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识形态与课程》读书报告
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读书报告
本书分析了霸权,介绍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等,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
本书已经被选为当前权力正在动作的新型表达方式。《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已经被选为西方教育通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对作者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这要归因于许多国家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为了更加民主的教育而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这本书本身就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而中国人民为了平等所进行的长期斗争在这些国际性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序
中文版序言
序
第二版序言
鸣谢
第一章
分析霸权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
第三章
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
第四章
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
第五章
潜在课程与冲突的本质
第六章
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意识形态
第七章
常识性分类与标签政治学
第八章
超越意识形态再生
学校中的社会和经济控制不仅仅以学校的学科形式或学校传授倾向的形式出现——如维持秩序的日常规则和规范,增强工作规范、顺从、准时等的潜在课程。控制也通过学校分配价值的形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正规的学校知识”能成为社会和经济控制的一种形式。
学校不仅仅控制人们,也帮助控制价值。由于他们保存和分配那些被称之为“合法化知识”——即“我们所有人必须拥有”的知识,因而学校授予特殊群体的知识以文化的合法性。但是,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某个群体把自己的知识变成“所有人的知识”的能力与该群体在更广泛政治经济领域内的权力有关系。所以,权力和文化不应被视为互相没有联系的静态实体,而应被视为社会中现存经济关系的特性。它们辩证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经济的权力和控制与文化的权力和控制互相联系。这里,这种对知识或文化控制与经济权力之间联系的认识又一次成为我们历史分析的基础。
目前已经有两点成为这种方法的中心。首先,把学校视为同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构有紧密联系是根本不平等的。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另外一些更强有力机构的联系而存在,这些机构以一种导致权力和获得资源结构性不平等的方式联合起来。第二,这些不平等在学校得到加强和再生产(当然不仅仅是通过学校)。即使不造成这些不平等,通过在课堂日常生活中的课程、教学和评估活动,学校在保存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达工业社会里,学校与另外一些文化保存和分配的机构一起在被称之为阶级关系的文化再生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两个中心问题——学校与一系列强有力机构紧密联系问题和学校在再生产不平等方面的作用问题——意味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学校,而不是通常教育者所理解的那样,不要把学校看作“民主的巨大动力”(尽管其中有真理的因素),而要把学校看作并不一定或总是进步的机构。学校发挥经济和文化功能,并体现保存和增强着一系列现存结构性关系的意识形态规范。这些关系在一个基础层面上运作以帮助某些群体并为另外一些群体制造阻碍。
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学校人员都是种族主义者(尽管一些人确实是),也不意味着他们是有意识共谋“保持下层阶级安居其位”的一部分。事实上,许多我要考察的早期教育者、课程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所提出的对“社区”和有关课程的论点就是建立在“帮助人们”的最好的自由主义意图上。当然,这里所提出的论点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于许多教育者对教学和学习、正常和反常行为、重要和不重要知识等等的一些常识性假设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它们是有潜在功能的相互作用的条件和方式,这些潜在功能包含许多教育者通常意识不到的内容。
例如,我在其他地方也提到过,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似乎就是向不同学校的人传授不同的倾向与价值观。如果一组学生被视为管理阶层的未来成员,那么他们的学校和课程似乎就要围绕着有效性、选择、探究等来组织;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可能目标被看作是半技能或无技能的工人,则学校经验就倾向于强调准时、整洁和习惯养成等等。这些期望由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和进行的测验以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种类而得到强化。因而,学校里传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评估的程序等等都需要被视为是有联系的,否则我们将失去它们的真实意义。因为这些日常学校的实践与校外的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结构相联,这些联系在现在和过去都需要被揭示出来,这里我们关注的正是这些过去。
但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课程领域内较有影响的理论家,尽管他们认同中产阶级,但是却日益称赞工业化和企业的出现,尤其倾心于表面上的效率和工业过程中的生产力,并因此把科学管理原则纳入他们的课程概念并认为此原则能承担起课程的责任。但是,除了对这种合作进程的信任之外,他们认为分等级的组织模式就是社会本身的模式。我们通过费内的视角能最清楚地看到美国社会的这一点:
领导者和追随者的概念——带领我们又回到分等级的智力和启蒙的概念。„„专家必须位于这种制度的顶部,他们在前沿的高度专业化的部门推动着研究向前发展。其后是大学应当产
出这样一些人们,他们熟悉专家的成果并能进行部分的联系,通过这些相对独立的思想领导者,将为进步的变化和不断的再调整做准备。再后来就是高中毕业生,他们部分熟悉以上词汇,对各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尊重专家的知识。最后,产生一批更愚笨的大众,他们重复着前人的口号,猜想着他们的理解并模仿跟随着他们。
请注意这种社会组织化的观点并不是企图消除所有的差异,而是通过限制它的范围来控制它,并引导它朝向对社会稳定的规则、“专家知识”的生产和经济增长并不构成威胁的领域。例如,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此阶段这些有影响的理论家成熟起来并开展他们的工作。一些工业家反对当时不断增长的限制移民的国家运动,他们通过向移民灌输中产阶级的态度、信念和行为标准企图消除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假想威胁。同时,他们雇用那些“心甘情愿地”为低工资而工作的人们,以满足工业化对廉价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这里,课程领域中有影响的成员并不像一些早期的社会科学家一样,他们似乎与工业家一起共同持有这种观点。他们或许认为,如果是根据智力而不是根据种族划分使这种差异概念化的话,一战之后本土主义情感不断增长,将更成功地促进各种人口的融合,以进人一个分层组织化的社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们毋庸置疑地认为美国社会更愿意在智力上而非在种族划分或种族上对待差异。但是,毫无疑问他们感到安全,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一致性能通过教育而建立,这种教育有“自然的”领导者和“自然的”追随者,其中像“我们”一样的人们能确定“他们”所喜欢的东西。但是这并不能解释差异的所有方面,还必须增添“科学”的作用,再次必须就“最终权利原则”达成共识。随着为分层科学的辩护不断增加,差异变得更加系统化,它提供了为某人权力超过别人权力并最终威胁群体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问题的理想解决办法。可通过两种途径——“充分”界定这些个体的位置和为竞争中获得经济和文化资本的阶级利益服务。他们通过把科学视为技术的形式、视为能运用于人们在试图再创造和创造霸权时所面临的经济和文化两难的中立方法。这种意识形态观的角色(范围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这些“改革者”面临一个有意思的两难问题。一般而言,随着曾经被认可的经济和道德秩序的崩溃——部分由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所引起,从农业积累向工业资本的转移,技术、移民的增长,可感知共同生活的瓦解,对划分和控制劳动力以提高利润的不断增长的“需要”,等等——联系的纽带变得动摇不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常常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科技的语言形式以许多方式、通过赋予他们能联系的整体的新的意义范围提供这些纽带。首先,它提供一种似乎比以前论及教育事件和政策的方式更有力度的描述模式,提供一个学校和社会问题关系的描述方式,并描述课堂中曾经发生或应当发生的事情。第二,这种解释性语言似乎能够认定原因并推论出为什么一些事情在学校里或学校外发生或不发生的原因。第三,相当重要的是,科技语言能够提供较好的控制许诺,使教育者更放心地进行预测和操纵。它将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让不同的学生从A点达到B点的目标(尽管从A到B的目标和途径是否本身是伦理和经济的问题并不
“仅仅”是由这些人提出的充分的批判性问题之一),由此可见,时至今日,创立维持抽象个体、不连贯教育者和学生的分类和程序已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
由语言系统所产生的各种价值是公开的,并有可能帮助教育者为他们的努力提供辩护。毕竟,谁会拒绝接受对事件更好的描述、解释或控制?然而,科技作为一种语言系统,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有效的“界定位置”的显在作用,甚至比这更加重要。带有效率和
控制推断逻辑的科学起到一个合法化的或辩护的作用。例如休伯纳(Huebner,Dwayne)指出,合法性的语言用于提出他(她)知道去做什么或“有权力、责任、权威或合法性去做它”的根据。简言之,它使大量的群体和人们而不仅仅是教育者自身放心,他知道并有权利继续做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假定社会经济部门的强权阶级在工业和效率模式方面的信任感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则创立了一种语言形式把教育者和知识分子与更广泛经济秩序的价值系统联系起来。
而且,它不仅为教育者的活动进行辩护——毕竟,它确实引起了教育者群体的凝聚力并简单地归人不断增长的经济中,以满足它对效率、技术知识、工业增长和走向“民主”的社会化需要——而且也帮助吸引新手、委托为劳动而劳动的个体。最后,它充当一个激励性的机制,来描绘各种人和群体应当采取的行动。这主要是对语言政治性的使用,其中科技带来一种逻辑规则和意识形态的责任,使人们确信加入改良性的机构改革运动田。
社会现实即使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时常被描绘为正常的潜移默化地接受“愉快的合作”。现在必须搞清楚的是,“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系统”这个陈述的真实价值(只要每个人合作)不能从经验上来决定。从本质上讲,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帮助决定人们提出的问题或者给学生设计的教育经验。而且,这种教育经验似乎从根本上强调保守主义的观点。
一、阿普尔心目中的“意识形态”与“课程”
阿普尔认为意识形态“歪曲”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真实看法,是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不能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看作是指理念、信念、基本责任或有关社会现实价值的系统,否则的话,我们的认识就不能到达意识形态的隐藏处。在关于意识形态是怎样下降到现实并驻守在现实的,阿普尔认为,是通过“意义”这个环节。阿普尔这里的意义,指的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我们知道,合法性或合理性其本质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它总是采取非常巧妙、隐蔽的手段,利用人民群众身边的、某些被人民看作是有意义的事情或活动做文章,进而使人民感到这些事情或活动对他们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样一来,统治阶级真正的意图就永远躲藏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外衣之下,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阿普尔对意识形态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泛泛谈论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身,而是关注这种虚假性是如何渗透到教育机构和课程中的。因此,在了解了阿普尔心目中的“意识形态”后,我们还必须了解他心目中的“课程”。
