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2006年度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皖政办〔2006〕20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20号 【发布日期】2006-03-24 【生效日期】2006-03-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2006年度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
(皖政办〔2006〕20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将我省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省政府2006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安排7个方面29项重点工作,并明确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责任单位。现将《2006年度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责任单位要按照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和目标要求,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落实。牵头责任单位要切实担负起统筹协调的责任,主动与相关责任单位协商、研究重大问题;相关责任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配合,共同完成承担的任务。各地要对照省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完善工作措施,认真组织、扎实推进本地依法行政工作。省政府法制办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综合协调、情况交流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请各地、各部门于2006年12月31日前向省政府专题报告本地、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年终,省政府将把本工作安排确定的各项任务纳入依法行政工作目标考核。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2006年度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依法行政,省政府2006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安排7个方面29项重点工作。具体如下:
一、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促进跨越式发展
1?按照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立法,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立法,完善科学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结合公众提出的立法建议,做好安全生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行政执法监督、土地权益保护、企业工资支付、政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创造有利于安徽崛起的制度环境。(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2? 坚持走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推进政府立法民主化、科学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咨询员、信息员、立法公开以及调研、论证、听证等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立法,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增强法律规范的科学性。完善立法后评估制度,改进立法测评方法,加强新颁布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工作,提高法律规范的实施效果。(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二、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做好政府经济运行调节、工业生产和行业管理等职能机构的改革调整工作,增强政府区域经济调节职能。深化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管理、煤矿安全监管、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的研究,做好有关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调整工作。做好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宁国、庐江深化乡镇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适应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的要求,做好工商、地税等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基层机构编制调整工作。出台《安徽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做好相关贯彻实施工作。(由省编办会有关部门办理)
4? 按照“先易后难、自上而下、分步推进、稳慎处理”的要求,研究制定我省实施公务员法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好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由省人事厅办理)
5.完善各类市场监管制度,确保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研究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由省商务厅会同省物价局等有关部门办理)
6?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与规范,培育和发展行业组织与中介机构,促进“全民创业行动”深入开展。研究促进行业协会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制度和措施。(由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7?研究起草劳动保障监察、最低工资、工资支付等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就业和落实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由省劳动保障厅办理)
8?按照《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开展省级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工作。(由省财政厅办理)
9?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便公众获取、查阅政府信息。加快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和运用,逐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由省政府办公厅、省信息化办公室办理)
三、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0?继续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推进县级城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研究制定安徽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相关规定,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制度。(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编办办理)
11? 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执法依据并向社会公布。科学分解执法职权,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探索行政执法奖励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修改《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编办、省人事厅办理)
12.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研究制定安徽省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率先在行政处罚领域建立案卷评查制度,逐步建立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和执法文书的立卷归档制度。(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13? 建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研究制定安徽省行政执法主体公告办法,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坚决纠正没有合法依据而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行为。(由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办理)
14.完善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安徽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统一证件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由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15.加大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结合其任职岗位的具体职责进行上岗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发放行政执法证件。(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16.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政执法信息化管理水平。(由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四、积极探索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
17? 积极探索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行政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预防和化解民事纠纷。(由省信访局、省司法厅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18?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信访条例》,完善信访工作配套制度,做好信访听证和信访事项复核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由省信访局办理)
五、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强化行政行为的监督
19?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健全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和备案制度,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处理机制和办法。(由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20?完善行政复议程序和工作制度,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素质,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探索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质量的新方式、新举措。(由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21?切实履行专门监督机关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并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由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办理)
22?完善省政府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做好新闻曝光案件的追查工作。(由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23? 努力营造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环境。通过举办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不断加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纲要》的理解。举办县(市、区)政府领导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由省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省行政学院办理)
