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的先锋 美育的标兵
德育的先锋 美育的标兵
——漳溪初中李月清同志事迹材料
李月清同志系我校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该同志自一九九四年从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我校任教至今,连续担任班主任已十多年,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为人正直,追求完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该同志思想端正。在工作中能顾全大局,服从组织领导和安排,组织能力强。无论是作为语文教师,还是作为教研组长,抑或是团支部的主要负责人和班主任,都表现出了令人满意的组织领导风格和工作实绩。他平时注重与领导及同事协调沟通与交流。热爱、关心学生,在学生、教师和家长心中有较高的威信。他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班的班干部通常也是我校各种公共活动中的骨干,动手能力和活动能力较强,该同志能及时长期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所带的班级一直班风良好,学风淳厚,流生率低。
该同志特别重视调查研究。每届七年级开学前,他都会在假期里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了解一些小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学生们进入初中的心里打算。并有重点地走访一些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为他在开学初制订班级工作管理计划、上好每一节班会课打下了思想基础。“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他常常这样说,他知道小学生刚升入初中时对初中的学习、生活环境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由于小学生的课程轻,学习生活节奏慢,学习自主性不高,这些与初中的学习生活是有差距的,了解学生情况后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障碍,并给学生指明解决的办法,问题严重的就找班委会及家长帮助解决。因此每届学生虽然进校时分班都差不多,但一个学期下来,李老师所带的班级的学生总能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学生积极上进,乐观热情,文明卫生。不仅每科成绩在同年级中能名列前茅,他们班在各项集体活动中也都能表现不俗,特别是在今年的中考中,他所带的班级中有七名学生被统招进入南陵一中。
除此而外,李老师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他经常告诉学生:人虽然不能强求完美,但每一个人都应努力追求完美,人要有爱美之心。他也经常跟同事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他发现社会上许多的文明正在远去,人们的爱心正在被冲淡。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有着太多太多美好的想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美的雨露不断去滋润、哺育孩子们美好的心灵。让学生们相信人间处处有美,关键是怎么去追求。
我们都知道,美育是需要教师细心营造,引导学生细心培养品尝的。李老师更知道班主任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他总是以自己的言行、穿着、自己的心怀去感染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美,当然他更知道班主任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班主任严格认真的教学态度,务真求实教学精神,宽容大度的胸襟,真情关爱,坚决果断的管理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他总是把教室环境布臵得美观大方,富有学习气氛。他班甚似亲情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整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是他们班每一位授课教师最深的感受之一。
第二篇:美育与德育
美育与德育
美育与德育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教育虽然有其特长,但与目前改革开放的积极形势相比,则仍然显得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和弊病众多。‛这是滕守尧先生对中国目前教育状况的点评,并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观念的落后。相对于二十世纪世界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与融合式教育,中国至今仍未脱离灌输式教育的窠臼。
教育问题永远都是热点问题,尤其是这十几年来,从高等教育的大学扩招,到中小学新课标改革,再到高考制度的争论,可谓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人们似乎从最初对曾经业已习惯的教育状态中苏醒过来,面对现在由上而下社会各方面深层的变革,突然发现我们在现行教育模式中收获的知识已经无法使自己能够从容地掌控自己、面对社会。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更令受教育者要么如带线木偶,在装饰的舞台上做一个失魂的舞者,依然能享受来自同伴的掌声;要么如风中柳叶,在漫天飞舞的自由中渐渐褪去青春的绿色。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却总是在一个个失望中去憧憬下一个希望。人们可以在无数次的荒诞里上演人间喜(悲)剧,在令人激情澎湃的号召与激辩中投入描绘教育未来的‚宏伟‛蓝图,又在现实 ‚明智‛的生存法则里扭曲着初衷。也许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相互依赖,双方都期待着能从对方的改变得到自身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同时又担心对方前行的太远太快,使自己成为阻碍人类前进的藩篱。
值得思考的问题太多了,在还存在权力意志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世界的范围内,教育还要继续反映其所在国家与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继续体现国家(或政党的)意志。体现在具体的
美育与德育
教学过程中,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情感教育渗透,即德育。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缺乏上述的内容,在极左的年代,甚至直接以‚政治‛学习取代道德伦理的教育。改革开放后逐渐放弃了简单空洞的说教,但形式化的情感教育依然阴魂不散,只不过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方式(也更为拙劣)。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来媒体网络热议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颇能给我们以启示。如刊登在《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文章,摘抄部分如下:
‚我的书房外面,有几竿竹;读书疲倦了,常走出去散散步。有一天,正在散步的时候,忽然听得竹枝上有呢喃的声音;抬头一看,见一燕子站在竹枝上,仿佛笑着和竹说:‘竹兄,你夏天不能避太阳,冬天不能避霜雪。试看我秋凉就去,春暖就来,接着时令,换栖息的地方,何等自由自在呢?’
竹好像也回答道:‘我有忍耐的性质,所以不避极热的太阳,和极冷的霜雪;并且当草木凋零的时候,我仍旧是枝叶扶疏,和那松柏一样茂盛。燕兄,你看我何等自由自在呢?’
