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时间:2019-05-13 19:3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第一篇: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上篇)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上篇)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各涉老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上海城市化地区中许多街道及居民委员会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了一些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典型事例。为了全面系统地搞好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使有限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进一步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课题组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南京东路街道、潍坊街道、虹桥街道、曹杨路街道、华阳街道开展实地调查,分别与静安区和长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领导进行专题研究。本报告将简要介绍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理论,概括性地总结近年来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成绩及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社区资源分散管理的问题

(一)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各个街道发展不平衡。目前上海市的各级领导虽然已逐渐认识到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重要性,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积极倡导整合这方面的资源,各个区和街道也作了一些整合资源的探索,但发展不平衡,也没有对这方面的经验很好总结,尚未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的整合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本市有关涉老部门至今还未出台有关搞好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指导性文件。

(二)即使在一些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工作做得较好的街道,仍有不少资源迫切需要整合。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有关社区老年人状况的信息资源,除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掌握一部分外,街道的警署(公安派出所)、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管理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分别掌握了一些重要信息。上述这些部门在采集、更新信息时均“各自为战”,而且除警署把每年本街道新增加和删除的户籍老年人口信息提供给街道老龄办外,其余许多涉老信息资源互不通气,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方面,如何统筹协调,搞好社区服务中心与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设施之间的整合,也需作深入调研;在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方面,如何使为同一位卧床不起老人服务的家庭病床医务人员、家庭保健医生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或民间保姆之间加强沟通,拟定全方位的护养计划,也存在着很大的整合空间。

(三)影响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观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还未很好解决。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总认为某一项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如果全部由本部门或本系统做,取得的成绩将全部归功于我主管的部门或系统;如果由两个或更多部门或系统做,那么我主管的部门或系统最多也只有一半的功劳。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积极参与并促成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更不乐意在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中充当配角。在目前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体制和机制上,也存在着不够完善之处,影响了充分调动社区的各方面为老服务积极因素,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最佳效果。

二、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虽然要承担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六大任务,但由于其能够管理和协调的为老服务资源较少,许多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资源如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均属于街道层面上的资源,而且居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仅5至9人,力量也比较弱,因此,我们认为要合理和有效地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应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在街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建立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

(一)搞好社区为老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社区老年人的特征及需求信息,是搞好为老服务的出发点和基础。我们建议全市各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应尽快建立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其中所含的应有项目拟设老年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已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和出生日期)、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在子女数、家庭类型(可分为独居、仅老夫妻居住、与子女居住、其他)、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是否常住、经济状况(可分为每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退休金)的数额、享受离休待遇、享受低保、不享受低保的遗属补贴、无收入并靠子女赡养、其他)、主要疾病、有无残疾(可按“居民健康档案”的分类,分为无残、听力残、言语残、肢体残、智力残、眼残、精神残)、日常生活能力(可按“居民健康档案”的分类,分为完全正常、功能下降、有明显障碍)、医疗待遇、参与状况(可分为未离退休、再就业、仅志愿服务、其他)。老年人基本信息库的机动项目,可由各街道根据采集并定期更新信息的需要与可能加以增设。上述应有项目信息资源的入口,应充分利用警署(公安派出所)提供的本街道每年新增加(新进入60岁、迁入)和删除(死亡、迁出)户籍老人的状况及“居民户口簿”中提供的“身份证号码”、“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等信息;利用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管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中提供的老人领取基本养老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信息;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上海市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中提供的老人目前主要疾病、有无残疾、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等信息。为了使上述各项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应以老人的身份证号码为依据进行网络传输及查询。

经过上述信息资源的整合,街道老龄办可以方便、快速地从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中了解全街道目前有多少社会孤老(无子女、无基本养老金的老人)、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在日常生活能力中“功能下降”的老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老人(在日常生活能力中“有明显障碍”的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90岁及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基本状况如何,以便较细致地研究制定社区为各类老年人服务的政策措施。又如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居民健康档案”中传输得到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信息后,又可把本街道户籍老人中有多少主要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等疾病,他们住在哪里的信息再提供给社区服务中心或老年活动中心,便于他们更有针对性地举办老年保健讲座,并把各类讲座的时间、地点通过发信或居委会干部、老年协会会员分别告诉有关老人及其家属,开展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已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数据库”的街道感到要定期更新信息的工作量太大,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作为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实事项目,我们花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了,如果再要我们在今后补充更新其中的一些信息则难以完成。我们感到,为了使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及“健康档案”等不致于成为“死库”、“死档案”,除了必具项目应少而精、讲究实效外,应在定期更新信息(如老年人的健在子女数、家庭类型、是否常住、主要疾病、有无残疾、日常生活能力、参与状况)时,由各居委会组织老年协会会员或位于本街道辖区内的高级中学学生、居住在本居委会的大学生、高中学生进行入户访问。我们建议上述信息至少每两年更新一次。考虑到老年人中人户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采集和更新信息的重点对象应为常住本街道的户籍老人。在今后检查评估各街道户籍老年人基本信息库的质量时,对不常住本街道的户籍老人信息缺损拟不加追究。至于老年人婚姻状况信息的更新可由警署传输,老年人经济状况信息的更新可由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传输。此外,各街道户籍老年人基本信息库中的信息,还应在每年1月份根据警署提供的本街道上年户籍老人变动情况信息修改后,下载到软盘中,保存一式两份的每年年底信息,以备查询和开展动态研究。

