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3 19:0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第一篇: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作者:人事处

日期:2009-3-16 15:52:54 阅读:1168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落实中央关于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较高学术造诣、联系实际的理论专家,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专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一批既懂得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得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专家(以下简称“五个一批”人才),按照《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宣发[2003]26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浙委[2004]2号),结合我省宣传文化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进一步推进我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宣传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宣传思想工作大局,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队伍,为促进宣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培养、使用与引进并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系统专门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扩大识人选人渠道。注意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真正把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热爱党的宣传文化事业,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环境。重视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的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3、按照改善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在发挥不同层次各类宣传文化人才作用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一支与建设文化大省、繁荣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求相适应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到2010年,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才应占20%左右,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人才应占50%左右,具有大专以上的人才应占85%左右。用5年到10年时间,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省直有关部门及省级有关行业学会(协会)推荐的专门人才中,选拔培养300名在全省本行业或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五个一批”优秀人才。通过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使他们成为我省宣传文化系统各个方面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三、工作措施

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各市、各有关部门要重视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作,围绕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以点带面,带动和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各界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通过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远程教育、在职进修培训等途径培养宣传文化人才。在若干重点高等院校、党校等设立培训点,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培训。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选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和出国培训。要创造条件,为“五个一批”人才参与国内外各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根据学用结合的原则,开展第二专业、第二学历(包括研究生学历)教育,对45岁以下尚未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新闻出版采编人员,各单位(主管部门)要采取培养措施在5年内达到。省委宣传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五个一批”人才业务骨干进修班。利用省宣传广电视讯系统建立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远程教育中心,举办知识讲座、专题报告会等。

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五个一批”人才。贯彻“三贴近”的要求,面向基层,汲取营养,服务群众,为人民群众奉献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重视在宣传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中培养人才,采取上挂下派锻炼、横向交流、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等形式,选派到艰苦环境和重要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要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在培养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重视发挥高等院校培养宣传文化人才的优势。重视发挥行业组织、学术团体培养人才的作用。重视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发挥其在宣传文化工作中的作用。重视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造就一批懂宣传、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5、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要盘活用好现有各类人才资源,重视发挥现有各类人才的作用,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努力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创新用人观念,突破身份、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限制,注重素质、能力、业绩、贡献,对有才华、成绩显著的人才要大胆使用,开辟一条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改进用人方式,采取签约制、合同制、项目合作制、技术入股、调动、聘请、兼职、讲学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与智力的合理流动。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和完善首席记者(编辑)制、新闻节目主播制、课题负责人制度、记者编辑个人署名专栏制度、作品研讨会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轮岗(交流)制度、合同制作家(艺术家)等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努力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对业务成就突出的,可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使用;对确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作为业务领导人选推荐;对参政议政能力强、在各界别中有影响的人才,可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向有关方面推荐。各市、各有关部门都应当按照上述要求,提出具体的实施举措。

6、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要掌握和尊重人才流动规律,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坚持人才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并重。鼓励以调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任务聘任、人才租赁、聘请、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集聚和使用各种文化人才。要用足用好我省已出台的人才政策,为加快吸纳和集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事业单位引进紧缺急需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才,可暂时超编进人,以后逐步纳入编内管理,不受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限制,工资待遇可由双方协商确定。吸引更多的省内外高校优秀毕业学生到我省宣传文化单位工作。鼓励用人单位给引进人才一定数额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补助费,努力解决住房问题。省级宣传文化单位从境内外引进一流的紧缺、高层次专业人才,经审定后,从省级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启动费10万元,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

7、建立人才选拔管理机制。从今年开始,每两年从国家级有关奖项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鲁迅文艺奖、浙江飘萍新闻(人物)奖、树人出版奖等奖项获得者以及其他工作业绩显著者中,选拔若干名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成就突出的“五个一批”优秀人才人选。入选者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年龄在50周岁以下(含50周岁)。加强人才信息工作,宣传文化系统各主管部门要建立专家信息库。省委宣传部建立全省“五个一批”优秀人才档案,并进行跟踪考察,实行动态管理,一般每两年考评一次。

