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美浙江”报告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
活的决定
(2014年5月23日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实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一、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一)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还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是建设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历届省委提出的建设绿色浙江、生态省、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战略目标的继承和提升。这些年来,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始终以“八八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发展生态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核心任务;坚持全面统筹、突出重点,把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着力点;坚持严格监管、优化服务,把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基本要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把创新体制机制和倡导共建共享作为重要保障,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发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部署,是尽快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内容。全省上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为重要工作指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认真抓紧抓实抓好各项工作。
(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目标,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优化空间结构,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加强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强化法治制度保障,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
(三)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要目标。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是一项具有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历史任务,需要确定具体工作目标,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到2015年,美丽浙江建设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基本完成国土(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和主体功能区、环境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美丽浙江建设体制机制和组织领导保障体系;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生态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增长新亮点;“五水共治”有力推进,垃圾河、黑河、臭河整治成效显著,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有效推进,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三改一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取得成效,耕地土壤污染有所遏制,基本建成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到2017年,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空间开发格局确定,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初步形成;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初步完成,奠定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水、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省域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以及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全面推进,近岸海域整治和生态修复取得成效,环境健康安全体系初步建立;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在“十二五”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在全社会积极养成,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目标全面完成。
到2020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水、大气、土壤和森林绿化美化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系统初步实现良性循环,全省生态环境面貌出现根本性改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和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争取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城乡统筹发展指数、城乡居民收入、居民健康指数、生态环境指数、文化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保障指数、农民权益保障指数等达到预期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较长时间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建成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
(四)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点工作。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近期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深入开展“五水共治”、雾霾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城乡垃圾处理、浙江渔场修复振兴以及餐饮业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在回应与人民群众生活生命质量密切相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取得突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培育、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在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破;深入开展绿色城镇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在进一步改善全省城乡面貌上取得突破;深入探索建立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约束激励机制、环境准入和环境监管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调整等专项改革,在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取得突破。力争三年内,全省河流1—3类水质断面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20%以上,年优良空气天数达到250天以上;设区市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专用停车位新增60万个;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垃圾海湾”、“东海无鱼”状况得到改善;完善从田头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管控体系,餐桌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切实在生态文明领域取得惠民利民的实际成效。
