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质监局局长质量兴省大会讲话
深入开展质量兴省活动 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张正国
(2011年9月8日)
尊敬的儒林省长、树平局长、俊清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在由我向大会报告我省“十一五”期间质量兴省活动开展情况。
一、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基本情况
(一)强化政府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兴省工作,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活动方案,把质量振兴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检查、视察活动,有力推动质量兴省活动深入开展。国家质检总局始终关注并支持我省质量兴省工作,与省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在品牌培育创建、标准化战略推进、进出口检验检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全面有力的支持。各成员单位切实发挥规划、引导、监督、服务职能,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全省各地均相继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区、质量兴业、质量兴企等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二)强化以质取胜,不断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一是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实现大幅跃升。2010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92.4%,比2005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87.6%,比2005年提高4.9个百分点;质量损失率控制在0.12%以内,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国家公布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1.10,全国排名第16位。
二是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培育中国名牌产品27个,地理标志产品36个,驰名商标51件,一大批企业产品获得吉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质量管理奖、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了汽车城、石化城、医药城、矿泉城、换热器城等众多产业集群,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参与配套生产,实现了共赢发展。2010年,全省名牌产品销售额达到1896.8亿元,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加大对在建工程质量的执法检查力度,全省各类竣工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显著提升;旅游、交通、商贸、邮政等服务业顾客满意度逐步提高;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成为全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典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7%,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组织制修订地方标准753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28项,9项标准成果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2户,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13个,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603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621项,210户耗能万吨以上重点企业实现节能量化达标。建设了一批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和省级质检中心,完成科研项目78项、国家级技改项目41项,其中5项获得省部级表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五是质量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推行主动监测制度、质量安全巡视制度、明察暗访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实现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建立省、市、县三级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全面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评价工作,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方针和区域性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兴市绩效考核标准》,实施质量兴省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奖励机制。
(三)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一是确保食品安全。各级政府把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餐饮消费等环节,落实卫生、农业、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的责任,建立区域监管责任制、购销台账和索证索票等制度,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加大监督抽查和检查力度,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二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落实特种设备辖区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区域,确定关键环节,规范监察程序,对重点场所、重点 单位、重点设备持续开展安全监察,按照“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的要求,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2010年全省特种设备检验率达到98.1%,万台死亡率降至0.64。
三是确保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质量和安全年活动、质量提升活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工程建设、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的质量安全,全面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确保经济健康运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四)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培训,促进企业提高质量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与主流媒体建立宣传互动机制,全方位、多角度跟踪报道和宣传质量兴省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坚持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日”和“全国质量月”等大型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质量兴省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名优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增强质量意识。
回顾我省质量兴省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一是个别地方职能部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得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二是部分基层单位监管力量、装备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需要进一步强化;三是质量兴省活动的考核奖惩机制还需要继续完善;四是一些中小企业 的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还相对淡薄,质量管理基础还不够扎实。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十二五”质量兴省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快速发展期。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做出了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的重要部署,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和谐吉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围绕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巩固深化质量兴省活动成果,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一)抓好五个加强,夯实质量基础。一是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把质量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以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大质量工作机制。二是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三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并不断壮大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和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不断加强市、县级质检机构建设。四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质量问题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惩质量违法违规行为。五是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失信企业惩戒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