阿普尔如何看待课程呢?他认为,学校的课程知识已经不是客观、中立的知识,本质上是伦理和政治性问题,是已经打上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制度、特定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烙印,是经统治阶级严格审查并认为符合自身利益,且以普遍合法的名义推广出去的知识。阿普尔进一步分析了学校的显性课程知识和隐性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的选择和组织原则,教学中的评估标准和模式。他说,这些教育知识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中的文化钳制原则有密切联系,并得出结论,教育在社会经济领域充当再生产不平等角色的同时,也扮演了保存和分配文化资本的角色,而教育不得不这样做的背后,是文化霸权操纵的缘故。阿尔认为,文化霸权的表现并非是盛气凌人的一副强盗形象,相反,它的表现却是一个意义和实践的有组织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
二、意识形态是如何渗透到课程中去的
(一)渗透的条件
阿普尔认为,意识形态要想合理地渗透到学校的课程中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统治集团的经济秩序要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范畴和情感结构;二是要有一群所谓的知识分子通过适当的运作,把统治集团要认可的范畴合法化,使这些意识形态形式看起来是中立的。在阿普尔看来,人们所在的整个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合作社会。学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容易成为统治阶级眼中的猎物,即让学校充当文化和意识霸权的代理机构,充当选择性传统和合并文化的机构。在这样的学校里,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建构框架要以舆论为中心。中世纪的神学、宗教学占据大学中心地位足以证明这一点。通过学校的语言作用,使学校有效地分配着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主流文化,从而培养统治阶级认可的人才。
(二)渗透的战术
战术之一:从何处下手。这是意识形态学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阿普尔分析到,意识形态学家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们往往从这些事情开始做起,即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或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那些很少受到争议,而且一般被认为是确定不变的真理,成为学校中他们认为对于他们而言,是不成其为问题的真理开始。他们为什么要从这儿下手。阿普尔分析到,因为,在意识形态学家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特别是学校中的人,由于他的生活资本的局限性,由于他还没有真正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利益链之中,他对于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关注准确地说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他的这种观念没有把他定位到他作为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和受教育者与他满意的不平等的结构关系当中去。他的这种观念仅仅是一种幻想或理想而已。意识形态学家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路径,把他的这种幻想导入到接近现实生活的日常实践中去,让他认识到,慰藉他的幻想的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联系,而不是统治集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样,他久经形成的集体责任就越来越远离政治,这对统治集团来说安全的系数就自然会增大。因此,意识形态学家们,越是对教育、情感和个人的强调,就越是把人们的思考力量调离离政治相近的地方,就越能使人们几乎不可能再对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不公平提出强有力的分析,就越能使那些社会正义之知识分子陷入孤家寡人之地,从而也就越能使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实践在探究他们所处的社会的秩序本质时变得相对无力。也就是说,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校缺少对意识形态和教育思想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批判性研究,缺少对指导他们过度强调技术性思维领域的常识性假设研究。
战术之二:让教育者做什么。意识形态学家对教育者的意图是,要让他们担当这样的责任: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要远离对现实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批判,而是要理解课程知识的纯文本结构和逻辑结构,追求对效率和技能技巧的思考。
战术之三:利用教育者现有的常识,特别是对知识的认识。阿普尔分析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所以能渗透到学校的课程知识中去,是与人们对知识、科学的认识缺乏真知灼见分不开的。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知识理解为一个相对中立的人造制品,那些被物理世界实证了的科学技术毫无疑问被人们当作真理,并毫无疑问地认为,这些知识与意识形态无关,这些知识不是政治性的知识。阿普尔说,这是错误的观点,研究教育知识就是研究意识形态。他说,教育并非是一种像面包或电视那样的产品,而必须被看成在某一特定时期从所有可能得到的社会知识中做出的选择和组织,既然这个选择和组织涉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社会与意识形态选择,那么课程知识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将这些知识选择和组织的原则与在学校里的制度和相互作用的环境联系起来,然后再与围绕课堂的更广泛的制度性结构联系起来。人们不能再想当然地认为课程知识是中立的。相反,人们看到渗透在知识形式本身的社会利益。这些观点也意味着必须研究学校里正在使用的课程。研究者需要生活0在课堂里来研究课堂内发生的种种现象,而不仅仅只是对学生成绩进行对与错的研究。在谈到科学时,阿普尔说:科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领域,或者是发现的技术和公式的证明,它还是由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多个群体,是一个世界上追求事业的学者共同体。组织有效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这也是科学。在他看来,学者共同体像所有的共同体一样,也会受到社会中明显存在着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和社会规则的支配。阿普尔注意到,原先由科学家中的特殊群体接受的基础意义结构范式,常常受到新引入的革命性范式的挑战,这样冲突也就产生了。阿普尔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境,一是原先科学共同体的共同认可的知识模式受到了公认的挑战;二是对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对于解决科学冲突的公正的裁判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他认为就第二点而言,出现争议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这本来是科学界中的为真理而争的正常学术现象,但问题是那些意识形态家们利用了这些分歧,以至于科学之争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科学之争了。
(三)“学术虚争”
在阿普尔看来,在学校中学术争鸣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连接着公认的被意识形态化了的有效性标准,人们在争鸣的同时,心底里总有这样的假设,这些学术不受政治的影响。然而他没有看到,学术本身时时处处在意识形态的监督之下,当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时,学术争鸣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当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学术争鸣迟早要遭受封杀。这样的学术争鸣就像被裹在意识形态襁褓之中的婴儿一样,仅仅是与现实实践无关的哭笑声而已。久而久之,这样的知识分子很可能导致在未来脱离应该承担起的政治性批判的责任,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淡薄,导致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异化对立。阿普尔最后指出,学校中的人们认为课程知识是中立的,也反映了他们对知识、道德和政治冲突的极度恐惧。他们已经从心理上认可了课程知识内容的种种假设。在教学实践中,即便是出现冲突,他们也往往认为,这不是教育制度与学生批判精神之间的冲突,而是掌握课程知识过程中发生的冲突。他还认为,人们不仅忽视了科学领域中竞争理论之间的不间断的历史性冲突,而且也没有想过科学标准的应用为什么不能充分解释在竞争性理论之间的事实,为什么现存在的科学标准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科学本身当然并不是完全积累性的,也不是根据基本的达成共识的标准来进行,它是受到概念性革命的驱使。这一革命引起了科学家群体重新组织和重新概念化那种他们试图和操纵的世界模式。在他看来,这一点很重要,科学争论和反争论是科学事业的主要部分,理论和过程模式,作为一种规范或心理负载,导致了科学群体之间的激烈争论。争论的中心目的是推进科学进步,正是这个连续不断的争论向学生隐瞒了。为什么要隐瞒?说到底,就是害怕人们批判精神的觉醒。这种觉醒意识的力量本质上是与文化霸权以及教育机构再生产不平等的宗旨是相背的。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家不愿看到的。在认识了这一点后,阿普尔说,课程知识要区分开社会各类知识与应当传授知识,科学精神的知识与谁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研究是建构性的,一个真正的、批判性的教育不仅仅涉及有效的传授,它还批判性地思考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权力之间的联系。
三、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
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是通过揭示教育中知识与权力的复杂关系,通过思考课程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而逐渐形成的。他认为,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课程不是中立与客观的,而是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的。在他的《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阿普尔力图证明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和意识形态特性,指出课程知识不仅仅是一个分析的问题(什么应被看作知识),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怎样组织和储藏知识以让儿童获得和掌握它),更不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问题(怎样让学生去学习),相反,课程知识的研究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研究,即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在特殊的机构中,特殊的社会群体和阶级把学校知识看作是合法性知识。简言之,课程是主流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它实际上是一种官方知识,是一种法定文化。既然课程知识是一种“合法化知识”,那么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某些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只有把课程放回到更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之中,才能揭示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本质及作用机制。他认为,把课程简单地理解为文化和事实的传承系统,片面地看作为中立的,这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其实,课程是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活动的产物,是不同阶级、种族、性别和宗教群体之间权力斗争和妥协的结果。课程知识的选择和分配是社会权势者依据某一选择或组织原理而做的意识形态上的抉择,被纳入和被排除的内容体现了雷蒙德·威廉姆斯所说的“选择性传统”,它赋予某个群体文化资本而剥夺另一个群体的文化资本。某阶级能接近其他阶级分配不到的知识,某些团体只能接近其他团体分配剩余的知识。这样,知识被不均匀地分配给不同的阶级、职业团体、年龄阶层和拥有不同权力的人。“缺乏某类知识表示此一团体未拥有某种政治或经济的权力。”这说明:课程问题不仅仅是技术性、教育性和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是阶级、经济权力、文化霸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显性的或潜在的价值冲突的结果,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价值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研究时,要从关系的角度,把课程与更大的社会不平等联系起来。
