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低保救助政策
城乡低保救助政策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城乡低保”),是政府对城乡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城乡低保严格实行差额发放,家庭月补助金为保障标准乘以家庭人口数与月收入总和之差。2014年我县城市低保标准统一为330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统一为165元/人.月。
申请城乡低保救助的条件
持有本县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330元,可以申请城市低保救助。持有本县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165元,可以申请农村低保救助。家庭成员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扶、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扶、抚)养费。
不符合城乡低保救助条件的情况
(一)人均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家庭拥有或长期使用小轿车、面包车、经营性大中型运输车、工程机械、拖拉机和收割机等中型以上农机具的;
(三)城市居民对象拥有两套以上(含两套)住宅(每套均在50平方米以上),非拆迁原因在三年内购买商品房以及对住宅进行高标准装修的;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中有一次性付款或通过银行按揭贷款购买商品房及自建面积住房的;
(四)家庭有商业门面、住房出租和私营项目,经营收入较稳定,且家庭月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五)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扶养人有足够的赡养、扶养、抚养能力,却把家中老人或病残人员等单独分户出来低保的;
(六)隐瞒、虚报户籍、人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情况,家庭住址填写不详细或与实际不符的;
(七)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收费私立、贵族学校就读的;子女自费出国留学的;饲养名贵动物的、购买贵重首饰、高档音响、柜式空调、液晶电脑等高档非生活消费品,进行股票、基金、期货、外汇、权证交易等高风险投资的;农村居民家庭购置使用电脑、空调和电冰箱的;
(八)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经就业服务机构3次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
(九)拒绝接受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入户调查、核实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的,无理取闹、殴打工作人员的;
(十)因酗酒、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
(十一)已享受农村五保或孤儿待遇的;
(十二)县级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个人申请:申请城乡低保待遇的家庭,由申请人(户主)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证明;
1、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申请书和家庭成员收入、财产状况证明;
3、残疾证、疾病症断书、授权委托书等其它相关材料。
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社区、村(居)委员会,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通过100%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等方式进行审查、明主评议、核实、公示后签署意见,并附申请对象的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民主评议情况等相关材料,报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民政部门审批:县人民政府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经审核、审批、公示确定符合条件的,发放低保证,由县财政委托金融部门发放低保存折和低保金。
享受“低保”对象的义务
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及时报告,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手续。定期接受审查复核(如不接受核查,按自动放弃对象)。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应积极参加就业和再就业,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推荐或中途放弃就业的不予享受低保。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社区、村(居)委会公益性活动或年累计2次不按规定参加公益性劳动的取消保障待遇。申请低保的对象必须签订《申请城乡低保诚信承诺书》及《授权核查委托书》。
特困人员供养政策
一、救助范围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残疾和青少年可申请享受特困人员供养待遇。
1、具有本县户口;
2、无劳动能力。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持有《中华人和国残疾人证》的二级以上残疾人、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但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视为无劳动能力。
3、无生活来源。虽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收入集体经营分配收入或者其他收人生活扶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
二、救助标准
由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策及我县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统一确定。2014年我县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220元/人.月,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330元/人.月。
三、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村居委会评议、公示
乡镇审核
县民政局审批
临时生活救助政策
一、救助范围
具有本县户籍的常住居民,除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它专项社会救助外,因临时、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可申请临时生活救助。我县临时救助标准年度最高限额为1000元/人。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享受临时救助的,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如实填报《祁东县城乡居民临时困难救助申请审批表》,并出具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低保证或家庭成员收入证明、致贫原因及证明材料、理赔、受助情况材料、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三、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村居委会调查、评议、公示
乡镇审核、公示
县民政局审批、公示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
城乡医疗救助对象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救助对象为我县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百岁老人及其他特别困难家庭。
医疗救助的内容
城乡医疗救助包括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五种方式。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城乡医疗救助
