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基层政府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摘 要:
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民生,从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社会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市场秩序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都是一项硬件。
党的“十八大”一系列工作对整个国家进行法制管理和长期稳定的建设进行了系列化、科学化解读,将有力地促进、构建和谐小康社会。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这一数据显示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能更好的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提供动力和保证。如何解决目前新型农村由经济转轨、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多元化问题?依法行政是关键,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对基层领导干部驾驭全局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检验。
我结合自己五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的措施。
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法律宣传方式欠妥,法律意识淡薄。驱使地方经济发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
体现在五个层面:
1、乡镇村组对法制宣传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就轻避重走形式。驱使农民自觉性弱化、认识弱化,认为普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2、普法学习“上热下冷”问题极为突出,弱化趋势十分明显,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
3、个别地方少数领导,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对违法行为不闻不问,包庇纵容,对正常的执法横加干涉,致使一些地区违法活动猖獗。
4、是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把法律赋予的职权当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
5、是部分干部认为依法行政是软指标、软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依法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缺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执法机构混乱,队伍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
1、政治素质低,有的工作员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加强政治学习,宗旨观念淡薄。
2、业务素质低,有不少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自身又不注重学习,造成不能胜任行政执法工作。
3、三是执法水平低,不讲究工作方法。
(三)体制不顺畅,执法缺乏严肃性。
表现为:
1、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造成工作难协调,有利的事,几个部门争着管,麻烦的事,部门之间踢皮球,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
2、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对部门的管理难到位;省级以下政府的管理职能支解,乡镇政府更是没有任何行政管理职能。
3、强制执法难,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行政执法强制执行案件小而散,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少,往往顾不过来,没有达到强制执行的应有效果。
4、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与执行混为一体等现象严重印象了执法的严肃性。
(四)是法律条文与民生存在空隙,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地方政府不能准确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和判断把握市场经济形势,作决策订措施时不遵循客观规律,执行公共政策时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不够,不能充分体现民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际上已被架空,造成了法律与农民的隔离,不为农民所相信,而一些为农民所依赖所期望的规定,又没有上升为法律,这也使农民看轻了法律。
(五)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府及领导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一站式招商”助长了许多非理性的招商行为发生。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视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把自己当做经济建设的主体,看轻自己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天然提供者的角色。
(六)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有对策皆为我所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七)地方政府自身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监督、约束机制不全,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没有完全规范,权力分解、权力制约做得不够。
二、制约和削弱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根源, 党在行政管理上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但是,基层行政主要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政策代法、执法层次低的缺陷。
(一)立法滞后和法律冲突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在调研中,立法滞后、冲突及立法中存在的部门利益化倾向是影响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职权有限。《行政许可法》施行之后,赋予镇政府的职权屈指可数。
(三)行政机关权限划分不清:
1、“行政执法的密集地带” 如有些部门既管市场,又办市场,又制定市场规章。2、“行政执法空白地带”有些行政执法领域,机关不明,权限不清,职责不分,行政机关不想管,不敢管。
(四)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行政执法监督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牵头的部门不够明确,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够多,取得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三、关于促进和完善基层依法行政和行政效能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执法人员要善于把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提高。领导干部学法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对外开放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思想、各种学说、各种观念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建设一支具有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才能保证执法公正、严明,维护人民政府行政机关的崇高权威和法律尊严。
(二)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来说,就要放得下官架子,学说“地方话”,甘当融入管辖范围内的普通人。
想方设法亲近和融入老百姓中,注意“四少”、“四多”。
(三)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对行政职权设置出现的“空白地带”或“交叉地带”要严肃界定,合理设置职权,控制自由裁量权。
其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
(四)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给社会发展政策一个应有的位置。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人的能力,提高人类的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