阿普尔就是利用关系分析或结构分析的方法,对学校保存的文化、传授的文化和被拒绝的文化进行考察,对隐藏在课程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对课程、学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他认为,对课程的理解离不开对学校作用和教育者角色的认识,离不开对制约课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分析,“我们只有首先分析教育机构在较大经济、文化和政治权力的结构中处于什么状态,才能充分理解课程”。要研究作为法定文化的课程,阿普尔认为,不仅需要批判性地检视 “学生怎样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追求效率问题),而且还需要批判性地检视“特殊阶级文化为什么和怎样被呈现为学校的目标、事实性的知识”。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官方的知识怎样代表了社会中起支配地位群体的意识形态结构,学校怎样把这些有限的、部分的知识标准合法化,并将其视为不容置疑的真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考察三个领域:(1)学校基本的日常规范怎样让学生学习这些意识形态;(2)过去和现在的特殊课程知识形式怎样反映这些结构;(3)这些意识形态怎样被反映在教育者自己使用基本的观点中以指导他们的活动并赋予他们的活动以意义。
阿普尔课程文化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强烈的政治取向,这不仅表现在他把课程看作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和控制的工具,他称之为“合法化知识”、“法定文化”,而且表现在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对阶级、种族、性别等问题的广泛讨论等,尤其表现在他对霸权的细致分析上。为了深入地分析意识形态霸权,阿普尔不仅十分关注公开的显在课程,运用教科书分析来考察课程的本质,而且也很强调对潜在课程的研究,并且他认为在学生的社会化方面,潜在课程比显在课程作用更大。这里他所说的潜在课程是指“多年来学校一直通过每天的生活和对学校制度要求和常规的适应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授的规范、价值和倾向等”,也就是说,“学校里传授的、教师的目的或目标陈述中并不经常谈到的、暗含的但有效的规范和价值观”。阿普尔认为,研究潜在课程对分析霸权特别有效,它能揭示学校常识观念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信息以及课程开发中的选择性传统,能揭示课程中存在的冲突、矛盾与斗争。为考察课程中的意识形态的霸权,阿普尔认为要提出至少以下四个问题:(1)它是谁的知识?(2)谁来选择?(3)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教学?(4)是否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然后从关系、结构的角度来考察课程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分析,阿普尔坚持认为,课程是主流文化的体现者,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学校是生产不平等的重要机构,是进行霸权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他认为,学校参与了三个方面的活动,即有助于积累、合法化和生产。首先,学校为再创造一种并非同样敏感的经济提供了某些必要条件,从而有助于资本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是通过学校根据 “才能”,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分类和筛选,根据种族、阶级和性别的不同给予他们不同的知识,然后把他们安排到社会经济的不同结构之中。其次,学校是促进合法化的重要机构,它并不限于使我们的社会经济体系变得更自然和公正,也不限于把社会群体相互区别开来。而且,由于学校也是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也以它必须同样使自己合法化。第三,教育机构是构成生产的重要力量,为了满足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追求利润和效率的需要,学校必须最大化生产所谓的“技术性知识”,并使其成为高地位的知识,以便于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这样学校就日益受到技术意识形态的支配,课程、教学、评估等等都要求明确而具体的精确性,要求有客观的可说明性。阿普尔认为,这实际上是把“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怎样做”的问题,工具理性成了支配课程领域的一切。
第二篇:《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马原)
【内容提要】
1,写作背景
1845年春,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2,基本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本书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 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其中第 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心得评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两卷,我阅读的为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从唯物史观,哲学批判,地位及意义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粗略的总结个评论。
1,唯物史观
(1)为了阐发唯物史观,书中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说明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与从某种观念、范畴出发的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确定有生命的、生活着的个人的存在,是坚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原则。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最主要之处,人类生存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并将人类活动区分为生产和交往,劳动力的发挥以物质生产力为前提和基础。
(2)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指出,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但是,对于全部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的意识形态来说,却构成决定它们性质的经济基础,而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露了国家的阶 级实质,提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者为 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还阐述了社会意识对 物质生产过程的依赖关系,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
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是意识决定生 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同时还揭示了社会意识的阶级性,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 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3)著作还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前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的表述。
2,哲学批判
(1)德国哲学
书中开篇提到德国的思想领域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 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即“绝对精神的解体”。黑格尔思想体系可分为 两派。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黑格尔的某种逻辑范畴,就都 可以被理解。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观念、思想、概念,即被他们变成某种独立 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所以可以看出,青年黑格尔派要将意识的 这些幻想作为斗争对象。他们要求人们以批判的意识来代替现在的意识。实际上,归根到底是在要求用另一种方式解释现存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另外 的解释,承认现存的东西。可见,他们的解释必然是狭隘的。
马克思对德国哲学家进行了批判——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 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联系的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物质环 境之间的问题”。其实,这是由他们根本的唯心主义立场所决定的,这也注定他 们的思想是自我意识或形而上学的。
(2)费尔巴哈
全书第一卷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他的观点是:人们是相互需要的,并且过去一直是相互需要的。他希 望加强对这一事实的理解。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到,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 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实施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 任务却在于推翻现存的东西。
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现存的东西又想了解现存的东西,但终没能了 解。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局限于对这一世界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有局 限于对这一世界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 史的人”。对于历史,当费尔巴哈是个 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但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又不是 一个唯物主义者了。
3,历史地位和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结语】
以上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一些读后总结。老实说,关于这部分,我并没有完全读透,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确实很深奥,很有思想。总的来说第一卷第一章就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以,并且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批判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史观。对于现代
人来说,依照马克思的思想,就是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智力与劳力的发展,自由而个性的发展。对于国家建设,我们的“科学发展观”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本主意思想。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的确确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希望它能在今后的社会中,继续发挥它的价值,指导人们的思想及社会生活。
第三篇:意识形态报告参考(精选)
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党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是广大党员武装头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这一工作,写好工作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2016工作总结栏目!
