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皖政办〔2007〕53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53号 【发布日期】2007-08-24 【生效日期】2007-08-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
(皖政办〔2007〕5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不断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
二、目标任务
经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一)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得到普及,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省辖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
(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大中型工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性合格,商品住宅工程合格率达99%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合格率达95%以上,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三)服务质量明显改进。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求,重点服务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四)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争创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国家免检产品13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8个, 驰名商标3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中国出口名牌15个。安徽名牌产品90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800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400个,安徽出口名牌100个。积极推动建设工程、服务行业开展创优活动。
(五)技术支撑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10个,省级中心或重点实验室40个,制订、修订地方农业标准500项,建立1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5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5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国际与国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标准得到普遍推广,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比较完善,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
(六)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严重的区域、市场、产品得到有效整治,基本清除区域性质量问题和规模性造假现象。完善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形成打假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
市、县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工作,以质量振兴为己任,调动和组织各行各业围绕《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积极推进以提高质量、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县)活动。要把“质量兴市(县)”与落实国家和省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以及打假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质量兴市(县)活动。
(二)全面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1.工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走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使制造业成为推动质量兴省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煤化工、冶金、水泥、建筑业等重点行业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推广普及与实施应用,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展放心农资活动,加快农业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的监管能力。全省主要“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产地环境基本实现无害化,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3.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积极推进质量兴企活动。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重点企业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大对检测工作经费的投入,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大型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型企业80%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一批小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式创新,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3.争创名牌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注重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使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1.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市场主体质量信用监督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产品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缺陷商品召回制度、质量保险制度和商品市场质量管理机制、问题商品追溯机制和商品消费预警与维权机制,严格商品经销者进货检查验收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商品质量问题处理程序和现代化商品质量监控网络。对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或存在致命缺陷的生产企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2.健全工程项目和设备监理制度。在建筑、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成套设备推广设备监理制度。
3.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服务质量的各项标准和规范,健全服务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积极开展窗口单位达标、创优、服务竞赛等活动,加大服务消费维权力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国家和省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市级实验室为骨干、县级检测力量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为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对质量工作的推动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中介组织行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5.强化安全监管。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建筑工程安全、旅游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旅游交通、大型游乐设施、重大聚集性活动、重大危险源、重点场所、重大事故隐患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安全监控和安全保护措施的管理,健全安全监察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深入开展打假治劣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全面推进辖区打假工作责任制。落实打假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结合区域打假工作实际,建立以县(区)为重点,区域划分合理,责任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共管、严格奖惩兑现的辖区打假责任体系,确保不出现区域性造假现象。
2.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犯罪活动。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为重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日用消费品、农资、汽车及零部件、成品油、钢材、装潢装饰材料等重要物资的检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优化市场经济秩序。
3.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以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质量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专项行动与日常打假相结合,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重点整治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使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明显遏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成效显著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鼓励企业改进质量、优化管理、提升价值,走卓越绩效之路。将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必需的经费纳入省质监局部门预算统筹考虑,各市可视财力状况对本地开展质量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
(四)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工商局、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负责质量兴省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结合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集中对质量兴省活动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 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质量兴省活动中来。