8、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突出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评价标准,重视发挥行业组织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重业绩、重贡献,向关键专业技术岗位和重要专业技术骨干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创新多样化的分配形式。对入选省“五个一批”的优秀人才,从省级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中给予每人3万元的资助,主要用于科研、创作、出版和深入生活等方面。各单位要为优秀人才在工作、住房、福利等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9、健全人才宣传机制。要积极宣传“五个一批”人才及其优秀成果,加大对“五个一批”人才重点人物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宣传各地各部门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流动等环节以及在人才环境营造、人才激励和保障等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对宣传形式创新、社会效益显著的媒体栏目和版面给予奖励或适当补助。

10、建立人才经常联系机制。重视同知识分子、专门人才交朋友。建立“五个一批”人才通气会制度;建立健全“五个一批”人才休假制度;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宣传文化单位的领导干部要联系若干名工作业绩突出、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常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困难。

11、建立人才资金保障机制。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提供人才队伍建设所必须的物质保证。在各级财政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同时,由省委宣传部会同省级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联合筹资设立省宣传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培训、引进、扶持、激励和管理等。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单独的科目,计入单位经营成本。要整合社会力量,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宣传文化人才。

四、组织领导

12、加强对“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领导。成立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指导和协调。组建专家评审小组,负责业务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委宣传部有关处室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要加强对“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提出意见建议,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服务。

13、发挥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宣传文化系统 “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的整体优势。特别是宣传文化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委宣传部和省级宣传文化单位要根据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办法。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促进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的全面落实。

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务聘任实施办法作者:人事处

日期:2009-4-20 9:32:09 阅读:1097次

浙人发[2009]27号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深化档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促进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 根据《档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件》和《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暂行规定》(浙委办〔2004〕75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由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共同负责。省人事厅负责审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试题,确定合格标准,并会同省档案局对考试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省档案局负责拟定考试科目、编制考试大纲、编写教材、研究建立试题库、组织考前培训等有关工作。具体考务工作委托省人事考试办公室承担。

第三条 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的办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各设区的市。

第四条 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取书面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科目为:《档案事业概论》和《档案工作实务》。初级考两门科目的部分章节,中级考全部内容。

第五条 参加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基本条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恪守职业道德。

(二)报考条件

初级:高中及以上学历。

中级:

1.取得博士学位。

2.取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从事档案工作满1年。

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档案工作满2年。

4.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满4年。

5.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满6年。

6.高中、中专学历,从事档案工作满10年,并担任助理馆员职务4年以上。

第六条 已取得非档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现从事档案专业工作满1年,可报名参加档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第七条 报名条件中所规定的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学历;从事档案工作年限,是指取得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其截止时间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

第八条 参加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由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发文确认, 颁发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并鉴章的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第九条

通过全省统一考试获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已具备该职务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符合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规定,并完成相应继续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相应档案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一)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按下列条件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1.本科毕业,从事档案工作1年以上;大专毕业,担任管理员职务2年以上;中专毕业担任管理员职务4年以上,不具备上述学历,担任管理员职务5年以上,经单位考核合格,可聘任助理馆员职务。

2.其他人员可聘任管理员职务。

(二)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根据工作需要可直接聘任馆员职务。

第十条

坚持考培分开的原则,凡参加与考试命题和组织管理等有关人员,不得参加考试和参与或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工作。培训应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

第十一条 考试考务工作要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切实做好试卷命题、印刷、发送过程中的保密工作,遵守保密制度,严防泄密。

第十二条 对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参考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事部令第3号)处理。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2010年1月1日以后,各地、各部门不再进行档案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和自行组织的考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以前与本办法精神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篇: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工作实施办法

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工作实施办法

湘宣字[2005]22号(2005年7月26日)

为加强全省宣传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贯彻《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规范“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才强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遵循宣传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特点,推荐选拔优秀的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

二、入选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宣传文化事业,执行党的宣传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开拓创新精神,思想解放,求真务实,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作风扎实。

2、工作实绩突出,专业成果显著(参见附件)。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专业技术水平、创作表演水平或经营管理水平,是本界别、本领域、本单位的学术(专业)带头人或业务骨干,有较高知名度,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

3、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被评为或聘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对不具备上述2、3项条件,但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可以适当放宽条件。

