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监狱短刑犯的改造难点和措施
浅析监狱短刑犯的改造难点和措施
摘要: 本文所说的短刑犯,是指入监时余刑不足两年的罪犯。短刑犯难以管理,是监狱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并急需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在人们法治意识逐渐提高,罪犯维权意识高度膨胀的当今社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打击犯罪活动的深入,《刑八修正案》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我省短刑犯的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关于“余刑三个月以上的罪犯应投送到监狱服刑改造”规定的实施,短刑犯在监狱服刑改造的数量大幅攀升,消极改造,混刑度日,致使监狱对短刑犯的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监狱近年来罪犯违规违纪数据的统计,短刑犯的违纪率明显高于其他刑期的罪犯。
一、监狱短刑犯改造难的情形
短刑犯改造难一方面是由于刑期短,普遍存在混刑度日、消极改造心理,缺乏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狱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的缺陷所造成。
(一)心态消极。对于罪犯而言,减刑、假释是他们在服刑期间的最大愿望,也是他们认罪服法、安心改造的原始动力。短刑犯由于其刑期较短,减去判决前看守所的关押时间,剩下服刑争取改造考核成绩的时间较少,又因减刑假释的申报审批时间较长,导致所能获得的减刑机会和减刑幅度非常有限。按照现行减刑、假释政策之规定,根据其认定的悔改表现:如考核成绩无或不够的,则罪犯根本无减刑、假释之希望。因此他们往往会忽视改造的意义,服刑对于他们来讲只是一种被迫服从而已,混刑度日成了他们最原始的想法,日常的改造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行为抗拒。考核成绩是衡量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也是减刑、假释认定悔改表现的硬性条件。当这类罪犯失去减刑、假释的机会后,考核对于他们来说就形同虚设,也就失去激励和牵制他们的改造作用了,从而会导致他们在日常改造中频繁出现抗改行为。如:服刑身份意识差,行为规范差,缺乏罪恶感;在劳动中消极怠工、好逸恶劳,出工不出力;频繁无理取闹,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以及小题大做、小病大养,甚至以自伤、自残等极端行为来逃避改造。他们自认为自己不想好处,不要减刑,警察就拿他没办法,所以在警察面前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以装疯卖傻的方法来逃避改造,抗拒改造,严重扰乱了监管改造秩序。
(三)易受唆使。罪犯与罪犯之间存在着“同道哥们”的天然邻近关系,相互之间容易亲近。《监狱法》规定罪犯要分押分管,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许多监狱还未严格落实。短刑犯与长刑犯的混押,不同犯罪类型罪犯因刑期短的集中关押,都会使罪犯间交叉感染,那些所谓的“老兵”(反改造份子)就会给“新兵”(短刑犯)讲“心得”,交流“经验”,告诉他们不需要改造成绩,如何应对警察管理,唆使他们做一些反改造、对抗管理的事情,挑拨他们与警察之间的关系,被唆使和挑拨的短刑犯则会成为他们与警察对抗的“矛”与“盾”,严重阻碍了监狱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管理体制滞后,执法不严,造成处罚失效。目前社会执法环境发生了转变,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度普遍不高。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监狱警察的执法理念也由原来的“强制机器”变为现在的“执法服务”,罪犯由原来的强压下的改造变为现在的“有氧活动”。监狱迫于安全稳定和上级考核指标的压力,警察由于顾忌被投诉、被担责,在处理罪犯违法违纪时往往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罪犯谈妥协,给机会,往往导致处罚不当,使监狱一些常规的惩戒措施失去应有的警示作用。监狱现在提倡“文明管理”,但现有的管理政策滞后、管理方法老套,处罚手段和措施单一,致使惩戒短型犯的警戒效果偏低,也为警察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束搏。当短刑罪犯服刑在这种改造氛围中,往往就失去改造的自觉性,违规所受的扣分、警告、记过、禁闭等处罚手段就失去了效果,甚至存在出监前也要给监狱“弄点事”、“让你好看”、“反正你要放我出监”的思想。
二、管理短刑犯的有效措施
由于短型犯余刑较短、消极抗拒,改造动力不足等特点,给监狱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短刑犯的改造质量普遍不高,也严重影响监狱的执法形象。监狱应当结合实际,依法、严格、科学管理。
(一)分押分管,“因人制宜”
监狱应严格依照《监狱法》的规定,调整监狱押犯结构,做好分押分管工作。根据短刑犯的特性,将不同的犯罪人群、犯罪类型、刑期结构,设置监区及分监区。限制各类刑短刑犯的活动区域,以免交叉感染;以不同方法进行管理,提高教育改造的针对性;适宜的安排劳动改造项目,提高刑满释放后的就业机会;衔接社区矫治部门,强化改造质量。
(二)强化改造各类期间教育的衔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短刑犯在监狱服刑时间较短,入监教育刚刚完成,有些就进入出监教育期间。罪犯在改造初期和改造末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两个时期,也是问题高发期。监狱应强化短刑犯改造初期和末期的管教。
1.在入监教育期间。监狱应开展罪犯心理测量、心理治疗等矫治活动,调节短刑犯入监初期的忐忑情绪,提高认知能力,消除消极心理;监狱还可以搜集一些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通过自身努力走向成功的典型,编成书或影视资料,供刚入监的短刑犯阅读和收看,消除他们的“改造无用论”思想,激发他们的改造动力。
2.在监区服刑改造中期。监区应坚持入监期间对短刑犯管理强度,不能放松要求,同时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改造氛围,丰富业余改造生活,如多搞一些文娱活动、读书活动等,使他们的改造生活既紧张又充实,又能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贴近罪犯释放后就业意向,让短刑犯看到改造希望,对出监就业抱有信心,并理解和接受监狱对他们的改造计划。
3.在改造末期。通过出监教育,使他们在回归社会之前,能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还可以邀请有关部门给短刑犯作形势、就业、安置报告,消除其对前途的迷茫情绪;短刑犯出监前最希望的是能够得到亲人的谅解、支持,监狱还可邀请短刑犯家属来监狱会见、帮教,稳定他们的改造情绪,打消他们的顾虑。