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根据全省意识形态工作考核的相关要求,xx县认真对照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州市),逐项逐条开展了自检自查。经过认真检查,考核总分100分,我县的自评分为100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领导(总分20分,自评分20分)。
xx县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实行意识形态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制,认真落实“书记抓”和“抓书记”工程,切实担负起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调整充实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等84个领导机构成员的通知,涉及意识形态的县民族文化活动指导协调委员会、县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均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县委工作计划,年初县委下发了《xx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县委常委会多次讨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花脸节”、“辣椒节”、建立中国.普者黑旅游网、春节文体活动、“关爱自然、保护普者黑、爱我xx”志愿服务活动方案等事项,并多次研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在制度上、人才上、经费上给予了较大倾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思想引领(总分20分,自评分20分)。
制定了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4次集中学习活动,学习了中央八项规定、总书记系列讲话、“三农”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专题。加强理论宣讲力度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力度,采取中心组学习、培训研讨、专题讲座、送课下乡等形式开展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全县各乡(镇)党委组织基层宣讲工作组,在田间地头、科技活动室、农户家中,讲家乡变化,讲农村政策、讲小康社会,引领农村群众学习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开展“精读一本理论书籍、撰写一篇理论文章、主讲一次理论讲座、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四个一”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县财政局荣获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集体。开展“三读”活动,向全县党员干部推荐优秀书籍16种,倡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加强理论研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撰写产业发展,“城镇上山、农民进城”、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在州级以上主流媒体刊登理论文章 100余篇。积极参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助推文山发展新跨越”理论研讨征文活动,2人获得三等奖。组织新闻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各级各部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举措新成效60余次。在县电视台和政务网、党建网等官方门户网站开辟理论宣传专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在全县选择10个单位、5个乡(镇)和7个村寨作为理论宣传普及示范点,以示范点为抓手,带动面上学习深入开展。发挥党员活动室、社区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阵地作用,不断满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
三、舆论推动(总分18分,自评分18分)。
始终坚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制定下发了《xx县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丰富舆情监测手段和完善处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明确了100位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和联络员,对所有宣传文化阵地阵地做到可管可控。县委、政府在任免县意识形态部门领导时,均提前征求县委宣传部意见建议。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科学制定方案,精心安排采访线路,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各行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建立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联系会议制度、科学舆论调控制度、重大事项舆论风险评估制度、责任媒体建设监督制度、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新闻处置等制度。高度重视舆情信息工作,设定了舆情报送机制,明确由县舆情网络中心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报送。建立完善了重大决策舆情风险评估机制、舆情分析研判机制、舆情处置部门联动机制和舆情信息考核奖励机制,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规范了舆情信息的研判管控和处置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精神激励(总分10分,自评分10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推荐道德模范参加上级评选活动,陈xx获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邓xx获州“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陈xx、杨x文x获州道德模范提名奖。开展“弘扬云南精神、奉献富民强县—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活动,歌颂我县奋斗在基层一线的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奉献社会的先进典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组建“xx志愿者”队伍12支,共2000余人,按照“统一安排、阶段性活动”的原则,参与县内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关爱自然、保护普者黑、爱我xx”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校师生、普者黑周边干部群众及县直各部门志愿者到普者黑景区开展捡垃圾、打捞河道水草、沿湖治理、保护环境知识宣传、植树造林等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腻脚烈士陵园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抓好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工程,在学校开展“榜样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评选表彰活动和“三生教育”、经典诵读、“孝敬父母、体验亲情”等活动,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国家安全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法制教育资料图片,收看新闻联播和少儿专题片等,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组织公安、工商、文广体等部门对全县娱乐场所、出版图书、商贩摊点、餐饮、治安环境等进行专项治理,净化美化校园环境。推进笼陶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管好用好曰者中学、大矣堵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丰富农村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组织申报创建州级文明单位25个、文明村镇22个、文明社区2个,县级文明单位 33个、文明村镇58个。以创建文明县城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城建管理办法,整治县城脏、乱、差现象,改善市容市貌。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引领,开展系列美丽活动创建活动,2013年全县创建了24个美丽乡村、10个美丽校园、2个美丽企业、50户美丽家庭。
五、文化支撑(总分17分,自评分17分)。
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将xx县花灯剧团调整组建为xx县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撤销了原县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和体育局,重新组建xx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县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实现二台合一。将原属于企业性质的电影公司改为事业单位性质的xx县电影事业管理中心。整合文化、新闻出版、版权、文物、体育、广播电影电视、“扫黄打非”等工作职责,将原xx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更名为xx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为副科级参公管理单位,核定编制10人,设大队长1名。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文化事业经费519万元,各项惠民工程稳步实施。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信息采集20573户,完成20573户信息录入及授权工作,安装设备17880台,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看电视难问题。坚持县文化馆、图书馆、各乡镇文化站常年面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并组织了20余场次的文艺汇演、培训、展览等文化活动。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9个农家书屋、12个农文网培学校,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文网培学校全覆盖。完成省文化厅安排给我县的农村优秀业余文艺队“以奖代补”项目7个。开展送戏下乡60场,受众20万人次;送书下乡8次,送书刊2463册。完成农村电影放映1053场次,观众274285人次。创作民族歌舞《喜婚》、《咬耳朵》、《拖花裙》,花灯小戏《辣椒情》、《冤家亲家》、《审村长》等30余个独具xx特色民族文艺作品和《千杯少》、《酒与歌》等10余首民族敬酒歌。向上申报了12个省级文化事业扶持资金文化项目,资金总额6880万元。加大僰人、壮族、苗族、彝族4个民族文化生态村招商引资力度,制作《普者黑国际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小镇》(普者黑风情走廊)、《八道哨僰人小镇》、《普者黑彝族特色小镇》等10个旅游文化项目书,其中《普者黑国际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小镇》已进入实施建设阶段。举办了20xx年中国云南·普者黑花脸节和20xx全国青年皮划艇马拉松大奖赛暨第十四届xx辣椒节活动。举办了首届“唱响普者黑”青歌赛,并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州青歌赛,其中青年女歌手刘姝获通俗唱法银奖,僰人组合获原生态唱法铜奖,彝部一印组合获通俗唱法优秀奖。积极组队参加全州广场舞比赛活动,青年组获得银奖,老年组获得铜奖。邀请文化传媒公司到普者黑拍摄了《初梦》、《情留普者黑》、《红土高原上的云泰》三部微电影。出版发行了xx系列文化丛书《文化xx》,制作了《普者黑景区文化礼品邮册》。开展普者黑品牌形象定位语评选,举办了第二届“普者黑杯”全国摄影大展。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彝族弦子舞》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保护项目。协助湖南卫视赴普者黑拍摄《爸爸、去哪里》,节目播出后火爆全国。