5、身体健康,年龄在50周岁以下。

三、推荐选拔范围

推荐选拔的范围主要是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界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从省直宣传文化单位和各市州宣传文化单位中遴选。少量人选也可从有关厅局和单位推荐的人选中产生。省委管理的干部不列入推荐选拔范围。

四、推荐选拔程序

1、推荐人选。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五个一批”人才标准和人才队伍分布情况分配人选名额,由市州党委宣传部和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严格按照人选条件进行民主推荐,广泛听取意见,确定推荐人选。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可提出建议人选,纳入到人选所在单位统一听取意见。

2、报送名单。市州党委宣传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经集体研究讨论后确定推荐人选名单,并按照分配名额填写《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推荐表》,报“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专家评审。成立由相应界别和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人选进行资格审查、专业成就评价,按照“五个一批”人才的标准和条件进行筛选,提出初步人选名单。

4、考察公示。市州党委宣传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对初步人选进行考察,并参照干部公示的有关要求对人选进行公示。公示一般在人选所在单位进行。根据考察和公示情况,经集体讨论后提出意见,报“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5、讨论决定。“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报人选进行综合汇总,提出人选方案,报经“五个一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研究确定具体名单。

附: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专业条件

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专业条件

(一)理论人才专业条件:

1、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本专业学科发展有比较突出的贡献。

3、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论文、著作、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曾获省级以上奖励或本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学术奖项。

(2)独立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承担过省级以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3)研究成果(含内部研究报告)对地厅级以上党政部门的决策曾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4)研究成果(含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作品)在干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

(二)新闻人才专业条件:

l、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高的新闻理论素养,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新闻奖项,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群众欢迎。

3、在新闻采访、编辑、评论、播音、主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胜任本单位重要稿件采写,并有积极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作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判断力、创新力,在专业报道领域里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

(2)负责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版面、栏目、节目的编辑,有较高的选题策划和编辑业务水平。编辑的文章、编导的节目、负责制作的栏目,导向正确,形式新颖,思想性、权威性与可读性较好结合,为群众喜闻乐见。

(3)胜任重要社论、评论文章和名牌栏目、节目的撰稿工作,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深度,文风严谨,见解独到,有业界公认的代表性作品,在社会上和受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4)主持或主播重要栏目和节目,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的业务理论研究水平,能形成个入成熟的播音、主持风格,栏目、节目收听、收视率较高,在观众听众中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出版人才专业条件:

1、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较高的出版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出版或发表过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论文,有一定知名度。

3、在编辑、印刷、复制、发行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较高的选题策划和编辑业务水平。编发的图书、期刊或音像、电子出版物导向正确、思想性强、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较好,获得过省级以上出版奖项。

(2)有较高的出版理论研究水平。(3)具有较高的印刷、复制工艺水平。在采用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提高出版物印刷、复制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四)文艺人才专业条件:

1、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获得过省级以上文艺奖项或国际性专业权威性奖项,有较高的知名度。

3、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表导演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是市级以上艺术院团的拔尖人才。

(2)是政府保护、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艺种类的骨干人才,或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拔尖人才。

(3)在一些有影响的作品的创作生产中担任过主要工作,或举办过全国性个人作品展览、展演。

(4)创作发表过有全国性影响的长篇小说,或多部剧本、中短篇小说、诗集等文学作品。

(5)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或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产生过积极重要的影响。

(五)复合型人才专业条件:(1)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熟悉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规则,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熟悉文化产业领域情况,注重科学管理,勇于开拓创新,对行业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同行所公认。

(4)具有较强市场营销能力。能较好地把握文化市场运行规律,品牌意识突出,市场运作优良,在推进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创立了文化品牌,或创造了典型经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第三篇:北京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建议人选公示材料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建议人选公示材料

首都师范大学推荐:蔡春、田国秀、邓京力、高平、解小青、吴明娣

人选基本情况及主要业绩:

蔡春,男,1974年1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职称。主要负责教育哲学、教育政治学、教师教育等教学科研工作。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代表作品有专著《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等论文4篇,《“求根务实:教师发展学校的八年建设”成果》(第一作者)曾获200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等荣誉。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现象学教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影响》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田国秀,女,1964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职称。主要负责青少年成长与教育方面的科研工作。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审专家等职务。代表作品有论文集《抗逆力研究:应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主编)、专著《学校师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微观政治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师生冲突: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的分析》等论文2篇和译著《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本人曾获2006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跟踪测评》(第三作者)曾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少年应对父母离异的积极策略研究:基于抗逆力理论及50例个案》,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首都青少年社区服务资源的梳理与整合研究》等。

邓京力,女,1970年9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师,教授职称。主要负责史学历史与史学史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代表作品有《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2部和《接受与拒斥之间——西方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念的回应趋向》等论文3篇。专著《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第三作者)曾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历史学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与分析》。

高平,男,1970年11月,汉族,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钢琴、作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授职称。主要从事作曲、钢琴演奏和教学工作。兼任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等职务。代表作品有《作曲家——高平室内乐作品专辑》等钢琴曲专辑5张。曾获新西兰作曲家协会CANZ托拉斯基金奖等荣誉。

解小青,女,1971年3月,汉族,无党派人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教授职称。主要从事书法艺术教研工作。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代表作品有论文《邓石如隶书及其书史意义》、音像《解小青楷书教学》、《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参展)和《解小青书作》等专著2部。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三等奖,专著《赵孟頫书法艺术》曾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3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字认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研究》等多个项目。

吴明娣,女,1964年8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职称。主要从事美术史方向教研工作。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代表作品有教材《中国艺术设计简史》和《北京美术史》等专著4部。著作《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荣誉3项。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生态研究》等项目2项。

第四篇:关于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我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陕宣发„2010‟22号文件),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动全县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就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1、新形势下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县宣化文化队伍主要包括县、乡镇、街道、村和社区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干部和文化工作者。这支队伍担负着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在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吴起、实现富民强县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近年来,全县宣传文化工作者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历届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舆论、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与形

势发展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和薄弱环节,主要是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能力素质有待提高、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经费保障力度不够等。为此,中央六部委和省上六部门专门下发了文件。县委、县政府从推动全区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认识和重视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结合县情实际,将努力把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紧落实好。

2、加强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县情、开拓创新,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强基固本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充实力量、提高待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结构,不断提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立足本职、服务群众的工作队伍。

3、切实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要重视宣传部门领导干部的选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阅历比较丰富的优秀干部到宣传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坚持由县委常委担任宣传部长,县委宣传部长调整应书面征求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的意见。积极探索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文化广电部门的主要

负责人一般应由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4、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构,确保必需的工作力量。根据省委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县情实际,将县委宣传部的行政编制增加为12人,设两名宣传员(正科、副科级各一名),并按领导职数的二比一配齐非领导职务(配备主任科员1名,副主任科员2名)。设立吴起县对外宣传办公室、吴起县政府新闻办公室(与县委通讯组加挂一块牌子)、吴起县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办公室工作机构。宣传部新招录和交流进入的公务员,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要适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站),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部门工作队伍建设,新进人员要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办法,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严禁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岗位。基层文化单位中的事业单位应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

5、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干部管理工作。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文化、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重要宣传文化阵地领导干部管理。县委宣传部作为县委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要负责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宣传文化工作特点和要求,明确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宣传文化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等有关工作。要贯彻落实好《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延市发[2000]11号)和《关于做好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管理的通知》(延市组发[2001]155号)文件要求,宣传文化单位的领导班子选配要征求县委宣传部的意见和建议,县委宣传部参与对拟任人选的考察、任免,会同组织部共同管理宣传文化领导干部,宣传文化单位的中层干部和其下属单位的负责人由宣传部任免管理。

6、加大队伍建设投入保障力度。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宣传文化事业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预算额参照上宣传文化事业费支出数为基数,并随着事业发展和财力增长逐年提高标准。