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全省各地都要积极努力。山区市县和沿海市县要根据自身特点,为美丽浙江建设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和蓝色生态屏障。杭州市要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重点在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态竞争力上取得显著成效;宁波市、舟山市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港口特色市、海上花园城,重点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温州市、台州市、金华市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重点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上取得显著成效;绍兴市、嘉兴市、湖州市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江南水乡典范,重点在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培育上取得显著成效;衢州市、丽水市要成为美丽浙江建设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支持湖州、杭州、丽水等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要任务
(五)优化完善实现永续发展的城乡区域空间布局
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创新编制省域总体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发展规划和流域规划等多规融合、一体发展,形成定位清晰、管控严格的空间规划体系,保证规划刚性执行,强化规划重点目标任务的考核。加强全省陆海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各类规划和功能区划调整机制,探索编制近岸海域主体功能区规划。
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贯彻落实《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构筑产业集聚大平台,完善新型城市化战略格局,建设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实施财政、土地、产业、环境等差别化区域政策。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涵养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等禁止开发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遗迹,严格禁止一切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区域内符合功能定位的建设活动,严格监管开发、建设、保护和利用等各个环节。制定国土空间差别化准入条件,强化准入管理。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和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意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空间布局框架和城镇体系结构。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抓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建设一批集景观建设、林相改造、生态涵养于一体,富有人文内涵的示范工程,建成省域“万里绿道网”,增进城乡生态空间有机联系。加强城乡地质灾害防治和住宅质量检测,完善防火、防灾安全设施,提高城乡安全保障水平。
(六)加强山川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建设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大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确保钱塘江、瓯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和海洋生态功能区维持原生态。加强湖泊和湿地生态保护,遏制面积萎缩、功能退化趋势。控制低丘缓坡开发,遏制水土流失。推进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抵御外来物种入侵,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大土地、矿产、森林、海岸线和岛礁等资源重点开发区域的生态监管力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先导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深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辐射污染和放射源监管。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增殖放流、禁渔休渔等措施,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对无法实现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开展工程修复。在水体污染较严重的江河流域、平原河网和重要水环境功能区,积极建设水环境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加快修复湖库生态系统,持续改善湖库生态环境。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复垦和沿海滩涂、重点港湾、海域海岛的生态修复。深入推进小流域、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大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深入推进“下山移民”工程,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平原绿化和森林扩面提质,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蓄积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海洋环境监测、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和海洋建设能力保障等六大海洋重点工程,扎实推进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污染整治,加强围填海和海岸线的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岸线、滩涂和海岛资源,严格控制海洋开发活动。加快海岸防护工程和海岛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滨海生态走廊建设。
(七)着力推进以治水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
抓“五水共治”让水更清。把“五水共治”作为重大战略常抓不懈,形成规划指导、项目跟进、资金配套、监理到位、考核引导、科技支撑、规章约束、指挥统一的保障机制。坚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重点整治垃圾河、黑河、臭河,近期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加快推进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等重污染行业的淘汰落后、整治提升工作,推进种养殖业的集聚化、规模化经营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无害化处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要齐抓共治、协调并进。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环境治理,构建良好水生态系统。强化流域统筹、疏堵并举,全面开展江河湖库治理,解决防汛防台抗旱突出问题。深入推进重点流域、主要污染河段以及平原河网的污染整治。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乡污水处理效率,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县城排涝管网设施。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卫生设施改造。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与取水裸露管网的污染防治与管理,健全完善水质监控、超标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全社会节水教育,坚持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抓雾霾治理让天更蓝。深入实施《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认真落实六大专项实施方案,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煤改气”工作,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快彻底淘汰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清洁交通工具,切实做好油品提升和城市治堵工作。深入实施工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加大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加强城市烟尘整治,全面建成“烟控区”。严格控制城市工程扬尘和农村废气排放,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焚烧。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治气降霾联防联控,不断完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抓土壤净化让地更净。强化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深化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综合防治,建立覆盖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贮存、转运及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明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全面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查,建立全省土壤信息数据库,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状况动态监控。排查并划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全面强化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逐步推进污染企业原址、废弃矿场的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