(二)实施两大战略,致力质量提升。一是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特色资源产业、战略新兴产 业、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完善品牌战略推进机制、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创新机制、约束机制等五大保障机制,打造工业品牌、农业品牌、服务业品牌、传统品牌、特色品牌等五大优势品牌,努力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建设特色农业、工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五大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提升、标准化主体培育、标准化示范引领、标准化试点示范、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努力提升标准化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实现三个促进,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加强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领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技术规范,确保工程质量。二是促进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努力提高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教育培训、旅游、电信、医疗卫生、商贸企业等服务业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三是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以计量检测体系为保障,加强综合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生态吉林”。
同志们,深入开展质量兴省活动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儒林省长和树平局长讲话的要求,切实履职尽责,为建设质量强省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质量兴省工作总结范文
继往开来再谱新章
——海南省政府召开全省质量兴省工作会议,全面总结过去5年质量兴省工作,确立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基本思路。
■本刊记者 赖祯国
5月25日下午,海南省政府在省政府会议楼召开全省质量兴省工作会议。像这样的工作会议,往年也都例行召开,但今年相对前四年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按照当初对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工作规划,时至今年即为全面工作的一个阶段,是对5年质量兴省工作走过的历程来一次大检阅的时候,同时, 质量兴省工作下一阶段深如何入推进,如何因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进行系统布局等,都显得尤为迫切。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赋予了这次会议特殊的使命。半天的会期虽短,但内容十分丰富,会议对5年来的质量兴省工作做了客观、全面的总结,对当前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在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做了现场和书面交流,同时确立了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的基本思路。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
过去五年质量兴省工作取得的七大显著成绩
一、探索质量兴省工作模式,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五年来,建立健全了各级政府质量兴省工作责任制和质量兴省工作联动机制,成立了25个部门组成的省质量兴省工作领导小组,18个市县全部开展质量兴市(县)工作,省财政共投入质量兴省的经费23692.79万元,相当部分市县将质量兴市(县)工作经费纳入预算,质量兴省工作在组织、制度和经费上得到保障。
二、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既定目标得以实现。我省百户重点企业工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89.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生产领域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81.6%,其中重点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2.8%,分别比2004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之初提高了2.1和4.9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7.1%,提高了4.4%;2009年出口工业产品无一被退运,出口食品农产品合格率连续保持在99.7%以上;3个产品取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8家企业被授予“海南省质量奖”,培育了5个中国名牌产品,116个有效期内的海南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3件,海南省著名商标117件,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竣工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均为100%,有158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质样板工程(绿岛杯),6项工程获得“鲁班奖”,公路和水运工程竣工质量、安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85%以上,全省列入养护的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70%以上。26个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型企业制定了33项服务质量公约和对外承诺书,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全省备案有效的企业产品标准2123项,发布特色食品地方标准23项、农业标准148项,产品采用标准覆盖率超过98%;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3个、省级示范区12个,国家级和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提前完成预期目标,312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农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累计产值达55亿元。实现了食品质量、药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保障目标,餐饮消费达到县城以上城市餐饮经营单位3个100%、1个95%的工作目标。建立了省、市县和乡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流动服务站225个,通过5年基础建设,各部门检验能力大大加强,基本可以覆盖与我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相关的重要产品。
三、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全省共完成了12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共82458亩无公害果菜的环境监测,为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试点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人
居环境。45个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显示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划定的29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均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的要求,城市清洁水源享有率达到97%。建立健全口岸疫情疫病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基本无重大疫情疫病发生。通过开展污染整治,一级保护区全部关闭排污口,二级保护区绝大部分实现治理达标排放的目标。
四、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产业结构持续得到优化。五年来,对6个重大项目开展了节能评估审查工作,对全省冶炼废钢铁的3家企业实施重组整合,拆除了11套落后的炼钢设备,淘汰立窑水泥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对17家制糖企业进行减排技术改造,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中的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这段时期,首次出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指标双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0.2%、14.8%,万元GDP能耗下降1%。
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质量管理基础不断得到夯实。五年来,全省2431家企业深入开展“质量兴企”活动,940家工业企业与政府部门进行质量安全共建,通过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实施名牌战略,设立质量奖项,加强质量培训教育等多种举措,切实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至2009年底,全省916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等相关认证,比2004年的466家增长了96.57%;累计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949家。
六、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5年来,全省共安排重点科技项目41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6项,有69个项目和44个产品被认定海南省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全省企业共有20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各级科技计划,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5项,火炬计划项目32项,星火计划项目94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2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8项。2009年,仅通过国家新标准认定的31家高新技术企业就承担了36个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了73个专利、新药证书或临床批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通过科技项目资助、科技奖励、落实优惠政策等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和推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七、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兴省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5年来,共开展“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兴商” 和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50多次,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户外视频等舆论载体,广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和商品识真辨假知识,营造出全社会重视质量、人人为质量兴省做贡献的氛围。组织各类质量教育培训约70多期,共10000多人次接受培训,举办了4届海南省高层质量论坛,征集交流的论文300篇。全省目前共有2800多个QC小组正常开展活动,发表成果200多个。
