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3.)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制度
4.)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5.)深化学办体制改革
5、学校内部的主要教育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里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教育途径,它是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而且能够产生很高的效率。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时的教室,也泛指惊醒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课堂既是教育实施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是育人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成长的渠道。一般来说,学校的课堂都是以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也称班级授课制,即把年龄和只是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因为课堂教学时经过有目的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而进行的,学校教育教学任务都是通过
课堂向学生传递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是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工作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二)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之外对高。
4新时期教师的新角色?
①学习者和学习引导者②诊断师和心里的辅导者③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④行动的研究者;⑤教育创新者⑥朋友的的角色⑦榜样角色。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任务?
(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间接经验的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学生通过学习完善人格 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2)教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3)教师不能伤害师生间的感情(4)教师不能排斥和指责学生的个性 学生实施多种多样的有意义懂得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同样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学校教学计划的控制,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爱好,发挥教师的特长,以发掘潜力,展现天赋,丰富个性为主要目标,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让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自治,合作和参与等公民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外活动也是训练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发展,锻炼,完善自己。作为教育途径中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课外活动它在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一,也是学校常用的一种教育途径,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社会活动而接受教育的一种渠道。
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体现在:1它是一种教育活动。2它是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育活动。3它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1社会实践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渠道。2社会实践使学生社会化的程度的到增强。3社会实践能够锻造学生的主体性。4社会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
社会实践活动基本原则主要有:1 目的性和计划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5安全性原则。第九章教师的特点:①复杂性②示范性③创造性④反思性⑤协作性⑥ 价值导向性教师职业角色定义:是教师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教学活动中的反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民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局限性?
①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②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③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④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 第十章教师专业道德的含义: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协调和处理与其他人,社会,集体和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和 行为品质。教师专业道德的内容? 1)尊重:①尊重学生的人格;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③尊重学生的差异性;④尊重后进性2)爱:①期望 ②理解③宽容3)公证①一视同仁②长善救失因林施教 4)为人师表①塑造文明的教师形象,②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
3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教师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2)教师本能性知识是指教师所现有的科学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 3)教师条件性知识:在教学中,条件性知识设计教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4)教师是实践性知识:①是指教师在面临现实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知识;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类: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校内外教育经验的结晶,它包括教育德育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教育,就业升学指导,课外活动知道等诸多方面的而经验。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容?
1)①表达能力 ②书面 ③体态运用2)课堂管理能力①目标导向的能力②激励与强化的能力③学习掌握重组的能力④课堂秩序的管理能力⑤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3)教学控制的能力4)人际交往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 ⑥教学反思的能力。5 教师专业实践的基本过程? 1)专业实践计划和准备 2)专业实践环境的创设3)专业实践教学的进行 4)专业实践的评价与反思。
第十一章
一、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性可能性和谐统一的人
(二)、学生是自然性和社会性和谐统一的人。
(三)、学生是身体和心里和谐统一的人
(四)、学生是共性和个性和谐统一的人
.1、学生是有共同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
(五)、学生是权力与义务和谐统一的人
1、学生的权力
2、学生的义务
(六)、学生是学习与发展和谐统一的人
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三)、.学生通过学习发展潜能。
第十二章
1师生关系的含义: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相互交往而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2教师和老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的不同观点:
1、单一主体论:指过分强调某一方的主体地位,而忽视甚至是无视另一方的作用,包括教师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这两种观点,长期争论,此消彼长。
2、双主体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试图调整和平衡师生关系,即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的双主体论观点。双主体论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先知者、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社会的代言人掌握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学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教师要对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
3、复合主体论:20世纪90年代初,叶澜教授提出复合主体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
4、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最早由胡塞尔提出,坚持主体的多数性,认为交互主体性是人与人之间理解沟通和交往的前提。
1、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1、平等合作: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彼此间人格和权力,平等对话和沟通,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发展
2、相互依存: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教师不仅要履行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发展的职责,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学生既要听从老师的指导,也要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3、尊师爱生:学生尊重老师,主动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4、心理相容:学生和老师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2、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1)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3)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加强师生情义(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完善人格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准则(1)教师不能第十三章
1.课程的定义
(1)课程是学科内容或教材(2)课程是计划(3)课程是目标(4)课程是学习经验 2.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3.行为性目标定义
行为性的课程目标就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4.生成性目标定义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5.表现性目标定义 应用表现性目标,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在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各种意义是个性化的。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论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7.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1 课程目标 2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 8.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9.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1)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2)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3)课程的生成观 10.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为了达到一定得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内容)和怎么教(组织、方法的使用)进行设计。