(三)创新短刑犯管理机制,对罪犯处遇实施动态管理 《罪犯动态处遇管理制度》是高明监狱一监区针对其在押短刑犯约占监区押犯总数的80%的情况下,出台的监区管理办法,是将罪犯处遇按其日常改造表现进行动态分级管理。制度对罪犯奖惩措施进行了细化,将罪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以提高罪犯集体荣誉感作为核心;以个人、互监组、仓组、管区为考核主体,以周、月为考核期限,以罪犯“三大现场”中实际改造表现为考核要素,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分级处遇、行政奖惩、活动空间等方面,实现对短刑犯乃至监区全体在押罪犯的动态处遇管理,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羞于犯错的良好改造氛围。
1、分级管理:将监区全体罪犯分级管理为从宽管理、普通管理、强化教育、严格管理四个级别:(1)从宽管理:总体改造表现优秀的罪犯,每个管区取前总人数的10%,管区当月实现零违纪扣分的可增加1人,次月实现零违纪扣分的再加1人,依此类推,但总人数不超过15%;管区当月发生两起扣3分、累计扣8分或受集训以上处罚的,取消该管区当月的从宽管理处遇。(2)普通管理:总体改选表现良好,没有违规违纪的罪犯。(3)强化教育:月内累计扣1-3分(不包括一次性扣3分)的罪犯;未履行好互监义务导致互监组成员或同仓罪犯被一次性扣3分以上处罚的罪犯。(4)严格管理:月内一次性扣3分以上(包括3分)或累计扣4分以上(包括4分)的罪犯;未履行好互监义务导致互监组成员或同仓罪犯受警告、记过、禁闭等处罚的罪犯。按相应级别确定对其管理的宽松度,并且成立罪犯动态管理领导小组把握罪犯动态处遇管理的申报和审批、动态处遇管理级别的变更、公示、复议等。
2、罪犯个人的动态处遇:从罪犯个人日常改造的细节方面着手,对购物、会见、通信通讯、学习、吸烟等制定细则,根据罪犯实际改造表现进行动态处遇管理。如对从宽管理罪犯按监狱规定标准购物,并可购两条香烟;普通管理罪犯仅限于购买本人下月必须的生活用品,限购一条香烟;强化教育罪犯限购20元,并不允许购烟,限制期限为扣分数*1,不超过3个月;严格管理罪犯限购20元,不允许购烟,限制期限为4个月,对受警告以上处罚的为6个月。
3、罪犯集体的动态处遇:(1)、留仓管理:以各管区上个月整体的实际改造表现为依据,对看电视、冲凉、管区劳动奖励加菜等留仓集体活动及利益进行动态处遇。如晚上看电视或冲凉时,上个月合计扣分少的管区排在前面、扣分多的管区排在后面进行;对扣分最多的两个管区不予劳动奖励加菜等。(2)、管区嘉奖比例:由监区根据当月各管区的整体情况,对各管区的嘉奖比例进行细化。例如定好各管区嘉奖基准比例,按累计扣分(内务卫生每扣4分折合违纪扣分1分)情况对各管区进行排名,扣分由少至多的管区嘉奖比例分别进行排名;当月发生两起扣3分、累计扣8分或以上处罚的管区,嘉奖比例下调5%;当月没有违纪扣分的管区,按排名所对应的嘉奖比例再提高1%,依此类推,借此提高罪犯的集体荣誉感。
2010年1月份以来,高明监狱一监区作为独立关押点,试点推行了《罪犯动态处遇管理制度》。通过不断的摸索、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短刑犯的管理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了监区罪犯尤其是短刑犯的总体改造质量。如2012年,一监区罪犯刘衍桢,刑期一年六个月,余刑十个月,因刑期原因,无法获得减刑,入监初期身份意识差、抗改抗教,甚至打架,破坏监管秩序,监区按照《罪犯动态处遇管理制度》规定,对其进行严格管理,落实互监组夹控、购物限额为20元,并且不允许购烟、会见时间不超过20分钟、收工后强化学习、取消看电视、通讯等,所在管区的集体活动和嘉奖比例相应受到影响,在感受到监规纪律及同改反感带来的强大心理压力下,其能够遵守监规守纪,参加劳动,现已正常出监。
(四)科学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改造积极性
目前,我国已步入法制社会,在新的执法环境里,我们要与时俱进,要有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制度来适应当前管理环境。
1、完善减刑假释制度:
减刑作为罪犯改造的最大动力,短刑犯更是望之可急,也是其改造难的根源。《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第六条中规定: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在执行一年六个月以上方可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应该间隔一年以上。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比照上述规定,适当缩短起始和间隔时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实施细则(2006)》第十七条规定:被判处五年以下(不含本数)有期徒刑的罪犯,自判决执行之日起服刑一年以上方可减刑;余刑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罪犯服刑在余刑二分之一以上方可减刑;从以上立法规定可以看出,罪犯在服刑期间只要有认罪悔罪或立功表现,都应有获得减刑或假释的机会,法院或监狱都应该为有认罪悔罪或立功表现的罪犯创造或提供减刑或假释的机会。但是依据我们现在执行的高院减刑假释政策,判决后余刑不足两年的罪犯(多次犯罪的不计),其中余刑在3至6个月,余刑在一年至一年3个月是没有减刑机会的(呈报审批两个月、余刑1个月以上),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李犯和刘犯都因盗窃判一年半,判决生效后,李犯余刑11个月,刘犯余刑一年,按照我们现有的执行政策,李犯就有减刑机会,而刘犯因执行期间需满一年以上,却没有减刑机会,直接导致刘犯就法院和监狱的执行政策不满,影响到该犯的改造积极性。如果说余刑在3到6个月,需要服刑期间及获得的改造成绩来认定他是否认罪悔罪,罪犯是可以理解的,但仅仅因判决生效后余刑的长短,而导致有无减刑机会,罪犯是不可能理解的。这对监狱日常管理带来难度,也为罪犯能否在服刑期间认罪悔罪,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顺利回归社会带来障碍。因此笔者建议,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修改为:判决生效后,余刑两年以下有期徒刑罪犯服刑在余刑二分之一以上方可减刑。这就可以避免判决生效后,余刑一年至一年三个月的罪犯没有减刑机会的制度缺陷,还可提高余刑一年以上罪犯减刑幅度,极大提高该部分短刑犯的改造积极性。
还有,目前监狱减刑假释的申报期间为每两个月一批,每年六次,向法院呈报减刑假释名单。对于大多数短刑犯,由于其本身余刑短,获得考核成绩有限,每批两个月的申报和审批时间会影响他的减刑幅度,甚至减刑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简化减刑假释的申报和审批程序,缩短短刑犯减刑假释的申报时间,将每两个月申报一次调整为当月申报当月裁定,每年十二次。
2、发挥亲情帮教的作用,谨慎适用离监探亲:
虽然短刑犯普遍存在消极改造心态,但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也是其改造的动力来源,同时短刑犯主观恶性小、脱逃可能性低,笔者认为监狱可以充分发挥亲情帮教的作用,如动态安排会见次数和时间,适当放宽拨打亲情电话的次数、时间、条件等积极措施,以此调动短刑犯的改造积极性。根据《监狱法》及司法部《罪犯离监探亲和特许离监规定》的相关规定,监狱可从严把握离监探亲条件和程序,对符合条件,表现特别优秀的短刑犯准予其暂时离开监狱探望亲属,并动态调节离监探亲时间,从思想和心灵上达到激励的目的,提高改造积极性。
3、工种分类激励:
短刑犯由于刑期较短,在狱内违法犯罪的机率较低,脱逃的可能性较少,监狱可以选择改造积极,表现突出的短刑犯从事狱内零散劳动岗位,也可以从事监狱范围内清洁、绿化、杂役等事务,充分发挥可选择劳动岗位机会的积极性因素,调动部份短刑犯的改造积极性。
4、提高劳动报酬,发挥物质奖励作用:
短刑犯由于刑期较短,参加劳动培训的时间也应该缩少,监狱应当积极引入适合短刑犯劳动的项目,组织短刑犯进行生产劳动,国家也应少提或不提短刑犯劳动补偿费,提高短刑犯的劳动报酬幅度,让部份无机会获得减刑的短刑犯从劳动报酬上得到补偿,以调动其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并从严控制短刑犯个人零花钱的开支。例如顾送款只能用于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需要购买香烟、食品等非必需品的须从个人劳动报酬中开支。
《监狱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罪犯的行政奖励有表扬、物质奖励和记功。监狱可依据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短刑犯实行不同的行政奖励措施。有刑减的罪犯符合规定的给予表扬(嘉奖)、记功,无刑减的短刑犯符合规定的可给予物质奖励,调动其改造积极性,补偿其无刑可减的心理落差。
(五)、探索社区矫治工作,完善对短刑犯的行刑制度。
社区矫治已在我国实行多年,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笔者在此提出的社区矫治是在不影响刑罚执行的前提下,以社区为基础,把符合一定条件的临近刑满释放的短刑犯安置到监狱附近的社区,参加有偿或无偿的社会劳动,由政府机关的有关执法人员和社会帮教力量共同参与对其实施教育改造,完成从“监狱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社区矫治既维护了刑罚的严肃性,又帮助短刑犯减少了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自立于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执行采取“非宽即严”的管理教育理念,罪犯一直积极表现,即可到社区改造,表现不好或在矫治社区违纪则失此待遇.这样有利于促进短刑犯积极改造。因此,社区矫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无论是从罪犯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这项探索都有其积极意义。随着行刑制度的发展,社区矫治短刑犯将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选择。
简而言之,监狱管理工作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蛮干。短刑犯虽然具有难改造的一面,但只要我们把握了短刑犯改造的基本特征,实其腹、暖其体,抓好“两头”,促“中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能摸索出一条可靠、高效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成功管理并转化短刑犯,为日后监狱管理工作所遇到的挑战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第二篇:关于短刑犯的狱情调研报告1
关于短刑犯的狱情调研报告
短余刑犯的改造,一直是监狱管理的一大难题。随着各项政策的调整,当前,监狱短余刑犯占押犯比例逐年上升。而监狱押犯结构,也由之前较为稳定单一的刑期较长的暴力犯的结构逐年多样化。短余刑犯比例的增加,直接提高了维护监区安全稳定的压力。本文就近期典型短余刑犯的心理行为等做相应的分析,以此探究对策,创新工作理念,以积极应对挑战。在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平安和谐监狱的新形势下,全力维护监管安全持续稳定,促进监管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短刑犯现状分析 典型个案1:林X豪。因盗窃罪被判十个月,5月份入监时,余刑只剩两个月。心理分析:该犯伟财产型罪犯。年龄低,文化程度偏低,捕前无业,混刑度日思想严重,认罪伏法意识淡化,自认为与长刑犯相比具有优越感。按照现行减刑假释条款规定,其无减刑。分析其投监开始,就没有早日获得新生的念头,服刑对其来说只是一种暂时被迫服从,忽视了改造过程和意义,混日子成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行为表现:有了上述心理,决定了其行为表现为:遵守监规上行为养成差,随意性强,受其文化素质限制,认知能力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时消极劳动,对其他罪犯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典型个案2:陈X富。因非法采矿罪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
心理分析:该犯伟财产型罪犯,年龄偏大,有一定的减刑早日回家的渴望。但因其尚未适应监管、劳动环境,难以争取到理想成绩,而减刑的心理明显就是“一次就够”没有也无所谓的心理状态。有较为严重的投机改造心理,劳动拈轻怕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思想改造方向不明确。虽为奖励能尽力干,但是一基本达标就歇手不干。
行为表现:其突出表现为责任意识、劳动质量意识不足。不够重视劳动成果。遇到质量要求不明时,不清楚反馈而是私下处理。如某款袖口裁片就因为一名车工的一句要求,在未得到质检员通知就擅自裁短,差点酿成质量事故。
就以上两个典型个案及当前监区各短刑犯的情况分析。短刑犯的特点如下:
1:短余刑犯所占比例逐步上升,短余刑犯违规违纪占押犯违纪比例有所上升,其身份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做事亦是目无纪律。有一定影响稳定,使违法违纪事件带有偶发性、突发性,不利监管安全。
2:大多较年轻。属于财产型罪犯。所犯罪行有一定结伙性质,文化程度偏低,捕前主要是农民,打工或者无业、减刑次数基本没有,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容易受让他人教唆摆布利用。
3:改造投机性大。劳动意识、质量观念较差。对嘉奖的心态是可有可无。一旦扣分,极易出现自暴自弃,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严格监控,极易出现突发的劳动质量问题乃至监管事故。
4:意志消沉,敷衍了事对抗警察的管理教育。
二、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建议措施