我听了这些话,心中想了一会儿,说道:‘有理!有理!燕有燕的习性,竹有竹的特质,它们都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便把它们回答的话,用笔记了下来。‛
—《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高小)》第一册第四课,任熔等编辑,中华书局1921年版
编者按【‚燕有燕的习性,竹有竹的特质,它们都是能够适应环境的。‛这般见识,我们的语文课本一定不屑,非要拔高到‚燕子怯懦立场不坚定,竹子品质高洁岁寒而后凋,小朋友们要学习竹子‛这样恶俗混账的结论来,败坏人的胃口,才肯收手。】
此外,《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叶开炮轰小学语文教材而引发的大讨论也已经在媒体和互联网上展开。叶开在其博客中列举了一些现实 42
美育与德育
实例,借以痛斥目前教育的弊病。如:
‚事情还要从一堂作假的语文公开课说起‛。叶开受邀来到女儿乔乔的学校,参加一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一篇没有作者的课文《带刺的朋友》。教室宽敞明亮,一人一桌一椅。课桌的摆设六人一组,面对面拼在一起,便于分组讨论,气氛民主、平等、交融,这种‚典型的欧美式(圆桌)模式‛的设计让叶开感到新鲜有趣,但是随之而来的课堂内容却让他近乎绝望:与三十多年前相比,语文课的教学竟没有任何进步!
据叶开回忆:‚这是一堂公然作假的公开课:一切都是预先排练好的,哪个问题由哪位学生回答,语文教师事先都安排好。我女儿说,隔壁班更夸张,老师要求每个人都举手假装提问,但是只有举左手的才会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经过认真阅读和分析这篇《带刺的朋友》,叶开发现,文章逻辑完全不通。后来查到了原文,课文居然进行了彻底的篡改。经过篡改的课文,因逻辑不通变成‚带刺的敌人‛了。此后,叶开开始从这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册(试用版)入手,进行逐篇的对比分析———总共四十篇文章中,只有一篇署了作者名,其他大部分是‚剽窃‛和‚篡改‛的,包括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王安忆的《我们家里的男子汉》等作品。叶开又在博客上以女儿的课本中巴金名作《鸟的天堂》和安徒生《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间的差别,并发出了后来被媒体广泛引用的‚小学语文垃圾教材危害远胜三聚氰胺奶粉‛的感叹。
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一种变味的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是为了弄懂语法结构;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对‚中心思想‛的提炼;看待作家,不是从作家的时代背景和完整作品中出发,而是寻找‚微言大义‛。43
美育与德育
什么是语文的回归?用叶开的话说,就是回归到‚人的教育‛上来。‚这个人,就是有独特的、独立的个人价值的‘人’,对‘人’的核心价值的确认,对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综合价值的彻底考量,这也是现代文明的最新和最高的成果。‛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部教材:更富有人性化,更具备基本常识,更靠近普世价值,更具有审美感,更有逻辑性。而叶开推崇的《小王子》乃至《哈利波特》等一系列经典儿童作品所诉说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正是将这些价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们。
语文教学存在着上面所提到问题,其他课程呢?基础科学数理化的教学问题相对单纯点,因为评价的标准比较明晰也较少异议,除了教学内容固定(教材的变化仍然要以人类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主观的选择只能局限在内容与形式的编排上),而且标准答案仍然具有稳定的权威性。政治与历史课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倒是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在教材的编撰上似乎还没有受到像语文教材那般非议,何况它们本身就是在直接培养一种价值观,比起语文课在知识传授与情感渗透之间的度的两难把握,自己的目标还是单纯的。你可以不喜欢,但也无法去太多的指责。同语文课面临的窘境最为相似的可能就是美术课了(音乐暂且不论)。当然,美术课不必去应付高考,无形中避免了成绩与成材的矛盾,可以相对自由地去探索教育之道。
中小学美术课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最直接的受益者,从多年来边缘化的尴尬地位逐渐转变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和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时候,美育也许是能掩盖以往片面强调‚智‛育的最好的一块遮羞布了。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前两育被畸形地放大,后三者渐渐成为形式的口号。什么原因?很简单,国家意志与高考的应试制度。对于任何形态的社会统治者而言,教育用来训练有一定服务技能(特定群体)又能服从统 44
美育与德育
治意志的人远比培养有批判思想和独立精神的自由的人安全的多。美育兼具了上述两种功能,既辅助了‚智‛育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又又舒缓了个性自由发展上对于意识形态过多的关注。当然,保持这种相对的平衡会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毕竟意识的觉醒不会使人的精神层面仅仅停留在艺术本身的问题上,正是这种两难的矛盾,造成我们社会教育中美育价值取向的犹豫,即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取舍,进而影响到美术教育形式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德育和美育两者虽有联系,但不能互相替代和包含。德育是抽象的概念,是一抽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它自成理论体系,成为人们接受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而美育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属于感情陶冶的工作,引起人们的情感变化,潜移默化,以达教育目的。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虽然提到了美育辅助德育的功能,但也强调了美育‚与道德不尽符‛。美育也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德育的附属物,美育自身的价值仍具有独立性。曾经无数次唤起的美感而最终被引向某种程式性的意识观念判断,最终‚压抑了美,弘扬了善‛。美术教育最直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美感去认识世界,通过训练感性和发散性思维,与训练逻辑性思维的认知性教育分别开来,授课以感性形式为主,而不是理性概念的判断。正如本文开篇所言,我们不缺乏 45
美育与德育
概念式的灌输教育,缺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思维自由独立的素质教育。真善美的统一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不容易!美术教育要避免舍本逐末,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而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首先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美术教育的主旨。
此外,在教育、美育问题本身还存在诸多争论的时候,我们对于美术课教学的评价最好不要去尝试建立一种普遍有效地绝对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用经验的方式,但要考虑到学生的要求。一位再出色的教师所能做到的也只是人生成长教育中阶段性的胜利,良好的开始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一旦学生进入新的学校,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前期的良性开端是否还能延续下去?教育是一个整体,贯穿了人生的成长时期,每一个人都期望社会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健康持久的教育环境,以得到相对公平有益的教育。受到文化、经济、资源、环境等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学校,都会出现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不敢奢望能达到一种普遍公平、健康、科学的教育水准,而且从个性的培养来看,教育最好选择合适的,而不是所谓‚最好的‛(还是标准的判断问题)。因此,对于老师教学评价也要因时而异,避免在意义本身还亟待辨明的情况下,过早地从形式上建立一套绝对的样板标准。