(六)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维护公共政策的权威、首先要从制度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问题,实行“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第二,加强政策研究,对现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第三,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第四,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七)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一是要确立人大监督的核心地位。二是要加大其他外部监督的力度。
作为基层行政人员我们要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地提高社会生活的民主程度,通过各种渠道确保广大公民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努力增强群众观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深入群众,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力量,在稳定的环境中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首要标准。
第二篇:推进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推进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任县工商局
王素明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政府及其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年来,政府法制机构在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很大成绩,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作风优良的政府法制机构队伍,成为政府领导依法行政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但是,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中央建设法治政府宏伟目标的提出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处于基层一线的县级政府法制机构面临的问题更显迫切和重要。本文就针对县级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对策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依法行政;问题;对策;县政府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县级政府在社会生活和法治实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法治化进程正在逐步推进,行政执法是行政法治建设主要的内容和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规范和改进行政执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行政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形势下,如何理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行政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二)全面实现人民民主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然而权力是腐败的源头,而行政权力又是最容易和最多产生腐败的权力,如何遏制腐败,维护政府的廉洁性,是党和全国人民的艰巨任务。法律具有公开性和确定性,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法公开,按法办理,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利于防止腐败。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机关办事的步骤、时间、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照行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这样就能提高效率,从而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性政府。
二、当前推进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未确立。目前,很多地方的县级政府对法制机构的保障力度,仍严重依赖于县领导法制意识的高低以及对法制工作的重视程度。除了行政复议经费在部分地方的财政预算中已作为专项经费单列外(根据当地的财政情况决定具体数额的多少),其他如法律顾问、执法监督指导、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行政裁决、政府重大涉法事项处理等工作经费均与日常性的行政经费合并使用,造成大额的经费缺口,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为争取经费,法制机构往往“一事一申请”,依据领导的重视程度进行追加或增拨经费。
(二)法制机构不健全。法制机构的人员编制普遍偏少,又没有设立统一的准入资格、标准,与其所承担的职责不相适应,工作任务难完成。随着《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和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工作的推进,各种各样的行政争议大量产生,特别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在基层政府频繁发生,而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却大多缺编少员、力量薄弱,很多地方法制机构专职人员数仅为同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1/3-1/2。随着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政府法制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政治、法律、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县级政府法制机构的领导大多由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多数工作人员还兼顾其他工作,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政府法制工作。从知识结构看,政府法制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是从行政工作岗位转行而来,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学习,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从年龄结构看,尚未在总体上形成梯次的年龄结构。从个人状况看,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专业性较强,个人发展受限制,一些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得不到提拔重用,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执法监督难开展。很多地方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原系隶属于政府办的副科级机构,人员少、条件差、素质参差不齐、权威性、影响力不强。作为行政执法监督的主管机构,政府法制机构要对全县所有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实施监督,就像小牛拉大车,拖不动,走不快,难以监督到位。目前,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问题:一是行政执法监督缺位。集中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活动数量偏少、范围偏小,有些地方每年仅开展1—2次执法监督检查,有的甚至几年未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而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城管、公安、土地管理、交通运输等大的执法单位,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全面化的执法监督格局,造成依法行政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行政执法监督滞后。认为监督就是查错纠偏,忽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偏重于事后监督,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三是行政执法监督错位。