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版GMP鉴定口服液瓶偏差度
三泉中石sumsprng
新版GMP鉴定口服液瓶偏差度
包装容器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与药品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垂直轴偏差在新版GMP中是玻璃瓶的一项重要理化性能指标。垂直轴偏差不合格不仅影响制药厂对药品的罐装,还会造成药水或其他盛装物的损失。
鉴定要求
鉴定口服液瓶偏差度要用到轴偏差测试仪,检测口服液瓶偏差度的仪器要满足玻璃瓶罐底部水平放置并可测的瓶口与垂直轴的偏差,另外设备上自带有自动定心加紧装置的旋转底盘和带有一个水平尺或百分表的垂直立柱组成,百分表能调整高度和水平位置。因此规范化药用包装玻璃瓶垂直轴偏差测试方法十分必要,促使药用包装玻璃瓶企业的生产规范化,保证药品包装材料质量。
鉴定方法
轴偏差测试仪在测量口服液瓶的轴偏差时,将玻璃瓶罐加持在水平旋转盘上,旋转底盘360°。记下瓶口边缘外侧与固定点之间的最大和最小距离,垂直轴偏差是测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的一半。
主要配置
底座、支架、测量表、夹具等部件组成。
三泉中石sumsprng
技术指标
1.仪器最小分度值:0.01mm
2.仪器示值误差:≤0.05mm 3.仪器位移测头量程:0~10mm(可选)4.夹具有效范围:5~150mm 精度要求
国家标准上规定仪器的精度<0.1mm,三泉中石轴偏差测试仪测定精度要求高达最小分度值0.001mm,示值误差在0.005mm左右,较之国家标准精度更高,误差更小。同时可实现微电脑控制、液晶显示且夹具操作简便,定心精度高、测定精度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自动调节测点位置兼顾试验结束自动报警提示等功能。是科研单位、食、药品等业各种瓶容器厂家最好的选择。
第二篇:2005GMP培训教材-口服液车间岗位操作法
2005GMP培训教材
口服液车间岗位操作法
领料岗位:
1.车间领料人负责车间各班组领料与退料方面的工作。
2.领料员凭批生产指令或批包装指令领料领料时,须对所领用物料一一核对,并作好相应记录。
3.核对验收内容
3.1.核对所有物料名称是否相符。
3.2.原辅料是否有检验报告单,批号、规格、数量是否准确。
4.核对验收准确无误后,即可发送各班组,并记录。
5.进入洁净区的物料必须在外消间清洁,使其符合洁净要求后方可经缓冲区进入洁净区。
6.每批产品生产结束后,各班组将清场剩余的物料清理后交付领料人员。
7.领料人员将物料一一清点登记后,打包后退库。
8.退库时,须同仓库接料人员办理好交接。
9.退库物料要求准确、标志明确、包装整齐。
口服液配料岗位:
1.上岗前的检查
1.1.检查是否有上一批产品清场合格证。
1.2.检查生产所用的工具和设备是否齐全、完好、洁净。
1.3.检查配料罐是否洁净,罐内有无物品。
1.4.开启电源,检查空机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声音。
2.操作程序
2.1.根据生产指令单对原辅料及中药提取液名称、批号、重量等进行核对,无误后双方交接签字。
2.2.根据生产指令向配料罐中注入相应纯化水,煮沸。
2.3.根据生产指令要求,准确称取原辅料,一人称重,另一人复核。
2.4.将原辅料投入配料罐内,煮溶后开启搅拌浆混合均匀。
2.5.检查药液质量指标(色泽、比重等)是否符合要求,如质量符合要求则将配好的药液过滤后打入高位贮液罐中备用。
2.6.生产结束后及时对生产场地、工具和设备等进行清洗,若更换品种则须彻底清场。
2.7.填写好生产记录及清场记录。
外包装岗位:
1.包装指令下达
1.1.生产部根据投料情况及半成品质量检验合格情况,将包装指令于产品包装前一天下达给车间工艺员,包装指令中有详尽的包装材料定额使用要求。
1.2.车间工艺员根据包装指令,将包装指令准确地填发给相应的班组(将包装指令准确地填写在包装生产记录第一栏“生产指令”栏中,并分发给相应的班组长)。
1.3.包装班组长接到生产指令后,根据生产指令的要求进行计划和组织生产。
2.操作程序
2.1.生产前须检查是否有上一批产品的清场合格证及环境卫生是否符合要求。
2.2.根据批包装指令领取待包装品和包装材料(标签和小盒、中盒、说明书、外箱等),核对包装材料品名、规格、批号、图案、商标、套色、文字内容、外观质量、数量等;领取待包装半成品物料,检查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单,再核对外观质量、品名、规格、批号等是否与生产指令一致。核对无误后,领发双方交接并签字。
2.3.标签粘贴端正,牢固,不能有多余的胶水痕迹。
2.4.包装操作时,应装量准确,批号清晰无误,并挑出有缺陷的膜、铝塑板及纸盒、纸箱等,把小盒、或药瓶装入中盒以及把中盒装入大箱时,小盒和中盒的摆放方向一致。
2.5.外箱中须放装箱单,且捆扎牢固。
2.6.拼箱时:填写拼箱记录,并且只限相近两个批号合为一箱拼箱应在产品开始包装时进行,拼箱操作人及复核人均须在相应记录中签字,装箱单及外箱须打全两个批号,装箱单须标明每批号的数量。
2.7.在进行颗粒剂包装时,每一件均须检查产品气密性,并随时注意半成品及包装材料外观质量情况。
2.8.工作结束后,把有缺陷的产品(裸露的素片或空胶囊除外)及生产结余的半成品交给班组长,由车间质监员核对并作尾料处理,不合格品按《不合格物料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编码:CQ/MS0106402)相关条款处理。
2.9.做好生产记录。
2.10.严格执行清场规定。每班生产结束应做好设备、工具、操作台面及工房清洁,生产完毕或更换品种时按车间清场制度彻底清场。
2.11.在同一操作室不可同时包装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或规格的产品,不可避免时应进行有效隔离。
2.12.操作室及生产设备都要有明显的状态标志。
3.包装材料使用与管理要求: 3.1.包装材料一律由班组长安排领用与分发,没有班组长的指令,其他人不得颤自领用包装材料。
3.2.已打印批号与没有打印批号的包装材料须严格分开存放。
3.3.生产结束后须对所结余的包装材料计数并记录,并由工艺员负责包装材料的使用情况检查与核算。
3.4.包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包装人员须随时注意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的质量及批号情况,不合格的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对于有疑问或有潜在质量隐患的包装材料必须停止使用,并立即向班组长或质监员反映。
3.5.包装材料的领用原则是先零后整。
3.6.每一包装人员必须在单包装中印有独立工号章。
4.清场
4.1.生产结束后,剩余的包装材料由领料员负责安排退库或寄库。
4.2.一个批号的产品生产结束后,所结余的印有批号的包装材料必须及时销毁并记录。
4.3.每班下班前应做好机器和场地的清洁工作,做到设备、料桶、工器具、工作台面、地面清洁,不残留本批次的物料、不积水,保证无灰尘、无油垢、无杂物。并按定置管理要求摆放。
4.4.对照清场要求自查,填写好生产记录及清场记录。
理瓶、洗瓶岗位:
1.上岗前检查
1.1.检查是否有上一批产品清场合格证。
1.2.检查灭菌烘箱网带运转是否正常,电气开关及仪表是否正常。
1.3.检查洗瓶用水澄明度是否符合要求。
1.4.加注润滑油,并检查生产所用的工器具是否齐全、完整、洁净。
1.5.开空车试运行数分钟,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2.操作程序
2.1.清理设备、容器、工具、工作台。
2.2.开启灭菌烘箱加热,待烘箱预热段、灭菌段、冷却段达到规定温度时,可进行洗瓶准备工作。
2.3.根据生产指令领取相应数量的玻瓶,玻瓶进入生产区须按相应的脱外皮或净外皮程序进入。
2.4.开启饮用水,调节压力至0.2mPa。
2.5.开启纯化水,调节压力至0.2mPa。
2.6.开启压缩空气,调节压力至0.2mPa。
2.7.开启喷淋控制水,调节压力至0.5mPa。
2.8.开启烘箱进瓶转盘、洗瓶机,进行洗瓶操作,并随时注意玻瓶破损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如出现一般故障自己排除,自己不能排除的通知维修人员。
2.9.洗瓶过程中每15分钟检查一次澄明度。
2.10.生产结束后,将设备清理干净,搞好生产场地卫生,并填写好生产记录及清场记录。
3.注意事项:
3.1.经常注意洗瓶用水供应是否正常,如中途出现停水,须立即停机,对于没有经过冲洗的瓶子须撤回重洗。
3.2.对于热缩封的玻瓶塑膜,须用剪刀或刀片划破,不得用剪刀剪开,以防塑料碎片进入瓶中对产品造成污染。
3.3.电机不可用水直接冲洗,应用抹布擦洗。
尾料处理:
1.尾料包括细粉、生产剩余或挑出并可返工处理的颗粒、片子、胶囊内容物; 2.产生尾料的工序正确填写尾料盛装单、并注明产生的原因及质量情况;保留的尾料必须是没有受污染的,已受污染的不得再做药用。
3.尾料的保管
3.1.所有尾料均交中间站统一保管,由中间站建尾料帐。
3.2.中间站接受尾料时按规定进行复核,并目测外观质量;
3.3.各种尾料分类存放,并有醒目的标示牌。
3.4.尾料均要有质监员签字认可,否则中间站保管员有权拒绝收管;
4.保留尾料的处理
4.1.保留3个月以内的尾料,在此期间内生产该产品,由工艺员会同质监员将尾料交配料班重新粉碎过筛后掺入,掺入量在5%以内,并做好记录。
4.2.保留3个月以上但不足6个月的,须经质量管理部检验合格才能按本规程4.1.条处理;
4.3.保留期超过6个月的尾料,不得再利用,作销毁处理。
4.4.各工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已受污染的尾料和其它原因要作废品处理的尾料不得再作药用,必须及时销毁,销毁时作好记录,质监员监毁并签字。
灌装、轧盖岗位:
1.开启紫外灯进行空间消毒30分钟。
2.检查是否有上一批产品的清场合格证。
3.检查生产需用的工具和设备是否齐全、完好、洁净。
4.清理设备、容器、工具、工作台。
5.开空机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6.对灌封机输液管路进行消毒和清洗。
7.核对待灌装料液的外观质量是否符合相应要求。8.通知理、洗瓶组将已处理好的玻瓶或PVC瓶放入并进行灌封。
9.生产过程中须随时检查装量及严密度情况。
10.每15分钟检查一次装量差异。
11.生产结束后按要求清场,填写好生产记录及清场记录。
中间站管理:
1.生产前须检查中间站的温、湿度是否符合要求,工作环境是否清洁。
2.进站
2.1.物料进出站时,容器均应密封,外壁清洁。
2.2.物料进出站时,须认真填写好中间站物料交接记录,收发双方均须在记录上签字。
2.3.对进站物料应核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
2.4.核对无误后挂好待检牌,围上黄色围栏,填写半成品(中间体)请验单,交质量管理部质监员取样检验。