五、实施步骤
质量兴省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开展质量兴省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全面启动质量兴省工作。初步建立质量兴省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
(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企业普遍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各地、各部门对质量兴市(县)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报告实施进展情况。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对各有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工作,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并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省政府将对在质量兴省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11月1日前报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皖政办〔2006〕80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80号 【发布日期】2006-11-24 【生效日期】2006-11-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皖政办〔2006〕8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以工代赈投入,包括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实物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和地方各级配套的以工代赈资金投入。
第三条第三条 以工代赈投入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适当扶持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第四条第四条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有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县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小流域治理以及按照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以工代赈的管理工作。
以工代赈工作实行省直接管理到县(市、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助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督促检查以工代赈工作。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包括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和专项建设规划。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编制本地区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规划项目库,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全省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并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七条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于每年11月底前,从以工代赈规划项目库中选取前期工作完备、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编制下一以工代赈建议计划,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各县(市、区)报送的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后,编制本省以工代赈建议计划,于每年年底前报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八条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30个工作日内,下达全省以工代赈计划。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省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1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转达到项目建设单位及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并报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九条第九条 以工代赈计划经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下达后,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调整。遇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条第十条 以工代赈按照建设程序从项目前期工作到项目实施、项目建成管护等实行项目全程管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以工代赈投入资金在3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 3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实行分级审批。以工代赈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下项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批;100万元及以上项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国家或者省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者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省以工代赈计划安排的项目,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经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投资量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应当进行初步设计或者施工图设计。
前款规定的实施方案或设计方案,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查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工程设计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以工代赈投入资金在3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推行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对以工代赈项目需求量大、规格品种统一的水泥、沥青、钢材等物资,可以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统一招标采购。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小型以工代赈项目,由建设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参加工程建设,并及时、足额支付劳务报酬。
严禁克扣和拖欠农民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劳务报酬。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项目竣工后,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本级财政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国家和省审批的以工代赈项目竣工后,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验收,或者委托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验收。
以工代赈项目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当建立项目使用运行的后期维护管理制度,制定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交付使用时,建设单位应当设立永久性标识牌,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资金规模和来源、受益范围、管理单位、施工单位、建设时间等。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下达的以工代赈资金规模,结合各县(市、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自然和经济社会状况、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上一以工代赈计划执行等情况,提出落实到县(市、区)的资金分配计划,经商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扶贫机构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以工代赈计划确定的项目下达到县(市、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资金分配计划,及时将以工代赈资金拨付到县(市、区)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扶贫资金管理的规定执行。
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以工代赈资金拨付到项目建设单位,并按照《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实行报账制管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的劳务报酬总量控制在以工代赈投入资金的10%左右,发放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