24?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公务员年度学习培训不少于40学时。未完成学习培训任务或考试不合格者,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由省人事厅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25?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依法行政宣传,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由省司法厅、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七、完善措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26? 着力推进基层依法行政。认真组织调研,从制度、机制、体制上认真分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研究提出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研究制定加强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的措施和办法。(由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办理)
27? 组织开展依法行政考核。研究确定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考核办法和具体指标,年底前组织开展依法行政考核。(由省政府督查室会同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28?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及法律顾问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以及法律顾问组的咨询、顾问和参谋作用。(由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29.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督促检查。年中,由省政府法制办组织有关部门总结依法行政任务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年终,把本安排规定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一并进行检查。(由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2007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皖政办〔2007〕14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14号 【发布日期】2007-04-09 【生效日期】2007-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2007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
(皖政办〔2007〕14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推进我省依法行政工作,省政府2007安排了推进依法行政7个方面27项重点工作,并明确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责任单位。现将《2007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责任单位要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牵头责任单位要主动与相关责任单位协调沟通、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相关责任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支持,共同完成承担的任务。各地要对照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本地依法行政工作。省政府法制办要加强综合协调、情况交流和督促检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请各地、各部门于2007年12月20日前将各自的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送省政府法制办。年终,省政府将对各地、各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九日
2007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行政,省政府2007推进依法行政安排7个方面27项重点工作。具体如下:
一、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1、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立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重点做好气象灾害防御、预防接种、人才市场、职业教育、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民用爆炸品生产销售安全管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劳动保障监察、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环境保护、出租汽车客运管理等方面的立法。(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2、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一步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程度。充分发挥省政府立法咨询员、信息员和专家学者在政府立法中的作用。积极探索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继续推动政府规章和规范文件实施效果测评工作。(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3.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全面清理政府规章,维护法制统一,保障政令畅通。(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4.推进行政机关对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工作。(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二、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做好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安徽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依法界定和规范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加强对政府所属部门职能争议的协调。(省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6、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积极稳妥地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逐步解决同一地区不同行政机关相同职级工作人员收入差距较大的矛盾。(省人事厅、省财政厅)
7.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省建设厅、省国土厅、省农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8、培育和发展行业组织与中介机构,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与规范。(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经委、省农委、省编办)
9、研究制定劳动保障监察、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集体劳动合同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各类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推进农民工、非公经济单位和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全面实施生育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
10、按照《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认真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工作。(省财政厅)
11、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便公众获取、查阅政府信息。规范权力运行,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行政确认、行政处罚等事项的实施主体、依据、标准、程序、期限等内容。(省政务公开办公室、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2、贯彻实施《安徽省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继续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所有设区的市、1/3以上的县(市)力争实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编办办理)
13、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各行政执法机关要按照梳理的执法依据,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全面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安徽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研究制定《安徽省行政执法主体公告办法》。(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编办、省人事厅办理)
14.全面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在巩固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领域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制度,建立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和执法文书的立卷归档制度。(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15.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执法证件发放管理体制。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水平。(省政府法制办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四、积极探索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
16、积极探索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积极推动人民调解地方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积极预防和化解民事纠纷。(省信访局、省司法厅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17、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信访条例》,完善信访工作配套制度,做好信访听证和信访事项复核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省信访局办理)
五、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制度
18、加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处理机制和办法。(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政府各部门办理)
19、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7〕27号)和全国行政复议座谈会精神,规范市、县行政复议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素质,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办理)
20、切实履行专门监督机关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并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办理)
21、完善省政府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新闻曝光案件追查制度。(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六、切实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22、通过举办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丰富行政机关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省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23、加强公务员通用法律知识及专门法律知识等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公务员学习培训不少于40学时。未完成学习培训任务或考试不合格者,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省人事厅会同有关部门办理)