2.5.对进站的中间体或半成品按批号、品名、规格分别摆放整齐,并在容器盖上挂好盛装单,防止混淆。
2.6.经检验合格的中间体或半成品,取下“待验”标示牌和黄色围栏,换上“合格”标示牌,围上绿色围栏。
3.出站:检验合格的半成品、成品才能发放到下工序,发料时核对批号、品名、规格、桶数、重量,填写中间站物料交接记录,双方签字。
4.经检验不合格的半成品要立即转移到不合格品存放间,并报告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
5.做好物料台帐,做到帐、物、卡相符。
6.对各班组交来的尾料称重后根据不同品种分别存放。
7.下班时搞好本岗位清洁卫生工作。
脱外包装操作:
1.有数种原、辅材料要拆除外包装时,应先按品名、规格、批号分别堆码整齐,同一品名、规格、批号的物料拆完后再拆另一品名、规格、批号的物品,不允许同时或交叉进行。
2.如是桶装或木箱装,拆下的钉子、封口铅要集中放在一固定容器内。轻轻除去外包装,将内容物连同内包装一起取出放在干净的容器内,填写包装单,放在该容器内(可扎在袋口上)。
3.复核合格证(包装单)上所填写内容与外包标签内容是否一致。
4.将去外包装的物料置传递柜或缓冲间中,开启紫外灯并记录时间。
5.通知车间领料员接料。
6.搞好本岗位清场工作。
传递柜操作:
1.检查传递柜(门)是否清洁卫生,是否联锁完好。
2.打开传递柜(门)的一扇门,并将物料放入其中,关好门。
3.开启紫外灯消毒30分钟。
4.从另一侧打开另一扇门,将物料取出,关好门,并闭紫外灯。
5.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5.1.一侧门已打开时,不能强行打开另一扇门。
5.2.门不能长期打开,放入或取出物料后须立即关好门。
5.3.每班生产结束后必须对传递柜进行清洁,传递室中的清洁卫生由洁净度高的一方负责。
喷码操作:
1.开机前准备:
1.1.确认电缆的连接完好无磨损。
1.2.确认喷码机箱和喉管喷头无损坏、磨损或墨水泄露。
1.3.确认喷头和喷头盖内部无沉积墨水。
1.4.确认喷码机输入电流正常。
2.开机
2.1.插好外部电源(220V),要求接地良好。
2.2.F1
打开主机电源开关,即可看到快速屏幕。
2.3.F3
按
键开机,到机器完全运行起来。注:大约2分钟后开始自动清洗管道(需用2ml溶剂)。
2.4.按
键进入主目录。
2.5.开始喷码前必须调好喷码内容,如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并认真核对无误后方可正式喷码。
3.关机:
3.1.按F1关机,机器完全停止运行。
3.2.清洗喷头和喷头盖,以至喷头和喷头盖无污渣,墨渍,见本色。注:大约3分钟后抽取3ml溶剂清洗管道。
3.3.清洗完毕后关闭机器电源,将主电流开关由“开”置于“关”位置。
3.4.生产结束后,将设备清理干净,搞好生产场地卫生,并填写好生产记录及清场记录。4.注意事项
4.1.运行中发现故障指示灯亮应立即停机调整。
4.2.在停机过程中请勿清洗喷头。
4.3.每天不能频繁开关机器。
4.4.不能直接切断电源。
灯检岗位:
1.灯检人员每年必须检查视力,要求视力在1.0以上,并不得有色盲与色弱。
2.灯检岗位每二小时换班一次。
3.灯检时,每次抓取药品五支,轻轻倒转,置灯检箱中,与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观察药液中是否有异物缓慢沉降。
4.将药品快速放正,然后快速倒置于灯检箱中,与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观察药液混浊度是否超过规定。
5.将药液再次放回时,观察瓶口是否漏液、瓶体是否变形。
6.如有异物、混浊度超过规定、瓶外观不合格、漏液,则将其淘汰,放置在不合格品容器中,待处理。
7.如果无法立即判断、即放置于不合格容器另待车间质监员检查处理。
8.生产结束后按要求清场,填写好生产记录及清场记录。
紫外灯操作:
1.每天工作前及下班后开紫外灯照射30分钟。
2.使用紫外灯时,注意观察紫外灯是否正常,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负责人反映,必要时进行更换。
3.每天在开启与关闭紫外灯时须认真填写紫外灯使用记录,记录中必须明确紫外灯的开启时间、关闭时间、使用时间和累计使用时间,累计使用时间超过2000小时必须对紫外灯进行更换。
酒精配制:
1.上岗前的检查
1.1.检查是否有上一批清场合格证。
1.2.检查酒精配制罐及配套装置是否有合格状态标记。
2.操作方法及程序
2.1.在车间工艺员的指导下,根据配不同浓度酒精的量,分别计算所需酒精及饮用水的用量。
2.2.浓酒精及饮用水的加入要有准确的计量装置并采用高位槽自然流注的方式加入。
2.3.严格按《酒精配制罐安全操作规程》(编码:CQ/WS1606400)进行操作。
2.4.在车间化验员及工艺员的指导下,确定已配制好的酒精浓度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3.生产结束后按要求清场,填写好酒精配制记录及清场记录。
附:配制公式
1.直接用浓酒精配制成稀酒精
V浓=(V需×C需)/C浓
V水=V需-V浓
2.用很稀的酒精和浓酒精配制较稀的酒精
V浓=(V需×C需-V稀×C稀)/C浓
V水=V需-V浓-V稀
3.醇沉工序含醇量的调配(仅用浓酒精调配)
V浓= C需×V料/(C浓-C需)
4.醇沉工序含醇量的调配(浓酒精、稀酒精混合调配)
V浓=(C需×V料+C需×V稀-V稀×C稀)/(C浓-C需)
式中:
V浓:浓酒精体积
V水:加水体积
V稀:稀酒精体积
V需:需配制体积
V料:料液体积
C浓:浓酒精浓度
C稀:稀酒精浓度
C需:需配制浓度
注:如以上公式中出现负数现象,是因为加稀酒精超量,则需适当减少稀酒精用量。
洁净区空间消毒:
1.概述:对于10万级及30万级的洁净车间,除每天在上班前开启紫外灯进行30分名钟及每周开启空调臭氧消毒系统进行30分钟空间消毒外,每3个月还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空间消毒操作。
2.洁净区空间消毒周期:每3个月1次。
3.消毒方式、消毒剂名称及消毒剂用量
消毒方式
消毒剂名称
消毒剂用量
固体制剂车间总用量
口服液车间总用量
提取车间总用量
乳酸闷熏
乳酸
2ml/m3 4650ml 2700 ml 2360ml
戊二醛闷熏
戊二醛
1ml/m3 2330 ml 1350 ml 1180 ml
4.操作程序
a)
洁净区空间消毒时,固体制剂车间与液体制剂车间同时进行,提取车间可单独进行。
b)
在洁净区空间消毒前,由车间工艺员负责检查,车间每一个人均必须离开工作场所。
c)
将消毒剂置加不锈钢容器中,用电炉加热薰蒸。
d)
将洁净区与一般生产区的门关闭。
e)
待消毒剂蒸发完毕,关闭电炉,闷熏12~24小时。
f)
开启排风机,排风6~8小时。
g)
做好消毒记录。
h)
消毒剂必须更替使用。
第三篇:新GMP修改解读
2010年版GMP修改解读
邓海根-作为中国GMP资深专家,原无锡华瑞制药的质量部负责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无锡华瑞的建厂开始就在推动中国GMP的历程,他接受了《医药经济报》的专访。
新版GMP的修订背景,他对本报记者说,国际上近二三十年内,药品监管标准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速,药品注册是药品质量保证的源头,1990年欧盟、日本、美国创建ICH人用药品技术标准国际协调会,这样,形成了先进工业国的“三驾马车”来决定国际认可的注册申报资料的格式和指导原则。
邓海根认为,我国制药行业吸纳了国际注册的先进经验,正在不断取得进展,至于GMP与注册,只是药品生命周期的两个不同段阶,两者密不可分,顺应全球经济及时代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这是必然的选择。
“世贸组织成员国2001年正式接纳中国入世,WHO的标准是国际药品贸易的„游戏规则,遗憾的是,我国药品监管的标准低于WHO的要求,企业出口产品需要自行努力,同时符合我国及国际社会认可的标准。”
在邓海根看来,总体上说,新版GMP标准是行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国药品科学监管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因此,这次GMP的修订,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亮点一:强化质量风险管理 《医药经济报》:从征求意见稿来看,新版GMP的最大变化是注重软件,尤其是对于制药企业质量管理提出了很多要求,质量受权人写入了新版GMP,质量受权人在企业生产环节的职责是什么? 邓海根:在WHO2007版GMP的提法中,药品放行受权人(Authorizedperson,AP)系指由国家药品监管机构认可的,负有确保每批药品已按该国的法律、法规生产、检验和批准放行责任的人员。
而欧盟用Qualifiedperson(QP)来表述这一有法定特殊职责和素质要求的人员。QP是欧洲议会及欧洲理事会2001/83/EC号法令的要求,WHO的GMP是建议性的,由各个成员国决定,通过法律程序方能正式采用,WHO提出AP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换言之,WHO的成员有权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决定本国的药品监管模式和法律文件。
美国并无这样的制度。英国是先有人做此项工作,然后再按欧盟的要求设置这样的人员。中国实施WHO的要求,也需要由政府制订相应的法律性文件,试点的用意也可能在此。新版GMP中,质量受权人主要履行产品放行审核的职责,为确保能做好此项工作,质量受权人要了解需放行产品的质量投诉、稳定性考察、召回、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情况,参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部分工作。因此,质量受权人在企业中受质量管理负责人的领导,但在小型企业中,质量管理负责人可以兼任质量受权人。