六、对外宣传(总分10分,自评分10分)。
制定了抗旱减灾、春耕生产、“三农”发展大规划、村两委换届选举、两整改一提高、经济普查、城区综合治理、普者黑风情走廊等宣传报道方案,精心策划、合理安排采访路线,组织县内记者、通讯员深入各乡(镇)、各领域采访报道,挖掘亮点经验,推出先进典型。邀请国家和省州主流媒体到xx对重大活动、重大工作、重点项目进行深度采访报道。修改完善《xx县对外宣传奖励办法》和《xx县对外宣传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调动全县新闻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xxx年被xxxxxx、《x南日报》、《x山日报》等中央和省、州主流媒体及网站采用4989 件,其中国家级408篇,省级1370篇,州级3205篇。逐年加大外宣工作经费投入,20xx年县财政投入外宣工作经费48万元。创办了《xx手机快讯》,建立“中国·普者黑旅游网”,开通外宣官方微博和微信,加强对县级门户网站及户外大型电子显示屏的建设与监管利用,整合修复利用150余块户外宣传牌坊,形成了各级媒体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并举的新闻宣传体系。4次到昆明举行普者黑天鹅湖、20xx全国青年皮划艇马拉松大奖赛、微电影、《初梦》、《情留普者黑》新闻发布会。加强文化交流,组织30余种文化产品参加云南文博会,吸引了众多客商前往观看。认真协助州委宣传部做好20xx年《品味文山》、《游遍文山》、《美丽文山》xx卷的编撰摄制工作,把xx秀美的自然景观和辣椒产品、羊汤锅、舍得考全羊、小黑药炖鸡、麻辣鸡、小黄姜、腻脚酒、太阳魂酒等特色文化产品展示到“三个文山”中。加强与中央和省州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花脸节“期间,邀请了省记协、新华社、中新社、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春城晚报等20余家中央和省州媒体60余位老师到x对“花脸节”活动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4天的专题采访报道,推出了大批有深度的文章。全州八县记者通讯员到xx开展了为期2天的“走转改”活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8月底到普者黑对旅游环境保护进行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到普者黑拍摄候鸟和荷花宴,香港文汇报深入普者黑景区对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采访报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于6月中旬播出了《普者黑:盛满鱼虾的池塘》专题片,片长25分钟。普者黑湿地成功入围中国最美湿地,荣登第五届(2012)中华10大生态亲水美景口碑金榜,并获“天边梦境、人间瑶池”的美名。
七、队伍建设(总分5分,自评分5分)。
制定下发了《xx县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的意见》,配齐配强党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班子,县委宣传部达到1正3副,县文联达到1正2副,县文广体局达到1正4副。积极选好配齐乡(镇)党委宣传员,目前全县12个乡镇均配有专兼职宣传员(干事),其中2人已经享受到实职副科级待遇,其余人员正逐步考察解决。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培训,制定了《xx县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规划》,每年均制定培训计划,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邀请知名专家到丘开展专题培训,分期分批选拔优秀人才到省州培训和深造,选派乡(镇)宣传委员到县级宣传文化部门跟班学习。20xx年,举办了全县新闻写作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专题培训,选派62名领导干部分2期到州委党校参加十八大精神培训学习;选派16名县级理论骨干和乡(镇)宣传员到州委党校参加理论骨干学习培训。组织参加云南省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12期,受训人员1200余人次。以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为重点,组织培训干部109期3330 余人次,其中县内培训30期3000人,省外培训33期204人,省内培训35期126人,出国培训1期1人。选调了5个乡(镇)的宣传委员到县委宣传部跟班学习。通过以上培训学习,全县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党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是广大党员武装头脑的工具,可以说意识形态有多深入,党员党性就有多强,意识形态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天马行空、飘忽不定,它是以广大党员为抓手,以宣传思想工作为载体,是有骨有肉,有血有气的。意识形态的骨就是广大党员,肉就是宣传思想工作。现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措施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医务人员。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各科室理论学习。进一步健全党总支理论学习制度,完善和落实个人自学、学习记录、总结考核、课题调研等制度。加强党支部培训教育工作,积极抓好科室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结合保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主题活动,大力抓好职工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利用各网站、宣传栏、党务公开栏等宣传阵地,运用院周会、交班会等形式,宣传“群众路线”、“三严三实”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重点结合医院实际,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开展宣传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医德医风行为准则》和《廉洁从医十不准》等条令。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落实“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需要。
充分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落实党的“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重点提到“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等内容,触及到了“看病贵、看病难”的实质。无论是“看病贵”还是“看病难”,都和医护人员的素质、医德医风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医护人员乱开处方,推销高价药,加剧了“看病贵”;有些医护人员医术不高,冷若冰霜,甚至态度恶劣,作风粗暴,致使“看病难”难上加难。不管医改怎么改,其终端都是医患关系,再多的惠民举措,都需要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地去实施。所以一定要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注重医德教育,更新医德观念,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虽然,医患关系要从根本上得到好转,还有赖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制度的完善、民主法制的健全、社会文还明的进步,但是从医疗卫生行业本身来讲,欲使医患关系和谐,必须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三、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意识,努力提高政治修养。
医院党组织要强化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意识,要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党组织工作目标之一,把医德医风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经常用党员标准和医德规范来衡量和检查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行医,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各种不正之风,反对以医谋私,养成对患者极端负责的优良作风,切实为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四、推行医务和院务公开,采取措施实行有效监督。
一是公开医生级别,优化科室结构,方便病人选择医生;
二是公开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医务人员按照患者挂号的数量、医疗质量考核打分与绩效挂钩;
三是公开医务人员服务规范、便民措施、医疗承诺、常用药及常规化验价格等,同时建立《患者意见薄》、召开病员座谈会等,以此搞好群众监督;
四是实行领导带班夜查房制度,实行领导监督;
五是通过聘任监督员、公布举报电话、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评议医德医风状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六是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自省自纠的目的。
五、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约束、规范医护工作、搞好医德医风建设的保证。在严格贯彻执行《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保持廉洁的若干规定》等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医护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廉洁行医制度、药品公开等制度,并公布于众;要把医德医风建设同各项制度结合起来,使医德医风同职工的利益紧密挂钩;建立竞争淘汰机制,提高医德医风水准,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让病人满意。
第四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读书报告-
《计算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未来时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学校 **学院,**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班)
1.引言
现实与比尔盖茨的梦想之一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即计算机在家家户户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在这个科技普及速度相当快的年代,我们多数学生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如今我进入了计算机专业,这与榜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兴趣。不过这计算机专业现实情况与外人的认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面对庞大而繁重的数学,渺小的我,还好有老师的指引和同学的鼓励,我当然会坚持下去。现在,网络的速度可以达到几何的速度,而且它的速度还会进一步的增快。看看我们过去十年的数字生活方式和数字工作方式,这意味着这些工具已成为主流。计算机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自问世以来一直走在科技前沿,几乎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无时无刻不在推动者社会发展。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充满了信心与斗志!“计算科学导论”这门课为我们敲开了专业之门,我从中受益匪浅。
2.我对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课程,我们现在的课程主要是数学。虽然现在这三门数学课对计算机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据老师说,必须要学好数学才能学好专业课,所以我要努力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知识,可以为我们今后学习“计算机自动控制基础”课程和从事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工作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除数学外,英语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英语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基本语言,而且目前大量先进的计算科学文献是用英语描述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普通英语课程,通过四级考试,之后还要注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促进对专业的理解与全面学习。总之,数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课,就像是木桶,一个板也不能少。