24、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省司法厅、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七、完善措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25、着力推进基层依法行政。开展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情况专题调研,认真分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研究提出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研究制定加强市、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的措施和办法。(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办理)
26、组织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完善省政府对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考核的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依法行政考核。(省政府法制办会同省政府督查室办理)
27、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及法律顾问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以及法律顾问组的咨询、顾问和参谋作用。(省政府法制办办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2007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
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2007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安排》(豫政办„2007‟28号),2007年全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化解行政争议机制,促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濮阳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一、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市政府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在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2.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和听取意见制度。对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或通过举办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3.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完善限时办结、首问负责、服务承诺等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公众服务。切实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公开、透明、合法运行。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
4.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质量的原则,编制《濮阳市人民政府2007年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5.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健全公开征求意见、听证制度和专家论证制度,加大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公众参与规范性文件制定制度化、规范化。
6.认真实施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规范性文件发布前必须经政府法制机构审核。凡未经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核出台的违法或不当规范性文件,要严格追究拟办人员的责任。
7.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对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近五年来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彻底清理,凡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
求、不符合濮阳实际、与现行法律法规或上级政策精神明显不一致的,按照法定程序予以修改或废止。
8.实施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进一步积累规范性文件制定经验,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
三、强化政府法制监督,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9.对2006行政执法责任目标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目标评议考核体系,推动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开展。
10.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体系。市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向省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对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要坚持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行政。
11.出台《濮阳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和《濮阳市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办法》,加强日常执法监督,强化对各级各部门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提高行政执法质量。
12.继续完善和强化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坚持做好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做到培训考核经常化、制度化。要逐步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信息网络,对行政执法人员实现资格信息网上公布、动态管理。
13.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4.指导和推动仲裁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对仲裁工作的指导,帮助仲裁委员会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仲裁在解决经济纠纷维护经济秩序中的作用。
15.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大贯彻落实《纲要》、推进依法行政的力度。
四、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努力化解行政争议
16.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行政复议工作会议和中办发„2006‟27号、豫办„2007‟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建立了行政复议申请权告知制度,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等合法渠道反映诉求,最大限度地把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程序中。
17.积极探索行政复议工作新方式、新举措。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办案程序,改革创新行政复议审理方式,实行行政复议简易程序制度、实地调查制度、质证辩论制度、公开审理制度、协调和解制度等,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18.努力提高行政复议案件质量。推行复议案件主办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要达到100%。每一起案件都要办成精品,办成经得起时间和法律检验的铁案,增强行政复议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19.制定《濮阳市行政争议调解处理办法》,注重通过调解解决行政争议,争取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行政机关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争议的负面效应。
20.加强对土地征收、城镇拆迁、企业改制、房屋权属等热点领域行政争议的调查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提高行政复议工作的针对性。
21.提高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力度,督促行政机关严格履行复议决定。对拒不执行复议决定的,要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追究责任。
五、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22.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筹划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每位公务员都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带头守法。
23.着力推进基层依法行政。认真组织调研,从制度、机制、体制上分析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加强对县区政府依法行政的指导,研究制定推进基层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
24.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围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认真履行“综合协调、监督指导、政策研究、情况交流”的职能,推动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
25.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做好本级本部门贯彻实施《纲要》的工作,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认真落实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于12月10日前向市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主题词:综合法制通知
第四篇: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皖政办〔2006〕80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80号 【发布日期】2006-11-24 【生效日期】2006-11-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皖政办〔2006〕8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以工代赈投入,包括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实物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和地方各级配套的以工代赈资金投入。
第三条第三条 以工代赈投入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适当扶持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第四条第四条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有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县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小流域治理以及按照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以工代赈的管理工作。