新版GMP之所以规定质量受权人仅履行产品放行审核的职责,原因是期望制药企业加强对上市药品的全面审核,对上市药品的质量最后再把一道关,但无意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架构作重大的改变。《医药经济报》:风险管理首次写入我国GMP规范,新版GMP在“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容上,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根据科学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估,这对于制药业的良性影响体现在哪里? 邓海根:2005年11月9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发布了质量风险管理(ICH-Q9)指南文件,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为这个文件将制药行业的质量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ICH-Q9的发布,FDA和欧盟、WHO都在力推建设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系统,藉以促进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质量风险管理,即根据产品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对患者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安排,摆脱平均分摊资源的不合理状态。换言之,ICHQ9及FDA的倡议,基本点是科学管理,是消除无效投资,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制药行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今年1月,由北京大学药物信息与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并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美国专家的专著《药品注册批准前检查》,这本著作是美国药品监管法规核心理念的概述。在该专著中提到:“FDA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为应用新的和创新方法的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
现在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改进他们的质量管理程序,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保证的同时,降低成本,并缩短产品上市所需的时间。FDA倡议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企业采用合理的科学原理和风险管理工具,以更好地管理药品生产中的危害。在成功地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以后,企业最终将能取消那些对确保药品安全性或质量无意义的生产控制。风险管理说到底是科学管理加持续改进,强调的是前瞻性的预防行为以及对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和持续改进(CAPA),从而保证决策的恰当性与有效性,以避免盲目性,获得“控制损失,创造价值”的双重效果。
风险管理是衡量企业能否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要素之一,我国新版GMP适时引入这个现代概念和要求,对企业质量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对制药企业而言,对药品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这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使命要求。亮点二:规范委托生产/委托检验 《医药经济报》:新版GMP新增了对于委托生产的要求,请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会对本土制药企业的委托加工带来什么影响? 邓海根: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是社会最大限度充分利用资源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商业模式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是降低药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尽管也有一些法规的规定,但不够全面,特别是委托检验如何按GMP的要求管理没有相应的法规规定,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新版GMP对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从技术层面上作出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规定,这与国际上的相关要求是一致的,它必将进一步规范我国药品的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行为,从而确保上市产品的质量。《医药经济报》:现在不少已经通过欧盟cGMP的本土企业在为跨国企业做OEM,新版GMP关于委托加工的条款并未涉及到核心技术保护,请问这是否会对委托方造成不利? 邓海根:OEM通俗说来,接受委托生产的企业要能原汁原味地生产出首创/品牌产品。委托需要有商务及技术合作协议,现实地说,高科技、高利润、高要求的产品通常在国内是不会被委托的。新版GMP中有关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的要求,只解决如何按GMP要求规范进行委托的问题,不涉及知识产权,也不涉及哪些产品的生产或检验可以委托这类政策性问题。
亮点三:无菌生产要求大幅提高 《医药经济报》:经过数次修订的新版GMP虽仍未揭开面纱,但提高管理标准特别是无菌生产方面的要求已经明确,相比98版有很大提高。新版GMP包括厂房的设计理念和无菌管理理念都在发生变化,那么,新版GMP对无菌药品的要求具体都有哪些提高? 邓海根:98版修订标准中,无菌药品附录的篇幅约为1500字,新版GMP征求意见稿无菌药品的附录为1万多字,要求确实有质的提高,大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洁净区环境取WHO2007无菌药品的标准,按ISO14644-1的标准划分,这与欧盟相一致,虽然WHO并无欧盟及FDA那样对无菌生产的环境有微粒连续监控的要求,但它在第十条中要求:A级区监测的频率及取样量,应能及时发现所有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这与欧盟的标准是十分接近的。微生物一般大小在1m左右,控制了产品暴露的环境微粒,也就大大地降低了微生物污染的风险。2)增加了隔离操作技术的要求(第四章)。3)增加了吹灌封技术的要求(第五章)。
增加的这两章既是国际上的通用要求,也是国内现实的需要,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采用这类技术,有必要对此作出相关的规定。
4)强化了培养基灌装的要求,采用了WHO、欧盟及FDA相同的控制要求。5)强化了无菌生产的轧盖环境保护要求。
6)最终灭菌前,要求对生物负荷,即微生物污染水平进行测试。
7)采纳了国际上公认的灭菌标准,流通蒸汽处理不再被视作最终灭菌,而是WHO2010无菌药品7.4中所提到的弥补除菌过滤法不足的热处理手段。
8)明确规定了各种灭菌方式(如湿热灭菌、干热灭菌、辐射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的相应管理要求。
《医药经济报》:据您所知,中国目前在无菌药品生产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哪里?国内制药企业全行业的无菌改造会不会有难度? 邓海根:国内无菌药品与国际的差距主要在人的理念,换言之是人才不足,由此影响设计、硬件改造及管理软件。国内设备的制造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早已在网上公布了GMP征求意见稿,相当一部分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已完成了改造,我个人认为,这对可最终灭菌产品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影响大的是全无菌操作的车间/企业,因为国内标准不配套,可能会有误区,设计不合理,或留的余地过大,以致影响日常运行的成本。在GMP标准变更时,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类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实施新版药品GMP,是药品监管的一件大事,也是制药行业的一件大事。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新版药品GMP的出台恰逢其时,这标志着我国药品生产即将进入更为科学、系统的崭新时代,新版药品GMP的实施将有力促进我国制药行业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药品生产集中度,提升药品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必将对我国整个制药行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实施新版药品GMP的意义,可用新起点、新理念、新高度概括。
为什么说新版药品GMP是我国制药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起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制药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制药行业相比,我国的制药行业至今仍然相对落后。中国是制药大国,但还不是制药强国。修订药品GMP,不仅有助于我国制药企业建立起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好地保证上市药品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我国制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改变我国医药行业多、小、散、低的格局,这是我国制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崭新起点。
新版药品GMP的有效实施,必将对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带来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必将有助于改善中国药品质量的形象。同时,也必将有力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出我国制药行业的生产优势,顺应国际上制药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让更多质优价廉的中国药品出口到更多国家和地区,最终为我国制药行业由仿制转为创新奠定基础。
新版药品GMP的新理念新在哪里?