1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
(3)动作技能领域
12.我国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指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所谓过程,就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必须
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这里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有的作用。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
17自主学习就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18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的研究主题,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教师评价是指在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要求以及教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3.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是既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又要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作用。
2.整体性。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四个层次。此外,教学目标应在三维目标之间保存和谐一致。
3.灵活性。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之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只是一种初步的参照,不具有全面的、实在的、可靠的意义。
14.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1.目标分析。教学目标体系是直上而下逐步具体化的,目标分解过程也是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这里的教学目标分解,实际上只是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单元教学目标,以便为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依据。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习者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而所需学习的从属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
3.起点确定。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
4.目标描述。目标描述的关键是要具体、明确。15.教学方法的分类
1.语音性教学方法,(1)讲授法—使用最广泛(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3.实践性教学方法,(1)实验法(2)实习法(3)练习法 4.研究性教学方法,(1)讨论法(2)发现法
1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才能使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2.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3.教师自身实际。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和驾驭能力,直接关系到选用的教学方法能否发挥其应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沟通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0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体活动的实践性;2)师生的合作性;3)内容方法的综合性;4)教与学的开放性。21班级授课制的定义:简称班级教学,是指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变成人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组织方式。
22教学工作环节:1)备课①研究学生②研究教学材料③研究教学和材料2)上课 ①导入环节②展开环节③调整环节④结束环节3)作业的布置和修改4)课外辅导 5)学习检查与评定
23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1)尊重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2)关照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目标;3)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的课程和教学目标;4)趋于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结构5)尊重多元和差异的主体性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十四章教育管理 1 班级:激素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条件将生组合而成的基层单位。
2班集体:是班级的基础上,在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引导下,通过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育管理者以班级的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逐渐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备集体特征的组织,是班级发展的最高阶段。3课外活动:就是某一特定的专题而开展的短期或长期的专门活动。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良好的课堂是营建良好学习氛围的保证;2)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5如何理解课外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十五章评价 1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显示的(已经取得的)潜在的(还为取得的,但有可能取得)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
2学生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
师所应承担的任务,综合教师专业的特点,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表现以及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1)鉴定功能 2)诊断的功能 3)导向的功能 4)改进的功能 5)激励的功能
5简述学生评价的主体?
主要包括学生主体,教师 同学和家长。
6简述学生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2)利用评价项目清单进行评价;3)范例评价;4)学习日志;5)学生档案袋;
第五篇:实用心理学期末复习题(省网11年12月6日上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B)1.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是。
A.机能心理学B.构造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
(B)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自然遗忘的进程是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
C.先快后慢然后又加快D.先慢后快然后又减慢
(B)3.视崖实验是为了证明幼儿是否有了。
A.距离知觉B.深度知觉
C.水平知觉D.垂直知觉
(C)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形容的是人格的哪种本质特性。
A.统合性B.稳定性
C.独特性D.功能性
(C)5.问及3岁以内的幼儿3加5得多少,他们往往会掰着手指计算,这是的表现。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D.发现思维()
(B)6.动机激励理论——双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A.马斯洛B.赫兹伯格
C.阿达姆斯D.布鲁纳
(B)7.我们平常所说的“大器晚成”表现了
A.能力类型差异B.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C.能力水平差异D.能力语言思维方面的差异
(B)8.在双因素理论中,外在因素如工作条件,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福利安
全等都属于。
A.公平因素B.期望因素
C.保健因素D.激励因素
(B9.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A.8 ± 2 个组块B.7 ± 2 个组块
C.9 ± 2 个组块D.10 ± 2 个组块
(A)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嗅觉的A.适应B.代偿
C.对比D.联觉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的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视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对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测。
3.依从
依从是指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与他人期望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
4.成功动机
成功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力。
5.首因效应: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先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被称为首因效应。
6.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7.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8.竞争是指不同个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使行为的结果对自己有利。
9.社会惰化
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体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少的现象就叫社会惰化。
10.感觉阈限:人不能感受到所有刺激,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有所感受。能够感受的刺激系列就是感觉阈限。
11.群体极化,是指通过群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趋于极端的现象。原先群体中大部分人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原先群体中被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
12.感觉阈限
人不能感受到所有刺激,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有所感受。能够感受的刺激系列就是感觉阈限。
13.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情、爱情、支持、合作和赞赏。
14.社会态度: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包括人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以及物品等的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一般意义上人们所指的态度即社会态度。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知觉的心理特征。
(一)知觉的组织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
(二)知觉的恒常性
2.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它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它是注意在时间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要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一)对问题的认知方式
人们对呈现的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因此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思路和结果。
(二)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情境中,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导致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五)知识经验
知识和经验会促进人们的问题解决。由于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比新手具有更多的方法处理问题,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4.如何理解催眠的角色扮演观点?
