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

时间:2019-05-13 19: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

第一篇: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

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

2010级预防医学

学号:2010302170056

姓名:刘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中国的改革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其间的不平衡发展状况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经济改革中医疗卫生制度的交化成为发展政策研究中被经常引用的反面案例(World Bank,1997)。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在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

近年来医疗改革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论题,对医疗领域究竟是否应该搞市场化的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例如王绍光,200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顾昕,2005)。在探讨医疗改革方案时,有关政府主导抑或市场主导的道路之争早巳不是新鲜话题,但不少问题依然真伪莫辨,似是而非。我们在试图探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进程和发展前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须关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医疗服务供给应如何与由此发生的健康转型相适应?其次,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根源何在,与市场化有怎样的关系?再次,医疗卫生领域改革中市场和政府应如何分工,以形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供给和融资体系?

由此展开,我们才将能够在这些真伪莫辨,似是而非的问题中,把握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脉搏,继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进程中直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明确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前景。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成就。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在城镇实行针对工人的劳保医疗制度和针对干部的公费医疗制度,在农村实行针对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从1949年到1980年年

初,通过这种医疗制度安排,基本解决了当时缺医少药状况下的看病问题。

这一时期的主要经验有:

1、公平性——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其一,医疗保障体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二,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具备很强的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功能。

2、可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3、效率——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其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其二,基于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目标定位,医疗领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

二、改革开放后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变化

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经济转型相伴随,健康转型逐步开始。健康转型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含义在于:

1、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医疗卫生领域,完全由政府财政支出会出现供给不足。由此提出了市场和政府如何分工的问题。

2、需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要求医疗体系能够提供有差别的服务。改革前统一的医疗体系受到挑战。

3、贫困群体的医疗负担更加沉重,他们健康状况较差,但收入却相对低下,出现有病不医的情况。为此,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十分有必要。

新时期下,我国医疗改革领域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不仅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如此,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

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随着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由于该制度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确定了统一模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障(保险)体制。

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

由此引发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困局主要表现在诸如医疗服务价格上涨过快;政府投入减少,个人负担加重;城市卫生资源的相对饱和;城乡医院资源的配置不平衡;医院资源利用效率逐年下降;医药不分形成“药品暴利”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现有医疗体制和全民健康的困局,医疗体制内部矛盾日显。

三、医疗改革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系列问题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之问有何必然的联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在其中是否发挥了作用以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内现有研究表明,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以下方面:

1、疗服务市场的扭曲导致以药养医的局面。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医疗机构面临一种扭曲市场化局面,医院一方面需要从市场上获取其收入的90%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医院管理者的自主权并不完全,尤其是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

2、医疗保险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保险使得病人在金钱方面的约束比原来放松了,这样医院就有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费用,比如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检查项目、增加药品用量,选择较贵的药品等。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医疗保险就可能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并不一定会缓解看病贵的难题。此外,费用上涨的另一个渠道是医疗设备的投资。

3、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性损害了医疗公平性。为改善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性,医疗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改革中的一项制度创新。但如果在提高政府补贴的同时,医疗价格也随之增加,那么相当于一部分政府补贴转移给了医疗部门。

综上所述,当前医疗卫生的领域的问题和医疗市场化进程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是需要对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反思。

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动力分析

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转型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至2003年,经历了两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第一次卫改主要是把经济部门放权让利的改革形式引入了医疗卫生领域。而第二次改革则是在经济制度再次创新的前提下,进行医院市场化的改革。这两次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引进市场模式。第三次改革始于2006年国务院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并提出重点发展社区和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降低医疗费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的可及性,并将此作为有效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政府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先从调整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开始,逐步发展到全面改革。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推进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以提倡政府主导和公益性为方向,进一步深化了医疗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从以上改革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毋容置疑,政府与市场是推动体制转型的两大主力。其中,政府是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力量,在发展中国家的体制转轨过程中,通常由政府主导进行制度变迁,而且政府往往是最核心的变革因素。在改革过程中,由政府主导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制度变革,而旧有体制和既得利益集团又往往成为变革的障碍,在此情况下,另一种推动体制转型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就是市场,市场及其利益集团和市民社会在制度的变迁过程中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

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前景展望:

1、明确医疗卫生改革目标定位。中国应该尽快建立起一个保障所有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社会成员熙多的医疗卫生需求”。