由于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违法执法者却很少受到相应的惩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在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有的把依法行政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把依法行政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制定土政策、土办法抵制依法行政;有的片面强调行政相对人应服从行政机关的管理,重权利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只重视领导的讲话、批示,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功能,讲话没有准则,办事随心所欲,导致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制定政策、安排工作脱离实际,导致依法行政缺乏具体实际的内容。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总括起来是对政府法制机构作用认识不够。作为基层人民政府,县级政府在社会生活和法治实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上承省市,下辖乡镇,与管理相对人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都是由县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来贯彻执行,大量的法律事务也都是其具体承办、处理。县级政府的法治化进程对整个国家的法治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三、县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对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加强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推进县级政府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依法行政的保障机制,真正把依法行政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一是要重点解决好县级政府法制机构中存在的建制不统一、机构不独立和人员编制过少等问题,二是要重视解决县政府法制机构规格过低、缺编缺人缺经费的问题,为政府法制机构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实践证明,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法制工作的经费来、源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考核奖惩细则等一系列保障机制,使其制度化、条文化,使法制工作跳出“以人治来推动法治”、“人治决定法治程度”的怪圈,形成持续、有序、有效推动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将法律手段运用到政府工作的更多层面与领域,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依法行政的素质与能力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而执法人员良好的执法理念与较高的法律素质,以及按法定程序办事的习惯,又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基础条件所在。为此:
一是把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关。要以《公务员法》的颁布为契机,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配套的政策性规定,为行政执法人员的入口设置良好的法律关。要争取通过5-10年的努力,确保所有的专业执法人员具备法律大专以上或相当的专业水准,其中,行政执法的分管领导,执法股室负责人,以及法制机构的全体人员均应具有法律专业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二是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主体资格制度。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坚持执证上岗,基本素质、基本条件不合格的不得颁发执法证,无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对执法过程中的严重违法违纪人员,要吊销其执法证,并将其清除出执法队伍。
三是加强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培训。要按照“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要求,加强对现有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这个大平台,通过在岗轮训,换发证培训,新颁布法律的培训以及其他的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执法人员培训的定期化、规范化,以此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四是引导行政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执法理念。要通过培训班、讨论会、典型推介等多种模式,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引导、教育,促使他们转变“以罚代法”的传统执法模式,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服务经济”的现代执法理念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依法行政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实现严格执法与规范经济发展秩序、依法行政与维护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共赢。
(三)抓住重点,健全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提高执法水准、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措施,当前,应重点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监督。
一是以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为重点,强化对决策行为的监督。加强和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是确保领导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行政违法行为的一条重要举措。为此,应积极完善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程序及相关制度,努力实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基本要求。
二是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为重点,强化行政行为的层级监督。实践中,大量的行政管理行为发生在县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从而大量的行政争议也发生在这个层面。从县级政府行政复议的现状出发,要在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健全县级政府的行政复议机构,配备和充实行政复议的专门人员,保障行政复议的专项经费,使行政复议的开展有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要加强《行政复议法》及新近颁布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宣传,增强民众的行政复议认识,广辟案源,增加监督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应依法及时收案、结案,公开、公平、公正、快捷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三是以广泛听取管理相对人的意见为重点,强化社会监督。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情况具有最贴切、最真实的感受。因此,我们应通过由执法监督部门或监督机构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测评卡,设意见箱、请监督员,进行民意测评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以此作为行政执法质量考评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此推进依法行政。
(四)强化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实现制度约束之下的公务员依法办事,是我国法治走向良性运作的根本。为此,我们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必须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大力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
