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良乡经济开发区简介
北京良乡经济开发区简介
北京良乡经济开发区1992年10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首都最早设立的开发区之一。2000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开发区。2012年,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并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中关村分园。开发区雄踞京城西南大门,乃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东、西两区及海聚园区构成,已成为光机电、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的市级工业园区。京港澳高速、六环路、107国道、京周公路、良乡机场、京广铁路等纵横交错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和诸多优惠保障政策,使其成为企业投资和商务发展的绝佳选择。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三化两区”发展思路、发扬“三敢”精神,良乡经济开发区全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在市级开发区名列前茅,成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的排头兵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截至目前,开发区共引进企业1700多家。美国PLP公司、基康公司、日本助野袜业公司、中国新兴集团、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红都集团、北京中科华誉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为加快“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践行北京精神。开发区积极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以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为契机,打造“海聚基地”,构建高科技企业摇篮,加速了房山高端资源和人才的聚集,目前已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北京东南亦庄地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8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七平方公里被确定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2007年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亦庄新城规划(2005-2020年)》,明确指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
当前位置:首页>>解读园区>>园区概览>>园区概况园区概况
着力打造
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一、园区发展概况
1、园区基本情况
中关村石景山园于2006年1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正式加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园”中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园。园区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紧邻长安街延长线、五环路、阜石路,毗邻八大处和法海寺公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生态良好、政策优惠、发展空间广阔。
按照石景山区建设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的发展定位,园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服务等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新兴高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CRD的动力引擎。
2、园区入驻企业发展情况
石景山园加入中关村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在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收入五年翻两番,增速位居中关村各园前列。2010年实现收入超过400亿元、税收突破10亿元,同比均增长30%以上。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800家。其中包括了以搜狐畅游、暴风网际为代表的娱乐互动门户企业、以华录文化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产业、以东土科技、东方信联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企业。以园区为龙头,通过“小园区大发展”战略的落实实施,辐射带动产业培育基地实现快速发展,一大批规模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的驻园发展,为园区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支撑。
石景山园作为中关村园区的文化创意特色园和数字娱乐示范园,在发展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品牌、赢得了支持,提升了石景山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多块国家级牌子相继落户。目前,园区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颇具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已达600余家,研发生产数字娱乐产品千余款。
二、园区发展优势
1、环境佳。石景山园地处北京市绿化面积居首位的石景山区中心区域,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园区紧邻长安街延长线和五环路,周边道路四通八达,已形成两高、两快、六主的城市主干道格局,距中关村核心区15分钟车程,到达首都国际机场仅需30分钟。毗邻八大处和法海寺公园,永定河引水渠贯穿其中,依山傍水,环境宜人。以园区为代表的功能区建设在环境改造提升和新建开发项目中充分运用生态学、环境学和建筑学原理,合理设计、规划建筑内外空间的物质和能源因素,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的新型办公空间。凭借清晰的产业发展定位,良好的投资环境,石景山园获得“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科技园区”和“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等一系列殊荣。2009年1月,中关村石景山园成功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首家通过该认证的园区。
2、定位准。作为石景山区“一二三六”的产业发展格局的龙头,园区通过实施环境优化、龙头带动、品牌营销、人才支撑战略,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符合CRD发展定位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总部及研发企业等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将石景山园建设成为石景山区经济的新增长点,CRD建设的动力引擎,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3、体制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举全区之力推动园区发展,管理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确立了科委、园区管委会、知识产权局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园区,保证高效运转。建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群策群力、合力推进,促进园区快速发展。
4、政策优。园区充分发挥中关村产业发展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政策和石景山区特色政策的叠加优势,整合凝聚了国家、北京市各类产业平台项目资源,支持企业快速发展。