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的总体目标
技术能力方面:建立基本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检验检测体系,产品标准覆盖率、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产品质量方面:百户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保持90%以上,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居全国前列;优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率应稳定在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执行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优势产品和重点出口产品采标率达到90%以上;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工程质量方面: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竣工工程质量100%合格并通过竣工验收备案,其中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公路路网管理达到
路况良好、路容整洁、生态优良,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85%以上,全省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70%以上。
服务质量方面:旅游、商贸、交通、金融、保险、通信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
环境质量方面: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绿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5%。
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将实施的十大工程
一、质量兴企工程。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质量兴省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园、质量兴业等活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加强质量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的档次和水平,争创国内一流品牌,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完善激励机制,重启质量奖励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快质量创新步伐,努力在重点领域重点培育出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推动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形成商品化、产业化,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消灭无标生产现象。
二、低碳经济工程。构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加大节水、节能、节煤等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力度,制定出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废弃产品回收和再利用、替代能源、农村沼气利用等一批节能减排标准,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致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管理、计量标准体系。加强对电器等用能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鼓励企业进行节能产品认证,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评估、认证等服务活动。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下大力气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能源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三、健全标准体系助推产业升级工程。抓好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完成20-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总结和推广三亚市、海汽运输集团、海南邮政物流、龙泉集团等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带动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力争重点服务行业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或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的企业达到100家。继续抓好第六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力争10家示范点开展HACCP等体系认证工作。积极推行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三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专营市场,实现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四、质量诚信工程。加强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商务、工商、旅游、质监、检验检疫、宣传、工信等部门要协调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化平台,逐步完善对企业财务失信、质量失信、债务失信行为的通报和惩罚机制。要努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建设,督促企业主动建立起缺陷产品召回和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制度,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做到诚信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五、质量安全工程。全面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加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全面开展药品批准文号清查和再注册工作,积极推广农村药品配送制度,定期发布药品质量公告,严防死守保障药品质量安全。重点整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扩大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保证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达标。努力实现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提高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反应和能力。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
检测工作,力争上市销售产品100%可追溯。不断完善质量安全应急救援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六、市场有序化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对食品、建筑钢筋、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执法打假工作,严厉查处涉及质量安全的大要案件,不断探索扩宽对水、电、气、油、话等涉及广大群众消费利益质量、计量违法行为的执法打假领域。继续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证后监管力度,重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结合“3.15”活动,继续组织化肥、农药等名优农资产品送货下乡活动,把产品质量监督和农资专项执法打假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12315和12365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建设,积极受理并认真落实产品质量申诉调解工作。通过努力,在全省范围内消除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
七、质量管理基础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质量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重要内容,普及到中小学校、农村和厂矿企业。广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倡导“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观念,建设企业优秀质量文化。加强质量管理执业资格考试审查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高层质量管理人才,提高企业质量水平。同时,进一步开展质量诚信宣传,不断深化“质量关乎你我他、诚信建设靠大家”活动,继续组织举办“质量诚信”高层论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营造质量兴省工作氛围。
