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的思考
关于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的思考
2009-8-10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以及群众对供水量和水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由此引发的水源争夺、河滩抢占、堤岸乱建、河道乱毁、沟渠乱挖等水事矛盾、水事纠纷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如何调处水事纠纷,是摆在我们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对推进水利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水事纠纷与水事案件的区别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水事纠纷和水事案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水事纠纷是在分享水利、防治水害或其它水事活动中发生的权益争端,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引起的一种纠纷,它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矛盾。水事纠纷一般发生在水行政管理的薄弱环节,产生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群体事件和社会问题,成为影响水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水事案件则是当事人未经批准擅自修建涉水建筑物或人为破坏各类水利工程,已经违反了《水法》、《防洪法》等水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水事纠纷不一定会形成违法行为。在调处水事纠纷时,一定要慎重,不能擅自作出水事纠纷处理决定,因为这里面有涉及到主体处理的问题。新《水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权的部门调解。这说明就是政府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而水行政主管部门只能是调解处理,无权作出水事纠纷的处理决定。
二、水事纠纷的类型
从引起水事纠纷的原因看,可以将水事纠纷分为因开发、利用水环境资源而发生的水纠纷,因保护治理水环境而发生的水纠纷,因管理水环境资源而发生的水纠纷。如因水量分配所引起的水量分配纠纷,因水资源引用所引起的引水纠纷,因水污染所引起的水污染纠纷,因水土流失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纠纷,因水工程所引起的水工程纠纷,因水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所引起的水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纠纷等类型。从引起水纠纷当事人角度看,可以将水纠纷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水纠纷,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水纠纷,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纠纷等类型。从地域角度看,可以将水纠纷分为国际水纠纷和国内水纠纷。在国际水纠纷中,可以分为两国水纠纷和多国水纠纷;在国内水纠纷中,可以分为一个行政区域内的水纠纷和跨行政区区域的水纠纷,一个流域内的水纠纷和跨流域的水纠纷等类型。
三、水事纠纷的成因与危害
引发水事纠纷的直接原因很多,有的是为了争夺水源,有的是为了抢占河滩岸地,有的是为了保护本方的土地、村落和其他财产而修建不利于对方的永久性工程,有的是为了保护本方土地、村落和其他财产而强行拆除对方的永久性工程,有的则是为了个人利益人为破坏泵站、涵闸等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水利工程的人为破坏,有的则是水污染和自然条件变化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而引起水冲突事件。水事纠纷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总体上是有害。水事纠纷的危害,从小处说可以引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伤害和隔阂,从大处说可能引起激烈的群体冲突,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不法分子还可能利用水事纠纷乘机作乱,扩大事态,造成更大的社会恶果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的意义
1、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是促进人水和谐的必然要求。洪湖是水网平原湖区,大小河流众多,水系复杂,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和种植结构的影响,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在水事活动中往往存在着不同利益和利益关系,容易发生水事纠纷,甚至引发群体性水事案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今年遭遇世界经济危机的“遇危转机”的特殊时期,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是检验地方政府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化解社会矛盾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人与水和谐的必然要求。
2、做好水事件纠纷调处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水事纠纷的实质是权益争端,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水事纠纷中,受害最直接、最严重的是纠纷各方的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调处水事纠纷时,地方政府应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让利于人民群众,不需要与人民群众计较“小利益”,真正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水事纠纷。
3、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是保障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的水资源的治理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上下游互为一体,左右岸唇齿相依,兴利除害相辅相成,只有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发展,才能维护和谐的水事秩序。从近些年洪湖的治水实践来看,凡是水利规划比较符合乡镇、村场之间的实际,并按规划实施的水利工程项目,效益就比较好,纠纷也比较少。如2006年冬在曹市镇实施的水利血防综合整治工程——施港河护坡。该工程涉及曹市镇16村,受益人口3.4万人,受益农田4.5万亩。整治后使一条钉螺遍布的臭水沟变成水清渠畅沟明的河道,沿岸群众拍手称好。两年多来,曹市镇没有发生一起水事纠纷,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4、做好水事纠纷调解工作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必然要求。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要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对矛盾纠纷依法妥善解决。调处水事纠纷和矛盾是党中央、国务际赋予地方政府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社会管理职能和工作职责。因而必须正确把握程序的严格性与处理水事纠纷或群体性事件紧急性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诉求,依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不断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进程。