1、依法、公平、公正严格执法。持续保证监规法律的制裁震慑不准其触碰法律法规、监规纪律的红线。依法是前提,只有依法,才能维护监狱的形象,保持监狱警察的权威。严打违规违纪行为,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称,增强其遵守监规纪律的意识,明白哪些事不能做,促其消除“看、乱、变”的逐步改造心理。同时要及时打压违规苗头,使其安心改造。保证监管安全工作。认真做好科学化管理流程。要通过平时的观察,对罪犯进行初步了解,例如通过“耳目”“互监组成员”得知情况。也要做好谈话教育,做好谈话教育笔录。同时结合自己所观察情况进行对比,再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教育,保证监管安全。
2、积极推进罪犯亲情观教育。做好罪犯的感化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主要做好三项工作。
1、通过开展亲情帮教会、监狱开放日等形式,开展组织罪犯亲属进监探望帮教,强化罪犯与亲属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加亲情观念。
3、开展祝福母亲系列活动,利用母亲节这一平台,在罪犯中开展“献给母亲的祝福”活动,抒发罪犯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3、开展亲情讲座,通过亲情事迹的讲解,培养罪犯的亲情观,增强罪犯的改造动力。通过以上办法,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体会到改造的真正目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分押分管,因人制宜。严格按照《监狱法》的规定,调整监狱押犯的布局,做好分押分管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短刑犯由于本身的特性,应以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
5、加大奖励力度,探索多元化机制。
(1)劳动奖励适当倾斜,物质奖励基数提高,并及时兑现。尤其是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短余刑犯。
(2)设置劳动项目,提升其参与改造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感受到警察是关心他,使他不再重新犯罪,掌握劳动技能,减少其思想负担,缓和相互之间的矛盾。
(3)减刑奖励机制的方案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改造动力。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罪犯考核期和间隔。其次,给予弹性操作空间,适当提高短余刑犯的减刑幅。再次应简化程序,提高办案的效率。
(4)强化监管改造环境。通过各种管理手段,管理措施以及加强环境调剂,及时狱务公开,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6、探索社区矫治工作。在西方有很多国家已经执行社区矫治这一制度,也取得较好的效果。社区矫治就是在不影响刑罚执行的前提下,以社区为基础,把符合一定条件的临近刑满释放的罪犯安置到社区,参加有偿或无偿的社会劳动,由政府有关执法人员和社会力量对其教育改造,帮助其完成由“监狱人”到“社会人” 的转变。社区矫治既维护了刑罚的严肃性,有帮助罪犯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罪犯如一贯表现良好,即可到社区改造,表现不好或在社区违纪则失去此待遇,这样有利于短刑犯的积极改造。
综上,正如温家宝总理提到的:“要让公平正义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温暖。”将温暖送进他们的内心,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改造积极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公平正义,必将更有利我们监狱的安全和稳定。
第三篇:对短刑罪犯消极改造的一些思考
对短刑罪犯消极改造的一些思考
在法律法规中,目前对短刑犯的概念暂无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监狱通常把判处刑期在5年以下的罪犯或余刑较短的罪犯统称为短刑犯。2010年,由于广州亚运安保的需要,广州监狱根据上级指示进行押犯结构调整。随着由原来的关押重刑犯监狱调整为关押轻刑犯监狱,短刑犯成为广监中罪犯构成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短刑期罪犯在狱内形成消极改造心理,破坏了监规纪律的实施,严重危害着狱内良好的改造秩序的;给监狱对罪犯的日常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给监管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分析短刑期罪犯消极心态的表现以及其形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措施。
监狱短刑犯消极改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造意识淡化,功利主义强化。在关押的短刑犯中,一部分人改造意识淡化,身份意识不明确。在改造中只求过得去,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倾向明显;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罪犯的功利主义强化,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他们改造的目的只为了拿奖励、捞现的为主,这使得监狱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性格、情感不稳定,遇事不计后果。从收押的短刑期罪犯年龄构成来看,大多数短刑犯为“90后”,他们普遍缺乏对社会、集体、家庭、他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情心,法制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易冲动,情绪反差大,自我控制力差,做事情容易不计后果。
3、粗野、贪婪,整体素质较低,报复心理严重。由于短刑犯大多都是在社会上的“无业游民”,都是好吃懒做,不愿自食其力,文化、思想等素质都较低下,只知道眼前的蝇头小利,这些罪犯心胸表现极为狭窄,当在改造中受到委屈时,他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进行报复。这些罪犯“贪小便宜”特征明显,他们认为自己不能
吃亏,否则没有“面子”,甚至不惜违纪受罚,也要进行报复,充分暴露了他们贪婪、固执、粗野的一面。