5、氛围浓。2008年,石景山区科委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石景山区知识产权局被评为“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石景山区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称号。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科技氛围和产业环境,为发展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服务好。建立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绿色通道”服务。由区发改委牵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设立了小额金融贷款公司;区人事局为创意人才的引进想方设法开辟人才招聘平台;区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市政管委、区建委等规划建设部门有力推动,园区载体规划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委宣传部积极推动文化创意项目报批工作;工商局、国地税为企业入驻开辟绿色通道;财政局积极为企业兑现政策性支持资金;投促局、商务局等重点招商部门与园区通力合作,积极创造招商引融资对接洽谈会,启动“数字影视娱乐公共服务平台”、“园区讲堂”等一系列园区品牌服务的进一步深化,让入驻园区的文化创意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首都上百家优质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和政府30余部门的一条龙贴心服务。
面向未来,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将立足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放眼国际,围绕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发展定位,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以重大项目推进为着力点,以中关村石景山园为重点,大力推进中国动漫游戏城和新媒体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将石景山打造为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区,形成首都西部又一高端产业功能区,让文化与创意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北京石龙经济技术开发区
11北京石龙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2000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已完成1.1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建设。2012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12】168号》批准,石龙经济开发区正式加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文件批复石龙园区名称为“门头沟园”。目前,开发区内征地建厂企业达60余家,以数控装备研发与制造企业占据较大比重,如精雕科技有限公司、东西分析有限公司、凝华科技公司、科星瑞特公司等为代表。此外,开区发还有上万家注册挂靠企业,涵盖房地产、商业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服务等诸多行业。目前,有立思辰(办公软件外包)、光环新网(数字技术)等5家上市公司入驻开发区。从建区至今,开发区累计上缴税收达到74.5亿元,累计完成区财政收入22亿元,成为门头沟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第二篇: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简介
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简介:
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紧邻京津塘高速“采育”出口,距北京市区25公里,距天津市区80公里,邻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方大学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通过京津塘高速公路可连通北京市各条环路,104国道和在建的货运快速路紧邻开发区而过。开发区周边还有京九铁路和京沪铁路,距廊坊火车站15公里,公路铁路转换便捷。开发区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60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70公里,距北京南苑机场20公里,距天津港110公里,是北京市距出海口最近的开发区。
自1999年设区以来,开发区立足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面推进投资建设。2006年,开发区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成为市级开发区,并正式命名为“北京采育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3.55平方公里规划已得到批复。工业区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已达到5.6亿元,供水、污水、电力、热力、通讯等设施齐备,实现了“八通一平”。2007年,开发区将全部完成工业区内新建9条道路的建设,使开发区道路总里程达到20公里,形成六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开发区110千伏输变电站将于2007年上半年全部建成并网输电,1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和13678米中水管网工程,以及天然气工程也将于2007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开发区生活配套设施十分完善,周边生活小区、医院、幼儿园、中小学一应俱全。东方大学城高尔夫球场、地热温泉、3000亩原始次生森林和广袤丰饶的2万亩葡萄园为您提供了高效工作之余的绝佳的休闲度假环境。采育地区规划有占地268公顷的小城镇开发区,总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现已建成了可容纳万人的文化广场、中心商业街等公共设施,别墅区、高档公寓区、普通住宅区也已统筹科学规划建设,蓝天花园、阳光波尔多等生活小区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房源。
目前,开发区入区企业达到33家,其中外商合资企业2家,主要为基础产业、机电产业和都市产业。企业协议总投资20亿元,实际到位投资12亿元,利用外资440万美元。企业建成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开发区企业职工人数超过4300人,其中安排本地劳动力就业3700人。2006年,开发区实现产值8.2亿元,收入7.5亿元,利润4200万元,税金3500万元。
根据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遵循镇党委提出的“招商选资”引进优势企业的招商理念,开发区对入区企业的产业、投资、效益、资源消耗、安置当地劳动力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开发区将按照镇党委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市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引进行业内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和产业链招商发展模式,塑造开发区品牌形象,加快开发区发展步伐,增加经济总量。
2007年,开发区将着力建设投资服务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并与社会中介机构广泛合作,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全程服务和专业化服务。拓宽开发区的融资渠道,促进开发区投资建设和企业发展。加强标准化厂房、商务设施、商业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改善开发区生产与生活环境。
开发区将进一步深化《采育镇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五区一园”战略发展框架的内涵,对开发区3.55平方公里面积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实现开发区产业规模化、科学化、经济化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采育,促进采育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税收达到2.8亿元,就业达到1.8万人,将开发区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以都市产业和安全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生态型开发区。届时,一个和谐社会的新兴生态型现代化产业新区将崛起在北京的东南,成为京津黄金产业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采育这片热土上,有着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商机,采育热忱为投资商搭建一个崭新的舞台。“纳百川以成江海,揽贤才共创辉煌”,顺天时、享地利、促人和、求发展,采育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开启了新世纪发展之门,携手与您共赴现代化繁荣盛景!