2、操作方法。当当前形势下基于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与公众医疗卫生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的方法就是“合理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选择的唯一标准是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增进全面健康效果。选择的基础则是在不同的医疗卫生干预目标、干预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比较。

3、强化政府职能是核心。基于医疗卫生体系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的选择。强化政府职能就成为了核心问题。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能力。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篇: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使社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社会公平。2005年10月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案修正案的决定,就是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之法律规定的政策取向。但是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免征税额的调整只是相对简单的问题,尚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一、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税收职能由税收的本质所决定,是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具体表现在税收的作用。税收的功能具有内在性、客观性和稳定性特征。税收的基本功能具体为组织财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功能。个人所得税作为一个重要的税收范畴,其基本功能同样为组织财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经济调节功能(或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功能).1.个人所得税的组织财政收入功能。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获取的各项所得为课税对象,只要有所得就可以课税,税基广阔,因此个人所得税便成为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由于在分配上是按照要素的质量和多少进行分配,往往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从而影响社会协调和稳定,进而损害效率。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重要工具。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累进税率进行的,在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税率征税。这有利于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3.个人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微观上,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的劳动与闲暇、储蓄与投资、消费等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宏观上,个人所得税具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其一,自动稳定功能或“内在稳定器”功能,指个人所得税可以不经过税率的调整,即可与经济运行自行配合,并借这种作用对经济发生调节作用;其二,相机选择调节,在经济萧条或高涨时,采取与经济风向相逆的税收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优惠等进行调整,实行减税或增税的政策,从而使经济走出萧条或平抑经济的过度繁荣,保持经济的稳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个人所得税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状况和调节经济的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20多年以来,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体制,提高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能力,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制模式存在弊端。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平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征税额与纳税人收入水平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税负水平均衡。分类所得税制是将纳税人各种所得按照收入性质划分为若干类,对不同类别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征收。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个人收入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类。这种税收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分别征收,有利于控制税源;缺点是各类收入所使用的税率不同、免征税额不同,导致不同类别收入的税负不同,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容易产生综合收入高、应税所得来源多的人税负轻,综合收入低、应税来源少的人税负重的现象.2.征收范围不全面。个人所得税在课税范围的设计上,分为概括法和列举法。列举法又分为正列举方式和反列举方式。正列举方式就是对税法中明确规定的项目予以课税,没有出现在税目中的项目不用纳税。反列举方式则是明确规定出不在纳税范围的项目,除此之外所有项目都要纳税。一般来说,正列举方式的范围相对于税源来说是有限的,反列举方式的范围往往是接近税源的。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正列举方式加概括法,列举法规定了10个应税项目,并运用概括法规定了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收的其他所得。主要采用正列举方式确定税基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征税范围的扩大,虽然用概括法规定了其他认定的应税项目,避免税基流失,但是因其规定的模糊性,易在征纳过程中引起征纳双方的纠纷和纳税人逃避税行为的发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我国居民的收入已由工资收入为主向收入形式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目前在我国居民所得中,不仅工薪、劳务报酬所得等劳务性收入成为个人的重要所得,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资本性收入也逐渐成为居民个人所得的重要来源。此外,劳保福利收入、职务补助、免费午餐

及其他实物补助形式也逐渐成为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变化在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下都无法自动地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使得所得税的税基过于狭窄。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利用这一税制缺陷,减少现金奖金和工资的发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提供健身俱乐部会员卡、用餐券、假期旅游等福利,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金额,侵蚀税基.3.个人免征额标准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设立个人免征额的目的之一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及教育培训费用,家庭成员所需生活资料的费用等。我国目前的个人的所得税制度实行收入减去固定标准的免征额作为应税所得额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纳税人的赡养费用、子女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情况不同,各纳税人的生活必要支出就不同,实行固定免征额的方法不科学.4.税率设计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对工资薪金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为45%,与世界各国相比,这一税率偏高。过高的税率一方面会增强纳税人偷漏税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45%的税率在现实中极少运用,这一税率只起象征性的作用,有其名而无其实,却使税制空背了高税率之名。

5.征收管理力度不足。

(1)征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采用了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我国更侧重源泉扣缴。由于税法没有对所有纳税人要求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检查信息是单方面的,无法有效进行监督,使得源泉扣缴的执行力度在不同单位间有很大的差别。源泉扣缴执行力度的不同使得个人所得税只管住了工薪阶层,没有管住高收入阶层。自行申报目前尚未全面铺开,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只有5种情形下的个人收入应自行申报。由于没有实行全面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税收流失难以避免。