一是以建立主要领导定期报告依法行政情况制度为重点,强化立法机关的权力监督和政协机关的民主监督。要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切实健全和落实县级政府及部门的主要领导定期(每年应不少于1—2次)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常委会报告依法行政情况的工作制度,包括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委员提案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质询制度等,并接受其日常监督。要通过经常的、制度化的培训考试等方法使公务员成为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奉法者”。
二是以建立主要领导出庭应诉制度为重点,强化司法监督。司法监督作为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所有的监督中应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如能有效地建立一套行政机关(包括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定期和按行政诉讼案件一定比例出庭应诉的行政应诉工作制度,无疑对增强领导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推进法治化进程,将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四、结语
县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县级政府作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县级政府处理和化解。县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显现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都迫切需要县级政府对目前存在的如法制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执法监督难等突出问题作出部署和安排。要通过不断的建立健全法制机构,不断的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素质,不断的完善政府的执法监督工作等有效措施来保障县级政府真正的依法行政。
第三篇:政府依法行政
政府依法行政
反面案例
佘祥林,又名杨玉欧,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2005年9月2日佘祥林领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我的评论
佘祥林案件教训太深刻,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深切关系到人民的利益。政府的行政职权不可滥用。要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政府需要监督
反面事例
在214国道进入迪庆州界的地方有一处安全检查站。名为安全检查站,实际却成了收费站,而且收的这些费没有一项合乎规定,要么是未经审批,要么是越权审批。这个收费站设在进入景区的必由之路上,颇有点“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意思。当地有关负责人说,收费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规范旅游市场。
我的评论:
政府的行政需要监督,这种乱行政乱收费行为,损害了旅游市场的规范,也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使当地政府形象遭到破坏。对于这种不良现象,政府应及时出面处理,规范市场行为,并且,在平时的行政工作中加强执法力度,不要总是出了问题才出面。
第四篇:政府养老问题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开题日期 2017.12.20 学院名称 人文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题目来源
指导教师
职称
题
目 政府养老问题政策的研究-----以杭锦后旗为例 1.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现实)及国内外研究概况(1)选题的目的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随着预期寿命不断延长,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社会老龄化,同时也加重了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此外,在原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曾经的养老方式已经过时,又因为不少独生子女在照料老人时,往往会因为经验不足等原因出现难题,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已经难以被满足。因而,在目前学术界与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难题中,养老问题必然占有一席之地。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化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成比例,超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合理区间。然而,我国养老政策仍旧不完善,老年人无法享受完善的社会福利,不够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的要求。
(2)选题的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本文分析,便于建立完善、科学的养老政策,建立起更加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国内养老政策的修订和执行。促使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全面满足老年人的要求。
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分析,为处理国内老年人养老现实问题出谋划策,帮助中国老年人群体过上全新的生活。
(3)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研究概况 90 年代以来,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全世界中速度最快、规模最庞大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我国上演,因此,社会各界要求政
府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呼声愈来愈响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养老服务与政策已有基础,已从原先的“单一供给模式”转型为“多元供给模式”;从原本的“服务弱势老人”朝“服务大众”转变;从原先的“资金救助型”朝“综合服务供给型”转变。
国外研究概况 经过漫长的发展,相比于国内,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政策更加完善,且研究成果斐然,值得我国的借鉴与参考,时至今日,在养老机构养老、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种,为国外最常见的养老方式。以英国为例,“先申请后审批”是英国居家养老制度与模式,遵循:1、申请服务;2、评估;3、计划;4、干预;5、完善评估的服务流程。在英国的居家养老制度中,申请人的第一步是向英国政府提出相应的居家服务申请书,并经由政府审核、在养老部门全面考虑申请人需求、收入来源、地方资源状况后,再决定是否为其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以及提供什么样的居家护理服务。由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程序化管理仍不够完善,因而英国的居家养老管理制度值得我国的借鉴。为了帮助英国老年人健康养老,“个案管理式照顾服务”是绝大部分英国社区实行的服务,此服务小组的成员多为积极的在校志愿者及社会工作者,通过他们对社区老人的全面评估与规划、追踪、回访、照料、监控,将英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质量大大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选择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比率降低。
服务类型、管理类型为美国普遍针对社区养老的管理模式。依据功能与性质的差异,美国政府将养老机构分为一般护理照顾型、技术护理照顾型、中级护理照顾型三类养老机构,每种机构的优势与特色各不相同,都能为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要入驻养老机构,以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在美国,老人首先应通过严格的筛选与评估,再决定选择去那种类型的机构养老。为了保障养老机构的质量以及老人的利益,美国养老机构每年都要经受美国政府的严格检查与监管。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不仅有着健全且完善的养老制度,且随着时代的脚步,养老制度朝更更多元化、更专业化、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的养老机构尚且存在服务内容雷同、同质化严重等缺陷,不妨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养老模式和养老理念,结合本国特色,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也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参考国外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实行国内养老机构的分等级发展,帮助国内的养老机构朝着更专业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选题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政府养老问题相关理论。