4、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抗管抗教增加。如有些短刑罪犯,监规纪律意识不强,在行为规范方面,常觉得出现小问题无所谓,刻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劳动方面,或避重就轻,或想籍借口逃避劳动,而其中无刑可减的罪犯,更是抱着“债多不愁”、“虱多不痒”的无所谓心理,认为即使扣分处理再多,对自己的刑期也没有影响。而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在干警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认错态度极差,对监管改造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影响短刑犯消极改造的心理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目标因素。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奋斗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迸发出前进的动力。对于罪犯来讲,获得减刑早日走出监狱,回归社会与家人团聚,是他们改造的主要动力和精神支柱。而一旦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但根据现行的减刑假释办案实施细则规定,刑期在5年以下罪犯首次提请减刑间隔期需入监1年以上,还需要约4个月的办案期。一部分刑期为2至3年的短刑犯,在折去看守所羁押的天数后,余下的刑期已不足1年4个月,或余刑需在1年4个月以上,由于违纪导致达到延长间隔期的条件,失去了减刑的机会;即使能够获得减刑,由于短刑犯刑期不长,对提请减刑幅度所需的行政奖励要求不高。对于短刑犯来说,一旦没有了减刑的机会,或者减刑所需的成绩得到了满足,也就失去了奋斗目标,客观上,改造中前进的精神动力必然减弱或丧失,从而导致改造积极性下降,混刑度日的思想必然产生。
自身因素。
1、放荡不羁的生活习惯。罪犯之所以犯罪,一般地说是因为他们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受腐朽没落的思想毒害而走向犯罪的。短刑期罪犯物质欲望极强,贪婪地追求非份的物质财富,表现极为贪婪。他们在社会上过惯了放荡生活。而入监后在严格的管制和严密的监管下改造,与入监前的花天酒地、不劳而获的生活有天壤之别。无法主动去适应改造生活,反而逃避这种生活。
2、消极的意志品质。所有罪犯从他们被拘押之日起,其社会地位和环境就发生根本变化。人身自由的丧失、环境的刺激、罪责感的压力、严格的管理,对前途、工作、社会地位、家庭的忧虑等,造成了他们孤独无援、惊恐不安、心绪紊乱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进而产生绝望无助的消沉意志。阻碍了他们产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因而对稳固正确改造目标的意志脆弱。在趋利避害的心理规律支配下,逃避惩罚成为罪犯在实施犯罪到释放前各诉讼阶段始终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加上短刑期罪犯刑期较短,容易产生遵守监规纪律“辛苦”过一天。还不如轻轻松松“混日子”过一天的想法。
3、没能做到认罪服法,多产生抵触报复心理。认罪是服法的前提,服法是认罪的认同。一个罪犯只有真诚认罪,才能老实服法。少数短刑期罪犯在改造当中,出于认识上的偏拗,对自己的行为不作理性反思,往往把犯罪原因推向客观,或者是归咎于某种偶然的情景因素。他们要么怨恨政策法律对其太严,自己被判刑“冤枉”,要么怨恨别人检举揭发,使自己“挨整”,要么怨恨自己作案手段不高明,走了“霉运”,就是不考虑自己的犯罪思想根源和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内心不认罪、不悔罪,没有或者缺乏罪责感,思想上的抵触情绪较大。有的短刑期罪犯在投狱前感觉对自己的处罚不公;投狱后,与其他罪犯刑期相比,感觉司法机关对自己处理过重,便以局部代替整体,从个别推断其余,把对司法机关的怨恨集中到对监狱管教干警上,抗拒、排斥改造,甚至作出严重违反监规和监管秩序的举动,不听劝阻和教育。
环境执法因素。监管改造理论告诉我们,对罪犯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监狱的正面教育(正效应)与罪犯原有恶习以及不良外界影响(负效应)间 “正负效应抵消”的过程。监狱如果改造秩序稳定,改造风气健康,形成罪犯改造端正的良好氛围,短刑犯受到良好的改造环境的熏陶和感化,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改造心理,就不大可能产生消极心理。反之,管教不力、制度不严、秩序不好,造成大量而密集的不良心理交流,导致短刑期罪犯在狱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混刑度日,忽视改造.。在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奉行文明管理,大力推行文明执法和狱务公开,严禁干警体罚、变相体罚罪犯,严格规定了对罪犯使用警戒具的条件和程序等,有效地防止了监狱干警任意违规执法情况的发生,保障了罪犯的基本人权,符合世界行刑的基本原则和潮流;与此同时,在罪犯的管理教育体系中却缺乏对违规罪犯的强力惩戒措施,这就出现了对罪犯权利保障要求的提升和对罪犯惩戒力度降低的强烈反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改造手段强度的相对弱化,这既不利于改造罪犯,达到刑罚的个别预防目的,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狱内改造秩序。在现行的《罪犯考核奖罚规定》和《罪犯分级管理规定》中,对于严重违纪(不构成犯罪)的罪犯最为严厉的惩罚是降为严管级并进行禁闭(最多15天),严管级的待遇较其他级别的最大差异仅限于不得提请减刑假释、通信会见、购物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在待遇上的重大差异。对那些刑期相对较短价值观念严重扭曲的违纪罪犯,即使实施上述最为严厉的惩戒,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在管理和教育罪犯的实践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
此外,影响短刑期罪犯消极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还有警察的管教方法不当,简单粗暴以及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自然因素等,这些虽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构成其消极心理形成的条件,也应予以注意。