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潍坊街道老龄办组织本街道的大学生和高中生采集并输入该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课题组决定将上述整合社区为老服务信息资源的设想在那里进行了试点。

(二)搞好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的整合。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是社区为老服务的载体,主要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红十字卫生室(分站)、老年护理院、家庭病床、街道老年学校及居委老年教育点、健身苑及健身点、残疾人康复室及位于本街道的单位如企业、机关、学校、部队的有关设施。我们建议现阶段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应与老年活动中心在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内容安排上加强沟通,有所分工与侧重;从长远发展来看,街道可考虑逐步将上述两个或三个中心的设施合而为一,建立更具规模、更规范的“街道居民活动中心”,并将社区老年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或者建立“街道老年活动中心”,在满足社区老年人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也可考虑在合而为一的街道居民活动中心的设施门前同时悬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几块牌子;还可考虑老年活动室向居委会全体居民开放,或者改名为“居民活动室”。

■ 桂世勋等(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许少明

信息来源:上海老年报2003年9月24日 论坛第28期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下篇)

(上接9月24日第7版)鉴于长期来上海城市中许多社会福利服务设施的布局规划往往是按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面设计的,同类福利服务统一要求每个区、街道、居委会都要有至少一个不同级别和规模的设施。其实从空间分布来看,同类市级、区级福利设施的选址总是位于某个街道辖区内,而每个街道的这类福利服务设施也总是位于该街道的某个居委会辖区内。这是我国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病,也是上述福利设施重复建设、空间分布不合理、硬件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香港社会福利署在20世纪后期曾规定社区活动中心分成四个级别:区域社区中心每8至12万人设一所,占地约2558平方米;分区社区中心每4至8万人设一所,占地约2145平方米;社区会堂设在社区中心附近地区,占地1058平方米。如果在8至12万人的区域,建了一所区域社区中心,就不需再建分区社区中心、邻里社区中心了;或者建了两所分区社区中心,就不需再建区域社区中心和邻里社区中心了。我们认为这种布局规划的理念比较科学合理,建议上海也能借鉴,在街道老年活动中心所在的居委会,拟不设老年活动室,而改由街道与所在居委共建老年活动中心。按同样原则,在市级或区级社区服务中心所在的街道,街道也可不设社区服务中心,而改由市或区与所在街道共建市级或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当然,有些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领导对这种整合方式也有顾虑,担心如果自己手中不直接掌握这类硬件资源,街道和居委会要急用,临时安排某些活动难度很大。我们希望在本课题后续研究中,选择属于上述情况的2-3个街道进行试点,深入研究如何“共建”的方案,搞好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的整合。

在上海市实施“星光计划”一期、二期工程中,都积极倡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附设在街道敬老院内。我们建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应尽可能附设在敬老院或老年护理院、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机构内,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多功能活动场地、康复设施、餐饮设施和图书资料;在那些床位尚有空余的敬老院、老年公寓或老年护理院,还可考虑专门腾出一小部分床位,轮流收住需“全托”几天的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年人,让这些老人的主要照顾者适当“休整”一下,从而获得支持居家养老与提高养老机构经济收入的双重效益。

(三)搞好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合。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是社区为老服务的第一资源,在现阶段各街道财力有限并很不平衡、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的情况下,搞好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合,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显得更为重要。社区为老服务的人力资源主要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的服务人员、各类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家庭病床)及卫生室(服务点)的医务人员、在家照料老人的亲属或民间保姆、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社区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社区老年协会会员、社区为老服务的志愿者等。

我们建议现阶段应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敬老院的服务人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红十字卫生室(分站)、老年护理院的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合作,举办增强社区敬老、养老、助老的氛围、防治各种老年常见病与多发病、提高照料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技巧等讲座和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的服务人员与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举办搞好老年社会保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讲座和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加强家庭病床的医务人员、家庭保健医生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在家照料老人的亲属或民间保姆的沟通和合作,商讨如何相互配合改善为同一位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老人服务的措施。同时,还应发动和组织协调街道及居委干部、社区老年协会会员、社区居民中的志愿服务人员与驻区单位的职工、大中小学学生、部队战士,建立与高龄独居老人特别是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结对子”服务网络。