7、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切实加强全县宣传文化干部素质能力

建设,不断提高学习宣讲理论政策的能力,提高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提高组织基层宣传文化活动的能力,提高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能力,提高掌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要将宣传文化干部纳入省、市、县三级宣传文化部门分级培训体系,宣传文化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每年有序组织有关单位领导干部参加省市两级培训,并将村、社区宣传文化干部纳入培训范围,每年进行定期培训,确保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每三年能够轮训一遍。财政局要将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8、加大干部交流和实践锻炼力度。进一步推进全县宣传文化干部的交流任职,每年选派三到五名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骨干到乡镇、街道、经济部门和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多岗位实践锻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对任职时间较长、业绩突出的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干部要适时轮岗交流,委以重任。积极配合省市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实行干部上挂下派双向学习锻炼有关工作。

9、配齐配好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每个乡镇、街道党委必须配备专职宣传委员,一般由乡镇党委委员担任。两万人以上的街道、乡(镇)设立宣传文化办公室,一至两万人的街道、乡(镇)设宣传文化事业办公室并配备足够的工作力量。各行政村、社区要从实际出发至少配齐一名专(兼)职宣传文化干事,兼职宣传文化干事实行

县聘、乡管、村用,人员选聘由组织、宣传、人事、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工资待遇参照村(社区)“两委会”干部待遇标准,一视同仁,予以落实。要确保街道、乡镇文化站(中心)编制和工作力量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对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由文化部门申请,组织、宣传、编办、财政、人事等部门要尽快协调落实,确保满足工作需要。要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村官、支教大学生等群体中的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宣传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综合素质。根据需要,可聘请老干部、老红军、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及其他有一定专业的人员为义务宣传员。、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是宣传文化单位的重要工作力量,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关系到宣传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县上在评优评模、专业技术资格审查、业务进修、考察学习、人员培养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于政治过硬、理论水平高、文化功底深厚、业务精良的专业人才,应由宣传文化部门优先考虑使用。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大本系统本领域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大网络宣传、信息服务等新型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以适应互联网等新媒体和新业态快速发展的需要。

11、大力支持民间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宣传文化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队伍建

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安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励成立各种传统民俗文化专业协会,不断发展和壮大民俗文化人才队伍,使他们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俗文化方面发挥作用。要把民俗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新型社会组织中宣传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计划,纳入教育培训范围,纳入相应人才培养工程,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建立人才联系服务制度,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文化建设,为他们施展才干、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12、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激励表彰制度,在继续执行《吴起县文学艺术创作、表演、参演等荣获市级以上奖励的配套奖励办法》奖励办法的基础上,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县委、县政府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在理论宣讲、新闻宣传、精神文明创建、文化艺术等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优秀人员。宣传文化部门要大力宣传本系统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城乡基层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培养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引导、示范、带动作用。

1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比重和分值,着眼于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强素质,切实加强对

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领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组织制定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组织、编办、财政、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全县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支持。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履行职责,经常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支持和帮助。

第五篇: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自1996年起,原省人事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培养造就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专项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到2012年底,入选“工程”的各类人才4255名,形成了多领域、分层次、多渠道选拔培养造就优秀年轻人才的工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继续培养造就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制发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以选拔培养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为目标,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人才科学识别和科学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研究成果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引领和带动我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从2013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各学术技术领域选拔培养10000名左右“工程”人选,并从中择优选拔一批从事基础学科和基础领域研究的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

二、人选选拔

(一)选拔范围和数量。“工程”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工程”人选分“百”、“千”和“万”三个层次,每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1000人,其中“百”层次50人、“千”层次100人,“万”层次850人。选拔工作围绕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重点领域进行,向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倾斜。

(二)选拔条件

“工程”人选基本条件: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风朴实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各层次具体选拔条件:

1、“百”层次人选选拔条件 “百”层次人选申报者需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千”层次人选资格三年以上,年龄在45周岁以下,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成就卓著,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

(2)承担企业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完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在国外先进技术再创新中取得突出成果,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3)系国家科学技术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如获奖等级略低于上述奖励,则须为两项以上奖励的主要完成人);

(4)国家和省部级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和国家级工程项目的主持人、已培养出博士毕业生的博士生导师;

(5)理论研究、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并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的科教工作者;

2、“千”层次人选选拔条件

“千”层次人选申报者需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工作经验丰富,能够解决科研或生产中重大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在省内同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2)企业重大、重点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并参与完成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项目,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较大贡献;

(3)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奖励;