基于以上因素,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育。目前,随着我国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教育格局的逐步形成,教育改造工作作为改造罪犯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治本之策,越来越受到司法部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对监狱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监狱要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充分运用电教等科技手段,加大教育和矫治力度,集中学习,定期教育,逐步形成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在教育实效上很下工夫;工作上,民警要与罪犯多谈话、多谈心、多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罪犯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和化解他们心中的思想矛盾,这一点至关重要,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帮教。帮教作为一种教育罪犯的方式,在我国监狱中已运用多年,从实践来看,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帮教对于短刑犯来说尤为重要。(1)家庭帮教。刑期将满,即将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家中亲人来监帮教,既体现了家庭的关心,又沟通增进了亲情,既能稳定罪犯的思想,又能为罪犯带来一些社会上的新的信息,为他们刑释后早日适应社会、溶入社会创造条件。(2)社会帮教。监狱应当定期邀请社会人士对罪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有关法律知识,介绍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建设成就,这样不仅为罪犯了解社会、获取知识提供了窗口,而且为他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信息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3、奖励。对于那些已无减刑机会的短刑犯,可考虑在经济方面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奖励力度,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改造积极性。经济奖励,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罪犯,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罪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吸引力的,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家庭帮教,也有利于稳定罪犯的思想。
4、管理和防范。实践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刑期较长的罪犯作为防范重点,认为他们的危险性大,而短刑犯的危险性较小,主观地把危险性与刑期挂等号,而不是从其犯罪恶习、犯罪性质、犯罪根源,以及家庭情况、改造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危险性。从人的本性来说,每一个人都具有善和恶的两面性,行善还是行恶,往往取决于
一念之差。对于监狱关押的罪犯来说,每一个人都是实施过犯罪的罪犯,每一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危险性会不会爆发,何时爆发,主要取决于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而主观因素往往会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产生质变;同时,在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主观上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也是无法实现的。短刑犯由于其心理复杂多变,偶尔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如民警管理不当、同犯间发生矛盾、家庭变故、有可乘之机等,都易造成其心理突变,产生脱逃、行凶等行为。因此,监狱在管理上,要针对短刑犯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管理教育制度;在防范上,决不能与其他罪犯区别对待,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必须严加防范。
5、相关制度的建设。严厉打击短刑罪犯抗改、违纪的消极改造行为。要完善奖惩的建设,提高法律赏罚分明力度。奖惩工作在罪犯改造过程中既发挥着有力的杠杆作用,同时,又有着巨大的评价作用。它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一项改造制度,而且惩罚与改造罪犯一项宏观政策,其对于罪犯就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加强当前罪犯奖惩工作,弥补或补救罪犯奖惩规定中的失衡现象是当务之急。二要提高对狱内抗改违纪行为的制约和打击力度。对屡经教育不改,在一定时间内相继抗改达到一定情节、禁闭达到一定次数、具有恶劣影响的,建议按破坏监管秩序罪论处。对提请减刑假释后发生严重抗改行为或违纪行为,且达到一定程度,具有恶劣影响的罪犯,撤消提请减刑假释。提高罪犯抗改、违纪的成本付出,从而扼制罪犯严重抗改、违纪行为的发生,保障监管改造秩序的稳定。而在打击罪犯抗改问题上,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之间缺少必要的法律衔接。从目前的司法实践看,法律所规定的对罪犯抗改问题处理,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力度与硬度,使罪犯对所承担的抗改后果没有感到有较高的成本付出。故应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超短刑犯管理
省十里坪监狱积极探索超短刑犯管理模式
今年以来,省十里坪监狱相继出台《超短刑罪犯改造阶段及管理办法》和《超短刑罪犯考核办法》,规范分类管理,深化分级处遇,积极探索融管理、教育、劳动、帮扶救助于一体的超短刑罪犯管理新模式。
一、出台量化考核办法。监狱根据《监狱法》《浙江省罪犯奖惩考核办法》《罪犯分级处遇管理办法》,学习借鉴看守所对短刑罪犯的管理教育办法,并征求驻监检察室、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意见后,制定出台了《超短刑罪犯改造阶段及管理办法》《超短刑罪犯考核办法》。规定超短刑罪犯三段处遇管理办法、奖惩标准及审批程序,明确了超短刑罪犯的狱政管理、刑罚执行、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帮教安置等方面要求,特别规定了超短刑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为规范开展超短刑罪犯管理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二、成立超短刑犯监区。为做好超短刑罪犯的归口管理,减少对其他罪犯的影响,监狱成立超短刑犯监区和若干个超短刑犯分监区。各分监区根据超短刑罪犯管理考核办法,坚持“以人为本、宽严相济,以分计奖、奖罚分明,严格管控、教育治本”的原则,从罪犯一日行为规范、习艺劳动矫治等方面入手,认真落实超短刑罪犯的狱政管理、刑罚执行、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帮教安置等工作,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三、实行梯度分级处遇。监狱对超短刑罪犯实行从严管理、适度普管、准社区宽管三阶段梯度式处遇管理,明确各阶段的量化评估标准、处遇、审批等办法。分级处遇考核实行“日记载、日考核、日公布”,由分监区对超短刑罪犯认罪服法、遵守监规、规范养成、生活卫生及文明礼貌等方面实行量化计分考核。从严管理阶段罪犯处遇考核分达到30分,经考核合格的,升至适度普管阶段;适度普管阶段处遇考核分达到45分,经考核合格的,升至准社区宽管阶段;超短刑罪犯发生严重违规可从准社区宽管、适度普管阶段直接降至从严管理阶段。此外,监狱积极探索非行政、刑事奖励管理措施。如对改造表现突出的罪犯,给予加餐、增加亲情电话和亲情会见次数、提高罪犯开账额度和劳动报酬计提标准等,充分调动无减刑假释需求的罪犯的改造积极性,确保监管改造秩序安全稳定。