(八)切实优化“诗画江南”人居环境
加快美丽城市规划建设。根据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可开发土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坚持全省规划“一盘棋”,统筹抓好都市区、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推动高端要素向都市区集聚,分类指导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推动县城、小城市和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结合自然资源特点和人文特色,科学设计城镇人居环境、景观风貌和建筑色彩,加强城镇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推进生态人文小城市试点,建设一批江南风情小镇,彰显“诗画江南”独特魅力。坚守城市发展“边界”,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科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整治城市光污染问题。强化城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以及收、运、储网络和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焚烧处理,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提升标准,优化布局,强化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连线成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创建绿色城镇和生态示范村,保护乡土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村落。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强化农房设计服务,彰显江南农房特色。抓好农房改造和危房改造,精心建设一批“浙派民居”。积极推进全省景观森林建设,建设一流森林休闲养生福地。提升全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美丽公路。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新建住宅普遍推广使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大力实施农村建筑节能推进工程,推进农村太阳能供电、供热设施进村入户。积极推进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有效削减道路交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水上公共交通,完善智能交通服务体系。
(九)加快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五水共治”、“四换三名”、“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行动,优化存量,提升增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严格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统筹谋划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发挥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平台作用,力促企业搬迁入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努力使之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健康、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继续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和标准强省建设,破除低端制造、传统市场、县域经济路径依赖,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支持网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着力拓展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空间。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壮大一批环保领域科技型企业。有效实施节能环保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推进节能环保领域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方面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适应我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切实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严格实施用水总量管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立和推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发展现代林业经济,带动山区林农增收致富。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建立实施绿色采购消费政策。积极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十)弘扬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文精神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挖掘浙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丰富民间民俗特色文化活动载体,传承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积极打造文化精品,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
不断提升公民人文素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大力宣传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最美景观”、“最美人物”、“最美现象”,促进“最美”由“盆景”变为“风景”,进而成为风尚,不断焕发社会正能量。培育和激发全体公民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意识,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和科学人文素养,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结合浙江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活动,展示生态环保成就、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弘扬生态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注重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有效做法和具体制度,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社会行动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和应用研究,繁荣“两美”主题文艺创作,着力构建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和社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
(十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条件。鼓励群众创业创新,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大幅减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财政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项民生工作,让全省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普惠性,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等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生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深入开展全民教育、卫生和科技普及活动,持续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科学素质,积极营造浓厚的社会人文氛围,促进人民群众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普遍增强。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保障,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提高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进一步改进信访工作,完善调解制度,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及环境问题重大决策要坚持评估在先;健全预案、强化措施,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立完善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