(一)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人为安全事故造成残疾的;
(二)酗酒、自杀、自残及违法犯罪造成伤病的;
(三)已享受国家免费治疗等相关优惠政策的;
(四)已享受优抚对象医疗救助的;
(五)因镶牙、美容整容、矫形、配镜、保健、康复及不孕不育症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其他不属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
资助参合参保
(一)资助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城市低保对象。
(二)资助标准:按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及城市低保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额资助。
门诊医疗救助
一、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
对患特殊慢性病并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每年由县城乡救助管理机关核发4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证》,用于门诊和购药。
二、符合门诊救助条件的特殊慢性病的病种:
肺结核全监化疗、帕金森氏综合症、高血压IIII期以上(有心脑、肾、眼并发症)、糖尿病(合并感染者或有心脑、肾、眼、神经并发症)、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三、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 对患有恶性肿瘤等特大疾病,因经济困难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影响,没有住院治疗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每年由县城乡医疗救助机关核发8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证》,用于门诊和购药。
四、符合定额门诊救助条件的特大疾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肝硬化晚期伴腹水、再生性障碍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及肾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等。
五、特大疾病病种鉴定以县合管办、医保中心认定的为准:
《门诊医疗救助卡》不取现,限额之内的金额指标不结转下年度。年度内享受过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医疗救助(援助),不再纳入该种类型的门诊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每年只能享受一种门诊医疗救助,不得重复享受。住院医疗救助标准
(一)对农村五保户、城镇低保对象中“三无人员”在本县范围内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实行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转诊到县级以上医院住院的,按自负费用的30%给予救助。
(二)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低保对象患病在乡级和县级医疗救助定点机构住院的,在规定的可报销(补偿)费用范围内获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定点医疗机构费用减免及其他政策性补助后剩余自负的住院费用,在乡镇医疗机构治疗住院救助按自负费用70%比例救助,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疗住院救助按自负费用50%比例救助。救助对象转诊到县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自负费用的20%比例实施救助。
(三)住院救助单次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500元,年内多次住院的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5000元。
申请临时医疗救助条件
(一)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大型外科手术自负医疗费用在20000元以上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之外的低收入家庭人员。
(二)虽经住院医疗救助,但自负医疗费用仍在20000元以上的医疗救助对象。
(三)临时医疗救助由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进行审核,报县社会救助管理局审批发放,临时医疗救助最高限额1000元。每年申请临时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只能享受一次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
慈善医疗救助是医疗救助的补充。县慈善总会从年度慈善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慈善医疗救助。
对农村百岁老人的医疗救助,参照农村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规定执行。对城市百岁老人的医疗救助,参照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规定执行。
医疗救助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村居委会初审乡镇审核公示县民政局审批
第二篇:城乡低保政策解读
城乡低保政策解读
杜庆梅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
(一)低保制度的基本概念
低保制度全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益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做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当一个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发生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现金和实物救助,使其收入水平达到法定最低生活标准。
(二)低保制度的主要原则
1、“最低保障”原则。
2、“只保障生活”原则。
3、“底线公平”原则。
4、“收入核定”原则。
5、“按户施保”原则。
6、“激励就业”原则。
我国低保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城市低保先行到城乡保障并举,由保障三无特困对象为主到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由简单生存保障到综合性生活救助,由单一行政工作到多方位社会服务的不断发展创新、不断规范完善的过程。
二、低保制度的具体操作
(一)保障标准
保障标准的制定与调整,应遵循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既满足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实际需要又有利于鼓励就业的原则,且应与公共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标准如果过低,则难以满足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实际需要,发挥不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有的功效。保障标准如果过高,则会影响低保对象就业的积极性,滋生“福利依赖”、“养懒汉”等不良现象,有违低保制度的初衷,同时会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我省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增长的做法
2007年,我省首开先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与居民收入直接挂钩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按照上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0%-25%的比例,综合确定当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调整,同步增长,大大促进了低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脱贫攻坚工程对低保标准的要求