(四)搞好社区为老服务财力资源的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财力资源是社区为老服务硬件建设和软件提供的经费保障。鉴于近年来本市在市、区两级财政和街道经济的支持下较好地解决了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社区为老服务人员经费,而不少社区老年人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拨付渠道及机制尚未理顺的状况,我们建议每个街道应尽快把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类项目分成应由公共财政及街道经济全额补贴的适应社区全体老年人共同消费的公共服务项目(如法律、保健、社保知识讲座及咨询、户外健身、图书阅览、棋牌、求助热线等)、由公共财政及街道经济差额补贴的适应社区某些弱势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并可分解到个人的准公共服务项目(如为政策规定的某些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支付一部分购买居家护理服务或托老服务费用)、由经营者自负盈亏的适应社区老年人社会生活需要并可分解到个人、收支基本持平或微利的收费服务项目(如一般的家政服务、出诊服务、图书或有声读物租借、餐饮服务、家电修理、老年学校、舞会等)等三大类,从本街道老年人服务需求出发确定未来每大类及其各小类项目的合理运营规模,计算每个财政年度需公共财政及街道经济全额或差额补贴的资金额度。

要从市级、区级公共财政和街道经济中得到本街道老年人经常性活动经费,固然可以通过每年的财政预算向市、区两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申请,但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波动,往往受到某些领导人员的更替及其对社区为老服务重视程度的影响。在财力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如果某个领导者对社区为老服务很重视,他感到要保证社区为老服务的经常性活动确实需要这么多经费,便会很快批准下面报上来的预算计划;反之,如果某个领导者对该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会七折八扣砍掉许多。因此,最好能建立一种市级、区级财政和街道经济每年投入本街道老年人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机制。在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是与人口数及年人均标准挂钩的。比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就规定:“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05年末,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年人均超过10元。”而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则是与年财政支出总额及其一定比例挂钩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纲要》中则规定,教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也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投入教育事业费要逐渐提高到占年财政支出的4%。

我们建议,市、区两级公共财政对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投入最好能与辖区内的户籍老人数及年人均标准挂钩,在“十五”的最后两年和“十一五”期间,市级公共财政按户籍老人年人均5元、区级公共财政按户籍老人年人均10元的标准计算。2002年末,本市户籍老年人口数为249.49万,按本课题组长桂世勋于2002年主持的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数发展趋势的中方案预测,2005年为269.22万,2010年为325.68万,如果市级公共财政按当时户籍老人年人均5元的标准投入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那么在2005年为1346.10万元,在2010年为1628.15万元。这项投入与上海第一期“星光计划”(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的实施总共投入8亿元资金和物资相比并不算多,但它的意义却很大,促进了本市老龄工作重心的下移,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良性运行,为切实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服务。而且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也开创了省级公共财政在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方面建立正常投入机制的先河,将为改变我国各地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上“重设施建设,轻良性运行”的状况作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关于各个街道对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投入是否要与本区公共财政投入一样按户籍老人年人均标准同比落实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根据各个街道经济收入的状况而有所区别。如果在某个区下属的所有街道的经济收入水平都很高,相互间的差别又不大,完全可与区公共财政投入的标准同比落实;如果在某个区下属的所有街道的经济收入水平均较低,相互间的差别也不大,那就都按低于区公共财政投入的标准差比落实;如果在某个区下属的各个街道的经济收入水平高低相差较大,就可不必强求标准的统一,甚至对有些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街道可与年经济收入的一定比例挂钩,适当减少街道经济的投入金额,而区公共财政则应对主要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街道适当倾斜。

(五)推进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观念、体制和机制创新。在观念创新上,应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和各个系统的领导干部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识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过程中,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部门利益。只要这种服务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切实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真正提高为老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应该在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先进理念指导下树立“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观念,积极进行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探索和试点。

在体制创新上,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体制。目前上海市各个街道都已建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但它作为街道层面上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其组成人员的代表性还不够广泛。本课题组长桂世勋教授在2002年赴香港合作研究时曾具体考察了香港大埔及北区的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当时该区的安老服务协调委员会由23名人员担任,包括香港社会福利署在该地区的总福利主任、康复及安老事务主任、服务中心主任、医院医务社会服务部主任,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该地区的康乐体育主任,香港房屋署在该地区一个村的房屋事务经理,该地区的民政事务处联络主任,2所医院的内科顾问医生和老人精神科部门主管、议会议员、敬老活动委员会副主席和高龄会主席,由7个非政府组织和1所公立学校分别管理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老人度假中心经理、护养院院长、护理安老院主任、安老院院长、家务助理服务中心协调主任、老人服务中心主任等。显然,香港地区的安老服务议事协调机构的成员比上海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更广泛,更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考虑到中国内地自上到下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体制的组成格局,以及目前上海市“街道、乡镇辖区内平均入驻企业2000余家”等状况,我们建议在街道层面建立老龄工作咨询委员会,主要吸收本街道居民或位于街道辖区内单位中热心老龄工作、有一定社会影响和活动能力的人员如街道老年协会会长、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主任、街道敬老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街道居民中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老归侨代表、老劳模、专家教授,位于街道辖区内的机关、医院、学校的代表、企业总经理、部队领导等参加,由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担任该咨询委员会的秘书长,以便更好调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积极因素,有效地促进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