以工代赈工作实行省直接管理到县(市、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助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督促检查以工代赈工作。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包括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和专项建设规划。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编制本地区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建立规划项目库,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全省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并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七条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于每年11月底前,从以工代赈规划项目库中选取前期工作完备、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编制下一以工代赈建议计划,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各县(市、区)报送的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后,编制本省以工代赈建议计划,于每年年底前报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八条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30个工作日内,下达全省以工代赈计划。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收到省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1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转达到项目建设单位及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并报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九条第九条 以工代赈计划经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下达后,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调整。遇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条第十条 以工代赈按照建设程序从项目前期工作到项目实施、项目建成管护等实行项目全程管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以工代赈投入资金在3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 3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实行分级审批。以工代赈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下项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批;100万元及以上项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国家或者省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者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省以工代赈计划安排的项目,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经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建议书,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投资量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应当进行初步设计或者施工图设计。
前款规定的实施方案或设计方案,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查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以工代赈项目应当按照工程设计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以工代赈投入资金在3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推行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对以工代赈项目需求量大、规格品种统一的水泥、沥青、钢材等物资,可以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统一招标采购。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小型以工代赈项目,由建设单位组织项目所在地的农民参加工程建设,并及时、足额支付劳务报酬。
严禁克扣和拖欠农民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劳务报酬。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以工代赈项目竣工后,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本级财政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国家和省审批的以工代赈项目竣工后,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验收,或者委托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组织验收。
以工代赈项目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当建立项目使用运行的后期维护管理制度,制定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以工代赈项目交付使用时,建设单位应当设立永久性标识牌,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资金规模和来源、受益范围、管理单位、施工单位、建设时间等。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根据国家下达的以工代赈资金规模,结合各县(市、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自然和经济社会状况、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上一以工代赈计划执行等情况,提出落实到县(市、区)的资金分配计划,经商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扶贫机构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以工代赈计划确定的项目下达到县(市、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资金分配计划,及时将以工代赈资金拨付到县(市、区)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以工代赈资金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扶贫资金管理的规定执行。
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以工代赈资金拨付到项目建设单位,并按照《安徽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办法》实行报账制管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以工代赈项目的劳务报酬总量控制在以工代赈投入资金的10%左右,发放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
以工代赈项目的管理费,由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随同以工代赈计划分解下达到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专项用于以工代赈项目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筹措以工代赈配套资金,并与国家以工代赈资金统筹使用和管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以工代赈监督检查制度,重点对以工代赈计划执行、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质量、劳务报酬支付和财务状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全程管理,定期督促检查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劳务报酬支付等情况。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以工代赈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每年对全省以工代赈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对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稽察。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以工代赈项目实行公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以工代赈计划下达后,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计划内容在部门网站公告。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接到省下达的以工代赈计划后10个工作日内,将本行政区域内以工代赈项目情况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告,同时组织乡(镇)、村两级进行公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编制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季度报表,并于每年7月上旬对上一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形成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季度报表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及时报送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配合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以工代赈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对检查、审计中发现以工代赈项目不符合规定或者效益欠佳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责成有关单位及时纠正,限期提出整改意见,暂停安排有关以工代赈项目;对拖欠、截留、挥霍、挤占或者骗取、贪污、挪用以工代赈资金的,责令限期改正,如数追缴有关资金,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规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达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2008安排(定稿)
达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2008安排
2008年是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全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及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工作重点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不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府法制监督;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和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
一、努力抓好依法行政工作的基础工作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政府职责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立完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二)完善决策机制,努力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重视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地方重大决策事项的参与权。制定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提高政策制定和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重要行政决策公布施行前必须经过政府法制机构的合法性论证。坚持重要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和集体决定制度。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机制、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以适时调整和改进决策。