从2008年起,我省在进一步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加大提标力度,确保苏南地区于2008年、苏中地区于2010年、苏北地区于2012年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2500元。
保障标准是体现一个地方低保制度实施效益的重要指标,但更重要的是对困难群众的实际补助水平。从理论上来讲,大部分低保家庭尤其是农村低保家庭的收入在一年之内变化一般不会太大,那么保障标准提高后,已保对象的补差应该按照标准提高的额度足额增加,而新增对象的补差应该不高于标准提高的额度。
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所有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工资性收入,如各类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二是经营性收入,如从事农业生产、商业买卖所得等;三是财产性收入,如存款、利息、证券、红利、租赁收入等;四是转移性收入,如各类社会保险金、遗属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征地补偿费等。
具体办法和步骤
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对申请人家庭收入的数额进行定量核算,同时也要对其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定性评估。具体方法和步骤主要有如下几种:
个人申报法。
入户调查法。
走访法。
信函求证法。
比较法。
评议法。
(三)审批程序
办理低保,应遵循个人书面申请、居(村)委会调查初审、街道(乡镇)复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操作程序。其中,应把握好两个环节:一个是入户。在居(村)一级应该户户走到;在街道(乡镇)一级,应该至少一半的户走到;在县一级,除了审核材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之前程序是否规范,还应该按一定比例到户抽查。 另一个是公示。公示的次数应不少于两次,每次时间应不少于5天,内容应包括保障对象姓名、家庭人口、保障标准、补助金额,通过程序公开实现结果的公正,通过群众监督促进结果的公平。
(四)分类施保
低保制度是通过划定一条保障线、对收入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贫困家庭给予救助,这种标准划一的救助方式公平合理,便于操作。但事实上,不同人口类型和规模的家庭生活成本是不一样的,不同对象的特殊需求也是不一样。为了使低保制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分类施保显得十分必要。
动态管理的¡°四化¡±
保障对象的类别化。
补助标准的层次化。
配套政策的区别化。
日常管理的分类化。
(五)资金发放
低保资金是政府专门安排用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专项资金,必须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城市低保金应按月发放,农村低保金可按月也可按季发放。目前,我省城乡低保金已全面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形成了民政部门审定保障对象和补助金额、财政部门复核并安排资金、金融机构打卡到户的规范运作机制。
(六)档案管理
低保档案是指在低保审核、审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档案管理是低保工作的重要基础。
低保档案原则上可分为审批类、日常管理类、文书类、会计类。审批类包括低保对象的申请书、身份证明、收入证明、入户调查表、民主评议记录、公示记录、审批表等。日常管理类包括停发、增发、减发低保金的审批表和有关审核材料,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活动记录,定期核查材料等。文书类包括低保对象花名册、家庭备案表、统计表、低保工作会议记录、低保政策文件等。会计类包括低保资金的预算和决算、拨款凭证、资金发放统计表等。
三、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管理
(一)财政预算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本级财政预算;上级财政拨入的专项补助资金;保障金存入银行的利息增值;社会捐赠款;其他收入。
2、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同级民政部门上报的低保资金预算及其编报说明的审核,在此基础上,根据享受低保补助的人数、保障标准、补差水平、提标情况等因素安排所需资金,列入次年财政预算,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后执行。
3、各级财政部门应足额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预算,做到应保尽保。
4、各级财政部门应在部门预算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最低生活保障
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业务培训、专项工作会议、资料制作及印刷、信息管理系统升级维护、走访调查、基层聘用人员费用支出等。
(二)财务管理与监督
1、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管理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上级补助和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低保资金。
2、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低保资金的支出预算,及时拨付资金。县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民政部门编制的低保资金分月(季)用款计划,按月(季)审核拨付低保资金。当年保障金若有结余可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3、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终了后认真做好清理、对账工作,并随同本级财务决算报表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保障金决算与说明。财政部门应将审核汇总后的当地保障金决算随同社会保障财务决算报表报送上级财政部门。
4、低保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专项用于低保对象的生活补助支出,严禁用于发放工资、业务工作、临时救济、送温暖等其它方面开支,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5、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按照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差水平有高有低的动态管理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低保对象审核、低保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上报。同时,要针对低保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和规范低保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6、对违规使用低保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视情节轻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不严。
二是操作不够规范。
三是监管不够到位。
四是发放不够及时。
五、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基层规范化管理工作。
二要严格执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要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要不断加强资金保障强化财务管理。 五要切实加强低保工作队伍建设。
六、进一步优化城乡低保管理体制的思路
1、加强低保管理中社会效益与运行效率并重的意识
2、加强和优化内部管理
3、加强和优化外部管理
4、加强低保宣传
谢谢大家!