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我对计算机发展史又有了新的认识。例如,20世纪30年代是计算模型取得突破进展的时期,哥德尔、丘奇、图灵、波斯特等人分别有了建树,为计算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1966年美国还设立了计算科学大奖——图灵奖,以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巨匠。图灵和冯·诺伊曼贡献了存储式通用电子计算机,人类使用自动计算装置代替人的人工计算机和手工劳动的梦想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才吸引了大批人才开展对计算机的研究,这为后来的比尔盖茨成为传奇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基础。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一直以为除了发明者,只有比尔盖茨才是对计算机产业贡献最大的人。后来才知道,原来图灵、冯·诺伊曼和乔布斯等人在计算机发展史上也是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的。
通过课堂的学习,老师的讲解,我们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好多计算机领域的著作和奖项及名人等,这对我们人生道路也很有指导意义。他们就像我们的指路
《计算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明灯,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如悖论等,激发着人们的兴趣。
计算科学是一门有相当深度的学科,对于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科学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且,计算科学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庞大,大量的知识在结构上呈现出层次结构和半序结构的特点,没有先修课程或前驱课程的支撑,学习后续课程将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多学习,勤思考。
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上,我们还学习了大名鼎鼎、耳熟能详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二进制,怀着崇高的敬意,我发现二进制还是比较有趣的。此外,在实验课上还学到了十六进制和八进制。计算机的世界永远都那么吸引人。这些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必然要熟练掌握的。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初步接触了布尔代数。布尔代数本身是一种代数系统,但更是一种逻辑系统。当人们将电路与布尔代数建立联系之后,从计算模型到技术支持,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可谓真正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建立在了逻辑与代数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数理逻辑的基础之上。刚刚解除了一点点布尔代数基础,这可以为今后学习计算机逻辑代数,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二进制运算以及数理逻辑等课程提供一个基础。
我重新阅读了《计算科学导论》一书,书中提到了进行计算机导论研究的意义:①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学科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②有助于总结和提升就是学科中所积累的可中方法与经验。③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④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思想原则,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⑤有助于计算机导论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入地体会,准确地把握这五点意义对我们认识、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特点:①本课程的概括性很强,课程对学科中涉猎的各个领域的各个问题都有整体上的概括性的说明;②严谨,其中的定理结论,甚至程序逻辑,都是经过严格合理的规则论述推理而来的;③课程除了让我们学到专业知识外,还在一些别的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譬如:这门课似乎在努力为我们这些计算机初学者打造一种思维体系,是一种与我们以往十二年学习截然不同的思维。譬如: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现在面对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由此问题抽象而来的一种模型,使我们看问题的眼光更多地落在问题的本质上,而非表面。再譬如:整门课贯穿始终的严谨思维严密论证的态度也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都有所启示。
关于计算机,我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应用方面兴趣浓厚,曾经做过Flash、视频等等,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喜欢应用它们。但作为此专业的学生,我更要重视专业课程对我们的指导,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也要提起兴趣,毕竟它们都是我爱的计算机领域的东西。计算机领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发展潜力巨大,要想学好计算机,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注重与时俱进,积累经验,不能忽视从课外的途径充实自己,不断丰富和尽量完善自己。计算机科学是一种平台,在它之上,我们能够做很多事情来造福经济、刺激行业业务发展以及解决很多悬而未决的技术性问题。
关于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问题,老师也提到过,貌似是比较严峻的,但同时,只要基础过硬,操作能力强,人才也不会被埋没的。我认为各行各业都会有计算机专业人士的涉足,计算机技术是几乎每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的选择面还是比较广的。我们要掌握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应用出来,能够创新,这样才能
《计算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实现自己的意义。毫无疑问,知识经济型社会的人力资源核心就是知识型人才。知识人才是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在现在这个年代,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与人才的竞争。这也就格外的显现出知识人才在竞争当中的地位。知识工作者,并不是按部就班把资料输进计算机即可,而是能够善用信息的人。高科技人才往往具有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全面的素质。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唯有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唯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唯有创新才可以让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当高科技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3、对学习这门课程的总结
目前我们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各门课程,对我们今后的专业学习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注重全面均衡发展。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大量的人才前赴后继的投入计算机研究领域,举世瞩目的成果不断被推出,计算机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努力做创新型人才。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计算科学学科的定义、基本问题、发展主线、主流方向、学科方法论、历史渊源、学科特点、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与分类体系、学科发展潮流与未来发展方向等学科发展历程和学科范型理论知识的介绍,使我们对计算科学学科有了一个正确、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虽然我们目前对许多知识不能深入理解或根本不能理解,但也不影响我们对本学科整体上形成初步的认知。
学习计算机专业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实践与创新的前提。
二进制、布尔代数等等,以后的专业课程中我们将会用到,所以一开始就要有足够的重视,以后更要认真学习。
“计算科学导论”这门课是我们专业学习的敲门砖,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简单初步认识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以后的学习有启发作用,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明确目标,努力走好这条路。
参 考 文 献
[1] 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8。[2] 刘坤起,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教学辅导》,科学出版社,2005。[3] 唐明磊,蒋成义,李莫凡,《比尔·盖茨对话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4] 李进,《比尔·盖茨商学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5] 志刚,《比尔·盖茨最实用的11种经策略》,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第五篇:地球科学进展课程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博士生《地球科学进展》读书报告
题 目: 硬质合金表面涂层技术研究
姓 名:习建国 学 号: 3002130003 院 部: 工程技术学院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相近课程名称:硅酸盐体系材料设计原理与方法 授 课 教 师: 马鸿文 上课总学时数: 36 联 系 方 式: ***
SnO2基稀磁半导体的研究进展
习建国 3002130003
稀磁半导体(DMSs)是指在非磁性半导体材料基体中通过入少量磁性过渡金属元素或稀土金属元素使其获得铁磁性能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目前,在DMSs材料中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理现象,巨法拉第效应、巨塞曼分裂、反常霍尔效应、巨负磁阻效应、磁致绝缘体金属转变等。利用这些效应,可以制备出各种新型功能器件,为一些科技的发展提供条件。因此这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倍受人们的关注。2000年,Dietl[1]等人用齐纳模型从理论上预言p型ZnO, GaN掺杂Mn的Tc可以达到室温,引起了大家对ZnO基母体材料的研究兴趣。ZnO由于具有优良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掀起了人们对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热潮。同时,SnO2氧化物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开始成为人们的稀磁半导体研究热点之一。
1.稀磁半导体的磁性机制