新版药品GMP适时引入了当代国际上质量管理的新理念。如质量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新理念,将引导我国制药企业实施药品GMP必须以科学和风险管理为基础,这对国内制药行业而言,是理念上的全新突破。
以质量风险管理为例,药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并不是简单地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所能发现的,因此,新版药品GMP引入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行的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诸多条款中要求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药品的质量,彻底摒弃了“质量是检验出来的”、“药品检验合格即可放行”的陈旧、落后观念。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例,新版药品GMP明确要求制药企业应当建立全面的、系统的、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必须配置足够的资源,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同时还强调了包括法人、企业负责人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职责,这使得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更为全面、深入,这既是对“质量管理或实施药品GMP仅仅是质量部门或质量管理人员职责”的错误观念的极大否定,更是对“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具体落实,体现了制度化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为何说新版药品GMP体现出新高度?
新版药品GMP对我国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版药品GMP修订过程中,参照了WHO以及欧盟、美国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药品GMP的标准,除了吸纳质量管理体系、质量风险管理等新理念外,还借鉴了国际上在厂房设备管理、生产管理、供应商管理、文件管理、质量受权人、委托生产和委托检验、变更控制、偏差管理、整改和预防措施(CAPA)、持续稳定性考察、产品质量回顾分析、药品模拟召回等方面的先进管理和实践经验,引入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这都有助于制药企业及时发现质量风险或产品质量缺陷,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实施新版药品GMP,对我国制药行业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记者:业内期待已久的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新版药品GMP)已正式颁布了。您认为颁布、实施新版药品GMP的意义是什么?
孙咸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声誉,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而目前我国药品生产环节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药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等因素引发的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依然存在。建立最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度,是深化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修订药品GMP工作与我国人民的用药安全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声誉息息相关。
药品GMP是国际通行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而我国现行的药品GMP已施行达10年之久,无论在标准内容上,还是在生产质量管理理念上均与国际先进的药品GMP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药品GMP还在不断发展,WHO对其药品GMP进行了修订,提高了技术标准;美国药品GMP在现场检查中又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欧盟不断丰富其条款内容。与国际先进的药品GMP相比,我国现行药品GMP在条款内容上过于原则,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偏重于对生产硬件的要求,软件管理方面的规定不够全面、具体,缺乏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国际药品GMP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化学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有4700多家,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小、散、低的格局,生产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修订我国药品GMP、提高药品GMP实施水平,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做大作强,进一步调整企业布局,净化医药市场,防止恶性竞争,同时也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药品GMP的国际标准接轨,加快我国药品生产获得国际认可、药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步伐。
记者:实际上,新版药品GMP修订工作从2006年就开始启动了。历经这么长时间的修改,我们着重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整、补充、完善?新版GMP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孙咸泽:在新版药品GMP修订过程中,我们注重借鉴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总结借鉴与适度前瞻相结合,体现质量风险管理和药品生产全程管理的理念。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了管理方面的要求。
一是提高了对人员的要求。
“机构与人员”一章明确将质量受权人与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一并列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并从学历、技术职称、工作经验等方面提高了对关键人员的资质要求。比如,对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的学历要求由现行的大专以上提高到本科以上,规定需要具备的相关管理经验并明确了关键人员的职责。
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是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新版药品GMP在“总则”中增加了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保证药品GMP的有效执行。
三是细化了对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的要求。
为规范文件体系的管理,增加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新版药品GMP分门别类对主要文件(如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规程、批生产和批包装记录等)的编写、复制以及发放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提高了部分硬件要求。
一是调整了无菌制剂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1998年修订的药品GMP,在无菌药品生产环境洁净度标准方面与WHO标准(1992年修订)存在一定的差距,药品生产环境的无菌要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无菌药品的质量安全,新版药品GMP在无菌药品附录中采用了WHO和欧盟最新的A、B、C、D分级标准,对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度级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增加了在线监测的要求,特别对生产环境中的悬浮微粒的静态、动态监测,对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和表面微生物的监测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二是增加了对设备设施的要求。
对厂房设施分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分别提出设计和布局的要求,对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维护和维修、使用、清洁及状态标识、校准等几个方面也都做出具体规定。这样无论是新建企业设计厂房还是现有企业改造车间,都应当考虑厂房布局的合理性和设备设施的匹配性。
第三,围绕质量风险管理增设了一系列新制度。
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FDA和欧盟都在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新版药品GMP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超标(OOS)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这些制度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等方面,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生产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第四,强调了与药品注册和药品召回等其他监管环节的有效衔接。
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过程是对注册审批要求的贯彻和体现。新版药品GMP在多个章节中都强调了生产要求与注册审批要求的一致性。如:企业必须按注册批准的处方和工艺进行生产,按注册批准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用注册批准的原辅料和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其来源也必须与注册批准一致,只有符合注册批准各项要求的药品才可放行销售等。
新版药品GMP还注重了与《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衔接,规定企业应当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已上市药品,同时细化了召回的管理规定,要求企业建立产品召回系统,指定专人负责执行召回及协调相关工作,制定书面的召回处理操作规程等。
新版药品GMP包括基本要求和附录,目前已完成了无菌药品附录等5个附录的制定/修订工作,并将于近期发布,以后还将陆续制定和发布相关附录。
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质量受权人有关情况吗?