八、安居畅行工程。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和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工程建设质量的制度保障,提高监理、检查、施工图审查服务质量。加快工程质量诚信信息网平台建设,健全诚信体系,强化工程质量不良记录管理,进一步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推动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加强交通建设市场的监管,加大对监理企业和监理项目进行监督的工作力度,及时完善更新监理管理系统。强化道路运输企业日常监管工作,严格实行运输服务标准,做好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的考核工作,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积极在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事业单位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力争骨干企业全部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九、生态保护工程。要坚持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原则,抓紧制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规划,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实施蓝天碧水和绿化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对全部新建设项目竣工进行环评验收,保护我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要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染废物排放总量, 力争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监测河段、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
十、顾客满意工程。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抓紧制定提升服务质量的发展规划, 积极引导提升服务质量,加快促使服务业成为促进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重点服务行业要积极贯彻实施GB/T19001标准,建立有效运行的服务质量体系,力争服务质量均基本达到国际标准。旅游、酒店业要广泛开展服务标准化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营造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游客满意的国际旅游环境。金融保险、邮政电信等服务行业加快制定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方案,着力提升顾客满意率。医疗卫生业要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交通运输业力争基本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服务多元化。商贸流通业通过全面开展诚信建设,建立起商贸企业诚信档案,引导规模以上百货商店、大型超市和品牌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篇:省长在全省质量工作大会讲话
郭
庚
茂
同
志
在全省质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0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一年来的质量工作,表彰获得2011省长质量奖的单位,研究分析当前质量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质量工作,动员全省上下统一认识,明确任务,进一步提升质量工作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刚才,建才同志宣读了省政府表彰决定,我们再一次向获奖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质量工作取得新成绩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把质量工作作为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省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大质量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并将质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质监、发改、财政、工信、住建、环保、卫生、药监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与行业协会加强合作,积极构建质量服务联盟,加快建设质量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形 1
成了紧密衔接、协调配合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工作合力。很多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全社会质量意识持续提高。总体上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二)政府职能作用日益增强。各级政府把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职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初步形成宏观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向全社会定期发布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成为社会公众了解产品质量状况的重要窗口。严格生产许可等市场准入制度。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为符合产业政策和发证条件的企业核发生产许可证10198张,注销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许可证2559张,496家企业因不符合发证条件而未予许可。发挥政府质量奖励的引导作用。去年有6家企业获得首届省长质量奖,其中许继电气、中信重工、云台山旅游和安阳钢铁4家企业今年又被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全省152个县(市、区)启动实施了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带动和激励了更多企业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品牌培育力度加大。累计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8个,居全国首位;创中国名牌产品61个、中国驰名商标72件,均居全国第7位;4家企业获得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三)质量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 2
可等基础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水平,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持续提高。标准化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涉及十大专业计量领域的计量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43个,18种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积极参与制定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际标准活动,参与承担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569项,其中单独承担278项;全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4296项,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稳定在80%左右。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全省累计建成质量检验检测技术机构295家,覆盖省市县三级和涵盖食品及工业产品质量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等各个门类的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形成。质量监管水平有效提升。严格实施计量认证和计量标准考核,依法设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30个,依法授权计量检定机构122个,1.2万多家企业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体系认证。积极推动质量信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质量信用奖惩制度和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扎实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项行动,集中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
(四)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我省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大中型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均得到较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方面:2010年全省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91.3%,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居全国第21位,比2008年上升6位。工程质量方面:全省受监工程主体结构合 3
格率、竣工验收工程合格率均为100%,没有发生大的工程质量事故,去年以来9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服务质量方面:民航、铁路、公路、通信网络、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制定服务业地方标准28项、培育省名牌企业23家。环境质量方面:去年各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达标率分别为94%和94.4%,二氧化硫、烟尘达标率均处于历史高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89.5%,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累计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我省质量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在思想观念上,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质量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还没有把质量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二是在总体质量水平上,质量工作基础还较薄弱,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偏少;一些企业质量诚信意识缺失,粗制滥造、制假售假等质量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影响市场消费信心;环境、工程、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在技术支撑上,质检机构发展滞后,先进检验检测手段不足,对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还存在检测空白点,特别是与传统优势产业、新兴先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及产业集聚区发展相配套的质量检测平台建 4