(2)征管水平低、手段落后,使征管效率难以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工作的要求,是削弱征管力量,影响征管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人工为主的落后征管手段,不能使税务部门及时取得纳税人的收入资料,并对其纳税资料进行处理与稽核;税务代理制度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发挥其中介组织的作用;加之与个人所得税征收相联系的诸如财产申报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使得征管效率和监督作用很难提高。

(3)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强,不能对纳税人起到震慑作用。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对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界定模糊(例如对纳税人取得收入后挂在往来账户不结转的行为,很难明确界定是纳税人有意行为还是无意行为),使税务执法机关难以把握,往往避重就轻。这样,对违法者本人起不到接受教训,自觉守法的约束作用;对广大公民更起不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违法现象得不到抑制。因此,遵纪守法、自觉纳税的良好社会风尚难以形成。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大体上可分为3种:1)分类所得税制,如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它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所得按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2)综合所得税制,它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扣除法定减免数额后,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它的特点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不分类别、统一课税。这种税制的优点是税负公平、扣除合理,能够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能考虑到纳税人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因素并给予减免。但它的课征手续复杂,征收费用较高,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且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3)分类综合税制,它是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结合。

根据目前我国对税源控管难度大、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实际情况,应按循序渐进,由分类税制→分类综合税制→综合税制的过程,将现行的分类税制过渡到综合分类税制模式,即对个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先按不同税率征税,年终再汇算清缴。具体界定时可对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利息所得、股票转让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应税项目,实行分项征收;对属于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劳动报酬、生产经营、承包承租、稿酬等应税项目,先以源泉预扣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税率征收,在纳税结束后,由税务部门核定纳税人全年应税所得,对内已纳税额做出调整结算,再实行综合征收。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2.扩大征收范围。目前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11个应税项目没有涵盖个人所得的全部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税项目。一些不断出现的应当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项目应该列入应税项目。因此,我国应当改变目前采取的正列举法,采取概括性更强的反列举法。凡是能够增加纳税人税收负担能力的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之内,对某些 特殊的个人所得可以采取列举法予以减免税收,以体现税收上给予的优惠政策。

3.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家庭课税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将夫妻的所得综合起来联合申报纳税;个人所得课税是以个人为单位,就个人所得申报纳税。家庭课税在理论上较个人课税具有明显的优势:家庭课税能更好地体现公平这一税收基本原则,因为一般情况下,凡是税制建设比较完善、治税思想体现公平观念比较充分的政府,多在税前规定了不同数额不同名目的扣除额,如子女赡养费及教育费扣除、父母及祖父母赡养费扣除、贫困亲属资助的扣除等。而选择家庭课税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充分考虑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情况,能使税后结果尽量公平。比如:抚养一个子女与抚养两个子女的扣除区别;抚养一个健康子女与抚养一个残疾子女的扣除区别等.4.规范个人免征额标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调至1 600元,大大减轻了低收入人员的税收负担。但是笔者认为,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数额高低,而在于有没有考虑纳税人具体情况并区别对待。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个人所得税免征税额可分为4个部分:1)个人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扣除。2)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费用扣除。3)特殊扣除,针对残疾人、慢性病患者。4)子女教育费用扣除。目前,教育费用占家庭开支的比重较大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因此应额外扣除.5.简化税率级次,应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本着“照顾低收入者,培育中产阶层,调节高收入者”的原则,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最低税率

至10%,将高税率部分的45%向下调降至35%,则可构建一组由10%~35%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的级次定在5级比较适中。

6.加强税收征管。首先,努力改进税收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完全电子化,进一步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通过银行和税务机关联网工程的建立,逐步缩小现金交易的范围,使所有的收支状况尽可能地置于税银联网的监控下,现金交易减少了,政府便可以通过账户对纳税人的税源实行有效控制;其次,采用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式,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对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扣缴和申报缴纳税款以及不按规定报送有关信息资料的,要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惩处办法。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关于我国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本调查报告的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民意调查,提出了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及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然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力图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医疗改革

正文:

一、调查背景: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过20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国务院在2009年1月21日召开的常务会议中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以及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 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初步测算,为保障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此次会议使整个医药行业未来的增长趋势更加明朗,而面对8500亿元这个如此庞大的数字,许多投资者纷纷对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预期,希望在这轮投资热潮中能够挖掘投资机会。为了更能了解医疗改革,本调查报告作出了以下关于我国新医疗改革的问卷调查:

1、你的性别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男5641.7%

2女7858.2%

2、你的学历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小学1914.1%

2初中1410.4%

3高中2216.4%

4大专4332.0%

5本科以上3626.8%

3、你的年龄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少年2317.1%

2青年6750%

3中年3828.3%

4老年64.47%

4、新医改能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吗?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能4432.8%

2不能3425.3%

3不好说4835.8%

4其他85.97%

5、新医改能让药价真正降下来吗?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能5440.2%

2不能3223.8%

3不好说4029.8%

4其他85.97%

6、农民能成新医改最大受益者吗?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能5541.0%

2不能3727.6%

3不好说3526.1%

4其他75.22%

7、新医改能完全实现全民医保吗?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能4835.8%

2不能3526.1%

3不好说4231.3%

4其他96.71%

8、医改方案决定3年内各级政府投入8500亿元,这些钱应该投向公众等医疗消费者吗?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能4835.8%

2不能3123.1%

3说不清4735.0%

4其他85.97%

9、你的居住地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城市8361.9%

2乡镇2820.8%

3农村2317.1%

10、谢谢你的参与

中国民意调查网温馨提醒:到目前为止,本题样本量为134个。

序号答题选项投票数百分比

1谢谢7455.2%

2不客气5541.0%

3路过53.73%①

二、医疗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过20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医院只认钱,不认人。”——仅仅因为深更半夜未带足现金,渝州大学陶国林老师在押光身上所有钱物后,仍眼睁睁看着自己患急性阑尾炎的学生得不到救治,其中一头发花白的医生竟作答:“我们只认钱,不认人。”(中新网重庆)又如医院在收治急诊病人之前先收一笔押金的情形并不少见。官方媒体对一起惨剧表示了震惊。四家医院拒绝收治三岁幼童烫伤惨死——因乌鲁木齐市4家医院拒绝收治,不慎被开水烫伤的3岁幼儿刘光祥,在父母抱着他奔波4个多小时后休克死亡。(《人民日报》)据统计,我国20%的人拥有80%以上的银行存款,由此可以看出,贫穷或者说不太富有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政府应该保证这些人获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

1.7%。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2622元,根据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这样,如果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个人住院,可能这一年的收入就全部用到医疗费用上。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卫生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布会上曾经承认,在农村有40%—60%的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什么是国耻,这就是国耻,30%的人占据了70%卫生资源,在这30%中极少部分人却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金费,当外面的工人、农民因交不了住院费死。而且从前面的市场调查问卷数据也可以了解现在我国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卫生费用不平衡。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费用,而且农村居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尚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②

2.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和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9.3%,而在同一时期,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99.8%。③

3.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投入的绩效低下。有关卫生统计表明,虽然中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却在下降。2003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96亿人次,比1993年减少了1.09亿人次。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140.1%提高到143.0%。②另据统计,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④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4.卫生资源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短缺现象并存。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占有率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明显过剩。而医疗机构为了收回投资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随意对患者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乱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与此同时,市县以下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却缺乏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和条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三、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

要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问题,既不能继续沿着完全市场化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也不能走回头路,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制。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在总结以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为改变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中国新一轮医改试点将取消公立医院加价售药。同时,患者享受诊断等服务要增加药事服务费。

1.要明确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定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要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坚持这一目标定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体制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3.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也不能照搬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依靠政府的做法,而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卫生事业的特点,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在这一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制定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财政支持、配置医疗资源、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管等责任。其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政府承担医疗卫生责任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将部分医疗机构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弥补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投资不足。第二,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政府可以退出让渡给市场,或者原有的政府投入的医疗机构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取得回报,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第三,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增强医疗机构的活力,使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内部形成竞争,以提高效率。

4.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对于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向全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应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对于非基本医疗需求,主要靠市场化的方式提供服务,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主要通过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⑤

四、对“医改”的进一步思考:

在中国医改过程中有太多让人看不懂的事,如公立或私立医院及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取舍问题,有关卫生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争论,频频出事的制药行业等。举个例,中国的医疗资源是真不够吗?大家看到的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等待很久,排不上号看病。但从这一现象可反应几个问题:一是中国未能建立合理的分层、分级卫生服务体系,不是所有的病人均需去大医院就诊,结果造成大、小医院的医疗资源均浪费;二是健康教育网络不完善,人们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当出现健康问题时不知所措,经常出现所谓“病急乱投医”现象,可能多数的健康问题并不需要很多的折腾就能得到解决。三是中国医疗在管理和技术上缺乏科学性。人体的健康问题或疾病说复杂是复杂,因为人是一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作为整体的社会人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健康问题或疾病时是复杂的;说简单也简单,人类的疾病不外乎常见和不常见的,对常见的疾病已有很多非常成熟的诊断和处理方案。但在中国的现代医疗中可能存在该简单没简单,该复杂没复杂的问题。我们知道临床医学发展至今天已进入循证医学年代,很多常见病已建立有在循证基础上的处理指南,它告诉你应用某一处理至今的循证级别,即在应用某一证据时会承担多大的风险,强调医疗决策应该在证据,处理者和接受处理者三方一致的基础上做出。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国外一些医疗机构也建立了循证基础

上的临床路径,某些疾病在入院后的有日处理流程,在不能按流程处理时要求说明原因,因此事实上可能存在的“疑难杂症”不像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么多。曾经读到过这么一篇文章,说在美国没有疑难杂症这一说法,用的是复杂病例这词,所谓复杂病例指的是罕见病例或者有并发情况的病例。由此设想我们遇到的很多疑难杂症并不是真正的疑难杂症,而是卫生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盲区导致的对常见健康问题的认识盲区,说更明白一点是卫生工作人员未能很好掌握现有的专业知识,不同卫生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同导致对一些常见健康问题或疾病的处理不同。不同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在常见的健康问题或疾病处理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的不同能处理的健康问题或疾病不同,而且各级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存在协调的谁也不可替代的关系。中国存在对不同级别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的不正确认识,中国的医疗教育很多时候还是以经验教育和带徒弟式的中国人习惯思维方式来实施,整体上中国医学教育在职业前教育和职业后继续教育均存在问题。如果说在中国能够实现更科学的医学教育的话,中国的卫生健康干预可能就简单的多,因为有人类可以共享的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和引用,这对中国现有的医学教育系统提出挑战,书本和教师如何把最新医学证据教给受教育者?真能实现在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机构中对常见病一致的处理,那时病人可能就不会舍近求远去大医院就诊,因为多数的疾病是常见病,在各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处理应该是一致的,围绕疾病的各方能更好互相理解,病人也不会有太多的对低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各种抱怨,疾病的处理过程也不像现在这么神秘,有限的医疗资源也能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仔细分析现在城市医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不是不足的问题,而是分布和应用的不合理的问题。改变现状需要政府决策,资金拥有者和从业人员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五、结论:

不管卫生体制怎么改,最终要看它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要根本解决医疗体制中的种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为有效的、因地制宜的医改模式。目前,正在讨论新的医改方案,焦点集中在是以“市场化”为方向还是“政府主导”为主。进入2008年,从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政协医药卫生组的联组讨论会中得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提出了改革的总体框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具体改革配套措施,在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出台后,将选择一些地方开始试点工作。⑥

参考文献:

①:中国民意调查网

②: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

③:葛延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反思》,载《中国卫生产业》2005年第9期 ④:葛延风:《反思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6日 ⑤: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⑥:

第四篇:医疗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旗下,为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作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保障,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如何发挥政府在医疗卫生支出上的职能作用变得愈加重要。

中国医疗行业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往医疗改革方案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严重缺陷:一是在忽视对医疗市场的开放,没有让市场力量在医疗供给中发挥足够的作用[1];二是错误地对公立医院进行“伪市场化”,导致医疗费用虚高,医疗资源严重浪费。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逐步从一元化的计划经济时代向多元化的、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时代转变。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呼唤一元化的医疗体系向多元化的混合医疗体系转变。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从一元化的医疗体系,通过“公退私进”的医疗改革,最后建立多元化的、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并存的混合医疗体系的过.程。