在对宽带隙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中,已有许多研究小组通过大量实验观察到的室温铁磁性,但是由于稀磁的磁化行为对制备工艺条件的敏感性较强,以及制备工艺重复性较差,造成在不同工艺下制备的材料,其磁性的起源也有所不同。对于过渡金属掺杂的稀磁材料来说,磁性的起因可分为两类,即本征稀磁结构和外在的磁性杂质。如果稀磁材料的铁磁性来源于第二相,这将限制其在自旋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所以区分室温铁磁性的来源对研究具有实用价值的稀磁材料至关重要。
由于确定铁磁性来源对发展稀磁半导体材料至关重要,决定该是否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目前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稀磁半导体铁磁本征性的证明。然而由于磁性元素掺杂量较少,形成的金属团簇尺寸很可能处于纳米级别,因此即使采用XRD、TEM等传统手段未检测到第二相的存在,依然不能完全确定材料的铁磁性是否为本征属性。近些年来,利用同步辐射源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和磁圆二色技术被引入稀磁半导体的研究,鉴于该检测手段的高灵敏度,目前该实验方法在确定材料铁磁性来源上的可靠性等到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比如Liu等人[2]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技术对Co掺杂的ZnO薄膜进行了表征,通过将薄膜的近边结构谱与Co单质和化合物图谱相比,排除了样品中杂质相的存在;另外在对扩展谱进行拟合计算的基础上证实Co原子掺入ZnO晶格取代了Zn原子的位置,从而证明了该Co-ZnO薄膜的铁磁性为材料的本征性能而来自铁磁污染。(1)载流子诱导机制
在早期的稀磁材料研究中,载流子诱导机制在 解释铁磁性起源上占据统治地位。根据此理论,过渡族金属离子间可通过自由载流子媒介作用产生铁磁交换耦合,该机制适用于导电性能良好、载流子浓度较高的稀磁半导体材料。载流子诱导机制又可细分为双交换理论、RKKY理论和平均场理论。双交换理论机制最早在1951年由Zener提出,被人们广泛用来解释锰氧化物的电子输运性质和磁行为[3]。根据双交换理论,两个不同价态的磁性离子间以中间的氧原子为媒介形成铁磁性耦合。2000年,Sato等[4,5]在采用传统双交换理论解释过渡族金属掺杂ZnO的铁磁性时,将交换媒介由O2-换成巡游载流子,磁性离子和载流子间产生直接交换,即电子可以“跳跃”到磁性离子的d轨道上,相邻的磁性离子通过巡游电子的调节而实现铁磁有序。随后Kevin等[6]又对此双交换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他们认为电荷转移到过渡族金属的d轨道上,使得过渡族金属离子的价态发生改变。该理论根据形成不同离子价态在能量上的难易,提出Co离子和Mn离子很容易分别通过电子和空穴的转移形成Co-ZnO和p型载流子对Mn-ZnO稀磁材料实现室温铁磁性的重要作用。RKKY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Kasuya[7]和Yosida[8]在研究Mn-Cu合金核磁共振超精细结构问题时,根据Ruderma和Kittel的理论模型[9],进一步提出了Mn的d电子和导电电子间的交换作用使电子极化,从而导致Mn原子的d电子与近邻Mn d电子产生间接交换作用的模型。该理论被称作RKKY理论,描述了局域磁矩之间通过传导电子的极化效应而产生的间接交换作用。RKKY相互作用理论已被广泛用来解释稀磁材料中的铁磁性。RKKY相互作用与双交换相互作用同样是由载流子所调制的,但在RKKY理论中载流子作用距离远大于双交换理论中的作用距离,为长程耦合作用。Liao等人[10]将RKKY和双交换理论相结合,合理解释了Al, Co共掺杂ZnO纳米线中的铁磁性机制。Mounkachi等人[11]采用密度泛函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在Zn0.8Mn0.2O1-yNy系统中,当空穴载流子浓度较高时,Mn离子间通过载流子耦合产生的铁磁性可归因为RKKY相互作用。Zener平均场理论
基于原始的Zener模型和RKKY理论,Dietl等人提出了Zener平均场理论[1],它比较成功地解释了p型(Ga, Mn)As和(Zn, Mn)Te中的转变温度。与RKKY理论相比,Zener平均场理论综合考虑了材料中的自旋轨道耦合和以载流子为媒介的交换作用的各向异性。根据此理论稀磁材料的居里温度量级和p型稀磁材料的易磁化轴曲线均可由自旋轨道耦合来确定。同是,Dielt基于此模型预言在Mn掺杂浓度为5 %,空穴浓度达到1020 cm-3和ZnO和GaN基稀磁材料中可以出现居里温度高于室温的铁磁性[1]。(2)束缚磁极化子模型
2005年,Griffin等人[12]在高绝缘性Co掺杂TiO2稀磁薄膜中观察到了明显的室温铁磁性,Co的饱和磁矩为1.1 μB/Co。该实验结果极大挑战着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载流子诱导机制,表明自由载流子并非稀磁产生铁磁生的必要条件。为了解释低载流子浓度稀磁半导体中的铁磁现象,Coey等人[13]提出了束缚磁极子模型,该理论将铁磁性与稀磁材料中的结构缺陷密切联系起来。
根据束缚磁极化子模型(见图1a),稀磁材料中的施主缺陷(或受主缺陷)可以捕获电子(或空穴)形成类氢原子轨道,该电子(或空穴)轨道具有一定的扩展半径,可以与半径范围内的磁性离子产生交换耦合作用,形成束缚磁极化子。在束缚磁极化子半径内,磁性离子和施主电子(或受主空穴)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有效磁场,使磁性离子的自旋沿同一方向排列,形成局域磁矩。相邻磁极子可进一步发生重叠并相互影响,构成关联的磁极化子团簇,导致局域磁矩同向排列。由图 1b中稀磁半导体磁相图可见,当束缚磁极化子的浓度达到愈渗域值δp时,材料将出现长程铁磁有序。此外,中还会存在孤立的磁性离子、通过反铁磁性交换形成的反铁磁性离子对、孤立的磁极化子(其局域磁矩与团簇磁矩方向不同),它们对稀磁材料的宏观铁磁性没有贡献,且会使实验观察到的饱和帮矩小于理论值。在图1b中还可以观察到,当磁性离子的浓度超过临界值xp邻近磁性离子间的反铁磁作用增强,导致材料转变为反铁磁态。
图1束缚磁极化子理论模型及磁相图[13](a)束缚磁极化子模型示意图;(b)磁相图,电子局域在阴影区,xp和δp分别为磁性离子和磁极化子的逾渗域值,γ是类氢施主电子轨道与Bohr轨道半径比值。2.SnO2的结构与特性
SnO2属于四方晶系,具有金红石结构,属于D4h空间群[14],晶格结构如图1所示。每个Sn原子位于由6个O原子组成的近似八面体的中心,每个O原子也位于3个Sn原子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形成6:3的配位结构。其晶胞参数分别a=0.4743 nm,c=0.3186 nm,c/a =0.673,O2-和 Sn4+半径分别为0.14 nm和0.072 nm。
SnO2属于 IV-VI 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室温下禁带宽度为 3.6~4.0 eV。理想化学配比的 SnO2电阻率低,表现为绝缘体性质。但通常情况下,SnO2材料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本征氧空位和锡填隙原子,本征缺陷在能带中形成浅施主能级,使得SnO2表现出n型半导体特性,迁移率150-260 cm2/V•s,载流子浓度为1019 cm-3量级。由于SnO2的禁带宽度大于可见光的光子能量(3.1eV),可见光
图 1.SnO2单胞结构
照射不会引起本征激发,材料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高于97%,这一特点使 SnO2可以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平面显示器和发光器件的透明导电极等。SnO2的激子结合能为130 meV,远大于室温下分子热离化能的 26 meV,使得激子在室温甚至超过室温下可以稳定存在[15]。SnO2表面易吸附氧形成表面能级,电位势垒为 0.3~0.6 eV,因此 SnO2在气体传感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此外,SnO2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由此可见,SnO2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多功能半导体,被广泛应用于气敏传感器,钾离子电池电极,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薄膜,陶瓷材料,催化剂等领域。
SnO2优异的物化性能使得其在稀磁半导体领域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和理论研究价值。SnO2的高禁带宽度和大的激子结合能使过渡族金属掺杂 SnO2材料的居里温度可以达到室温以上,满足稀磁半导体材料实际应用的前提条件。另外,SnO2的有效电子质量较大(0.3m0,m0为自由电子质量),预期在自由载流子和局域磁离子之间有强的磁相互作用,从而使材料表现出许多奇特的物理性能。使用过渡族金属元素制备 SnO2基稀磁半导体有望研制出基于单一化合物的磁、光、电一体化置。
3.SnO2基稀磁材料的研究近况
基于Dietl等人的理论预测[1],研究者对宽带隙基的稀磁半导体材料展开了广泛研究,寄望于制备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稀磁半导体材料。其中SnO2材料由于具有高禁带宽度、大的激子结合能和有效电子质量而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2002年Kimura 等人[16]首先采用PLD法制备出顺磁性的Mn-SnO2稀磁薄膜,并在 5K低温下观察到了60%的巨正磁阻效应,拉开了SnO2基稀磁材料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序幕。2003年,Ogale等人[17]采用PLD
图2 Ogale等人制备的Co-SnO2薄膜的磁性测量结果(a)室温磁化曲线;(b)居里温度曲线[17] 方法制备了5%Co元素掺杂的SnO2薄膜,磁性测量结果发现薄膜具有惊人的高达 7.5 μB/Co 的原子磁矩,且材料的居里温度(Tc)达到 650 K(见图 2)。如此大的磁矩和高居里温度激发了人们对SnO2基稀磁材料的研究兴趣。之后有不少研究小组参与到Co掺杂SnO2薄膜性能的研究工作中,然而所报道的实验结果却相差甚远。比如Gopinadhan研究小组[18]采用喷雾热裂解法制备的 Co-SnO2薄膜的饱和磁矩仅为0.04~0.26 μB/Co;而Fitzgerald 等人[19]使用PLD法沉积的Co-SnO2薄膜的饱和磁矩则达到5.0μB/Co。然而这些实验所报道的原子磁矩值均远低于Ogale等人报道的7.5 μB/Co,目前对于高达7.5 μB/Co 原子磁矩出现的真正原因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同时人们针对其它过渡族金属元素如 V[20]、Cr[21]、Mn[22]、Fe[23-24]、Ni[25]掺杂的SnO2稀磁薄膜材料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2004年,Coey等人[22]在PLD 制备的 Fe-SnO2薄膜中观察到室温铁磁性,每个Fe原子的磁矩为1.8 μB,穆斯堡尔谱测试结果表明Fe处于高自旋态,但是薄膜在原子尺度上磁性不均匀,仅23%的Fe离子为铁磁有序。Figzgerald等人[19]在研究过渡族金属(Cr,Mn,Ni,Fe等)掺杂SnO2稀磁薄膜时发现,随着磁性元素掺杂浓度的提高,样品的饱和磁矩降低;且饱和磁矩表现出各向异性,当外加磁场垂直薄膜表面时的磁矩值显著高于平行表面测量值。在V-SnO2薄膜中,Hong等人[20]观察到薄膜的室温磁性能与使用的基片种类密切相关,在Al2O3基片上制备的薄膜为顺磁性,而在LaAlO3和SrTiO3基片上沉积的薄膜为铁磁性,最大磁矩达到 3μB/V。
除了 SnO2基稀磁薄膜材料以外,许多研究小组还致力于制备具有优异磁性能的掺杂 SnO2纳米颗粒。Gamelin小组[26-27]使用化学法制备了顺磁性的 Ni-SnO2纳米晶,磁性能测试显示当采用旋涂法制成纳米晶薄膜后,样品由顺磁性转变为铁磁性(0.8 μB/Ni),然而后期空气热处理又使得铁磁性再次消失,Gamelin等人将 Ni-SnO2薄膜铁磁性的出现归结为晶界处结构缺陷的调节作用(见图 3)。对于Fe-SnO2纳米晶稀磁材料,Punnoose小组[25, 27]研究了Fe含量对纳米晶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随Fe含量的提高而单调增加,该结果与Ogale等人[17]制备的Co-SnO2薄膜饱和磁化强度随掺杂量的变化趋势恰恰相反,且与Gopinadhan等人[28]的实验结果也有很大不同;同时Punnoose等人发现高温热处理(>600℃)将使F原子从SnO2晶格中析出,导致材料转变为顺磁性。此外,Bouaine等人[29]在不同掺杂浓度的Co-SnO2纳米晶中探测到顺磁性和反铁磁性的混合磁态,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纳米晶中载流子浓度过低造成的。
图3 晶界对Ni-SnO2磁性能的影响示意图 表 1 SnO2基稀磁半导体实验研究结果
在表1中列出了自 2002年以来SnO2基稀磁材料的部分实验研究结果。从以上的分析和此表结果可见,不同研究小组报道的磁化行为差异较大,甚至彼此矛盾。在过渡族金属掺杂的SnO2半导体中,有的研究者获得了室温铁磁性,而有的研究者则仅观察到了顺磁和反铁磁现象。即使同一种元素掺杂的SnO2材料,其磁性状态、居里温度及饱和磁矩等参数仍存在巨大差异。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制备方法、掺杂元素、掺杂浓度、基片类型和实验参数等因素对SnO2基稀磁材料的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对SnO2基稀磁材料铁磁性机制的理解上,不同研究小组也存在很大分歧。比如Ogale小组[17]和Chaudhary小组[22]采用载流子诱导铁磁性机制合理解释了Co-SnO2薄膜中室温铁磁性的起源。2004 年,Coey等人[22]在研究 Fe-SnO2稀磁薄膜铁磁性机制时,提出了如图 4所示的以氧空位为媒介的 F心模型,该模型与束缚磁极化子机制极为相似,肯定了结构缺陷对铁磁性的调节作用。此外,自d0铁磁性理论提出之后,众多研究者针对不含磁性元素的稀磁材料开展了相关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Rahman 等人[28]和Zhou[29]等人分别计算了无掺杂 SnO2和 K-SnO2材料的磁性能,其结果显示材料的局域磁矩来源于Sn空位和 K 替位缺陷周围的氧原子;随着缺陷间距的变化,邻近缺陷间可以表现出铁磁、顺磁和亚铁磁的不同耦合作用。