设严重滞后。四是在监管体制机制上,一些重要质量领域的部门监管职责还有待进一步理清,部门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责任追究等制度仍不完善,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尚未形成等。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 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力的综合反映,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博士提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当前,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总体水平,我国正在制定未来10年质量发展纲要。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展工书记明确指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质量问题尤其重要,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针对食品问题,展工同志专门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食品安全关,让广大群众吃上放心食品”。这些重要指示,是我们做好质量工作的重要指针。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
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奠基时期,人民群众对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质量工作比以往更为重要和紧迫。第一,这是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加快转型的时期,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封闭向集约、开放转变,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市场竞争正由“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质量越来越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晴雨表,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质量水平。第二,这是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反映在标准、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决定竞争力的最终因素是创造、知识产权和品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打质量牌已成为应对国际和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日前,国务院公布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只有质量工作做好了,才能对人才、资金、商品、技术、管理等要素产生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在国际和区域竞争中提升形象、扩大影响,从而有效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第三,这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所在。质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质量问题也随之增多,特别是今年以来发生的“瘦肉精”等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质量问题无小事,我们必须 6
进一步做好质量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努力为广大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提供保障。第四,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产品质量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近三年来,我国每年约有36%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每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达500多亿美元。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技术标准要求、认证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等。这不仅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很大损失,也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之后,先后有120个国家禁止进口中国奶粉。从我省情况看,出口企业也同样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我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提高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可见,提升质量是大势所趋、群众所盼、发展所需,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把质量工作作为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持之以恒地抓好。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质量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至上、创新驱动、以质取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健全质量工作机制为保障,7
持续推动质量立省战略深入实施,加快质量提升、品牌带动、标准引领“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企业质量管理、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社会质量诚信“四大体系”,推动质量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要把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一要提升宏观质量管理水平。宏观质量是一个地区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集中体现。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结合落实国家新时期质量发展纲要,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和相关领域加强质量工作的措施意见。要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进一步健全完善以产品质量合格率、产品伤害事故率、质量竞争力指数、顾客满意指数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要完善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质量管理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二要狠抓重点领域质量提升。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对总体质量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分类分层次开展质量对比提升等活动,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广泛传播、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普遍采用、支柱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要根据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和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促进服务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三 8
要严格实施准入制度。切实发挥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等准入制度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保障作用,尤其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和重要敏感进出口商品,要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工程。知名品牌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企业而言,品牌是信誉、是市场;对地区来讲,品牌是美誉度、竞争力。一要强化品牌意识。要加大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增强企业和全社会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努力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品牌创建的工作格局。二要加强政策引导。要抓紧研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品牌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将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该类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三要培育知名品牌。要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老字号”企业和产品的保护、开发等手段,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要积极扩大品牌创建领域,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服务品牌、区域品牌、文化品牌、技术品牌以及各个领域的工作品牌。四要搞好示范创建。产业集聚区是一个综合平台,各个部门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抓各自的典型。《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 9