医疗服务具有特殊的属性:医疗消费具有强制性和不可逆性;医疗供给在特定时间内是有限的。有限的医疗供给和最优的消费追求必然会导致医疗市场畸高的均衡价格和消费拥挤。医疗服务中,信息不对称严重;如果没有第三方对医生进行监督,代理人寻租就不可避免。缺乏对医生的有效监督正是我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医师协会建立对医生的第三方监管,利用执照制度约束医生的权力,调整医生的收入分配体制,改变医院的管理方式,最终顺利完成医疗改革。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此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钱信忠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五所医院被列为“典型”。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

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当然会显现出成效。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春,中国掀起新的改革浪潮,医改再次提上日程。

“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在高速发展。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32万家。

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于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意见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五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介“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而这一切的主要根源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丁宁宁分析:“卫生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卸包袱的冲动,是医改市场化方向的重要动力之一。”

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政府主导派”与“市场派”的意见不相上下。对于宿迁改革的争议,是两派观点的又一次交锋,最后以搁置告终。

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而医改话题被真正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二十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作大的调整?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

2007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报告了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医疗改革进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陈竺表示,“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在这份报告中,医改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得到进一步明确:

——明确政府主导。“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继续“公益性”。公共卫生机构将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实行严格的收支预算管理并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完善医保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也将得到加强。

陈竺透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目前已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将尽快拿出人民满意的医改方案。”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出明确信号,医改将于2008年出台。卫生部有关官员此前也曾表示,医改方案将提交2008年3月的“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一般而言,事实标准的确立要以特定事物和既定事实为依据,更多的是通过调查、统计等实

证方法建立数字、比例等量化关系,以此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 和影响。

对医改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大体包括医改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 例关系,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数据都是从 基层的调查中获得的。

科学决策基于科学的评估,科学评估基于科学的数据。我们现在应该

设定并不断完善指标,进行科学的基层调查,逐步积累数据,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医改实施 的质量、效果如何,不能只凭说,而要拿出公认的指标和数据。这些指标要经得住时间的考

验,特别是在一些试点地区,有了准确的数据和评估,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公开披露之后,我们才能在新一轮改革之后对相应的投入和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是否有一些指标已经改观,不足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进行总结、推广。

当我们在埋头书本、苦学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重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并增强自身的社会

责任感。高尚的医德情操对我们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发展科学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因为它

不仅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病痛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劳动,也能使我们更好地

为人民服务。该近年来“全科医生” 这个概念广泛的被人们熟知。这就促使我们应格外重视

全科医学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合格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新医改的政策,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五篇:医疗改革

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

卫生部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上看,大多数百姓依然徘徊在医疗保险的大门外。与此同时,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群,也因为个人负担部分偏高,越来越看不起病。对于广大低收入的农村地区,形势就更加严峻:起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匮乏,医疗设备陈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本没有医疗保障体系,更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等等。如果说城市居民还只是“看病贵”的话,农村人面临的却是“看病难”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医药价格,已经到了让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

事实上,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患者有其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全面强化政府在医疗方面的职能,控制医药价格。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投入的不足,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经营管理医院,结果造成了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的淡化,严重损害了老百姓利益,加剧了医患纠纷和群众对医德的质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增加经费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其次,强化政府责任,建立高效的医药监管机制。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和行业化管理改革,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责任;制定详细的医疗机构管理规制,依法进行日常管理;成立专业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依法对医疗机构的从医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广告宣传内容和收费价格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索要红包、拿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进行坚决纠正;建立完善的药品流通领域监管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政策。治理药品回扣应该从源头抓起,对药品销售企业采用送回扣的不正当行为要依法严惩。

最后,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服务具有看病方便、收费便宜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看病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定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产和供应合格、价廉的常用药品。

奔小康、盼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没有人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认真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早日让医药价格下降到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中来。

下载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如何改革[★]

    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指出,根据国务院部署,去年9月《关......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医疗保险制度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础的工作......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个人所得税是现代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较晚,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税制模式,费用扣除,税收优惠......

    货运改革之我见

    深化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推进铁路走向市场 赵志义 摘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断地深化,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心也又一次迎来了发展......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1988年,中国政府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

    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关于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城镇医疗卫生改革情况 调研时间:2012年3月15日调研人:赵健调研地址:湖南省衡阳县城镇调研的中心观点:在于通过对于衡阳县城镇医疗卫生的调查,从而发现在衡......

    医疗改革最新报告

    百姓期待公立医院改革提速2012年03月16日 11:18来源:新华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之后,老百姓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集中在县以上公立医院”;“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