五、调处水事纠纷的原则与对策
1、坚持预防为主、预防调处相结合的原则。任何矛盾和纠纷都有起源、有苗头、有进程。水事纠纷要防患于未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水事纠纷。水事纠纷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不能及时调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容易发生群体械斗等恶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一般事件起因,往往是因为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权益争端,由于双方各自为了地方或个人利益,一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和沟通,时间一长,他们就会通过非法途径和过激手段达到主张自己权利和保护自己利益的目的。作为地方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这种行为,一定要提前介入,及时处理,预防事态的扩大和事件的恶化,所以调处水事纠纷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积极预防,及时处理、及时沟通,并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法律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等多管齐下,使水事纠纷达到根本解决。
2、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以地方为主,条块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维护一方平安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水法规定,不同行政区域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多年实践证明,政府负责、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做好水事纠纷调处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如2007年3月22日,洪湖市在处理南港河排区汊河镇与黄家口镇因抗旱引起的灌溉水事纠纷时,由一名副市长牵头,召集汊河镇、黄家口镇、水利局等单位负责人协商会,提出由水利局调度水利工程引洪湖水源供汊河镇抗旱,引东荆河水源供黄家口抗旱,当地政府组织机械从南港河引水灌入农田。这样,不到3个小时就较好地调处了汊河镇、黄家口镇引水灌溉水事纠纷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水事纠纷调处问责制。地方政府的党政一把手是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水利工作的县市、乡镇负责人是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的具体责任人,一旦发现水事纠纷事件,其责任人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处理。凡是对水事纠纷调处不力,或者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引发群体水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责任人要按党纪、政纪、法纪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该撤免职的要撤免职,该调离岗位的要调离岗位,该刑拘的要刑拘,确保水事纠纷调处问责制的严肃性、权威性。
3、建立重大水事纠纷应急处置预案。为了妥善调处重大水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社会顺利发展,根据《水法》、《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各地应制定重大水事纠纷预案,组建工作机构、指挥机构,确定应急保障部门,按先期处置、预案启动、应急措施、纠纷处理等程序进行运作,确保一旦出现重大水事纠纷时,信息准确,快速反应,果断决策,迅速处置,防止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水事纠纷冲突导致的危害性和影响性。
4、实行奖惩制度。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与乡镇、流域、村场签订水事纠纷调处工作责任书,明确调处职责、范围、内容,责任人,建立村场水政信息反馈制度,聘请水政信息员,实行县(市)、乡镇、村场三方联合监督打击水行政违法事件。对保护水资源、保护水工程、保护水环境抓得好的乡镇、村场要在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上优先考虑,优先安排;对那些热爱水利事业、熟悉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威信高、作风正、责任心强的水政信息员要在经济上给予奖励,或者为他们买医疗保险,买人身保险,使他们更加热衷于水利工作,积极当好农村水政信息员,当好水利部门的“耳目”,为有效预防、调处水事纠纷工作服务。
5、实行调处人员正确定位。调处水事纠纷要坚持原则,克服意气用事,做到客观公正,不枉不纵。一要遇事冷静分析,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不偏听不偏信,在客观求实的基础上,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二要把党性原则放在最高位置上,支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为小团体的意气所左右,不以个人好恶“断案”;三要明辨是非,坚决处理违纪违法的人和事,特别是对那些借机发难,制造事端,触犯刑律的要坚决依法查处。对自己一方发生的违法行为更要“大义灭亲”,敢于查处,不护短、不手软、不包庇、不纵容,通过正常手段,合理合法程序解决矛盾调处纠纷。
6、加强调处人员自身建设。水事纠纷的突发性、复杂性和调处工作中的政策性,要求调处水事纠纷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一,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敏锐性,把调处水事纠纷当作政治任务来抓,把保稳定、保发展、保民生贯穿调处工作始终。第二,要懂政策、守纪律,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意图,把上级组织的要求落实好。要依法办事,不要乱拍胸脯、乱许愿、乱表态,更不要无故挑起事端。第三,敢于负责、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第四,要创造性地工作,抓住根本、化解争端、调解纠纷。
7、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县市级人民政府要明确水利局、乡镇水管站是水事纠纷调处工作的专门机构,县市水利局局长是调解水事纠纷的部门第一责任人。县市水利局要确定水政执法大队是调处水事纠纷的工作专班,指定专门领导负责立抓水事纠纷调处工作,并将调处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8、切实加强水法规学习宣传。从发生水事纠纷的地方来看,群众对水法规的了解还不够,或者说是法盲。由此可以看出水法规的宣传还有死角。因此,水法规的学习宣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从学习宣传水法规入手,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最大程度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文章作者: 王炎阶 陆剑
第二篇:浅谈如何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定稿]
浅谈如何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康县司法局迷坝司法所
李康杰
当前,我国下处于经济社会面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挑战和问题,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劳资纠纷、合同纠纷、就业安置、村务管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我们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会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现根据本人的有限经验,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矛盾纠纷的种类。特点和成因