第三篇:东城经济开发区简介
东城经济开发区简介
湖北十堰东城经济开发区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于1992年11月,1995年5月升格为省管开发区,2003年9月与鸳鸯乡合署办公,2006年10月省、市编委批复同意东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副县级机构。辖区行政区划面积47.04平方公里,辖10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万人。近年来,十堰东城经济开发区在省市区各级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按照“政府规划、业主开发、市场主导、一区多园”的要求,加快推进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东风工业园建设。现已形成以东风大道和许白路为主轴,以普林工业园、万向通达工业园、东风商用车新工厂、西坪片区、鸳鸯片区、乱石麻沟片区等园区为依托,以整车生产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导产业,融新型材料加工、新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产业集群。年可生产整车、改装车5万辆份,各类汽车车身、车架、车厢、车桥总成10万套,齿轮15万套。集群中拥有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技术中心;“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各1项、“湖北名牌”产品7项、“湖北省著名商标”1项。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经济运行环境复杂的不利形势下,开发区按照“用非常之思路谋划非常之发展、用非常之办法应对非常之危机、用非常之举措解决非常之问题、用非常之决心创造非常之业绩”的要求,竭尽所能为业主提供全程、优质、零干扰服务,积极引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2011年东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同比增长21.7%;园区入驻企业达19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过亿元企业16家,纳入全市“双亿企业”11家,成功跻身全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正逐步建成东风商用车8万辆重型车新基地、整车及改装车基地、汽车关键总成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及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为全面建设千亿级新型工业集聚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篇:砀山经济开发区简介
砀山经济开发区简介
砀山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6月,规划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紧靠砀山县城东部,辖科技、古城、惠民三个社区,常住人口2万人。园区内已落户企业1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包括国内外知名企业汇源集团、中粮股份、海升果业、光大国际等,已经形成了果蔬食品加工、轻纺服装、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
经过6年的发展,开发区现已建成砀化路、陇海路、逢源路等主干道,初步形成了“四横五纵”的路网格局,总道路里程达32公里。同步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实现“七通一平”。根据“十二五”规划,2012年开发区实施新一轮的扩区建设,现在正在实施8条道路建设工程,规划总里程10公里,投资8820万元。
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财政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进出口总额6367万美元,同比增长78%,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
砀山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工业经济的主阵地,始终秉承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的理念,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升级步伐,全力推动园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五篇:邢台经济开发区简介
邢台经济开发区简介
一、园区新形象
邢台经济开发区VI系统设计由晏钧设计公司用一年的时间完成。
新标识名称为:城市向东,标识以“X”“E”为核心概念,“X”既为邢台之意,也代表了无限、探索与创新,“E”有经济、能量、科技、东方等多重概念。标识从外形上代表“城市向东”的发展趋势,将邢台开发区作为邢襄发展动力与城市未来的理念传达出 来。标识色彩象征在科技(蓝色)推动下的新能源产业(绿色)的无限发展态势。
二、园区介绍:
邢台经济开发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邢台市区东南部,现管辖面积208.3平方公里。开发区下辖6个乡镇、114个村、19.3万人。
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京九铁路、京广铁路、京汉高铁、京珠高速、青银高速,106、107、308国道纵横交错,即将动工的邯黄铁路、邢黄高速公路直达黄骅、天津两个国际港口,邢汾高速公路直通能源大省山西。
开发区1999年成立,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年来,邢台开发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50%以上增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邢台国家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认定并挂牌,开发区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邢台市“一号工程”七里河横穿区内,将开发区分成南北两个经济区域。
三、整体规划
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城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即开发区辖区位于为邢台市中心城区范围的地域,是构成开发区的核心部分; “三区”分别为京汉客运专线以东的东汪镇区,邢州南路与信都路之间的王快镇区部分和京汉客运专线以东的王快镇区部分。
区内规划了“五横四纵”的城市干道网。
“五横”为东西向中兴大街、新兴大街、百泉大道、南环 路、二干河大街;
“四纵”为南北向有襄都路、信都路、永安路、东环路。对外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邢汾高速公路、京汉客运专线、邯黄铁路,从而形成了开发区 便捷顺畅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绿地系统突出整体生态环境概念,保护和延续城镇内外的自然生态环境,力求建设完整健全的生态系