同时,在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最好还能增加与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保险密切有关的劳动科科长(或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与社区老年人的生殖健康和人口规划有关的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街道老龄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或街道老龄协会会长),以便更好履行议事协调的职责,加强与街道老龄工作咨询委员会的沟通,进一步增强社会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功能。鉴于现阶段街道民政科长的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很难把大量精力投入社区为老服务工作,而街道的老龄干部又必须征得民政科长同意后才能开展老龄工作,这不仅影响了决策效率,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如果这位老龄干部还兼做其他许多民政工作,更使其难以集中精力搞好街道老龄工作及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因此,我们建议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龄工作重心下移、社区老年人愈来愈多、为老服务的任务愈来愈重的情况下,各街道拟单独设立老龄工作科,由老龄工作科科长担任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在机制创新上,应努力探索并尽快形成在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中被整合的各个部门、单位及人员能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机制。我们建议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开展有关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具体设计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时应使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得好的街道及有关部门取得较高的总分,激励这些街道及提供社区为老服务的部门、单位及人员更积极参与资源整合,在资源投入不变甚至减少的条件下使被服务老人获得更多的实惠,使他们的满意度更高。

以上对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理论、特别是现阶段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状况、整合的成绩及存在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搞好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我们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关注,使上海在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上作出有益的贡献。

■桂世勋 等(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责任编辑 许少明

信息来源:上海老年报2003年10月22日 论坛29期

第二篇:豫园社区为老服务特色

豫园社区为老服务特色

(包含:简介、为老服务工作特色、各服务点等)

2011-9-16

豫园社区地处上海老城厢,有23.58%户籍人口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约为2.3万人,其中9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687人,百岁老人有11名。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单身独居老人的不断增多,豫园街道因地制宜地开展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为基础,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为重点的老年人宜居社区的创建工作。从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身心健康、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建设。街道先后协调区相关部门,调整房屋资源,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托所、老年助餐点和助老服务社,为社区单身独居、纯老年家庭、高龄老人等开展了助医、助洁、助餐、助浴、理发等为老服务项目,受益老人达5000余人。尤其在居家养老和助餐方面,街道老龄委根据社区困难老人多、单身独居老人多的实际情况,招聘了50名下岗失业人员,组建了一只助老服务员队伍,经过严格筛选、专项培训,这支富有爱心、热心、责任心的助老员队伍统一持证上岗,每天为社区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一致好评。

同时,街道老龄委还根据社区老年人就餐需求大的实际情况,在社区中开设了为老助餐点,每天由送餐员按时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了就餐服务。目前,每天送餐量达到560份。

在满足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街道老龄委在老年文化教育服务设施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将梧桐路137号改建为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完善了社区老年学校的教学设施,并在每个居委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和小区健身点,先后开设了医疗保健、时装表演、旅游风光、书画、插花艺术、戏曲表演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各类辅导班,每年有700多名老人参加老年学校的辅导班学习。许多老人通过学习交流后,获益良多。尤其是成立了近30年的社区老年书画社。每年,老年书画爱好者为社区居民义务书写家训,为地区困难家庭赠送新春对联并捐献书画作品,通过举办大型慈善义拍活动筹集社区帮困资金等。

第三篇: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应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城市文化的空间形态。城市文化的发展,在空间形态上,一方面表现为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它不仅是文物的静态保护,还包括历史街区、城市空间格局与整体风貌的持续整治,不仅保护有形的历史遗存,还应发掘和弘扬无形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的建设,应该以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为核心,从外延、本体和内涵三个层次,延续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空间。另外,还应体现与历史文化谐调统一的充满现代气息和个性色彩的城市文化氛围。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的文化更新和文化创造,才能使一个城市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二,城市文化的层次结构。城市文化的资源整合和创新,必须面对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特质的关系问题,比如,在当前冲突最为激烈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建构国际现代化城市文化与保持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等等。在现代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必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理论走向实践。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的节奏,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媒介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应运而生,城市文化建设需要从基层开始,通过不同性质的文化细分模式的培育和积累,凸显城市文化的总体形象。

第三,城市文化的发展机制。文化产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朝阳产业”。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和文化形态对撞,强势文化中的文化霸权正逐渐控制或影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而且对整个国家、民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对于城市文化这一主题,文化产业是真正落到实处并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操作方式,也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编辑:莫凡)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网络版 2001-11-29 11:31