矛盾纠纷的种类我多种多样,在致有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村血管理、邻里纠纷、赔偿纠纷、宅基地纠纷等、其构成原因也是纷繁复杂,但总体上说都是由于利益(物质、精神)分岐引起的。由于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因此,矛盾纠纷存在范围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场所,各个领域,具有广泛性,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激化或解决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及大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同时矛盾双方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受社会环境的影
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二、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
基于矛盾的特点,在排查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只有充分认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大意义,在领导层形成共识,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经常研究、时时强调,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一个排纠纷、促和谐的氛围,这是搞好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首要条件。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创建高效能的工作队伍。
要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掌握信息是最重要的,在各村成立调委会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选拨下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法律 知识的人员做为信息员,调委会人员实行24小时开机,矛盾纠纷随时汇报,防止矛盾激化。
在业务上,要经常对调委会成员和信息员进行培训,使其尽可能多地掌握法律 知识,提高调解纠纷能力,做到合理、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对广大人民群众要加强法制宣会以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敌法守法。
(三)、健全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 为了促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必须在大力加强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也要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使每个人都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的抓。具体来说,要落实发以下几项制度:
1、定期排查与跟综反馈制度。按照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要求》每月要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要作协调会议,这是一项很好的工作制度,在实际运用中,一定要脚踏实地,不仅要使每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议全面落实,更要保持每月能够深入到各村各社,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切实倾听群众意见,防止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只走过场。做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更应该切实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好。对于排查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调处前、调处中、调处后都要做好信息的反馈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及时掌握当事人心态,为顺利解决争议打好基础,又能防止矛盾的激化,使工作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掌握处理矛盾纠纷的主动权。
2、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不按照各项制度和要求,弄虚作假,虚报迟报,或者不作为导致矛盾纠纷激化,而发生群体性事件或发生刑事案件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物责任。
3、重大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加强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检查力度。
4、诚信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请示、研究、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等。
(四)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1、依事实为依据、依法律为准绳。依法调解、当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们人民调解工作的首要原则,更是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具体调解工作中,只有充分调查了解矛盾纠纷的各种事实和依据,准确适用法律,才有可能使矛盾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克服敷衍了事的思想,遇到问题及调处是非常正确的,但在调处前一定要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充分掌握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和需求,对症下药,不打无准备之仗,否则,纠纷将很难解决,甚至会因矛盾解决量少了反而进一步恶化。
举个很简单的案例:我乡段某和段某某,因新修房屋宅基地及雨天排水问题发生纠纷,村调委会知道后见于双方新房之间的距离较小,且房已经建成,遂做出双方新房之间的地方双方各有一半的处理意见,一方不同意,又做出了双方山墙之间的地方由双方共同所有,为双方排水所用的处理意见,一方仍然不同意,如遇雨天,双方因排水问题仍然经常争吵,甚至撕打。司法所排查到此纠纷后,及时地对此纠纷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原来当事人段某,和段某某是从一个家里分出来的,分家时双方老人生前对地界问题有一定得交代,现在双方新房并排建成,争议地段为双方山墙间的一港道。事情虽小,却引来了这么多麻烦,根据调查结果,段某某在建房时,房基紧贴双方之间的界线,而段某在建房时留出了一米水路。两天段某想在此排洪,便引起纠纷。据此,司法所人员分别给两家做工作。指出双方是属于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于《民法通则》中的相邻关系,在相邻关系中,要保证相邻关系人的通水、通电、通路和光照条件。段某志示:“他在我地方排水可以,但是谁家的地方就是谁家的。”段某某表示:“只要我房背的水排出去,我并不争地方”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但从中可以看出,在落后的农村,法律知识时多么缺乏和重要!无论事情大小,能够认真对待,依事实为依据合理合法调处又是多么重要!
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面子”问题的思考。