以工代赈项目的管理费,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随同以工代赈计划分解下达到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专项用于以工代赈项目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筹措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并与国家以工代赈资金统筹使用和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监督检查制度,重点对以工代赈计划执行、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质量、劳务报酬支付和财务状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全程管理,定期督促检查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劳务报酬支付等情况。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以工代赈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每年对全省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对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稽察。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计划内容在部门网站公告。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接到省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10个工作日内,将本行政区域内以工代赈项目情况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告,同时组织乡(镇)、村两级进行公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编制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季度报表,并于每年7月上旬对上一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形成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季度报表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及时报送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对检查、审计中发现以工代赈项目不符合规定或者效益欠佳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成有关单位及时纠正,限期提出整改意见,暂停安排有关以工代赈项目;对拖欠、截留、挥霍、挤占或者骗取、贪污、挪用以工代赈资金的,责令限期改正,如数追缴有关资金,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规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信访听证暂行办法(皖政办〔2005〕68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5〕68号 【发布日期】2005-12-29 【生效日期】2005-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信访听证暂行办法
(皖政办〔2005〕6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信访听证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安徽省信访听证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关信访听证工作,公开、公正、及时地处理信访事项,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行政机关处理的信访事项听证。
第三条行政机关在办理、复查或复核信访事项过程中,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
信访听证以会议的形式,通过陈述、质证、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找准适用依据,议定处理意见。
第四条信访听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开透明、公正合理;
(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三)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
第五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信访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第二章听证范围
第六条下列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
(一)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群众关注,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在执行法律、政策上有不同理解的;
(二)诉求的信访事项系法律、法规、政策边缘性问题的;
(三)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未做规定,没有明确的适用法律、法规、政策的;
(四)涉及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访事项,需要多个有权处理机关共同研究协调处理的;
(五)受理机关与信访人意见分歧或对法律、法规、政策理解有误,导致信访事项久拖不决的;
(六)多次联名信访或可能出现越级集体上访苗头,需要及时化解矛盾的;
(七)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信访事项。
第七条行政机关在办理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信访事项过程中,应当告知信访人可以申请听证。
第八条属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信访事项,信访人申请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举行听证。
属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信访事项,信访人未申请听证的,或者不属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信访事项,信访人申请听证的,是否举行听证,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九条信访人申请听证的,应当在信访事项处理过程中提出。
第十条对已经通过诉讼、行政复议和仲裁等法定途径处理的信访事项,不举行信访听证。
第三章听证人员和听证参加人
第十一条信访听证人员包括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
信访事项承办人不得担任信访听证人员。
第十二条听证主持人由行政机关负责人指定,主持听证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确定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二)决定听证是否公开举行;
(三)决定听证参加人;
(四)决定听证员、记录员的回避;
(五)决定听证的延期、中止、终止;
(六)维持听证秩序,制止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
(七)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三条听证员由举行听证的行政机关根据信访事项的具体情况,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有关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法律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其他社会人士担任。
听证员一般为4―10人双数组成。
第十四条记录员由听证主持人确定,一般为2人。
第十五条听证参加人包括信访人及其代理人、信访事项承办人、与信访事项有关的第三人、证人和鉴定人员。
信访事项承办人包括作出原处理意见、原复查意见的承办人以及正在进行调查处理或者复查、复核的承办人。
第十六条信访人应当亲自参加听证。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听证的,可以委托1―2名代理人参加听证。
信访人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应当在举行听证会前,提交委托书,委托书应载明委托事项及代理权限。
集体上访事项举行听证的,按《信访条例》规定选派5人以下代表参加。
第十七条信访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
(一)有权申请与信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回避;
(二)有权对信访事项涉及的事实和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
(三)有权对信访事项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并对自己主张的权益举证;
(四)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参加听证会;
(五)如实陈述信访事实和回答听证主持人的提问;
(六)遵守听证会纪律,服从听证决定的事项。
第十八条举行公开听证的,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信访人的亲属、邻居、同事等人员可以到场旁听。
第四章听证程序
第十九条听证主持人在了解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出席情况后,宣布听证会开始,宣布听证会纪律,宣布听证信访事项,宣布参加听证组成人员情况,询问信访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对不公开听证的信访事项宣布不公开听证的理由。
第二十条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访人进行信访事项陈述,并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二)信访事项承办人陈述信访事项办理(复查)情况,提出处理信访问题的法律、政策依据及处理意见;
(三)听证参加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四)信访事项承办人就有争议的事实、依据、处理意见进行答辩;
(五)信访人作最后陈述;
(六)信访事项承办人作最后陈述;
(七)听证员发表意见;
(八)合议;
(九)宣布听证结论。
第二十一条合议时,听证人员避开其他人员就相关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及对信访事项的处理进行合议。听证主持人、听证员有意见分歧的,应当进行表决,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听证结论;少数人的意见应当写入笔录。合议笔录由听证主持人、听证员签名。
第二十二条当场宣布听证结论的,听证举行机关在7日内将书面听证结论送达信访事项承办人、信访事项当事人。
第二十三条对特别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合议时难以形成听证结论的,应呈报本机关负责人集体研究决定。
第二十四条听证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形之一的,听证主持人可以作出中止或延期举行听证的决定:
(一)信访事项当事人申请回避,听证不能继续举行的;
(二)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需要重新鉴定、勘验的;
(三)信访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继续参加听证的;
(四)听证过程中,信访人扰乱听证秩序,不听劝阻,致使听证不能正常进行的;
(五)出现其他可以中止或延期听证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中止听证的情形消除后,听证主持人应当及时恢复听证。
第二十六条听证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听证:
(一)信访人撤回信访事项或听证申请的;
(二)信访人未按时参加听证,且事先未说明理由,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许可中途退出听证的;
(三)信访的公民死亡或者信访的法人或组织被撤销、解散的;
(四)出现其他需要终止听证的。
第二十七条听证记录员应当将听证会的全部活动制作听证笔录,由听证主持人、听证人员分别签名或盖章。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应在听证笔录中予以载明。
听证资料(包括听证笔录、录音、录像、摄影和信访事项承办单位及信访人提供的有关证据)由举行听证机关立卷归档。
第二十八条听证会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依据听证情况及时写出听证报告。听证报告应写明以下内容:
(一)听证事由;
(二)听证主持人和参加听证会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听证的时间、地点;
(四)听证的简要经过;
(五)听证事实、证据及处理意见;
(六)听证结论。
第二十九条听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信访事项办理、复查、复核期限内。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条信访人不承担听证费用。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信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皖政办〔2008〕41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8〕41号 【发布日期】2008-08-12 【生效日期】2008-08-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