第四篇:为老服务调研

2007年湖南社区社区养老调研报告

吴海光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民生精神,了解湖南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现状,推动社区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努力完成本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奋斗目标,在湖南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由社会保障科牵头,组织了一次对全社区为老服务现状的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实地考察和座谈讨论等形式,先后对社区助老服务社、特需服务社、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敬老院等机构展开实地考察,召开了相关专题座谈会。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以及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其养老规模和能力明显不足,加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社区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中的重要载体,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同时,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些都要求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 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实力的有限性,使得养老保障服务存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项目少等不足;同时,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以及老龄化速度快的现实,也使得社会养老保障系统的养老规模和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府将原本属于社会的大部分经济和社会职能剥离;同时,随着单位制的解散,原有的单位养老功能从企事业单位中脱离。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完全,社会无法承接这部分被分离的职能,因而,这部分职能就理所当然由社区来承担,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服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大局,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湖南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一)基本情况

湖南街道是全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527人,占街道总人口28.2%,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有3853人,占老年人口26.5%,独居老人2375人,占老年人口16.3%,离休老干部1160人,占老年人口8%,呈现老龄高龄化。近年来,我们把社区老年事业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臵,改进为 老服务方式,健全为老服务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共同参与”老龄工作新格局。

(二)发展现状

1、党委领导,把抓好老年工作看作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 社区党工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制订《湖南街道贯彻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湖南街道关于进一步开展纯老年人家庭结对关爱行动的意见》,形成比较完善的老年生活保障机制;健全为老服务三级网络,建立了湖南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在街道、居委、居民楼三个层面形成了三级管理和服务网络。

2、政府主导,加快老年事业发展

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建立湖南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湖南助老服务社、湖南特需服务社,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注重老年教育,开设形式多样的学习班,完善思想教育体系;关注特殊群体,强化组织领导,构建社区老干部服务网络;搞好老有所医,健全卫生工作网络,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3、社会支持,筑起社区助老爱心网

构建“助老爱心网”,积极发动志愿者与困难老人结对帮困,目前,已有1887名社区志愿者与社区老人结对;构筑社区医疗服务网、生活关心网和帮困服务网,发展社区为老服务等公益设施,建立两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点;提供理发和餐饮服务,为1500位独居老人发放餐饮券或餐饮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理发服务。

4、共同参与,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文明建设

挖掘老年人优势,发挥老年人特长,聘请政治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广泛的老干部指导、监督社区政治经济建设;聘请艺术修养高、文化内涵深的老艺术家参与、指导社区文化建设。

(三)面临问题

1、社区资源紧缺,分配不合理。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缺口大,资源紧张,例如社区敬老院只有老年人床位数66张,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四,远远低于按照“9073”的标准(3%:7%:90%的养老比例模式,即3%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7%的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养老;90%的老年人需要家庭养老);此外,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人配膳中心和日托所等场地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臵、浪费。

2、调查研究不充分。了解老年人实际需求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不同的老年人实际需求不同,我们应当根据针对他们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实际需求的掌握程度将严重影响为老服务质量。但是目前我们对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掌握情况不如人意,例如在特需服务工作中,由于对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状况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因此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导致在工作中出现部分拥有保姆、非独居等无特需关爱需求的老年人也列入特需服务范围之内的情况,使得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

3、宣传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是社会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社区养老事业仍处于政府主导状态,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另一方面是具体工作中宣传工作不充分,例如在居家服务中,由于缺乏对居家服务员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宣传和解释,导致许多老人简单地将助老服务员与普遍的家政保姆等同起来,对助老服务员不够尊重,个别的还存在打骂的现象。

4、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群众参与为老服务建设的积极性仍然不够,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为老服务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社区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

6、专业人才缺少。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很多工作如医疗保健、护理老人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尽管我们的为老服务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由于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并不理想。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匮缺,不仅影响了为老人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龄事业的发展。

三、湖南社区养老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社区发展将社区养老工作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融为一体、同步发展、共建共享;加强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参与,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工作局面。

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原则。社区养老是一项福利性事业,因此要继续坚持以政府主导社区养老事业,同时,社区养老是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所以,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事业建设中来。

2、坚持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原则。“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主要养老方式,“尊老敬老,偕老扶幼”也一直是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民族美德;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综合国力仍然有待提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政策相比,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国家养老,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3、坚持社区养老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原则。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与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支持,社区只有拥有良好的政治体制环境,充足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敬老爱老文化,社区养老事业才能良性发展;同 时,老年人也常年居住在社区,生活在社区,发展在社区,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对社区建设构成一定的影响,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也是衡量一个社区文明和谐状况的重要指标。为此,必须把社区养老事业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格局中来,统筹规划,使社区养老与社区建设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坚持全方位服务和因人而异相结合原则。湖南社区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社区,老年人口数量多,文化素养和经济生活状况不一而同,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在全方位服务的基础上,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人而异,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5、坚持为老服务与发挥余热相结合原则。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老年人又具有经验丰富、空闲时间多的优势,为此,我们在做好为老服务的同时,也要为老年人搭建平台,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利用老年人的智慧,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调研,深入基层,切实掌握老年人实际需求