孙咸泽:质量受权人来自于欧盟的管理经验,是企业内部负责质量监督、产品放行的专业人员,独立行使职责,不受企业负责人和其他人员干预。新修订的药品GMP首次提出质量受权人概念,并将质量受权人纳入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自2009年开始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先后在血液制品、疫苗、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全面实施。新版药品GMP将该制度予以明确,意味着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均应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由于在实践中存在着企业主管质量的副总、质量受权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设置和职责如何划分的不同意见,考虑到质量受权人制度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协调关系,故新版药品GMP对质量受权人只明确其管理生产质量的独立地位以及相关的职责,其他具体要求将另行研究确定并以配套文件的形式另行发布。
第四篇: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一)1.问:我厂冻干车间准备改造,目前正在设备调研,设备厂家建议在灌装线上加装动态监测的风速测定仪,是否必须要有风速测定仪才能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
答: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应对悬浮粒子和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没有明确要求对风速进行动态监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经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风速的动态监测。
2.问:规范要求在关键操作中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浮游菌是否需要在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答: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十一条规定,应当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监测方法有沉降菌法、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和表面取样法(如棉签擦拭法和接触碟法)等。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成品批记录的审核应当包括环境监测的结果。
这里强调的是对无菌生产的环境必须进行动态监测来评估微生物状况,这个动态监测并未要求全过程进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还规定了“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企业应对采取的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评估。尤其要考虑到浮游菌采样过程及相关干预可能会对关键区的气流组织产生影响。所以,在关键操作中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浮游菌不需要进行全程动态监测。
3.问:规范规定“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与生产要求一致”。如何理解“与生产要求一致”,是与物料将被使用的生产环境一致还是与物料本身生产的环境一致?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完整要求为“第六十二条
通常应当有单独的物料取样区。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当与生产要求一致。如在其他区域或采用其他方式取样,应当能够防止污染或交叉污染。”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是为了控制在取样过程中引入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风险。从风险角度看,取样的条件与被取样物料的生产条件一致不会放大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所以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应不低于所取样物料将被使用的生产条件是可以接受的。
4.问:我们无菌车间要进行厂房改造,因为面积受限,工器具灭菌设备只能安装一台湿热灭菌柜,无法安装干热灭菌柜,是否可以?
答:干热灭菌柜的主要作用是去除工器具内表面的热原(内毒素),仅进行湿热灭菌只能完成灭菌,而无法进行热原(内毒素)的去除或降低。降低热原(内毒素)水平有化学法、稀释法等多种方法,在无干热灭菌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设备设施,并经过验证或确认,证明该去除热原(内毒素)方法和设备设施的科学合理。
5.问:我们公司的冻干粉针车间正在改造设计,设备厂商告诉我们一定要使用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否则就不能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是否一定需要购买自动进出料系统?
答:采用设计合理性能稳定的自动化系统能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干预引起的风险,但采用了自动化系统不意味着可以降低人员的无菌操作要求和意识,也不意味着采用人工操作就不符合新修订药品GMP要求。企业应充分评估人工操作的风险,采取相关措施,如:细化操作规程,加强无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无菌意识,并在生产过程加强监控,降低风险。
6.问:我们厂正在改造常规化学药品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有人说称量室一定要有层流装置,是吗?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为:“第五十二条
制剂的原辅料称量通常应当在专门设计的称量室内进行。第五十三条
产尘操作间(如干燥物料或产品的取样、称量、混合、包装等操作间)应当保持相对负压或采取专门的措施,防止粉尘扩散、避免交叉污染并便于清洁。”
对于物料品种较多,称量量较大且产尘较大的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车间建议采用专门设计的称量室,称量室的设计宜采用单向流,以达到防止粉尘扩散、避免交叉污染、保护人员的目的。对于称量物料品种较少、称量量较小且产尘量小的物料称量操作,企业可采用适宜的方法达到防止粉尘扩散、避免交叉污染、保护人员的目的。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二)1.问:我公司已对物料的供应商进行审计,是否可直接采用供应商报告作为物料的放行依据(鉴别项自己做)?
答:供应商审计并不能代替进厂的物料检验和放行。药品生产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产品的特性和工艺的要求等制定物料的质量标准并检验、放行。对入厂的物料进行全项检验还是部分检验,应基于风险管理的原则,结合物料在产品中的作用、供应商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决定。
如果供应商提供的是用于制剂生产的物料,则不可以直接采用供应商的检验报告放行。仅当物料的生产企业与使用物料的企业属于同一集团公司,且运输过程无被篡改、假冒、替换、变质等质量风险,企业可考虑直接采用物料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作为放行依据,但鉴别项目必须由接收企业自己完成。
用于原料药生产的物料,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二原料药第十五条的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对每批物料至少做一项鉴别试验。如原料药生产企业有供应商审计系统时,供应商的检验报告可以用来替代其他项目的测试”。同时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对首次采购的最初三批物料全检合格后,方可对后续批次部分项目的检验,但应当定期全检,并与供应商的检验报告比较。应当定期评估供应商检验报告的可靠性、准确性”。第十六条还规定,“工艺助剂、有害或有剧毒的原料、其他特殊物料或转移到本企业另一生产场地的物料可以免检,但必须取得供应商的检验报告,且检验报告显示这些物料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还应当对其容器、标签和批号进行目检予以确认。免检应当说明理由并有正式记录”。
2.问:规范要求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这里经授权的人员可以是哪个部门的人?我们目前是质量部门的人员,是否是有授权书并经过培训上岗资质即可,而不只是由QA或只是由QC执行取样?
答:取样是质量控制的活动之一,应是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有权进入生产区和仓储区取样。经授权的取样人员应当是质量部门人员,可以是QA人员,也可以是QC人员。
取样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取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以及使样品具有代表性,这需要对取样操作人员进行较为完整的培训及考核。无论是QA还是QC人员负责取样,都要经过上岗前的培训和考核并获得企业允许其从事取样操作的授权。
3.问:关于职责委托的问题:取样药品GMP规定是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但考虑污染的风险,QA最好不进入无菌操作区域进行监控。我公司为非最终灭菌的疫苗生产企业,现在实行QA委托车间进行无菌取样,QA进行监督取样,这样合理吗?日常环境监测的职责,需要生产操作人员协助完成,这是不是不能将职责委托呢?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质量管理部门人员不得将职责委托给其他部门的人员。取样是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一般不得委托其他部门的人员完成。
质量部门人员进入无菌操作区域取样和环境监测,是常规无菌药品生产的一部分。为了降低污染风险,企业应对需要进入无菌操作区域的质量部门人员进行充分的无菌更衣和无菌操作培训,使其能规范操作。
某些特殊产品生产过程需要对人员数量等严格管控时,由质量部门授权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予以协助取样的,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及确认,并须对整个取样过程进行监控考核,取样的职责仍属于质量部门。
4.问:关于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的资质要求中“具有不少×年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工作经验”,质量受权人还要求“从事过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 量检验工作”,关键人员必须具有两个区域的工作经验吗?生产管理负责人也必须有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吗?