区实施意见》已经印发,下一步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为手段,积极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活动,尽快培育一批区域特色突出、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块状集聚效应明显的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三)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工程。“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品牌和质量,就没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一要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要研究制定符合我省省情的标准化工作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快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研究同步、产品生产与标准制定同步、检测与标准实施同步,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要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推进我省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推行良好农业规范标准。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动我省优势技术或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二要加强标准化主体培育。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积极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努力使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主体。鼓励引导各地申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技术标准创新体系,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要加强技术标准服务支撑。要建立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整合 10
标准信息资源,加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四)加快构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一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二要严格企业质量管理。要以认证认可为手段,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以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严格落实售后服务责任,确保质量管理无盲区、无缝隙、无断层,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三要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行业骨干企业要将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输出,有效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要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鼓励制定高水平企业联盟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增强质量竞争力。
(五)加快构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质量技术检验检测既是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和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最近,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工 11
作,加快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请有关部门抓好落实。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加快构建检验检测平台体系。要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保障公共安全为核心,充分利用全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现有基础,统筹考虑产业发展规划及区域平台布局,积极构建统一开放、运转高效的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检验检测平台体系。二要着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重点围绕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制造业发展和重大公共安全,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保障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和风险研判能力,力争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使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本覆盖全省有检验检测需求的领域,基本满足批量、快速、准确检测和政府监管的需要。三要强化和拓展服务功能。要充分发挥设备、人员、技术等优势,大力开展面向社会和中小企业的质量检测、技术标准、风险预警、研发创新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努力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加快构建质量安全动态监管体系。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必须加强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一要加强风险预警。要全面开展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分析,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重大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要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产品质 12
量、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等各种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突发事件成功处置。二要强化过程管理。要严格监管生产企业,严把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质量关,监督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要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突出对涉及健康、安全、节能、环保产品的重点监督检查,科学确定监督抽查产品种类,对重点产品增加抽查频次,扩大监督抽查覆盖面。三要严格执法监管。要建立健全质量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要建立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企业诚信自律、协查互动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要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工程建设,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效能。要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经济环境。特别是对当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出问题,要重点整治、重点监管、重拳打击,以强有力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健康、用得放心。
(七)加快构建社会质量诚信体系。要以企业质量信用为重点,加紧建设社会质量诚信体系。一要完善征信机制。要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个人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记录制度,完善管理办法。二要建立信用平台。要搭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尽快 13
实现多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质量信用信息共享。三要健全信用评价制度。要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对质量信用好的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三、强化保障,创新机制,确保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创新机制,强化运作,狠抓落实,促进我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质量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一要按照大质量观的要求,不断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调节、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加快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监管链条。二要充分发挥省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各地也要及时调整充实质量工作领导机构,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三要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质监部门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各领域的牵头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守住各自关口,推动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
(二)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动力,也是破解质量发展难题、提升质量工作水平的动 14
力。一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重点在基础性、公益性、强制性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等质量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授名、授权、财政补贴奖励、购买服务等措施,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检测平台、标准建设、名牌培育等领域。二要探索创新质量管理体制。总的原则是整合资源、集约配置、有统有分、专统结合。要努力做到:第一,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中介服务相结合,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第二,质监部门的综合管理与专业部门的专业管理相结合,完善有统有分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第三,政府举办的检验检测机构与社会举办的检验检测机构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推进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系统内部整合、部门之间合作共享、社会检测资源互通共用。三要不断完善省长质量奖评选办法。要把注重质量技术标准和注重社会效果结合起来,把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和专家专业作用结合起来,合理确定有效期限,力争取得更好的综合效果。四要探索建立开放运作机制。质量领域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又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要把质量开放纳入我省对外开放总体部署,通过开放引进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全省质量工作水平;同时要健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为其他领域的开放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能力。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质监部门是做好质量工作的生力军,在质量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定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一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主动站位全局,把严格监管作为对企业、对公众最好的服务,以对发展、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质量监管服务工作。二要着力抓好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建好专业技术队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培养素质过硬、作风良好的工作队伍;要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质量执法水平。三要强化项目运作。要把各项工作谋划成能够实施和考核的项目,促进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对质量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基础性项目,要加强评估论证、建设监督和竣工验收,确保建好管好用好。