一切矛盾纠纷,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发生的,消除和激化的心理因素,直接决定着双方矛盾的变化发展情况。“面子”问题是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分析许多重大刑事案件,其中许多却是因为一点细枝末节的小事引起的,起因与结果的相差太悬殊。不难理解,这其中心理因素或“面子”问题起了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当物质利益基本满足时,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占主要地位。,为了争回“面子”,可以不择手段,激化矛盾,为了争回“面子”可以放弃一定利益,做出让步。
在实际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为了使情感和面子问题朝着有利于化解纠纷的方向发展,可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充分了解双方动态,掌握双方意图,教导双方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有事实说事实,有道理讲道理,防止双方无理取闹。尽说有伤对方感情的话。背靠背调解法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双方在一起蛮骂,引起矛盾激化的现象。
②掌握矛盾双方的心理,充分了解矛盾动态,选择最佳调处时间调处,对于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尽早解决,防止矛盾激化或蔓延。对于双方情绪比较激动的矛盾纠纷,可以在严密跟踪监控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冷处理,使双方稳定情绪,理智考虑问题,便于问题的解决。
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对方,真诚服务。具体可以采用背靠背调解的方法。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问题,分别指出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或不足。不仅从法律上约束也要从道德上、情感上感化,向大仁大爱的高尚品德中引导,最终使矛盾得以消除。这就要求调解人员不仅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有心系群众、真诚服务群众的良好品质。
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好基础,这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政治任务,要切实的把这项工作做好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
第三篇: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
公文网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2010-06-29 18:27:1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2)
xx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位于华东经济圈的边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5个加快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结合xx县情,谈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一、基层矛盾纠纷新动向 近年来,xx县的矛盾纠纷呈现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类型增多,诱因复杂。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现阶段社会矛盾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山林、宅基地、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居多。近年,由安全隐患、征地、污染、企改等因素引发的纠纷大幅度增加。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中,争夺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占全县矛盾纠纷总数的近一半。
(二)矛盾主体多元化,群体性纠纷突出。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则以群体居多。表现为职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在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山林、水土纠纷中,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三)矛盾不断反复,调处难度加大。
由于群众自身素质和一些历史因素,常使矛盾纠纷不能按照调处协议办理而再起纷争,进而导致纠纷调处难度加大。
二、基层矛盾纠纷的成因
笔者认为,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利益之争是导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百姓之间还是单位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矛盾,由“利”引起的居多。在xx,由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纠纷,是影响当前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改革中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是导致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企业改制前,拖欠职工工资、股金、医疗费等,改制后,职工下岗,无经济来源,而许多职工又年龄较大,没有技术,再就业困难,易产生矛盾纠纷。
3、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出现纠纷后不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钱,因此,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再加上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出现纠纷便通过串联、聚众、集体上访,甚至采取违法犯罪手段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机制,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权
在新的转型时期,基层矛盾纠纷构成因素复杂,要从队伍建设、排查、调处等方面着手,完善长效机制,才能搞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1、夯实“四级网络”。通过建立健全乡(镇)、村(街)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组调解小组,形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片的县、乡、村、组四级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网络。
2、推行“四个结合”。即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地毯式排查相结合,排查与调处相结合,排查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定期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众性械斗、非法宗教活动、重大治安事件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应对措施,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掌握排查工作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确保问题能提前发现,矛盾能妥善疏导,纠纷能及时化解。