(2)研究内容 本文最初叙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养老政策的实际情况;之后探究顺德政府养老政策的实施现状,包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老人优待办法、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养老保险等多个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指出顺德政府在实施养老政策中面临的问题,包含
等多个部分。最终寻找出顺德养老政策有效实施的对策。
(3)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分析法,利用对相关政府养老问题的调查进行分析。第二,文献研究法。收集并参考相关文献,对政府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3.进度安排
2017 年 11 月,确定选题; 2017 年 12 月,开题并撰写开题报告; 2018 年 1 月—3 月底,完成初稿; 2018 年 4 月—4 月底,完成二稿; 2018 年 5 月—5 月中旬,完成三稿; 2018 年 5 月 20 日完成最终稿,提交答辩。
4.研究的重点、难点,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1)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政府养老问题的理论叙述与当前的发展状况,难点就是政府养老问题存在的问题和其处理措施。
(2)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预期结果:通过深入分析,叙述政府养老政策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而寻找出当前政府养老政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寻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案。优化政府养老政策
成果形式:本文分析内容最终会撰写成毕业论文,接受导师的检阅。
学生签名: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本文的选题深度、广度、工作量等)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注:题目来源:A-教师科研项目;B-教师自定;C-学科竞赛;D-学生科技创新项目;E-其它。
第五篇:对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调研对策
2004 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基层政府,特别是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的无锡的县、区政府,近十年来,根据党和国家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探
讨县区级政府按照依法行政的内涵,坚持依法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道路。
一、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保证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保证政府决策不失误,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建立依法、科学、民主的机制。所谓“依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统一实施的前提下,创新制定行政管理措施,使行政措施和其他重大决策,更符合本地实际。所谓“科学”,制定的行政措施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所谓“民主”,就是要全面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使决策充分体现民意。作为县级政府重要决策内容的行政措施,近几年来,在制定过程中,锡山区政府形成了保证“立法”质量的有效机制。
一是制定“立法”计划。对每年的制定行政措施等规范性文件时,要求有关部门在上年第四季度将下年“立法项目”报法制机构,经筛选、征求意见,然后在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后实施,保证“立法”的计划性。
二是征求意见。对区政府部门起草的,有政府发布的行政措施草案交区法制机构后,以信函形式征求区有关部门、乡镇政府意见,法制机构收集反馈意见后进行修改。
三是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对涉及民生大事的项目,如征地补偿、环境保护、安置房建设、社区管理、生活垃圾费收取等,通过座谈会或听证会的形式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民代表,以及管理相对人的意见。
四是疑难问题及时咨询专门人才。对涉法的行政措施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在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的可能影响政府决策的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咨询会,认真听取由大学教授、法官、律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的区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五是所有涉法的行政措施都有法制机构审核。报送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所有涉法行政措施草案,都由法制机构进行依法审核,未经审核,不得送审。区政府对于区域规划、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等,都要经过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重大项目投资不失误。由于政府在决策中遵循“依法、科学、民主”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保证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适当性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明确行政执法的程序和标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确保依法行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如锡山早在1997 年就开始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随着区域调整、法律修订、职能转换等情形变化,区各部门先后三次修订了行政执法责任制。重新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职责,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完善评议考核标准和方法等等。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活动从原来的行政执法全面检查,到对行政处罚案卷、行政许可案卷为重点的评查。通过执法案卷的评查,全区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文书、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对评查情况,主要是发现的问题,函告有关执法部门,并监督其整改。
第二,创新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方式。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外,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一个行政机关的执法状况。年终时,对认真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成绩显著的部门,给予加分奖励和评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嘉奖,对在行政执法中发生问题或后进的单位,给予扣分和通报批评。
第三,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制定责任标准,建立对执法中错案和执法过错的集体责任、领导责任、执法者的责任和连带责任的追究体系。通过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使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有效加强了领导和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外部监督机制,让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外部评议。为了客观了解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状况,做到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结合起来。每年年底,该区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对各行政执法机关,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包括得分和意见及时反馈行政执法机关。同时评议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2.聘任特邀监督员和窗口企业。锡山区聘