第三篇:城乡低保政策指南
城乡低保政策指南
一、问:怎样申请城乡低保待遇?
答:申请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户主或者其代理人以户主的名义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也可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的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城乡低保的家庭,居住地和户口要一致。因拆迁安臵等特殊情况造成户口暂时无法迁移的,凭户籍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在居住地申请。已享受低保的家庭,因居住地发生变化造成人户分离的,应在三个月内将户口迁至居住地,并按规定重新申请。
二、问:申请城乡低保有哪些审批程序?
答:⑴本人申请。⑵居民(村民)委员会调查核实申请材料和家庭收入。⑶组织听证(民主评议),张榜公示评议结果(包括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建议保障金额等)。⑷街道、乡镇复核、初审。⑸区民政局审批。⑹张榜公示享受低保的人员名单和保障金额。
三、申请城乡低保应提供哪些材料?
答:申请城乡低保应提供下列材料:
⑴申请书;⑵与原件核对后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户口与居住地不一致的,应出具暂住证或居住地户口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⑶非农业户口,在劳动就业年龄(男18—60周岁、女18—50周岁)内,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应提供下岗失业证明和参加就业培训证明;⑷家庭成员中有拆迁安臵或征地农转非人员的,须提供由区县(自治县)土地房管部门出具的拆迁安臵或农转非的时间、安臵补偿费等有效证明材料;⑸残疾人应提供与原件核对后的残疾证复印件;⑹缴纳社会保险的,应提供与原件核对后的缴纳社会保险凭证复印件;⑺有在校学生的家庭,应提供子女就读学校证明;⑻非农业户口的应提供就业和收入证明;农业户口的,应提供家庭承包土地亩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复印件)和种植、养殖等情况。⑼夫妻离异的,应提供与原件核对后的离婚证、离婚协议、离婚判决书或调解书复印件;⑽因患严重疾病失去(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应提供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报告;⑾房屋属自有产权的,应出具与原件核对后的产权证复印件;属租房居住的,应出具与原件核对后的租房协议复印件;属借住亲友房屋的,应出具与原件核对后的产权证复印件和产权人证明;⑿提供申请前2个月家庭水电燃料费、通讯费或物业管理服务费缴费凭据;⒀其它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
四、问:核定家庭人口有哪些特殊规定?
答:1.在校就读的学生,纳入其家庭人口计算。2.在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内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不纳入其申报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人口计算。3.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倍以内的已成年且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或长期卧床不起的重病人员可与其父母、兄弟姐妹分户计算。
五、问: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和计算方法有哪些?