(四)搞好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做好质量工作,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质量关系人人,人人关心质量”的社会环境。一要大力培育质量文化,开展质量诚信教育,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增强企业和公众重视质量、关注质量的社会责任感。二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普及质量知识,引导全社会提高质量意识。三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加强舆论监督,严肃处理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以儆效尤。
同志们,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质量建设各项任务,不断提升我省质量总体水平,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质量至上强企兴省
姓名:刘培栋电话:
身份证:邮编:
电子邮箱:
质量至上强企兴省
——打造实力新园 共建美好安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强企,质量兴省的思想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追求。开展质量强企活动是夯实质量基础,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实施的有效举措,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具体体现。新园公司深入贯彻质量至上理念,以质量提升为宗旨,深入开展质量兴企工作,建立质量监控管理长效机制,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切入点,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新园公司始建于1993年,原隶属于淮北矿业集团,现为安徽省国资委直属企业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专业从事矿山输送和机械传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及煤矿设备的维修。拥有生产车间45000多平米,在册员工768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人,专门从事矿用机电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技改创新,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服 1
务。主要产品有:带式输送机、刮板运输机、耙斗装岩机、混凝土喷射机、无极绳绞车、井下架空乘人装臵、矿用梭车、减速机等设备及配件。附属产品有:金属锚杆、金属网、金属笆片、U型钢支架等矿山支护产品和水泥预制品。多项产品被淮北矿业集团定为内保产品。公司下属的机电维修厂和综采支架维修厂系淮北矿业集团定点维修单位。
新园公司始终坚持“质量强企”、“品牌兴企”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推行标准化、精细化作业方式,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得到提升。下设技术中心专业从事质量管理和矿用机电产品的开发、研究与设计。公司秉承“新园创新、行方思园”的企业理念和“团队、奉献、专业、合作”的企业精神。公司整体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实施6S管理,连续多年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单位”、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A级纳税信用单位”、“AA级资信企业”、“十强企业”等荣誉。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矿山机电技术进步、安全高效,促进矿山企业快速发展做贡献,致力于质量的提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质量强国”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突出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包含着质量、效益、安全、环保、民生、资源等丰富内涵,而质
量又与效益、安全、环保、民生等密切相关。“好”字当头,必然要求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这其中释放的信号也是要重视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好”,谈不上“强”。不重视质量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走质量强国之路,对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服务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有些产品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提升质量就是最大的节约和环保,维护质量安全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走质量强国之路,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毛主席、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都明确讲过“质量第一”的话。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温家
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都要求我们要加强产品质量工作,加强企业管理,以质量为基础,安全为底线,全面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以“质量兴省”为指导,促进安徽省跨越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成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维护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也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衡量一个省发展水平的不仅仅是资金、资源,更多的是省属主导企业的产品质量。
鉴于此,安徽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管控力度。作为下属国有企业,新园公司要全力配合、全面推进。目前,省质量工作覆盖各行各业、无处不在;质量管理涉及各个环节,无时不有。新园公司各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行好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推动质量管理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在资源共享、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方面凝聚合力、通力协作,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监管链条。此外,质检人员是质量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要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担当,敢抓敢管,以新园质量
管理为基点,推进省属质量工作的全面提升。
三、以“质量强企”为目标,勃发新园产品实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质量兴则企业兴,企业强则国家强。质量强企是质量强国的基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建设质量强国必须从质量强企做起。多年来,新园公司秉承着“质量第一”的原则,讲诚信,树品牌,创效益,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责任机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加强团队建设,夯实质量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与奉献,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素质高低。新园公司着眼于不同层次人员,制定不定的要求标准及努力方向,为优质质量建设夯实基础。
首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高层领导带头创新风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做好“领路人”。中层领导转变作风,奋发有为,奉献为民,做好“带路人”。
二、强化业务精通的管理团队。要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业务精通的管理团队十分重要。新园公司在对干部的培养,既注重前期的提拔,更注重后期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公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形成“岗位学习、集中培训、社会教育”的学习模式。联合宿州技师学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院校对中层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中层队
伍管理力量。
三、昂扬职工队伍。质量要提升,领导有谋略,还需要广大职工队伍来实现。新园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寓教于乐,增强员工质量意识。开展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手指口述、班前礼仪、技术创新等群众性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的技能素质,广大职工忠诚敬业、充满活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