任了12 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设立了15 个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流通企业、生产性企业等)为行政执法监督的窗口的企业。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政执法监督窗口企业对行政机关在日常执法活动中的问题和意见,随时反馈给法制机构,法制机构对此进行调查处理,同时,法制机构不定期走访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和行政执法窗口
企业,区政府还每年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行政执法机关执法活动的意见。
3.建立投诉制度。区政府设立行政执法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和网址,接受群众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投诉。通过外部行政执法监督,纠正了行政机关大量的违法执法、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行为,促进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二、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通过近十年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观念上看,有些基层领导的“法治”观念没有一般公务人员强。虽然党和国家都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由于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恪印。少数领导干部在法与权的冲突中,服从于短期的、自身的利益,向权倾斜;还有的人认为依法办事就是剥夺自己的权力,所以无视法制的存在。在实践中表现为: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特别有少数人,遇事喜欢打“擦边球”,或者“遇到红灯绕道走”,所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屡有违法行为出现。一般公务人员平时比较注重学习法律知识,经常参加培训班,开展案例分析会,由于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执法行为与责任结合起来,相对法律观念和法律业务知识要比有些领导强。但是,由于有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与一般公务人员的差异,影响了部门依法行政的展开。
2.从依法管理上看,一般行政机关的重视程度没有重点执法部门高。政府行政机关都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设定的,绝大部分都有法律赋予某一方面的执法权限,尽管经过几次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依据的梳理,有些部门工作人员还不知道自己部门有“法”,有哪些法。行政执法权一般包括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等,但有些公务人员视为拘留、罚款才是执法行为,执法与己无关,所以在部门工作中不重视依法办事。由于工作不依法不规范,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工商、税务、质检、交通等重点执法部门,把依法行政当作“生命线”,领导重视、执法水平普遍较高,由于行政执法在一个地区存在差异,带来不平衡性,使该地区政府形象在群众中受损。
3.从履行法定职责上看,行政不作为比行政乱作为更为普遍。由于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不断强调依法行政,特别是由于《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对行政行为有了严格的实体和程序要求,对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带来很大压力,甚至有些人产生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想法,还有些人员误解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一切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由此产生该管的不管,该处罚的不处罚,放纵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违章建筑、非法占地、污染环境等事件屡屡发生。某镇违法建筑数千平方米,施工期跨3 年,有关部门就是视而不见,见而不闻,在强制拆除后,也没有一个部门主动承担“不作为”的责任,由此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4.从法律运用上看,保护行政机关自身利益的多,维护管理相对人权益的少。处罚的目的是教育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而个别行政机关为完成罚款指标或为自身权益多罚款或乱罚款,有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忽视了管理相对人违法的某些客观因素,对没有社会危害的“初犯”,或不处罚比处罚具有更好的社会效果的轻微违法事件,也重处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法者与管理者发生法律冲突时,特别是发生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时,有些执法机关明显存在违法行为或执法“不适当”,但还是强词夺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辩解,而忽略了管理相对人的痛苦和伤害。一旦要“败诉”,又以满足对方经济利益,甚至不惜代价要求对方“撤诉”,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
为了改变以上状况,笔者建议
1.领导干部要确立“法治”意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广大公务人员,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观念要从“人治到法治”,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进一步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要加强法制学习,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通过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加以批评、抵制的情况多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也增多。所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法律、提高法律水平更为重要和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和所有行政机关的法制意识提高了,才能保证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一些地方政府也创新开展监督工作,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存在,人民群众满意度还不高。根据基层行政机关的特点,还要进一步争取人大和政协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依法行政,树立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形象。
4.违法必纠,严肃政纪和法纪。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代表国家依法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职务行为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由于行政权的特点和执法人员的素质问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甚至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接受商业贿赂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于这些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必究,这是法律本身的要求,也是遏制违法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通过责任追究,严肃法纪,在行政机关形成依法行政的氛围,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6 年7 月24 日召开的会议上重申了胡锦涛总书记“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层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