第五篇:监狱精神类病犯(范文模版)
监狱关于对精神智障罪犯的
预防措施
为提高我监罪犯的改造质量,进一步缓解罪犯在现实改造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更好预防和有效治疗精神类疾病,矫治罪犯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树立良好心态及积极主动改造的信心和决心,更好地适应狱内改造生活。根据我监实际制定以下预防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所在。
为使此项工作在我监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并全面的开展使民警从工作中进一步明确职责所在,强化保障、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促升履职能力。
(一)、强化领导保障
本着“长期抓,抓长期”的工作宗旨,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改造科科长、心理矫治中心主任及监狱医院院长为副组长的“监狱心理矫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强化考核保障
对此项工作,“监狱心理矫治工作领导小组”依据教育改造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制定严格的工作考核标准,对工作考核不合格的,除对所在部门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外,并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任人责任。以保障此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
二、通过鉴定,发现问题 通过我监近期对“三种倾向、两种矛盾、一种人”的排查的25人,教育改造科、心理矫治中心会同第四人民医院精神鉴定中心的唐安平主任以及有关专家对以上25人展开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危机干预等一系列工作,重点对我 “三种倾向、两种矛盾、一种人”中的8名疑似精神智障的罪犯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鉴定。通过检查,鉴定出2名罪犯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一名罪犯患有癫痫病。其余5人属心理障碍,需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干预。
三、采取的预防措施
针对近年来收押精神病罪犯数量增多的情况,监狱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以下举措强化精神疾病罪犯的教育管理,确保监狱安全稳定。
一是实施分类关押管理。监狱根据精神病罪犯的犯罪类型、改造情况、病情及监狱医院临床诊断结论,将精神病罪犯分成完全无行为能力、部分行为能力、完全行为能力等三个类别,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1、对无行为能力者的一级精神病犯安排在单独关押,由专管警察及全方位视频监控组成动态监控网络,实行封闭管理;
2、对有部分行为能力的二级精神病犯实行半封闭管理,白天在专管警察监管下,进行适当和必要的文体活动,晚上进行单独关押;
3、对完全行为能力的三级精神病犯实行开放式管理,除了专管警察监管外,还安排一名正常罪犯24小时进行“一对一”护理,并适当组织开展一些习艺性劳动,通过开展劳动转移罪犯对疾病的注意力,调节其情绪。
4、加强看管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选送看管犯学习约束绳使用操作和护工护理技能;
5、加强实时监控,增设看管人员,增配约束床或约束椅,完善严管监室相关设施,落实规范使用;
6、严管申报时应详细精神病犯用药情况,监区对于病犯的精神状况做好记录,制定严管隔离期间精神疾病发病应急管控预案。
二是坚持医学治疗和心理辅导相结合。鉴于监狱医院尚无精神病科医生的现状,监狱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与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签订了医疗合作协议,定期邀请其派遣精神病专科医生来监对精神病犯进行巡诊和检测,并对监狱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培训,提供医疗技术和专科药品的支持;同时加强对间歇性精神病犯的心理辅导和矫治力度,心理矫治办公室组织骨干力量帮助特殊病犯监区开展间歇性精神病犯心理辅导,并要求监区专管警察在个别谈话教育中多倾听,加强心理疏导,缓解间歇性精神病犯心理压力,稳定其改造情绪,激发其改造信心。
三是组织开展认知行为活动。针对处于稳定恢复期、无需药物治疗的精神病罪犯,监狱注重开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工作能力的康复训练等认知活动,如组织精神病犯开展“每月学唱一首歌”活动,继续扎实开展心理保健操等活动,不断丰富罪犯文体活动内容,不断增强罪犯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消除其孤独感,有力缓解精神病犯群改造压力,最大限度地促进病犯社会功能的恢复。
四、保护性约束的概念
我国2002年4月7日正式出台的《上海精神卫生条例》第一个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第三十二条对约束保护做了规定:是出于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禁止采用该方式惩罚精神疾病患者;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应由精神执业医师决定;在病程记录内记载和说明理由;病情稳定后,应当解除有关措施。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它是精神科治疗护理这类特殊患者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