(皖政办〔2008〕4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制定的《安徽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八月十二日
安徽省“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方案
(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努力实现到2010年全省1/6的行政村建有标准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把体育设施建到农民身边,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
(二)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全省要完成4000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二、实施范围和原则
(一)按照“十一五”期间整体布局,项目实施范围是:从2007至2010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体育局联合确定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
(二)项目遴选原则:一是以改扩建为主。为了节约投资,尽可能与所在地的学校、文化站、室外电影放映场等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扩建,以发挥更大效益。二是项目选择在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建设用地条件有保证,经济条件较好,群众体育积极性较高,有体育组织和体育骨干,体育设施管理、维护能力强的行政村,以保证项目按期完成。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项目建设内容。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二)项目建设标准。混凝土篮球场由各项目行政村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
四、资金安排
(一)投资规模:每个项目投入为30000元。其中器材资金投入10000元,由省体育局负责统一采购配备1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场地建设20000元。
(二)投资比例:每个项目所需资金国家、省、市(县)按5∶3∶2比例安排,即国家投入1.5万元,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配套9000元,市(县)配套6000元。
(三)资金下达步骤:国家、省资金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体育局分别以不同的渠道下拔到各项目市、县。各地场地建好后,由省体育局负责器材配送和安装。
五、实施步骤
(一)2007年和2008年已确定的项目。
1.2008年8月底前完成2007年和2008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实施动员和确认工作。
2.2008年8月至12月为工程实施阶段。各布点行政村应于12月底完成场地建设,逾期未完工或完工后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将取消项目资格。
各市体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对完工场地进行初检,于11月20日前将初检合格的竣工场地照片(需与拟建场地照片有相同的参照物,两张照片能反映出在同一地点)材料上报省财政厅、省体育局和省发展改革委。由省里进行审查、抽检。
12月开始器材安装。省体育局对场地验收合格的单位配送和安装器材。器材安装于12月底前完成,由中标方运输到指定地点并指导安装,项目单位负责安装健身器材所必须的水泥沙石及基础施工。
3.2009年1月为工程验收总结阶段。各市负责工程的检查验收,并于2008年12月底前汇总本市试点项目情况总结报告(包括检查验收、经费配套、建设管理等试点经验),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形式报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体育局。省里统一组织抽查验收。
(二)2009年和2010年项目申报。
关于2009年和2010年农民健身工程项目申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三部委的通知(发改办〔2008〕821号)和省有关文件要求组织申报,项目选择要按照本《方案》第二条第二款的原则遴选项目。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由申请单位(行政村)填报《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申请表》,加盖公章,并提供拟建场地照片。
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体育局联合申报并提出项目建设方案,内容包括:项目个数和选址、配套资金、资金来源(资金承诺证明)、实施进度等。
各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体育局在对申报单位应具备条件、拟建项目及配套资金等前期工作基本落实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并联合上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和省体育局。具体申报时间另行通知。
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农民体育建身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体育设施条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体育基本权益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对各乡镇的考核内容。各乡镇(区)要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村镇评比范畴。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地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资金使用监督审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推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区、镇、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二)各级发展改革、财政、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发展改革部门主要是做好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体育部门主要是做好项目的招标、实施和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主要是项目资金的筹集、拨付和管理等工作。
(三)坚持统筹发展。以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在健身场地、体育组织、骨干队伍、体育活动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大力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形成农村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等统筹发展和综合利用。
(四)改革推进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出现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努力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实施对象上,对符合建设条件、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职责的行政村,优先考虑。对尚未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要积极创造条件,迎头赶上,不拖后腿。从工作机制上,实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成片推进,广泛发动社会、企业、个人参与支持农村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建设。鼓励基层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造,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之路。
(五)加强项目管理。各项目县和项目单位要按照基本建设和招投标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项目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
(六)建立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体育工作的考核办法,把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实施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抓手,纳入乡镇级体育工作考核的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工作评估体系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和汇总实施进展情况,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省市体育行政部门要经常组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情况的检查,对实施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皖政办〔2007〕53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质量兴省活动实施方案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不断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品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
二、目标任务
经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一)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明显提。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得到普及,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推广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质量损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龟甲规定标准,省辖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
(二)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大中型工程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性合格,商品住宅工程合格率达99%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和公共建筑工程合格率95%以上,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三)服务质量明显改进。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商业、旅游、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求,重点服务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四)品牌战略全面实施。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争创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国家免检产品13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8个,驰名商标3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中国出口名牌15个。安徽名牌90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800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400个,安徽出口名牌100个。积极推动建设工程、服务行业开展创优活动。