答:按照药品GMP对关键人员的要求,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都在资质中提到了具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工作经验。在此不能狭义地理解“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无论从事生产、质量控制还是质量管理工作都是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来讲,既要有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还要有管理经验;对于质量受权人来讲因为要履行产品放行责任,则更加强调了从事过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工作,以确保其能够正确的评估检验情况。从企业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具有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去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更能正确理解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执行药品GMP中的各项要求,与质量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也更为顺畅。
5.问:我公司企业负责人下设2位副总,其中一个副总负责生产部,质量部,工程部,另一副总负责研发部,前一个副总能认为是兼任质量和生产吗?在此基础上,质量负责人为质量部经理,生产负责人为生产部经理,是否就可以了?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质量管理负责人和生产管理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更多的是考虑要保证质量管理部门独立履行其职责。该企业负责人授权该副总行使企业负责人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职责,该企业的质量负责人和生产负责人分别由质量部经理和生产部经理担任,并向企业负责人授权的副总汇报,他们之间互相独立,这样是可以的。
6.问:规范要求培训记录应当予以保存,请问保存时限有何规定?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培训记录的保存时限未作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定保存时限。建议长期保存,至少应留存至员工离开企业时其参与生产产品有效期后一年,以保证企业能够对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进行相关调查。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三)1.问:规范要求操作人员应避免裸手接触药品,但是在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制作过程中,因原辅料每次来料有差异,制料要根据手感作适当调整,是否必须要戴手套?戴手套有时感知较差,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是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目的之一。避免操作人员裸手接触药品,就是为了减少对药品的污染。
根据操作人员的手感来调整制粒操作,是口服固体制剂所用物料和工艺不稳定的表现,说明企业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制粒工艺和物料的研究不充分,无法合理确定工艺控制的参数和范围,也难以通过科学的、客观的方法来对物料和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所以,操作人员依靠手感调整制粒,不仅会造成产品的污染,还难以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企业应建立根据历史数据制定的相应物料或产品的内控质量标准,如:使用粒度、堆密度、紧密度、水分等指标,帮助判别物料的粒径和流动性,以代替传统依靠手感进行各种中间控制的方法,降低药品被污染的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
2.问:规范中没有提及“消毒剂轮换”,是否说消毒剂可以不轮换?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四十三条规定:“应当按照操作规程对洁净区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情况下,所采用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多于一种。不得用紫外线消毒替代化学消毒。应当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耐受菌株及污染情况。”
虽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没有强制规定消毒剂必须轮换使用,但实际上对生产企业提出了更为科学的要求。企业以往通常是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剂轮换,而对消毒剂轮换使用对洁净区消毒的效果不做研究。新修订药品GMP要求企业对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进而确定不少于一类的消毒剂如何使用,最终确保消毒剂在洁净区内的消毒有效性。
3.问:规范要求“生产β-内酰胺结构类药品、性激素类避孕药品必须使用专用设施(如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设备,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区严格分开”。这里的“生产”是否包括外 包装过程(仅加包装盒和说明书)?如果只是性激素类药品的外包装,是否需要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其外包装生产车间是否必须与其它生产区严格分开?(注:以上外包装仅指二级包装,与药品没有直接接触。)
答:上述要求主要是从风险角度考虑。一旦高致敏性的β-内酰胺结构类药品、高活性的性激素类避孕药品对其他类药品造成污染,将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
尽管通常认为外包装前的产品已为密封状态,但完成内包装的产品往往外表面还残留有药品。因此,对于这类高致敏性、高活性的药品,应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即生产β-内酰胺结构类药品、性激素类避孕药品必须使用专用设施(如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设备,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区严格分开,除非企业能够证明完成内包装的产品在进入外包过程区域前已经将表面残留的药品彻底清洁。
另外,还应关注外包装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内包装破损的处理,如果没有好的措施,同样会造成污染和交叉污染。
4.问:规范要求药品生产厂房不得用于生产对药品质量有不利影响的非药用产品。那么,中药固体车间能否生产中药保健食品,即经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批准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是否能委托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中药类固体制剂生产企业生产?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药品生产厂房不得用于生产对药品质量有不利影响的非药用产品。中药固体车间能否生产中药保健食品,企业应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至少应包括产品的安全性、交叉污染等方面),确定生产保健食品是否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是否能够生产保健食品。
同时,鉴于保健食品的安全性一般会好于药品,一旦与药品共线生产,令人关注的往往是生产线上残留的药品对所生产保健食品的污染能否被接受。因此,中药固体制剂车间能否受托生产中药类保健食品,还应当符合中药类保健食品的有关要求。
5.问:制剂曲咪新乳膏所使用的原料醋酸曲安奈德属一般激素。目前采用独立称量区域、独立灌装区域,与其他非激素类产品共用配制区域(此三个操作间均为全排、不回风),也有共用品种受激素影响的验证。请问:该品种的生产区域是不是一定要建独立空调系统?假如不建,尚需做哪些工作方可满足规范的要求?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企业应综合考虑药品的特性、工艺和预定用途等因素,确定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多产品共用的可行性,并有相应评估报告。生产某些激素类、细胞毒性类、高活性化学药品应当使用专用设施(如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设备;特殊情况下,如采取特别防护措施并经过必要的验证,上述药品制剂则可通过阶段性生产方式共用同一生产设施和设备。
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对是否需要使用专用设施进行风险分析。对某些安全性较差的激素类产品,其微量残留即可导致患者产生严重不良作用。因此,要非常慎重地考虑共线生产带来的交叉污染;通常情况下应该采用独立的空调净化系统;特殊情况下,或者对于那些对患者产生风险程度不高的激素类产品,企业应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与交叉污染进行详细深入的风险分析,采取特别防护措施,并验证该防护措施确能将交叉污染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最后再通过阶段性生产方式与非激素类产品共用同一生产设施和设备。
6.问:规范要求,如果厂房设施设备多品种共用,需进行评估。我公司口服固体制剂有多个品种共用设备,但无特殊品种,也需要评估吗?
答:需要评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应当综合考虑药品的特性、工艺和预定用途等因素,确定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多产品共用的可行性,并有相应评估报告。
无论何种药品,都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药品而言,其药理活性和安全性也均不相同。因此,企业应在厂房设计阶段即对产品和工艺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措施(必要时还需要验证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在投入生产后做好相应的清洁验证,将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利益。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四)问题1:非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的洗瓶、灌封、配料的洁净级别如何划分?它们的辅助功能间与其生产操作间的洁净级别一定要相同吗?如操作间是B级背景下的A级,它的辅助间是B级可以吗?
答:对于非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各工艺步骤应处于何种洁净级别,药品GMP附录1第十三条给出了示例,非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洗瓶可设在D级,灌封在B级背景下的A级,可除菌过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在C级,无菌配料应在B级背景下的A级。无菌药品的生产操作环境可参照该示例进行选择。
应当注意的是,核心区域的布局应合理,尽量减少辅助功能间的设置,如必须设置辅助间,应尽量减少其对核心区域的影响。辅助间的具体洁净级别应根据在该房间内进行的操作或所存储物料和器具的特性确定。
问题2:我公司将小容量注射剂与大容量注射剂的浓配与稀配放在C级区,提高了浓配的洁净级别,这是否可行?
答:是否可行,需要考虑浓配工序对稀配工序造成的影响是否可被接受,能否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例如,浓配过程中可能使用大量物料,有粉尘产生,可造成污染或交叉污染(活性炭的称量、配制等)。企业应考虑能否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将粉尘污染或交叉污染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问题3:规范要求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当不低于10帕斯卡,如果生产核心区域为A级,那么从核心生产区A级到非洁净区是否至少会有40帕斯卡的压差?如何达到?
答:是的。可由专业的设计院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送风量与回风量的合理配置以及不同洁净级别的换气次数的差异来达到这一要求。
问题4:相同洁净区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压差应当多少合适?无压差可以吗?
答:药品GMP第四十八条规定: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当不低于10帕斯卡。必要时,相同洁净度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在相同级别的洁净区内不同功能区域内进行的操作有产生交叉污染潜在风险或储存的物料或器具有受到其他功能区域的污染的潜在风险时,应保持一定的压差,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发生。设置相同洁净度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的压差时,企业应对整个区域内的压差数值进行全面计算评估,一般可以小于不同洁净级别的压差。同时还应对关键区域的气流组织形式进行研究,以防压差梯度不合理或过大而产生污染或交叉污染。
问题5:药品在轧盖完成或灌装封口完成后,其传出通道是通过缓冲还是加装层流送风?
答:药品GMP对于该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附录1第五条对物料如何进入洁净区进行了规定:“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药品轧盖或灌装封口后已为密封状态,因此,无论其传出通道采取何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外部对核心区域的环境造成污染。传出通道采取通过缓冲的方式或是加装层流送风的方式均可接受,但设计时必须要注意对核心区域环境的保护,可参照附录1第五条的规定进行。
问题6:B级区域中送风口和回风口的位置如何设定?
答:B级的气流组织为湍流,在设定送风口和回风口的位置时,应当避免B级区域存在气流无法到达的死角。同时,还应考虑B级区气流组织方式对于A级区的影响。
无论如何设置,企业都必须进行厂房设施的确认,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管理,确保洁净区符合要求。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五)1.问:固体制剂车间多品种生产时,除洁净走廊保持正压防止交叉污染以外,是否还需要采取别的措施,比如加穿洁净服、设置气锁进行隔离等?
答:企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九十七条列举了数种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采用压差控制便是其中之一。
企业采用何种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应首先综合考虑所生产药品的特性、工艺和预定用途等因素,进而确定厂房、生产设施和设备多产品共用的风险情形,再根据风险的级别进一步确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污染或交叉污染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并应定期检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并评估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2.问:对于疫苗生产有毒区排风排出室外时应当怎样处理?如果在末端装有高效过滤器进行过滤,对于高效过滤器该如何检测?有无标准,怎样规定更换周期?