(三)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认真贯彻、实施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指定机构负责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抓紧清理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的编制、修订工作。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布机制,加快政府网站信息的维护和更新,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条例》的顺利实施。
(四)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政务服务体系。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四川省实施行政许可规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加强监督,防止变相恢复已撤销的行政许可项目。各地、各部门应定期检查行政许可制度的执行情况。继续健全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各项制度,逐环节明确办理时间和责任人并对外公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
(五)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度规范,推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加快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行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完善对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设立审批、组织机构、工作职能、服务范围、法律责任的规范。积极筹备达州市仲裁委员会,力争今年挂牌运行。
(六)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统一发放制度并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预决算等制度,清理和规范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制度,进行以评卷查审为主要方式的检查。
二、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力度
(一)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或征用等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严格执行公开、告知、说明理由义务,依法履行调查、听证程序,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陈述权、申辩权、救济权,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着力抓好2008年执法资格统一考试工作,严格执行执法资格统考制度,把好执法人员的入门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二)全面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和奖励机制,在清理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职权的基础上,把执法职权落实到执法机构和岗位上。按照《达州市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试行)》要求,开展自上而下的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对评查分数低于60分的执法案卷,要严肃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今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的重点是农业、畜牧、文化、卫生、环保、质监、税务、运管等执法部门。严格控制和减少低效重复的检查,逐步减少执法层次。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三)推行行政处罚基准制度。一是要梳理处罚依据。抓紧组织对现行行政处罚依据进行全面梳理,包括颁布机关、处罚种类、处罚标准、处罚幅度、执法机构等内容。二是要细化处罚标准。按照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对法律、法规、规章涉及有行政处罚幅度的条款逐一进行细化,制订具体的处罚标准。三是要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将细化后的处罚标准、执行情况以及群众的投诉及反馈情况向社会公布,方便行政相对人查询和监督,防止滥用行政处罚权。
(四)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在达州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川府函〔2008〕54号)要求,积极筹建达州市城市行政执法局。严格界定城市行政执法局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完善会同办理、抄送、备案、联席会议等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对城市综合执法工作的调研和经验总结工作,完善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配套制度。继续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覆盖面。
三、积极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各级政府应及时处理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解决和调处的纠纷,进一步完善信访、调解、裁决、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的协调机制。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完善矛盾和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大力推进行政复议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创新。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复议机构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工作责任制,将行政复议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配齐配强行政复议人员。逐步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复议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复议人员的专业素质。创新行政复议办理形式,定期研究行政复议工作,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审理、调解制度、和解结案制度、驳回制度等手段办案。依法保障行政复议的办案经费,落实必要的办案条件。
(三)积极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对重大、复杂、社会影响面广的行政案件,坚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就本单位职责、工作程序或具体案件事实应诉、辩解。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及时发现本机关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本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四、切实加强政府法制监督
(一)继续强化政府层级监督。2009年1月10日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各行政部门应向市政府和上级行政部门报告2008年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纲要》对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达到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定量科学,做到条款化、标准化和具体化。强化行政问责,对下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违法行政,行政执法部门滥用行政执法权,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该政府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四川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省政府令第188号),建立全市规范性文件检查通报制度,推行规范性文件网上公布制度及规范性文件查询网络平台,形成对规范性文件的电子监督体制,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建立受理、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规范性文件建议的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三)加大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依照《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认真开展政务公开、信访、行政许可、企业减排、农民减负、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开展对城市综合执法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强化对执法人员特别是综合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四川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坚决查处违法执法、滥用职权、非法侵害群众权益的行政执法人员。
五、大力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
按照2007年11月16日全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以科学民主地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为重点。努力抓好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各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领导、监督和协调机制,确保把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认真扎实加以推进。严格执行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强化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落实加强各级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的各种措施,为政府法制机构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供相应的经费和物质保障,确保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逐步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配备专职或明确兼职政府法制工作人员。
六、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协调机制。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工作措施和进度安排,加强督促检查。全面落实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逐级抓落实。
(二)全面总结推进依法行政第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按照《纲要》和《规划》确立的目标、基本要求和任务,认真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的方案。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对依法行政第一个五年规划情况进行自查,并于2008年12月31日前写出总结上报市政府,抄送市政府法制局。
(三)增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意识,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养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习惯,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对领导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考察和测试,并纳入对公务员的考核。
(四)继续把《纲要》作为依法行政培训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政府、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教育培训力度。市政府法制局要及时举办全市依法行政宣讲骨干培训班,重点学习《纲要》和一批新近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
(五)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依法行政的经验、成效,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夯实推进依法行政的社会基础。
(六)各县(市、区)政府要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细化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