(五)技术支撑与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10个,省级中心或重点实验室40个,制订、修订地方农业标准500项,建立12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扶持5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5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国际与国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标准得到普遍推广,列入国家强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5%以上,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比较完善,中小型企业计量体系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计量校准服务体系。
(六)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严重的区域、市场、产品得到有效整治,基本清除区域性质量问题和规模性造假现象。完善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形成达假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
市、县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工作,以质量振兴为已任,调动和组织各行各业围绕《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积极推进以提高质量、振兴经济、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县)活动。要把“质量兴市(县)”与落实国家和省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以及打假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质量兴市(县)活动。
(二)全面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1、工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走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一提高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加大资源整和和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使制造业成为推动质量兴省的重要力量。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煤化工、冶金、水泥、建筑业等重点行业质量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大力打颤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农业。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推广普及与实施应用,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展放心农资活动,加快农业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的监管能力。全省主要“菜篮子”、“米袋子”产品产地环境基本实现无害化,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3、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积极推进质量兴企业活动。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重点企业要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大对检测工作经费的投入,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历年和方法,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大型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型企业80%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一批小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式创新,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3、争创名牌产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注重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使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1、加快质量成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实施市场主体信用监督和质量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产品质量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缺陷商品召回制度、质量保险制度和商品市场质量管理机制、问题商品追溯机制和商品消费预警与维权机制,严格商品经销者进货检查验收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商品质量问题处理程序和现代化商品质量监控网络。对产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人身安全或存在致命缺陷的生产企业,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2、健全工程项目和设备监理制度。在建筑、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中的成套设备推广设备监理制度。
3、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服务质量的各项标准和规范,健全服务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积极开展窗口单位达标、创优、服务竞赛等活动,加大服务消费维权力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国家和省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市级实验室为骨干、县级检测力量为基础的服务网络,为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对质量工作的推动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中介组织行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5、强化安全监管。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建筑工程安全、旅游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旅游交通、大型游乐设施、重大聚集性活动、重大危险源、重点场所、重大事故隐患和各种土法事件的安全监控和安全保护措施的管理,健全安全监察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设,提高安全监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深入开展达假治劣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全面推进辖区打假工作责任制。落实打假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结合区域打假工作实际,建立以县(区)为重点,区域划分合理,责任分工明确,上下齐抓共管、严格奖惩兑现的辖区打假责任体系,确保不出现区域性造假现象。
2、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犯罪活动。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为重点,认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日用消费品、农贸、汽车及零部件、成品油、钢材、装潢装饰材料等重要物资的检查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优化市场经济秩序。
3、建立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建立以打假责任制、预警监控机制、快速反映机制、质量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重点整治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使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明显遏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成效显著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鼓励企业改进质量、优化管理、提升价值,走卓越绩效之路。将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必需的经费纳入省质监局部门预算统筹考虑,各市可视财力状况对本地开展质量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
(四)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工商局、省卫生厅、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负责质量兴省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每体,结合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集中对质量兴省活动进行广泛动员和宣传,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质量兴省活动中来。
五、实施步骤
质量兴省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开展质量兴省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全面启动质量兴省工作。初步建立质量兴省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
(二)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企业普遍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各地、各部门对质量兴市(县)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报告实施进展情况。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对各有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工作,总结机关眼,改进不足,并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省政府将对在质量兴省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11月1日前报省质量兴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题词:经济管理 质量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检察院,省军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8月27日印发
共印172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