(十二)建立完善“源头严控”的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空间管制制度。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保护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各类生态破坏行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不动产统一登记。按照自然资源属性、使用用途和环境功能明确用途管制规则,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制度,对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监管,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制效力,保障生态安全。探索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建立海洋资源管控、海洋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废旧物资进口管控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抓紧划定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等三条红线,建立我省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划定符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要求的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并通过立法加以保护。以解决水、大气、土壤突出环境问题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质量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等为重点的利用上线和管控要求,进一步建立资源利用上线与生态功能保护、环境质量要求相结合的协调联动机制。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研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环境、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把环境容量与区域总量、环境质量、项目环评紧密挂钩,严把环境准入关。全面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及重大政策措施的战略环评,严格落实专项规划环评制度。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环境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属地管理为主的制度,推进环评备案监督制,严格实行环评承诺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境保护重大决策听证、重要决议公示和重点工作通报制度。
实行节能减排降碳总量管制。深入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制定推进用能预算化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用能预算化管理体系。健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理顺排污许可证与环境影响评估、总量控制、“三同时”、排污收费等污染源管理制度的关系,探索制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严禁无证排污、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激励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排污权指标基本账户,加快刷卡排污系统建设。建立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约束机制。
(十三)建立完善“过程严管”的体制机制
推进环境监管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推进环保行政执法与民主监督、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结合,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实效。建立环境执法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注重通过市场机制激发企业自觉治污和节约利用资源的内生动力。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使用激励约束机制、低效企业退出激励机制和新增项目选优机制,探索构建资源要素高效流动的市场体系。深化土地要素配置体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改革,探索海域、岸线配置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中水回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激励机制。建立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开展用能量(权)、碳排放权及水权交易,建设和培育全省及区域性的各类资源要素交易平台。培育第三方专业化环保运行组织和机构,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第三方运营。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全面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污染治理实际成本,逐步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加快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推进生态环保专项转移支付改革。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通报、海洋生态损害赔补偿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公益林省级财政补偿标准调整机制,研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探索建立流域协作治理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试点。
建立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海域联防联控机制,推广区域、流域和近岸海域联防联控管理模式,完善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新安江流域、海西经济区的生态环保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力与水平。创新区域、流域环境管理考核模式,强化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考核。
(十四)建立完善“恶果严惩”的体制机制
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强化行政执法和刑罚处置,加大责任追究和违法惩治力度,切实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有重点地将水、土地、森林、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纳入审计范围,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环境问题约谈制度,对政府决策、执行失误以及不作为导致的环境损害问题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环境损害惩治制度。建立以环境损害赔偿为基础的环境污染责任追究体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加大行政强制及行政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探索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风险基金,鼓励推行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制度,对高风险企业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完善环保公安联动执法、环境公益诉讼和非诉案件强制执行机制,依法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十五)建立完善“多元投入”的体制机制
创新基本财力增长机制和财税政策。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点,合理调整和整合各类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试点。建立环保资金使用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和专项审计制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和各类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参与美丽浙江建设。贯彻落实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税收政策,积极发展环保社会公益基金。