五、约束保护的作用和应用原则
临床约束对象:由精神症状导致的行为障碍者,如运动性兴奋、损物、自伤、自杀、口头威胁、徒手攻击和持物攻击伤人的患者。抗癫痫类等药物的不良作用导致患者意识上的混乱,平衡能力受到影响者。
约束保护一直是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冲动暴力、逃跑、自伤、破坏规则及拒药会造成工作人员和包夹陪护人员的伤害,而约束保护作为急性医学干预手段,可减少不合作事件的发生,加强自身行为控制,约束保护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避免患者伤害他人、物品或自伤、自杀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
建议约束保护的应用原则:(1)患者当时有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的危害性;(2)为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地治疗;(3)其他较少限制的措施在当时无法提供或使用后无效。约束方法
1、常采用护垫式、锁式等约束带、保护衣、约束背心等将患者的手腕和踝、肩、膝等部位进行约束后固定在病床或椅子上,限制其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
2、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不得随意使用保护性约束,警示决不滥用约束并把约束作为惩罚手段来惩罚患者。保护性约束操作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基础。心理方面
约束用具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首先是自尊心受到伤害,而现代护理提倡的是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有尊严的护理。其次是导致患者的精神抑郁;此外,过度依赖约束保护来管理暴力行为,还可诱发患者的对立情绪,甚至可能触发激越以及交往中的侵略行为。
措施
一、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来改善和替代约束用具使用,将约束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采用新用具,功能位无损伤保护性保护衣、约束背心、约束手套、约束床、肢体锁带等改良约束方法,确保他犯安全又维护患者的尊严,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患者对约束具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措施
二、约束后做好心理护理,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尊重患者隐私。加强巡视,保持功能位、合理的松紧度、良好的末梢循环,避免肢体受伤;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定时变换体位,对约束肢体进行功能锻炼、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认真落实床头交接班。
六、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的宣教工作是精神专科医院护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监区包夹罪犯要进行培训,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了解掌握病情是预防意外事故的重要条件,不了解病情就失去预防的目标。在工作中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将患者始终安排在包夹罪犯的视线范围内活动。在患者中间工作时,注意背后勿逗留有伤人企图的患者,夜班必须两人一班、切不可闭目养神。在做治疗或巡视患者时,要保护好输液瓶、输液架、治疗盘等用品或器械,并尽量背靠墙,以免左右受敌。因此,不要轻易接触患者身体。对钟情妄想的患者,不可过分亲近,保持一定的严肃性、举止稳重。若行保护性约束,要求有足够的医护人员或他犯,齐心协力,共同迅速完成。保护过程中,握住患者的手背或手腕,切忌从掌面相握,以免抓伤,同时限制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活动,如压紧双腿、双脚,固定头部,防止踢、蹬、咬。若遇到有冲动伤人的患者时,不能畏缩躲避或放任不管,要大胆镇静地采取有效转移患者注意力的办法,从背后或侧面阻止患者行为,不可迎面阻拦。可选择患者最信任的人进行说服、诱导,切不可强行阻止,以防意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前提和保证。护理人员及罪犯陪护包夹人员接触患者时态度要和蔼、耐心、语言委婉,不要激惹患者,更不能训斥、威胁、恐吓患者。视患者如亲人,在工作中保持稳定和愉快情绪,以免患者对产生敌意。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患者表现出古怪、离奇、幼稚等精神症状,不可歧视、嘲笑,避免诱发患者的病理体验。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在治疗过程中所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告之为降低血压或减慢心率以及维生素之类的药物等。还可将抗精神病药物放进空心胶囊内给其口服。采用这种循循善诱的方法,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敌对情绪,避免暴力行为发生。对兴奋、无理要求多的患者,适时满足其病态要求,如患者感觉被褥潮湿或床上有虫等不能入睡,可给更换并耐心劝慰患者。在夜班陪护包夹人员少的情况下,极度兴奋、躁动的患者发生抢食时可暂允许其行为发生,之后耐心细致地劝说,告之其行为的不妥。实践说明,满足顺应患者的症状需求,均能减少或消除暴力行为的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包夹陪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全面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熟悉患者的病情、诊断,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要心中有数,做到随时在包夹陪护人员的看护下,重点护理。
总之,包夹陪护人员只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严格执行精神科专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掌握有精神智障倾向患者的病情,将防范工作做在前,才能杜绝或减少各种伤害的程度。为确保监管安全,加强对精神病犯的管控,及时采取包夹防控措施,全天候24小时对精神病犯作息、活动现场进行监控,细致到精神病犯上厕所都有人陪同、有记录,严防监管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