调查研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是获得正确认识、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毛泽东曾指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湖南社区是一个开放型社区,老年人基数大,来源多,因而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参差不同,差异较大,其实际需求也纷繁复杂。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老年人的调查研究,争取主动、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的真实情况和根本需求。在具体调研中,要注重“求实”: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奔向第一线,掌握最新动态,了解真实情况;要注重“创新”:不断发现老年人的新问题,研究老年人的新情况,开辟为老服务新思路,总结为老服务新方法;要突出“重点难点”:紧密围绕独居老人、困难老人和残疾老人等重点、难点对象,广泛深入、周密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二)政府主导,加强领导,全面统筹和推进为老服务事业 由于社区养老是一项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加之公民社会发育不完全,社会养老的条件不成熟,因此,政府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社区养老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街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社区养老事业认识越正确,推行社区养老事业的行动就越自觉。为此,要加强对为老服务事业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引导和帮助群众特别是广大街道干部提高认识,消除疑虑,打破习惯势力与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增强信心,排除障碍,提高自觉性与责任感。

2、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资金是行动的保障,目前湖南街道在为老服务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04年2万,05年4万、06年24万,07年达到45万,但是基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欠缺、投资主体的单一以及社会为老服务力量的缺失的现状,街道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适当增加补贴,为社区为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与其他街道相比,目前湖南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缺口大,资源紧张,严重影响了为老服务的质量,例如:社区老年活动室面积小,无法正常有序开展老年活动;社区缺乏统一的老年配膳中心、托老所场地,无法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由于湖南街道原本就存在土地资源紧缺、地价高的问题,因此,要专门建立托老所或者配膳中心等基础设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街道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居委会老年活动室的利用率;对于有些资源可以根据“时间差”反复利用,比如:老年活动室在非用餐时段供老年人活动,在用餐时段可以作为配膳中心;同时,在有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腾出空间,用我们的“空间”换取老年人的“舒适”。努力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

4、发挥街道各部门积极性。社区养老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不仅需要民政部门积极发挥领导作用,而且需要街道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为此,在继续加强民政部门领导作用的同时,其他各部门要在思想上提高对社区 养老事业的认识,工作中加强对社区养老事业的支持,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工作。

(三)整合资源,创造合力,开创为老服务新局面

社区养老事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更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为此,必须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要求,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

1、加大“敬老爱老”宣传力度,营造“社区养老”良好氛围。目前,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对社区养老事业认识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为此,街道要充分利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采取经常性宣传和节日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宣传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走进社区,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宣传阵地,贴近群众,广为宣传;三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尊老敬老的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在社区中形成浓厚的敬老、爱老、助老氛围,加强和谐社区建设。

2、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引入为老服务市场机制。在认识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福利性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之作为一种产业加以发展,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鼓励个人和社会各企事业团体走进社区兴办各类老年人服务机构,并对那些愿意在社区建立这种服务机构的投资者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3、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社会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服务平台的缺失,很多社会热心人士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缺乏为老服务平台而无法提供服务。为此,街道必须加快搭建为老服务平台,努力构建服务载体,组建诸如救助社、慈善爱心委员会等慈善机构,为发挥社会热心人士力量创造舞台。

(四)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方位满足老年人需求

湖南社区老年人口众多,需求不一,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社区生活照料服务。一是高龄老人、非自理老 人。这部分老人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对他们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二是低龄老人。这部分老人多是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般身体健康,收入也较高,因此,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还可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他们开辟第二职业、贡献社会创造条件。三是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四是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对他们要按照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要通过社会救济和低保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

(五)丰富内容,严格标准,完善为老服务工作机制

丰富为老服务内容。要做好“生活照料服务”,从买菜、洗衣、做饭等做起,做到体贴入微;做好“健康关怀服务”,为老年人查体,建立健康档案,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确保老年人健康;做好“精神关爱服务”,从陪老人聊天、读书读报、散步、逛公园、看电影做起,排解老人心理孤寂;做好“求学服务”,办老年学校,建图书馆,开设老年课堂,讲授法律知识、健康知识,丰富老年人生活;做好“法律救助服务”,解答老年人提出的法律问题,为困难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做好“平台搭建服务”,发挥老年人一技之长,使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服务社区。

严格为老服务标准。首先,要明确为老服务对象:每一项措施的出台必须明确规定其服务对象,严格准入制度,以免造成财政上的困难和社会上的不良效仿。其次,要确定为老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同时做好服务标准和内容职责的宣传,让广大老年人了解服务性质和内容,避免造成对服务性质的误解。最后,要明确制定相关服务标准,规定服务时间,服务频率,形成标准服务流程。