这一观点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诺斯于1982年提出的。在大量催眠行为的戏剧性特征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一种关系的建立。被催眠者只不过是接受催眠师的暗示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而已,就像演员一样。被催眠者是主动与催眠师配合,从而投入一个全神贯注的忘我境地,但是他们的确相信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并不是在真的演戏。角色扮演理论要求被催眠者必须在动机、情感上完全认同催眠,并且期待催眠的发生。
5.如何理解催眠的角色扮演观点?
这一观点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诺斯于1982年提出的。在大量催眠行为的戏剧性特征的基础上,该理论认为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一种关系的建立。被催眠者只不过是接受催眠师的暗示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而已,就像演员一样。被催眠者是主动与催眠师配合,从而投入一个全神贯注的忘我境地,但是他们的确相信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并不是在真的演戏。角色扮演理论要求被催眠者必须在动机、情感上完全认同催眠,并且期待催眠的发生。
6.简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偏见的方法。
原因:
(一)群体间的直接冲突:竞争是偏见的来源。
(二)早期经验:社会学习的作用。
(三)社会分类:我们—他们效应
方法:
(一)接触假说。
(二)社会干预
7.简述儿童期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8.简述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
西肖尔是美国音乐教育界的大师,他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音乐测验。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是一组最充分地调查音乐才能的测验。西肖尔分析了学习音乐的能力,区分出音乐才能的六种特殊能力,即音调辨别力、音量辨别力、时间音程辨别力、节奏判断力、音色判断力、音调记忆力,从而设计出6个分测验,以一系列音乐调式或音乐符号作为刺激材料分别测量这六种特殊能力。该测验的项目都录在唱片里,每种能力都用一组难度由浅到深的题目去测量以便更准确地分辨被试的音乐才能,测量音乐才能中未受教育影响的基本潜能,九岁
以上的人都可以使用该测验,在隔音效果良好的房间中进行,需1小时左右完成。
9.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1)发散思维
(2)远距离联想
(3)原型启发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1.阐述影响能力的因素。
实际上,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些一致性的结论。一般而言,能力受到了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到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努力等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与教育的因素
(三)自身努力
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要点:
(一)发展水平的差异(1)超常者;(2)智能低常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1)能力早期的显露(人才早熟);(2)大器晚成(三)结构与类型的差异(1)结构差异;(2)类型差异
(四)性别差异
(1)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计算能力、问题解决、数学操作)
(2)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3.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3.什么是代沟?如何看待代沟问题?
答案要点:
(一)代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代沟是指两代人在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狭义的代沟是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的差异与互不理解。
(二)代沟产生的原因1.社会文化变迁;2.心理吸纳程度
(三)如何对待代沟
从一定意义上说,代沟对孩子的成长有其积极的一面,代沟是活力的表现,是社会兴旺的标志。青少年往往最先成为社会发展的拥护者,同时他们也成为社会发展与更新的助力器。如果成人处处要求孩子与自己保持一致,那只会使孩子思想僵化。使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符合时代的要求。
如何处理代沟是非常关键的。保持孩子一定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一切都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我们承认,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代之间存在“断裂”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我们的一切优良传统都丢弃掉;孩子们的思想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新生事物中良萎并存,他们也会学到一些不好的习气,如浮躁不定、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成人不能怂恿和鼓励孩子的这种劣习,而要以优秀的传统和美德 以社会的良好风尚来感召他们、教育他们,同化他们的言行,弥合彼此之间的裂痕。
缩小代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互相尊重,加强理解。
其二,全面、客观地看问题。
4.阐述影响能力的因素。
实际上,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得出了一些一致性的结论。一般而言,能力受到了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到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努力等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与教育的因素
(三)自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