答:⑴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及其他劳动所得。按申请人提供的由用人单位劳资部门出具的工资收入及相关证明计算;不能提供证明或所提供证明低于务工地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⑵养老金、基本生活费、遗属抚恤金、精简退职职工定期定量救济金、失业保险金、商业保险金。按申请人实际所得计算。
⑶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领取的一次性安臵费、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经参
1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证实,申请对象家庭成员中已参加(续)养老、医疗保险的,应扣除参(续)保人员从参(续)保之月至达到法定领取养老保险年龄期间应缴纳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按以个人身份参保当年的缴费标准计算),以及其家庭实际支付的重大疾病支出和因灾支出等必要开支后(不能提供支付证明的不予扣除),结余部份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月分摊计算该成员收入,计完为止。
⑷从事工商经营服务活动的收入,参照当地同行业收入情况计算。从事农业生产的申请对象家庭收入,按当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的一般收入情况计算。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按相关规定据实计算。
⑸财产租赁、转让或变卖收入,按租赁、转让或变卖协议(合同、票据)计算;不能提供租赁、转让或变卖协议(合同、票据)或租赁、转让、变卖协议(合同、票据)价明显偏低的,按当地同类财产的市场租赁、转让或变卖价格计算;投资收入,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红利收入,博彩及其他偶得收入,按实际收入计算。
⑹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有裁决、判决、协议的,按照裁决、判决、协议计算;协议对财产分割和赡养、抚养、扶养负担明显不合理的,视为放弃法定赡养、抚养、扶养费,不得享受低保。没有裁决、判决、协议的,可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月总收入的20%-30%计算;实际得到的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照实际得到的数额计算。继承的遗产和接收的赠与收入,按实际所得计算。⑺)其他应当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六、问:哪些人不能享受城乡低保?
答:⑴3年内修建自有住房、购买商品房(不含因灾重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拆迁房屋)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家庭有2套(含)以上住房,且人均拥有建筑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住房保障标准3倍的。⑵申请对象家庭月水电燃料费、通讯费或物业管理服务费分别占住所地居民人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定比例以上的。⑶半年内家庭购买非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为当地居民人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倍(含)以上的。⑷家庭拥有或使用机动车辆、船舶、工程机械(残疾人代步车除外)及拥有大型农机具的。⑸家庭成员中有择校就读、出国留学的。⑹雇用他人从事经营活动的。⑺有证券投资或其他较大金额交易行为的。⑻放弃法定赡养、抚养、扶养费及其他合法收入的。⑼对举报或质疑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
七、问:对城乡低保实行怎样管理?
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根据家庭成员就业能力和收入状况,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A类家庭: 即“三无”人员和有重病、重残人员且家庭成员收入基本无变化的家庭。B类家庭:即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相对稳定的家庭。C类家庭:即在法定就业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尚未就业或灵活就业,收入可变性大的家庭。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根据《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的家庭收入以年为周期进行复核的规定,纳入A类家庭管理。
对A类家庭每年复核一次;对B类家庭每半年复核一次;对C类家庭每季度复核一次。
低保家庭应在复核期限到期前一个月提出续保申请,无特殊情况未提出续保申请的,视为自动退出低保。
重庆市万州区民政局印制
二○○九年九月二十日
第四篇:城乡低保政策宣传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宣传单
一、保障范围
第十五条凡持有本市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申请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享受或暂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有劳动能力,一年内经有关机构两次介绍就业而拒不就业或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社区公益性服务劳动的;
(二)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三)家庭中使用汽车、摩托车、手机、空调、电脑、高档饰品及饲养宠物观赏的;
(四)有购买股票或其他投资行为的;
(五)出资安排子女择校读书的;
(六)外地来绵读书的在校生;
(七)有严重赌博、吸毒、嫖娼行为的。
第十七条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指家庭所有成员下列各项收入的总和;
(一)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劳动收入;
(二)基本生活费、遗属生活费、困难生活补助费等各类补助、补偿费;
(三)退休金、养老金、救济金、退职金、辞职金;
(四)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五)各类博彩、财产继承、受赠,存款本息、红利、有价证券,房屋出租、交易等收入;
(六)其他实际收入。
第十八条下列情况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及保健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
(二)因公(工)负伤职工的护理费及死亡职工亲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
(三)奖学金、助学金、见义勇为奖励金。
二、保障金的申请和核发
第二十一条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保障工
作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履行个人申请——居委会核实——居民代表评议——居委会首次张榜公布——街道(镇、乡)复核——二次张榜公布——民政部门审批——三次张榜公布——颁发低保金领取证的申报审批办理程序。
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家庭成员就业状况,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家庭成员收入及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人收入情况的有效证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在本市但不在同一地方的,在共同居住地提出申请,并提供其他成员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的证明。