3、坚持“四早原则”。一是坚持早处理原则。矛盾纠纷变化发展过程有成因—潜在—呈现—激化—对抗等阶段。呈现阶段是矛盾变化的关键时期,在矛盾呈现前期,重视矛盾的疏导工作,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坚持早分解责任原则。矛盾纠纷出现后,要把处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身上,同时,根据案情的难易程度,实行办事限时制度。三是坚持早整治原则。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的、多发的、带有倾向性的纠纷,尤其是那些可能激化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做到小矛盾不出村级,大纠纷不出乡镇。四是坚持早防范原则。要切实防止排查调处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现象。对于一时难以解决或仅靠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移送,提请上级协调解决;对于已经激化或酿成事端的矛盾纠纷,也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坚持“宜疏不宜阻、宜
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的原则,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
(二)注重方法,发挥矛盾调处工作的能动性
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基层干部要把握”敏锐性、主动性、针对性、导向性”,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
1、思想上要有敏锐性。一方面,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
第四篇: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
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基层矛盾纠纷几个明显特点:
1、类型增多,诱因复杂。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现阶段社会矛盾更加多样和复杂。近年,由安全隐患、征地、企改等因素引发的纠纷大幅度增加。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中,债权债务、征地拆迁、老人赡养、婚姻纠纷等方面占矛盾纠纷总数的近一半。
2、矛盾主体多元化,群体性纠纷突出。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则以群体居多。表现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在拆迁安置、征地补偿纠纷中,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3、矛盾不断反复,调处难度加大。由于群众自身素质和一些历史因素,常使矛盾纠纷不能按照调处协议办理而再起纷争,进而导致纠纷调处难度加大。
二、基层矛盾纠纷的成因
1、利益之争是导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百姓之间还是单位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矛盾,由“利”引起的居多。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纠纷,是影响当前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部分群众自身素质不高是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加大的又一原因。
由于部分群众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漠,调处结果没达到自己意愿的,随意反悔,动辄胡搅蛮缠,白村刘军材与兄因宅基地纠纷镇村干部多次调解,数次反悔,影响当地稳定,造成恶劣影响。
3、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出现纠纷后不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钱,因此,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再加上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出现纠纷便通过串联、聚众、集体上访,甚至采取违法犯罪手段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1、完善机制,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权
在新的转型时期,基层矛盾纠纷构成因素复杂,要从队伍建设、排查、调处等方面着手,完善长效机制,才能搞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一要通过建立健全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网络。集中性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地毯式排查相结合,排查与调处相结合,排查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事件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应对措施,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掌握排查工作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确保问题能提前发现,矛盾能妥善疏导,纠纷能及时化解;二要坚持“四早原则”。一是坚持早处理原则。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坚持早分解责任原则。矛盾纠纷出现后,要把处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身上,同时,根据案情的难易程度,实行办事限时制度。三是坚持早整治原则。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的、多发的、带有倾向性的纠纷,尤其是那些可能激化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四是坚持早防范原则。要切实防止排查调处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现象。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要给群众讲清原因;对于已经激化或酿成事端的矛盾纠纷,也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坚持“宜疏不宜阻、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的原则,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
2、注重方法,发挥矛盾调处工作的能动性
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要把握“敏锐性、主动性、针对性、导向性”,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
(1)思想上要有敏锐性。一方面,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在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的条件下,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对事物的主流和本质作出正确判断。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及时分析和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纠纷。保持对群众问题的敏锐性,做到及早发现苗头,准确掌握动向,及时将事态处置在萌芽状态。
(2)工作上要有主动性。要建立工作预案,做到及时、主动、超前。在问题引发的初期,及时采取措施,及早化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方法上要有针对性。一是教育为先。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宣传力度,突出教育引导机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处置手段要得体。对一些别有用心者和幕后操纵者,要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段,增强化解的力度,通过打击和震慑,达到疏导和分化之目的。三是综合治理,进一步夯实基础,标本兼治。