答:企业应当根据有毒区的具体情形选择疫苗生产有毒区排风的处理方式,可能的处理方式有:物理收集、化学处理、综合方法等。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三生物制品第二十二条规定,来自危险度为二类以上病原体操作区的空气应当通过除菌过滤器排放,过滤器的性能应当定期检查。企业应当首先确定所生产的疫苗毒种是属于哪一类的病原体,若属于第一类、第二类高致病性病原体,来自病原体操作区的空气应先通过除菌过滤器,然后再向外排放。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还应遵守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有关病原微生物安全性、环保方面的法规要求。
对于在空气排放系统末端安装高效空气过滤器,企业应确保该过滤器在使用期间的完整性。应对高效空气过滤器两端的压差进行监测并记录,及时发现高效空气过滤器泄漏、堵塞的情况,并定期进行更换。更换的周期由企业根据监测数据情况及风险控制的策略制定。
3.问:某些激素类产品经过验证后可以和其他类别产品分阶段生产,指的是哪些产品,有没有明确的分类?普通药品的生产线是否可以分阶段生产激素类产品?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四十六条规定:“生产某些激素类、细胞毒性类、高活性化学药品应当使用专用设施(如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设备;特殊情况下,如采取特别防护措施并经过必要的验证,上述药品制剂则可通过阶段性生产方式共用同一生产设施和设备”。
该规定的出发点是针对少量或微量即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伤害的特殊产品,如某些激素类、细胞毒性类、高活性化学药品,从规范角度给予了一定的要求和建议,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最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某些药品是不是激素类、细胞毒性类、高活性化学药品,是否可通过阶段性生产方式共用同一生产设施和设备,应由企业根据该药品的药理毒理作用、正常使用剂量、已知和未知副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理化性质(如溶解度等)、给药途径、吸收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后,根据对患者可能产生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控制或防护措施决定。
4.问:某公司现有“性激素类避孕药品”专用生产厂房,该产品属口服产品。现准备在该厂房中生产另一种腔道用雌激素类产品,请问是否可以将这两种药品在同一厂房内通过阶段性生产进行生产?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四十六条规定,生产性激素类避孕药品必须使用专用设施和设备,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区严格分开。
企业应首先分析此腔道用雌激素类药品的药理毒理作用的机理,进而分析与原有性激素 避孕药共线生产的风险。除非与现生产的性激素类避孕药具有同种药理作用的药品,方可在同一厂房内采用阶段式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但仍需要进行具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关措施防止产生交叉污染。
5.问: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厂房设计时,同一房间内放置两条洗灌封联动线同时生产同一产品,且两条联动线生产的产品使用同一灭菌柜灭菌,这是否与产品质量需具有可追溯性相违背?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六十条规定了无菌药品批次划分的原则:“大(小)容量注射剂以同一配液罐最终一次配制的药液所生产的均质产品为一批;同一批产品如用不同的灭菌设备或同一灭菌设备分次灭菌的,应当可以追溯”,但对分装步骤没有明确的要求。
企业应当科学建立划分产品生产批次的操作规程,使生产批次的划分能够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和特性的均一性。企业应充分考虑如此设计所带来的可能风险,因为一旦出现产品问题,不仅整批产品可能会被调查乃至销毁,而且调查的难度非常大。
同时,企业还应考虑到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防止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问题,如: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是否产生相互干扰,是否能保证生产环境达到动态洁净度标准等。
6.问:冻干粉针、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在设计时将洗瓶放在C级区,与配料在同一区域,是否可行?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一无菌药品第十三条给出了非最终灭菌产品的无菌生产操作示例,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终清洗的洁净度级别是D级。
冻干粉针和小容量注射剂的洗瓶与配料通常不宜设在同一区域。企业将洗瓶放在C级区,看似提高了洁净级别,但实际会对配料、除菌过滤等工序的洁净生产区带来更大的微粒和微生物污染风险。并且,这种设计从实际的可操作性及运行管理的经济性考虑也都是不妥的。
如果企业执意将洗瓶放在C级区,与配料在同一区域,则必须要充分评估洗瓶对后续工艺带来的风险,如:微生物的污染、温湿度的影响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新修订药品GMP实施解答
(六)1.问:如何体现计算机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质量记录中直接使用Word和Excel可以吗?电子记录可以替代纸质打印记录吗?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如使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照相技术或其他可靠方式记录数据资料,应当有所用系统的操作规程;记录的准确性应当经过核对。使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方可输入或更改数据,更改和删除情况应当有记录;应当使用密码或其他方式来控制系统的登录;关键数据输入后,应当由他人独立进行复核。
企业除应根据上述要求确保计算机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外,另外还要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的相关要求。
如果在电脑中直接使用Word和Excel软件记录各种质量记录,则必须制定相应的电子文件管理操作规程,未经授权的人不应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确保记录真实、及时,并能够真实记录数据的修订历史,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
记录的格式应尽量避免直接使用Word或Excel格式。因为这些格式容易被修改且不易察觉。应将文档格式转换为PDF等不易修改的格式;而且,保存在电脑中的文档也要按照电子文件管理操作规程管理,确保使用的版本为现行版本。如果采用Excel的公式进行计算,应根据设置程序的复杂性和风险程度进行相应的评价和确认,并对确认后的程序进行相应的保护,以避免出现难以察觉的风险,电子记录可以替代纸质打印记录,但应当满足纸质打印记录的相关属性,如:不可随意修改、能够显示记录历史、具有符合法规要求的电子签名等,并应当有电子记录管理的操作规程。
2.问:尘埃粒子在线监测可以使用2.83升传感器吗,是不是应该使用28.3升的传感器?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1无菌药品第九条规定: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条规定:A级洁净区监测的频率及取样量,应能及时发现所有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
从实际操作需要看,此采样量宜采用28.3升的传感器。日常监测时,应能及时发现各种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建议在尘埃粒子计数器确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采样量的科学性与对气流组织形式的影响。
3.问:洁净厂房的压差梯度始终维持在10Pa以上,则空气净化系统需要不间断运行。但厂房不可能不间断生产(尤其如冻干粉针剂车间),请问可否在不生产过程中设置值班风机或降低风机频率,以保持相对正压(但达不到10Pa)?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1无菌药品第三十二条规定:在任何运行状态下,洁净区通过适当的送风应当能够确保对周围低级别区域的正压,维持良好的气流方向,保证有效的净化能力。第三十八条规定: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区空气净化系统应当保持连续运行,维持相应的洁净度级别。因故停机再次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应当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认仍能达到规定的洁净度级别要求。
规范要求洁净厂房的压差梯度始终维持在10Pa以上,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控制,是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污染和交叉污染。在没有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可采取如设置值班风机或降低风机频率等保持相对正压的措施,并进行风险评估,要有数据证明这种运行方式不会增加因洁净区压差改变而带来的微粒和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但一般而言,核心关键区域与不同级别的压差不应小于10Pa。
4.问:药品GMP规定:口服液和固体制剂、腔道用药(含直肠用药)、表皮外用药品等非无菌制剂生产的暴露工序区域及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最终处理的暴露工序区域,应当参照“无菌药品”附录中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企业可根据产品的标准和特性对该区域采取适当的微生物监控措施。口服固体制剂车间生产洁净区的走廊、清洗站、中间站等非生产功能间属于药品GMP规定的暴露工序吗?
答:口服固体制剂车间生产洁净区的走廊、清洗站、中间站应属于辅助功能区域,尽管不属于某个工序,但却是整个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过程各工序相互衔接的区域。该区域是否参照无菌药品附录中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主要取决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容器及其操作。如果容器是敞口的,或在上述区域中有将容器打开进行的操作,那么上述区域应参照无菌药品附录中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
5.问:口服固体制剂洁净要求是否必须要达到D级区的要求?如果只是参照,那在洁净环境测试应依照何种标准?比如口服中药固体制剂的中药药材粉碎和提取清膏的环境要求应当是怎样的?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5中药制剂第十三条规定:中药饮片 经粉碎、过筛、混合后直接入药的,上述操作的厂房应当能够密闭,有良好的通风、除尘等设施,人员、物料进出及生产操作应当参照洁净区管理。因此,中药材在净制后的粉碎可在非洁净的控制区域内生产。对于中药材经过粉碎后用于中药提取的,规范没有明确,企业应结合提取工艺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此种中药材粉碎的生产环境并无特殊要求。
附录5中药制剂第十一条规定:中药提取、浓缩、收膏工序宜采用密闭系统进行操作,并在线进行清洁,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采用密闭系统生产的,其操作环境可在非洁净区;采用敞口方式生产的,其操作环境应当与其制剂配制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因此,企业应根据提取设备的选型、生产操作的方式确定提取的环境是非洁净区还是洁净区。如果确定应在洁净区生产的,则该洁净区通常应符合D级区的要求。
6.问: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的暴露工序应参照无菌药品附录中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请问其工作服的清洗需要在D级洁净区吗?