申请人夫妻户籍在本市但不在同一县(市、区)的,在女方户籍所在地提出申请,由男方提供其收入证明。
申请人夫妻一方户籍是农村的,其农村人口不计入城市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但在计算家庭人均收入时,要参考农村的家庭收入情况。
三、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区)民政局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违反规定领取的保障金;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已达到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故意不按规定告知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或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社会事业发展)部门,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第三款(即家庭成员收入及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人收入情况的有效证明)规定,拒绝出具收入证明或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的,由县(市、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社会事业发展)部门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责令改正,并根据《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宣传单
一、保障对象的确定
第五条凡在我区行政区域内,持有本区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我区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特困居民,均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七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和扶(抚)养关系、户口在一起并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具体有:配偶;父母与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包括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双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第八条夫妻一方持有本区农业户口,其配偶及子女为外县(市、区)农业户口,在现居住地定居一年以上的农村特困居民,可申请享受我区当地农村低保待遇;在农村定居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混合家庭,按规定计算家庭收入后,可分别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待遇。
第九条具有下列情况的家庭和人员,原则上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虽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但家中有一定的款物积蓄,能够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
(二)有正常劳动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8周岁至60周岁,女18周岁至50周岁),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三)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家中购买高档非生活必需品的(空调、电脑、冰箱);
(四)家中有机动车辆的;家庭成员持有手机的;
(五)有购买股票或其他投资行为的;
(六)出资安排子女择校读书的和外地来绵读书的在校生;
(七)有赌博、吸毒、嫖娼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违法结婚、违法收养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八)户口在本地,人在外地居住半年以上的;
(九)经区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二、申报和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核实家庭收入的方法:
(一)入户调查。直接深入到申请对象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二)走访邻居。通过走该邻居,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三)村民代表评议。对有隐形收入又无法核实的特殊家庭,可采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办法,决定是否予以保障。
第十七条农村低保待遇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包括户籍证、身份证、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口不在一地的,由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和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证明,向户主的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
第五篇:城乡困难群众救助政策doc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
一.门诊救助
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实行全额救助;二是对城乡低保对象中一、二级精神病患者,门诊救助每人每年200元,包干使用,不结转;三是对其他城乡低保对象,门诊救助每人每年100元,包干使用,家庭成员可共享,不结转。
二.住院救助
一是对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全额救助;
二是城乡低保对象住院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给予全额救助;
三是实施一般住院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按医院级别予以不同比例救助:一级医院80%、二级医院70%、三级医院60%;一个自然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20000元(含住院起付费);
四是实施大病住院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中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和门诊特殊疾病的和实施器官移植术及抗排斥治疗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后,剩余医疗费用不分医院级别,均按最高救助比例70%救助;一个自然内,每人每年累计最高住院救助标准为40000元(含住院
起付费)。
以上住院救助中,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智力类、精神类残疾人和其他类伤残等级为一、二级的残疾人患者,同一级别医院救助比例上浮10%。
城乡困难群众补充医疗救助政策
问:哪些人可以申请享受补充医疗救助政策?
答:具有我县户籍,在一年内扣除各种医疗保险报销和城乡医疗救助后,个人负担的住院医疗费用累计在0.5万元以上(含0.5万元)的城乡低保对象、入院时年满60周岁未领取基本养老金或离退休费的对象、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城乡低保标准50%以内的城乡低保边缘困难群众。
问:补充医疗救助政策救助标准是多少?