统。规划绿地从人的需要出发,目的是满足居民的各项活动需求,提供宜人的休闲、交往场所,点、线、面相结合。同时强调自然景观与城镇其它功能有机结合,创造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达到绿色与城市相互融合的景观环境。
在邢台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从城市整体出发,规划了开发区电力设施位置和用地。城区采用110/10kv两级电压配电,110kv线路以架空为主在城市重要地段110kv线路采用地下电缆,中压配电网结构要形成环式网架。
规划保留热电厂和现状中兴大街与襄都路(梁庄路)东北角、中兴大街与长安路(江东三路)西北角、建业路(江东二路)与英华大街西北角三座热力站,新规划建设25座热力站。
四、市政配套:
五纵九横的路网体系:
十通一平的配套设施: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工业蒸汽、通讯、电信宽带、有线电视等已经开通,土地平整可直接开发;
便捷的投资服务:邢台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办公服务,对重大项目进行全程帮办。
五、龙头企业:
新能源行业:晶龙集团、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河北迎新集团、河北庆丰太阳能、河北吉杰太
阳能、纳科诺尔、河北善鑫泰瑞、河北开创科技、神州巨电、东柏集团等。
装备制造业:中钢邢机、邢台钢铁、德龙钢铁、吉泰特钢、红星汽车制造厂、太脱拉重型汽
车厂等。
煤盐化工产业:冀中能源集团、中煤旭阳集团、香港建滔化工集团等。
六、投资环境:
1、硬环境建设:
高标准编制规划。
全面完成了新扩区域54平方公里的地形补测,投资280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完成了开发区北园8平方公里的修建性规划和3平方公里的行政服务中心城市设计,制订了开发区产业体系、交通体系、绿化体系和功能分区设想方案,为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5亿元,以路网建设为重点,完成了起步区3平方公里内英华大街、东二环路、长安路、建业路等4.2公里道路建设,基本形成起步区“三纵四横”路网骨架;北园区新扩区域内英华大街、中兴东大街、江东四路、江东七路等道路工程建设同步完成;完成了新兴东大街、南园区二干河路等5.6公里道路前期测量和规划工作;实现了十通一平,满足了项目入区需要。旧村改造步伐不断加快,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四化”工程进展顺利,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2、投资软环境
开发区全面贯彻邢台市委、市政府优化环境工作有关精神,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一是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化管理的新路子,构建开发区的体制优势。适应WTO和经济全球化需要,大胆改革管委会组织架构,创造“精干高效”的体制优势;完成投资服务中心建设,为实行项目入区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服务奠定了基础;对入区以来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重新修订了《关于鼓励中外客商投资合作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完善了有关政策法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为投资者创造了统一透明的政策法制环境。
二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初步实现了干部队伍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加大干部队伍培训,与清华大学合作对机关干部进行了业务培训,极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三是加强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稳定。认真开展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为项目入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发区以创造四最(综合投资成本最低、政策最优、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环境为目标,按照WTO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树立新“九通一平”的理念,即实现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建立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建立和实施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对行政、经济、服务、法制、社会、人文等六大环境要素进行详细分解、动态考核,及时观注指标变化情况,切实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开发区的社会美誉度,再造开发区新优势。
七、人力资源保障:
邢台市各类学校3125所,其中大中专院校4所,在校生4.71万人。尤其是职业教育发达,城市技术工人充裕,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75所,在校生逾10万人。其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八、优惠政策:
1、土地按成本价招商,视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实行“一事一议”。
2、生产性外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免二减三返五;
3、生产性内资企业,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返二减三;
4、企业出口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当年总销售收入的70%以上,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减半返还;新建生产性企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五年内实行
返还30-50%,高新技术企业返还50-80%;
实行五年财政激励政策。对“一城五星”开发区内投资2亿元以上的项目,自投产起,5年内企业上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市分享的较上年增加部分全部奖励企业,用于扶持开发区企业发展。
5、线材制品加工基地内项目享受市有关规定:给予10年税收返还政策,主要税种的地方留成部分两年内全部返还、第三至第五年80%、第六至第十年返还50%。
6、商务成本价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