(4)政策上要有导向性。我国已经制定出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仲裁法等一系列解决民事、经济、行政争议的法律。但群众仍然习惯于找政府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这种状况不利于及时有效处理纠纷。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司法机关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受理。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群体性案件,审理和裁决要力求公开、公正、及时,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一种服从法律,信赖法律,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习惯。
第五篇: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
xx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位于华东经济圈的边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5个加快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结合xx县情,谈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一、基层矛盾纠纷新动向
近年来,xx县的矛盾纠纷呈现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类型增多,诱因复杂。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现阶段社会矛盾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山林、宅基地、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居多。近年,由安全隐患、征地、污染、企改等因素引发的纠纷大幅度增加。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中,争夺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占全县矛盾纠纷总数的近一半。
(二)矛盾主体多元化,群体性纠纷突出。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则以群体居多。表现为职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在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山林、水土纠纷中,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三)矛盾不断反复,调处难度加大。由于群众自身素质和一些历史因素,常使矛盾纠纷不能按照调处协议办理而再起纷争,进而导致纠纷调处难度加大。
二、基层矛盾纠纷的成因
笔者认为,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利益之争是导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百姓之间还是单位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矛盾,由“利”引起的居多。在xx,由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纠纷,是影响当前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改革中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是导致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企业改制前,拖欠职工工资、股金、医疗费等,改制后,职工下岗,无经济来源,而许多职工又年龄较大,没有技术,再就业困难,易产生矛盾纠纷。
3、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出现纠纷后不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钱,因此,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再加上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出现纠纷便通过串联、聚众、集体上访,甚至采取违法犯罪手段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机制,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权
在新的转型时期,基层矛盾纠纷构成因素复杂,要从队伍建设、排查、调处等方面着手,完善长效机制,才能搞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1、夯实“四级网络”。通过建立健全乡(镇)、村(街)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组调解小组,形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片的县、乡、村、组四级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网络。
2、推行“四个结合”。即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地毯式排查相结合,排查与调处相结合,排查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定期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众性械斗、非法宗教活动、重大治安事件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应对措施,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掌握排查工作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确保问题能提前发现,矛盾能妥善疏导,纠纷能及时化解。
3、坚持“四早原则”。一是坚持早处理原则。矛盾纠纷变化发展过程有成因—潜在—呈现—激化—对抗等阶段。呈现阶段是矛盾变化的关键时期,在矛盾呈现前期,重视矛盾的疏导工作,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坚持早分解责任原则。矛盾纠纷出现后,要把处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身上,同时,根据案情的难易程度,实行办事限时制度。三是坚持早整治原则。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的、多发的、带有倾向性的纠纷,尤其是那些可能激化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做到小矛盾不出村级,大纠纷不出乡镇。四是坚持早防范原则。要切实防止排查调处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现象。对于一时难以解决或仅靠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移送,提请上级协调解决;对于已经激化或酿成事端的矛盾纠纷,也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坚持“宜疏不宜阻、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的原则,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
(二)注重方法,发挥矛盾调处工作的能动性
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基层干部要把握“敏锐性、主动性、针对性、导向性”,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
1、思想上要有敏锐性。一方面,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