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美丽浙江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好保险资金投资项目对接,多渠道扩大美丽浙江建设融资规模。创新发展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绿色金融产品,促进各类企业自觉节能减排。加快海洋金融创新,研究支持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配套体系。
四、切实强化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组织保障
(十六)完善组织领导。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事项。(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二版)研究编制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实施纲要,落实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策部署。加强人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强化生态环保预算审查监督和执法检查监督,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各级政府要认真制定实施配套政策,全面推进相关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执法。支持政协围绕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协商机构、监督机构、咨政机构、民意机构、统战机构和群众工作机构功能,团结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献计出力。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有力的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十七)加强法治保障。着眼于深入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切实强化法治思维、完善依法治理体系、提高依法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省人大研究制定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予以立法保障。重点围绕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辐射等污染防治和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修复以及食品安全等,加强相关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专项法规规章。严格依法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等的有效监测。研究制定跨区域生态环境诉讼管辖、污染鉴定、损失计算、公益诉讼的规范性文件,指导环境执法和司法实践。修编完善浙江省生态环境地方标准规划,研究制定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准入等地方标准,实施绿色认证制度。积极推行行业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增强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十八)严格考核考评。建立健全反映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的区域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考评实施办法及其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要求和目标定位,实行发展要求、评价指标和权重不同的差异化考核,引导各地差异化发展。加强实绩综合分析,突出“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与代价”、“既注重考核显绩,更注重考核潜绩”的考核导向,严格考评结果运用,奖优罚劣,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
(十九)推进试点先行。积极开展建设美丽浙江体制机制探索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相关综合配套改革。结合国家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等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美丽浙江建设示范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等载体,打造一批美丽浙江建设示范机关、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示范社区、示范村庄、示范景区。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动美丽浙江建设整体向纵深推进。
(二十)引导全社会共同行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宣传平台,大力营造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动员和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统一战线成员和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美丽浙江建设。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全方位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全面实施环保举报投诉热线畅通工程,认真做好环境侵权信访工作。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突发环境事件舆情善后处理工作,积极回应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民间公益环保组织作用,推进美丽浙江志愿者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环保专项行动、环保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和依靠全省人民,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深化班组标准化建设,助力“两美”浙江创建,
深化班组标准化建设,助力“两美”浙江创建,——乐清湾2号桥开展“两美”浙江创建系列活动
乐清湾2号桥作为乐清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的主要控制工程,技术含量高,工程难度大,安全风险超常。直面压力,项目部为认真贯公司和指挥部关于深入开展推进“班组标准化建设”活动的精神和要求,同时结合项目部开展“六比六赛”,助推“两美”浙江创建系列活动,特于2016年7月27日19:00在项目部安全培训体验馆举办乐清湾2号桥安全隐患排查大比武、年中班组标准化考核评比暨“最美”建设者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安全隐患排查大比武”、“年中班组标准化考核评比”和“‘最美’建设者评选活动”三个板块。在本次“安全隐患排查大比武”竞赛活动中,各分部、各工区、各班组积极参与,踊跃推荐参赛选手,18名选手分为6个队,他们分别是代表总部的“查隐患”、“保安全”队,代表一分部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队,以及代表二分部的“运筹帷幄”、“带你飞”队。各参赛队结合各自工作岗位的施工现场经验和生产安全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精准快速的找出了漫画和照片里的各项安全隐患。同时在比赛过程中穿插的“隐患大家查”和“防护用品我会用”现场互动游戏,更是掀起一阵阵掌声和欢呼,每个领取到精品奖品的观众都喜笑颜开,都为这个活动的开展点赞!经过激烈角逐,“预防为主”队勇夺第一名,“查隐患”和“安全第一”队分获二、三名。
施工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生产的第一线,是企业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班组的安全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班组平安,则企业平安;班组不安,则企业难安。因此,加强班组的安全管理,对于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班组标准化考核对于激励先进,培养出一批强意识、守纪律、严操作、会处置的优秀班组有着重要作用。为此,项目部对2016年上半年班组作业标准化考核综合评比取得第一、二、三名的的工区和班组,为项目班组作业标准化推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的10名先进个人以及在微信“‘最美’建设者评选活动”投票中最多的建设者们进行了奖励。奖励评比环节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大家为获奖者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和最真诚的赞许。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切实增强了广大职工参与“班组标准化建设”“两美”浙江及乐清湾2号桥建设的主体意识、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进一步树立红线意识,落实安全责任,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工人安全素质。而且全面推进了项目班组化管理、安全管理,促进工程施工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创建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推进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培养出了一批强意识、守纪律、严操作、会处置的优秀班组,实现了班组作业标准化,班组管理规范化,班组考评常态化,保障企业和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有效落实了公司“稳定推进生产,打造品牌工程”的战略部署。