4.SnO2基稀磁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SnO2优异的物化性能使得其在稀磁材料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和理论研究价值。2003年Ogale等人[17]在Co-SnO2稀磁薄膜中发现的巨磁矩和高居里温度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揭开了对 SnO2基稀磁材料研究的序幕。迄今为止,许多小组针对不同磁性元素掺杂的SnO2材料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图 4 F心磁性机制示意图
首先,SnO2基稀磁材料的铁磁性来源仍存在很大争议。由于掺杂磁性离子与Sn4+的半径和价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磁性离子的固溶度有限,容易在基体SnO2中形成纳米级的铁磁性第二相,使得不少研究者对材料铁磁性的本征性提出质疑。目前人们对SnO2基稀磁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别是掺杂元素的精细结构的认识尚不深入,相关研究有助于阐明材料铁磁性的真正起源,亟待进一步的开展。
另外,SnO2基稀磁材料的铁磁性物理机制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载流子诱导机制和束缚磁极化子模型在解释SnO2基稀磁材料中均获得一定的成功。目前研究者对这两种机制还存在激烈的争辩,这是由于在SnO2半导体中,点缺陷数量的改变往往伴随着载流子浓度的变化,因此很难区分二者对材料铁磁性的作用。
此外,由前人的研究结果(表1)可见,掺杂 SnO2稀磁材料的磁化行为包括铁磁、顺磁和反铁磁性;且铁磁性材料的居里温度和磁矩也不尽相同。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各研究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同,导致材料微观结构的差异,由此引发磁性能的改变。因此需对材料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以期获得制备稳定室温铁磁性 SnO2基稀磁材料的方法,并提高实验重复性。再者,Rahman等人[28]和Zhou[29]等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不含磁性元素的SnO2材料同样可以表现出室温铁磁性,其磁矩来源于材料中的点缺陷。然而目前此理论尚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相关实验研究还需进一步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T.Dietl, H.Ohno, F.Matsukura, J.Cibert, D.Ferrand, et al, Zener Model Description of Ferromagnetism in Zinc-Blende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Science, 2000, 287: 1019-1022
[2] Liu X J, Song C, Zeng F, et al.Strain-induced ferromagnetism enhancement in Co: ZnO films.J.Appl.Phys., 2008, 103:093911
[3] Zener C.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shells in the transition metals.2.Ferromagnetic compounds of manganese with perovskite structure.Physical Review, 1951, 82: 403-405.[4] Sato K, Katayama Yoshida H.Stabilization of ferromagnetic states by electron doping in Fe-, Co-or Ni-doped ZnO.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Part 2-Letters, 2001, 40:L334-L336.[5] Sato K, Katayama-Yoshida H.Material design for transparent ferromagnets with ZnO-bas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Part 2-Letters, 2000, 39: L555-L558.[6] Kittilstved K R, Norberg N S, Gamelin D R.Chemical manipulation of High-Tc ferromagnetism in ZnO 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Phys.Rev.Lett., 2005, 94: 147209 [7] Kasuya T.A theory of metallic ferromagnetism and antiferromagnetism on Zeners model.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1956, 16:45-57 [8] Yosida K.Magnetic properties of Cu-Mn Alloys.Physical Review, 1957, 106:893-898.[9] Ruderman M A, Kittel C.Indirect exchange coupling of nuclear magnetic moments by conducting electrons.Physical Review, 1954, 96:99-102.[10] Liao L, Lu H B, Zhang L, et al.Effect of ferromagnetic properties in Al-doped Zn1-xCoxO nanowires synthesized by water-assistance reactive vapor deposition.J.Appl.Phys., 2007, 102:114307.[11] Mounkachi O, Benyoussef A, El Kenz A, et al.Ab initio calculation of Zn0.8Mn0.2O1-yNy.Jou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08, 320: 2760-2765.[12] Griffin K A, Pakhomov A B, Wang C M, et al.Intrinsic ferromagnetism in insulating cobalt doped anatase TiO2.Phys.Rev.Lett., 2005, 94:157204.[13] Coey J M D, Venkatesan M, Fitzgerald C B.Donor impurity band exchange in dilute ferromagnetic oxides.Nat.Mater., 2005, 4:173-179.[14] E.Burstein, Anomalous optical absorption limit in InSb, Phys.Rev, 1954, 93: 632-633 [15] Yu B L, Zhu C S, Gan F X.Exciton spectra of SnO2 nanocrystals with surficial dipole layer.Optical Materials, 1997, 7:15-20.[16] Kimura H, Fukumura T, Kawasaki M, et al.Rutile-type oxide-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 Mn-doped SnO2.Appl.Phys.Lett., 2002, 80:94-96.[17] Ogale S B, Choudhary R J, Buban J P, et al.High 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with a giant magnetic moment in transparent Co-doped SnO2-δ.Phys.Rev.Lett., 2003, 91:077205.[18] Gopinadhan K, Kashyap S C, Pandya D K, et al.Evidence of carrier mediated room 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transparent semiconducting Sn1-xCoxO2-δthin films.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 2008, 20:125208.[19] Fitzgerald C B, Venkatesan M, Dorneles L S, et al.Magnetism in dilute magnetic oxide thin films based on SnO2.Phys.Rev.B, 2006, 74:115307.[20] Hong N H, Sakai J.Ferromagnetic V-doped SnO2 thin films.Physica B-Condensed Matter, 2005, 358:265-268.[21] Hong N H, Sakai J, Prellier W, et al.Transparent Cr-doped SnO2 thin films: Ferromagnetism beyond room temperature with a giant magnetic moment.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 2005, 17:1697-1702.[22] Coey J M D, Douvalis A P, Fitzgerald C B, et al.Ferromagnetism in Fe-doped SnO2 thin films.Appl.Phys.Lett., 2004, 84:1332-1334.[23] Mathew X, Enriquez J P, Mejia-Garcia C, et al.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SnO2 due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Fe into the lattice.J.Appl.Phys., 2006, 100:073907.[24] Archer P I, Radovanovic P V, Heald S M, et al.Low-temperature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high-Curie-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a new 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 Ni2+-doped SnO2.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5, 127:14479-14487.[25] Punnoose A, Hays J, Thurber A, et al.Development of high-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SnO2 and paramagnetism in SnO by Fe doping.Phys.Rev.B, 2005, 72:054402.[26] Gopinadhan K, Pandya D K, Kashyap S C, et al.Cobalt-substituted SnO2 thin films: A transparent ferromagnetic semiconductor.J.Appl.Phys., 2006, 99:126106.[27] Bouaine A, Brihi N, Schmerber G, et al.Structur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o-doped SnO2 powders synthesized by the coprecipitation technique.J.Phys.Chem.C, 2007, 111:2924-2928.[28] Rahman G, Garcia-Suarez V M, Hong S C.Vacancy-induced magnetism in SnO2: A density functional study.Phys.Rev.B, 2008, 78:184404.[29] Zhou W, Liu L J, Wu P.Nonmagnetic impurities induced magnetism in SnO2.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09, 321:3356-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