教育本身经常是错误的,及由于施教的方法不善,造成本来不好不坏的教材成为了客观的阻碍因素。换句话说,因为教育是在服从人类的传统和习俗,所以它又在反方向上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的劣根性。我们成年人已经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意识与价值观(且不论科学与否)去‚指导‛未成年人,以己之经验积累替孩子们提前预设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做法(牺牲精神的可贵)诚然可以使青少年们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达到大人们心中期望的社会性安全临界点,但对孩子 46
美育与德育 的独立无益,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试错‛的发现快乐,而挫折教育正是我们缺少的。正如伊斯拉尔〃舍弗勒所言:‚我们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许许多多前人留给我们的大厦中。这些大厦是我们努力生活于其中的地方,也是我们赖以改进的地方‛。
‚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素质教育有名无实,而形式化的情感渗透使美术教育改革未能走的更远。
第三篇:浅论美育与德育
浅论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美的修养,发展审美能力,使青少年身心更加完美。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使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智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具有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本领。所以,德、智、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普遍忽视德育,更不重视智育和美育。认为美育是“空任务”, 德育是“软任务” ,智育是“硬任务” ,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本文从教育工作角度谈谈美育、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
一、揭开美育的面纱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美育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低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浩瀚的大海,高峻的山脉,无垠的草原,一泻千里的江水,都蕴含着美意,这是大自然的美;刘胡兰的慷慨就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壮烈,抗洪抢险中人民子弟兵的非凡表现,李四光的地质之光,这些都是社会美;贝多芬的交响曲,达·芬奇的绘画,更是被世界公认的艺术之至美;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的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行为美,;诚实热情、乐于助人的心灵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必须训练他们的视觉器官,提高其视觉感受力;引导学生接触英模人物的事迹,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参观科技成果的展览„„都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美。
二、德育蕴美育
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富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人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历来重视美育的人也都重视其德育的效果,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
三、智育之花常开
启示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性的智育,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劳动技能,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通过美育,能够心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了解历史,自然,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的科学研究,这是为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整合所证明了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发现者,他的研究方法称为在本质上是“美善的,直觉的”,深信大自然定是合乎规律的,而事物的美和大自然的和谐是相一致的;因而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真。以美导真,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奥秘,能够大大开拓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人们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就在日常学校教育中,运用以美导真的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便于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存规律,例如:对称、均衡,文艺作品的、美术写生、参观、浏览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辨视事物的异同,发现特征,掌握变化,提高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等。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提高驾驭客观变化的能力。
结语: 总之,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益处。美、德、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因此,要培养优秀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人,就不能不从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美育、德育、智育。
第四篇:美德:美育德育-德育
美德:美育德育
所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
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主要在: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把美系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美育与德育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这是因为:
(1)美育的强烈的感染性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一种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带有一般理论教育的强制性,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美育本身包含着荣辱感、羞耻心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以德育为其思想理论基础。
因此,实施美育本身虽极有利于人们在伦理道德领域中辨善恶、知羞耻,但却不能代替德育。
第五篇:德育标兵
以德立身以德育人
————众望高中表彰首届“十佳德育标兵”
本报讯众望高中自建校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以德立校,弘扬师德高尚、教书育人的先进教职工。为大力弘扬他们的精神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教育经验,促我校学生政治思想和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经各处室、各年级组推荐,政教处考核,学校党委、校长室审定,授予陈红、甘思理、饶丽萍、王完会、杜颖芳、喻东波、曾维敏、王锦绣、石露霞、唐团员等十位教职工“十佳德育标兵”光荣称号。
学校希望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发扬成绩,开拓进取,再创佳绩。同时,希望我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向他们学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探索德育工作规律,为学生成为栋梁之才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