乐清湾2号桥安保部贺滔 ***
第三篇:两富浙江-作文
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
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放在最高层级;伟大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在富口袋的同时要富脑袋,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然而现实是,物质富有的同时,我们却依然存在焦虑、迷茫、极端等社会心理,实现精神富有符合民众期盼。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让人民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时至今日,新一届领导集体从简政放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努力实现让人们活的更加幸福的目标。政府坚定的决心和信念无疑给民众提供了很好的价值导向、无疑极大的增强了民众信心、无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添上浓墨的一笔。广大基层公务人员当以身作则、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
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以丰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丰富是精神富有的基础,物质富裕未必真正幸福,精神丰富才是幸福王道。陶渊明面对高官厚禄,尚能追求内心所向,才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佳话,家境贫寒、入不敷出却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终成“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文学大作,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可做到如此淡泊名利,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富有”。基层公务员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历史文化、学习理论政策、学习科学知识,以此来丰富思想、提升文化素养,充实精神生活,实现快乐人生。
树立爱岗敬业思想以提升精神境界。爱岗敬业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传统美德,而为人民服务则应当是公务员工作的目标和宗旨,在民主法治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却依然存在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百姓权利难以满足、干群关系难以和谐的现状。为民服务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公务人员能够心存向善之举,对百姓负责、对行为负责,将公务员应有的责任义务落实到位;为民服务就要求基层公务人员能够对组织负责、对工作负责,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争做爱岗敬业的好榜样,以此来提升精神境界,做到充实生活。
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中,“两富”作为一个崭新的名词出现,意味着浙江省委省政府将精神富有作为与物质富裕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基层公务人员更应身体力行,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从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爱岗敬业精神着手,以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正真有责任感的公民,最终实现内心真实的“富有”。
第四篇:“两美浙江”学生记者政策宣讲团团队总结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两美浙江”学生政策宣讲团团队实践总结
“弘扬生态文明,助力五水共治”。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五水共治”,吹响了浙江大规模治水行动的新号角。“五水共治”将把握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时间表将分三年、五年、七年等三步。其中,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在此政策影响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充分展示大学生风采,为此我们组建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两美浙江”学生政策宣讲团,赴湖州吴兴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实践,在此我们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实践目的
本次“两美浙江”学生宣讲团主要是去往湖州宣传及调研“五水共治”政策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些调研加强自身对五水共治政策的深入了解,履行作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的责任。
二、前期准备
此次实践共为四天(8月29日至9月1日),出发前我们召开了动员会,大家为这次实践准备了许多问题,如”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收益”,“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看‘五水共治’的”等等。同时每个人都准备了近几个月来湖州当地开展“五水共治”的相关资料,并做了500份的调研问卷。全队16个人都进行了分工,并配备了安全员和财务,大家统一着装,精神抖擞的迎接实践。
三、实践内容
第一天,我们前往湖州八里店镇镇政府。在会议室,严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实践团队,治水办负责人余建华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八里店镇近年来治水的总体情况。2013年进行“河道双清”,区委领导直接督办;2014年推出“三河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建立镇、村河长制,并实施了以下几个工程:
① 污水管网联通工程 ② 排污堵口工程 ③ 关停工程 ④ 河漾清淤工程
在此基础上,通过圩区建设建成了西山漾生态湿地公园,在严书记的安排下我们到西山漾湿地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施工人员做了问卷,这是一个集生态和室外婚礼结合的主题公园,加上后期公共配套设施的辅助,让河道效益充分服务于周边人民。
(2)第二天,我们分为两个小分队,一支前往妙西村,另一支则留在八里店镇前沿山村继续进行实践调研。在村委员曹姐姐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村史馆,对前沿山村建国以来的各项大事和村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曹姐姐的推荐下我们走访了以生态治水为闻名的古村——永宁村。这里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如村前的古桥,还有村里的祠堂。河道里则有序地种上了生态治污的植物。在与村里的老人聊天中得知,大家都非常支持治水这项政策,村里组织党员和各组长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带头遵守村民公约,不在河道养牲畜,不在河里洗衣服、拖把等,让永宁村成为了真正的生态村。
(3)第三天,我们分别在八里店镇的前村、玫瑰花苑、百全花苑等小区进行问卷调研。而这些小区的住户都是因“五水共治”政策搬迁的小区居民。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意外地发现一名湖师附小三年级的学生徐佳雯。虽然年纪小,但是对于保护水方面的了解不输给一个大人。在与她交谈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五水共治政策应该从娃娃抓起,将五水共治带进校园。
(4)第四天,我们主要前往湖州市建设局城建处和市政府新农村建设指导处采访。城建处的严处长从供水安全、治污水、排涝水、抓节水四个方面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湖州市区“五水共治”情况。他引用国内外排涝事例和日常生活中洗衣机的使用习惯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新农村建设指导处的朱处长主要给我们讲解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污水的治理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治污质量规范 ② 治污模式 ③ 人工湿地 ④ 治污程序 ⑤ 验收和监督
四、实践结果:
(1)本次实践我们以小组的形式深入居民,各小组向市中心、星火百货、以及湖州市其他地方进行关于“五水共治”的调研,共发放500份问卷,有效回收485份。在参与问卷的市民中其身份有商店的销售员、城市的环保人员、小区治安人员、大学生、家庭主妇、医师、小学生等。)我们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也向他们传递“五水共治”政策的重要意义。
(2)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市民的参与度不高主要是因个人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同时政府与社区的居民的互动性不高,而对于“五水共治”政策的提出大部分人表示不了解,只有一部分少数人从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是报纸媒体等渠道了解。
(3)其中我们也发现文化程度相对高的人对“五水共治”的了解程度也相对高些。
五、实践收获
(1)调研的方法
在为期四天的调研中,我们分别在市中心、乡镇街道、体育公园和移民村进行了多元化的实地问卷,同时在宾馆和沿街、公园里采访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加强了问卷区域性、阶层性特点,加强了可比性,提高了问卷的可靠性。
(2)采访的方法
在四天的实践中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人群,相比学校“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所要具备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相对来说要高的多,在采访老年人时要用尊称,还要有耐心;采访年轻人时要会用赞美的词和时下流行的俗语;采访学生和小朋友时可以用称呼身份的语句,表明身份就显得容易更加亲近自如。同时文明礼节更不可少,礼多人不怪。
(3)“五水共治”的收获
团队成员在实践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网络和电视新闻了解“五水共治”的书面概念,对于其中的实际操作和给我们生活能带来哪些变化没有一个深切的体会。但是经过这几天切身实际的走访和调研,通过问卷、当地政府的讲解、实地参观和相关单位领导的讲述,让我们从各方面对“五水共治”有了切实的认识和体会。省委、省政府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两美浙江”有步骤、有规划的实施小康建设,让农村生活更加美满,让农民更加有幸福感,让乡风更加和谐。城市与农村共享政策带来的成果,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全身心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实践意义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是培养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参与兴趣,让我们的团队更加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提高我们综合就业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自身的实践宣传,在生活中树立主人翁意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国家建设中的一份子,也是学校建设中的一份子。
(2)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小问题,情绪易急燥,这对心理素质是一个考验。
(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大家去面对困难,主动去碰壁,在挫折中成长,在困难中前行,培养顽强的毅力。
(4)让每个人在实践中都有所收获,有所体会,做到青春勇担当。
七、团队总结
经过四天的实践,各位成员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想法上对“五水共治”都有了全新的见解,让我们的团队经历了一次考验,这项活动亦给了我们更多的责任与挑战,让我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1)增强了团队凝聚力。这一次社会实践,16个人一起生活,一起调研,大家相互帮助,在晚间调研时,男生会特意关心女生的安全。在一天的总结会中大家会各抒己见。我们这十几个人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从陌生人变成共同奋斗的工作伙伴,从工作中的伙伴又升级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这份友谊不是时间所能衡量的。
(2)加强了主动性。团队中大部份女生都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而这次实践调研,面对不同的人群需要克服内心的紧张。几天下来不仅与居民们无障碍式地讲解五水共治,更能与居民共同探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看法。
(3)加强了责任心和提高了对生活的关注度。这次暑假实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活动的主体,因而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地去投入进去。另一个就是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时刻了解国家政策方针,让科学的知识理论来指导我们前行的脚步。
在短短的四天实践中,我们都有不同方面的收获和感受,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工作态度还有待提高。各别成员在新闻编写素材整理中常因为不细心导制地名或名字出错,一些小的方面不能够引起重视。
(2)创新思维有待挖掘。在本次实践中我们主题是“五水共治”,大部分成员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不能够进行扩散性思考,没有深入地去思考水和经济,生态、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联系。
(3)注重生活细节,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在生活中通常对生活用品的使用不能够做出合理的安排,如洗衣机的摆放,如何才能不会把污水流入排水管道,洗脸水的利用等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针对以上三点问题加以改进,注重方法,讲究实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1)进行疏导和谈心,转变工作态度。
(2)邀请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培训,活跃大家的创新思维。
(3)多观察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
美好的四天时间过去了,通过我们的初步了解,湖州当地的居民对“五水共治”这项政策还是支持的,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关注下去,为社会进步提供正能量。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两美浙江”学生政策宣讲团 二〇一四年九月六日
第五篇:浙江走美杯六年级试题(定稿)
我们的学习道路上需要的是刻苦努力,平常的生活中练习题一定要多做,这样才能加深印象,让我们在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浙江走美杯六年级试题,欢迎阅读参考!
一.填空题
1.四位数“3AA1”是9的倍数,那么A=_____.2.计算:6.25 0.16+264 0.0625+5.2 6.25+0.625 20=_____.3.计算:9.8 + 99.8 + 999.8 + 9999.8 + 99999.8 =_____.4.我的朋友的一位朋友,他出生的年份数正好有15个约数,他出生的月份数和日期数的最大公约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60.他是 年 月 日出生的.5.两个数的和是107,它们的乘积是1992,这两个数分别是_____和_____.6.最小的质数与最接近100的质数的乘积是_____.7.这样的自然数是有的:它加1是2的倍数,加2是3的倍数,加3是4的倍数,加4是5的倍数,加5是6的倍数,加6是7的倍数,在这种自然数中除了1以外最小的是________.8.有一个自然数含有10个不同的约数,但质约数只有2和3.那么,这个自然数最大是.9.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3,这个数除以12余.10.a 24=121…b,要使余数最大,被除数应该等于_____.11.已知a、b、c都是质数,且a+b=c,那么a b c的最小值是_____.12.一次数学考试共有20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未答的题不计分.考试结束后,小明共得23分.他想知道自己做错了几道题,但只记得未答的题的数目是个偶数.请你帮助小明计算一下,他答错了_____道题.13.14个数排成一列,相邻三个数之和等于20.已知第2个数是1,第13个数是9,第9个数是____.14.现在时间是下午5点正,那么分针旋转2004周后,时针表示的时间为________.15.把自然数1,2,3,4,5……如表依次排列成5列,那么数“1992”在_____列.二.解答题
1.求被5除余2,被6除余5,在100至200之间所有这样的数.2.已知:,问:a除以13,余数是几?
3.一篓苹果分给甲、乙、丙三人,甲分得全部苹果的 加5个苹果,乙分得全部苹果的 加7个苹果,丙分得其余苹果的,最后剩下的苹果正好等于一篓苹果的.这篓苹果有多少个?
4、张平、王亮从甲地到乙地,同时骑自行车出发,张平每小时行18千米,王亮每小时行15千米.张平因事在途中停了2小时,所以比王亮晚到1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丙三人,一个姓张,一个姓李和一个姓王,他们一个是银行职员,一个是计算机程序员,一个是秘书.又知甲既不是银行职员也不是秘书;丙不是秘书;张不是银行职员;王不是乙,也不是丙.问:甲、乙、丙三人分别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