(二)创新制度规范,强化管理模式
一、导入KPI绩效考核模式,质量与考核挂钩。打破同岗同酬的薪酬分配机制,能者上位,多劳多得,业绩与质量挂钩。
二、推进人才培训计划,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根据“以人为本”战略理念,组建人才梯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树立全员质量意识。
三、优质产品质量,升级产品品牌。坚持“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安全、优质、文明、高效、廉政、和谐”的管理方针,实现“品牌带动”效应,以品牌赢得信誉,以信誉开拓市场。
以“质量强企,质量兴省”为宗旨,发展中国特色质量文化、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共建美好安徽,是每个新园人的共同夙愿和追求。新园公司会以此次质量会议为契点,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做优做强,为打造百亿淮海、建设美好安徽贡献力量。
第五篇:(省站巡查)2010质监工作总结
楚州区2010年质监站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
感谢各位领导对我区质监工作的检查指导,在省住建厅,市、区住建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我站精心准备、周密部署,扎扎实实开展多项举措完成2010年质量监督工作。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工程质量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情况
我站依据国家及省市指定的有关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严格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管理,积极有效地对收件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及有关机构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有效监管抽查及巡查工作;协同墙改办整规办等部门参与全区建筑工程违法行为巡查。
我站今年新受监工程342项,面积156.03万m2,累计受监工程806项,面积 340.7万m2,竣工工程 162项,面积62.5万m2,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100%,推荐市级优质结构工程73项,无重大质量事故发生,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98%以上,监理覆盖率98%以上。
对已竣工的受监工程,我站均认真做好验收备案工作,做到有案可稽,有底可查。我站自年初以来,共组织过全区范围内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主体质量业务培训1次,建筑工程质量巡查及专项检查3次,接受省市质监站业务培训4次。全年建筑无重大质量事故。
二、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
我站把建筑节能工作列入今年的监督工作重点,贯彻执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外墙、屋面、门窗、玻璃等是否符合节能要求的监督检查。同时将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作为竣工验收备案的重要条件之一,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也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对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的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的工程项目的参见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我站采取约谈制度,增设公示栏,对相关责任单位的行为进行公示警示,责令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整改。2010全年共发出警示函3份,对规范参建责任主体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威慑和约束。
三、主要原材料抽样检测情况
建筑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数,为了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我站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率先建立建筑原材料(钢筋、防水材料、塑料管材及管件、建筑涂料、外贴面砖)备案制度,有效的促进建材市场规范化。
四、开展创优治劣工作情况
2010年全年,我辖区共推荐市级优质结构工程73项,优质结构申报率为32%,其中如意里小区成功申报国家文明示范工地。
我站积极组织巡查及专项检查工作,根据年初工作计划,结合我区工程现状,我站加大对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市场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责任,不断规范其质量行为。结合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既查工程实体质量状况,又查市场主体的质量行为;既查施工企业,又查设计、监理及建设单位。针对一些监理企业制度不健全,总监负责制不落实,监理人员素质不高,关键部位、关键工序“旁而不站,站而不监,监而不管,管而不严”等问题,我站已组织开展了工程监理专项检查,对因监理企业未能履行质量责任而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并作为不良记录在案予以公示。经过此次专项检查,共发现问题134条,不良行为记录3条,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形成通报文件,对参建责任主体单位行为质量和工程实体中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签发了整改通知书,要求责任单位认真整改。
此外,我站还组织了钢筋专项巡查等一系列的巡查抽查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定期、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瘦身钢筋以及砼浇筑情况,有效的威慑了参建各方的违章违规行为,提高了现场工程实体质量监管水平和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程》贯彻实施情况主要经验和做法 1 开展的基本情况
自2010年1月1日以来,我市分户验收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共验收住宅141项,5311套,面积568000平方米,质量责任主体(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第一次验收合格率为85%,全年住宅工程投诉15起,投诉率为0.28%。监督验收合格率100%。分户验收的建筑面积占整个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建筑面积的100%。
在全面贯彻实施《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则》要求验收的内容中,我是特别对以下几点工作列为验收的重点:
(1)房屋空尺寸的量测;
(2)屋面蓄(淋)水、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房间的蓄水、外墙(窗)淋水试验;
(3)楼、地面、墙面裂缝、空鼓情况检查;(4)给排水工程管道渗漏,电气工程配件质量检查。2 我区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的具体做法、明显特色
具体做法
在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进行:(1)工程已完成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工作量;(2)所含(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验收合格;(3)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完整;(4)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均符合要求;(5)有关安全和功能的监测资料完整;(6)施工单位已提交工程竣工报告。
在工程建设单位进行住宅工程验收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根据工程特点制定验收方案;(2)配备好验收所需的检测仪器和工具,做好有防水要求房间的蓄水、外窗的淋水试验的准备工作;(3)施工单位应在室内地面,墙面上标示出暗埋水电管线走向区域和室内空间尺寸测量的控制点、线及配电控制箱内电气回路标识等。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程序:
(1)按照分户验收的要求,根据工程体量,成立数个分户验收组,并依据要求做好分户验收前的准备工作;(2)分户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应及时填写、签认《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每户验收过程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分户或公共部位检查单元,检查小组应对不符合要求部位及时标注并记录;(4)单位工程通过分户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填写《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汇总表》。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核查工作予以监督,经监督验收合格后的住宅工程,方能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在单位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时,发现验收条件不符合相关规定,分户验收记录内容不真实或存在影响主要使用功能的严重质量问题时,应终止验收,责令整改,符合要求后由建设单位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明显特色
(1)制度引导、规范操作(2)仪器齐全、数据准确(3)实施一户一证制度
(4)规范工程分户验收质量验收技术人员职业道德(5)在新楚州报等新闻媒体对分户验收工作进行舆论宣传 3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意见与建议等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自2007年1月1日实施以来已经进行了近四年的时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全面贯彻执行《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则》,并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深一步地支持和理解;
(2)组织更多的宣贯和培训活动,让参建主体责任人,工程技术负责人和实施人员,更加贯彻理解规则条文,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做好这项工作;
(3)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和执法检查力度,开展专项检查行动,有效规范责任主体人员的质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