(六)准确定位,合理发展,正确处理“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 的关系

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养老服务,必须对其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把社区养老放在主要养老方式位臵上,完全替代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将不堪重负。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儿女绕膝、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可见,“家庭养老”具有社区养老无法替代的功能。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努力构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针对目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子女养老责任感日渐缺失的现实情况,我们必须加大“孝行文化”的宣传力度,以老年节为契机,宣扬“扶老携幼,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同时树立典型榜样,发挥榜样力量,示范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敬老爱老,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有机结合,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爱。

(七)加强交流,开拓眼界,提升为老服务内涵

要开拓眼界,拓宽领域,放眼全上海乃至全国,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努力向其他社区学习社区养老经验。例如,康健社区“社区养老事业”走在徐汇区前列,其硬件设施健全,不仅拥有助老服务社、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基本设施,而且还拥有托老所,老年人配膳中心等特殊服务机构。当然,湖南社区的现实状况不允许我们另辟场地建立托老所、配膳中心等基础设施,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康健社区的这种服务模式,利用现有资源来建立相应服务设施。

(八)加强培训,拓展训练,提高为老服务技能

为老服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对为老服务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养护员的素质。要建立社区实习基地,请专家教授对为老服务员进行培训;要规范培训内容(包括养老护理、家政服务、老年心理特征、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职业道德规范等几大类),规定培训时间,并且组织定期考试巩固培训知识,同时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结语 关注老人的今天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明天。湖南社区养老事业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诸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相信,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办事处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社区的为老服务事业将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为老服务新格局,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第五篇: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依托社区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领域,也成为新时期加强社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3月,我街道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对城区内34个居委会、10个村采取撤村建居、居居合并、分割调整等形式,组建了29个社区居委会,为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我街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和满足社区老年人生活需求为根本落脚点,积极推进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我街道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的基本做法和初步成效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街道的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按照“强基础、重服务、找载体、拓领域”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四个”环节:

1、抓调查摸底,为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打下基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到位后,我街道组织人员对社区老龄人群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的所思、所想、所求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据统计,浒山街道13.54万人常住户口当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8788人,其中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有6916人,占36.8%;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603人,90岁以上的有52人,百岁老人5人。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在老年人群中存在着“三个迫切”:一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健康状况比较差的30%的社区老年人,因患病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弱或其它原因,及1599户空巢家庭和768户独身家庭,他们的晚年生活除家庭养老这一传统模式之外,迫切需要社区组织的协调和照顾。二是许多社区老年人,特别是因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后,大部分离退休干部和职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他们迫切需要在社区能够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三是有一技之长的社区老年人,他们想为社区建设发挥余热,迫切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机会、提供场所。通过广泛细致的调查摸底,各社区基本掌握了辖区范围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从而为下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2、抓服务内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关键要依托社区资源,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落实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设施,讲究服务方法,拓展服务领域。为此,我街道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搞好日常生活服务上下功夫。在服务内容上,各社区根据实际推出了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普遍开展家电维修、管道维修、上门送煤气、代购物品、雇请保姆等服务;对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由社区医疗服务站提供各类医疗服务,对重点对象,进行定期专访,做到送医送药上门;对需要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的老年人,由社区及时物色有关人员予以帮助。在服务方式上,我们做到形式求多、方法求活,通过开通社区服务热线、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和各种互助小组,为老年人开展定期服务。象金东社区,推出了“爱心伞”活动,他们对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发放了“爱心伞”,以伞作为老人需求标志,同时落实专人进行巡查并及时提供帮助。二是在送温暖上下功夫。对生活有困难、行动不便、病残和身边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在生活上由社区干部、物业管理人员和志愿服务者实行结对帮扶,为困难老人排忧解难;在一些重大节日,各社区还带着慰问物品开展走访活动,其中青少年宫路社区已连续13年开展了这一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困难老人的家中。同时,积极开展维权活动,为丧偶老人牵线搭桥,重组温馨家庭,解决丧偶老人的孤独感。如虞家路社区为男75岁、女73岁的丧偶老人喜牵红线,并做好其子女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三是在丰富精神生活上下功夫。利用图书室、活动室等活动阵地和社区现有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办老年电大和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终身受教育的机会。到目前,全街道共开办了14个老年电大班,学习内容有家政服务、家庭教育、老年常见病预防和治疗、历史等内容;老年大学培训的内容涉及舞蹈、歌咏、书法、美术、太极拳、棋牌等近10大类,总参加人数达5000余人次。同时各社区以组建业余文体队伍为切入点,组织开展“老少同乐”、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现在各社区都有5支以上的业余文体队伍,其中舒苑社区达到了12支。四是在发挥余热上下功夫。根据老年人的专业特长,各社区建立了政策宣传、治安监督、法律咨询、文体健身、计划生育等老年志愿服务队,并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全街道共有老年志愿服务队145个。