答:
1、个人负担住院医疗费用累计在0.5万元以上至1万元的(含1万元),超出0.5万元的部分按50%进行救助;
2、个人负担住院医疗费用累计在1万元以上至3万元的(含3万元),超出0.5万元的部分按55%进行救助;
3、个人负担住院医疗费用累计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的(含5万元),超出0.5万元的部分按60%进行救助;
4、个人负担住院医疗费用累计在5万元以上的,超出0.5万元的部分按70%进行救助;
5、城乡低保对象在同一救助比例的基础上上浮10%;
6、年最高救助金额为5万元。
问:怎样申请补充医疗救助?
答:申请城乡困难群众补充医疗救助的对象,于每年10月8日至20日向户籍所在地的县民政局提出书面申请。县民政局于10月30日前完成救助对象初审及救助金额初核工作,并将所有相关资料报成都市慈善事业发展办公室审批。
问:申请补充医疗救助需要提供哪些资料?
答:1.救助对象书面申请书;2.救助对象身份证复印件;
3.救助对象低保证复印件;4.救助对象的“成都市医疗保险支付结算表”复印件;5.救助对象的“成都市大病互助补充保险结算表”复印件;6.救助对象的“四川省医疗卫生单位统一住院费用结算票据”(未参保人员提供);7.县民政部门“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复印件。
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政策
一.救助范围
因危重疾病、人身意外伤害、火灾、教育支出过大等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困难急需救助的家庭。主要包括: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范围外,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性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覆盖范围,但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其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各镇(街道)认定的其他应予救助的人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列入临时生活救助范围: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不自食其力或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法定赡(扶、抚)养人未按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因赌博、吸毒及其他违法行为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不思悔改的;拒绝管理人员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二.救助标准。
1.临时生活救助是一项非定期、非定额的救助,主要
依据维持基本生活需求来确定救助标准,分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两种,以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为辅,在一年内,救助家庭因同一原因造成临时生活困难的家庭,原则上实行一次性救助,每年每户救助总额不超过1万元。如第二年仍需继续救助的,应按程序提出申请并报有关部门审核。
2.现金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困难精简职工因病在报销基本医疗、医疗救助、大病援助费用外,个人自付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救助2000-5000元,特别困难的,救助不超过1万元;其他困难群众救助200-2000元;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因子女入学,在慈善会、县教育局、县残联实施的教育救助外,家庭生活仍特别困难的,原则上可按照高中(中专)生,每人每年500-1000元、大学生每人每年2000-5000元的标准实施救助;因家庭成员遭遇车祸、溺水、矿难等人身意外伤害,在获得各种赔偿、保险、救助等资金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且影响到家庭基本生活的,救助2000-3000元;因火灾等突发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且影响到家庭基本生活的救助2000-3000元; 其他临时生活救助,根据申请人家庭具体困难情况确定。
3.实物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根据其家庭成员及需求情况,按照食用油10公斤/户.月、米15公斤/人.月的标准救助;需衣被救助的,经调查后,按实际需求实施救助。
三.救助工作程序 1.申请。申请临时生活救助的家庭,由户主或受委托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户口本原(复印)件、身份证原(复印)件、家庭成员(即父母、配偶、子女和未成年的兄弟姊妹)以及民政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2.审核审批:村(居)委会受镇(街道)委托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料进行入户调查,并填写《双流县城乡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申请审批表》,符合条件的,提交村(社区)议事会评议并进行为期5天的张榜公示,群众无异议的,在上签署意见,连同有关资料报所在镇(街道)社会事务办(科)审核,2000元(含2000元)以下镇(街道)审批。超过镇(街道)审批权限需增加救助金额的,由各镇(街道)签署意见,将相关资料一并报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申请,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3.为及时快捷实施临时救助,对申请对象所需救助金额在一定额度内、且需求紧急的,县民政局科直接审批或授权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直接审批,但应在一个月内补齐所有申请审批手续。
双流县民政局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一日