(4)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和国家级工程项目的主要参与者;

(5)科技开发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或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6)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得到同行专家认可。

3、“万”层次人选选拔条件

“万”层次人选申报者需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35周岁以下,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能力;

(2)能独立承担较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3)工作中起骨干作用,在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研究、设计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同等条件下,“工程”人选选拔向以下三类人员倾斜:

1、在实施智能化数控机床、智能型工业机器人、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10个全省重大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2、在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发人员;

3、创办科技型企业且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选拔程序

1、个人申报。拟申报人员应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由单位进行资格审核,按照隶属关系报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中、省直单位直接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组织推荐。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采取专家评审、组织考察等形式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本市(县)推荐人选,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3、专家评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照规定对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议,确定入选名单;

4、公布入选名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颁发统一印制的人选证书。

(四)选拔权限

1、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各市(县)推荐的“百”层次人选及中、省直单位的“百”、“千”层次人选的选拔工作;负责各市(县)选拔的“千”、“万”层次人选及中、省直单位“万”层次人选的名额指标分配及人选复核、备案工作。

2、各市、绥中县、昌图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所规定的指标负责本地区“千”、“万”层次人选的选拔以及“百”层次人选的推荐。

3、中、省直有关单位负责本部门“万”层次人选的选拔以及“百”、“千”层次人选的推荐。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培养模式。建立高级研修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支持各地区、各部门以国家和省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依托,举办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高级研修班,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技术交流,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分领域、分类别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等,支持“工程”人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出境)进行考察等,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从事研修工作。

(二)大胆使用“工程”人选。坚持以用为本、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在职务安排、考核评价、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对其重点培养、大胆使用。“百”层次人选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千”层次人选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3年内可不占用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百”层次人选可优先聘为三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百”、“千”层次人选可优先聘为五级专业技术职务。企业的“百”层次人选可直接破格晋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千”层次人选可直接破格晋升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充分发挥“工程”人选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支持并积极推荐他们参与重大政策咨询、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定、重点工程建设等;组织“工程”人选参加各类专家服务基层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服务基层一线中建功立业。各级各类学术团体、学术技术委员会等要积极吸收“工程”人选参加,并安排其担任一定职务。

(三)推进“工程”人选与项目、基地有机结合。坚持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支持“工程”人选通过竞争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等。“百”、“千”层次人选可参与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每年组织的“工程”人选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活动;优先推荐参加我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和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基金以及其他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评审。

(四)加强团队建设。支持“工程”人选自主组建创新团队,在选题立项、科研管理、人才配置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支持“工程”人选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等招收项目博士后,对其组建团队急需人才或助手,可打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聘请。鼓励用人单位依托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等,加强以“工程”人选为支撑的创新团队建设,形成领军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五)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推荐选拔中,“工程”“百”层次人选所占比例不得低于25%;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要向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人选倾斜;鼓励用人单位为他们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

(六)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要求,逐步健全部门、地方和单位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工程”投入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要将“工程”人选纳入本地区(部门、单位)重大人才培养工程、计划等优先资助,并对其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等给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加大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支持力度,对符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等条件的优先给予资助。

四、管理服务

(一)加强考核管理。建立健全“工程”人选考核制度,按照统筹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指导,用人单位制定考核指标并具体实施。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业绩贡献、团队建设、继续教育、研修深造、服务基层和决策咨询等八个方面。考核分为考核和日常考核。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于次年1月底前报同级政府人社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管理机构或中、省直单位人事部门;日常考核由人社(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要对“工程”人选建立信息档案,记载“工程”人选最新业绩和成长情况,适时制定培养方案。

(二)加强联系服务。将“工程”人选纳入各级政府重点联系专家范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座谈、交流、休假等活动。探索建立“工程”人选联谊会、专业委员会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生活状况,听取建议和意见。建立健全动态信息反馈系统,健全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三)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设报刊专栏、网站平台、编印先进事迹等形式,宣传“工程”人选及其团队的突出业绩。树立先进典型,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其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打造工程品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本意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做好选拔培养、跟踪管理和联系服务等工作,逐步建立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健全分层次、多渠道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机制。

(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以培养造就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为重点,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创造条件。

下载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