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没有强制在D级区进行工作服的清洗。为了减少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污染,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情况以及人流、更衣设计进行评价,自行决定是否将工作服放在D级洁净区进行清洗。
第五篇:新的《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解读
2003年 4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第46号令),自2003年6 月 1日起施行。现就《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的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定》所调整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气瓶? 《规定》所调整的气瓶是指正常环境温度(-40~60℃)下使用的、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等于1.0MPa〃L的盛装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低于60℃的液体的气瓶(不含仅在灭火时承受压力、储存时不承受压力的灭火用气瓶)。《规定》对上述气瓶的设计、制造、充装、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检验等各项活动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考虑到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船舶和海上设施使用的气瓶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所以以上气瓶不适用于本《规定》。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船舶和海上设施使用的气瓶的安全管理,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气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检验机构有哪些职责? 一是气瓶行政许可权。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确立了以下气瓶行政许可。
1、气瓶及其附件的制造许可。《规定》第九条规定,气瓶及其附件(包括气瓶瓶阀、减压阀、液位限制阀等)的制造企业应当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制造许可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制造活动。
2、气瓶制造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许可。《规定》第十六条规定,承担气瓶制造监督检验工作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承担气瓶定期检验工作的检验检测机构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方可进行气瓶的定期检验工作。
3、气瓶充装许可。考虑到气瓶充装不当所造成的事故已经占气瓶事故总数的大多 数,《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取得省级质监部门颁发的《气瓶充装许可证》,方可从事气瓶充装工作。另外,《规定》第二十八条还规定,气瓶充装人员必须经市地级以上(含市地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
二是执法检查权。《规定》第四条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各级质监部门分别负责全国和各行政区域内的气瓶安全监督管理。因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有权对气瓶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现场检查,责令消除事故隐患,对违法行为予以查处。
三是事故处理权。气瓶发生事故,事故单位应当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为此,《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气瓶发生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安全监察机构应当按照《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及时上报和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四是强制检验权。《规定》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三十四条分别对气瓶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要求,新研制的气瓶必须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型式试验;气瓶制造过程必须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验;使用中的气瓶必须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验。
三、气瓶的生产单位应当履行哪些安全质量义务?
气瓶的生产是指气瓶设计、制造两个环节。气瓶的生产活动与气瓶的安全质量密不可分,因此,《规定》对气瓶的生产单位规定了明确、具体的质量安全义务:
在设计环节,《规定》主要明确了气瓶设计文件必须经过鉴定的规定。为此,《规定》第五条规定,气瓶生产单位采用的设计文件,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鉴定,方可用 于制造。同时,为规范气瓶设计文件鉴定工作,《规定》第六条规定,设计鉴定需提交的气瓶设计文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七条和第八条还分别对气瓶设计文件提出了基本的安全要求。在制造环节,《规定》主要明确了气瓶制造单位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在气瓶设计文件鉴定合格的基础上,通过相应气瓶型式试验和制造过程监督检验的规定。为此,《规定》第九条规定,气瓶及其安全附件的制造单位,应当具备规定的条件,并经国家质检总局许可,方可从事制造;《规定》第十二条规定,气瓶正式投产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型式试验;《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气瓶的制造过程,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逐只监督检验,方可出厂。气瓶出厂时,制造单位应当在气瓶的明显位臵注明制造单位代号和气瓶出厂编号,并出具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批量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四、气瓶的充装单位应当履行哪些安全义务?
近年来,我国气瓶发生事故的情况表明,确保气瓶安全不仅要抓好气瓶生产环节的安全管理,更要抓好气瓶充装和使用环节的安全。为此,《规定》除了在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五条中规定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具备规定的条件,并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许可外,还在第二十六条中对气瓶的充装单位规定了以下安全义务:
一是, 为了明确气瓶的安全责任主体,便于气瓶使用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充装单位向气体消费者提供自有产权气瓶,并对气瓶的安全全面负责;
二是,为了保证在用气瓶安全使用,规定充装单位负责气瓶的维护、保养和颜色标志的涂敷工作;
三是,为了避免气瓶的错装、混装和超装,直接引发安全事故,确保气瓶的充装安全性,规定充装单位必须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及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做好气瓶充装前的检查和充装记录,并对气瓶的充装安全负责; 四是,为了提高气瓶充装作业人员安全素质,要求充装单位负责对充装作业人员和充装前检查人员进行有关气体性质、气瓶的基础知识、潜在危险和应急处理措施等内容的培训; 五是,为了宣传气瓶安全知识,提高气瓶使用者气瓶安全素养,要求充装单位向气瓶使用者宣传安全使用知识和危险性警示要求,并在所充装的气瓶上粘贴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国家标准规定的警示标签和充装标签;
六是,为了提高在用气瓶的定期检验率,确保气瓶定期检验,要求充装单位负责气瓶的送检工作,并将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气瓶报废销毁;
七是,为了顺利进行气瓶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要求充装单位应配合气瓶安全事故调查工作。
另外,为了提高气瓶充装单位气瓶安全管理水平,《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充装单位应当采用计算机对所充装的自有产权气瓶进行建档登记,并负责涂敷充装站标志、气瓶编号和打充装站标志钢印。并鼓励采用条码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对气瓶进行安全管理。同时,为了保证气瓶的定点充装,《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气瓶充装单位只能充装自有产权气瓶(车用气瓶、呼吸用气瓶、灭火用气瓶、非重复充装气瓶和其他经省级质监部门安全监察机构同意的气瓶除外),不得充装技术档案不在本充装单位的气瓶。
通过规定气瓶充装单位的以上义务,具有诸多好处。一是有利于气瓶的固定充装,避免气瓶的大流转;二是有利于落实气瓶的定期检验,提高气瓶的定期检验率;三是有利于气瓶的建档、统计以及对气瓶用户的安全使用教育。通过这种做法,建立气瓶充装单位拥有气瓶、气体消费者租赁气瓶使用,充装单位对自有产权气瓶的使用安全负总责的气瓶安全管理新机制。
五、《规定》对气瓶检验检测机构提出了哪些要求?
检验检测是气瓶安全监察的基础和支撑。为了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机构的积极作用,保证检验检测活动的客观、公正,《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并从明确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的资质条件要求和严格规范检验检测活动两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是,从事《规定》规定的气瓶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型式试验等检验检测工作的气瓶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具备必要的条件,并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气瓶检验检测人员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组织进行的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证书,方可从事检验检测工作。为此,《规定》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第三十五条都作出了相应规定。
二是,气瓶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严格依法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并对其检验检测结果负责。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应当认真、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检测结果报告。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应当遵循诚信和方便企业的原则,为企业提供服务,妥善保管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对企业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负责,并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为此,《规定》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和第四十二条等都对以上内容作了相应规定。
六、《规定》对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环节提出了哪些安全要求?
气瓶安全不仅与气瓶生产和充装过程的安全性密切相关,还与气瓶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过程有关。气瓶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都会引发气瓶事故。比如,气瓶运输过程中,不按规定要求配戴气瓶瓶帽和防震圈;气瓶储存时,可燃气体气瓶与助燃气体气瓶混合储放;不法经营者销售未作破坏性处理的报废气瓶,导致报废气瓶重新流入使用;气瓶使用者不按安全要求使用气瓶或违法改装气瓶等等。因此,《规定》主要对气瓶的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环节提出了一些行为规定。比 如,《规定》第四十三条规定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气瓶的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气瓶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第四十四条规定运输和装卸气瓶时,必须配戴好气瓶瓶帽(有防护罩的气瓶除外)和防震圈(集装气瓶除外)。第四十五条规定储存充气气瓶的单位应当有专用仓库存放气瓶。第四十六条规定气瓶或瓶装气体的销售单位应当销售具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制造的合格气瓶和取得气瓶充装许可的单位充装的瓶装气体。第四十七条还规定气瓶使用者应当遵守的一些行为要求。
七、《规定》规定了哪些法律责任?
气瓶安全监察机制的协调运转,必须以严格有效的法律责任制度为依托。《规定》规定了政府、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各负其责的责任制度:
一是,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促使有关部门积极履行职责。《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因此,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规定》 规定的气瓶行政许可和气瓶安全监察职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是,突出气瓶充装和气瓶(或瓶装气体)销售单位的责任,促使气瓶充装和销售单位增强气瓶安全责任意识。《规定》第四十八条和第五十条分别规定了气瓶充装单位和销售单位对其违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是,强调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责任自负,确保检验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检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规定》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一条规定了对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违法行为的处罚,直至撤销其检验检测资格。
另外,对于气瓶生产等环节的其他违法行为,《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可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