3、抓配套措施,为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组织配套。为切实抓好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落实,街道党工委成立了社区为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和部署阶段性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对社区干部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街道驻片工作组明确由分管政工的副书记负责,抓好本辖区的联系沟通和督促检查工作。各社区居委会都成立了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并确定专人制订服务计划、落实服务人员、建立服务网点,定期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组织协调各项服务活动的开展。二是经费配套。街道财政年初就把老龄工作经费列入年初预算,并结合文明社区创建,共计投入50万元经费用于社区添置健身器材、图书报刊等。各社区在工作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都确保社区老年活动经费的支出,并广泛发动社区共建单位出资金、出场地,积极参与社区为老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三是场地配套。为了确保老年人有组织学习和开展活动的场地,我街道注重老年活动室等阵地设施建设,把拓展老年人活动空间、添置老年人学习活动设施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到目前,我街道各社区都建有40平方米以上老年活动室,订有6种以上的老年报刊杂志,有10个社区拥有室内健身房,29个社区拥有一处以上室外健身休闲的活动场地。

4、抓制度健全,为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提供保证。为了使社区为老服务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我们主要制订了以“五个一”和“八个必访”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五个一”就是要求每个社区“确定一批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一本服务指南手册、发放一本老年人优先服务卡、开辟一条服务热线和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八个必访”是指老年人碰到以下八种情况时,社区干部必须进行上门走访,即: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发生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必访,房子乔迁时必访,有思想顾虑时必访,原单位生活待遇不落实时必访。各项制度及服务人员、服务项目、联系电话等都进行上墙公布,以方便群众,接受监督。

二、初步成效

我街道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已有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1、老年人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据统计,我街道各社区平均推出为老服务项目10项以上,共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达28000多人次,其中提供医疗服务3869人次,家政服务4200多人次,社区干部和各类志愿者与老年人双向结对近200对;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开展了重点帮扶活动,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每个社区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如居住在金山社区的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休干部,自己患脑溢血卧病在床,其儿子又在去年因车祸而造成生活更加困难,社区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边与有关部门联系,一边多方募集资金3000多元,并进行上门慰问,解决了该老年人的燃眉之急,鼓舞了他对今后生活的信心。又如家住浒西社区76岁的残疾独身老人董定奎,3年来,社区确定楼群小组长结对帮扶,经常照看他的生活,并在节日期间送衣送物,帮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

2、老年人学习、活动的需要得到了实现。由于各社区组织老年人开展学习活动有计划、有制度,方法灵活多样,较好地调动了老年人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全街道各社区党支部较好地坚持了每两月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老年大学、市民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广大老年踊跃参加,从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实现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跟上时代步伐。如舒苑、金东、青少年宫路、浒西等社区利用学习时间组织本社区的老年人参观浒山的城市建设,使老年人既开阔了眼界,同时又纷纷表示要积极支持市、街道搞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科学、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娱活动也为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促进强身健体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原创: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站。

3、老年人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加强对老年人管理服务的同时,各社区也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各自优势,引导他们为社区建设发挥余热。许多老同志担任了社区居委会委员、居民小组长、业主委员会委员及关心下一代辅导员等社会职务,并在社区党支部的倡导下积极参加了治安巡逻、卫生绿化、民事调解、法制宣传等社区工作。如青少年宫路社区的17名老年人与东门小学的17个班级进行了“双向结对”,经常对学生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83岁高龄的老同志陆士英,不顾自身年老体弱,自己组织了45名少先队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红领巾夏令营”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领导和同志们,我街道的社区为老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经验的不足,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动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动力,加强领导,改善设施,丰富内容,拓展领域,进一步促进我街道的为老服务工作,努力把我街道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下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重阳节为老服务月”工作总结(推荐5篇)

    X社区“九九重阳节 96156为老服务月”工作总结 在2011年九九重阳节之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根据《关于开展“九九重阳节96156为老服务月”活动......

    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及对策建议(最终定稿)

    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及对策建议2010-1-11第一作者简介:黄文英(197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研究。第二作者简介:尹继东(1952-),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

    利用敬老资源做好为老服务工作的报告

    清泉镇老年协会关于充分利用敬老资源做好为老服务工作的报告清泉镇党委、政府及区老龄委、区民政局、区体协:根据清泉镇党委政府的安排,清泉镇老年协会于今年“九九”重阳节进......

    为老服务培训计划

    据自治区老龄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社区服务大体包括:供养和生活料理服务、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教育服务、社会参与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及其它方面的......

    为老服务协会典型材料(最终定稿)

    为老服务协会典型材料 一、依托“334”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一)“三社”互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为老服务。即社工机构、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力量资源共用、......

    为老服务室标语

    以我真心、细心、耐心,换您放心、安心、舒心。 养老爱老,亲情所系;侍奉父母,尽心竭力。 父恩母爱千秋难忘,尊老敬老万代流芳。 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

    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讲话

    文章标题: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依托社区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领......

    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讲话

    文章标题: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依托社区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